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唐詩的鼎盛

  唐開元元年(713年)唐玄宗登基時,唐朝的經濟、文化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突出表現在戶口增加、物價降低和商業發達。唐太宗貞觀初年全國戶口不滿300萬,到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據戶部奏,有76009565戶,一百年間增加一倍還多。糧食便宜到“東都洛陽鬥米十五錢”,青、齊等州郡才三錢,一匹絹200錢。此時海內富足,“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驛驢,行千裏不持尺兵。天下歲入之物,租錢二百餘萬緡,粟千九百八十餘萬斛;庸調七百四十萬匹,綿百八十餘萬屯,布千三十五萬餘端”。杜甫《憶昔》其二,生動地描述了這種景象:“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織不相失。”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唐代的商業經濟也相當活躍,當時的長安、洛陽、揚州、廣州、益州、敦煌等都是國內外著名的貿易都市。長安的王元寶、郭萬金、楊崇義是當時的商業巨子,他們以財富為基礎,企圖參予政權,“延納四方多士,競於供送,期之名寮,往往出於門下”,使皇帝不得不下詔禁止官吏與商人來往。加上唐高祖、太宗以至武則天的開邊活動,到開元時代,唐朝疆域十分廣大,東、南到海,西到鹹海,北到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河上遊,東北到外興安嶺以北和鄂霍茨克海,西南到雲南、廣西,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最先進的國家是亞洲的經濟、政治、法律和文化中心。南有波斯、大食、天竺開來的商船,東有日本派遣的僧俗使節和留學生,中亞細亞的樂工、藝人也從絲綢之路湧向中國。處於這種環境,仕宦人家和普通平民接受新事物比過去豐富,眼光和胸襟更為擴大,他們不滿於既成的現實而以積極進取的精神去追求新事物,渴望幹更大的事業。一般人家從很小就培養子弟,讓他們積累知識以求上進。王維9歲就會寫文章,15歲就留下《題友人雲母障子》和《過秦皇墓》。李白5歲通六甲,10歲觀百家,15歲學劍,19歲就帶著作品在半路上拜謁益州大都督府史蘇頲。蘇頲是當時散文名家,他見了李白詩文,大加讚賞,對同僚說:“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若廣之以學,要與相如比肩也。”杜甫7歲開始作詩,9歲已寫滿一大口袋書法大字。而且他們的作品也已超出了初唐“四傑”的清新,情感躍躍欲試的境界,呈示出盛唐獨有的龐大氣象,如王維詩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李白的“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以及杜甫的《雕賦》、《天狗賦》等作品都有一種恢宏浩壯的氣魄。

  唐中葉時道教和佛教興盛,莊園製進一步發展,為遊俠、遊仙、隱逸和山水田園詩提供了條件。唐朝皇帝認定老子是始祖,提倡道教。高宗時就追尊他為玄元皇帝。玄宗更好道教,登基不久就下詔讓東、西二京及各州必置玄元皇帝廟,把《道德經》和《莊子》同儒家經典一起列為士子必讀之書。天寶三年(744)又將天下林立的玄元廟改為紫極宮。他的兩個妹妹(西寧和玉真公主)和宰相李林甫的女兒,都以貴族身份出家當道士。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高如貴等著名道士都受到皇帝的優待。這樣,不僅使許多官僚士大夫崇道並與教徒關係密切,而且許多人幹脆出家修道。佛教到唐朝也深入士庶人家。唐中宗曾“令普寂(大照禪師)代神秀(禪宗北宗首領)統其法眾”。王維的家庭佛教氣氛非常濃厚。他母親是普寂的弟子,“褐衣蔬食,持戒安禪,樂往山林”三十餘年不懈怡。王維自幼受佛教思想熏陶。他名維,字摩詰,合起來就是佛經中一位有名居士的名字。隨著唐朝經濟的發展和財富的積累,土地兼並慢慢發展,逐漸促成莊園製盛行。唐代莊園有官莊、皇莊、官僚、地主莊園和道觀、佛寺莊園。莊園除莊宅及田地以外,還有果園、菜園、碾磑、車坊等,另有佃客和手工業者為莊園主生產生活必須品,一個莊園成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單位。莊園製的發展,使政治上沒有找到出路,或厭倦於官場的知識分子過隱居生活提供了經濟基礎。他們住在莊園裏待價而沽,政治行情看好就出仕,否則就高臥,以創造更大的名聲。一次,司馬承禎被召至皇宮,返回山寺時,盧藏用指著終南山說:“此中大有佳處。”司馬承禎不緊不慢地說:“以我之見,仕宦之捷徑耳。”點破了許多文人隱居的真實意圖。盧藏用召拜左拾遺,鄭普思征為秘書監,葉靜能成為國子祭酒,都是以隱居取得的。精神上的好道好佛以及莊園製的物質保障,使盛唐時代的山水田園詩極為繁勝。以王維和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崛起並形成繁榮局麵,成為唐詩鼎盛的一個方麵。李白的許多遊仙詩、遊俠詩,也是這樣產生的。好道、好佛不僅使人向往山水、田園,而且還可以使他們暫時解下人格麵具,放浪形骸,撫慰官場失意所帶來的痛苦。賀知章、李璡、李適之、崔宗之、蘇晉、李白、張旭、焦遂等被稱為“飲中八仙”,都是在這種風氣下大膽地以酒澆愁,並寫下作品的,甚至連杜甫這樣每飯不忘君的人,也敢於吟出“儒冠多誤身”的詩句。

  開邊政策與國內戰爭,激發了文人名士的報國熱情,也促使他們深入思考正義戰爭與非正義戰爭的內蘊,雄豪闊大的邊塞詩和觸目驚心的戰爭詩,成為盛唐詩歌中另一股滾滾洪濤。唐玄宗利用多年積讚下的財富“大攘四夷”,戰爭烽火隨時高舉。文人名士有的投入疆場效力,有的對戰爭大加評論,使邊塞詩和戰爭詩百花齊放。直接投入疆場效力的有岑參、高適等人。天寶八年(749年)岑參被高仙芝推薦為右威衛錄事參軍,充安西節度幕府掌書記。他從長安向西,過金城(半州)入河西走廓,越燕支山,經涼、甘、肅、瓜諸州,抵敦煌,再西出陽關,經羅布泊北行到達西州吐魯番,又經過銀山磧、鐵門關、抵安西都護治所龜茲(庫車)。他說:“萬裏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丈夫三十不富貴,安能終日守筆硯”;“功名隻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在軍隊中,他留下許多詩作。他的《白雪歌》、《走馬川行》、《輪台歌》成為盛唐邊塞詩的絕唱。高適則隨哥舒翰在隴右節度使府服務,又隨其收複黃河九曲地區。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發生後,他還協同哥舒翰守衛過潼關。高適也有許多慷慨激昂的邊塞詩。雖然沒有打過仗但對戰爭橫加評論的有李白、王維、杜甫等人。僅以天寶年間為敘述:天寶六年(747年)玄宗命高仙芝率萬人越蔥嶺至特勒滿川擊吐蕃,命王忠嗣以數萬人強攻石堡城。李白寫下《戰城南》,痛斥朝廷窮兵黷武,把士卒當螻蟻的行為。天寶八年(749年)哥舒翰以63000人死亡的代價,攻下僅有數百人守衛的石堡城,被封為禦史大夫,李白又憤恨地譴責他“西屠古堡取紫袍”。天寶十年(751年)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征南詔,大敗,死六萬人;高仙芝征大食,大敗,三萬人全部死亡;安祿山征契丹,大敗,六萬人全軍覆沒。天寶十一年(752)朝廷又征大兵北擊契丹、南攻南詔,但“人聞雲南多瘴,未戰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便派禦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子。對此,李白寫下《古風》之三十四,杜甫寫下《兵車行》以譴責,高適卻以《李雲南征蠻詩》對這場戰爭大加讚美,歌頌備至。天寶十二年(753年)五月,哥舒翰大敗吐蕃,拔洪濟、大漠門等城,悉收九曲部落,“是時中國強勵,自安遠門西,盡唐境萬二千裏,閭閻相望,壘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被李白批評過的哥舒翰在這又受到高適和王維的表揚。高適寫下《自武威赴臨洮謁大夫因書即事寄河西隴右幕下諸公》。王維寫下《送高判官赴河西序》,把哥舒翰描寫得雄姿武威,獨步當時。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發生,叛軍半年內就攻進首都長安,玄宗連給百官的招呼都來不及打,就匆匆逃到四川。在此次戰亂中,杜甫又完成了《悲青阪》、《悲陳陶》、《三吏》、《三別》等一係列被稱為“詩史”的作品。上述邊塞詩和戰爭評論詩,有的蒼涼悲壯,有的雄豪奔放,有的滿含怨氣,有的暗隱心事,它們組成威武的軍事進行曲,給鼎盛的唐詩注入強烈的陽剛之氣,使盛唐詩壇呈現為五彩繽紛的繁榮景象。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