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夫妻合璧興國勢

  在維多利亞的舅舅,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一世的決定下,1840年2月10日,維多利亞同隻比她小3個月的表弟阿爾伯特親王舉行了結婚典禮。毫無疑問,這是一樁家族聯姻。對這一婚事,維多利亞開始時不大感興趣,她甚至公開說到:“不怎麽願意見到阿爾伯特,因為這件事情根本討厭。”但她自小就很尊敬她的舅舅,她曾經在日記中寫道:“聽親愛的舅舅隨便說什麽問題,都好像在讀一本極其有益的書。他的談話是那麽具有啟發性,那麽明白,他是被大家公認的當代第一流的政治家。”所以,維多利亞才勉強答應與阿爾伯特見上一麵。但當她見到阿爾伯特時,完全驚呆了。她“全部生命的架子,馬上像一所紙牌搭成的房子,倒塌下去。”她被阿爾伯特的英俊和學識征服了。

她同他騎馬、跳舞,盡善盡美。在那段時光中,她覺得自己是“人間最幸福的人”。阿爾伯特為人正直,作風正派。在夫妻二人的領導下,英國王室風氣很正,成為一代楷模,至少在某種程度上為社會各界和中產階級所效仿。阿爾伯特還非常關心下層人民的生活,並影響了維多利亞女王對社會問題的態度。墨爾本教她不要讀查理·狄更斯的《霧都孤兒》,因為書中描寫的盡是貧兒、罪犯以及其他不愉快的事,她用不著去管。然而,阿爾伯特卻把阿什利勳爵請到宮中,並告訴他當他和女王聽到阿什利在議會中揭露煤礦中的童工們所受的苦難時是如何坐立不安。阿什利邀請阿爾伯特主持勞工之友協會的委員會會議。置政府和宮廷的憂慮於不顧,阿爾伯特出席了會議,在會上,他所表現的興趣使委員會的成員情緒高漲。阿爾伯特還非常關心修建模範工人住宅和救苦濟貧等一係列社會問題。但這位出色的親王在婚後初期卻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政治上,墨爾本首相一手把持了國君的政治生活,而阿爾伯特隻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維多利亞對墨爾本的親近,遠高於他這個丈夫。而在生活上,作為丈夫的阿爾伯特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在女王的全部個人生活中,皇室的總管萊純夫人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凡事隻有事先征得萊純夫人的同意才能去做,實際就等於阿爾伯特和維多利亞的夫妻生活的一切細節都在一個第三者的監督之下。這樣阿爾伯特在英國王宮裏隻是一個靦腆的青年,每天除了騎馬、打獵和下棋外,就再也沒有什麽事可做了。阿爾伯特是一個有抱負的青年,對這樣無聊的生活實在是膩煩透頂。他認為自己的智力與政治才能遠超自己的妻子。可是令他極為惱火的是,他發覺自己的影響並不能觸及她內心的一切方麵。當他試圖和維多利亞討論政治的時候,女王總是顧左右而言它。

另外,兩人的性格愛好也不一:阿爾伯特是在禮儀簡樸、早起早睡的斯巴達式的生活中長大的,覺得盛大的宮廷宴會令人厭倦;而女王所喜歡的娛樂則是通宵地跳舞。在這樣的環境中,女王夫婦的生活極不和諧,以至於經常發生口角。不過這種情況沒有持續多久,很快他們就相互妥協、相互適應,感情日趨好轉。在20餘年的婚姻生活中,他們一共生了九個孩子,其中的長子即為1901年繼位的愛德華七世。而阿爾伯特在政治上的影響力,也逐漸顯示出來。1841年,政治風暴再起,自由黨在議會選舉中慘敗,維多利亞不得不再次授命羅伯特·庇爾組閣。雖說女王一如既往地討厭他們,但是,由於在下院占據了絕大多數,其地位現在已能使他們堅持其所要達到的願望了。墨爾本是第一個明白要盡可能不發生摩擦地完成移權之重要性的人,在他的同意下,阿爾伯特同羅伯特·庇爾爵士進行了談判。經過一係列的秘密會晤,就困難而複雜的女侍問題,達成了完全的諒解。大家同意不再提那憲法條款,但保守內閣一旦成立,主要的自由黨侍嬪將退職,其位置將由羅伯特所提派的人替代。這樣,盡管不是在形式上,但女王在實際上已經放棄了1839年的要求,這些要求以後也再未重提。這是維多利亞在與內閣鬥爭中的第一次重大失利,從此在侍嬪問題上女王必須聽取首相的意見就成為英國宮廷中的慣例。這次曆時兩年的“侍嬪危機”寓意深刻,它說明由多數黨總攬行政權力的“虛君政治”已在英國確立。不僅如此,在阿爾伯特與女王的關係方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的齟齬完全過去了,已消融在婚姻生活的絕對和諧中。維多利亞被一種新鮮的、難以想像的啟悟所征服,將她的全部靈魂都獻給了丈夫。夫妻之間幸福和諧的生活使她感到十分愜意。維多利亞女王在寫給利奧波德的信中說:“我最親愛的安琪兒對我確實是一個極大的安慰。他對所進行的事懷有極大的興趣,體諒我關心我,但又恪守本分地不使我有所偏見,盡管我們交談甚多,但正如你所說,他的判斷總是公正而平和的。”墨爾本走了,維多利亞開始把對他的依賴性轉移到阿爾伯特身上。

現在樣樣事情都將和阿爾伯特討論,因為在她內心裏,對羅伯特·庇爾還存在著很大的偏見。阿爾伯特知道,維多利亞若想成為一名成功、優秀的女王,必須同內閣協調好關係,而他來英國王室的目的,不僅僅是作為女王的丈夫那麽簡單,他還有幫助維多利亞治理好英國的重大責任。於是,阿爾伯特開始了在女王與內閣之間的斡旋工作。在他的努力下,他已成為女王的私人秘書,她的心腹顧問。每逢女王接見大臣們,阿爾伯特總在場。和女王一樣,他對於外交政策特別感興趣,其他的所有公眾事務,也都可以看到他的影響。一項雙重的進程正在發展。一方麵是維多利亞越來越無條件地接受了他的智力優勢,另一方麵他則越來越全神貫注在上層政治事務,再沒有人稱他為“徜徉藝術的清客”。離職後的墨爾本一直孤苦伶仃地過著疾病纏身的生活。維多利亞雖然還經常與其保持聯係,但已不再就國事問題與他商討了,更多的時候,隻是作為朋友而聯絡著。因為她已經開始逐漸信任新首相羅伯特·庇爾了。1842年春天,墨爾本辭世。維多利亞雖然很傷心,但似乎又有一種解脫。她在給舅舅利奧波德一世的信中寫道:“聽到這個消息您會很難過,我們那位好心的、親愛的老朋友墨爾本死了……人們不會忘記他是多麽好,多麽善良而慈愛,這勾起我心底的許多回憶,但是,上帝知道,我再不想那個時代重新回來了。”是的,維多利亞不會再懷念過去的那個時代了,因為她的如意郎君阿爾伯特,已成為她最值得依賴的政治家,他們要開辟一個屬於自己的新時代。隨著新內閣的組建,阿爾伯特在政治上的影響也大大加強。女王和保守黨,特別是和庇爾內閣的關係也大大改善了。

在1845年與1846的內閣危機中,阿爾伯特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大家都承認,他是談判的真正中心、君王及各種勢力與職權的實際控製者。英國曆史學家斯特拉奇說:“產生這一結果的進程是循序漸進的,以至令人幾乎無所察覺;然而可以肯定地說,到了庇爾內閣終結之際,實際上阿爾伯特已經成了‘英國之王’”。阿爾伯特除了在政治上充當女王的顧問外,他還熱心支持科學、工業、藝術和許多有益的事業,逐漸博得了人民的廣泛愛戴。誕生於1842年的維多利亞專用列車車廂1851年,阿爾伯特在維多利亞的支持下,成功地籌辦了萬園博覽會,對宣傳英國的實力,促進產品交流,擴大對外貿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展覽期間,成交了數以百萬英鎊計的貨物,大大提高了英國在世界上的聲譽。女王多次駕臨,和成千上萬的民眾在一起,喚起了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博得他們深深的愛戴。英國國王從未受到人民如此堅決的擁護。盡管各地的繁榮程度不同,但這一景象使英國人產生了自信心,這種自信心比社會立法活動和進一步改革更有價值。在展覽會閉幕時,女王在給庇爾首相的熱情洋溢的信中,表達了自己無限的滿意,大大稱讚阿爾伯特所做出的傑出的工作。她在寫給利奧波德的一封信中,也毫無保留地述說了自己內心的喜悅。她寫道,5月1日是“我們曆史上最偉大的日子,是最壯麗、最堂皇、最驚心動魄的空前大觀,我心愛的阿爾伯特成功了……這是我一生中最快樂、最得意的日子……阿爾伯特這一最親愛的名字將因此而永垂不朽”。但阿爾伯特,卻因這一係列工作,嚴重損壞了健康,最終導致了他的英年早逝。在籌辦萬國博覽會之前,英國政壇出現了一次較大的風波。1846年,自由黨人再度掌權,然而這一屆內閣與女王的關係卻明顯惡化,尤其是在外交問題上,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與外交大臣帕麥斯頓意見完全相左,矛盾相當尖銳,衝突時起。帕麥斯頓在處理外交事務時,基本上是獨斷專行,從來不把女王和阿爾伯特放在眼裏。

特別是在1848年,歐洲形勢嚴峻起來。在那個革命的年代裏,人民運動蓬勃發展,歐洲王室的噩耗頻傳,一頂頂皇冠落地。阿爾伯特和女王驚訝地發現,英國的對外政策一直是支持歐洲的自由主義運動甚至激進派運動、支持反對歐洲各國王室的造反派。女王和阿爾伯特則主張與歐洲各國君主團結主張通過各國君主的合作來保持和平,避免發生革命。當聽說奧地利軍事當局在意大利和匈牙利鞭打起義的愛國者時,帕麥斯頓怒斥“奧地利人不折不扣地是最殘酷的畜牲,簡直不配稱為文明人”。女王和阿爾伯特當然不願苟同這種態度,而且看不出英國政府有什麽權利抗議別國主鎮壓國內革命,因為別國在英國鎮壓愛爾蘭革命時,從未提過什麽抗議。女王和阿爾伯特認為,根據憲法賦予的權力,他們有權審閱帕麥斯頓發給外國政府的所有文件。他們不僅堅持這樣做,而且還經常隨意改動帕麥斯頓擬定的文稿,刪去或緩和那些帶挑釁性的段落。帕麥斯頓也不甘示弱,他或是擅自發出未經維多利亞過目的外交公文,或是不向她報告重大的外事活動,根本無視女王。女王在阿爾伯特的支持下,於1850年召見了約翰·羅素首相,向他傾訴了自己的一腔怒火,並通過首相向帕麥斯頓轉交了一封措辭強硬的信函,強調下列兩點內容:第一,外交大臣必須事先明確陳述有關外交事務的方針和策略,以便女王能清楚地了解自己所批準的文件的內容;第二,一切方案一旦經批準,大臣便不得擅自更改或修正,若發生這種情況,將認為這是對君王無誠意的表現,女王將理所當然地行使憲法所賦予的權力,罷免這位大臣。遵照女王旨意,羅素將這封最後通牒式的禦函轉交帕麥斯頓,帕麥斯頓僅道歉了事,以後他依然我行我素,女王夫婦毫無辦法。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雖在和帕麥斯頓的鬥爭中遭到失敗,但並不甘心,他們在等待時機。拿破侖三世用來迎接維多利亞夫婦的大船1851年12月,帕麥斯頓向路易·拿破侖·波拿巴——未來的拿破侖三世——祝賀法國政變。這一行動在大多數英國人中不得人心,特別是在他的那些激進派支持者中。因此,女王和阿爾伯特趁機說服羅素將帕麥斯頓攆出了外交部。帕麥斯頓的去職,令維多利亞夫婦欣喜若狂。阿爾伯特希望格蘭維爾勳爵能夠接任帕麥斯頓的職位,而格蘭維爾勳爵也果真被任命了。但是,帕麥斯頓的失敗是短暫的。六個星期以後,帕麥斯頓在下院搞垮了羅素的政府。離開外交部一年後,帕麥斯頓又進入了阿伯丁勳爵的政府擔任內務大臣。1854年克裏米亞戰爭爆發,英國支持土耳其對俄國宣戰。宣戰以前,阿伯丁勳爵在近一年中采取息事寧人的政策設法避免戰爭。

而帕麥斯頓在內閣中卻敦促采取強硬政策,他認為那是阻止俄國進攻土耳其的方法。阿爾伯特支持阿伯丁的政策,草擬了一份備忘錄,附有一項他認為可以防止戰爭的計劃。盡管備忘錄是秘密的,但阿爾伯特親王的綏靖政策和反對帕麥斯頓的立場卻是眾所周知的,故而一度搞得自己很被動。因為當時是一片對俄開戰的叫嚷聲,並要求帕麥斯頓領導這場戰爭。而恰在此時帕麥斯頓宣布辭職。因此,國民鬱積的怒火爆發了,他們把憤怒傾瀉在阿爾伯特頭上,到處怒罵“女王的丈夫是一個賣國賊,是俄國的走狗,聽從了俄國的指使而迫使帕麥斯頓離開內閣,他還將英國的對外政策導向有利於英國敵人的方向”。戰爭的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是女王夫婦同帕麥斯頓的關係完全改變了,阿爾伯特和這位大臣懷著對俄國的共同仇恨而走到一起。在公眾輿論的壓力下,維多利亞被迫於1855年任命帕麥斯頓為首相。而帕麥斯頓在這場戰爭中也對阿爾伯特的能力與見識由衷的佩服了,他在1857年成功地說服議會最終滿足女王的願望,將“女王之夫”這一頭銜正式授予阿爾伯特親王。1861年又發生了一場嚴重的外交危機。美國爆發南北戰爭,英國政府同情南方。

因為盡管英國公眾輿論以前支持美國的廢除奴隸運動,但英國政府認為美國對英國全球霸權的威脅越來越大,因而一心一意要利用這種局勢削弱美國,並盡力促進可能從此永遠把美國分成兩個國家的進程。美國內戰爆發幾個月後,一艘美國軍艦在加勒比海阻止並登上英國郵船特倫特號,擄去兩名去歐洲執行外交使命的南方特使。倫敦要求釋放這兩名特使,華盛頓則予以拒絕。英美雙方群情激憤達到頂點,戰爭一觸即發。在危機處於頂點時,約翰·拉塞爾勳爵寫了一份措辭嚴厲的公文呈報女王,維多利亞交給阿爾伯特審核。親王意識到,如果該文件一字不改地發出去,戰爭將幾乎成為不可避免的結果。1861年12月1日,他寫下修改此文件的一係列建議,使其少帶挑釁性的字眼以便美國政府容易接受。結果,美國作出讓步並釋放了那兩名特使,一場可能影響曆史進程的英、美戰爭避免了。早在當年11月,阿爾伯特不幸染上傷寒,而他自己並沒在意,仍舊堅持工作。但無情的病魔日益侵蝕著他原本就很虛弱的身體。12月14日,阿爾伯特已經陷入了彌留狀態。但維多利亞表現得很堅強。她的日記中寫道:“這是一個可怕的時刻。但是,感謝上帝,我尚能控製自己,並且十分鎮定,一直坐在他的身邊。”黃昏之時,阿爾伯特走完了他短暫的42年的一生。維多利亞再也無法保持作為一個女王的尊嚴了,她淒慘的尖叫劃破了死一般寂靜的白金漢宮。在給利奧波德的信中她發出了幾近絕望的悲歎:“出生八個月便失去父親的可憐的孤女,42歲時又成為心力交瘁的寡婦,我一生的幸福完了!”被稱為“走動的百科全書”的阿爾伯特親王,從與維多利亞結婚的第一天開始,直到去世,將他全部的精力都投注給英國。他的謹慎、才智使其成為維多利亞及英國的無價之寶。可以說,維多利亞之所以成為大英帝國傑出的女王之一,有一半的功勞應歸屬於阿爾伯特。即使在阿爾伯特逝世後,他的施政綱領仍一直為女王所沿用,最終開辟了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