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陶淵明其人其文

  陶淵明字元亮,名潛,世號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他的遠祖是東晉開國名臣陶侃。他出生時家道已然中落,少年時代父親便去世,家境一日不如一日。太元十八年(393年)以前,他在家過著清貧而自得的生活,在一篇《五柳先生傳》中寫到:“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示。忘懷得失,以此自終。”對此生活,他十分滿足,戲稱自己是無懷氏和葛天氏時代的人。盡管如此,但作為一個有學識有誌向的青年人,起初他並不甘心身處貧賤之中。他“遊好在六經”,給兒子儼取字“求思”以“尚想孔伋”,仰慕刑無、荊軻一類氣幹虹霓的英雄好漢。

  太元十八年(393年)他第一次出任江州祭酒,但不久就看透官場內幕,明白自己政治理想難以實現,便棄官而去。棄官雖然痛快,但生活無保障,他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經常“偃臥瘠餒”,沒有飯吃。為了生活,他又不得不去作官,他不再想猛誌之事,純粹為填飽肚子而“自役”。此後,曾任鎮軍、建威參軍。從晉太元十八年(393年)到晉義熙元年(405年),這十三年斷斷續續的作官生涯中,他對變化無端的社會和汙穢的官場忍無可忍,經常幻想“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憧憬的是“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的家居生活,和“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的田園風光。一想到自己心被形役,被迫束於塵網就憤憤不平。

  義熙元年(405年)底,他出任彭澤縣令,八十多天後,郡裏派出一個督察縣、鄉,宣達教令的官吏督郵到他那裏。縣吏請他換好衣服前去拜見,他長歎一聲:“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兒!”當天就自動解職,回到老家。

  陶淵明歸隱第一年,他把自己解脫束縛、奔向田園的歸途和心情描述如下:“舟遙遙以輕風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來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鬆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他的身心得到解放。陶淵明隱逸詩歌選材平淡,又用白描手法,但卻有一股耐人尋味的意蘊於其中。義熙二年(406年)他把自己的家居環境寫成:“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靄靄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他平日生活是:“野外罕人事,窮蒼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他與農民的往來是:“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他的喜悅與擔心是“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他勞動生活的情景是“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他完全與農民融為一體,踏踏實實地成為了有血有肉、徹頭徹尾的農民。

  陶淵明的隱逸詩歌處處滲透樂觀霍達的精神。勞動生活再苦,就連家庭遭受火、水、兵災,他都能從容對待,也不願向官場乞求。義熙二年(406年)夏,家中起火,又遇大風,須臾間把僅有的家產燒光,他隻好搬往南村營造新屋。當年秋天一個晚上,他回到被焚的故居,仰望著“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心中卻想的是“形跡憑化生,靈府長獨閑;貞剛自有質,玉石乃非堅”。在《責子》詩中,他慈祥地和兒子們戲謔:“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誌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褒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遷居南村後,他與農民關係依然十分融洽,“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每逢春、秋暇日,大家一起登高賦詩,有時則與大家共同探討爭論書中某些疑難句子。他充滿熱情地寫下他與農民度過的快樂日子:“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他經常長時間坐在屋外菊花叢中,兩手摘取滿把菊花,思緒飛揚,不知今夕何夕,欣然吟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歡;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詩句。閑遠自得,真若超然於宇宙之外。在飲酒時,他與農民不分你我,親似一家:“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班荊坐鬆下,數斟已複醉;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陶淵明雖不懂音樂,但身邊卻保存一張無弦琴,每逢酒後,便在琴上撫弄,以寄托內在的深遠之趣。不管富人窮人訪問他,隻要有酒,他就擺出來,與之共飲。如果他先醉倒,便說:“我醉欲眠,卿可去!”有人曾見他在酒剛釀熟時,取下頭上葛巾漉酒,接著又將它戴到頭上。行為放達,以至於此。但是陶淵明畢竟不是幹莊稼活的行家裏手,身體也並不強壯,又無人幫助,因而他大部分時間過的是窮困僚倒的日子。他經常陷入“弊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的困窘境地。宋元嘉三年(426年)夏舊穀吃完新穀未熟之時,他有時十幾天才吃幾頓飯,正所謂“弱年逢家貧,老至更長饑;菽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有時餓得沒法,隻好沿門乞討:“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裏,叩門拙言辭;主人解餘意,遺贈豈虛來。”盡管如此,他仍矢誌不改:“斯濫豈攸誌,固窮夙所歸”。

  陶淵明一生好酒,但卻經常處於無酒可喝狀態。江州刺史王弘想結識他,他偏不去,隻好借淵明去廬山的途中,派人齎酒於半道邀之。顏延之和淵明關係友好,東晉義熙十二年(416年)曾路過潯陽,隻到陶淵明他們每天喝酒,至醉方休。顏延之離開時留下二萬錢,陶淵明卻全部拿去送給酒家,想喝酒就去。他說:“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在一生最大嗜好不能滿足,甚至連飯也吃不飽時,他仍不願去投靠官府。陶淵明的政治理想是虛擬的樂土桃花源。宋永初二年(421年),57歲的陶淵明寫下中國文化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烏托邦之作,把他的隱逸詩歌推向一個新的高峰。他先用散文描述桃源周圍的幽美閑靜,使之與醜惡現實作比較,接著以生動的筆觸描繪其中的土地、田園、房舍和耕田勞動中的安樂和幸福,然後寫桃源人的好客和對漁人的款待,並指出幸福的原因恰是與動亂社會的隔絕,最後以“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暖交通,雞犬互嗚吠;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點明自己的願望。

  宋元嘉四年(427年),陶淵明死於故鄉。從《五柳先生傳》到《歸去來兮辭》,再到《桃花源記》,陶淵明走著自己獨立的創作道路;他的隱逸詩歌象緯線一樣交織著它們,組成他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陶淵明性情之真率,態度之達觀,歸隱之真實,待到後代文人的不斷讚揚。他所開創的質樸中富於華美、平淡中富於豐滿的詩風則長期以來影響著後來的詩壇。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