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章 爺爺的傳家寶

  周餘德不僅含辛茹苦地撫養孫子,而且是孫子名副其實的啟蒙老師。朝夕相處,耳提麵命,耳濡目染,祖父對孫子的成長影響極大。後來周祖訓每每憶起祖父,總是感恩戴德地說:“沒有祖父的撫養和教誨,就沒有我這一生!”因此,在寫周祖訓傳記的時候,濃墨重彩地把周餘德的人品、學識和聲望,粗線條地勾勒幾筆,是完全必要的,也是非常應該的。這對了解周祖訓的成長和為人是大有裨益的。為便於了解起見,現將周餘德在修身治家方麵對孫子的良好陶冶,簡要地概括為五項傳家寶,即匾、碑、訓、堂、軒。

“端正和平”的匾額。周家巍峨的磚瓦門樓的門臉上,懸掛著一塊醒目的長方形黑色木質橫匾,上麵鐫刻著四個遒勁有力的金字:“端正和平”。這是本村和鄰村的民眾自願捐錢請人製作饋贈給戶主周餘德的。此匾言簡意賅,最能代表周餘德的品性:為人正派,品行端莊,待人平和,不欺不詐。在黑暗的舊社會,周餘德不趨炎附勢,不與達官富貴同流合汙,與庶民百姓平等相處,不欺淩,不鄙視。附近的鄉下人,有什麽為難之事,多求他襄助;鬧什麽糾紛,願請他從中調解;遇什麽公益事業,都擁戴他出麵籌謀主持。一年秋季,流經周宋村的衛河支流漳水暴漲,村莊附近河堤決口,淹沒了大量良田。北洋軍閥統治下的當地政府,借機大量搜刮民財,卻遲遲不修複堤岸。後來,在民眾的推舉下,周餘德當仁不讓,出任修堤“總指揮”。他帶領一些辦事公道、有知識有技術的人,丈量計算土方,收糧收款購物,公平合理。大家有錢出錢,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很快修複了漳水堤防。

但萬萬沒有料到,這件為民興利的事,居然遭到當地土豪劣紳的嫉恨。因為周餘德的秉公辦事,使他們未能從中撈到油水。事隔不久,當地的土豪劣紳唆使駐軍小頭目周連長,向周餘德尋釁滋事,敲詐勒索。周連長以緝捕逃犯為名,誣周餘德窩藏壞人,帶人強行搜查。他們在周家裏外折騰,翻箱倒櫃,搜查半天,搗毀了許多家具和物品,卻未見逃犯蹤影。周連長不僅不賠禮道歉,反而誣賴周餘德將逃犯放走,大打出手。周餘德舉手遮擋自衛,周連長又反咬一口,誣害周餘德動手打人,不容分說五花大綁把周餘德押到楚旺鎮關禁起來;並威逼周餘德交出400塊鋼洋,以犒勞眾弟兄搜查之苦。

周餘德對此憤憤不平,四處奔走告狀而無結果。後來,他找到一向以主持公道著稱,曾在內黃任過縣長,而後升任河南河北道道尹的範壽銘(著名曆史學家範文瀾之叔父)申訴。範壽銘寫信給周連長的上級駐道口的李營長,令其追查。在上級的壓力下,周連長不得不把400塊鋼洋完璧歸趙,並假惺惺地向周餘德賠禮道歉。可是,當地的土豪劣紳並未善罷甘休,又串通一氣,氣焰囂張地揚言要尋機報複。一個沒有權勢、沒有靠山的私塾先生,麵對一群窮凶極惡的無賴,唯一的出路是“走為上策”。於是,周餘德攜幼孫祖訓移居內黃城內,一則避難,二則輔導祖訓入縣立國民學校繼續學業。

兩座德教碑。周餘德終生從事教育事業。在20多年的私塾生涯中,他寸步不離書屋和學子,孜孜不倦地傳道授業解惑,無一日疏怠過。1907年內黃縣設立勸學所,久負盛名的周餘德應聘為勸學員。1917年內黃縣城建立第一所女子小學,因當時封建意識濃厚,入學女童寥若晨星。而聘請周餘德擔任校長後,城鄉女子聞風雲集,學堂驟然興旺。周餘德主持該校13年,建設校舍,增招班次,很快由初級小學發展成完全小學。周餘德“門生弟子,布滿各地”。1936年至1937年,其得意門生自動集資,先後為周餘德立過兩座德教碑。前一座由國民黨元老、書法大師、時任中華民國監察院院長的於右任親筆題寫:“內黃周韻坡先生德教碑”。此二碑現已移放於河南博物院碑廊內。

1995年1月10日,周祖訓緬懷祖父周餘德,曾賦詩一首:

祖父韻公,教學一生,

不厭不倦,身體力行,

滿門弟子,靡不敬崇,

立身處世,自律謹嚴,

勤以補拙,儉以養廉,

諄諄教誨,永矢弗諼。

“勤以補拙,儉以養廉”的家訓。周氏家族以耕讀傳家。周餘德的祖父僑,曾作家訓曰:“爾讀爾書,爾耕爾田。耕田裕後,讀書光前。讀且明理,耕又致富,以此做去,永無差誤。”周餘德秉承、遵守祖傳的家訓,堅持耕讀不輟,但頗感不足,又親手續訂了新的家訓:“勤以補拙,儉以養廉。”周餘德常對人們謙虛地說:“我是個笨拙的人,隻有比別人加倍努力,才能趕上和超過別人。”“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雖愚必明,雖弱必強。”周餘德表裏如一,身體力行,埋頭苦讀,學行日隆,成為內黃經學名宿,聞名遐邇;但他從不輕視和鄙薄體力勞動。他繼承祖業,家道富裕,卻常年布衣素食,自奉節儉,還常常參加一些體力勞動。家裏雇有長工、短工和女傭人,但農忙時,他常到田間、場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如收割莊稼、裝卸車、碾場、翻曬糧食,樣樣都能拿得起放得下。有時夜間還幫飼養員給馬驢添草加料。在膳食方麵,農忙時主人和傭人,吃同樣的飯菜;農閑時,周餘德讓年邁的父母和幼年的孫子祖訓吃細米白麵,而他本人和妻女都和傭人一樣粗茶淡飯。後來,周餘德到距家40裏的縣城任教、任校長,來往總是安步當車,從不坐轎、乘車、騎馬。

“問心堂”。周餘德在家裏三間堂屋的門臉上,用白灰抹成一塊長方形,親筆書寫上“問心堂”三個字。他設“問心堂”的根本用意,是規範家庭成員的行為,警示本人及周家後代:處世待人,要公道正派,“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事事做到問心無愧。周餘德既具有中國知識分子重義輕利、愛國憂民的高尚品質,亦有“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清高。在“問心堂”裏,他珍藏著一枚精心設計、鏤刻精致的方圖章。圖章上“唯吾知足”四個字安排得新奇而巧妙。這四個字都是“口”字占半部,他將口字置於圖章正中央,四字共用。唯字在右側,逆時針順序排列為“唯吾知足”。真可謂獨具匠心!周餘德常把這枚圖章蓋在愛不釋手的書刊上或物品上,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他時常對家人講:“貪心遭禍殃,知足方常樂。”周餘德一生“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隨遇而安,順其自然。

“淡菊軒”。在首篇裏已經講過,此處不再贅述。

厚德益壽,周餘德1952年病逝於郾城,享年85歲。

潤物細無聲。周祖訓在學問淵博、品德高尚的祖父周餘德的影響下,從小就養成勤學、儉樸、坦誠、忠厚的美德,也為其以後的學習深造、為人處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