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伽利略由落球開始的科學新時代

  在曆史上,比薩城曾位於海濱,還是一個威震八方的公國。相傳在10世紀時,比薩王國打了一次勝仗,掠獲了大批財寶,裝上比薩艦隊的戰船,運回比薩城來。為了炫耀王國的戰功,比薩大公決定建築一座大教堂。這個教堂是一組古羅馬式的建築,如今仍屹立在比薩市內的教堂廣場上。按照這個建築群的總體規劃,還需要建造一座配套的鍾塔。於是,這座鍾塔就在距離大教堂20多米的地方破土動工了。

  鍾塔開建後,建到第三層時就發現它明顯向南傾斜,被迫中斷工程,先後兩次采取加固措施,但毫無效果,隻得停工。大約過了漫長的一個世紀,比薩人建塔之心不死,就請來著名的工程師托馬索·皮薩諾,他經過精心的測量和計算,證明這座塔雖然傾斜但不會倒塌,但他建議把每層南麵的柱子略微加高一點兒,使工程得以按原設計繼續施工,直到最後竣工。

  這座塔從建成那一天起就是斜的,塔身中心偏離垂直中心線2.1米,而且每年都以1.25毫米的速率不停地傾斜,到了1999年1月,塔頂已偏離中軸線4.8米。從塔下向上望去,斜塔岌岌可危。遊人在塔下歇息,都會自覺地離開南側遠遠的,好像擔心它隨時塌下來砸到腦袋。然而,比薩人卻堅信比薩斜塔絕不會轟然倒塌。比薩城中流行著一句俗語:比薩塔就像比薩人一樣健壯結實,永遠不會倒下去。

  比薩斜塔的名氣並不僅僅是“斜”出來的,它還與一樁著名的科學公案緊緊地連在一起。1590年的一天,比薩塔下聚集了一大群年輕學生,一位年僅26歲的學者登上了高塔,他就是比薩大學數學教授伽利略。

  伽利略出生在比薩城,就在比薩斜塔旁邊長大。他的父親是個破產貴族,當伽利略來到人世時,家產已經變賣光了。不過,伽利略的父親精通希臘文和拉丁文,對數學也頗有造詣,使得伽利略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伽利略17歲時進入比薩大學學醫,同時潛心鑽研物理學和數學。由於家庭經濟困難,他沒能拿到畢業證書,就離開了比薩大學。失學後,伽利略仍舊在家裏刻苦鑽研數學,攻讀了歐幾裏得和阿基米得的許多著作,做了許多實驗,還發表了許多有影響的論文,從而名聞全國,被譽為“當代的阿基米得”。

  在他25歲那年,比薩大學破例聘請他擔任數學教授。

  從11世紀起,在基督教會的扶持下,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受到高度推崇,亞裏士多德的物理學被奉為經典,凡是違反亞裏士多德物理學的學者都被視為“異端邪說”。伽利略卻對亞裏士多德的物理學抱懷疑態度,特別重視對阿基米得物理學的研究。

  亞裏士多德認為,物體下落的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體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比如,一個10千克重的物體,它的下落速度就要比1000克重的物體快10倍。1700多年來,人們一直把這個說法視為金科玉律,不敢有絲毫的懷疑。年輕的伽利略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推理,大膽地對亞裏士多德的學說提出了質疑。他要親自試一試,還要眾人來做個見證,於是比薩斜塔就被他選作實驗場。

  在眾目睽睽之下,伽利略帶著兩個大小一樣但重量不等的鐵球登上斜塔,一個鐵球重100磅,是實心的;另一個鐵球重一磅,是空心的。

  塔下麵站滿了前來看熱鬧的人,大家議論紛紛。有人諷刺說:“這個小夥子的神經一定是有病了!亞裏士多德的理論不會有錯的!”

  實驗開始了,伽利略大聲喊道:“下麵的人們,你們看清楚,鐵球就要落下去了。”說完,伽利略同時鬆開握著鐵球的兩隻手,隻聽“嘭”的一聲響,一大一小兩個鐵球同時落地。就是這“嘭”的一聲,擊破了一個曾經被視為萬古不變的真理,從此誕生了“自由落體定律”,實驗物理學的新時代就此拉開序幕。

  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過實驗,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由於缺乏詳細的記載,其中有些細節很可能來自後人的虛構。比如,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曆史上著名的比薩斜塔重力實驗是伽利略親自做的,但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數學係的客座教授凱斯·達維林卻指出,這個實驗隻是伽利略策劃的,登上斜塔往下拋球的是他的一個學生。

  伽利略為什麽要這樣做呢?凱斯·達維林推測,伽利略是個非常謹慎的人,他非常清楚地知道,當體積相同但重量不同的兩個球同時從高處下落時,由於在下落過程中受到空氣阻力的影響,重量大的物體總是會比重量小的物體先接觸地麵。伽利略擔心實驗會出現這樣的結局,所以就沒有在公眾麵前親自做這樣的科學演示。

  伽利略臨去世前,他的一個學生又在比薩斜塔上做了相同的重力實驗。結果表明,重量大的物體要比重量小的物體落地時間稍微早一些。這個結果讓亞裏士多德學派的學者歡欣鼓舞,奔走相告,慶祝他們的勝利。事實上,這是空氣阻力作用的結果。如果沒有空氣阻力,兩個物體將同時落地,但伽利略無法消除空氣阻力的影響。

  1590年以後,伽利略繼續進行重力研究,做了大量實驗。通過這些實驗和精確的觀察,他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重量小的物體在開始下降時,比重量大的物體下降速度快。

  這個結論與自由落體定律是矛盾的,但是伽利略還是將這一發現忠實地記錄下來。後來的一些學者對此大為迷惑,他們紛紛對伽利略的結論提出質疑,認為他似乎犯了一個愚蠢的錯誤。直到在20世紀80年代,一些科學家再一次重複了那個落球重力實驗。這一次他們不再僅僅局限於肉眼的觀察,而是使用了現代化的高速電影攝影機。攝影機將物體的下降過程用慢鏡頭一幀一幀地播放出來,結果證明,伽利略的結論是完全正確的。

  一開始,重量小的物體的確比重量大的物體下降速度快,但是由於空氣阻力的影響,後者的下降速度才趕上了前者,最終一起落地。

  自從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那個落球實驗後,他就得罪了亞裏士多德的信徒們,他們與伽利略勢不兩立。在比薩大學呆了一個學期,伽利略又得罪了一個大公爵的親戚喬範尼。這個喬範尼是個不學無術的家夥,他聲稱發明了一艘挖泥船,假惺惺地跑來征求伽利略的意見。伽利略仔細觀察了喬範尼帶來的挖泥船模型,直言不諱地告訴他,設計不合科學原理,根本不能使用。喬範尼拒不接受伽利略的正確意見,固執地堅持進行下水實驗,結果船沉了。

  事實證明伽利略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但滿心窩火的喬範尼反而遷怒於伽利略,到處散布流言飛語,說他是個“陰險的小人”。亞裏士多德學派的信徒們乘機對他大肆攻擊,一時間鬧得滿城風雨。

  伽利略無法在比薩大學呆下去了,隻得向蓋特保圖侯爵求助。這位侯爵珍惜人才,把伽利略推薦給了當時屬於威尼斯共和國管轄的帕多瓦大學。1592年,28歲的伽利略被任命為帕多瓦大學的數學、科學和天文學教授。

  在帕多瓦大學工作期間,伽利略最初把主要精力放在他一直感興趣的力學研究上,他發現了物理上重要的現象——物體運動的慣性;做過有名的斜麵實驗,總結出了物體下落的距離與所經過的時間之間的數量關係;他還研究了炮彈的運動,奠定了拋物線理論的基礎;加速度這個概念,也是他第一個明確提出來的。就在伽利略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的時候,一個偶然事件改變了他的研究方向,從地麵轉向廣漠無垠的太空。

  那是1604年冬天,在南方的天空中突然出現了一顆異常明亮的星星,就在人們對它加強觀測的時候,它卻在第二年秋天神秘地消失了。就在這個星星出現的那段時間裏,隻要天氣晴朗,伽利略每天晚上都對它進行觀察,腦海中不斷地浮現出許許多多的疑問:這是一顆什麽樣的星?它是從哪裏來的?又要到哪裏去?夜空中的點點繁星究竟是按照怎樣的規律在運動的?要想回答這些問題,光憑肉眼觀察解決不了什麽問題,而當時還沒有發明望遠鏡,人們無法看清遙遠的星星。

  1609年6月,伽利略聽到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說是荷蘭眼鏡商人李帕西發現了一種東西,能夠看見遠處用肉眼看不見的東西。不久,伽利略的一個學生從巴黎來信,進一步證實這個消息。這位學生在信中說,他還不知道李帕西是怎樣做的,但可以肯定他製造了一個鏡管,物體就是通過它放大的。

  伽利略把來信翻來覆去地看了好幾遍,目光落在了“鏡管”這兩個字上。也許秘密就在這裏!他急忙跑進實驗室,找來紙和鵝管筆,畫出一張又一張透鏡成像的示意圖。

  他又找來有關透鏡的資料,不停地進行計算,一直忙到曙光透過窗戶照射進來的時候,伽利略終於弄明白,把凸透鏡和凹透鏡放在一個適當的距離上,就能像那個荷蘭人一樣,看見遠處的物體。

  弄清了它的原理,伽利略興奮得顧不上休息,立即動手磨製鏡片。他一連幹了好幾天,終於磨製出了一對凸透鏡和凹透鏡,又製作了一個精巧的可以滑動的雙層金屬管。他小心翼翼地把那片大一點的凸透鏡安裝在管子的一端,那片小一點的凹透鏡安裝在管子的另一端,然後舉起管子對向窗外。當他從凹透鏡的一端望出去時,奇跡出現了!遠處的教堂仿佛一下子被拉到了眼前,鍾樓上的十字架、在十字架上落腳的鴿子,都看得一清二楚。他帶著這個望遠鏡跑到海邊,茫茫的大海上波濤翻滾,看不見一條船。當他拿起望遠鏡往遠處看時,一條船正遠遠地向岸邊駛來。

  伽利略製成望遠鏡的消息馬上就傳開了,當地的議長和議員們都想先睹為快。於是,伽利略就把他製作的望遠鏡安放在威尼斯最高的鍾樓上,他們依次登上鍾樓,用它眺望遠在港外的船隻。這些人年紀都比較大,眼神都不大好使,但是靠著望遠鏡幫忙,竟能看到50英裏以外的物體,不禁嘖嘖稱奇。有了望遠鏡,就等於給伽利略安上了一雙神話中的千裏眼。每當星光燦爛或是皓月當空的夜晚,他總是要把他的望遠鏡瞄準深邃遙遠的蒼穹,夜複一夜地觀察著。

  過去人們一直以為,月亮是個光滑的天體,像太陽一樣自身能發光。但是伽利略透過望遠鏡發現,月亮和地球一樣,有高峻的山脈,也有低凹的窪地(伽利略稱它為“海”)。根據月亮上亮的部分和暗的部分的移動,伽利略發現月亮自身並不能發光,月亮的光來自太陽……過去人們一直以為,銀河是地球上的水蒸氣凝成的白霧,亞裏士多德就是這樣認為的。伽利略從望遠鏡中看到,橫貫天穹的銀河根本不是雲霧,而是千千萬萬顆星星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伽利略還觀察了天空中的星團,發現它們也是由很多星體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如獵戶座星團、金牛座的昴星團、蜂巢星團等。

  過去人們一直以為,太陽是懸掛在天上不動的,它還是宇宙中最完美無瑕的天體。而伽利略透過望遠鏡卻觀察到,太陽上有黑子;他通過黑子的移動現象又推斷,太陽也是在轉動的。伽利略還發現金星如同月球一樣,也有著盈虧的變化;他又發現木星周圍環繞著四顆衛星,並計算出了它們的運行周期(現在人們知道,木星一共有14顆衛星)。

  伽利略借助望遠鏡發現一個又一個振奮人心的天文現象。1610年3月,他把這些發現都寫進《星際使者》一書中。這本書一出版,立即在歐洲引起轟動。人們都佩服地說:“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伽利略發現了新宇宙。”

  就在這一年,伽利略告別了帕多瓦大學,回到佛羅倫薩,擔任托斯坎尼公國的宮廷數學家和哲學家,兼任比薩大學的數學教授。

  也在這一年,他前往羅馬訪問,受到規格很高的禮遇,羅馬教皇保羅五世對他很重視,羅馬的貴族和科學家們都以能結識他而感到榮耀。

  就在伽利略被鮮花和榮譽包圍起來的時候,一場可怕的厄運正在向這位傑出的科學家襲來。中世紀的歐洲處在神權的統治下,在神學家麵前,科學家根本沒有地位。

  神學家們推崇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說”,認為靜止不動的地球處於宇宙的中心,太陽是圍繞著地球運轉的,因為上帝創造太陽的目的,就是要用它照亮地球,施恩於人類。為了維護這個荒謬的理論,天主教會的宗教裁判所不惜動用恐怖手段,對付一切敢於提出異議的人們。

  伽利略讀過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的著作,對他提出的太陽中心說很感興趣,他通過自己的觀測和研究,逐漸認識到哥白尼的學說是正確的,就通過書信毫不掩飾地支持哥白尼的學說,甚至把信件的副本直接寄給羅馬教會。

  伽利略的這些書信引起了羅馬教廷的恐慌和不安,他們對伽利略發出措辭嚴厲的警告,卻沒有嚇住伽利略,在他看來,科學家的良心就是追隨真理。羅馬教廷見這招不管用,就在1615年把他召到羅馬,押進宗教裁判所進行審訊,威逼他放棄對哥白尼學說的宣傳,以後無論是講課還是寫作,都不得再把哥白尼學說說成是真理。

  在教會的淫威下,伽利略被迫屈從,但他的內心深處並沒有放棄哥白尼學說。回到佛羅倫薩後,他住郊外的錫尼別墅裏,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他的身體也大不如前,病魔在殘酷地折磨著他,但他繼續堅持進行天體觀測和研究,更加堅信哥白尼的學說是完全正確的科學理論。經過長久的醞釀構思後,一部偉大的著作《關於兩種世界體係的對話》終於誕生了。

  這部著作采用三個人對話的形式,來討論托勒密的“地心說”與哥白尼的“日心說”,從表麵上看隻是客觀的記錄,沒有什麽傾向性,可是細心的讀者不難看出,伽利略在這部著作中以充分的論據和大量無可爭辯的事實,科學地論證了哥白尼的學說,有力地批判了亞裏士多德和托勒密的錯誤理論,宣告了宗教神學的徹底破產。

  神學家們從這本書的字裏行間嗅出了異樣的味道,感到極大的恐慌。而那些早就對伽利略心懷不滿的學術騙子們則趁機造謠生事,羅織罪名,為迫害伽利略大造輿論。

  1632年8月,羅馬宗教裁判所下令禁止這本書出售,羅馬教皇親自指名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對這本書進行審查。兩個月後,宗教裁判所的一紙公文送到佛羅倫薩,要伽利略親自前往羅馬接受審訊。

  這時候的伽利略已是69歲的老人,病魔纏身,行動不便,不少人為他說情,羅馬教皇卻惱怒地說:“除非證明他不能行動,否則在必要時就給他戴上手銬,押到羅馬來!”

  1633年初,年老多病的伽利略來到羅馬,立刻被投進宗教裁判所的牢獄,而且斷絕了他與任何人的聯係,使他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在宗教裁判所彌漫著血腥氣味的法庭上,身穿黑袍的法官們,赤裸裸地威脅伽利略放棄自己的信仰,否則就用火刑燒死他。在審訊和刑法的折磨下,伽利略被迫表示懺悔,同意放棄哥白尼學說,並且在判決書上簽了字。

  教會的主審法官在法庭上當眾宣讀了對伽利略的判決書:“為了處分伽利略這樣嚴重而有害的錯誤與罪過,以及為了他今後更加審慎和給他人做個榜樣和警告,”“我們宣布用公開的命令禁止伽利略的《關於兩種世界體係的對話》一書;判處暫時正式把他關入監獄內,根據我們的意見,以及使他得救的懺悔,在三年內每周讀七個懺悔的聖歌……”

  當法官宣讀判決書時,伽利略在口中喃喃自語道:“不管怎樣,地球仍在轉動。”

  伽利略的晚年生活非常悲慘。1637年,他的雙目完全失明,陷入了無邊的黑暗之中。隨後,他唯一的親人小女兒瑪利亞離他而去,告別人世,給他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打擊。後來,宗教裁判所對他的監視有所放寬,他的幾個學生來到老人身邊,一邊照料他,一邊向他求教,這才給他孤寂的生活帶來一絲光明和溫暖。

  伽利略去世後,曾讓神學家們如釋重負,當時他們絕對想不到,300多年後會出現一件具有諷刺意味的事情。1979年11月,在世界主教會議上,羅馬教皇提出重新審理“伽利略案件”。於是,由教會出麵,邀請來一些世界著名科學家組成了一個審查委員會,重新審理當年的那個冤案。當然,這不過是走個過場而已,因為曆史早就給伽利略平反了,他的名字早已成為人類科學史上一個閃閃發光的坐標。

  科學家逸聞

  伽利略與鍾擺

  伽利略是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但這並不影響他對科學問題的認真思考。他18歲那年,有一天到比薩教堂去做禮拜。當時,修理房屋的工人正在安裝吊燈,教堂大廳中央的巨燈不斷地晃動著。伽利略目不轉睛地跟蹤著擺動的吊燈,同時用右手按著左腕的脈搏,他想借助脈搏跳動的次數來計算吊燈擺動一次所需要的時間。

  通過計算伽利略發現,吊燈擺動一次的時間總是一樣的。隨著吊燈的擺動力量越來越弱,擺動的距離漸漸縮短,但是每擺動一次,他脈搏跳動的次數還是一樣的。

  根據亞裏士多德的說法,擺經過一個短弧要比經過長弧快些,對此沒有人產生過懷疑。難道是自己的眼睛出了毛病?伽利略決心弄個明白。他跑回比薩大學宿舍,找來不同長度的繩子、鐵鏈,還有鐵球、木球,在房頂上,窗外的樹枝上,一次又一次地做試驗,用沙漏記下擺動的時間。最後,伽利略得出一個結論:決定擺動周期的是繩子的長度,和它末端的物體重量沒有關係。相同長度的擺繩,振動的周期是一樣的。就這樣,伽利略發現了擺的等時性。根據這個原理,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製成了掛擺時鍾,人們將它稱為“伽利略鍾”。

  科學小常識

  比薩斜塔為什麽會傾斜?

  按照比薩人的說法,比薩斜塔是古代的意大利建築師為了顯示技藝高超,故意建成這個樣子的。這種說法並非沒有道理,從1982年開始,這座塔幾乎停止了向南傾斜,而改向西南方向。在一次大地震中,它大幅度地搖晃了22分鍾,最終居然安然無恙。在對比薩斜塔的建塔材料、結構、地質、水源等方麵進行了充分的研究後,也有不少學者認為,這座塔每一塊石磚之間的粘合極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傾斜引起的斷裂,這很可能是斜塔斜而不倒的一個重要因素。

  幾個世紀以來,探索比薩斜塔傾斜的奧秘成了一個熱門話題。有人說傾斜是由於施工過程中偏離了設計方案造成的,有人認為這是設計本身出了問題。還有人認為,在比薩塔下麵可能有好幾條地下水脈,當地居民長期從這裏汲取生活用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進而引起了塔身的傾斜。

  進入20世紀後,“地基原因”說逐漸占了上風。這種解釋認為,這一帶的土層是由黏土和沙子組成的,強度很差,而塔基的基礎深度不夠,隻有三米多深,大理石砌築的塔身又太重,地基難以平衡地承受沉重的塔身,從而導致了傾斜。不過,這種解釋並非定論。1934年,比薩市在斜塔地基及四周灌進90噸水泥,以保護它的基礎不被水浸,結果卻是塔身更加不穩,向周圍移動、傾斜得更快。如果問題真的出在地基上,這樣的結果恐怕就不會發生了。

  至今,比薩斜塔傾斜的原因還沒有徹底查清,而另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又在困擾著關心它的人們。據有關專家估計,這座斜塔至多還能堅持250年,最終將因塔身的重心超出塔基外緣而傾倒。另有專家認為,這座塔隻是圍繞著中心線來回搖晃,並不會倒塌。

  科學小常識

  溫度計發明小史

  為了測量病人發燒時體溫的升高,伽利略在1593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溫度計。它的主要部分是一個管子,管子裏裝著紅色液體,管子的一端連著一個玻璃球,倒放在水裏。使用時,將玻璃球與不同溫度的物體相接觸,利用管內空氣的熱脹冷縮測出物體溫度的變化。這種溫度計的準確性比較差。後來,伽利略的學生對它進行了改進,把管子的另一端也密封起來,並用帶紅色的酒精來代替空氣,這樣一來準確性就大大提高了。

  科學小常識

  望遠鏡的發明

  08年秋天,荷蘭密德爾堡市的一家眼鏡店的主人李帕西一時心血來潮,把一塊磨製好的凸透鏡和一塊凹鏡一前一後放在同一水平線上。

  透過這兩塊玻璃向外望去,李帕西驚奇地發現,遠處的教堂塔尖好像變大了,其實應該是拉近了距離。

  於是,他就用一張羊皮紙卷成一個筒,將這兩塊鏡片固定下來,世界上第一個望遠鏡就這樣誕生了。

  據說有幾十個眼鏡匠都聲稱發明了望遠鏡,不過一般人都認為李帕西是望遠鏡的發明者。

  李帕西把他發明的望遠鏡稱為“明晰鏡”,並立刻向密德爾堡市議會遞交了一份報告,申請30年的專利。

  市議會組織了一個委員會對“明晰鏡”進行審查,委員們輪流用“明晰鏡”來望遠,一致認為它大有用處,卻沒有給他專利。原因是法國大使得知這一消息,想讓荷蘭人製作一具“明晰鏡”。

  送給法國國王,這樣就不可能保守住專利的秘密了。於是,市議會給了李帕西一份豐厚的酬金,讓他製作一具雙筒“明晰鏡”。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