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十一章 滇緬抗戰及其特點

  李劍飛

60年前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一場公理戰勝強權、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中華民族團結合作、同仇敵愾,高舉反法西斯主義旗幟,浴血奮戰,為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也為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滇緬抗戰正是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遠征軍出師緬甸,對於遠東盟軍對日作戰起了直接的配合作用。”在3年多的浴血奮戰中,以中國為主力的中美英盟軍最終取得了滇緬抗戰的勝利,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滇緬抗戰從1942年2月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開始,到1945年3月皎脈(喬梅)會師勝利結束。涉及中美英三大盟國,戰場範圍包括中國、緬甸與印度。

曆時3年多的滇緬抗戰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42年2月至1942年5月,是滇緬抗戰的防禦階段。1942年1月,日軍進攻緬甸,英軍節節敗退,尋求中國軍隊的救援。2月16日,中國遠征軍正式入緬作戰。中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命令滯留於滇緬邊境待命的第5軍、第6軍依次入緬,緊急向緬南、緬東地區開進,協助英軍,展開了緬甸防禦戰。由於敵我力量的懸殊,入緬良機的錯失以及多頭指揮的混亂,使得倉促上陣的遠征軍的入緬作戰始終處於被動狀態,至5月不得不退出緬甸。但遠征軍將士初露鋒芒,雖敗猶榮,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仍然創造了同古保衛戰和仁安羌解圍戰的輝煌戰績,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讚譽。

第二階段,從1942年5月至1943年10月,是滇緬抗戰的相持階段。一方麵,中國遠征軍緬甸失利,一部敗撤印度,大部敗走野人山退回滇西,出師10萬僅存4萬。緬甸失守,滇緬公路被切斷。不僅如此,日軍也隨之從西南方向進犯我國。1942年5月3日,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進了滇西,一周時間便相繼侵占了怒江以西的畹町、芒市、龍陵、騰衝約3萬平方公裏的國土。至1943年初,日軍勢力向北延伸到瀘水地區,向南到達孟定地區,占領了我雲南境內怒江以西的滇西地區數百公裏長的一塊狹長地帶,約8.3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另一方麵,我滇西守軍果斷炸毀怒江惠通橋,成功地利用怒江天險阻止了日軍的東進,憑險隔岸相持,日軍再不能踏入怒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半步,保衛了西南大後方。同時,積極整訓軍隊,為實施反攻作充分準備。敗撤印度的中國軍隊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軍的指導下,在印度藍姆伽訓練營受訓並進行整編,並於1943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利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使戰鬥力大為提高。在滇西,中國政府也積極重新組編並整訓第二批遠征軍,於1943年4月在雲南楚雄重組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嚴陣以待,隨時準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

第三階段,從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是滇緬抗戰的反攻階段。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在史迪威將軍的指揮下,開始了緬北反攻,拉開了滇緬抗戰反攻的序幕。經過整訓的中國軍隊在戰場上表現出強大的戰鬥力。經月餘激戰,於12月18日,攻占敵重要據點於邦,取得緬北首次大捷。次年3月5日攻克緬北戰略要地孟關,並將兵鋒指向了孟拱和緬北重鎮密支那。與此同時,中國駐印軍在美國工程兵團的配合下,戰勝了極其惡劣的氣候條件和異常險峻的地理環境,使從印度雷多經緬北密支那到中國境內的中印公路(又名史迪威公路),隨著緬北反攻的節節勝利逐步向國境延伸。

第四階段,從1944年5月至1945年3月,是滇緬抗戰的決勝階段。為了策應駐印軍的反攻行動,早日貫通中印公路,經過長期整訓、養精蓄銳的滇西中國遠征軍於1944年5月強渡怒江天險,開始對怒江以西的日軍展開反攻,與駐印軍形成東西夾攻日軍之勢。滇緬日軍遭此沉重打擊,陷入窮途末路,戰局一敗塗地。中國駐印軍先後攻克孟拱、密支那和八莫。滇西中國遠征軍也取得了艱苦卓絕的騰衝、鬆山和龍陵等戰役的勝利。1945年1月27日,中國駐印軍與滇西遠征軍會師芒友,“全國上下所深切期望之國際路線,始告打通”。3月又克滇緬戰場日軍的最後一個重要據點臘戍,並於月底與英軍會師皎脈。至此,緬北、滇西的反攻,解放緬甸領土8萬餘平方公裏,收複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裏,共斃傷日軍4.8萬餘人,全殲緬北、滇西日軍,反攻戰役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也宣告了曆時3年多的滇緬抗戰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長期以來,囿於黨史、革命史的顯學地位,現代史中的滇緬抗戰被邊緣化,滇緬抗戰在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並未凸現出來,沒有得到應有的、公正的評價。

滇緬抗戰作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次極具戰略意義和特點的反法西斯戰役。

(一)滇緬抗戰是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唯一的出境作戰

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來,日本從北向南、自東向西發起對中國的侵略,東北、華北、華中、華南,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抗日烽火連綿不絕,皆以中國本土為戰場而展開。

太平洋戰爭後,切斷滇緬運輸線,成為日本南進策略的重要一環。不僅如此,日本進軍緬甸,也直接威脅到中國西南抗戰戰略後方。一旦得逞,東西夾擊,重慶危殆,後果不堪設想。

1942年2月16日,中國遠征軍第5軍先頭部隊開始入緬,跨出了國境,“以支援英軍確保緬甸國際補給線為目的,即深入緬甸境內,力求曼德勒以南地區,擊破日軍,狀況不利時,主力以密支那、八莫為基地,一部以景棟為基地,策劃持久,確保國境”。

異國作戰,給中國遠征軍的作戰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國軍入緬,時限所迫,又以天時不利,時當盛夏,暑雨連綿,瘴癘叢生,病痛者多,地利不熟”。不僅如此,中國遠征軍在緬甸還麵臨著“極其錯綜複雜”的民情,“緬甸除先進分子積極支援中國遠征軍抗日外,一般都抱著觀望的態度,反動黨派且為日本利用,甘作緬奸,到處進行破壞的活動。同時緬甸人民普遍仇視英軍,遇機即殺”,當年的中國遠征軍副司令長官杜聿明在許多年後的回憶中,也不無感慨地說:“如不是廣大愛國華僑積極援助,我軍就不免要全軍覆沒了。”

在此後的三年中,正是在如此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中國遠征軍在異國他鄉,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戰勝了窮凶極惡的敵人,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滇緬抗戰是中美英三國協同合作進行的一次國際戰役

“中國抗日戰爭不但在戰略上支援和配合了美、英盟軍的作戰行動,而且與盟軍實行了戰役上的協同作戰,為最後擊敗日本法西斯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共和國開國將領宋時輪的這番評論是客觀、中肯的,其所指的協同作戰的戰役正是——滇緬抗戰。

實際上,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中英美都在不同程度上認識到了協同合作、保衛滇緬的重要性。英國首相丘吉爾認為:“緬甸以及其同中國的聯係在整個(東方)戰區中是最重要的一環。”美國總統羅斯福也認為:“如果緬甸失守,我方整個局勢包括澳大利亞在內,將麵臨嚴重的危險。”

相對而言,中國政府鑒於抗戰形勢和對日軍進攻的準確預判,更早就加強了西南防禦並積極實現了中美英三國在滇緬抗戰中的協同合作。

早在1939年11月,蔣介石即電促龍雲,從速加強滇境防務。隨著日軍占領越南,國民政府就全力加強滇邊防禦。將台兒莊戰役中名震中外的滇軍第60軍從前線調回雲南防禦滇南,並調中國軍隊的精銳第5軍、第6軍進入雲南和組編第66軍,準備從滇西赴緬遠征。同時,積極尋求中美英三國的合作。1941年初,中方派出軍事考察團,在緬甸、印度、馬來西亞考察三月之久,編成《中國緬印馬軍事考察團報告書》,提出了共同防禦緬甸的策略。在珍珠港事件爆發的第二天即12月9日,蔣介石便指令在昆明西山的軍事委員會駐滇參謀團擬定了《中英聯軍緬南會戰計劃》。12月23日,蔣介石主持了中美英三國在重慶召開的東亞聯合軍事會議,通過了《遠東聯合行動初步計劃》,會議決定成立中、英聯軍統帥部,中國3個軍(9個師)入緬。同日,中英兩國簽訂了《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成立中英軍事同盟,共同防禦緬印。第二天,蔣介石在約見美、英軍事代表共進早餐時,對英國軍事代表魏菲爾說:“中英兩國,不可有一國失敗。因此,如果貴國需要,我們可以派遣8萬人入緬甸作戰。”又請美國代表勃蘭德向羅斯福轉達:“遠東地區對日作戰,端賴中國之陸軍與英美海空軍協同一致為主體。務望美國有一中、美聯合作戰計劃。”

正是三國的共同利益與合作認識,正是中國政府的積極努力,促進了多邊合作的加強,為中美英滇緬抗戰的實現及勝利創造了條件。

隨著滇緬抗戰的開辟,中美英三國的合作也進一步加強。

應該說,中國政府滇緬抗戰的態度是積極的。在長達3年的時間裏,中國先後出動最精銳的40萬大軍與美英盟軍協同作戰,作出了最大的犧牲,成為滇緬抗戰的主力軍。

同時,美英盟國也積極協同合作,主要表現在:

第一,軍事指揮: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軍被任命為中國遠征軍總司令長官,直接指揮了中美英三國的協同作戰,並組織了中國駐印軍的整訓及製定了反攻緬甸的作戰計劃。

第二,戰場配合:美英軍派出了作戰部隊直接協同遠征軍作戰。尤為突出的是,美軍第14航空隊(即飛虎隊)和第26航空隊、第10航空隊完全奪取了滇緬戰場的製空權,有力地配合了遠征軍的地麵作戰。此外,英軍在印緬的對日作戰,也有力地支援了中國遠征軍的反攻。

第三,後勤裝備:以大量的美式武器裝備武裝了中國遠征軍,並在戰時供應了大量的彈藥。隨著滇緬公路的阻斷,從1942年5月初到1945年底,援助中國的物資的81%是在“駝峰航線”上完成的。中國駐印軍的補充兵員,駐滇中國遠征軍的美械裝備,以及在緬北、滇西反攻戰役中的大量後勤保障工作,都得到了美中“駝峰”空運隊的大力支持,為反攻戰役的發起和勝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後勤保障。“駝峰”空運,美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據戰後美國官方的統計數據,在“駝峰航線”上一共損失飛機468架,平均每月達13架;犧牲和失蹤飛行員及機組人員共計1579人。

第四,訓練指導:美軍給遠征軍有力的訓練作戰指導。無論是印度藍姆伽訓練營駐印遠征軍的熱帶叢林作戰訓練,還是滇西遠征軍的整訓乃至強渡怒江時,都得到了經驗豐富的美軍軍官的幫助指導。反攻階段,遠征軍戰鬥力的大幅提高與此有著密切的聯係。

值得注意的是,中英美三國的合作並非想象的那麽愉快、順暢。由於三個同盟國的利益差異,特別是英美兩國存在的大國強權意識,對中國平等合作不夠,利用成分更多,從而使得三大盟國間的協同合作充滿著曲折反複。在入緬作戰問題上的良機錯失,在中國遠征軍指揮權上的較勁,在戰場指揮上的不協調,都造成了無謂的內耗與損失,直接影響到滇緬戰局,使得滇緬抗戰一波三折。但“總的來說,在滇緬戰場上,中國軍隊與盟國軍隊是共同對敵(抗日)的,協同作戰,互相支援,同過生死,共過患難。這是戰時盟國關係基本的一麵。”

正是基於三大盟國這種協同合作,才使得滇緬抗戰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在整個印緬地區作戰中,中國遠征軍和盟軍一道,共殲日軍十六萬餘人”,為最後擊敗日本法西斯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三)滇緬抗戰開辟了中國抗戰兩線作戰的西線戰場

隨著日軍進占緬甸,威脅西南,中國的抗戰遭受日軍的東西夾擊不可避免。“就國軍之全般戰略言,原日軍入侵中國之一般作戰方向,大致自東徂西。今若緬甸為日軍攻陷,則不僅滇緬路被切斷,使國軍與聯軍之聯絡受阻,且物資之補給陷入困難,而日軍且可由此向中國西南國境入侵,收夾擊之效,更使國軍陷於腹背受敵之窘境。”因此,滇緬抗戰開辟了中國抗戰的西線戰場,使中國的抗戰形成了東、西兩線作戰。

長期以來,由於滇緬抗戰的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評價,中國抗戰的兩線作戰也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事實上,西線戰場和東線戰場是統一的中國抗日戰場的兩部分,二者是互相關聯,不可分割的。西線戰場的開辟,無論是保衛運輸線,防禦西南邊陲,還是配合東線戰場都是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軍事步驟。

中國抗戰的兩線作戰,從軍事上說乃不得已而為之。對中日雙方來講,可以說是利弊參半。一方麵,迫於日本進攻滇緬,構成對中國大後方的威脅,從而被迫調動大量兵力布防於西南和西線戰場作戰,這必然影響到東線戰場的防守兵力和作戰,使東線戰場對日作戰能力明顯削弱。對於這一點,日本軍方在開始進攻緬甸不久即已感覺到了,“重慶的注意力完全被緬甸方麵的戰況所吸引,因而在中國大陸上的抗日軍事活動呈現消極”。從另一方麵來講,中國抗戰西線戰場的開辟,也使日軍戰場分散,東西兼顧,捉襟見肘,窮於應付。“為了對付同盟國從雲南和印度反攻緬甸,日本不得不陸續向緬甸增調重兵。其有限的兵力相當大的一部分被牽製在緬甸戰場上,最多時達到10餘個師團,使它在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上更加捉襟見肘。因此,從亞洲—太平洋戰線的戰略全局上看,日軍侵占緬甸又給自己背上了一個沉重的包袱,在戰術上暫時贏了一著,在戰略上最終將輸掉全盤。”更為重要的是,隨著西線戰事的勝利結束,粉碎了敵人東西夾擊的圖謀,穩定了西南局勢,鞏固了抗戰大後方;開通和開辟了國際運輸線,源源不斷的援華物資暢通無阻地輸入,為中國的抗戰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滇緬抗戰的完全勝利,完成了將侵略者最早趕出國門的偉業,從而增強了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爭取全麵勝利的信心。這些都極大地支持了東部戰場,甚至為整個戰局的發展作出了特殊貢獻。“中國西攻滇緬,給後期整個中國抗戰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隨著滇緬戰場的勝利,重慶政府擺脫了長期以來遭受東西夾擊的局麵,這就為1945年春東線戰場反攻態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四)滇緬抗戰是中國抗戰最早的反攻戰役

長期以來,黨史、革命史都以1944年敵後戰場的反攻作為中國抗戰局部反攻的開始。筆者認為,如果將中國人民的抗戰視為全民族抗戰的話,就不能漠視正麵戰場的抗戰,就應當對當時的重慶政府當局的抗戰給予正確的評價。如果我們將滇緬抗戰放到抗戰進程中來,真正將其作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組成部分的話,我們不得不承認,以滇緬抗戰作為中國抗戰最早的反攻戰役更具合理性。

第一,滇緬抗戰反攻時間更早。滇緬戰場的對敵反攻階段,中國駐印遠征軍是從1943年10月向緬北反攻即已開始,滇西中國遠征軍的反攻作戰繼之也於1944年5月強渡怒江開始。“中國遠征軍在滇西的反攻既是盟軍在緬甸戰場反攻的重要一翼,同時又是中國戰場對日全麵反攻的序幕。”

第二,滇緬抗戰更具標誌性。而滇緬抗戰“為自抗戰以來,徹底勝利之殲滅戰,而滇西、緬北大捷尤為我抗日勝利之先聲,敵經此次打擊,形勢日蹙,遂至無條件投降”。

第三,滇緬抗戰最先趕走侵略者。1945年1月27日,經過了緬北反攻和滇西反攻的兩支中國遠征軍在中緬邊境芒友會師,滇西失地全部收複,“在中國戰場上最先把日本侵略軍驅逐出國門”。是故當時就有“收複失地,實滇省為最”的評價了,“人們堅信,我軍在緬北、滇西所取得的勝利,乃是全國抗戰勝利的先聲,最後勝利的日子即將到來了”。就在滇緬戰場的槍炮聲停息後不到半年,日本投降,二戰結束了。

滇緬抗戰奏響了中國人民抗戰的反攻號角,譜寫了中華民族的英雄史詩,他們所進行的“真是一場惡鬥,一首史詩,一樁驚天動地的英雄事業”。“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屍還”,數萬中華抗日健兒永遠長眠在異國他鄉的崇山密林中了。

今天,滇緬戰場的硝煙早已散去了60年,我們對其最好的紀念,莫過於公正、客觀、準確地給予它在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應有地位。

滇緬抗戰必將以其特殊的貢獻和特有的價值載入史冊,彪炳千秋。

(作者單位: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