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章 東征的目的和條件

  亞曆山大的雄心

腓力和亞曆山大父子兩人都把打敗和征服波斯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在某種程度上,亞曆山大的東征隻是完成父親的遺誌,完成父親的未竟之業。有人說,在這出戲中,腓力是導演,而亞曆山大隻是在台上表演的演員。由於演員的表演太精彩了,以致完全掩蓋了導演的光芒。這話不無道理,亞曆山大受他父親的影響太大了,他是他父親精心培養的接班人,他繼承了父親的許多特點,但他又是個和父親完全不同的人,父子之間的嚴重矛盾和衝突就反映了父子性格的差異,亞曆山大的性格中還有他那容易激動好幻想的母親的影響,有他那博學的老師亞裏士多德的影響。他親近母親而疏遠父親,他愛老師甚於愛父親,他認為父親隻給了他生命,而亞裏士多德教會了他安排生活的藝術。在他身上有他母親的瘋狂,有他父親的穩健,還有亞裏士多德的教養。促使他進行遠征的有多種因素,而不是某一種因素。有人認為最重要的因素是心理因素,是他的特殊的性格。性格和心理確實是不可忽視的,在亞曆山大的性格中和心理上,至少有兩點是不能不考慮的。一是他身上的英雄主義色彩,他把希臘神話中的英雄、特別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作為自己的榜樣,他心中充滿建功立業的激情,他和他父親不同,他不迷戀美色,不喜好酒宴,就是因為他把創立前人未有過的功業作為自己人生的最大追求。在他還未成年時,他就害怕他父親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自己沒有什麽大事可幹了,沒有當英雄的機會了。征服波斯,進而征服世界是他一生的夢想。

二是他的無止境的求索精神。這有他老師亞裏士多德的影響。亞裏士多德在學術上,是個永不休止的求索者,亞曆山大是個軍事上、政治上永不休止的征服者、擴張主義者。事實上,他有著濃厚的對世界上的一切未知的東西的好奇心。他有著一種無休止地去發現世界和發現自我的欲望,“我要成為一個詩人,我要成為一個先知……我要探尋那未知的世界。”有人引用這樣的詩句來形容亞曆山大的這種性格。

如果我們不考慮亞曆山大性格中的這些特點,我們就無法解釋為什麽他的遠征永無止境,為什麽遠征時還帶一個科學考察團,為什麽要沿途收集大量自然曆史材料送回希臘,供他老師亞裏士多德研究用。

當然,一個國家如此之大的軍事行動,一個將要把千百萬人帶進前途莫測的敵對區域的行動,不可能僅僅出於為了表現個人的英雄主義,為了滿足個人的好奇心。把心理因素看成是遠征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不對的。心理因素隻是諸多因素中的一個。

實現腓力的遺願、完成腓力未竟之業是亞曆山大遠征的一個重要原因。應當說,腓力為遠征而在軍事上和外交上都做了大量工作。是腓力建立了科林斯同盟,停止了希臘各城邦的混戰,實現了希臘各城邦(斯巴達除外)的穩定和聯合。但是,這種聯合是在馬其頓的武力壓服下實現的,是在希臘各邦犧牲部分主權換來的,是在向波斯進行複仇戰爭的口號下實現的。希臘各城邦之間的戰爭轉化為在馬其頓領導下的對波斯的戰爭。在腓力領導下進行一場對波斯的戰爭,這也是部分希臘人所企望的。雅典的親馬其頓派首領伊索克拉底,在公元前346年,在其《致腓力書》中,就尊馬其頓國王為主宰、希臘的統一者和反波斯戰爭的首領。伊索克拉底是希望利用馬其頓,使希臘成為一個新的帝國,掠奪新的領土,他在《致腓力書》中寫道:

“盡可能地擴大領土,攻取亞洲,從奇裏乞亞一直打到錫諾普;並且在這塊土地上建造城鎮,收容那些逢人便為害的缺乏生活資料的流浪者。”

腓力當然不會按伊索克拉底的意見行事,他發動對波斯的戰爭,肯定是要奪取盡可能多的土地和財富,他不是為希臘而是為馬其頓,為他自己。同時,他作為希臘聯軍的統帥,要為希臘人複仇,而作為馬其頓國王,他要懲罰波斯人對佩林蘇斯和色雷斯的進攻。腓力遇刺,馬其頓說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策劃的,亞曆山大又增加了為腓力報仇的口號。

亞曆山大比起他父親來,胃口更大。當時,馬其頓的財政十分困難,這是促使亞曆山大立即遠征的重要原因。亞曆山大父子二人都對波斯的財富垂涎三尺,必欲奪之而後快。亞曆山大在他踏上亞洲土地的那一刻,就明白無誤地表示了他的領土野心。他第一個把長槍投到了亞洲土地上,這意味著,他要用長槍尖來征服這塊土地。他在這場戰爭中,完全按色諾芬所下的定義做。色諾芬說:

“在戰爭中從敵人手裏奪取了城市,也就奪得了城中的一切,不管是人還是物,都屬於戰勝者,這是一個普遍的永久的法則。”

亞曆山大一開始就認為,未來的一切被征服的地方最終都是如此。這意味著征服波斯和過去征服希臘完全不同,征服希臘隻是把希臘統一起來,在馬其頓的領導下,進行反波斯的戰爭,他們仍保留原來的政府、法律和管理方式,馬其頓並沒有直接兼並他們的土地;而征服波斯,自始至終都是以兼並、以奪取波斯的城市、鄉村和一切財富為目的的。這一政策的轉變,標誌馬其頓已從雅典帝國那樣的帝國轉變為波斯帝國這樣的帝國了。亞曆山大開始創立他自己的帝國了,他對他所占領地方一律委派馬其頓的總督和行政官員進行直接統治,恢複部落進貢或大流士的進貢。這種目標已不是希臘人所能想象出來的,和伊索克拉底的設想也完全不同。不同之處還在於,亞曆山大的領土擴張是無限的,而希臘人和腓力所設想的擴張都是有限的。腓力和亞曆山大都沒有直接說出自己的擴張計劃,但有一件事很清楚地顯示了他們之間的不同。公元前331年腓力的老將帕米尼歐力勸亞曆山大采取寬容態度,接受大流士提出的向亞曆山大割讓一直到幼發拉底河的亞洲土地的外交提議。帕米尼歐強調:“至今尚未有人能夠擁有自伊斯台爾至幼發拉底河之間的跨度如此之大的廣闊土地。現在該把注意力收回馬其頓,而不能盯住大夏和印度了。”帕米尼歐進一步表示:“假如我是亞曆山大的話,我就會接受大流士的提議。”亞曆山大沒有為帕米尼歐的話所動,他反唇相譏:“假如我是帕米尼歐的話,我也會接受。”

亞曆山大的東征除了打“複仇戰爭”的旗號外,還有一個旗號“解放戰爭”。複仇戰爭之說,是要使這次戰爭成為整個希臘向波斯複仇之戰,這樣既師出有名,又可在各盟邦招募軍隊。在亞曆山大的東征大軍裏就有7000名希臘步兵和2400名希臘騎兵(包括色雷斯騎兵),他們是亞曆山大軍隊的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希臘聯軍由一名希臘軍官和一名馬其頓軍官共同指揮。一些希臘城邦還為亞曆山大提供了他所缺少的海軍艦隊。同時,這支隨行的希臘軍隊實際上也是亞曆山大手中的人質,可以保證出征期間,希臘不出現反馬其頓的活動。當然,複仇戰爭的口號也表示亞曆山大對希臘、對希臘文明的尊重。為了安撫希臘人,為了表示戰爭的全希臘性,亞曆山大在戰爭期間,也常有所舉動。如,在格拉尼庫河戰役之後:

“他令人將300套波斯甲胄送往雅典向雅典娜獻禮,並附有如下獻詞:‘腓力之子亞曆山大和全希臘人(拉凱戴蒙人除外)謹獻上繳獲亞洲蠻族之戰利品’。”

亞曆山大在這裏說的是全希臘人,他需要打這樣的旗號,他的這樣的舉動還有過多次。公元前331年10月,高加米拉戰役勝利後,亞曆山大將這次勝利比作希臘人公元前480年在薩拉米和公元前479年在普拉蒂亞打敗波斯人的勝利,“他致書希臘各城邦,廢除僭主政治,各城邦可以按照自己的法律治理國家”(普魯塔克,《亞曆山大》)。公元前331年12月在蘇薩,他還未接到打敗阿基斯三世的捷報,就將薛西斯一世於公元前480年搶走的曆代塑像送還雅典。

解放戰爭,也就是說,這場戰爭是為了解放亞洲各希臘城邦。有些古代學者把這說成是亞曆山大的首要任務。這種說法不是很確切的。當然,那些受寡頭和僭主統治的城市,確實把亞曆山大的到來看成是一種解放。在以弗所,民主的恢複導致了多次的報複行動,亞曆山大隻得親自加予幹涉,才製止了濫殺僭主支持者的行為。但是,除了熱烈歡迎的場麵外,也有抵抗和造反的。這種抵抗有波斯軍隊組織的,也有民眾自己拒絕歸順的。對於抵抗和造反的,他用色諾芬所說的戰爭法則來懲治他們,也就是說,最終支配這些城邦和它們的居民。如,奇裏乞亞的索羅伊城親近波斯,亞曆山大就令該城繳納200塔蘭特的巨額罰金,並向該城派駐軍隊。事實上,希臘各城邦所獲得的自由,不過是亞曆山大的一種退讓策略,是暫時的自由。我們在這裏舉一個例證:潘菲利亞的阿斯潘達斯城,亞曆山大起初同意,隻要繳納50塔蘭特和進貢實物(戰馬),便不向該城派駐軍隊,允許其實行自治。然而,當亞曆山大聽說該城不願履行條約,便大兵壓境,強迫該城接受新的條約,並將該城由“自治”城邦改為“附屬”城邦。關於這件事,阿裏安是這樣記載的:

“亞曆山大令阿斯潘達斯人將該城顯貴送交他作為人質,進貢他們已經答應的戰馬,繳納錢款由50塔蘭特升至100塔蘭特,接受由他任命的總督的統治,向馬其頓國王歲歲納貢,而且還要接受對其受指控非法強占鄰國土地一案所作的調查。”

顯然,不管是“複仇戰爭”還是“解放戰爭”都是亞曆山大發動這場戰爭的借口,都是他為他的這一行動尋找的冠冕堂皇的理由,這些理由既投合了希臘人的要求,也符合他自己的雙重身份。因為他既是馬其頓國王,又是科林斯同盟的盟主、希臘聯軍的統帥。但實際上,複仇和解放都不是他的目的,如果僅僅是複仇,他就應當接受大流士割讓土地求和的提議;如果是為了解放亞洲的希臘城邦,他就不應當給這些城邦套上新的枷鎖。

亞曆山大發動這場戰爭的真正目的並不那麽光明正大,那麽冠冕堂皇。他的目的就是侵占波斯的領土,掠奪波斯的財富。對於一個擁有強大的戰爭機器,而又財政困難的國家來說,波斯是最好的、也是最誘人的掠奪對象。波斯不僅幅員廣大,而且文明發達。希臘人雖視波斯人為蠻族,實際上,波斯人的文明比希臘文明還要古老。兩河流域和埃及在希臘文明產生前就是文明的中心。希臘人雖看不起波斯人,但對於波斯文明卻也心懷敬意,對波斯所擁有的財富也十分羨慕向往。有不少希臘人在為波斯宮廷服務,在希臘不得誌者、受排擠者也都紛紛投奔波斯,事實上,希臘的爭霸戰爭中,各方勢力都盡力勾結波斯,借波斯勢力以自重。亞曆山大認識到,不僅波斯所擁有的財富可解決馬其頓的財政問題,使馬其頓更加富強,而且要真正徹底解決希臘的問題也要徹底打敗波斯。有一個強大的波斯的存在,希臘也不會平靜,馬其頓和平也不會長久。亞曆山大的目的,或者說,他的雄心,就是要滅亡波斯帝國,侵占其全部國土和財富,建立一個世界帝國。這也是他和腓力的不同處。腓力似乎沒有設想過要滅掉波斯,他的胃口顯然沒有他兒子大。亞曆山大侵占東方土地,掠奪東方財富之舉開了西方掠奪東方的先河,以後,西方不斷侵入和掠奪東方,當然,其中也有東方侵入西方之時,到近代西方完全壓倒了東方,東方,包括中國,完全成了西方的掠奪對象。當時,亞曆山大還不知有個中國在東方。亞曆山大所知道的世界是被海洋包圍著的,西邊有大洋。東邊,恒河以東也是一片“外洋”。而且,恒河流域是一片荒漠。因此,亞曆山大的東征到印度河就結束了。他的目的好像隻是重建大流士一世帝國的邊界,並從中獲取大流士曾經獲取的所有政治和財政利益。當然,他東征的停止也可能是他已沒有力量繼續前進了,他的部下也不願跟著他無休止地東征下去了。

東征的條件

亞曆山大東征的對象波斯,不隻是個文明古國,也是個十分強大的國家。比起馬其頓來,無論在人力上,還是物力上,波斯都擁有絕對的優勢。波斯有著從歐洲的色雷斯到印度的、長達3000英裏的廣袤國土,有4000萬人口,有豐富無比的財力資源。波斯國王的家族統治這片土地200年,根深蒂固,有著牢固的統治網,阿契美尼德王朝既沒有經濟危機也沒有公眾的不滿,波斯王公貴族對大流士一直是忠誠的,各地的實力派和大流士的關係也一直是好的。應當說,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的統治是穩固的。他是有力量拒入侵者於國門之外的。

大流士三世有多少軍隊,現在已無從知道。希臘的一些曆史學家所提供的有關波斯軍隊數量的統計顯然是有意誇大了的。有人說,大流士參加伊蘇斯一役的軍隊人數就有50萬,這肯定是不確切的。但是,波斯軍隊人數遠遠超過馬其頓軍隊卻是毫無疑問的。大流士三世國王不但自己有一支紀律嚴明、訓練有素的軍隊,而且還有山地居民和沙漠地帶的遊牧民族供他驅使。他們凶狠好鬥,隨時聽候大流士的調遣。波斯人僅在小亞細亞一地就駐紮了20000騎兵。他們手執梭鏢,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騎手。大流士麾下還有一支同樣著名的弓箭手隊伍,構成了步兵的主體。另外還有20000名希臘雇傭兵。令人奇怪的是,這些雇傭兵並沒有因為要與之對抗的是所謂希臘聯軍,而削弱了作戰的決心,他們有強烈的反馬其頓情緒,死心塌地地為大流士賣命。

大流士三世還有一支可和腓尼基海軍媲美的海軍,它是當時世界最精良的,可隨意在地中海遊弋,愛琴海實際上處於波斯人的控製下。這樣一支海軍的存在,對遠征的亞曆山大的威脅是巨大的,它既可使亞曆山大處於兩麵受攻的境地,又可在馬其頓後方搗亂,煽動希臘城邦反馬其頓。

亞曆山大也有一支艦隊,但無法和波斯人的艦隊相抗衡。亞曆山大不擅長海戰,他的這支海軍原由一些雅典船隻組成,亞曆山大並沒有打算用它來對抗波斯人,實際上是把它作為抵押品,以確保雅典在他出征期間不會背叛。

亞曆山大靠什麽去打敗並滅亡波斯呢?靠陸軍,靠當時世界上,不包括中國,最精良的一支陸軍部隊。這是一支亞曆山大從腓力那裏繼承下來的軍隊,由服役並訓練多年的馬其頓貴族和健壯的農民組成,是一支戰鬥力極強的職業軍隊,是有史以來配備最齊全的軍隊。有騎兵,有步兵,步兵分重裝步兵和輕裝步兵,有弓箭手、標槍手和投擲手,有攻城兵,有工兵部隊,還有醫療隊。亞曆山大的這支軍隊還得到一支有效的後勤部隊的支援。遠離本土、深入敵境作戰,沒有可靠的後勤供應其後果是災難性的。

亞曆山大把各兵種組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作戰時,既充分發揮各兵種的特點和作用,又互相配合。這是他的軍隊之所以能所向無敵的一個重要原因。亞曆山大特別善於用騎兵,盡管這時的騎兵既沒有馬鞍也沒有釘馬掌,他卻利用騎兵的橫掃千軍之勇,使其成為他的起決定性作用的兵種,成為他的一支正規的突擊武器,成為他的軍隊的核心,“國王的左右”。亞曆山大對騎兵的運用是軍事史上的一大創新。同時,他將騎兵、步兵和輕裝武器部隊聯合運用於一切軍事行動之中,不僅用於陣地戰,也用於可能隻有一支小分隊參加的小規模的遭遇戰,這是令人驚奇的,也是十分困難的。亞曆山大之所以能這樣做,據他自己說,是因為他認真從事,他說戰術就是動腦筋。由於善動腦筋,他能隨時變換戰術來應付各種具體問題。

古代戰爭中的常規戰法,就是一堆人朝著另一堆人猛衝猛打,直到一方取勝為止。亞曆山大不采用這種戰法。他的排兵布陣別出一格,他讓大隊騎兵按兵不動,等敵軍陣地上出現了突破口後,再向缺口處發起猛攻,並從側翼包抄敵軍。他用右翼兵力作為突擊力量有一個特殊的原因,保護他的右側沒有盾牌遮擋的步兵,防止他們不自覺地向右方移動。因為,在受到攻擊的情況下,每個步兵總是向身旁戰友左手所持的盾牌靠過去,以尋求多一點安全。這樣一來,亞曆山大當然要率兵衝擊敵軍左翼,以加快其向右的自然性移動。

亞曆山大的令敵人喪膽的著名戰鬥方陣由9000名馬其頓步兵組成。方陣建立在嚴格的訓練和嚴明的紀律的基礎上,每兩人之間必須留有3英尺的間隔,隊形過於密集,行動就不靈便,遇到地麵坑窪不平或敵人的突然衝鋒,就可能會有一大片人摔倒而被踐踏。當然,在為了使隊伍有較大防衛能力時,也可使方陣密集些。由於保持一定的間隔,馬其頓方陣具有靈活多變容易調動的特點。(後來的比馬其頓方陣更先進的古羅馬軍團也有這個特點。)戰鬥方陣一般為矩形,但也可以是正方形或其他形狀。阿裏安在他的《亞曆山大遠征記》裏,在記述亞曆山大和伊利裏亞人的一次戰鬥中,描述了亞曆山大如何利用隊形的靈活變動威懾住了敵人,不戰而勝:

“在這種情況下,亞曆山大隻好把方陣全部疏開形成120縱列,兩翼各部署200騎兵。命令他們保持肅靜。還命令重騎兵把長矛直豎,然後,聽到命令立即把矛頭向前作衝鋒姿勢,一排排的矛頭先向右、後向左擺。方陣本身,在他親自指揮下,前進時步伐矯健、軍容嚴整;然後又向左右兩翼交替回旋。他就是這樣,在很短的時間裏表演了各種隊形變換;然後命令左翼突出一部作為尖兵,親自率領他們發動進攻。敵人看到他的部隊調度靈活紀律森嚴,早已目瞪口呆,未等這些希臘人靠近,就放棄了頭一排山丘逃走了。”

這種戰法,既對敵人有威懾作用,又可使敵人不知虛實,不知如何對付,從而達到突然擊潰敵人的目的。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馬其頓方陣早已威名遠揚。

方陣兵是重裝步兵,全身披掛著青銅頭盔、胸鎧和脛甲(護腿),手執盾牌、利劍和長矛。長矛長約4米,分量全在柄端,戰士手執矛柄可及於數米遠。這種武器比波斯人手中的短劍要得力得多。但是由於裝重、矛長,行動就不那麽靈便,主要用於防守。亞曆山大還有一支輕裝步兵,武器是短刀,行動靈活,適合於進行強攻。

亞曆山大和他那被稱為“國王的左右”的驃悍騎手立於右翼。這支騎兵是亞曆山大軍隊的核心,共2000人,他們全身披掛,戴青銅盔,穿胸鎧,著脛甲,手執短劍、短梭鏢和小圓盾牌;不過這時還沒有馬鐙和馬鞍,這些裝備要到下個世紀才普遍使用。這支騎兵以250人為一個作戰單位。跟隨亞曆山大左右並由他親自指揮的一小隊專用騎兵,稱禦林軍。

左翼的騎兵一般由老將、全軍副統帥帕米尼歐指揮。帕米尼歐曾是腓力手下的大將,作戰經驗豐富,用兵謹慎,堪當此任。作戰時,全軍列成所謂的斜隊形,帕米尼歐及其左翼的任務是穩住陣角,要一直堅持到亞曆山大從右翼發起攻擊的決定性時刻。

亞曆山大還有一支輕騎兵,其中一部分同輕裝步兵、弓箭手、投石手及標槍手一道配置在左右兩翼。隨同亞曆山大出征的還有5000名希臘雇傭兵和來自科林斯同盟的7000名希臘聯軍。對於希臘聯軍,亞曆山大隻是把他們作為人質,使希臘各城邦不敢輕舉妄動,除委以一些衛戍任務外,並不用於陣前作戰。

亞曆山大出征時,留下了一支部隊駐守馬其頓和希臘,以保證後方的安全,和隨時給前方支援和補充。他率領的遠征大軍合起來共有30000多步兵、5000騎兵。在人數上,這是無法和波斯相比的。亞曆山大出征時的頭銜是馬其頓國王和科林斯同盟盟主和希臘聯軍統帥。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頭銜會愈來愈多。

亞曆山大部下除精兵外,還有一批良將。在他的主要大將和謀士中,既有曾跟隨腓力征戰的老將如全軍副統帥帕米尼歐、負責海軍的尼阿丘斯等,也有他的莫逆之交,如禦林軍隊長赫斐斯申,還有童年時的夥伴如帕米尼歐的兒子、騎兵將領菲洛塔斯和他奶媽的兒子弓箭手長官克雷圖斯,此外還有方陣兵統帥托勒密、騎兵將領塞琉古、負責軍隊財政和軍需的長官哈帕魯斯和雷希馬楚斯等。這幾個人都是少有的將才,都可成為獨霸一方的君主,但在亞曆山大在世時,都心甘情願地做了他的恭順的部屬。

亞曆山大有一個智囊團,為他提供他所需要的各種材料和建議。智囊團雖有不少飽學之士,但亞曆山大和他的部屬對所在的世界仍知之甚少。當時的人都認為“人類居住的地球”,即世界,是被大洋包圍著的。由於希臘人曾到過大西洋,熟悉希臘文化的亞曆山大也知道西邊有海洋,但另外三邊的大洋在哪裏卻無人知道。後來亞曆山大到裏海,便認為這是北部海洋的一個海灣。後來又相信印度洋是地球南部的邊緣。東邊的盡頭在哪裏在亞曆山大心頭仍是個謎,他很想知道。他到達印度河後,認為西邊的海洋就在印度河以東不遠的地方,他本想一直打到地球東邊的盡處。但由於部隊叛變,他未能到那裏,這對亞曆山大來說,一定是件憾事。他對中國和印度次大陸一無所知。

盡管亞曆山大對世界的認識是不清楚的,甚至是錯誤的。但對於有關緊鄰地帶地形的細節,他的智囊團給他提供的資料卻是準確無誤的。戰爭講究知己知彼,尤其是在敵國境內作戰,如果敵情不清,後果是不堪設想的。一般說,亞曆山大對敵人的情況還是很清楚的。他是謹慎的,情況不清,他是不會貿然行動的。他的智囊團事實上隻出過一次錯,那是在伊蘇斯大戰的前夕。輜重隊也使他失望過一次,那是在可怕的格德羅西亞(俾路支)大沙漠。

最新的研究表明,亞曆山大成功的關鍵在於精確地計劃與計算出每一步驟。曆史學家唐線思格斯作過一個計算。如果亞曆山大有48000名士兵,每3名士兵有一名侍者,不包括輜重隊,大約有64000聽從亞曆山大指揮。在這種情況下,平均每人每天需要大約1.4公斤糧食,另外至少還有2升的水,那麽對於這支軍隊來說,每天就是90000公斤的糧食和13萬升水。為了運輸這些糧食和水,軍隊就需要大約1100匹馬。還要1300匹馬用來運輸諸如帳篷、被子和工具等等的裝備。除了這2400匹馬以外,還要有6100匹騎兵用馬,這樣算來就有8500匹馬。因為這些馬匹處於極度勞累之中,所以每匹馬每天就需要4.5公斤幹草或者稻草以及等量的糧食,這樣,這些馬一共就得需要38250公斤草料。另外,每匹馬每天需水量是4.5升,這樣每天總共27.2萬升。粗算下來,就是40萬升水和13萬公斤糧食。這個數字大得嚇人,如果沒有很好的部隊補給的組織工作,軍隊的勝利幾乎是不可能的。

為了保障軍隊的給養,亞曆山大必須找到地下水脈。在廣袤的沙漠地帶,必須精確計算所需量。運輸必須得到保障。亞曆山大非常重視這方麵的工作,擁有這方麵的各種人才。他們所做的工作,和他的士兵在戰場上打仗一樣,都是成功的,史無前例的。亞曆山大所需的武器和糧食通常是向行軍沿途的鄉村籌集,他所重新任命的各地的長官的首要任務就是保證部隊的供給,特別是保證提供足夠的水和糧食。但是他也很注意保護當地居民不被搶掠。

中國古代的軍事家強調天時的重要性,這是對的。亞曆山大也很有效地利用天時。他選擇在春季出征,是因為他算好了,當他征服赫勒斯滂另一側的城市時,正是收獲季節。籌糧容易。冬季的宿營地,亞曆山大總是選擇在沙漠附近或緊靠有耕地的地方。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亞曆山大就會把軍隊分成若幹獨立的單元,讓他們各自在富饒的地方過冬。

周密的計劃是亞曆山大成功的關鍵,而周密的計劃的製訂,除了依靠亞曆山大本人的智慧和認真的態度外,是因為亞曆山大有一個智囊團,有各方麵的專門人才。

亞曆山大的部隊擁有許多當時最先進的武器,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攻城車。這種車用在攻城拔寨上,威力巨大,所向無敵。攻城塔這樣的作戰機械過去也有,但亞曆山大的攻城塔高達150英尺,可以把它們推到對著敵城的任何部位,便於他的士兵躍上城去。他在攻城塔的底部裝上輪子,外包皮革以防火。攻城槌是一種長100公尺、兩端包有金屬的橫木,還有在敵城下麵挖掘地道的器械等也都遠非以前的同類器械可以相比的。

負責武器創新的是一位叫笛亞德斯的希臘工匠。他和他的同夥還發明了一種與大弓相似的器械——扭力石弩。這種石弩能把巨型箭隻或五六十磅重的巨石準確地射到200碼外,我們隻要想一想,19世紀初,有人指出用滑膛槍擊中100碼以外的目標是異想天開,便知道這種武器有多麽了不起。

我們不知道,亞曆山大是出於什麽考慮,並沒有在正規戰中把石弩當炮使用,而隻是用來攻城或是從河對岸逐走敵人。可以想象,在大塊石頭和如蝗的巨型箭隻突然落到頭上時,敵人是何等的驚慌!

亞曆山大隊伍中還有一個科學考察團,有探險家、植物學家、地理學家,有哲學家和詩人。他們既是他的智囊團成員,又有自己的考察計劃。亞裏士多德的侄子、曆史學家卡利斯瑟尼也隨軍出征。他的任務是把遠征的情況記下來,為亞曆山大寫一部遠征史。這個人有點自命不凡,有一次,他對亞曆山大說,亞曆山大的聲望不取決於他所做的事,而在於他卡利斯瑟尼怎樣去記錄。他撰寫時,經常對照皇家日誌核對他記錄的細節。皇家日誌是奉亞曆山大之命由專人記下每日大事的官方記錄。這部日誌成為同時代人撰寫亞曆山大曆史的依據,也是阿裏安的主要史料來源。

亞曆山大有一點有著壓倒的優勢,這就是作為馬其頓和希臘方的統帥,亞曆山大在智慧和勇氣上,都是波斯方的統帥大流士三世所無法比擬的。統帥的智慧和勇氣、特別是統帥的指揮才能,有時能起決定性的作用。在兩軍主力對決的伊蘇斯會戰中,波斯在兵力占優的情況下,正是其統帥大流士的愚蠢和膽怯把勝利送給了亞曆山大。而亞曆山大之所以在兵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取得勝利,亞曆山大的非凡的勇敢和傑出的指揮才能起了極大的作用。

亞曆山大的過人的智慧不僅表現在指揮作戰上,也表現在其他各個方麵。組織計劃、後勤供應、行政管理、外交宣傳,處處都閃現他智慧的光芒。

亞曆山大為遠征做了很好的宣傳工作,他把他的這一完全是為了掠奪財富的戰爭宣傳成正義戰爭,什麽“複仇”,什麽“解放”,把自己打扮成正義的化身。他還把這次戰爭說成是神意。亞曆山大在啟程前特意去訪問了特爾斐神廟。女巫對他說,她必須保持沉默,因為阿波羅神在冬季遠離特爾斐。亞曆山大將再不發一言的女巫拽到寺廟的內室中,堅持要她說出一則預言,女巫呻吟道:“哦,孩子,你要相信,這是不可抗拒的。”女巫的話可能是說,阿波羅神不在,她必須沉默是不可抗拒的。當然,也可能有其他解釋,這是預言的特點。亞曆山大為了用女巫的話來說服他的軍隊、鼓舞士氣,他把“不可抗拒”說成是“不可戰勝”,並讓人到處傳播亞曆山大的軍隊“不可戰勝”的所謂特爾斐神廟女巫的預言。在那個崇拜神、相信預言的時代,這則被亞曆山大到處傳播的預言,會產生相當大的力量。對敵人是種心理威懾,對自己則是一種安慰,一顆定心丸。

一切都準備好了,一切細節都考慮了,出發的時刻到了。但在這個時候,老將帕米尼歐建議亞曆山大應該結婚並應立嗣。亞曆山大置此議於不顧,他可能想到他的父親正是由於迷戀新婚妻子而耽誤了東征大業,他不能重蹈覆轍。他不急著結婚,他要全身心地投入到這次遠征中去。他說他自己負大家的債太多,因此他把自己擁有的全部金銀珠寶、奴隸和牛羊全都贈送給戰士們的父老家人,士兵們個個感動得熱淚盈眶,全軍士氣高漲,發誓要為國王的大業獻身。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