s 閱讀頁

第九節 修身礪誌、每日三省

  默察天意人事,大局殆無挽回之理。鄙人近歲在軍,不問戰事之利鈍,但課一己之勤惰。蓋戰雖數次得利,數十次得利,曾無小補。不若自習勤勞,猶可稍求一心之安。

  立誌以植基,居敬以養德,窮理以致知,克己以為行,成物以致用。

  ——曾國藩

  曾國藩是一個篤實的人,平生不浮誇大言,更反對光說不練,知而不行。他在修身礪誌方麵也同樣如此,其中的要訣有五:

  其一:律己先於律人。

  凡是律己以嚴的人,都是有堅卓誌向的人。曾國藩一生都約束於修身自律的規範,但凡說得到的,他都努力做到:我們前麵已經說到,其律己之嚴,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比如他立誌堅持寫日記,並用楷書,直到他逝世的前一天也未曾間斷,可見他做事是如何地律己了。

  帶兵的人最要緊的是得人心,而得人心的不二途徑是律己以嚴,隻有以身作則,身先士卒,才足以指揮將士,激勵兵心。曾國藩的戰略本來平常,他所以能得到最後勝利,完全是待自己嚴厲的結果。

  非但如此,曾國藩直到年已衰老,位居總督,對於自己仍不肯稍失檢點,他在日記中說:

  “餘日衰老而學無一成,應做之文甚多,總未能發奮力之。忝竊虛名,毫無實際,愧悔之至!”“日月如流,倏已秋分。學業既一無所成,而德行不修,尤悔從集。自顧竟無湔除改徙之時,尤愧局已。”“到江寧任,又已兩月餘。應辦之事,餘未料理。悠悠忽忽,泰居高位,每日飽食酣眠,慚愧至矣!”可見曾國藩一生,沒有一天不在嚴厲地監視自己,教訓自己。也就因為這個緣故,使他在道德和事業方麵,一天天的進步。

  其二:每日三省:

  荀子《勸學篇》中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如果一個人廣泛地學習,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他就會變得聰明,而且,行為也沒有過錯。這裏最難的不是“博學”,也不是“省乎已”,而是“日”和“參”,不僅“每天”,而且“多次”反省自己。

  曾國藩對自己的要求比荀子還嚴格,要求也更具體。在道光二十二年正月的日記中,他這樣寫道:“凡事之須逐日檢點,一旦姑待,後日補則難矣。況進德修業之事乎?(湯)海秋言:人處德我者不足觀心術,處相怨者而能平情,必君子也。”

  曾國藩不僅逐日檢點,而且事事檢點,曾國藩的這種檢點思想,並不是他心血來潮的奇思異想,實在是紮根於深厚的文化傳統的自然秉承。孔子就說過“見賢思齊(看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看到別人有毛病就反省自己,孔子大概是中國第一個善於反省的大師,曾國藩最服膺於他,表示“願終身私淑孟子”,“雖造次顛沛”也願“須臾不離”。而孟子是從別人對自己行為的反應中來反省的,他最著名的方法就是“反求諸己”:愛人不親,反其仁(反問自己的仁德);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曾國藩認真鑽研過的程朱理學也強調“正己為先。”曾國藩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來“逐日檢點”的,由於認為檢點是事關進德修業的大事,所以,他才對自己要求得那樣嚴格,不許自己有一天的怠慢。

  至於如何檢點,曾國藩很讚賞湯海秋的話,那就是與怨恨自己的人相處,因為怨恨自己的人,往往是對自己的缺點或過錯最敏感的人,也往往是對自己的缺點能給予無情抨擊的人。然而,接受他人的批評是需要勇氣和胸襟的,尤其是接受那些與自己有矛盾的人的批評;有人總是懷疑他人的批評懷有敵意,不管正確或錯誤一概拒絕,這種人沒有氣量不說,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次檢點自己的機會。

  其三:檢束於獨居。

  慎獨,是宋明理學家最重要的修養方法。《禮記·中庸》雲:“莫見乎隱,莫顯利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鄭玄注:“慎獨者,慎其閑居之所為。”也就是說,一個人在無人獨處的時候,對自己的行為也要加以檢束。

  他把大學三大綱領——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看作份內事。他說:“若看作份外事,不能體貼到身上去,雖能文能詩,亦隻算得識字的牧豬奴,不得謂為明理有用之人,不能整躬率物,任官蒞民:朝廷若用此等人作官,無異於牧豬奴。”說得何等透徹!曾國藩主張“立誌以植基,居敬以養德,窮理以致知,克己以為行,成物以致用”,也正是往古儒者誠正修齊以迄開物成務的一貫作風,把學問事功,湊成了合拍的節奏。

  “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務耕耘”這十六字,是他自訂的嚴格課程,也就是誠意慎獨的極端表現。在他的日記中,有不少痛自劾責力求改過的自訟之言,如:“聞譽則心忡,幾不自持,何可鄙一至於是,此豈後得為載道之器乎?凡喜譽惡毀之心,即鄙夷患得患失之心也,於此艱打不破,則一切學問、才智,適足以欺世盜名矣!”“聞人得別敬,心為之動。昨夜夢人得利,甚覺豔羨,醒後自懲責,謂好利之心,至形諸夢寐,何卑鄙若此!方欲痛自湔洗,而本日聞言,尚怦然欲動,真可謂下流矣!”見己過而內自訟,便是曾國藩大過人處,故能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曆百千艱阻,而不不挫屈,更於受之以虛之外,將之以動,植之以剛,貞之以恒,歸之以誠,其勇猛精進,卓絕艱苦的偉大精神,實足為後人所師法。

  曾國藩在他的《金陵節署中日記裏》說:

  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故“大學”之“誠意”章,兩言慎獨。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則“大學”之所謂自謙,“中庸”所謂戒慎恐懼,皆能切實行之。即曾子之所謂自反而縮,孟子之所謂仰不愧、俯不炸。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欲,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斷無行有不嫌於心則餒之時。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曾國藩這一番關於“慎獨”的宏論可謂透徹而精彩。

  臨死前兩年,曾國藩對兒子曾紀澤、曾紀鴻提出了全麵的修身養性的要求,其中第一條就是慎獨。曾國藩說,能夠做到慎獨,就可以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可以泰然處之,可以快樂、滿足、欣慰、平靜。慎獨就是真誠,真誠就是快樂。難怪孟子說,反問自己是真誠的,就是最大的快樂:難怪荀子說,沒有比真誠更好的養心方法了。

  慎獨,“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曾國藩如是說。

  其四:靜坐。

  大凡人都有切身的毛病,或者是剛的惡習,或者是柔的惡習,各有偏重,沉溺既深,動不動就會發作,必須自己體察它,並終身加以治療。

  曾國藩曾告知李鏡海,說他自己偏重於剛的惡習,發起恨來什麽也不顧,自己深究一下病根,就是好動不好靜。

  後來,曾國藩在體悟到“靜”的意韻後說:“神明則如日之升,身體則如鼎之鎮。”這兩句話可以作為曾國藩參悟到“靜”的境界的體會。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曾國藩日記中寫道:隻有心靜到極點時,身體才能寂然不動,所謂沒有絲毫雜念,但這畢竟未體驗出真正的“靜”境來。真正的“靜”境是在封閉潛伏到極點時,逗引出一點點生動的意念來,就像冬至那一天,陰氣殆盡,陽氣初動,此時根正本固,這才可以作為一切的開始。

  在他的《玉箴》裏的《主靜箴》裏說:“齋宿日觀,天雞一鳴,萬籟俱息,但聞鍾聲。後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懾,誰敢餘侮,豈伊避人?日對三軍,我慮則一,彼紛不紛。馳騖半生,曾不自主,餘其老矣,殆擾擾以終古。”

  主靜能達到“後有毒蛇,前有猛虎”,而能夠“神定不懾”,可謂主靜之安祥。他致九弟季弟書有雲:“凡行軍太遠,氣太銳,其中必有不整不齊之處,惟為‘靜’字可以勝之。”由此可知靜乃製敵取勝的要訣。

  其五:居敬。

  曾國藩的《居敬箴》裏說:“天地定位,二五胚胎,鼎焉作配,實日三才,儼格齋明,以凝汝命,女之不莊,代生戰性。誰人可慢?何事可弛?弛事者無成,慢人者反爾。縱彼不反,亦長吾驕。人則下治,天罰昭昭。”

  居敬,是宋代理學家倡導的一種修養方法。最早出現於《論語·雍也》:“居敬而行簡。”朱熹注:“其意)言自處以敬。”朱熹還說:“學者工夫,惟在居敬窮理二事。”敬,就是恭敬。

  曾國藩說:“敬之一字,孔門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程顥、程頤、朱熹)則千言萬語不離此旨。”可見曾國藩對敬的來龍去脈了如指掌,下過一番切實的工夫。

  早年,曾國藩與朋友交往時,多次談到對“敬”字的體驗。好友吳竹如告訴他:舍“敬”字別無下手之方,總以嚴肅為要。曾國藩自己也深知“敬”字是吃緊下手處,“然而自旦至夜,瑟侗赫喧之意曾不可得,行坐自如,總有放鬆的意思,及見君時,又偏覺整齊些,是非所謂掩著耶?《論語》曰:‘望之儼然。’要使房闥之際、仆俾之前、燕昵之友,常以此等氣象對之方好,獨居則火滅修容。切記!切記!此第一要藥。能如此,乃有轉機,否則,墮落下流,不必問其他矣。”

  曾國藩是如何理解“敬”在他的《金陵節署中日記》裏曾國藩更有一番對“敬”的闡述:主敬則身強。敬之一字,孔門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則千言萬語不離此旨。內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敬如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程子謂上下一手恭敬,則天地自位,萬物自育,氣無不和,四靈畢至。聰明睿智,皆由此出。以此事天饗帝,蓋謂敬則無關不備也。吾謂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未。莊敬日強,安肆日偷,皆自然之征應,雖有衰年病軀,一遇壇廟祭獻之時,戰陣危急之際,亦不覺神為之悚,氣為之振。斯足知敬能歙人身強矣。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曾氏認為,作人之道,聖人千言萬語,大抵不外敬恕二字。敬,就是恭謹。無論是對多數人,還是對少數人,也無論是對地位高的人,還是對地位低的人,君子都不敢怠慢,這就是泰而不驕;衣冠整齊,態度嚴肅,令人望而生畏,這就是威而不猛。所有這一切都是學習“敬”的最好的著手之處。古書上說,“君子莊敬日強”。吳竹如先生說:“敬’字最好。”但真正做到“敬”,還需添上一個“和”字,這樣才不會勉強,才會自然而自願地去做。

  但是,“五·四”以來,中國人這種修身傳統幾乎斷絕,連講修身的經典也很少有人去談,實在是一種莫大的悲哀。楊雄說,學是為了行,其次是著書立說,其次是教育別人,最後是學了等於沒有學。這其中的“學”,就是傳統文化,這種文化本質上是一種修養,而不能僅僅作為知識來看,而其中的“行”,就是修養、修煉,就是傳統文化在修養和行動上的體現。可惜今人很難有人這樣理解了。

  立世大智慧

  曾國藩的這幾條修身要訣,可以說極盡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從他後來人格的發展看,這五條是很有用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