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德意誌帝國的覆滅

  兩大對立軍事集團形成後,戰爭陰影一直籠罩在歐洲上空。對立的雙方都大力擴軍備戰,試圖建立起自己的軍事優勢。

作為同盟國核心的德國對戰爭的準備較早。由於麵臨著法俄兩國夾擊的威脅,1878年起,德國就開始製訂針對法俄兩國的兩線作戰計劃,以防不測。由於當時法軍力量還在恢複之中,德軍總參謀長老毛奇認為,同時進攻兩個預想的敵人是可行的。後來隨著法軍力量的恢複,1891年上任的德軍總參謀長史裏芬開始調整相關的作戰計劃,提出了各個擊破,速戰速決,首先集中優勢兵力於西線,在6-8周內擊敗法國,結束西線戰事,然後揮師東進,在3-4個月內打敗俄國的兩線作戰計劃。這一計劃經過長時間討論和修訂,最終於1905年形成。史裏芬之後繼任總參謀長的小毛奇(老毛奇,全名赫爾穆特·馮·毛奇伯爵(HelmuthGrafvonMoltke),普魯士陸軍元帥,著名軍事家。1858-1888年任陸軍總參謀長,指揮1866年對奧戰爭和1870-1871年對法戰爭。小毛奇,老毛奇之侄,全名赫爾穆特·馮·毛奇(HelmuthvonMoltke),普魯士將軍。1903年任軍需總監,1906-1914年出任總參謀長。)幾乎原封不動地保留了史裏芬的基本戰略思想。

為了準備戰爭,德國政府不斷增加軍事投入,擴大軍隊規模。1879年,德國的軍費開支僅4.28億馬克,1899年為9.26億馬克,1913年則已經超過20億馬克,占全部國家預算的一半。大規模的軍事投入刺激了軍火工業的發展。軍火大王克虜伯企業的規模在1870-1913年由7000人擴大到了80000人。德國軍隊的規模也是一再擴大。1874年,德國軍隊人數約為40萬,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國陸軍已經達到51個師,75萬多人,海軍艦隻390多艘,近8萬人。

在一切準備就緒的情況下,以威廉二世為代表的德國政府對戰爭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渴望,希望通過戰爭來重新瓜分世界。早在1905年,威廉二世在一次酒會致辭中就表明德國已經做好了戰爭的準備:“火藥是幹的,劍是磨過的,目標明確。”1911年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機中,德國更是派出“豹”號戰艦,毫不猶豫地以戰爭恫嚇的方式迫使對手法國做出讓步。當時有德國報紙露骨地指出,“是否同我們在瓜分摩洛哥問題上取得諒解,由法國人去決定,如果他們不願意,那麽‘豹’號就可能發生埃姆斯急電的作用。”換言之,如果法國不做出讓步,1870年德法戰爭就會重演。1912年10月,門的內哥羅、保加利亞等巴爾幹國家與土耳其之間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歐洲各列強趁機介入。由於俄奧之間爭霸巴爾幹的矛盾突出,列強之間的矛盾演變為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力量較量。德國則全力站在奧匈一邊,試圖趁俄國還沒有從日俄戰爭中恢複過來之機,通過戰爭削弱協約國的力量。威廉二世指出:“為什麽我們應該阻止戰爭的到來呢?難道隻是為了讓俄國進行戰爭準備嗎?不,趁著俄、英、法三國現在處於困境時,就讓戰爭爆發吧!”

麵對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集團咄咄逼人的攻勢,協約國也在進行戰爭準備。除了擴充軍備之外,也製訂了詳細的作戰計劃。法國製訂了所謂的第十七號計劃。據此,法軍將根據德軍的動向,把左麵的凡爾登-麥斯一線和右麵的孚日山脈一線作為實施突擊的主要方向。俄軍則將西部各集團軍組成兩個集團,北方方麵軍對付德國,南方方麵軍對付奧匈。英國則於1911年開始成立由陸、海軍和一些部的代表組成的專門動員委員會,負責製定統一動員以及和平轉入戰爭狀態的日程計劃。由於在海軍競爭中德國的實力不斷上升,英國也希望盡早戰爭,以便消滅現在仍弱於自己的德國海軍。

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都在準備戰爭。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終於成為人類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進行軍事演習,把塞爾維亞當作假想敵人。其間,負責指揮的奧匈王儲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極端民族主義分子刺殺。奧匈決定懲罰塞爾維亞,但又顧慮俄國的幹涉,遂請求德國支持。德國將這一事件視為開戰的絕佳借口。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甚至表示,在可預期的時間內,不會再出現“在軍事上如此有利的”時機。德皇威廉二世在給德國駐奧匈大使的批複中也急不可待地表示:“要麽現在就幹,要麽永遠不幹。”7月5日,威廉二世在波茨坦接見奧匈大使時明確表示,全力支持奧匈對塞爾維亞的軍事行動,如果俄國幹涉,德國將與奧匈共同對俄作戰,他甚至敦促奧匈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

德國之所以急於利用薩拉熱窩事件開戰,主要出於以下考慮:第一,通過幾十年的發展,德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德國已經成為歐洲最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德國有能力進行一場針對法俄的戰爭;第二,法國在普法戰爭後,軍事實力明顯提高。俄國在日俄戰爭後軍事力量也恢複很快。德國必須在法俄兩國做好充分的戰爭準備之前,摧毀其戰爭能力;第三,大戰前,英國玩弄兩麵派手法,一麵向德國發出願意改善兩國關係的信息,表示願意盡力防止戰爭的發生,一麵又竭力挑撥慫恿俄國對德作戰,以打擊和削弱主要對手德國。英國的這種態度不僅給原本信心不足的俄國壯了膽,也使德國產生了錯覺,似乎英國不願卷入戰爭。而德國認為,隻要英國保持中立,德軍可以用閃擊戰迅速打敗法俄集團。

7月23日,奧匈在德國的支持下,向塞爾維亞發出內容苛刻的最後通牒,並限令48小時內答複。甚至事先得知通牒內容的德國也認為有些過分:“為保持一個獨立國家的尊嚴,塞爾維亞顯然不會接受這些條件,結果隻有戰爭。”最後,盡管塞爾維亞幾乎接受了奧匈的全部要求,奧匈仍於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

對於奧匈的威脅,以斯拉夫人保護者自居的沙皇俄國不會坐視不管。7月30日,俄國開始總動員。次日,德皇威廉二世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取消總動員令。在俄國拒絕這一要求後,德國政府於8月1日向俄國宣戰。同日,德國向法國發出最後通牒,詢問在德俄戰爭中法國是否保持中立,限18小時內明確答複。法國以秘密動員作答複。8月3日,德國製造謠言,說法國飛機越境轟炸德國鐵路,向法國宣戰,並按照史裏芬計劃,通過比利時領土,向法國進攻。英國則以德國侵犯比利時中立為由,於8月4日向德國宣戰。1915年5月,原來的同盟國成員之一的意大利倒向協約國,向德奧宣戰。美國也借口德國實行無限製潛艇戰,於1917年4月6日向德國宣戰。到1918年大戰結束時,全世界總共31國參加戰爭,其中同盟國方麵隻有德國、奧匈、土耳其、保加利亞4國。

戰爭雙方都有明確的掠奪計劃。德國的戰爭目的是要在歐洲大陸打敗俄國和法國,建立起一個北起波羅的海、北海,南到亞德裏亞海,從柏林到巴格達的中歐帝國,範圍包括比利時、荷蘭、法國的一部分、烏克蘭、波蘭、波羅的海沿岸、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巴爾幹以及西亞地區;在海上要打垮英國的壟斷地位,同時搶奪英、法等國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建立起世界霸權。戰爭開始以後,作為主戰場的歐洲很快形成了三條主要戰線:西線從北海向南一直延伸到瑞士邊境,由德國對英法作戰;東線北起波羅的海,南到羅馬尼亞,由德奧對俄國作戰;南線沿多瑙河到薩瓦河展開,由奧匈對塞爾維亞作戰,1915年以後意大利也加入了南線對奧匈的戰爭。

1914年的戰爭進程是以史裏芬計劃的破產為特征的。戰爭開始以後,德軍按照事先製定的史裏芬計劃,集中5個集團軍150萬大軍於西線,大舉進攻法國。8月4日,德軍不宣而戰,攻入比利時。此後德軍在法國邊界發動一係列戰役,遭重創的法軍被迫後撤,並重新部署力量。9月,英法聯軍進行反攻,雙方集結約200萬兵力會戰於馬恩河。在英法聯軍的頑強反擊下,德軍進攻受挫,占領巴黎的計劃沒有實現,速決戰破產。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因此辭職。

就在西線德軍侵入比利時之際,俄軍在東線發動了對德國的進攻。由於俄軍兵力是德軍的兩倍,實力懸殊的德軍一度後撤。此後德軍從西線調兵東援,並任命興登堡和魯登道夫指揮東線作戰。8月下旬,興登堡集中優勢兵力圍殲俄軍第二集團軍,接著又擊敗俄軍第一集團軍,將俄軍趕出德國,並進入俄屬波蘭作戰。東線作戰雖以俄軍失敗告終,但實現了牽製德軍的目的。

1915年以後,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在西線,英法聯軍雖然挫傷了德軍的銳氣,但無法在短期內打敗德軍。在這一年內,西線戰場英法軍隊死傷150多萬人,德軍損失60多萬人。由於西線進入僵持階段,德軍決定改變史裏芬計劃,首先在東線決戰。從1915年2月開始,德軍陸續發動了對俄軍的進攻。到1915年9月,德國東線兵力已達65個師,加上奧匈軍隊,共計107個師,占德奧集團總兵力一半以上。德奧軍隊相繼占領了華沙、布列斯特等地,俄軍潰不成軍。9月底,德軍攻勢停頓下來。雙方在裏加灣到德涅斯特河上遊一線轉入陣地戰。

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關鍵性的一年。在1915年,雖然德軍在東線取得了對俄軍的巨大勝利,但德軍懼怕重蹈拿破侖覆轍,不敢深入,於是又轉向西線尋求與英法聯軍決戰,以便打破僵局,盡速結束戰爭。為此,德軍選擇了作為巴黎門戶和法軍整個戰線支撐點的凡爾登作為進攻的主要目標。從1916年2月開始,德軍先後投入46個師,在近10個月的時間內,對凡爾登發動了猛攻。法軍則調動了66個師全力死守,擋住了德軍的一次又一次猛烈進攻。在這一戰役中,雙方傷亡達80萬人。德軍猛攻不克,總參謀長法爾根漢因此被撤職。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進攻的頂峰。此戰不勝,從134第二章、近代工業化與德意誌帝國的興亡此戰爭形勢對同盟國日益不利。

在凡爾登戰役期間,法英兩國為了牽製德軍,決定發動索姆河戰役,由英軍擔任主攻。這次戰役從7月1日開始,到11月結束。在這次戰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坦克,給在戰壕中防守的德軍以巨大威脅。但德軍很快就發明了反坦克炮。索姆河戰役的激烈程度絲毫不亞於凡爾登戰役。幾個月中,英軍損失40萬人,法軍損失20萬人,德軍損失50萬人。這次戰役雖然沒有取得巨大戰果,但牽製了德軍,使之放鬆了對凡爾登的攻勢。

以上兩次戰役後,雙方再次進入陣地戰。但這時形勢對協約國日益有利。在巨大的戰爭消耗麵前,協約國的人力物力資源的優勢凸顯出來。他們的軍事裝備開始趕上同盟國,而軍力上已經大大超過同盟國。1916年,協約國軍力達425個師,同盟國隻有331個師。

除了陸上戰役外,1916年還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規模最大的日德蘭海戰(德國人稱之為斯卡格拉克海戰。)。是年5月31日,由謝爾率領的大洋艦隊為了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與傑利科率領的英國主力艦隊在北海的日德蘭半島附近展開激戰。在這次戰役中,英國出動戰艦148艘,總噸位125萬噸,官兵60000人,德國出動戰艦99艘,總噸位66萬噸,官兵45000人。戰鬥從下午2點打到晚上。激戰結果,英軍損失戰艦14艘,死傷及被俘6700多人,德軍損失戰艦11艘,死傷3000餘人。英方損失戰艦噸位比德國多一倍。總體上看,雖然德國艦隊在這次戰役中給英國艦隊以重創,但是,由於英國海軍實力雄厚,打破英國海上封鎖的目的沒有達到,更沒有動搖英國的海上霸權。

1917年戰事以無限製潛艇戰和美國的參戰為特征。到1916年底,交戰雙方呈現勢均力敵的狀態,任何一方都沒有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在此情形下,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集團為了轉移國內反戰壓力,首先展開和平攻勢,於1916年12月12日向中立國以及協約國提出了和談的建議,但絕口不談如何處置它占領的俄、法、比等國的大片領土。協約國集團則於12月30日提出了同盟國退出法、俄等國領土,賠償戰爭損失以及解放奧匈和土耳其境內被壓迫民族的方案,但不提開戰以來奪取的德國海外殖民地問題。最後,由於和平分贓條件無法談妥,雙方從1917年開始重新將重點轉向軍事攻勢。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德國就積極進行潛艇戰,以便打擊英國的海上優勢。僅1916年內,德國就擊沉英國船隻270多艘,總噸位達125萬噸。隻是受到中立國特別是美國的抗議,怕美國因此參戰,德國才未敢放開手腳。1917年1月以後,德國軍方決定實行“無限製潛艇戰”,以期迫使英國在6個月以後投降。凡是在英吉利海峽航行的一切船隻,均成為德國潛艇攻擊的對象。當有人提出此招可能招致美國的參戰時,德國軍方的答複是:美國沒有能參戰的軍隊,並且潛艇戰不會讓一個美國士兵來到歐洲。此後幾個月,無限製潛艇戰取得了一定的戰果,協約國損失慘重。凡自英國開出的船隻,每4艘就有一艘被擊沉。但是,協約國很快發展了反潛戰術,保證其海上運輸的安全。結果,無限製潛艇戰未能迫使英國求和,反而給了美國參戰的借口。

大戰開始以後,絕大多數美國民眾反對參戰。於是,美國就在“中立”的旗幟下與交戰雙方大做軍火生意。同時,美國利用歐洲列強忙於戰爭的機會,積極向加勒比海和中南美洲擴張。戰爭期間,由於英國海軍的封鎖,美國在經濟上與同盟國的接觸減少,與協約國的聯係卻日益密切。到參戰前,美國提供給協約國的物資和貸款已經達到200億美元。這種經濟聯係使美國更加關心協約國的命運,擔心協約國失敗會使美國喪失實際利益。因此,在1916年以後,美國的參戰輿論逐步上升。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美國更是擔心俄國退出戰爭,造成協約國的失敗,於是借口德國實行無限製潛艇戰襲擊美國商船,於1917年4月6日向德國宣戰。美國的參戰使整個軍事形勢向協約國一方傾斜。美國不久就派出大批軍隊參加歐戰,除了大批潛艇、驅逐艦參加反對德國的潛艇戰以外,還陸續派出陸軍200萬人。繼美國之後,中國、巴西、加拿大等國也加入協約國方麵作戰,從而形成了協約國對同盟國的絕對優勢。

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宣布退出戰爭。各交戰國也出現了空前高漲的反戰運動。此時,德國利用東線停戰之際,在西線集結了205個師、16000門大炮和3000架飛機,在1918年3-7月間對協約國發動了5次進攻,想趁美軍到達歐洲戰場之前徹底擊潰英法軍隊,結束戰爭,但是遭到協約國的頑強阻擊,企圖沒有得逞。與此同時,受到人民起義和暴動的打擊,保加利亞、土耳其、奧匈等同盟國在9月末到11月初先後宣布投降。

山窮水盡、四麵楚歌的德國政府在勝利無望之下,於1918年10月4日接受了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綱領”。但是德國最高統帥部仍企圖利用談判之際進行軍事冒險,命令海軍出擊,遭到水兵們的拒絕。11月,德國爆發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倉皇逃亡荷蘭。德意誌帝國存在了48年後壽終正寢。1918年11月11日,德國中央黨政治家埃茨貝格在德法邊境的貢比涅簽訂了停戰協定,德國正式投降。長達4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三章 魏瑪共和國的興起與崩潰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