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盟國對德國的占領與改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僅使被占領國家和人民蒙受重大損失和痛苦,而且也給德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戰後初期德國經濟遭受徹底崩潰,到處是滿目瘡痍,一片廢墟。放眼每一座城鎮,幾乎隨處可見殘垣斷壁、磚瓦碎片,建築物及居民住宅不是倒塌,就是嚴重毀壞,社會生活陷入一片混亂。

住房缺乏和生活必需品奇缺,成為威脅德國人民生存的主要問題。他們迫切要求的是食物、住宅和工作,希望早日恢複生產,重建家園,對政治漠不關心。但是,這些要求在盟國占領初期是不可能馬上實現的。一方麵,德國經濟遭受嚴重的破壞,還要賠償戰勝國的損失,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恢複經濟和發展生產;另一方麵,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最初對德國采取壓迫和限製的政策,並不打算馬上恢複德國經濟,使德國人民生活好起來。早在1944年夏末,美國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就建議要使德國徹底非工業化和重新農業化。這一使德國工業倒退的縮減計劃,主張全部拆毀冶金、化學和電子工業作為解決賠款問題。這一“一個強大的歐洲,一個虛弱的德國”的建議,在1944年9月15日魁北克會議上為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接受。因此,戰後德國初期的破敗混亂、窮困潦倒的悲慘景象,一直持續到1947年底。這時美國已從占領政策初期的懲治德國轉到扶植德國。

德國在20世紀挑起和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兩度把人類拖入了世界大戰的旋渦。如何懲罰戰敗的德國,鑒於“一戰”後製裁德國失敗的教訓,美、英、蘇三大國首腦在戰爭還沒有結束之前的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以及戰爭剛結束後的波茨坦會議上進行了認真地討論。三大國首腦就旨在鏟除德國的軍國主義和納粹主義的政治、經濟原則和措施,以及德國支付巨額戰爭賠款、分區占領德國等問題作出了具體規定。

三大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參加的1945年2月4日至11日的雅爾塔會議上,隻是確立了處置德國的一般性原則。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斯大林、杜魯門、丘吉爾(因丘吉爾在大選中失敗,從7月28日起由艾德禮接替參加)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召開的會議上,討論和通過了“管製初期關於處置德國的政治及經濟原則”。波茨坦會議公報指出:“德國軍國主義和納粹主義將予根除,各盟國將一致同意,於現在和將來還采取其他必要的措施,使德國永遠不再威脅鄰邦或世界和平。”公報聲明:“盟國無意消滅和奴役德國人民。盟國願意給德國人民在民主及和平的基礎上重建其生活的機會。”

關於賠償戰爭損失問題,在波茨坦會議上引起了激烈的爭論,一直到會議結束時才作出一致的決定。會議公報規定:“美國、英國以及有權獲得賠償的其他國家的賠償要求,將從西部各占領區及相應的德國國外投資予以滿足。”由於考慮到最能保證支付賠款的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和經濟中心都在西部占領區,因此,蘇聯所提出的賠款要求,除“將以沒收德國境內的蘇占區內的資產及相應的德國國外投資予以滿足”外,另從德國西部三個占領區中獲得25%的工業設備作為賠償,其中10%為無償的拆除機器設備,15%為用與拆除的機器設備等同價值的食物、煤、鉀堿、鋅、木材、石油產品和其他物品進行交換。三國首腦一致同意法國參加賠償委員會。

波茨坦會議決定根除普魯士這一屢次充當德國侵略者向東擴張進攻的基地,東普魯士為蘇聯和波蘭瓜分。波蘭獲得包括西裏西亞、格但斯克、東波米拉尼亞和東勃蘭登堡在內的奧得—尼斯線以東的原德國領土。會議經過激烈的爭論,暫時確定德、波邊界線從施維明德稍微向西的波羅的海開始、沿奧得河和西尼斯河到捷克斯洛伐克邊境為止,這一邊界有待以後舉行一次和平會議正式確定。這些規定使德國麵積總共縮小了11.91萬多平方公裏。會議還決定把德國人從交給波蘭的領土上強製遷出。

波茨坦會議還討論了懲治法西斯戰犯問題。會議的決定宣布,戰爭罪犯及參與策劃或推行納粹行徑造成的暴行或戰爭罪行者,必須予以逮捕並交付軍事法庭審判。

在占領和管製德國問題上,在波茨坦會議上三國首腦各自從本國利益出發,都放棄了在雅爾塔會議上同意分割德國的原則,一致同意共同占領和控製德國,決定先由三國軍隊對德國實行占領,並同意法國也參加對德國的占領。蘇聯占領德國東部地區、英國占領德國西北部地區、法國占領德國西部地區、美國占領德國西南部地區。柏林由四國派軍隊共同占領。

1945年6月5日,蘇、美、英、法四國駐德占領軍總司令朱可夫、艾森豪威爾、蒙哥馬利、塔西厄等人組成的德國管製委員會在柏林宣告成立。同時,四國政府簽署並公布《關於擊敗德國並在德國承擔最高權力的宣言》,即《四國宣言》。四國軍隊總司令組成的盟國管製委員會,作為占領期間德國境內最高權力機構。管製委員會下設一個協調委員會,執行管製委員會的決議。1945年8月5日,四國發布第一份公告,正式向德國人民宣布盟國管製委員會的成立。

納粹主義是封建專製主義、軍國主義、極端民族主義思想之集大成,集中體現了德意誌民族傳統中阻礙社會進步的糟粕。德意誌民族要新生,民主政治要得以確立和健全發展,就必須清除納粹主義。四大盟國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德國製裁不成功的教訓,決定嚴懲戰爭罪犯。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於1945年11月20日正式公開審判納粹戰犯,經過10個多月的審理,最後判處戈林等12名戰犯絞刑,判處其他戰犯無期徒刑或20—10年不等的有期徒刑。紐倫堡法庭對納粹戰犯的審判,使人類的正義聲音終於戰勝了邪惡。

除對納粹戰犯進行審判外,盟國重在從政治、經濟上對德國采取非納粹化、非軍國主義化、非工業化和民主化的“四D”計劃改造措施,使德國真正從政治經濟上脫胎換骨,造成一個在德國發展民主政治的局麵,進而建立健全的民主政治和經濟製度,使德國真正成為一個民主的、愛好和平的國家。非納粹化就是打擊和懲罰納粹骨幹分子,清除納粹主義對德國人民在政治、經濟生活和文化教育方麵的影響。四大盟國在非納粹化、非軍國主義化問題上,除了粉碎納粹組織和軍國主義組織、懲辦戰犯外,在實現的具體目標問題上沒有統一的要求,隻是在總的處置原則精神下,各自根據自己的主張和利益采取各自的措施。因此,各占領區的非納粹化和非軍國主義化措施不一、寬嚴不等。盟國在非納粹化的同時還采取了非工業化、非卡特爾化和在農村實行土地改革的措施,重在從社會經濟基礎上鏟除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賴以滋生的土壤。作為支付對蘇聯的賠償,在西占區拆卸了一些軍事工業和其他一些工業設備,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原來的工業結構。

西方盟國起初的意圖是使德國徹底非工業化,工業規模必須限製在大約相當於1938年德國工業生產和生活水平的一半,使德國淪為僅具有三、四等工業國的經濟潛力。從1947年開始,盟國對德國政策發生了變化。美國從其全球戰略出發,與蘇聯展開了“冷戰”對峙,決心複興西德。“1947年3月發表的美國前總統胡佛的報告,則標誌著美國的占領政策從控製和懲罰向重建的轉變”,報告認為,“重建德國經濟不僅符合美國納稅人的利益,也符合全歐洲穩定的利益”。6月5日,美國又拋出了重建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又稱“複興歐洲計劃”,德國西占區成為這一計劃援助的重點。隨後,美、英一起提出了美、英占領區“修正的工業限製計劃”,從而標誌著美國對德占領政策的決定性轉變。為適應美國的全球戰略,美、英放棄了使德國非工業化計劃,決心複興西德,因此非工業化沒有真正完全得到實行。

如何看待戰後德國的非納粹化運動,盡管評說不一,但曆史已經證明,非納粹化運動對德國人民是一場教育運動,對德國是一場民主化改造運動。在納粹統治下,德國的公共生活完全納粹化,德國人民的思想受納粹主義的毒害十分深重。從非納粹化運動揭發出來的納粹犯下的大量罪行中,大多數德國人受到極大震動,對民族的罪過懷有深深的負疚感,認為隻有徹底清除納粹主義,才能徹底洗刷民族的罪過,使德國獲得新生。對納粹主義的清除和打擊,為德國的民主化改造創造了條件。

與非納粹化相比,盟國更注意把德國人逐漸改造成“有民主思想和民主感情的人”,從而在政治上對德國進行民主化改造。對德國實行民主化改造,就是使德國人民接受民主思想,在德國建立民主製度和民主生活。

西方占領當局在對德國人民進行西方民主教育和灌輸的同時,以民主製的原則重建德國的政治生活,這是實行民主化改造措施的一個重要步驟。西占區從1945年就先後發布命令,準許在占領區成立政黨組織,英、美占領區還準許超越州界成立全區性聯合組織。為複興西德經濟,美占區軍政府積極推動政黨超越州界開展活動,積極推動合並西占區,積極推動西占區在政治經濟上的聯合。法占區直到1947年4月才同意全區成立政黨和工會組織。與法占區不同,英占區大力鼓勵政黨活動。在戰後初期,德國政壇上兩位最具影響的人物庫特·舒馬赫和康拉德·阿登納就是在英占區政黨活動中顯露出來的。庫特·舒馬赫等人從1945年5月起就開始了重建德國“社會民主黨”(SPD)的工作,在1946年5月9日舉行的有三個西占區和柏林代表參加的黨代表大會上,一致選舉舒馬赫為德國社會民主黨戰後第一任主席。社會民主黨主張“自由的社會主義”,認為“沒有民主,沒有認識的自由和批評的自由就沒有社會主義”。它雖然主張“社會主義”,卻不主張廢除生產資料私有製。社會民主黨主張德國實行議會民主製,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政治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1945年12月,一些宗教團體和前中央黨、保守黨、自由黨、人民黨一些成員在巴特戈德斯貝格舉行超越地區性會議,決定成立一個新的政黨組織。鑒於魏瑪共和國時期多黨派給國家造成的分裂狀態,為把各個教派和社會各階層聯合起來,該組織不稱“黨”,取名為“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巴伐利亞集團堅持自己的名稱“基督教社會聯盟”(CSU),並保持相對獨立性。這兩個黨都是保守主義政黨,從1947年開始組織工作聯盟,自1949年起在聯邦議會中組成黨團同盟。1946年3月1日,阿登納當選為英占區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1947年2月,各占領區基督教民主聯盟在柯尼斯泰因成立了一個超越占領區界限的工作組,直至聯邦共和國成立之後,才於1950年10月20日至22日在戈斯拉爾成立了以阿登納為主席的全國性的基督教民主聯盟政黨。該組織從籌建開始就成為西方占領區的主要資產階級政黨,它號召“所有願意重建家園的力量堅定地信賴德意誌民族優秀品格,以不可動搖的決心把基督教思想與真正民主的崇高理想變作革新的基礎”。1948年12月,各州和各占領區的老自由民主黨和民族自由黨聯合成立了“自由民主黨”(FDP),特奧多爾·豪斯當選為黨的主席。該黨是遵循德國的自由主義傳統路線的資產階級政黨,強調實行私有製和自主性對經濟的意義,其政治、經濟主張同基督教民主聯盟一致。共產黨人也在西方占領區內恢複了黨的組織,並試圖像蘇占區一樣與社會民主黨合並,但遭到西占區軍政府的抵製,其活動受到限製。除此之外,還成立了極右性質的德意誌黨、巴伐利亞黨等一些小黨。西占區的非納粹化和民主化措施實際上是朝著以在政治上主張實行議會民主的聯邦製、經濟上以財產私有製為基礎的類似美、英模式的方向發展。

從1945年10月開始,蘇占區準許建立反法西斯民主政黨和群眾團體,並通過這些政黨和組織,宣傳、組織群眾,擴大民主基礎。流亡蘇聯的皮克和烏布利希等德國共產黨領導人回到了蘇占區,重建共產黨的組織。軍政府批準了以德國共產黨為核心的自由德國工會聯合會、德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和自由德國青年聯盟等群眾團體。繼德國共產黨之後,社會民主黨也恢複了活動。由於蘇占區共產黨的人數少於社會民主黨,在蘇占區社會民主黨領導人奧托·格羅提渥同意下,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於1946年4月21日至22日舉行兩黨聯合代表大會,合並成立德國統一社會黨。威廉·皮克和奧托·格羅提渥當選為統一社會黨主席。1945年6月底7月初,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反法西斯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和自由民主黨也相繼成立。

蘇占區在恢複和重建政黨組織的同時,逐步在該區建立各級行政機構和地方自治機構。蘇占區劃分為梅克倫堡、薩克森、圖林根3個州和勃蘭登堡、薩克森—安哈爾特2個省。1945年7月4日,軍政府下令成立各州、地方自治機構,其成員由軍政府指定任命。7月27日,設立了淩駕於州行政機構之上的中央行政機構。10月22日又頒布命令授權州、地方自治機構在不違犯盟國管製委員會和蘇占區軍政府命令的情況下,“在立法、司法和行政方麵頒布具有正式效力的法律和命令”。從1946年9月開始,區、鄉、州陸續舉行民主選舉。隨後,東占區建立了各級議會和行政管理機構。11月27日,軍政府宣布將地方權力移交給新選舉產生的議會及政府,德國統一社會黨成員在地方各級行政管理機構中逐漸占據了主要領導地位。

美國杜魯門主義主張,“凡是有可能的地方,美國都要運用它的力量和經濟援助來實現自由的民主選舉”。西占區三國在1948年底以前先後舉行了州一級選舉,並建立各級行政領導機構。美國占領當局致力於在德國建立一個聯邦製政體,比較早地舉行了地方選舉。1945年9月建立了州一級的機構,任命了各州政府首腦,各州總理每月開會一次,協調解決各州政府事務。1945年底任命了由各黨代表組成的州谘詢委員會。1946年1月20日和27日,美國在占領區內舉行了第一次自由選舉。1946年6月30日舉行了州立憲會議的選舉。在此選舉基礎上,1946年秋產生了州立法機構——州議會,11月至12月間成立了第一批由議會批準的州政府,各州政府在軍政府的監督下具有行政權。英國也主張建立一個帶統一性質的聯邦製國家,在占領區內設立了一個由占領軍司令控製的德國人領導的中央行政署。1945年9月以後,英國軍政府任命了第一批鄉鎮代表會議。1946年秋,英占區成立了4個州,並任命了州議會。第一批地方選舉於1946年9月、10月間進行。1947年4月20日舉行第一屆州議會選舉。軍政府把英占區視為一個統一管理的整體,因而英占區各州的權力是有限的。然而法國不一樣。法國反對建立德國中央行政機構,希望德國今後由各享有主權的國家組成一個鬆散的聯邦,因而在占領區內實行地方行政分權的政策,反對占領區各州試圖建立共同機構的嚐試,對德國人實行嚴格的管製,“德意誌和德國”等字眼也被禁止使用。1946年9月至10月間,州政府才允許舉行鄉和縣的選舉,由選舉產生的地方代表機構組成州議會。1947年5月18日,法占區才舉行第一次州議會選舉。年底,法占區成立州一級機構,建立的中央機構也隻是實權很小的“輔助部門”。1948年4月,法占區各州總理才獲準舉行首次聯席會議,在此之前不準任何超越州界的行政聯合。

盡管非納粹化和民主化在各占領區達到的目標不一樣,實行措施及效果也不一樣;美、英、法和蘇聯的社會製度和價值觀念不同,對民主的理解也不完全相同,民主化的道路使東、西方占領區開始走上了不同道路;即使在西占區,各國占領當局對這些問題的態度也有一些差異。但是,非納粹化和民主化對德國仍是一場革命性改造,實際上是完成了德國資產階級沒有完成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對戰後德國曆史的進步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