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章 勞動可以獎賞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是一所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劍橋城的私立大學,常春藤盟校成員之一,1636年由馬薩諸塞州殖民地立法機關立案成立。哈佛大學是一所在世界上享有頂尖大學聲譽、財富和影響力的學校,被譽為美國政府的思想庫,其商學院案例教學也盛名遠播。在世界各研究機構的排行榜中,經常名列全球大學第一位。

  哈佛大學的研究者曾隨機抽取一些兒童,並對他們進行長達20年的追蹤調查,發現熱愛勞動的孩子總會生活的相對幸福。

  是誰剝奪孩子勞動的機會

  美國哈佛大學經過二十餘年的研究發現:適量勞動可使孩子快樂。那些童年時參加過勞動,甚至做過簡單家務勞動的人,要比那些小時候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因為孩子在勞動中,不僅獲得了才幹,而且會意識到自己的社會價值。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往往忽視幼兒的勞動教育,不重視幼兒勞動習慣的培養,使幼兒動手的機會減少,生活自立能力降低,自己的事情不會做或不願做。孩子越來越可愛聰明,可是生活能力卻越來越差了。

  這種狀況在國內尤為明顯,家長包辦一切,剝奪孩子勞動的權利,培養了一個個頭腦發達、四肢簡單的“畸形”。

  小學生:我想勞動可父母不給機會

  當晨鍾響起,孩子還在睡夢中,家長們就開始為孩子上學前的準備忙開了:媽媽把昨晚準備好的衣服和鞋幫他在睡夢中穿好,然後再把她喚醒。睡眼朦朧中,就由爸爸牽到衛生間,在爸爸的“輔助”下刷牙、洗臉。終於清醒後,客廳裏的媽媽已經拿著梳子在等著他了,等媽媽心急火燎地幫他梳好頭發,奶奶已經在廚房將要帶到學校吃的早餐準備好。最後,由爸爸背著書包和飯兜,孩子終於走在了趕校車的路上。

  晚上回來,孩子吃完飯,做完作業,家裏又是一陣忙亂。爸爸照例“輔助”刷牙,媽媽則放水幫他洗澡。一切妥帖後,還要哄他睡覺。

  據一名小學老師介紹,像這樣的孩子不是個別現象。班上有七到八成的孩子還不具備一些在幼兒園就應該培養起來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係鞋帶、穿衣服、洗臉、洗腳、洗澡等等。

  中學生:學習忙不過來哪有時間勞動?

  “學習都忙不過來,哪有時間勞動?”眼下,普遍的中學生作息表是這樣的:早上6:30起床,洗漱完畢之後,已經6:45,趕緊吃完早餐,就快7:00了,騎單車來到校車停靠點,已經7:10,剛剛趕上正在啟動的校車。到了學校,就是一節接一節的課。學校的清潔都是承包給保潔公司的,因此,放學後也不需要值日。回到家,已經快18:00了。稍稍鬆口氣,就是吃晚飯的時間,吃完飯做作業。收拾好書包,已經是21:30了。有的同學要做到23:00呢。還要彈鋼琴、練聲……終於爬上床時,已經筋疲力盡了。

  大學生:會做飯女生是熊貓級別

  有人調侃道:“會做飯女生是熊貓級別的。”可見,愛勞動、會勞動的大學生已經越來越少了。

  王老師在家教4歲多的女兒洗碗,街坊許阿姨來串門,驚訝地說:“孩子這麽小就洗碗呀!我可不讓我們家的大寶做這些事情。”王老師說:“小孩子做些家務事有好處的。”許阿姨不屑地說:“會幹活有什麽出息,瞧我幹了一輩子的活,現在下崗了。我可不能讓大寶像我一樣,有幹活的時間,不如學認字、算術……”。

  許阿姨的話有相當的代表性,其結果是我國孩子的勞動每況愈下。有一份關於各國中小學生每日勞動時間的統計顯示:美國72分鍾,泰國66分鍾,韓國42分鍾,法國36分鍾,英國30分鍾,中國隻有12分鍾。中國城鎮的中小學生大約有50%不參加或每天隻參加10分鍾的家務勞動。

  德國法律明確規定:孩子必須幫助父母做家務,其中6--10歲的孩子要幫助父母洗餐具,給全家人擦皮鞋;14--16歲要負責擦汽車和菜園翻地;16--18歲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間大掃除。上海某大學近幾年對錄取的新生做調查,有60%以上的人不會自己掛蚊帳,許多大學生在入學前沒有親手洗過一件衣服。一項對長春市某高校一個班25名學生的調查,有24名不會縫補衣服,不會釘扣子。某縣婦聯對該縣一所重點中學初一學生家務勞動調查結果表明,從沒有洗過一件襯衣的占79%,不會煮飯的占84%,不會或不敢用電飯鍋、液化氣爐的占67%。據北京市家教學會對某小學的一個班的調查,該班44名學生中,家長每天給整理書包的占39%,給洗手絹的占66%,給穿衣服的占59%。

  顯然,西方國家孩子的勞動遠比我國的孩子多,難道西方國家的家長愛孩子不如我國的家長嗎?應該不是的,那是出於什麽考慮呢?再來看哈佛的研究結果,他們對490名孩子進行了20年的跟蹤研究,跟蹤研究的結果很發人深思,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以後的失業為1:15,犯罪比例為1:10,愛幹家務的人平均收入要比不愛幹家務的人高出20%左右。

  這項調查結果不是偶然的,是有道理的,因為勞動對孩子良性的發展與成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主要是:勞動有利於孩子心靈手巧,愛幹活、會幹活的人多具有這個優勢;勞動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如勤勞,獨立,有責任心,有堅持性等;勞動有利於發展智慧,促使孩子動腦筋,鍛煉動手能力;勞動還有利於孩子強身健體,有利於豐富生活等等。可見此項調查是順理成章的,用事實有力地彰顯了這些道理。

  勞動是教育的重要方式。勞動是孩子生來就必須有的權利,父母萬萬不可剝奪。下麵特別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快速扼殺孩子勞動習慣常用的方法,希望天下父母們能時常警醒。

  “哎呀,怎麽越幫越忙!去,去,到一邊去吧。”

  點評:2-5歲的孩子喜歡享受“我自己能做”的成就感,而另一方麵這時候的孩子勞動技能有限,做事肯定會幫倒忙。如果用這種方法,從這一孩子勞動習慣培養的關鍵期(2-5歲)就開始,能夠非常有效地一次又一次地打擊孩子的勞動積極性,“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型的孩子就這樣被成功地塑造出來。

  “孩子,幫媽媽洗碗吧,我給你5元錢。”

  點評:應該讓孩子從小明白,做家務並不是幫父母幹活,幹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是孩子應盡的一份義務。如果讓孩子幹活總愛說:“你幫我幹點活。”這種方法一經使用,久而久之,會使孩子缺乏家庭責任感。當然,再以錢等賄賂的手段來利誘孩子幹家務,更是扼殺“勞動是我應盡義務”觀念的更徹底的方法。

  不好好做作業,罰你下星期洗一周的碗。

  點評:勞動本來是美好的光榮的,但當父母將勞動作為一種手段來懲罰孩子的一些負麵行為時,勞動便與“不好”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了。這種方法能夠很自然地使孩子對勞動產生厭惡感,從而以勞動為恥,躲避勞動。

  “哎,做家務事真煩人,累死了!”

  點評:現代忙碌的父母們很容易當著孩子的麵,對家務事發牢騷,認為家務事影響了他們的工作、學習和娛樂。孩子在這樣的言傳身教的潛移默化下,對家務事肯定沒什麽好感。這種方法的使用的優勢在於,不管你父母如何告訴孩子“從小愛勞動好”,扼殺孩子勞動習慣也是一樣沒商量。

  不好好學習,長大了隻能像這阿姨一樣去掃大馬路。

  點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一觀念就在父母有意無意的言語中灌輸給了孩子,體力勞動是沒有出息的人才做的。這種方法不僅有效地破壞勞動美好的觀念,而且在孩子長大成人後,不認為“自食其力”是當然,而是寧可靠著父母坐吃山空,也不願為“髒活累活”而折腰。

  好好讀書,家務事不用你操心。

  點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指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勞動與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學習與勞動是不分離的。而在家庭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的地方。比如,洗碗的時候,孩子可以學習數數;收拾房間,可以學習管理。幾乎所有的家務都可幫助孩子學習雙手和大腦的協調發展,懂得勤奮、毅力和工作成就的意義,並發展諸如責任、獨立、自信等很多的品格。當然,如果你希望孩子從小惟我獨尊,長大成人後無法麵對現實生活的要求和挑戰,這一種方法的效果是一生持久的。

  勞動是一種鍛煉,也是一種能力,各位愛子心切的父母們,千萬不能再剝奪孩子的勞動機會了,那無疑是對孩子成長的阻礙。

  熱愛勞動意義大

  對比哈佛大學20年的最重調查結果,我們現在的勞動教育確實令人汗顏。每個孩子都是小公主、小皇帝,他們根本不明白勞動的含義。

  作為家長我們不會忘記幾個非常熟悉的觀點: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人類;勞動是人類的第一需要;不勞動者不得食等。這些觀點,反映了客觀真理,永遠不會過時。勞動是人生的必修課。勞動是幸福之本,懶惰、好逸惡勞是萬惡之源。常言道:櫻桃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功花不開,美好的東西須付出相應的勞動和汗水才能獲得。

  朱德在《回憶我的母親》一文中,深情地寫道:我應該感謝母親,她給了我與困難作鬥爭的經驗。我在家庭生活中已經飽嚐艱苦,這使我在以後的生活中再也沒有感到過困難,沒有被困難嚇倒。母親又給了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使我從來沒有感到過勞累。為什麽他要這樣說?因為朱德在四五歲的時候就開始幫助媽媽做事,在八九歲的時候,朱德不僅能夠幫助媽媽挑東西,而且還會下地種田了。每當朱德放學回家,總是悄悄地把書包一放,然後就幫助媽媽去挑水或放牛。有時候,他上午讀書,下午種地。農忙的時候,朱德便整天在地裏跟著母親勞動。

  勞動可以培養孩子的優良的思想品德和各種能力。

  1.勞動可以使孩子學習到各項基本生活技能,培養孩子未來的生存能力。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對465名青少年所作的追蹤調查表明:87%青少年由於經常參加各項勞動實踐,當升入大學後,學習良好,各項能力均明顯優於很少參加勞動的同學。尤其在畢業後的就業過程中,能較快地找到合適的工作,在工作中適應性強,並能較快地取得成果。

  2.勞動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勤勞儉樸的品德。據有關專家調查分析表明:家務勞動時間與兒童的獨立性密切相關,即兒童勞動時間越長,其獨立性越強;家務勞動的時間與兒童勤勞儉樸的習慣養成密切相關,即兒童從事勞動時間越長,越有利於形成兒童勤勞儉樸的品德。其原因在於孩子經常參加勞動,首先可直接學到各項技能,增長才幹,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自主能力,自然他們的獨立性就相應提高,而通過辛勤的勞動,更讓他們體會到每一份財富和每一點成果的取得,都凝聚著勞動的汗水,從而使他們懂得這一切的珍貴,更好地珍惜這一切,進而養成勤勞儉樸的好品德。美國哈佛大學經過四十餘年的研究發現:適量勞動可使孩子快樂。那些童年時參加過勞動,甚至做過簡單家務勞動的人,要比那些小時候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因為孩子在勞動中,不僅獲得了才幹,而且會意識到自己的社會價值。事實上,孩子出生一歲後,就會表現出一種獨立的意向,走路會推開你的手,有“我自己來”的要求。這種可貴的自發獨立意識假如得到健康發展,長大後能獨立思考,辦事果斷。從小讓孩子進行勞動鍛煉,使孩子學會做點事,減少對成人依靠的心理,將會促進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依靠別人幫助”的獨立意識形成,這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創造性將起著巨大的作用。

  3.勞動可以使孩子學到知識,發現問題,激發起創造熱情。在我們日常觀察、了解中發現,經常參加勞動的孩子在學習語文、數學、自然、社會等課程時往往顯得更順利。首先,各項勞動實踐為寫作提供了廣泛的素材。其次,勞動實踐與許多課程內容緊密相連,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學課程。而家務勞動中的購物勞動更有助於孩子對價格的認識和數字的運算。至於在勞動中積累的有關動、植物知識,家用器具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等方麵的知識,對自然、社會等課程的學習更有著非常大的幫助。而在勞動中能使孩子有許多新發現,從而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因此,許多孩子的小創造、小發明都是在日常勞動中獲得的啟發和靈感。

  4.通過勞動可以培養孩子們的細心、耐心、條理性和堅忍不拔的精神。許多勞動實踐活動不僅是對孩子能力的鍛煉,更是對孩子意誌的考驗。如在從事縫衣、釘紐扣、擇菜、打掃衛生等勞動時,沒有細心和耐心是做不好的;而在做菜、燒飯、整理居室等勞動時,沒有條理也是不行的;在從事較繁重的農藝或體力勞動時,沒有堅忍不拔的精神更是完不成的。因此,經常參加勞動實踐,對學生這一良好品質的形成是非常有益的。

  5.勞動可以培養孩子的勞動情趣、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幾十年來,在我們的生活中湧現出了許多令人敬佩、值得人們學習的勞動模範。諸如王進喜、時傳祥、張炳貴、徐虎、李素麗……他們為國家和社會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為我們創造了大量的物質和精神財富。而這些著名勞動模範的產生和成長都和勞動實踐緊密相連,正是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造就了他們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的敬業精神,使他們樹立起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激發出他們熱愛本職工作,幹一行愛一行的勞動熱情,從而練就一身精湛的技藝。因此,隻有讓孩子們經常參加各項勞動,通過長期的勞動實踐,並在這一過程中給他們以正確的引導和教育,才能幫助他們從小養成敬業、負責、熱愛勞動的品質,從而培養出真正具有優良素質的未來一代。

  6.勞動能促進手腦並用,促進智力發育。動手是兒童發展思維的體操。俗話說:“心靈手巧”,而對兒童來說,則是手巧心靈。體力勞動,是通過手腳的活動來實現的,而孩子勞動和成人勞動在意義和內涵上有所不同。對孩子的要求隻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等。通過這些基本勞動練習,可以使孩子的雙手和大腦協調發展。對孩子進行早期勞動練習,可以使孩子腦細胞得到更多的刺激,加快腦細胞發育成長,更有利於開發腦細胞的作用。

  7.勞動能促進身體健康、增強體質。勞動,可以培養孩子動手習慣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在營養良好的情況下,勞動能促進大肌肉、小肌肉的發育。勞動在培養完美體魄上所起的作用,同運動一樣重要。許多勞動能顯示體力與技能技巧多種多樣的結合。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勞動不僅使人“心地正直”,而且能使人“身強力壯”。

  8.勞動能促進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對孩子進行早期勞動教育能培養孩子珍惜勞動成果,培養對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體會勞動創造世界的真實含義,從而促進良好個性、道德品質的發展。年輕的爸爸媽媽們,假如您期望你的孩子有一個聰明好學的頭腦,有自強不息的性格,有健壯的體格,切勿剝奪了孩子早期勞動練習的機會。

  9.加強勞動教育可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勞動興趣和勞動習慣,也能培養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同時也能讓幼兒更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勞動創造出來的,讓幼兒從心底尊敬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家庭教育家伊麗莎白?邦得裏說過,給孩子布置家務是讓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和相信自己能力的一種最好的方式,習慣於承擔家務的孩子,在走向成年的過程中,往往比那些缺乏這種體驗和責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適應生活!

  培養孩子愛勞動是是孩子全麵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讓孩子從小就“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能增強他們動手做事,克服困難的能力和信心,有助於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還應培養他們為大家做事的良好意識,這樣可以促使孩子骨骼、肌肉、神經係統及各部分器官都得到鍛煉,同時培養良好的社會公德。所以,要利用幼兒期這個人類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對他們進行早期勞動教育,讓他們在輕鬆愉快、多種多樣的勞動中獲得全麵發展。

  環顧我們的周圍,也會發現熱愛勞動的孩子,這也是他們父母精心教育的結果。

  生活在深圳的王燦很小就學會了自己穿衣、吃飯,6歲時,他負責給家裏的盆景澆水,7歲時,每天清晨,他要早早起床到樓下取報紙和牛奶。爸爸看著他一天天地變化,一天天地獨立,心裏很高興。

  爸爸常跟他講自己當年勤工儉學的故事,王燦也激發了勞動熱情,他選擇在暑假打工賺零花錢。王燦熱愛勞動,爸爸也一直支持他。現在,王燦隻有13歲,卻已經有了1萬塊的存款,這些都是他通過勞動賺取的。

  王燦獨立性強,品學兼優,個性堅強樂觀。他最大的特點是勤奮,無論是在學習上、生活中,王燦都願意以勤奮獲得最優的成績。

  一項調查顯示,小學生每天平均勞動時間為:中國10分鍾,韓國0.7小時,美國1.2小時。可想而知,中國兒童的勞動時間非常少。

  勞動能夠提高孩子的技能,開闊孩子的視野,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品質。孩子的許多生存技能都是在勞動中獲得的,勞動給了孩子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勞動能夠讓孩子感到充實、幸福,還能有效調節大腦。

  童年是培養孩子勞動習慣的最佳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好奇心強,模仿性強,活潑好動,正是進行勞動教育的好時機。勞動並非和痛苦相連,它也可以是愉悅的體驗。爸爸要做的事就是讓孩子感覺到勞動的愉悅,讓孩子借助童年時對勞動的美好體驗,走上熱愛勞動的道路。

  孩子不能隻一心學習不愛勞動,勞逸結合才能發揮潛能。一個熱愛勞動的孩子,他的綜合能力才會顯著提升。

  建議一 培養孩子“勞動光榮”的意識

  孩子要形成勤勞的品質,需要具有“勞動光榮”的觀念。爸爸要讓孩子在勞動過程中擁有一種充實、幸福、愉悅的感覺。勞動給孩子帶來了美好的體驗,孩子也就會喜歡上勞動。

  “勞動光榮,懶惰可恥”是孩子要從小銘記於心的。孩子要明白勞動是一切財富的來源,人的勞動是創造世界的活動。孩子認識到勞動的光榮、偉大,才會喜歡做個勤勞的人。

  建議二 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的自我服務也屬於勞動範疇。爸爸鼓勵孩子從小學會生活自理,就是在鼓勵孩子勞動。在孩子兩三歲時爸爸就讓孩子開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及時鼓勵孩子的每一個進步。讓孩子從勞動中獲得成就感。

  慶振在家裏是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孩子,爸爸將他視為掌上明珠,從小他就理所當然地接受著爸爸無微不至的照顧。

  今年他上幼兒園了,吃飯、穿衣這些事情還是由爸爸代勞。在幼兒園,老師發給每個孩子一個橘子讓他們吃,慶振拿著橘子竟然哭了起來。老師詢問之後才知道,他在家裏根本就沒有自己剝過橘子,所以才會哭。

  老師將這件事情告訴了慶振的爸爸,爸爸這才知道自己在教育方麵所犯的錯誤。於是他有意識地開始教育慶振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自己整理玩具。沒過一個月,慶振就學會了很多簡單的生活技能。

  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動手能力就會逐步增強,生活技能也會慢慢得到提高,就會擺脫對父母的依賴。

  建議三 要求孩子分擔家務勞動

  孩子在幼兒期好奇心和模仿力很強,這個時期的孩子對家務勞動充滿了熱情,爸爸要抓住時機,讓孩子參與到家務活動中來,無論大小,讓孩子在參與中體驗到勞動的樂趣。

  4歲的江帥很愛勞動,看到爸爸在掃地,執意要幫忙。爸爸把掃帚遞給他,他很認真地把瓜殼、紙屑掃進垃圾筐裏,看到有“漏網之魚”,就會馬上補救。不到半個小時,江帥把地掃得幹幹淨淨。

  一次,爸爸要修電風扇,也讓江帥來幫忙。他的勞動熱情非常高,興致勃勃地幫爸爸拿東西,還非常專心地看著爸爸修理。從那以後,爸爸隻要做家務,都會請江帥來幫忙。

  爸爸別怕孩子幹家務活慢、質量差,要給孩子勞動的機會。孩子的技能是在反複實踐中提升的。爸爸多給予孩子鼓勵,才能夠激發孩子的勞動熱情,讓孩子樂於做家務。

  建議四 帶孩子參觀自己的工作地點

  爸爸可以帶孩子參觀自己的工作地點,讓孩子看到勞動中的爸爸。孩子觀察了爸爸的勞動環境、勞動狀態,會更深刻地認識社會勞動。孩子最終要參加社會勞動,爸爸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會明白爸爸是如何用勞動創造財富的。

  爸爸要讓孩子明白,人人都需要勞動,勞動是光榮而偉大的。爸爸要將勞動的熱情傳遞給孩子,讓孩子理解社會勞動。

  鼓勵孩子熱愛勞動

  建立於1740年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是美國第四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是由本傑明富蘭克林建立的全美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綜合性大學,同時也是許多教育創新的發源地。1779年,賓大改名為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the State of Pennsylvania),成為美國第一所以“大學”(University)命名的高校;1791年,賓大正式更名為賓夕法尼亞大學。

  霍思爾教授1998年進入賓西法尼亞大學授課,如今已經有十幾年的教齡了。霍思爾教授心理學專業,而他平時則更喜歡走進社區,觀察孩子與他們的父母們。霍思爾尤其喜歡那些熱愛勞動的孩子,他認為這不僅是孩子的美德之一,也是對孩子能力的一種鍛煉。據霍思爾觀察,那些平時熱愛勞動的孩子更能適應不同的環境,而那些缺少勞動鍛煉的孩子卻很難做出改變來適應新的環境。

  馬克就是這樣一個霍思爾欣賞的孩子。雖然馬克有著一個富足的家庭,甚至他的父母請了傭人來打理家務以及花園,但馬克就是這樣閑不住,他堅持自己的衣服自己來洗,而且那片他最愛的玫瑰園也一直由他自己來打理,不讓人傭人插手。

  當然,馬克這樣做並不是像其他孩子一樣用來換取零花錢,他隻是單純的喜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

  不過沒有多久傭人就向馬克提出了他的“抗議”,馬克做了太多的工作以至於讓他感覺“無所事事”,馬克理解了傭人的意思,轉而把目光盯在了鄰居身上。

  馬克的鄰居是一對老夫婦,活動並不是那麽靈活,馬克經常去鄰居家做客並幫助他們整理房子,他也會象征性地收取一些費用,這並沒有什麽不妥,勞動所得沒有人會覺得不好意思。

  到了大學,馬克很快就適應了相對獨立的生活,自己整理宿舍,打工賺取生活費,製作計劃表……馬克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一致認可。

  霍思爾認為孩子們應該得到更多的勞動體驗,不管是有薪的還是無薪的。而對於熱愛勞動的孩子,家長應鼓勵與肯定。

  在國內,年年慶“五一”,年年歡度長假。反觀五一國際勞動節的內涵,似乎已越來越少被關注了。在今天,有多少孩子知道這個勞動節?忙著讓孩子上各種興趣班的父母,又有多少人重視孩子勞動觀念的建立?

  雖然庭庭隻有五歲,但他的時間表安排得滿滿當當--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午,在媽媽的監督下,庭庭要練習彈鋼琴。到了星期六日,庭庭還要去少年宮參加畫畫學習班,根本沒有時間做其他事情。爸爸媽媽曾對庭庭說,他在家唯一的任務就是“學習,再學習。隻要做好自己的功課就夠了”。勞動嘛,是令人疲倦的事情。因為庭庭的爺爺奶奶認為,如果庭庭幹活兒幹累了,提不起精神練鋼琴,就因小失大了。所以,庭庭清楚地知道勞動不是小孩兒做的事情。

  由於爸爸媽媽工作太忙,就把芳芳放在幼兒園的全托班裏。平時在幼兒園,在老師的指導下,芳芳會幹些活兒。但到周末回到家裏,芳芳就什麽也不用幹了。因為媽媽為了能讓芳芳多點兒時間跟她在一起,拖地、洗碗等家務勞動全讓保姆包下。媽媽還對芳芳說,這是保姆阿姨應該做的事情,她是出錢請阿姨回來幹活兒的。盡管芳芳並不知道什麽叫“勞動”,平時也隻能看大人們勞動,但芳芳覺得洗碗、拖地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其實也很想試試。

  每到周末,小成成都會到奶奶家去玩。他總是希望趕在奶奶和媽媽收拾碗筷前能把飯吃完--因為他想幫她們洗洗碗筷。但每次都不能如願,等他發現時,奶奶已經把碗給洗幹淨了。對於成成說“想一起洗碗、擦桌子”的願望,奶奶說:“不是說孩子沒有勞動能力,而是擔心他洗碗、擦桌子的時候,弄得滿屋子都是水,而且隻要稍不注意,他就會玩起水來,忘記幹正經事。老實說,在這種情況下,我還要多花些時間去收拾殘局,實在是有點兒麻煩。”

  漢漢的媽媽十分清楚孩子的特性:肥肥胖胖的漢漢平時十分安靜,動作緩慢,完成一件事情往往要花好長時間。因此,隻要是稍微困難一點兒的事情,媽媽都不讓他去做。漢漢媽無奈地說:“其實,讓孩子做家務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畢竟孩子年齡小,缺乏技能和經驗,不能很好地把握節奏--看著他慢悠悠地洗抹布,使盡九牛二虎之力才擰出那麽丁點兒水來,我就忍不住要讓孩子停止。讓我自己去幹可快得多呢。”

  上麵幾個例子,隻是某些家長在孩子實際的行動中對於勞動的認識,在他們的思想意識裏,也有自己獨到的看法。

  “孩子還小,不懂得什麽叫‘勞動’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有些東西不需要刻意去灌輸。”陳媽媽更是語出驚人。“以前,我們的父母親並沒有向我們解釋所謂的‘勞動’是什麽。但我們這一輩人不也是這樣走過來了?所以,並不見得兒時不知道‘勞動’就是壞事。勞動觀念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漸漸形成的--樹大自然直嘛。”

  看來,如今中國的城市孩子“勞動”少,勞動觀念淡漠是有因可循的。首先,隨著社會工作的不斷細化,體力勞動、家務勞動已經逐漸社會化,使得孩子不僅在家裏勞動少,在學校同樣勞動少--現在很多幼兒園、小學都聘請外來工清掃操場,每周一次的勞動課已成為過去。

  其次,越來越多的孩子認為現在生活好了,就不用體力勞動了,而且認為“體力勞動”就是低下的工作。在上海市少年兒童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中可以看到,孩子們經常體會不到勞動的光榮,“勞動無貴賤”的觀念在實際生活和教育領域中受到極大的挑戰。關於長大後的理想職業,大多數孩子表示希望當教師、科學家、醫生、白領、明星、歌手等這些在如今社會顯得“體麵”的工作,而普通勞動者僅被排在倒數第二位。

  最後,這與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部分父母認為“勞動與學習不可兼得”。今天的孩子真是苦不堪言:難得可以休息的放學後時段和周末都讓興趣班給占去了。為了能讓孩子多睡一會兒,為了能給孩子有半個小時甚至是十幾分鍾的放鬆時間,父母明知這些事情該讓孩子做,卻違心地代勞了。說到底,他們是為了給孩子爭取盡可能多的時間,讓他們好好學習力爭上遊,還要盡量保證每天八個小時的睡眠。勞動是重要的,自立是重要的,但與學習、睡眠相比又是次要的。

  但是,可能許多家長不知道,現在的孩子因為缺少勞動,他們的動手能力普遍很差。在遇到事情時,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更不知道用什麽辦法來解決,久而久之,孩子們喪失自信不說,即使上了好的高中和大學,也是高分低能的學生,更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激烈的競爭。再者,在生活中不愛勞動、懶惰的孩子,在學習上一般也比較懶惰,家長們期望這樣的孩子取得好成績,恐怕要大失所望了。

  這樣看來,讓孩子進行力所能及的勞動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益的,而且,培養兒童的勞動意識應該從貼近兒童的生活開始,從做家務勞動開始。其實,每一天都是培養孩子勞動觀念的好契機,找一天全家人一起動手勞動:孩子可以清洗自己的玩具,父母可以拖地板,或者到樓下社區的花園裏除草。讓孩子在這些勞動裏體會到勞動帶來的快樂。

  另外,父母可以每周定一個孩子勞動的時段,根據孩子的年齡,教他們幹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例如三四歲的孩子可以分筷子、端飯、拿遞小物品;五六歲的孩子可以疊衣服、取報紙、買小東西;再大些的孩子可以學做簡單的飯菜、洗自己的小衣服等。

  對孩子的勞動成果,父母應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還要鼓勵孩子不怕困難,敢於實踐,積極動腦筋想辦法,使勞動進行得又快又好。

  獎賞並不隻有金錢

  有個孩子寒假期間一改往日的懶惰,很勤快地幹起了倒垃圾、拖地板、擦皮鞋等家務活,並因此從奶奶那裏得到了5600元錢“工資”。他的家務酬勞已經超過了媽媽每個月4000多元錢的工資。

  高額家務“工資”又一次觸及到孩子做家務付酬勞這一存在爭議的話題。如今,在很多家庭裏,孩子是中心,一切資源都向其傾斜,家長付出多少都嫌不夠,疏忽了對孩子勞動習慣的培養,“寵”得孩子都很懶惰,有的孩子連自己的襪子都不會洗,也不知道該由誰來洗,當然就更缺乏主動分擔家務的意識了。於是有的家長就用物質獎勵來“鼓勵”孩子做家務,出發點無非是希望孩子樹立勞動觀念、熱愛勞動、尊重自己的勞動成果等,這樣的初衷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一味用金錢獎勵等物質手段來培養孩子勞動習慣的方法卻要慎用,特別是如此高額度的獎勵。常青藤聯盟的教育理念也主張孩子從事家務勞動獲取相應報酬,但是普遍有一個很濃厚的教育氛圍,那就是很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和義務觀念,德國還把孩子到一定年齡承擔相應家務寫進法律條文。家庭讓孩子承擔相應家務是告訴孩子:這個家不但是爸爸媽媽的,也是你的,你要承擔責任。因此他們付給孩子的家務酬勞是偏重於對孩子勞動能力的認可,數目也與孩子的勞動成果大體相應,而不是作為調動孩子勞動積極性的唯一手段。

  在我們每一個成年人的觀念裏,勞動既是權利又是義務。勞動,不僅有按勞取酬意義上的“索取”,更蘊含著對自身價值的證明和飽含愛意的“奉獻”。家務勞動本來就是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應當承擔的義務,孩子雖然年齡尚幼,但其作為家庭成員,也該分擔一些與他們年齡相稱的家務活兒,不是必須要用額外獎賞的。不正當采用付酬勞方式對孩子進行勞動習慣培養,孩子可能會為了酬勞才勞動,甚至沒學會勞動倒先學會了討價還價,成了錢的“奴隸”。尤其用高額金錢來酬勞孩子的簡單家務勞動,會讓孩子誤認為賺錢很容易,以後理解不了“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這樣珍惜勞動成果的樸素感情。如果將來孩子變得“重資財,薄父母”,物化世間最寶貴的各種情義,用金錢來衡量一切,那將是多麽的悲哀。

  適當對孩子的勞動予以獎勵無可厚非,培養美德意識可以投入些成本。但是在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過程中,家長應該注重獎勵有理有度,盡量避免大額的金錢獎勵。而應該率先垂範和傳遞對勞動的熱愛,通過一點一滴的滲透、通過帶孩子親身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通過能夠捕捉到的典型事件等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孩子從內心真正生發出熱愛勞動的感情來。

  第一,少獎為佳。

  適當時候、適當次數的獎勵,就相當於給發動機加油,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切不可太濫。獎的頻率太高,其刺激作用就會逐步下降,要想發揮其作用,就必須不斷加碼,以滿足孩子迅速擴張的胃口。而更為嚴重的是會引導孩子為了得到獎勵而學習,不能產生真正的動力。因此,在滿足孩子必需的學習用品和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要逐步減少獎勵的次數,最佳境界就是沒有獎勵。

  第二,獎態度不獎分數。

  大多數家長是以分數或者名次來設定獎項和決定是否獎勵,其實最好的方法是根據孩子的學習態度進行獎勵。因為從長遠看,態度和努力的程度比一兩次的分數更重要。而且考試會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如卷子的內容對每個人的適應性,孩子複習題目的“機遇”性等,所以並不能真正反映其學習的努力程度和效果。用分數和名次作為獎勵的標準,有可能出現孩子已經非常努力,但因為一些偶然因素而沒有達到設定的獎勵目標,結果反而會打擊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第三,一諾千金。

  如果和孩子有了約定,比如有的家長是定考多少分,有的家長是定考到第幾名,就一定要兌現。如果孩子達到了約定的要求,就要堅決獎勵,做父母的不兌現自己的承諾,就會嚴重挫傷孩子的學習熱情,更為嚴重的是給孩子樹立了言而無信的榜樣。如果孩子沒有達到設立的目標,也不可遷就,形成討價還價的習慣。與其怕影響孩子的情緒而改變初衷去遷就他,還不如沒有這樣的約定。

  第四,獎品適當,價值適中。

  獎勵的價值不要太高,其價值和獎品要與孩子的年齡、取得的成績等等相適應。有些家庭由於形成了獎勵並不斷加碼的習慣,常常給孩子價值過高和不適當的獎勵,那樣反而會害了孩子。比如有的家長因為孩子某次考試滿分,就給孩子買電腦買遊戲機,結果孩子玩物喪誌。

  第五,精神鼓勵為主,物質享受為輔。

  很多家長給孩子的獎勵是以物質享受吃、穿、玩為主,這樣的弊端是將孩子的目標引導到享受方麵。其實學習用品,特別是書籍才是最好的獎品。

  精神獎勵主要表現在對孩子的表揚上,家長使用表揚等社會性獎勵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看著孩子的眼睛。直接的注視表示你在鄭重其事地誇獎孩子,使孩子感到自己和自己的行為意義很重大。

  (2)距離孩子近一些。近距離的表揚影響力更大。

  (3)微笑。有時候微笑本身就是獎勵。當你用語言表揚孩子時麵帶微笑,可以讓他感受到你內心的喜悅。

  (4)表揚具體的行為。使用“我”語言。告訴孩子你對他的什麽行為感到高興,如,“我很高興你自己修好了玩具。”而不是泛泛地說“你真聰明。”當孩子幫了你的忙,哪怕很小的事,也要記得感謝他們。孩子知道你在關注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就會加倍努力。

  (5)把焦點放在孩子的行為上,而不是孩子本人身上。有研究者將表揚分為三種:a。過程指向的表揚,即肯定孩子完成任務過程中的努力,如,“你跟小朋友合作得很好。”“你很用功。”b。結果指向的表揚,即誇獎孩子的成果,如,“你畫的畫真好看。”“你考了100分!真不簡單。”c。個人指向的表揚,即對孩子品質的評價,如,“你真乖。”“看你多聰明!”研究發現過程指向的表揚最有助於孩子恰當評價自己,正確分析成功與失敗的原因,從而增強能力和信心。

  (6)表示對孩子的愛。家長的肢體語言,語氣聲調能夠加強表揚的作用,使孩子感到被珍愛。但注意根據孩子的年齡、性格調節你表達愛的方式。

  (7)及時給予獎勵。行為發生後,獎勵越及時越有效果。

  有時,單用表揚不能起到效果。某些情況下,不管家長表揚與否,孩子都拒絕做某件事。比如,小魯不喜歡數學,家長怎麽鼓勵,他也不努力學。這時,家長可以結合使用物質獎勵和特權與活動獎勵。應用代幣法或積分法,都能有效刺激孩子的行為改變。

  積分法或代幣法

  這是家長設立的一種獎勵機製,孩子因良好行為而得分,比如,打掃房間(每天4分),收拾桌子(每餐2分),按時回家(每天3分)等。積滿一定分數可以獲得物質獎勵或活動獎勵,比如,積滿20分,可以得到一個新玩具,40分,可以去遊樂場。

  四五歲的孩子可能更喜歡代幣的形式,代幣也就是自製的錢幣。代幣法的其原理與積分法是一樣的,但更實物化,更有趣一些。比如,準時吃飯可得到1分代幣,收拾玩具可得2分代幣,要得到一個冰激淩的獎賞需要攢足6個代幣。孩子可以把代幣存放在透明的塑料容器裏,隨時可以看得見自己的進步和即將得到的獎勵。

  8歲的蘇蘇經常將衣服、玩具、圖書滿屋亂扔,她的父母采用了自然結果法,毫無收效。要她做家務時,她也經常磨磨蹭蹭,父母經常嘮叨、訓斥也沒用。後來蘇蘇的父母試著使用了積分法,兩個星期內,蘇蘇的行為發生了很大變化。

  在使用積分法和代幣法時,家長應隨著孩子行為的進步調整積分的製度。當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已經建立後,家長可以提高獲得獎勵的分值或降低每個行為獲得的分值。比如,一次外出活動由30分提高到40分或“打掃衛生”由4分降到2分。當孩子的行為問題已經徹底解決後,這種獎勵措施也該逐步撤消,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減少對外部約束的依賴,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覺性、自製力和獨立行為能力。

  家長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物質獎勵變成賄賂。當你因孩子不願服從要求而不斷增加獎勵數額時,就成了賄賂。在一段時間內,家長應該堅持一貫的原則和獎勵製度。另外家長給孩子的物質獎勵不宜過多,也不宜價值過高。把物質獎勵當做社會獎勵的輔助措施,注重精神鼓勵,才不致將孩子培養得“唯利是圖”。家長還需記得這樣做的宗旨是幫助孩子養成好的行為習慣,而不是給自己省心省事。

  讓勞動成為習慣

  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們在進行了長達二十多年的跟蹤研究後,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幹家務的孩子相比:失業率為1:15;犯罪率為1:10;離婚率與心理患病率也有顯著差別。調查研究發現,不論智力、家庭收入、種族背景或教育程度如何,那些童年時參加勞動的人比那些不勞動的人生活得更愉快。由此可見,參加家務勞動不僅僅是孩子為父母分憂的權宜之計,更重要的是它關係到孩子今後的就業成才和生活幸福。

  青少年缺乏勞動意識,應當是多方麵原因造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對於家庭來說,良好的經濟條件,讓家長覺得沒必要讓孩子勞動;為了讓孩子有更多時間學習,家長不忍心讓孩子勞動;因為疼愛孩子,家長為孩子包辦除了學習之外的一切……家長們的一番“苦心”卻埋下了不少“苦果”:孩子好逸惡勞,依賴心強,高分低能,不懂得珍惜他人勞動成果……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家長們不妨從細微處做起,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我們常說的“德、智、體、美、勞”,就是要從娃娃抓起,注重培養孩子的勞動思想、勞動意識、勞動觀念,讓勞動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這樣孩子才能在勞動中鍛煉、發展、成長。

  孩子能不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與家長有很大關係。但有效的教育,需要講究方法和策略。家長們不妨從以下幾方麵做起吧--

  鼓勵孩子主動勞動

  經過調查,在家中做力所能及的事的孩子,情緒較為穩定,心理問題較少,學習自覺性與責任感較強。因此,家長要創造良好的條件,讓孩子從小就自然而然地參與並熱愛勞動。根據孩子的性別和年齡,讓孩子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在家庭中,鼓勵孩子幹家務活兒就是不錯的選擇。家長在給孩子分配家務活兒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孩子的能力,交給他那些能夠勝任的、可以愉快完成的事,或者是在家長的指導、幫助下可以順利完成的家務活兒。原則是讓孩子能夠看到這項勞動的成果,並對勞動產生興趣。

  開始的時候,孩子可能因為適應性差而缺乏耐心,甚至半途而廢,這時家長就要鼓勵孩子堅持下去,在孩子逐漸掌握了勞動技能和勞動方法的時候,家長要及時給予誇獎和肯定,如對孩子說:“就是這樣幹,你真聰明,媽媽相信你會越幹越好的!”“你真是太能幹了,爸爸像你這麽大的時候,幹得都不如你好呢!”孩子聽到家長真誠的讚美和鼓勵,不僅能從勞動中體驗到成就感和愉悅感,而且可以激起孩子勞動的信心和決心。

  除了口頭鼓勵,家長還可以送孩子日記本,讓孩子寫“勞動日誌”、做孩子愛吃的菜等,讓孩子能夠記住和回味勞動帶來的快樂和收獲。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家長要盡量避免用金錢作為獎勵。因為做家務活兒是每個家庭成員所應盡的義務,要讓孩子知道勞動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得到物質的獎勵,而是為了鍛煉自己的獨立性。

  讓勞動變成快樂的遊戲

  家長讓孩子勞動時,孩子可能正在玩。既然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長就要巧妙利用這一點,讓勞動和遊戲相結合,喚起孩子對勞動的興趣:對於上小學的孩子,家長可以讓孩子玩“角色扮演”的遊戲,不妨對孩子說:“媽媽來當廚師,你來當服務生,現在請你把飯菜端出去,把碗筷擺放好。”當孩子感覺做家務活兒就像玩遊戲那麽有趣時,他們一定會喜歡的;對於上中學的孩子,家長可以讓孩子來當一天家,給孩子一定的錢,讓孩子量入為出,安排一天的飲食起居、料理好家務。孩子不僅可以換位思考,懂得家長持家的不容易,還能讓孩子具有主人翁意識,明白“家庭責任”的含義。

  另外,在勞動過程中,家長應該主動開口,和孩子交流、互動。家長可以給上小學的孩子講故事、唱兒歌、背古詩,讓孩子在勞動的同時,能夠獲得輕鬆、愉悅的情感體驗,在說說笑笑中,完成了勞動任務,孩子非但沒有感覺到累,反而感到和家長之間更親密、融洽了;家長可以引導上中學的孩子,說出孩子感興趣的事,和孩子一起討論,也可以聽孩子說說班裏的事。無論孩子說什麽,家長都不要質疑和指責,而應該耐心傾聽、分享孩子的心事,讓孩子勞動、傾訴兩不誤,讓孩子在勞動中得到情緒的釋放,還可以起到減壓的作用。

  舍得讓孩子勞動

  現在的家庭,普遍存在溺愛孩子的現象,大部分家庭是獨生子女,不少孩子在一片溺愛的氛圍中,被社會、家庭精心照顧得像溫室裏的花朵,家長處於對孩子的愛護,什麽事都幫助著幹,護著他,到了能做力所能及的小事時,仍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實行全方位服務,使孩子享受著“小皇帝(後)”的地位。這個溺愛綜合症直接導致孩子動手能力差,獨立性差,同時也妨礙腦的正常發育,使得孩子失去了最最基本的自理能力。有的父母總怕孩子會受傷害,怕孩子磕著,碰著,苦著,累著,所謂的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摔了。他們明的要保,暗的要防,就怕自己一不小心疏忽了會造成意外。所以時時處處把孩子帶在身邊,放在眼前,所有事情都不讓孩子做,一切由家長包辦代替。這種家庭中的孩子是生活在一種全封閉的“真空”中,沒有生活的營養,何以健全他們的生理、心理。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情景:女孩看到媽媽在洗衣服,她也會要求學著洗。這時女孩的媽媽便說:“這是媽媽幹的活兒,你還太小,洗不幹淨,萬一你把手洗爆皮了可怎麽辦?”男孩看到爸爸在修理家用電器,往往會躍躍欲試。這時男孩的爸爸會說:“這是大人幹的活兒,你修不了,回頭再電著你,你還是自己玩會兒吧。”殊不知,家長對孩子的“不舍得”,在孩子眼中卻是“不信任”的表現,這是對孩子勞動潛意識的扼殺,也是對孩子勞動積極性的打擊。

  所以,家長遇到這種情況時,一定不要拒絕孩子,應該抓住這個引導、教育孩子勞動的大好機會,不僅要耐心地手把手去教孩子,而且要告訴孩子勞動的正確方法和技巧,還要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以及在勞動中保護自己。隻有這樣循循善誘,家長才能讓孩子始終保持對勞動的熱情,從而更好地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使孩子養成“眼中有活兒”、熱愛勞動的好習慣。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年齡,從最簡單的,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的勞動開始。讓孩子逐步學會穿衣服、係鞋帶、洗手洗臉洗腳;洗手絹襪子、疊被褥、掃地、擦桌子;到離家近的小店買醬醋、整理自己的圖書、玩具等;孩子稍大後可教孩子逐步學會洗貼身衣物、收拾屋子、倒垃圾、釘紐扣、洗菜、洗碗等等,鼓勵孩子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勞動。

  家長以身作則做榜樣

  如果家長總是把勞動看成是一種枯燥無味的差事,整天為了幹家務活兒而抱怨“真倒黴,這麽累還得洗衣服!”“太煩人了,這麽晚還得出去倒垃圾!”或者有的孩子的父母總是為誰多幹了、誰少幹了而爭吵不休,那麽孩子肯定不會覺得幹家務活兒會有什麽樂趣。

  家長應該以身作則,不僅應該主動承擔家務勞動,還應該定期打掃樓道公共區域的衛生。社區內如果開展義務勞動,家長也要積極響應、參加。另外,家長帶孩子去奶奶、姥姥家時,要主動幫老人買菜、做飯、打掃衛生,最好讓孩子也跟著一起幹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這樣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上,自然會增強勞動意識,提高勞動自覺性。日後不用家長催促和監督,孩子就能自願地承擔起勞動義務。

  別怕孩子在勞動中出錯

  孩子在勞動的過程中,難免會因為一時不慎出錯,孩子洗碗時沒放穩,碗全摔在地上。麵對突發狀況,孩子難免驚慌失措,家長應先確保孩子的安全,詢問和檢查孩子是否受傷,然後再采取息事寧人的態度,輕聲安慰孩子,告訴孩子家長小時候刷碗也曾摔碎過,這都是在所難免的。等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後,家長要耐心指導孩子收拾殘局,用掃帚將摔碎的碗清掃出去,以免紮傷家人。等孩子徹底冷靜下來後再告訴孩子,以後刷碗時盡量把水開得小一點,根據碗的大小碼放好,等等。

  家長必須明白,摔壞的東西是有價的,孩子對勞動的熱情和積極性是千金難買的。此刻對孩子的寬容,恰恰能讓孩子長記性、引起孩子足夠的重視,同時孩子的責任心也能夠隨之形成和增長,使孩子受益終生。

  不要用勞動來懲罰孩子

  在孩子犯錯誤後,有的家長喜歡用勞動來懲罰孩子,這樣不但沒能使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相反還會造成諸多不良影響。

  一、具體表現

  1.用勞動恐嚇孩子。不少家長經常用“如果你不好好學習,考不上好大學,以後你就得去掃大街、當工人、買豬肉或者當農民”來恐嚇孩子,還無限製地誇大這些崗位惡劣的工作環境、生活待遇和微薄的工作收入。同時,家長們帶領孩子上街時,經常指著工作中的環衛工作或勞動中的勞改犯們對孩子說:“如果你不好好學習,不聽話,你將來也會像他們一樣做又累又髒的工作。”這樣,無形中造成孩子們對艱苦勞動的恐懼,誤導學生們回避和放棄艱苦的工作環境和工種,扭曲了學習和勞動的目的。

  2.用勞動懲罰孩子。為了教訓和懲罰那些不聽話、學習成績不好或者淘氣的孩子,家長經常用勞動懲罰他們,無形中誤導孩子仇視、敵意和害怕勞動,使他們認為:“勞動是低賤的,勞動是懲罰犯錯誤者的工具”,嚴重地褻瀆了勞動。

  二、不良後果

  1.鄙視勞動。由於受到家長的長期誤導和社會上對職業三六九等和貴賤高低的劃分,也導致孩子在潛意識中形成“誰勞動多了誰就是傻子,誰不勞而獲誰就聰明;誰從事艱苦的勞動誰就低賤,誰能詐取他人勞動成果誰就有能”的認識,無形中培養了孩子鄙視勞動、投機取巧的不良意識和品質。

  2.恐懼勞動。由於對勞動的錯誤認識,即“勞動是低賤的、勞動是懲罰犯錯誤者的工具”,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害怕勞動的種子。他們在沒有示意下不願意主動參加勞動,也不喜歡勞動。也害怕積極參加勞動後,受到家長指責和埋怨,即“埋怨參加勞動,耽誤了學習”。慢慢地他們對勞動失去了興趣和熱情,形成了無視勞動的習慣和品格。

  3.蔑視勞動、責任和義務。恩格斯說:“勞動創造了人。”其實,勞動也是人類社會組織的方式和紐帶,在勞動中形成了人與人的社會關係,勞動中實現了分工與合作,勞動讓人學會分擔責任和義務。孩子長期對勞動的鄙視和恐懼,必然躲避勞動,形成習慣,對勞動、責任和義務產生了漠然,無視自己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4.喪失學習的動力和創新的靈感。一個人隻有在生活和勞動體驗中才能不斷地發現問題,才能永葆不斷探索和學習的動力。我們家長為了讓學生在知識學習和應試教育中立於不敗之地,剝奪了學生很多的生活和勞動體驗的機會,讓學生感受不到:為了什麽學習?學到的知識能解決什麽問題?完全喪失了學習的動力和創新的靈感,成為了知識學習的奴隸。

  5.學習誤入功利化軌道。在家長們的長期誤導下,孩子們把學習作為實現個人功利、回避繁重勞動和低賤職業、跳出農門、改變命運的重要手段和途徑,缺乏遠大的理想和人生信念。當一個人一旦實現其人生初步的理想後,就喪失了進一步學習的動力和後勁,甚至放棄了終身學習的理念和習慣。其實,學習應該成為一個人生活的一種習慣和常態,即不斷充實精神生活、改進生命質量的習慣。但,我們的學習卻進入了功利化的軌道,曲解了學習的目的和意義。

  6.不尊重他人勞動成果。學生們由於缺乏勞動體驗,感覺不到他人勞動的辛勞,更感覺不到他人的勞動成果的可貴。所以,經常踐踏和不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我們經常埋怨80後和90後是扶不起的阿鬥,經常責備甚至指責他們缺乏責任感、缺乏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事實上,責任不在於他們,而在於家長。因為,家長根本沒給孩子們體驗和感受勞動的機會。

  三、改進策略

  1.不要用勞動懲罰孩子。

  2.獎勵孩子勞動,讓其在勞動中體驗光榮和尊重。並在勞動中感受到成功與喜悅、合作與交流、分工與協作,體驗社會管理和勞動的辛勞,從珍視自己的勞動成果中學會珍視和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同時,讓他們在勞動中感恩父母、感恩自然、感恩勞動。

  3.給予孩子一定的勞動報酬。對於孩子的勞動給予一定的經濟報酬,讓孩子懂得勞動創造財富,勞動帶給他(她)食物和喜歡的玩具,學會珍視自己的勞動成果。讓孩子在勞動報酬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自身的價值和勞動的價值。同時,社會也要為學生設置一些勤工儉學崗位,以勞育德、以勞育智。

  4.讓孩子通過勞動學習生活基本技能(如烹飪、家政管理等知識)。這樣,將來走向社會後,能夠縮短他們適應社會生活的時間。

  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我們的社會正在逐漸拋棄這個美德,這是非常危險的。據一位家長講,他兒子今年已經20多歲了,可家裏的油瓶倒了都不會扶一下。“當初怕影響孩子學習,不讓他做家務,可最終的結果是書沒念好,倒是養出一條‘懶蟲’,隻知道上網打遊戲,真不知道將來他自己成家立業,離開了我們之後該怎麽辦。”可見,父母要把孩子當作與成年人平等的家庭成員,而不是自己的附屬物。對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大包大攬、包辦代替。要給孩子施展自己能力的機會,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會做的事情經常做。毋庸置疑,對青少年來說,勞動的作用不光是讓他們學會生活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我們雖然無須按照古人說的那樣讓孩子多吃苦頭,但讓他們學著自己料理自己的事情卻是非常必要的,否則,將來可真是要“苦”了他們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和勞動熱情離不開家庭、學校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除了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之外,學校和社會應當要采取多種形式營造熱愛勞動、勞動光榮的氛圍。如對積極參與勞動的學生給予表揚和獎勵、組織青少年參加集體勞動及義務勞動等。

  “金科玉律”十二條

  哈佛大學的學者們通過20年的追蹤調查,不僅發現了熱愛勞動對孩子的成行有著重大影響,也總結了12條培養孩子勞動習慣的方法。

  1.鼓勵孩子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

  要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品質,隻憑講道理是絕對不行的。必須引導鼓勵孩子親自參加勞動。可以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小孩子要先做好自己生活上的事情,如收拾自己的文具、書包、書桌、衣服,自己洗頭、洗手絹、收拾自己的房間,然後再幫助父母幹一些家務活,如洗菜、洗碗、澆花、掃地、托地板、擦玻璃、買日用品等。家長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勞動,對孩子勞動的積極性要予以讚揚,對孩子勞動的成果要要予以肯定,要讓孩子在勞動中不僅體驗到勞動的艱辛,也要體驗勞動帶來的成就感。

  2.尊重孩子的勞動成果

  孩子還處在生長發育的時期,他們的勞動成果當然不可能是完美的,甚至有時候可能與預期的相差很遠,但是父母不應該嘲笑或者忽略他們的勞動成果,而應該尊重他們辛苦勞動的成果,給他們鼓勵和表揚。孩子第一次勞動的成果可能有很多缺點,但是孩子勞動的精神是值得表揚的。對於孩子的勞動成果,不論好壞,父母都應該給予鼓勵,這樣孩子才能有堅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氣。孩子做的菜鹹了、糊了,父母應該開心地吃,並誇獎他,鼓勵他。

  3.和孩子一起勞動

  和孩子一起勞動,有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更有利於激發孩子的勞動積極性。父母和孩子一起勞動,孩子能及時向父母請教勞動的技巧,更容易學會如何進行勞動。這樣也有利於樹立孩子勞動的信心,在信心的驅動下,孩子自然會愛上勞動。在平時的生活中,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收拾房間,整理書桌,打掃廚房的衛生等,隨時教給孩子勞動的技巧,讓孩子學會勞動,並從中培養勞動的積極性,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父母還可以帶孩子去外麵做一些義工活動,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需要,自己的勞動會讓人快樂,讓孩子體會到自己勞動的意義。

  4.家長做一半留一半,促使孩子動手

  留個步驟讓孩子主動配合,是逐步訓練孩子自己穿衣服、脫衣服、洗衣服、整理書桌、收拾房間的最好辦法。大人在最初幫孩子穿衣服、脫衣服時,留下較簡單或最後一個步驟讓孩子自己做,然後根據他的熟練程度逐漸增加難度和要求,這樣很容易幫孩子學會穿衣服、脫衣服。再如,母親在幫孩子洗鞋襪時,隻洗一隻鞋、一隻襪,給孩子整理書桌、床鋪時,隻整理一半,剩下的一半讓孩子自己做。這樣孩子會為這“半拉子工程”感到別扭而不得不動手去做。而你做的那一半也會為他做另一半作了示範。

  5.運用自然結果法,激發孩子的勞動意識

  如果要讓孩子養成自己洗衣服的習慣,那麽,孩子不洗衣服,你也不要管,你就讓他穿髒衣服,你別嘮叨他,別督促他,到了一定的時間,他會自己洗的,家長千萬不要看不下去了,就幫他洗了,然後再把孩子罵一頓,或強製他去洗了。你想讓孩子自己收拾房間,那麽,他不收拾,你也不要管,你就讓他髒亂下去,你別嘮叨他,別督促他,到了一定的時間,他會收拾的。這樣堅持下去,孩子如果能自己主動去做幾次,習慣就慢慢養成了。家長千萬不要看不下去了,就幫孩子收拾了,再把孩子罵一頓,或強製他去做。因為使用權威強製孩子幹活,會使孩子覺得幹活是一種懲罰,是痛苦的事情,於是更加憎恨勞動。所以這種處理方法並不能幫助孩子養成勞動習慣。

  6.用表揚和獎勵,激勵孩子的勞動習慣

  有些孩子在學校裏很熱愛勞動,在家裏不熱愛勞動。這隻能說明家長在培養孩子勞動意識方麵存在著誤區。孩子可能是在學校的勞動能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誇獎,在家裏卻沒有人對他提出勞動方麵的要求,或者勞動後並不能得到家人的表揚和獎勵。為了幫助孩子形成勞動習慣,在孩子勞動習慣未形成時期可以適當給予物質或精神獎勵。譬如,你可以先給孩子訂立勞動協議,並安排勞動任務。完成一項勞動任務得1至3分,積分滿15分,去逛動物園一次;積分滿20分,買卡通書一本;積分滿30分,吃麥當勞一次……這樣可以逐漸地鞏固孩子的習慣行為。經驗證明,這種辦法能使孩子在短期內勤勞起來。等孩子的勞動習慣建立起來以後,你可以告訴孩子:前一段時間你表現的很好,說明你完全可以勤快起來,但是,要知道,家庭勞動是每個家庭成員的義務,前一段時間,為了養成你的好習慣,我們采用了獎勵的辦法,現在,你已經可以勝任為一個合格的家庭成員,所以應該和爸爸媽媽一樣,為家庭無償勞動了。

  7.嚐試著讓孩子“打工”,增強其自謀生路的能力

  家庭教育要著力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意識。父母要讓孩子從小認識到勞動的價值。美國有好多中學為了培養學生獨立生存的能力,特別規定,學生將畢業時,必須不帶分文,到社會上獨立謀生兩周才允許畢業。2004年河南省一所中專也采取了同樣的辦法,要求每個學生隻能帶5塊錢離開學校到社會上謀生一周。為了防止意外,學校專設了一部熱線救助電話,使學生能隨時與學校聯係。並有幾個記者跟蹤報道,但不許提供幫助。這一舉措,當時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

  在美國的中學生中流行的一句話是:要花錢,自己掙!不管家裏經濟狀況如何,孩子到12歲以後,就必須得給家裏的庭院剪草坪,給別人送報紙,以換取些零花錢。一些家庭還要求孩子假期裏在附近當勤雜工,或幫人剪草坪,或幫人掃落葉,或幫人鏟積雪等。美國的父母們常說,隻要有利於培養孩子謀生的能力,讓他們吃些苦是值得的。

  日本有一句教育孩子的名言是:除了空氣和陽光是大自然賜予的,其餘的一切都要通過勞動才能獲得。

  根據這些道理,中國的家長們至少應
更多

編輯推薦

1好父母勝過好老師
2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
3影響孩子一生的44個...
4影響孩子一生的58個...
5影響孩子一生的56個...
6影響孩子一生的42個...
7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老故事
8教出最棒的兒子
9學前兒童遊戲
10教子從此不累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不要讓孩子輸在心態上

    作者:龍柒編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本書為家庭教育類讀物。全書共分九章,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別從培養孩子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獨立自主、寬容、勇敢、知足、感恩等八大心態,詳細、全麵講述了孩子的良好心態是如何被培養起來的。第九章“幫助...

  • 平凡的家庭 傑出的孩子

    作者:石岩編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教育孩子是件苦惱的事,許多中國家長為此費盡心力,本書結集古今中外各種名人的故事啟發家長換種方法教育孩子,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 教子聖經

    作者:西西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從生活習慣、溝通協調能力、學習及交往能力,甚至是孩子的快樂天性,父母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本書分為“寶貝的生活習慣”、“寶貝的溝通能力”、“寶貝的學習能力”、“寶貝的協調能...

  • 原諒這世上沒童話

    作者:安小漠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這是一本關於一個女孩在艱辛的家庭中獨立自強的青春傷感小說。無法忍受賭徒父親的欺侮,林向南逃離南方小鎮,投靠多年前離家的母親,並多了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哥哥景昔。因為景昔對林向南的關心和照顧引起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