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三、或許對死亡的恐懼更增加他積累金錢的動

  巴菲特有時會獨自一人待在房間裏,既沒有顧問也沒有下屬。他坐在幾張發黃的報紙和父親的照片前,安靜地享受愛默生式的恬靜與孤寂。幾個時辰靜靜地滑過,連電話鈴聲都不曾響起。他追求的並不是電腦屏幕上的某個技術分析圖,而是某個公司的潛在價值。他追求的是那些曆經時間考驗的企業或商人,比如老牌鞋業公司、零售商本傑明· 羅斯納、霍雷肖· 阿爾傑、《世界百科全書》、嚴謹的湯姆· 墨菲、新貝德福德的肯· 蔡思和影響力無處不在的可口可樂。他也不會根據“一時的陰晴圓缺”來抉擇,而是按照他的祖父、父親和本傑明· 格雷厄姆認同的投資原則和建議。巴菲特不是聖賢,他也隻是一個凡人,當然也會犯錯,不過他的出色表現或許能夠喚醒人們對曾經過往的美好回憶。

  1做最長壽的人

  由於巴菲特財富的迅速積累,到了1996 年年初,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價已經達到了每股40000 美元。巴菲特害怕公司的股票被投機者盯上。對於伯克希爾-哈撒韋,巴菲特像嗬護自己的孩子一樣,不管存在任何問題,他都會不顧一切地去保護它。這一回,巴菲特決定把那些投機的承銷商全部打倒,方式就是出售伯克希爾-哈撒韋的

  股份。

  就像股票拆分一樣,巴菲特創建了一種全新的股票——伯克希爾-哈撒韋B 類普通股。這種股票的麵值為原股票的1/30,預期銷售價格也相當於原來股票的1/30.股東可以繼續持有原來的A 類普通股,或者選擇用1 股A 股來兌換30 股B 股(巴菲特自己選擇的是繼續持有價格更高的A 股)。很明顯,假如隻是考慮價值因素,這不過是把一塊大的比薩餅分了30 份而已。

  不過,許多中小投資者都是慕名而來的,所以他們更多的是購買更便宜的B 股。

  巴菲特隨後的所作所為依然是其他的首席執行官都不曾做過的,他告誡道,這時伯克希爾-哈撒韋3.6 萬美元的價格已經高到了他自己都不想承受的地步。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內在價值依然在高速增長,然而近年來它的股價增長速度似乎越來越瘋狂。巴菲特曾經在公司的年度報告中告誡股東:“有一點難以避免,有些年份公司股份的表現會不盡如人意。”簡單來說,假如股東對伯克希爾-哈撒韋或者其他公司的股票出價過高,實際上就是在賭公司的這種高速增長會一直維持下去,並且會持續很多年。

  巴菲特讓股東要考慮以後的做法使得他們感到非常不舒服,這也使得他們開始擔心最害怕的災難將會發生。曾有股東和老朋友坦率地說:“我們對巴菲特的健康狀況都極為關心。

  分析“巴菲特溢價效應”,也就是巴菲特的存在帶來大於股票真實的價值,是股東們一個不變的話題。人們害怕一旦他去世可能引發股票拋售的恐慌,雖然巴菲特一再堅定地說他的去世絕對不會影響到伯克希爾-哈撒韋所控製的可口可樂公司或者其他資產的價值。除了在極特殊的場合之外,巴菲特極少評論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價值到底多麽大。他的做法不過是公布應該公布的公司信息而已,股票的投資則由市場來決定。

  然而,關於自己的長壽問題,巴菲特比任何人都關心。他多次玩笑地說在他死後幾十年裏一定要顯靈來管理伯克希爾-哈撒韋。姐姐多麗絲研究家譜時,巴菲特對她說他隻想了解先人們都活了多久。有一次他向一位朋友發表見解道,科學家目前還沒發現年齡與財富之間的巨大聯係,他認為他們絕對沒研究過年齡與巨額財富之間的關係。另外一次,當一個股東問他成為美國首富後還有什麽希望時,他馬上說道:“做最長壽的人。”甚至在選擇結婚伴侶時,他也是和一個希望幫助人們與死亡鬥爭的女人結婚。

  或許對死亡的恐懼進一步增加了巴菲特積累財富的動力,這一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他是個十分理性的不可知論者,絕不會麻痹自己。他有一種想要證明自我存在價值的衝動,他想要的不是簡單地賺錢。他對自己的朋友、房子,喜歡的食物、股票和股市都有深厚的感情。需要指出的是,他曾經說過不是想要經營一家公司,隻不過是擁有一家公司。在朋友芭芭拉· 莫羅眼裏,他離開奧馬哈去華盛頓讀書那個階段是他的性格形成期,他是在被迫的情況下離開家鄉的。他始終在積累財富但很少出售。他曾經在一封信中寫道:“我們喜歡買進,賣出則另說了。”他在全部職業生涯中實際上都是希望擁有更多的股票,而從不願意賣出。

  伯克希爾-哈撒韋年度會議召開之前的那個春日清晨,有人在奧馬哈碰見了他。他坐在一輛無軌電車上,往返於奧馬哈城的各大飯店之間接待他的客人。巴菲特坐在前排,熱情地擁抱來訪者,包括來自沃頓的老朋友的遺孀、本傑明· 格雷厄姆的學生、他下屬各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等等。假如翻看巴菲特的相冊,你會發現那些人在不同時期進入了他的生活。穿著簡單的巴菲特妙語連連,使得100 多位虔誠的教徒、朋友和仰慕者仿佛來到了他的鄉村俱樂部。

  下午的大會依然在波深珠寶店舉辦。桌上擺滿了魚子醬、樹莓餅、獼猴桃餅、奶酪蛋糕和烤得紅紅的牛排,一旁擺放著珠寶和精美的瓷器。一支四人樂隊在邊上伴奏,穿著禮服的侍者托著襯有天鵝絨的鑽石盒子和一瓶瓶香檳往來其間。

  巴菲特在裏邊的一個房間裏和幾個好朋友打橋牌。隨著宴會邁入高潮,巴菲特隨意地走進去,停在了鑽石耳環的櫃台前。股東們鼓起勇氣三三兩兩地向他擁了過來。

  巴菲特對他們負有責任,不光是由於他的事業,更是認為他們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波深珠寶店中的大部分麵孔巴菲特都很熟悉。巴菲特說,他能認得伯克希爾-哈撒韋7500 名股東裏麵超過90% 的人。他和禿頂的天文學教授詹姆斯· 厄爾打招呼,自豪地回想起1957 年厄爾的父母向巴菲特合夥公司進行投資時的情況。巴菲特說他記得伯克希爾-哈撒韋100 多萬股股票中每一股的所有人,不可想象還有哪家上市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可以對自己公司這樣的如數家珍,他們可能連這樣的念頭都不曾有過。每次當哪一股伯克希爾-哈撒韋股票轉手時,巴菲特都會在腦子裏記上一筆,仿佛有人上了或者下了他的電車似的。

  這可能也是巴菲特對擁護者如此有吸引力的一個原因。同他不可思議的成功相比,他的忠誠更是世所稀有。他一生中對於老朋友和舊習慣忠貞不二。我們可以看一下約翰· 圖恩在他的著名的《財富之王》中是如何形容的:

  事事皆有定數,沒有任何東西是從來不變的。世界關注的焦點在變,投資者關注的焦點也必須轉變。華爾街上無人對此有什麽不同意見,甚至連一絲懷疑都不會有。

  以前熱衷於債務投資的亨利· 克拉維斯和佩雷爾曼等人這時已經對財務杠杆失去了興趣,從90 年代開始投資股票了。不過巴菲特一生中關注的熱點好像從來都沒有改變過。

  他從未改變自己的投資方式,不管是60 年代股市欣欣向榮的階段,還是80 年代杠杆投資盛行的時候,再或者是90 年代金融衍生工具泛濫的年代。巴菲特所找尋的一直是他老師稱為“內在價值”的不會削減的投資真諦。

  在投資生涯中,巴菲特曆經了從本傑明· 格雷厄姆式的“價值型”股票到“成長型”股票的轉變。華爾街對這樣分類情有獨鍾,類似藝術評論家區分白描和立體派藝術作品一樣。不過這種分類實際上對於藝術家本身來說並沒有什麽重要性。對巴菲特來說,成長型和價值型的區別是很細微的。他覺得某行業的增長潛力就是它的價值,而它的資本則是自身價值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一個特定價格上,可口可樂公司的潛力代表著好的投資價值;假如價格過高,情況就不同了。

  重要的是巴菲特把所有的投資都當成“價值投資”,他覺得其他的說法都不確切。

  在所羅門訴訟案發生一年後巴菲特評論說:

  “如果連與投資額相應的回報都得不到,那算什麽投資?故意以高於股票計算價值的價格買入,希望很快就以更高的價格賣出,充其量隻能叫投機……”

  遺憾的是大部分人都看不到這一點。加州奧蘭治縣的財政官員不假思索就大舉舉債,用自己都搞不懂的利率衍生工具投資於公立學校、道路和供水係統基金,最終該縣的財政弄得負債累累。實際上,“內在價值”這個概念幾乎大家都已經忘卻了。在這個評價標準和“投資熱點”快速變化的世界上,價值不是不變的,而是短暫的。隻有在批評家進行評論時,油畫才算有人欣賞,然而真正的美感存在於欣賞者的心裏。對奧蘭治縣來說,美不美完全由這個縣的經紀人美林證券決定。事實上雙方都不了解什麽叫美,卻都願意投機。換個角度來看,這種缺乏說服力的做法隻是一種對常見的軟弱和平庸的證明。

  假如說人們沒有愛默生那樣的心靈訴求,那是由於人們沒有找到能夠引導他們前進道路的啟明星。現代社會的相互聯係使我們都變成了膽小的專家,隻有從標有“成長”和“衍生”字樣的分類欄中去探尋投資線索。相同的,由於缺乏內在價值體係,教育者的說教和評判顯得空洞無力。他們隻能回到模棱兩可的矛盾理論,而後用晦澀的語言來掩飾心中的恐懼。當缺乏有力的觀點時,林林總總的理論就會產生,成為必要的替代品。然而,社會的生命力就被減弱了,不光華爾街如此,甚至於整個工業界、教育界、政府和公眾也是一樣。

  不過巴菲特與眾不同,他非常看重自己的獨立性。他曾說“我沒有必要和自己不喜歡的人共事”。能夠說出如此豪言壯語的人、首席執行官或者政府官員可以說鳳毛麟角。

  留下生前身後名或許在巴菲特去世時,他留下的遺產會令卡耐基、福特和洛克菲勒等著名人物創立的基金會相形見絀。巴菲特基金會也許會成為全美國最大的基金會(目前最大的是福特基金會,資產規模達到70 億美元)。不過巴菲特最大的業績並不是他留下的錢,而是他對於伯克希爾-哈撒韋作出的貢獻。在他腦子裏始終在勾畫一個大膽的想法,假如他進了墳墓,伯克希爾-哈撒韋還能夠一如既往地續寫輝煌。實際上他強忍悲痛地向投資者們承諾,不管他和妻子誰先去世,“要交的稅和遺贈都不會引起股票的大量拋售”。

  假如巴菲特和芒格同時被車撞了,或者巴菲特來不及確定一位接班人,那麽公司將由巴菲特選中的“第三人”來經營。關於這個神秘人選到底是誰,甚至他自己的孩子都不知道。就在政府雇員保險公司交易完成後,巴菲特曾經表示,假如“芒格和我發生什麽意外的話”,政府雇員保險公司的董事盧· 辛普森可能負起責任。

  另外,公司還會由巴菲特仔細挑選的董事來掌控。他指定妻子和兒子霍華德為公司的董事,借以保證公司絕不會舍棄它的使命(另外的董事包括巴菲特、前董事長的兒子馬爾科姆· 蔡思三世、芒格和奧馬哈商人小沃爾特· 斯科特)。他的家庭成員將成為基金會運作的行使者。“歸根結底,”巴菲特不久後說道,“我們是在為‘被車撞’做準備。

  1995 年,雖然他沒像其他職場精英那樣刻意節食,不過65 歲的巴菲特還是身體健康。他的早餐一般是一碗花生和一瓶可樂。湯姆· 墨菲約他觀看超級比賽的周末,他為明天的早餐點了香草冰激淩和巧克力醬。當巴菲特的朋友們對他的健康狀況開玩笑時,他煞有介事地對他們道:“當人們經過我的棺材時,我希望他們會說,‘看看,他顯老嗎?’

  雖然巴菲特依然全身心地撲在工作上,不過他對成功的興趣已經有所下降。兒子們說他比往年過得愜意多了,彼得也看不到父親還像腦子裏裝著滴答作響的鬧鍾那樣忙個不停了。

  巴菲特能夠生活得如此愜意,艾絲翠絕對是居功甚偉的。巴菲特覺得自己帶給了她自尊,自己也由於她的存在而提高了生活質量,這無疑是種互惠的關係。每當他們一起出去時,例如說去牛排屋時,他們看起來與奧馬哈的一對普通夫婦根本沒有區別,偶爾巴菲特還抱著她。艾絲翠對自己所擔任的角色也很有幽默感,有一回她對巴菲特的一個朋友說,和巴菲特共同生活“是她最好的工作”。巴菲特最要好的朋友喬· 羅森菲爾德也曾說過:“艾絲翠正是他現在所需要的。她不介意他隨時離開,她很有自由精神。

  雖然是這樣,巴菲特的心還是眷戀著蘇珊,他們幾乎每個月都會在不同的地方見麵(例如在巴黎參加可口可樂的董事會)。巴菲特對於自己的這種做法也很有幾分黑色幽默,他曾對朋友說,他不想和蘇珊離婚,原因是她太有錢了。

  慢慢地,巴菲特在用錢方麵略微變得大方一些了。他用自己的125 萬美元購買了奧馬哈一支棒球隊25% 的股權,這可是為家鄉這支勉強維持存活的球隊雪中送炭。

  1993 年當B 夫人百年大壽時,他和以往一樣獻上了鮮花和喜詩糖果,並且還開出了一張100 萬美元的支票,幫助B 夫人把以她名字命名的表演藝術中心擴建一家兒童劇院。

  他的個人花費也增加了不少,例如他拿出更多的錢用來旅遊和增添新裝,雖然他的壁櫥裏好些衣服都舊得掉色了。不過相對來說,他的花費和善舉與他的海量財富相比依然不過是九牛一毛。

  工作依然是巴菲特的生命,而吃什麽或者住在哪裏他並不關心。他還是自己開著那輛深藍色的林肯車。他從來也沒有富麗堂皇的房車和房子,可能有他也不會感興趣。

  有一回在拉古納海邊的別墅度假兩周期間,他一共隻走出家門三次——兩次去看電影,一次去吃中飯。他還是喜歡打橋牌,一般是在他不願用於工作的計算機上玩,其他的幾個玩友則在數千英裏之外。

  隻要他在奧馬哈就一定會引起人們的關注。當人們開車經過法納姆大街時,總會特意把車速放緩,幾乎慢到快要熄火的地步,他們都會好奇地注視著那幢普普通通的房子。巴菲特也能夠從廚房看到他們。他在那兒享用冰激淩、可樂或拿著報紙和年度報告怡然自得。房子裏隻有他和艾絲翠兩人,此外身邊沒有保姆,更不用請人做家務,他們隻是雇了一個每隔一周來一次的清潔工。艾絲翠還是會去買打折貨,偶爾可樂促銷時會裝上滿滿一車回來。

  作為億萬富翁確實讓巴菲特很開心,他用不平常的方式感受著這種幸福。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金錢無法改變你的健康狀況,也無法讓別人愛上你,不過“它會使你身處的環境更有意思”。巴菲特現在交際越來越廣泛,包括許多的首席執行官、政治家還有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加裏· 卡斯帕羅夫那樣的名人。1994 年夏天,他和美國總統比爾· 克林頓共同在馬撒葡萄園打了一場高爾夫球,隨後一起去凱瑟琳· 格雷厄姆家吃了頓平靜的晚餐。更使人羨慕的是,他此時同比爾· 蓋茨的關係非常密切,比爾· 蓋茨比他小26 歲,還是美國首富的有力競爭對手。雖然比爾· 蓋茨是個技術專家,而巴菲特對於技術是覺得非常頭疼的,不過當他倆在一起時會有很多話題。他們兩人都算是人上人,對所有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和大部分首席執行官一樣可能有些許任性,而且都富可敵國。打從在內布拉斯加大學的橄欖球賽上認識以後,他倆就成為忘年之交,1995 年還一起攜妻子到中國旅行。

  此時他發覺,假如自己希望推廣巴菲特教義,常常會是聽者雲集。他時常奔走於大學、公司甚至是一些小的非正式團體舉行的儀式,講述他的經曆,吸引盡可能多的人登上他的電車。

  他的生活中還有許多不解之謎。就像布法羅的一位法官曾經對他可能有壟斷報業的野心的說法一樣,可能人心就是“深不可測”的。

  然而巴菲特作為大眾人物的一麵是顯而易見的。巴菲特那種突破平常人名垂青史的渴望使他成為美國民眾心中的一個獨特形象,他不光是一個偉大的投資家,更是美國資本主義事業的代言人。他啟示了一代人應當怎樣去定位經營,他證明了股票和壟斷不一樣,投資更不是隻憑運氣的玩笑。他證明了投資也是一種可理解的、能夠把握的事業,和它背後代表的具體經營業績是相關聯的。巴菲特掀開了華爾街的神秘麵紗,表明它與一般的商業大街並無二致,或許確實帶有一絲神秘色彩,不過卻是一個普通人也可以參透的。

  和人們熟知的華爾街的狡詐陰險不一樣,巴菲特是為數不多的不是通過傷害別人而獲取巨額財富的投資家中的一個(當然除了他在布法羅的做法之外)。用芒格的話形容,他盡量爭取不做一個“可憐的守財奴”,他把投資人和被投資人都看成夥伴,並且從不靠運氣取勝,也絕不會給自己留什麽退路。

  §§第5章 巴菲特投資實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