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二章 唐太宗心目中的王羲之

  東晉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的書法,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有唐一代,特別是唐初,人們對王羲之書法的崇拜更是無以複加。許多大書法家,都是從學習王羲之書法開始起步的。歐陽詢“初學王羲之書,後更漸變其體,筆力險勁,為一時之絕,人得其尺牘文字,鹹以為楷模焉”。(《舊唐書》卷一八九上《歐陽詢傳》)虞世南因為學習王羲之書法,“妙得其體,由是聲名籍甚”。(《舊唐書》卷七十二《虞世南傳》)魏征說:“褚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體”。(《舊唐書》卷八十《褚遂良傳》)由於褚遂良熟悉王羲之書法,所以,能準確地辨別混入王羲之遺作中的偽品。後來,文宗時的柳公權,也是“初學王書,遍閱近代筆法,體勢勁媚,自成一家”。(《唐會要》卷三十五《書法》)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唐太宗。唐太宗在做皇帝以前,主要是戎馬生涯;做了皇帝後,他深感治國之道的重要,所以,命魏征等人編撰《群書治要》,以便他通過讀書從曆史上尋找治理國家的借鑒。他讀了《群書治要》以後說:“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覽所撰書,博而且要,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朕致治稽古,臨事不惑。”(《大唐新語》卷九《著述》)可見他在戎馬生涯後是迫切需要學習文化的。

  唐太宗在熱心讀書的同時,也非常重視學習書法。貞觀十四年(640),他曾對朝臣說:“書學小道,初非急務,時或留心,猶勝異日。凡諸藝業,未有學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惰,不能專精耳。”這就是說,正當他大力為創建唐朝而努力奮鬥的時候,書法隻是“小道”,也非“急務”,故而他僅是“時或留心”。他認為,不管什麽業務,沒有學而不成的。隻要專心致之,必然有所收獲。學習書法,也是如此。他說:“我今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及得骨力,而形勢自生耳。”(《唐會要》卷三十五《書法》)既然他認為學習書法主要是學習書法家的功力所在,而不是僅學習其外形,可見他已經掌握了學習書法的要領。正因為他掌握了學習書法的要領,所以,唐太宗也成了唐初的書法家。

  唐太宗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也和唐初其他書法家一樣,非常重視王羲之的書法。

  購求王羲之書跡

  唐太宗下令搜集散失在民間的王羲之書跡,許多人抱著各種目的,競相把自己所藏古書跡進獻朝廷。其中有真有假,難以識別。幸好被太宗命為侍書的褚遂良在這方麵造詣頗深,“備論所出,一無舛誤”。(《舊唐書》卷八十《褚遂良傳》)

  太宗大力購求王羲之書跡的結果,共得“人間真行凡二百九十紙,裝為七十卷,草書二十紙,裝為八十卷,每聽政之暇,時閱之”。(《太平廣記》卷二九《褚遂良》)在這次購求中,還有王羲之的後代進獻了不少王羲之的真跡。武則天執政時,曾向王羲之的後代、鳳閣侍郎王方慶索要王羲之的遺作,王方慶奏曰:“臣十代從伯祖羲之書,先有四十餘紙,貞觀十二年,太宗購求,先臣並進之。”看來,唐太宗購王羲之的遺作是很多的。由於王羲之的大量遺作被太宗購求,所以,到武則天向王方慶索取時,王方慶說:“惟有一卷見今在”。除此而外,“又進臣十一代祖導、十代祖洽、九代祖、八代祖曇首、七代祖僧綽、六代祖仲實、五代祖騫、高祖規、曾祖褒,並九代三從伯祖晉中書令獻之已下二十八人書,共十卷”。(《舊唐書》卷八十九《王方慶傳》)這就是說,到武則天時,再搜集王羲之的遺作已經非常困難了。也可以說,王羲之的遺作在唐太宗時都集中在皇室了。正因為如此,有人認為:“初,貞觀中,搜訪王羲之等真跡。人間古本畢集。”(《唐會要》卷三十五《書法》)到開元年間,王羲之真跡還有130卷。由此可見,唐太宗是酷愛王羲之書法的。

  唐太宗對《蘭亭序》的追求,更是非同一般。所謂《蘭亭序》,是指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誌同道合者,宴集於會稽(今浙江紹興)山陰之蘭亭,王羲之作序,以表示其共同心情。王羲之作該序,用的是蠶繭紙、鼠須筆,在全文324字中有重文者,字體不同,後世又稱《蘭亭帖》。在隋以前,《蘭亭序》還沒有被人視為稀世珍寶,到了唐初,由於唐太宗的特別重視,大加推崇,更有書法家虞世南、褚遂良的備加讚頌,《蘭亭序》就身價百倍,成為名副其實的絕無僅有之物了。

  唐太宗是怎樣追求《蘭亭序》的呢?

  東晉以後,《蘭亭序》為王羲之七世孫僧智永所存,智永臨終前又交付其弟子辯才收藏。唐太宗在購求王羲之遺作時,知道了《蘭亭序》的下落,但辯才矢口否認《蘭亭序》在他手中,他隻是說其師在世時他見過此物,其師去世後不知失落何處。為此,唐太宗征求左仆射房玄齡的意見,房玄齡建議道:監察禦史蕭翼,是梁元帝之曾孫,他智慧超人,可遣他出使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智取《蘭亭序》。唐太宗召見蕭翼,麵授其使命。蕭翼領受任務,脫去官服,帶了幾件王羲之的真跡,以書生身份前往越州。

  蕭翼於一天傍晚到了辯才所在寺院,見了辯才,自稱是北方人,來此是為了銷售蠶種。二人首先共談文史,甚為投機。接著,蕭翼常來寺內與辯才共同下棋、賦詩、彈琴,友誼日益深厚。後來,他們又談到書法,蕭翼說,他保存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楷書。第二天,辯才見到了蕭翼帶來的二王遺作,才說王羲之的佳作《蘭亭序》在他手中。蕭翼笑道:“數經亂離,真的《蘭亭序》早不知去向了,你手中的必是仿製的偽品。”辯才自認為他可使蕭翼大吃一驚,遂從屋梁上取出珍藏的《蘭亭序》,要蕭翼觀看。蕭翼故意吹毛求疵地說是仿製品,二人各持己見,當然不能達成共識。

  自此以後,辯才不再把《蘭亭序》藏於梁上,而是把它和蕭翼帶來的二王真跡都放在幾案上。80多歲的辯才,每天都要臨學數遍。

  由於蕭翼常常出入該寺,寺中的其他僧人也都不把蕭翼視為外人,不加任何猜疑。有一天,辯才外出,蕭翼單獨前往辯才住處,對一個小和尚說,他是來取回遺在這裏的物件。小和尚遂為其開門,蕭翼順手拿起幾案上的《蘭亭序》和自己從長安帶來的二王真跡,揚長而去。蕭翼到永安驛,說明自己的身份和使命,當地都督齊善行派人找來辯才。蕭翼向辯才表示,自己是監察禦史,奉皇帝之命來取《蘭亭序》,現已完成任務,特以當麵告別,回京複命。辯才如雷擊頂,昏倒在地,久而複蘇,但也無可奈何。太宗得了《蘭亭序》,喜悅異常,對蕭翼加官晉級,獎勵豐厚。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說是隋末《蘭亭序》流失在廣州(今廣東廣州)一僧人手中。該僧自稱有三寶,《蘭亭序》是其中之一。太宗聞知後,派人以欺騙的手段而得。

  不管哪一種說法確切,都說明唐太宗對《蘭亭序》的追求達到了如饑似渴的程度,對王羲之的崇拜也堪稱無與倫比了。

  唐太宗得到《蘭亭序》後,將其置於座側,朝夕觀覽。在他臨終時,又要求其子李治(高宗)允許《蘭亭序》隨他而去,李治當然遵命照辦,把《蘭亭序》當做殉葬品藏於昭陵。由此可見,唐太宗心目中的王羲之是無可比擬的書法家。

  為《王羲之傳》寫《論》

  貞觀年間修撰的《晉書》,成書於房玄齡、褚遂良、令狐德等眾人之手。唐太宗雖未參加修撰,但由於他為其中的《宣帝紀》、《武帝紀》、《陸機傳》、《王羲之傳》各寫了一篇《論》,故而《晉書》又題“禦撰”。《晉書》130卷,紀、傳很多,唐太宗僅為其中四篇紀、傳寫《論》,決不是隨心所欲,而是有其用意的。

  為《宣帝紀》、《武帝紀》寫《論》,是因為西晉統一了三國的分裂局麵,但西晉又是短命的王朝,僅僅30多年就又出現了戰亂,繼而形成南北對立的局麵。唐太宗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他非常重視從曆史上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所以,他為宣帝、武帝兩《紀》寫《論》,實際上是從司馬懿、司馬炎建立晉朝,統一全國,西晉又很快滅亡的經驗教訓中尋找治理國家的借鑒。為《陸機傳》寫《論》,是因為陸機的文學成就卓著。為《王羲之傳》寫《論》,是因為唐太宗崇拜王羲之的書法。

  在《王羲之傳》的《論》中,唐太宗對以前的著名書法家都有評論。在他看來,“逮乎鍾王(指鍾繇,王獻之)以降,略可言焉。”可見他認為三國以前是無書法家可言的。他說:三國時的鍾繇,“雖擅美一時,亦為迥絕,論其盡善,或有所疑。”因為“其體則古而不今,字則長而逾製,語其大量,以此為瑕”。至於王獻之,“雖有父風,殊非新巧。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拘束,若嚴家之餓隸。其枯樹也,雖槎而無屈伸;其餓隸也,則羈羸而不放縱。兼斯二者,故翰墨之病歟!”梁朝的蕭子雲,雖然“擅名江表,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還有東晉的王等人,“皆譽過其實”。也就是說,以上諸位書法家都是名實不符的。

  唐太宗認為,最值得推崇的是王羲之的書法。他說:“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其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乎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論》)這就是說,王羲之是前所未有的大書法家,他的書法達到了“盡善盡美”的高度,不管怎樣欣賞都不會厭倦,不管怎樣看也難認清其妙處,值得羨慕學習的僅此一人,其他都是不入流者,何必談起呢!不難看出,在唐太宗的心目中,王羲之是一個十全十美、不可逾越的書法家。

  以王羲之女字為臨川郡公主字

  唐太宗對王羲之的無限崇敬表現在各個方麵。王羲之的女兒字孟薑,他就以孟薑為自己第十二女的字。這又是崇敬王羲之的一個方麵。

  1972年春,在陝西禮泉出土的《大唐故臨川郡長公主墓誌銘並序》中,詳細地記載了這件事情:“公主諱,字孟薑,高祖神堯皇帝之孫,太宗文武聖皇帝之女,今上(高宗)第十一姊,母曰韋貴妃……貞觀初,聖皇避暑甘泉,公主隨傅京邑,載懷溫情,有切晨昏,乃自 表起居,兼手繕寫。”太宗看了,欣喜萬分,遂對長孫無忌道:“朕女年少,未多習學,詞跡如此,足以 人。朕聞王羲之女字孟薑,頗工書藝,慕之為字,庶可齊。因字曰孟薑,大加恩賞。仍令宮官善書者侍書,兼遣女師侍讀。”

  王羲之的女兒字孟薑,“頗工書藝”,唐太宗也很想使自己的女兒在書法方麵有所成就,故而就使自己的第十二女也以孟薑為字。太宗這樣做,並非主觀的夢想,而是有一定的根據。《新唐書》卷八十三《臨川公主傳》說:“主工籀隸,能屬文。”這和其《墓誌銘》中所載,她可“自 表起居,兼手繕寫”,而且受到太宗與長孫無忌的重視,是完全一致的。這就是說,唐太宗認為其第十二女在書法上有發展前途,才使她以孟薑為字的。這件事情說明,在唐太宗看來,王羲之書法不僅是他學習的楷模,而且也是下一代繼續學習的典範。

  重視整理王羲之遺作

  唐太宗對王羲之的崇敬,是在他學習王羲之書法的過程中日益加深的。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日益提高了他對王羲之書法價值的認識,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書法水平,從而使他也成為著稱於時的書法家。

  貞觀十四年(640),太宗寫草書於屏風,由於“筆力遒勁,為一時之絕”,(《太平廣記》卷二八《唐太宗》)當然受到群臣的稱道。後來,由於“太宗工王羲之書,尤善飛白,嚐宴三品已上於玄武門”,他“操筆作飛白字賜群臣”,群臣都想爭取到手,散騎常侍劉洎登禦座搶到手中。未取得飛白字的眾臣當然不滿,遂向太宗奏曰:“洎登禦床,罪當死,請付法。”太宗笑道:“昔聞婕妤辭輦,今見常侍登床。”(《舊唐書》卷七十四《劉洎傳》)不了了之。

  貞觀十八年(644)五月,“太宗為飛白書,作鸞鳳蟠龍等字,筆勢驚絕,謂司徒長孫無忌、吏部尚書楊師道曰:‘五日舊俗,必用服玩相賀,朕今各賜君飛白扇二枚,庶動清風,以增美德’”(《唐會要》卷三十五《書法》)。

  既然唐太宗的草書“為一時之絕”,他的飛白字“筆勢驚絕”,又被眾臣視為難以到手的珍品,當然可以說,唐太宗不僅在政治、軍事、經濟方麵成績卓著,而且在書法方麵的成就也是引人注目的。

  因為唐太宗酷愛書法,特別是對王羲之的書法,佩服得五體投地。所以,他不僅千方百計地購求王羲之的遺作,同時,還提倡學習書法,形成風氣。例如,他“初置弘文館,選貴臣子弟有性識者為學生,內出書,命之令學。又人間有善書,追徵入官,十數年間,海內從風”。為了促使學習書法的風氣盛行,他還對搜集到的王羲之等人遺作進行了整理。

  開元十六年(728)五月,“內出二王真跡及張芝、張旭等古跡,總一百六十卷,付集賢院依文榻四本進內,分賜諸王”。這些古籍,都是貞觀年間太宗“令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定其真跡,及小王、張芝等,亦各隨多少,勒為卷帙,以‘貞觀’字為印,印縫及卷之首尾。其章跡,又令遂良真書小字貼紙,影其古本。亦有是梁、隋官本者,梁則滿騫、徐增、朱異等,隋則江總、姚察等署記。太宗又令魏、褚等卷下更書名記”。(《唐會要》卷三十五《書法》)非常明顯,開元年間保存的二王真跡等書法珍品,都是在貞觀年間經過鑒別、編排,整理過的。由此可見,王羲之的書法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唐太宗對其遺作的整理、保存是起了重要作用的。這些情況,說明在唐太宗的心目中,王羲之不僅是前所未有的書法家,也是應該名垂青史的文化巨人。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