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導的堂侄。他的祖父王正,官至尚書郎。父親王曠,官至淮南太守。晉元帝渡江南遷,就是王曠首先提議。王羲之年幼時語言遲鈍,別人也並不認為他有什麽特異之處。在他13歲時,曾經去拜訪周,周審視了一會兒,對他很感驚異。當時宴客很重視烤牛心這道菜,宴會開始時,其他客人還沒嚐這道菜,周首先切給王羲之吃,從此王羲之才開始知名。王羲之書法作品他成年以後,富於才辯,以耿直著稱,尤其擅長楷書,是古往今來的佼佼者,人們評論他的運筆氣勢,以飄忽如浮雲,矯健如驚龍來形容。他深受堂伯父王敦、王導的器重。當時陳留人阮裕名聲很重,在王敦手下任主簿。王敦曾對王羲之說:“你是我們家的優秀子弟,應不次於阮主簿。”阮裕也認為王羲之和王承、王悅是王家的三位優秀青年。當時太尉郗鑒派他的門客去王導家選擇女婿,王導讓這位門客去東廂房挨個相看他的子侄。這位門客回去以後,對郗鑒說:“王家的小夥子們都很好,但是當他們得知我是選女婿的,一個一個的都作出一本正經的樣子,隻有一個人在東床上敞著懷吃飯,好像不知道有這回事。”郗鑒聽了以後,說道:“這個人就是我要選的好女婿啊!”一打聽,原來他就是王羲之,於是就把女兒嫁給他。

  王羲之初任官為秘書郎,征西將軍庾亮聘請他為參軍,曆升至長史。庾亮臨死前,向朝廷上奏,稱讚王羲之品行清高且有鑒識。後來升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王羲之在少年時就有很好的名聲,朝廷上的公卿貴官都很愛重他的才具,多次征召他任侍中、吏部尚書,他都不幹。又任他為護軍將軍,他又推拖不接受。揚州刺史殷浩一向敬重他,勸他接受任命,給他寫信說道:“很多人都以你的進退來考察國家政事的興衰,我們這些人也是這樣。你的進退關係到國家的興衰,怎麽能置一代興亡於不顧,隻顧滿足自己的心意呢?希望你細心體察眾人的心意。你若不應時任職,國家哪有善政可言呢?你如果豁然想通了,就能夠體驗到眾人的心意所向了。”王羲之寫信回答說:“我一向無心在朝廷上任職,王丞相在位時就堅持讓我在朝廷任職,我誓不答應,那時我寫的書信手跡尚在,可見我的這種誌向由來已久,並不是你參政之後我才不願任職的。自從兒子娶妻、女兒出嫁之後,我就立誌學尚子平那樣隱居不仕,也曾多次向親朋知已說過,並非一天兩天的事了。承您不棄,如果想任用我的話,即使是關隴、巴蜀地區,我也在所不辭。我雖然不具備應對朝廷事務的才能,但能忠於職守,宣揚國威和德政教化,所起的作用,自當不同於一般的使臣,一定讓遠近的百姓們都知道朝廷對他們並不見外,這樣給國家帶來的好處,比起護軍將軍一職所起的作用,就大不相同了。漢代末年曾派太傅馬日碑去安撫關東地區,若不嫌我身份低微,對我的能力無所懷疑的話,最好在初冬時節赴任,我恭敬地等待任命。”

  王羲之被任為護軍將軍後,又苦苦要求去宣城郡任職,朝廷不答應,於是任他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當時殷浩與桓溫二人不和,王羲之認為國家的安定在於朝臣和外官的和衷共濟,因而給殷浩寫信,進行勸戒,殷浩不聽他的勸告。在殷浩要北伐的時候,王羲之認為必敗無疑,便寫信勸止,言詞十分懇切。殷浩最終還是出征了,果然被姚襄打得大敗。殷浩想再次北征,王羲之又寫信給他說:

  得知安西將軍謝尚失敗的消息,國家和我本人都為之痛惜,時刻不能忘懷。小小的江左地區,竟治理成這樣,使天下人為之寒心,已非一朝一夕了,再加上這次失敗,這真應該認真地加以研究。過去的事已無法挽回,希望籌劃開拓未來的方略,讓天下百姓有個安身立命之地,以此成就中興的大業。治理政事,道義是成功的關鍵,行政寬容和諧是根本,一味以武功取勝,這樣做是不應該的,遵循以道義取勝的原則,以此來鞏固大業,我想您會清楚其中的道理。

  自從戰亂以來,掌管朝廷和地方大權的人,沒有深謀遠慮、錦囊妙計,而一味損耗百姓,各逞其誌,結果竟無一功可論,一事可記,忠正的言論和好的策略擯棄不用。致使天下將出現土崩瓦解之勢,怎麽能使人不痛心疾首、悲憤萬端呢!當事者又怎麽能推脫使天下陷於混亂的罪責呢?追究過去的罪責,又能起什麽作用?應該改弦更張,虛心求取賢人,和有識之士共同商訂大計,不能再出現忠正言論屈服於當權者個人意誌那樣的局麵了。現在軍隊在外失敗,國內物資耗盡,保住淮河一線的想法已經無力做到,不如退保長江一線,都督將領各回舊鎮,長江以北各地,隻是維持現有的局麵罷了。掌握國家大權的人,應引咎自責,應自行貶降,向百姓謝罪,一改過去的作法,和朝廷的賢能臣僚製訂平穩的政治措施。廢除那些繁苛規定,減輕百姓的賦役負擔,和百姓一起重新做起,這樣差不多能滿足百姓的希望,把他們從艱難困苦中解救出來。

  刺史大人您出身於平民百姓,擔當國家的重任,在推行德政方麵,沒有做到事事妥當,您身為統帥而遭到這樣的失敗,恐怕朝廷上的賢能之士沒有人肯分擔這個責任的。現在應趕快推行德政,以彌補過去的失誤,廣招賢能之士,和他們分擔責任,即使這樣做,尚且不能斷定能否達到預期目的。如果您認為以前做得還不夠,因而再去追求不合時宜的東西,天地雖然這樣廣大,還有您立足之地嗎!我明白我說的話您一定不聽,反而會招致您的怨恨,但是我在這個問題上感觸很深,因而不能不盡情陳言。如果您一定要率兵出征,不明白這個道理而貿然行動,我實在無法理解。希望您再和其他人共同斟酌。

  又接到州衙的命令,讓會稽增運軍糧一千石,征調軍糧和勞役同時進行,又都限定軍事需要的時間,我麵對這一切,灰心喪氣,不知所措。經年以來,剝奪黎民百姓,其惡果是罪徒滿路,這和秦始皇時的虐政相差無幾,隻不過還沒有實行滅三族的刑罰罷了,我擔心陳勝、吳廣那樣的災難,過不了多久就會發生。

  王羲之又向會稽王上書,陳述殷浩不應北伐的道理,並論及當時政事,說道:

  古人因其君主沒有成為堯舜那樣而感到羞恥,做臣子的人,哪有不希望他所侍奉君主受到尊崇,可以和前代聖君賢主比美,何況現在又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呢?但是現在的才智和力量都比不上當年,又怎能不根據輕重情況的不同而妥善處理呢?現在雖然有令人高興的事,但是反躬自問,令人憂愁的事多於令人高興的事。經典上說得好:“若不是聖人治理天下,外麵雖然顯得安寧無事,必有重重的內憂。”現在的情況是,外邊既不安寧,內憂卻更加深重。古代能成就大業的人,有人或許不依靠大家的智謀,而能盡全國的力量建立一時功業的,也往往不乏其人。那是因為個人的智謀確實足以超過眾人,用國家暫時的困苦能獲得一勞永逸的結果,隻有這樣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用這個標準衡量現在的人,能和古人相比嗎?

  要使朝廷的決策必勝,一定要仔細衡量敵我雙方的情況,具備了萬全之策才能行動。成功之後。就應利用當地的民眾和實力擴充自己的力量。現在成功還沒有把握,但是飽經戰亂之後的幸存者也會被殲滅殆盡,萬不剩一。再說從千裏之外運送軍糧,這是自古以來的一大難題,何況現在要轉運供給,向西運往許昌、洛陽,向北運過黃河。即使是秦朝的弊政,也沒有達到這樣的程度,那麽十家九空的憂患,便會接踵而至。現在從事轉運的人沒有歸還日期,各種征調又日重一日,僅以小小的吳越地區,維係天下十分之九的軍需,不滅亡還有什麽結局呢!而又不量力而行,不失敗不停止,國內的人因此而痛心悲歎,但沒有人敢說真話。

  已經過去的事,說也沒用,未來的事情還可以加以補救,希望殿下您能考慮再三,改弦更張,下令殷浩、荀羨回師據守合肥、廣陵,許昌、譙郡、梁、彭城等地的駐軍都回師把守淮河一線,建立起不可戰勝的根基,等根基牢固形成攻勢,再出兵征伐,也為時不晚,這確實是在當前形勢下最高明的策略。如果不這麽做,國家的災難就會不日而至。掌握安危變化的關鍵,易如反掌,考察國家的虛實,形勢就明擺在眼前,希望殿下您英明決斷,決定於一時之間。

  我的地位低下,而談論國家的重大問題,我怎不知這是很難的事情?但是古人或身為平民百姓,或是軍陣中的士卒,他們尚且為國家出謀劃策,決策者並不因此譏笑他們,況且我身居大臣之末位,怎能沉默不語呢!在關係到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決定了就去實行,決不能猶豫不定延誤時機,這時不作出決斷,後悔可就晚了。

  殿下您德高望重,國內人望所歸,以皇室貴胄輔佐朝廷,您最有條件地去直說直做,使國家出現當年那樣興盛局麵,但是您的作為並不像人們期望的那樣,這使我這個受您器重的人為之終夜興歎,我真為您感到可惜。國家陷於深度的災難之中,我時常擔心,伍子胥的憂慮不僅是古代的悲劇,麇鹿出沒的地方不隻是山林水澤這樣的地方。希望殿下您暫時擯棄那些清虛玄遠不切實際的追求,解救國家的危難,這可以說在敗亡的危局中奮力圖存,轉禍為福,這是國家的大幸,四海的百姓也有所依賴了。

  當時東部地區發生災荒,王羲之就開倉賑濟災民。但是朝廷征發的賦稅徭役仍很繁重,吳郡、會稽一帶尤其嚴重,王羲之多次上疏力爭,往往被朝廷采納。他又給尚書付射謝安寫信說:

  近來我陳述的意見,常常被您采納,因此令下之後,百姓們可以稍事休養生息,各務其本業。如不是這樣,這一郡百姓都跳東海喂魚了。現在大事還沒有安排的,漕運就是其中之一。我的意見是,希望朝廷下達規定的期限,交有關部門辦理,不要再催逼下層,隻是到年底考核成績的好壞就行了。主管官員的成績最差的,派囚車把他送交朝廷治罪。如果有三個縣完不成任務,郡守一定要免職,有的可以降級使用,讓他到邊遠艱苦地區任職。

  再者,自從我來到這裏,助手常常有四五個人,加上上司衙門以及都水禦史行衙的文件之多,象雨點般下發,其中顛倒錯誤,互相抵觸,不知有多少。我隻能閉著眼睛按常規辦理,推給下麵,隻是揀重要的事交主簿辦理,一般的則交下麵機構辦理。主管人到任,還不到十天,官吏和百姓來回奔走,費用金錢數以萬計。您正擔任重要職務,您可以認真地考慮一下我所說的情況。在平時,江左地區,揚州隻用一位稱職的刺史就足以把政事統理的井井有條,現在有一群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反而沒有治理好,隻因為法令不一,多方牽製。我想,用簡而易行的辦法,便足以守住已有的成就。

  倉庫監督官耗費、盜竊官米,往往數以萬計,我認為殺掉一人,便能斷絕這種弊端,但是當權的人不同意。近來檢查各縣,都是這樣。餘姚縣被耗盜官米十萬觶,向百姓收取重稅,卻用來肥了貪官汙吏,致使國用缺乏,真可歎啊!

  自從有戰事以來,各種征調徭役以及擔任轉運軍糧的人,死亡叛亂散逃回不了原地的人很多,百姓們被損耗到這種程度,國家仍按常規,抽人補充代替,因此,各地都被弄得凋弊困苦,誰也不知該怎麽辦。被長官遣派出去的人,上路以後,多數叛逃,於是監送的官吏也和叛逃的人一起逃跑了。按照常規,就讓叛逃者的家屬和鄰裏負責追捕。追捕不到人,家屬和鄰裏接著也叛逃而去。百姓流離逃亡,戶口日見其少,原因就在這裏。另外,各種工匠和醫生,或死或逃。家家空無一人,沒有人代替他們的差役,但是上司還不斷催促,這種情況已延續了十年或十五年,盡管官吏不斷遭到彈劾而獲罪,但於事無補,這樣下去,老百姓如何能承受!我認為從現在開始,各種減死的罪犯以及判五年徒刑的罪犯,可以補充逃亡人戶的虧缺,減死罪犯可長期服兵役,判五年徒刑的罪犯可以充當各色工匠醫生,把他們的家屬也遷來,以充實城市。城市得到充實,這是行政的根本,又可以杜絕逃亡事件的發生。如不把他們的家屬遷來,逃亡之患仍將和以前一樣重演。現在免除他們服刑而充當雜役,又把他們的家屬遷來,小民愚昧無知,有的人可能認為這種懲罰比殺頭還嚴重,因而可以杜絕奸惡。懲罰雖然看起來很輕,但懲辦的性質卻很嚴重,這難道不是適合現時需要的措施嗎!

  王羲之平常喜歡服丹食藥,涵養性情,不喜歡住在京城,他剛渡過浙江,便產生終身住在這裏的想法。會稽有秀麗的山水,很多名人都生活在這裏,謝安在做官以前也住在此地。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人都以文章名滿天下,都在江東一帶構築別墅,和王羲之誌趣相投。他曾和這些誌趣相投的人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集宴飲,王羲之親自撰文表達他的誌趣,文章說:

  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迂,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嚐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有人拿潘嶽的《金穀詩序》和王羲之這篇文章相比,把王羲之和石崇相比,王羲之聽了很高興。

  王羲之生性喜歡鵝,會稽有個老寡婦飼養了一隻鵝,叫聲很好聽,王羲之要買下這隻鵝,但沒有買成,於是他帶著親友前去觀看。老寡婦聽說王羲之要來,把那隻鵝宰了煮熟來招待他,王羲之為此整日歎惜。又有個山陰縣道士飼養了一群好鵝,王羲之前往觀看,非常高興,執意要買下。道士說:“你替我抄寫一部《道德經》,我把這一群鵝送給你。”王羲之欣然命筆,抄寫畢,把鵝用籠子裝起來帶回,滿心高興。王羲之就是這樣真誠坦率。有一次他到他門客家裏,看到桌麵光滑幹淨,就在上麵寫滿了字,一半是楷書,一半是草書。後來門客的父親沒注意把字刮掉,那位門客為此懊喪了好幾天。王羲之又曾在蕺山看到一個老婦,手拿六角竹扇叫賣,王羲之在她的竹扇題了字,每把扇子上五個字。老婦人起初是滿臉怒氣,他對老婦人說:“您隻說這是王右軍的書法,每把扇子可要價一百錢。”老婦人按著他的話去賣,人們競相購買。又一天,老婦人又拿來扇子求王羲之書寫,王羲之笑而不答。他的書法被世人珍重,都和這事一樣。他經常自稱:“我的書法同鍾繇相比,可以說是並駕齊驅;比起張芝的書法,應該說僅在其次。”他曾給人寫信說:“張芝在池塘邊練字,洗筆把池水都染成黑色,別人如果能這樣入迷,未必趕不上他。”王羲之的書藝,起初不如庾翼、郗愔,到他晚年,書藝才達到精妙的境界。他曾用章草體給庾亮寫回信,瘐翼看到,深為佩服,因而給王羲之寫信說:“我過去曾收藏張芝的章草十幅,過江南渡時顛沛流離,於是遺失了,常為這樣精妙的書法絕跡而感歎。忽見您給家兄寫的回信,書法美妙入神,好像張芝的書跡又呈現在麵前。”

  當時驃騎將軍王述年少名高,與王羲之齊名,但王羲之很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大合得來。王述先前曾在會稽任職,因母親逝世,回會稽郡境內守孝,王羲之接替王述的職務,隻去吊唁了一次,就沒有再去。王述每次聽到吹角聲,認為是王羲之來問候自己,於是灑掃庭院來等待,這樣一連幾年,王羲之竟然沒有來看他,王述對此非常怨恨。後來王述被任為揚州刺史,將要赴任時,在會稽郡內走了一圈,卻不卻見王羲之,臨走時,才去告別了一下。在此之前,王羲之常對他的賓朋們說:“王述隻是個做尚書的材料,到老可能得個仆射的職位。他得到會稽內史的職位,就飄飄然了。”當王述被任為大官,王羲之作為王述的下屬,感到羞恥,便派人去京師,請求朝廷把會稽郡分出來設立越州,派去的人言詞失妥,深受當時賢明人士的譏笑。事後王羲之內心慚愧,滿腹感慨,對他的兒子們說:“我不比王述差,而職位相差懸殊,或是由於你們不如王垣之(王述子)的緣故!”後來王述查考會稽郡的政事,當問及刑獄的情況時,主管官員疲於回答問題,被弄的狼狽不堪。王羲之對此深感羞恥,於是稱病離開會稽郡,來到他父母的墳前發誓說:“在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日是初一)九日辛亥,兒子王羲之敬告二老在天之靈。羲之生來不幸,很早父親去世,未得到父親的教誨。母親和哥哥的扶養,使我慢慢長大成人,因人材缺乏,才得到國家的職位。我在職任上在忠孝方麵沒有建立名節,退職之舉又違背了薦賢而代的道義,每當我誦讀老子、周任的告誡,常擔心一旦失身死去,辱及祖宗,哪裏僅僅是自身的事呢!因此我晝夜歎息,像墜入萬丈深穀。知足而止,現在就作出決定。恭敬地在這月的吉日良辰擺設筵席,向祖宗叩頭行禮,滿懷誠心,在二老靈前發誓:從今以後,如果我膽敢變心,貪圖祿位,投機進身,那我是無視父母的不肖之子。作為兒子而不肖,是天地所不容、禮教所不齒的。誓言出自誠心,就像白日在天一般!”

  王羲之去職以後,和吳郡、會稽一帶的人士,盡情遊覽山水、捕鳥釣魚,娛樂身心。他又和道士許邁一起練丹服藥,為采集藥石不遠千裏,遍遊東部各郡,遍訪名山大川,泛舟東海。他感歎道:“我最後會縱情遊樂而死。”謝安曾對他說:“我中年以後,因喜怒哀樂傷害了身體,和親友離別,就會好幾天心情不好。”王羲之說:“人到了晚年,自然是這樣,剛要想聽聽音樂來陶冶情操,又常常擔心兒子們發覺,對歡樂情緒有所影響。”朝廷鑒於他發了絕誓,就不再征召他作官。

  當時劉惔任丹楊尹,許詢曾在劉惔處借宿,床帳被褥都新鮮豔麗,飲食也十分豐盛,美味俱全。許詢說:“如果能保持這樣的生活,比在東山強多了。”劉惔說:“你如知道吉凶禍福是由人們的行為決定的,我哪能保證永遠過這樣的生活。”王羲之當時在坐,說道:“如果巢父、許由遇上稷、契,不會說這種話。”說得許詢和劉惔二人都臉有愧色。

  王羲之去官之初,優遊無所事事,他給吏部侍郎謝萬寫信說:

  古代逃世隱居的人,有的披亂頭發裝瘋賣傻,有的滿身汙垢,也夠艱難的了。現在我安坐優逸,實現了當初的願望,實為大幸,這難道不是上天賜予的嗎!違背天意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前些時東遊歸來,種植桑樹果樹,現在長得茂盛,鮮花盛開,我帶領兒子們,懷抱小孫孫,在桑果林中遊玩,摘得好吃的果子,切開分吃,享受眼前的歡樂。雖然我的道德修養不深,仍想以敦厚退讓教育子孫。如果子孫有輕薄舉動,就罰他用馬鞭子去清點馬匹,效法古代萬石君的風範,你認為這樣做怎麽樣?近來將要和謝安石東遊山海,同時到田野考察收成情況,以此來打發閑暇時光。除衣食之外的剩餘,想和知心朋友時時進行歡宴,雖不能吟詩作賦,但舉杯痛飲。講講田野裏的所見所聞,以此來作為談笑之助,這種得意的生活,言語是表達不出來的!我常常按照陸賈、班嗣、楊王孫等人的處世原則去作,很想學習他們的高風,我的誌願就全在這裏了。

  後來謝萬任豫州都督,王羲之又給他寫信進行勸誡,說道:“以你豪邁不羈的品質,屈居群官之中,實在令人難以想象。但是所謂通達明智的人,也隻能隨事行止,這樣才能達到遠大的目標。希望您經常和下層官吏在生活上保持一致,那就完美無缺了。吃飯隻有一道菜,睡席不用雙層,這有什麽,但古人卻傳為美談。成功與否的原因,在於積小以成大,您要好好記住。”謝萬對他的建議未能采用,後來果然失敗。

  王羲之59歲時去世,朝廷贈銜金紫光祿大夫。他的兒子們遵從他的生前本意,堅辭不受。

  他有七個兒子,著名的有五人。王玄之早年夭折。次五王凝之,也擅長草書、楷書,曆官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王氏家族世代信奉張道陵的五鬥米道,王凝之尤其虔誠。孫恩進攻會稽的時候,王凝之的助手們勸他做好禦敵的準備,王凝之不聽,卻是入靜室進行祈禱,他走出靜室對諸將說:“我已經祈請過天師,天師答應派鬼兵助戰,賊軍自會被消滅。”因他沒有防禦措施,被孫恩所殺害。

  王徽之字子猷。他生性卓犖不群,放浪不羈,擔任大司馬桓溫的參軍,經常散披頭發,衣不係帶,也不管府中事務。他又擔任車騎將軍桓衝的騎兵參軍,桓衝問他:“你主管什麽部門?”王徽之回答:“大概是馬曹。”桓衝又問:“馬曹管理多少馬匹?”他回答:“我管理的是否馬曹都不清楚,怎麽能知道馬匹的數目!”桓衝再問:“近來馬匹死了多少?”他回答說:“我連活馬的數目都不知道,哪會知道死馬的數目!”他曾隨桓衝出門,正趕上下暴雨,王徽之下馬鑽進桓衝的車中,對桓衝說:“您怎麽能一人獨占一輛車!”桓衝曾對王徽之說:“你在我的衙門任職已經很久了,不久我會提拔你的。”王徽之並不答謝,眼睛向上仰視,用手牌版著麵頰,說道:“早晨的西山帶來一股清爽的空氣。”

  當時吳郡有一位士大夫家有一片好竹林,王徽之想去觀看,便乘轎離家來到竹林邊,麵對竹林,吟誦了好長時間。主人打掃庭院請他入坐,王徽之不加理睬。他將要出去的時候,主人關上大門,王徽之對主人此舉非常欣賞,賓主入坐,盡歡而去。他曾借住一處空宅,他住進後就令人栽種竹子。有人問他暫時借住種竹子幹什麽,王徽之隻是吟誦,手指竹子說:“怎麽能一天沒有這位來陪伴呢!”他曾住在山陰縣,有一天夜裏大雪初睛,月光明朗,放眼四望,一片銀白,他獨斟獨飲,吟誦左思的《招隱詩》。忽然想起了戴逵。當時戴逵住在剡縣,王徽之當夜乘船去拜訪,船行了一夜才到,來到戴逵門前便往回走。別人問他這是為什麽,他說:“我本乘興而來,現在興盡,自然往回走,何必要見到戴逵呢!”他稟性放浪怪誕,好聲色,有一天夜裏和他的弟弟獻之一起讀《高士傳讚》,王獻之非常讚賞“井丹高潔”這句話,王徽之說:“我看比不上‘長卿慢世’這句話更妙。”他就是這樣的傲俗放達。當時人都欽佩他的才能而鄙薄他的品行。

  後來王徽之任黃門侍郎,棄官離開京師東還,與王獻之同染重病。當時有個江湖術士說:“人在生命終結的時候,如果有活人樂意代他而死,那麽死者可以複活。”王徽之對術士說:“我的才能和地位都不如弟弟,請求用我的餘生來代替弟弟。”術士說:“代死的人,是因為自己的壽命還有餘年,能夠補足將死的人。現在你和你的弟弟壽命都到了盡頭,用什麽來代替呢!”不久,王獻之去世,王徽之憑吊死者卻不哭泣,徑直坐在靈床上,拿過王獻之的琴就彈起來,彈得時間長了,琴聲變了調,他感歎說:“可歎啊子敬(王獻之字),人琴俱亡!”說罷就昏死過去。他原先背部生瘡,這時瘡爛潰裂,過了一個多月也去世了。他的兒子叫王楨之。

  楨之字公幹,曆任侍中、大司馬長史。桓玄任太尉時,朝臣們聚齊,他問王楨之:“我比你死去的叔叔怎麽樣?”在坐的人聽了這話都感到憋氣。王楨之說:“先叔是一時的楷模,您是千載的英俊人物。”滿座朝臣才高興地舒了一口氣。

  王獻之字子敬。少年時代即負有盛名,豪邁不羈,即使是在家閑居,容貌舉止,毫不懈怠,文采風流為一時之最。他剛幾歲的時候,曾在旁觀看門客們賭博,局麵將分出勝負,王獻之說:“南邊的將要失利。”門客說:“這個小主人管中窺豹,有時也能看出一點門道。”王獻之發怒說:“我的才能隻是遠不及荀粲,近不及劉惔罷了。”說罷拂衣而去。他曾和哥哥徽之、操之一起去拜訪謝安,二位哥哥在謝安麵前所說的大都是生活瑣事,王獻之則隻寒暄了幾句罷了。他們走後,在座的客人評論王氏兄弟的優劣,謝安說:“年歲小的那個好。”客人問他為什麽這麽說,謝安說:“賢人往往寡言少語,因他說話很少,因此我知道他好。”王獻之和哥哥徽之二人在一間房子裏,房內起火,徽之馬上逃走,連鞋也顧不得穿。獻之則鎮定自若,從容叫人把他扶出去。有一次他正在寢室睡覺,有幾個小偷竄進他的房間,把房中的東西都偷光了。王獻之慢條斯理地對小偷說:“小偷,那塊青氈是我家祖傳之物,你們可把它留下。”這夥小偷聞聲驚慌逃去。

  王獻之草書、楷書寫得很好,又擅長繪畫。他七八歲時開始學習書法,他的父親王羲之悄悄從他背後奪他的毛筆,未能奪下,因而王羲之感歎地說:“這孩子日後也會大為出名。”他曾在牆壁上寫一丈見方的大字,王羲之認為難能可貴,來圍觀的有好幾百人。桓溫曾請他書寫扇麵,他不慎失手把筆落在扇麵上,他趁勢畫了一頭黑色母牛,非常精妙。

  他初任州主簿、秘書郎,又轉為秘書丞,選配新安公主。他曾經過吳郡,聽說顧辟疆有座名園,他們過去並不認識,便乘轎直進園中。當時顧辟疆正在和朋友聚會,王獻之遊遍了花園,旁若無人。顧辟疆十分惱火,責備他:“對主人傲慢,是無禮的行為。自持高貴,驕慢士人,不合道義。犯有這兩種過失,就是不足掛齒的粗野人。”把他趕出門外。王獻之傲然如初,毫不介意。

  謝安對王獻之非常愛重,請他擔任自己的長史。謝安進號為衛將軍,仍任他為長史。太元年間,朝廷新建立太極殿,謝安想讓王獻之題寫匾額,成為流傳萬代的墨寶,但是謝安難以啟齒,便試探性地對王獻之說:“曹魏時,陵雲殿的匾額還沒有題寫,被工匠誤釘上去,取不下來,於是請韋誕懸掛凳子書寫。等寫好以後,韋誕的胡須頭發都變白了,累得隻剩一口氣。回來以後,對他的弟子說,以後絕不要這樣寫字。”王獻之揣摸到這話的意思,嚴肅地說:“韋誕是魏國的大臣,哪裏會有這種事!如果真是這樣,從這事也可以看出魏國短命的原因了。”謝安於是也不再逼迫他。謝安又問道:“你的書法和你父親相比怎麽樣?”王獻之回答說:“本來就不相同。”謝安說:“外邊的議論可不是這樣。”王獻之回答說:“別人哪裏知道!”不久,王獻之升任建威將軍、吳興郡太守,又征調他為中書令。

  謝安逝世以後,對他的喪禮規格和追贈有不同意見,隻有王獻之、徐邈一起申明謝安對朝廷的忠誠和所建立的功勳。王獻之向朝廷上書說:“已故的太傅謝安,少年時代就在玄學領域名聲大振,清淡聲譽洋溢四海。年輕時隱居,節操可與箕子、商山四皓比美。適應國家的需要出仕任職,為國家出謀劃策穩妥周到。及其率兵出征,強敵即被消滅。在他建立了功勳以後,卻謙恭退讓。再者,他服侍先帝,君臣關係融洽,超過了布衣之交。陛下您即位時,年紀很輕,他殫心竭願輔佐陛下。回顧他從隱居到出仕的一生,時時事事以國事為重,他確是大晉優秀輔臣,全心全意為國的高義,超過了以往的大臣。希望陛下關心這位舉世景仰的大臣,對他的追贈禮儀加以明察。”晉武帝於是下令用特殊禮儀追贈謝安。

  不久,王獻之身染重病,他的家人問五鬥米道師上表請求消除病災,按照五鬥米道的規矩,病人必須向道師陳述自己的過失並發誓改正,於是家人問他有什麽過失。王獻之回答:“沒有想起有其他過失,隻想起和郗家離婚這件事。”王獻之的前妻,是郗曇的女兒。不久就死在官位上。安僖皇後被冊立,因王獻之是皇後的父親,追贈他為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贈諡號為“憲”。他沒有兒子,過繼他哥哥的兒子靜之為後,靜之官至義興太守。當時人們認為,王羲之的草書、楷書,江左和中原沒人趕得上他,王獻之的書法骨力趕不上他父親,但嫵媚可喜。桓玄特別喜愛他父子二人的書法,各裝訂一冊,放在身邊時時欣賞。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對後世有著巨大的影響。一千多年來,一直被後人視為書聖正宗,書中聖手。唐初修《晉書》時,唐太宗親自為《王羲之傳》撰寫傳論。傳論中說:“所以詳察古今,精研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因為太喜愛王羲之,所以唐太宗死時將《蘭亭序》真跡原本殉葬於昭陵。

  §§第九章南北朝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