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四、羅斯·布朗

  巴菲特經常幻想假設自己能有足夠的資金、人才以及行業的經營條件的話,那麽自己的投資將是一件多麽簡單的事。

  恐怖的女人

  在1983 年的春天,又一次相同的假設之後,巴菲特走進羅斯的牛排店對麵的一家大商場,內布拉斯加家具世界。穿過大廳裏一排排的多用途沙發,他走進一個鋪著地毯的房間,見到了本店的主人。一個個子不高——還不到1.5 米的女人,正站在點綴著藍色的混呢大地毯當中。他微微吃了一驚,停了下來。在巴菲特看來,這女人足有10

  英尺高。

  羅斯· 布朗金,奧馬哈人都稱她B 夫人,她正坐在高爾夫球車上巡視。她順著過道開著,一邊與一個店員高談闊論,一邊精力充沛地與客人打招呼,倒像個隻有她年齡——89 歲——一半的人。她雙頰泛紅,棕色的頭發蓬蓬鬆鬆的,隻有兩鬢有些灰白。

  巴菲特覺得,他寧可“和灰熊搏鬥”,也不願和B 夫人競爭——這正是他來的原因。

  但事已至此,巴菲特隻好硬著頭皮小心翼翼地問道,是否願意把商店賣給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

  B 夫人出乎意料爽快地說:“願意。

  “您要多少價?”巴菲特問。

  “6000 萬。”B 夫人說道。

  於是合同成交了,巴菲特完成了他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收購。B 夫人不會寫英文,連讀都很困難,於是她隻能在底下畫了個押。幾天後,巴菲特就給了她一張90%的支票(布朗金家族仍持有一小部分股份)。她看也不看就把支票折起來,然後她說:“巴菲特先生,我們一起把所有競爭者都碾碎吧。”交易就這樣完成了。

  B 夫人正是巴菲特理想中的合作夥伴,她就像從電視上蹦出來的女強人,堅決、果敢、有頭腦,像巴菲特當雜貨商的祖父、零售商本· 羅斯納和巴菲特認可的其他英雄們一樣。她的經曆就像是讓巴菲特熟悉和激動的典型的美國人的故事。就像一個霍拉肖· 阿爾傑的劇本,再配上《屋頂上的小提琴手》的主題音樂,簡直讓人不可置信。1893 年,羅斯· 布朗金出生於舊沙俄莫斯科附近的一個小村裏。她一共有7 個兄弟姐妹,一大家人都擠在一個房間裏睡在鋪著稻草的地板上。她父親是個猶太牧師,可是羅斯卻不是虔誠的教徒,因為她覺得禱告甚至不能給家裏弄來一張床,那麽信教還有什麽意義呢?她常常半夜醒來看見她母親,一個食品店主,正在火爐上烤麵包。

  她不願母親如此辛勞,因此6 歲時就在店裏幫忙了。另外,小時候的她還時常目睹哥薩克人襲擊猶太人的流血事件,這對於她性格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響。

  因為家裏沒有能力供孩子讀書,所以羅斯連教室裏是什麽模樣都沒見過,但她在一個富有的家庭裏學會了閱讀和算術。受母親的影響,她認為求別人是件可恥的事。

  13 歲時,她靠辯才為自己在莫斯科一家布店謀了個職位。到了16 歲時,這店就由她經營了,一個年紀輕輕的小姑娘管理著5 個大男人。1914 年她與伊薩多· 布魯明克結了婚並把他送到美國,以便日後跟著移民過去。可最後沒成功,大戰爆發了。在1917 年那個絕望的冬天,歐洲遍地烽火,俄國岌岌可危,羅斯孤身登上橫穿西伯利亞的火車。

  在中國邊界上,她被一個俄國士兵扣下了,她沒有護照。羅斯告訴這個士兵她正為軍隊采購毛皮,並答應他回來時給他帶一瓶伏特加。於是她穿過滿洲裏到了日本,然後設法在一艘運花生的船上弄了個鋪位,6 個星期後,她來到了西雅圖。

  1919 年她和丈夫在奧馬哈定居下來。羅斯堅持把家裏人都接過來和他們一起住,盡管自己也是窮困潦倒。伊薩多經營著一家當鋪和舊服裝店。為了多賺點貼補家用,羅斯把地下室的家具全部賣掉了。她不會說英語,所以就讓正在上學的孩子們教她。

  1937 年羅斯用自己辛苦攢下的500 美元開了一家店,地點就在巴菲特家雜貨店往東一個街區。她給自己的店起名叫內布拉斯加家具世界,期望能有大發展。從一些老照片裏可以看到她那時的樣子“一張堅毅的臉,黑黑的頭發,挽著髻子,下巴結結實實的”。她的經營方式也很簡單——“廉價,不欺”,供貨商覺得她定的價格太低,不可能長久維持業務,於是拒絕供貨。可羅斯是個精明的投機者,她會坐火車跑到芝加哥或堪薩斯城,那兒的像馬歇爾· 菲爾德這樣的零售商會以比成本稍高一點的價格把剩下的貨賣給她。當她實在沒有貨時,就把自己的家具搬出來。有一次,她的女兒接到她的電話,她說:“快把放小孩玩意兒的那個櫃子清理出來,我這兒有個顧客。

  她向銀行申請貸款時,那些銀行家把她嘲諷了一番然後拒絕了,從此她對“大腕”

  恨之入骨。唯一使她維持業務的就是她的意誌。她天天工作,從不休息。而且她發現她的業務對中產階級極富吸引力,她稱他們是“可愛的美國人”。當B 夫人有貨時,這些忠實的顧客總會帶著很多錢來。

  1949 年麻煩不期而至,莫哈維克地毯廠控告她違反了公平交易法。廠主莫哈威克的地毯最低價為每碼7.25 美元,B 夫人隻賣4.95 美元。“那又怎麽了?”法官問他,官司就這樣結束了。第二天,法官來到內布拉斯加家具世界,購買了價值1400 美元的地毯。

  然而第二年時她付不起供貨商的賬了。還好有個好心的銀行家給了她90 天5 萬美元的貸款。為了生存,她孤注一擲,她租了個大廳,3 天內進了價值25 萬美元的家具,並發誓永不借債。就這樣,當她57 歲時,願望實現了。B 夫人對待家人和對待雇員都非常嚴厲。“你個沒用的廢物!”她會大喊大叫“你這個笨蛋!懶鬼!”隻有她紳士般的兒子路易才能讓她變得溫柔一點。路易和他母親一樣聰明,不過態度溫和多了。當推銷員來的時候,B 夫人會狠狠地殺價,路易卻可能加點價。B 夫人會把幫手們解雇掉,路易就再把他們雇回來。“媽媽很強硬,”路易說,“可我喜歡。

  伊薩多死後,路易繼續留在店裏。不管母親如何發火,路易都一如既往的溫和:“媽媽,你懂得最多。B 夫人的經銷方法也是十分簡單的:成批購進,盡量減少開支,有錢就存起來。她的賣價常常隻比成本高10 %,當然也有例外的時候。假如有對年輕夫婦來了,手上錢不多,眼淚汪汪的,B 夫人雖然清楚地記得每件貨的價格,也會隻收取成本價,這樣老顧客的回頭率非常高。

  內布拉斯加家具世界還是舉辦一些典禮的最後場所,婚禮、孩子出生或升職後,人們總到這兒來。在B 夫人的店裏買過家具的奧馬哈人以後每逢搬遷,或他們的孩子搬遷時總會先來這裏。年歲漸高並沒使B 夫人放鬆一下。有一回龍卷風把屋頂吹掉了,她還是繼續營業;還有一次商店失火,她就給消防隊員送了幾台電視,他們就幫她修好了。B 夫人從不度假。“我從不撒謊,”她說,“從不欺人,也不輕易許諾。這給我帶來好運。

  又一個合作夥伴蘇姍· 巴菲特與布朗金一家關係不錯,而沃倫也從妻子那裏得知了這家幾乎裝飾了半個奧馬哈城的家具店。巴菲特上任不久就想買它,可B 夫人拒絕了,說他出價太低。

  一次的拒絕隻能更加堅定巴菲特購買這家商店的決心,他一直留心著,看B 夫人是怎樣擊敗一個又一個的競爭對手的。20 世紀70 年代早期,巴菲特和作家亞當· 史密斯在城裏開車閑逛的時候,巴菲特指著這家商店滔滔不絕地給他介紹起來——業務量、使用麵積、營業額等。

  “您為何不買下它?”史密斯問。“正在籌劃。“總有一天我要買下它。”巴菲特說。終於有一天這個時刻到來了,這時路易和他的3 個兒子經營著這家店。B 夫人則是董事長兼地毯部的全職老板。巴菲特聽到她想出售的消息後,先去拜訪路易——先Buffett 打聽一個價格並看看他到底能不能聽懂B 夫人那口音極重的英語。

  在簽訂合同之前,巴菲特隻是隨意翻看了家具城的納稅記錄,上麵寫著它每年的稅前利潤為1500 萬美元。他沒做任何的檢查,沒有查賬,也沒查存貨、應收貨款和財產目錄。一般的美國人在花6000 萬美元時肯定要看許多報告。巴菲特的做法在現代社會可能有點奇怪,不過與J。P。 摩根的觀點不謀而合——商業中要看的主要是人。巴菲特說,假如他信不過布朗金一家,為什麽還要與他們合作呢?

  常有人問巴菲特事情為什麽這麽簡單,他回答說他有化繁為簡的能力。在這筆生意之前,他在1982 年的報告中寫了“求購聲明”,給出了他的購買標準。他希望盡快對開價作出反應——“一般隻用5 分鍾。”巴菲特的意思是他不會拖拖拉拉的。當然這機會也是讓他感興趣的——布朗金的商場顯然是這樣的機會。

  該家具城年營業額超過了1 億美元,在同行業中是全國最大的。在奧馬哈的同行業中,它的營業額就占了2/3,這個比例也是其他地方的最大商場無法相比的。所以,一些像迪拉德(年營業額4 億美元)這樣的連鎖店也不願在奧馬哈賣家具,免得與B

  夫人競爭。巴菲特可能會說,她擁有奧馬哈家具市場的“收費橋梁”。

  家具世界的生意是如此的好,以至於載運沙發的卡車上都不敢打上它的標記,免得激怒其他城市的商人。“如果有人做梅塔格洗衣機的廣告,她就瘋狂地把它撕下來,貼在自己的梅塔格洗衣機上,”巴菲特吃驚地說,“與她競爭可就小鬼見了閻王。

  簽訂合同那天巴菲特的好友丹利也在奧馬哈。吃過牛排晚飯後,巴菲特帶著他逛了逛家具世界,詳細地講述了布朗金一家的不平凡事跡。還有一位參觀者,好萊塢製片人諾曼· 利爾說:“沃倫對B 夫人的崇拜就像個小孩。他提到B 夫人時就像小孩提到自己的祖母一樣。

  巴菲特自己無意經營商場,也不想過多地監督,他想找一個“跟我差不多”的經理,好讓商場開業那天就步入正軌。B 夫人正是這樣一位自覺、自律的理想人選,理想得像個虛構人物。巴菲特提升後的年薪是10 萬美金,他付給B 夫人30 萬。平常他提起她時就像提到一個“英雄”。

  B 夫人其實就像他的翻版一樣,盡管有的地方略有不及,總的來說還是很像的。

  她90 多歲時還每天工作10

  12 小時,從不休息,這不僅僅是一種習慣,並且她的商場從未做過任何抵押。巴菲特說:“她500 塊錢起家,結果把別人都擊敗了。”這隻是她的唯一目的。《奧馬哈世界》的赫拉德采訪她時問她喜歡什麽電影,B 夫人說:“太忙了,沒時間看。”問她最喜歡哪種雞尾酒,她答道:“沒有。喝酒的人會破產。”有什麽愛好呢?“開車去窺探一下競爭對手的情況。

  一位記者形容B 夫人的家說道,那裏就像一座展覽館一樣。情侶坐椅、玻璃咖啡桌,各種玻璃和黃銅雕塑排得整整齊齊,像在商場裏一樣。燈罩上掛滿了價格標簽。B

  夫從不願待在那兒,也從來不玩。“我不像其他富人,”她說,“你沒錢的時候,富人們對你很粗魯。我忘不了這個。作為一個沒受過教育的業餘管理者,B 夫人覺得巴菲特寫的東西都是枯燥乏味而又複雜無用的垃圾。她對“彈性”這樣的商校貿易術語完全不懂,但她告訴巴菲特她的資金充足,連一分錢也不會錯。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商校講課時說B 夫人對貶值和利率增長的理解“比所有在場的人都深刻”,雖然她可能都不認得這兩個專業詞匯。他認為B 夫人有一點與巴菲特非常相似,那就是都會緊緊地抓住自己所熟知的東西不放鬆。一次,一位客人在B 夫人工作時來拜訪她。她隻是穿著毛衣和普通的細紋衣服。她有極好的幽默感和記憶力,形象地說起那天她在莫斯科看見沙皇的兩個女兒的情景,不久她們就被殺了。而巴菲特自己說“每當想到死亡會迫使自己停止工作時,就覺得難以忍受”,他還經常開玩笑說將來要顯靈來管理公司——他總是幽默地表達自己最擔心的事。人們知道他總有一天會死的,B 夫人這種情況至少是個安慰。在給股東們寫報告時,他經常把B 夫人的年歲與自己的聯係起來。他的日子可能不多了,可能還有10 年左右的時間。因此,我說服董事會製定了100 歲強製退休的政策。B 夫人的脾氣越來越粗魯,這是她的缺點。她與兩個孫子關係都很差,他們將來可能會是商場的經理。其中一個羅納德· 布朗金受夠了祖母的責罵,他們以後都不說話了。巴菲特不在意布朗金家的這些事,他關心的是家具世界還在賺錢。

  巴菲特對這筆交易太滿意了,所以伯克希爾又買下了一家商店:奧馬哈的波珊珠寶店。波珊的情況真是閃一次電打兩聲雷。48 年前B 夫人的姐姐和姐夫麗貝卡和路易· 弗裏蒂南買下了這家小店,他們是往西冒險逃出俄國到了拉脫維亞。現在波珊已經成為整個美國銷售量第二的珠寶店,在紐約的蒂法尼之後。與家具世界一樣,它的宗旨也是薄利多銷,當然珠寶的利潤肯定比地毯高得多。巴菲特覺得這兩家店是如此與眾不同,他們都有競爭者所無法比擬的獨到之處(巴菲特對競爭的厭惡可以從《布法羅新聞報》事件上看出來,這是他的特點)。不論誰要同家具世界較勁都得有足夠的投資並打一場持久戰——這條齊脖深的護城河使別人想都不敢想與它競爭的事。

  巴菲特覺得家具世界的生意是如此的簡單,隻要站在櫃台邊隨便打個電話就好了,這令他非常興奮。他常帶著外地的客人來參觀B 夫人的商場,甚至為伯克希爾的年度會議提供客車,好讓股東們來看看這家商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家具世界已經能夠代替紅磚建造的新貝德福德紡織廠,成為伯克希爾公司的象征了。實際情況也是如此,這裏15 個月內為巴菲特賺的錢就相當於紡織廠19 年賺的錢。巴菲特的這種比較很能說明問題,因為伯克希爾是個集團,而家具世界隻是個實體。人們分不清集團與集團的區別,最終消費者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巴菲特苦笑地開玩笑說,從未有人去服裝店買一套“哈撒韋”生產的條紋西服。家具世界的巨大營業額可以使他不必把錢花在存貨上,但是紡織業卻需要不斷地投錢。每當有工廠提高規格時,伯克希爾和其他什麽集團也都得跟著提高。所以,沒有人能得益,沒有護城河,各個企業都得花同樣多的錢。

  雖然很清楚這一點,巴菲特還是忍不住想再投一點錢進去,或許情況可能就改觀了。70 年代中期,他又買下一家紡織廠,在漢普郡的曼徹斯特。從賬麵上看,這次收購便宜到像是搶劫一樣的地步,而事實證明這是個災難。回首往事,巴菲特認識到紡織業其實是個陷阱。

  單個看每個公司的投資決策都是明智的,具有成本效益的;但是總的來看,這些效益卻相互抵消掉了,是不明智的。越來越多的股東問他為什麽還辦紡織廠。巴菲特解釋說,公司可是當地的一個大雇主,工作很順利,至少還能獲得一些利潤的。他認為肯· 蔡思也很忠實,一開始就是他在經營。他提醒股東說,是蔡思努力經營紡織廠,才為伯克希爾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可私下裏他警告蔡思說:“看起來工廠開始要賠錢了,我可不想這樣子。

  雖然蔡思依然勤勤懇懇地工作,他更換了產品種類和紡織纖維,提高了機器的規格,與工會領導的關係也改善了(他們知道奧馬哈的老板是個吝嗇鬼),可他並不能在競爭中跑得更遠,競爭所需的投入好像是無止境的。巴菲特從中得出了真理:好經理在壞行業中也無能為力。對於困境中的行業也有個老論調,叫“變化的情況很少再變回來……”

  1980 年巴菲特把曼徹斯特紡織廠的織機數量減少了30% 。可1981 年紡織廠還是損失了270 萬美元,成了西伯裏· 斯坦頓的最糟糕的時期。巴菲特對蔡思說:“如果你不減少開支,我就讓你停工。”可是蔡思在困境中竟然成功了,真讓巴菲特又吃驚又後悔。

  購買了家具世界後,巴菲特和他的合夥人終於可以鬆口氣了。他最後拐彎抹角地公開承認由於他崇拜本傑明· 格雷厄姆,使他長期依賴於有廠房的行業,比如說紡織;

  但卻忽視了像B 夫人從事的這種事業。

  可能我受老師的影響太深了,他的觀點一直都是那麽有價值。所以到現在我才退出。第二年,蔡思退休了,接替他的是莫裏森,一個有紡織學工商管理學位的經理人。

  他希望得到更多的資金,巴菲特拒絕了。沒有錢,工廠肯定要受損失。到1985 年,巴菲特終於還是把它關了。

  那些員工提前就獲得了通知和新的技能培訓,有許多人去幹工資少點的工作。他們要求比合同規定更高的解雇費並給一個月左右的期限。“對於即將失業的人來說,這些東西其實沒什麽用。”大衛· 利馬,新貝德福德美國紡織工人工會的財務秘書回憶說,“本來工會想和巴菲特見麵談談的,但是巴菲特冷冷地回絕了他們,他覺得見麵是毫無意義的。加利· 莫裏森認為:‘沃倫要公平。’他的確公平,但是一點也不慷慨。

  巴菲特本人對那些議論也是很敏感的,他在後來回憶到那些事件時說道,在過去的5 年裏,已有250 家紡織廠關門了,伯克希爾的紡織廠也損失了500 多萬美元。他覺得,在工廠經營的經驗使他已發現了一個“中間地帶”,不是亞當· 斯密那樣不顧工人的利益,也不是卡爾· 馬克思那樣什麽都包下來。而是他願意承受“一時不正常的贏利狀態”,但卻不是“永無休止的損失”。

  令人不能想象的是,巴菲特其實也有著“馬克思一樣的熱心腸”,隻是別人是很難發現的。他想緩和一下亞當· 斯密的經濟原理,犧牲自己贏利率的“一小部分”——但不是完全放棄亞當· 斯密。他文章的論點還是拋棄斯密——拋棄資本是毀滅性的。因為他自己就是文章中的反麵人物,因為和斯密的觀點一樣,他把錢都投到其他的行業去了。文章還提到另一個紡織廠——伯靈頓工業。伯靈頓不會把錢分投到別處,隻是集中在紡織廠上。當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大發橫財的一年裏,伯靈頓又往紡織業中投入了30 億美元的資金。雖然它現在是全美最大的紡織公司,不過那隻不過是個毫無意義的空名罷了。在過去的25 年裏,它的股票隻是從60 可憐兮兮地升到68.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後,它的投資人損失了差不多2/3 的購買力。馬克思可能同意它的做法,可斯密和巴菲特是不同意的。

  股東們之所以會有巨大的損失是因為他們把太多的時間、金錢和精力都花在了錯誤的行業中。這種情況可以用塞繆爾· 約翰遜的馬來作比喻,一匹能數到10 的馬是匹了不起的馬,而不是了不起的數學家。同樣,經營得再好的紡織廠也不是最賺錢的行業。

  蔡思退休後去了西海岸,他說巴菲特經營紡織廠已經太長時間了。他強調說,他非常珍惜與巴菲特在一起的經曆,“都說不出為他工作是多麽讓人高興”——但他希望巴菲特有所表示。“有件事我總是不明白,”他說道,“我不明白他為什麽選擇了我。我辭職時,他說:‘我記得自我走過工廠的第一天起,你對我一直完全信任。’這就是他的結論。

  工廠的命運表明巴菲特的確關閉工廠的時候太遲了。設備以總數163122 美元的價格拍賣給了一群吃腐肉的烏鴉,這真是笑話。1981 年以每件5000 美元買進的織機,在1985 年以26 美元處理掉了。但是巴菲特依然堅持保留了科夫街的房地產,他把它租給了那裏的印刷廠那樣的小公司,它們不會記得這兒曾有個紡織廠。BHR 公司過去的總部,西伯裏曾在那兒自豪地發號施令,BHR 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實業的縮寫,這個名字可能會使人想起,曾有個大廠像艘生鏽的大船一樣停泊在城市南端。

  §§第3章 股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