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章 無情未必不愛

  康奈爾大學建於1865年,是由艾茲拉康乃爾創建的。在所有“常春藤盟校”中,康奈爾是曆史最短的一個,而同時它又是最大的一個。它擁有本科生13000多人,遙遙領先於其它“常春藤盟校”,讓人想起“百川歸海,有容乃大”的古話。

  康奈爾大學的尤瑟教授是兒童心理研究的專家,他提倡“獅子理論”,即父母對孩子“無情”一點,從而培養孩子的能力,就像小獅子一樣,終究要自己學會捕獵。

  “無情”背後是大愛

  尤瑟教授從事兒童心理研究,後來供職於常青藤盟校之一的康奈爾大學。尤瑟教授主張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當向獅子學習,向一些動物學習。這些動物家長們早早地就教會自己的孩子獨立,迫使它們自己學會生存的本領。雖然過程中孩子會因父母的“無情”受到傷害,但這“無情”背後卻是沉甸甸的大愛。

  尤瑟教授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是關於一個母親和她的孩子的:

  孩子叫卡爾,剛剛七歲,他天生聰明,就是有些淘氣過度。

  有一次,卡爾和小區裏的小夥伴玩捉迷藏,一下撞倒了小區門口的一個水果攤。立刻,水果滾了一地,還摔壞了許多。小販當然不樂意,於是找到卡爾的媽媽索菲,讓她包賠損失。索菲十分幹脆,讓小販算好多少錢,然後做出了讓所有人瞠目結舌的舉動。她說,事情是卡爾引起的,所以責任得讓卡爾自己來承擔,讓他每天放學後去給小販幫忙,直到賺夠賠償的錢為止。

  結果,卡爾整整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在小區門口幫助小販賣水果,才賠上了小販的損失。而在這一星期裏,好多小夥伴走過小區門口時,都暗暗笑話卡爾是“超級小水果販”;許多大人也對卡爾指指戳戳地議論,紛紛譴責這位“不近情理”的母親。是呀,不就是幾十元錢嘛,值得讓孩子如此辛苦還丟人現眼嗎?許多人議論紛紛,甚至有人私下打聽:卡爾的母親是不是後媽?

  這位母親的行為貌似很不靠譜,很無情,但細細思忖,卻不得不佩服這位母親。她在教育孩子明白一個道理:自己做的事情,要自己負責。在讓孩子明白這些道理的同時,其實也讓孩子體驗了一下生活,讓他明白做小生意的不容易。這就是這位母親教育孩子的高明之處。看似殘酷、不近情理,其實是一個做母親的一番良苦用心。

  現在的許多孩子,大多生活在富足而溫暖的家庭,家長給予他們所能給的一切,看似很幸福、很溫暖、很富足,但其實,他們是最蒼白的一代。他們缺乏鍛煉,缺乏磨礪,更缺乏愛心。許多家長,都一廂情願地想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但許多家長隻是片麵地把優秀理解成為隻要學習好,就能搞定一切。因此,為了這個目標,他們給孩子請家教,送孩子進補習班,甚至有些孩子在一個暑假裏,竟然進了四五個補習班。這些孩子像走馬燈一樣去接受各種知識的教育,卻從沒有哪一個學習班是針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來進行一次“做人”的教育。

  看似是關愛孩子的一生,但卻把孩子拴在一條永遠也跑不到頭的學習戰車上,而忽略了其他方麵的教育,把孩子從人生起步開始就搞得疲憊不堪,難道這是愛?索菲看似無情的舉動,卻是飽含對兒子的愛。

  像卡爾的母親,在教育上應該算是一位智者,至少,她讓孩子從小就明白什麽是責任。這樣的孩子,責任心會陪伴著他走過一生。而孩子從小沒有被太多的寵愛包圍,他就更容易看到別人的存在,不會那麽自高自大地以自我為中心。

  那些生長在山上的小樹,或者野外的叢林,它們沒有被人為地專門培育,經常遭受風吹雨打,但它們的生命力卻十分頑強,即使把根紮在沒有土壤、沒有水分的岩石縫中,也能頑強地生存下來。

  這些樹木,生命力頑強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人照顧它們,沒有人去關愛它們,一切都得靠自己。所以,它們在艱苦的自然環境中,反倒磨煉出了超出園林中其他同類的生存能力。而大自然給予它們的風吹雨打、雪打霜侵,其實是一種最厚重的愛。正是這種看似殘酷的愛,才讓它們的生命力格外頑強,才使它們得到更多的鍛煉。

  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這樣的生命力?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堅強得能抗得住各種打擊和折磨?但隻給孩子溫暖和富足,不讓他們體驗困難,感受殘酷,那他們就永遠像園林中的樹木和花草。孩子就如一棵柔嫩的小苗,需要溫暖的陽光、細柔的輕風,同樣,他們也需要磨煉他們意誌的困境和磨難。

  看一個孩子優秀與否,分數不是唯一的標準。報紙上經常有這樣的報道:許多離家求學的大學生,在假期回到家裏,帶給父母的不是久別的思念,也不是用自己的零花錢給父母買一些父母喜歡吃的食品或者小禮物,他們帶回來的是大包小包待洗的衣服。看到自己辛苦養育了那麽多年的孩子這樣對待自己,相信哪個父母的心裏也不會有幸福、甜蜜的感覺,但這是誰的錯?作為父母,是不是該好好地反思一下呢?

  一個孩子若沒有優秀的素質,說重了其實就是一個不健康的、存在著某些缺陷的“病態人”。而造成孩子們病態的原因之一,正是家長們在孩子的教育上疏忽了“挫折”教育。隻有太過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而忽視了更重要的生存之本的東西,結果就本末倒置了。

  後來,卡爾和她的媽媽索菲一起,被邀請到電視台做一期兒童節目。參加這期節目的孩子很多,隻有卡爾脫穎而出,各方麵的才能都遠遠超出了其他小朋友。

  主持人問索菲是如何教育出這麽一位優秀的兒子,索菲的母親語出驚人:“在情感上,他是我最親近的人,但在教育上,我從來沒有把他當成一個孩子來對待!”

  此語一出,全場嘩然。索菲接著說:“現在的孩子,可以說是缺‘愛’的孩子,父母給予得太多了,當愛成了泛濫時,其實是一種嚴重的欠缺。因為,父母不知道孩子們真正需要什麽,隻是一味地給予。可當被給予得太多的時候,孩子就隻變成由別人擺布的木偶。我的孩子,在他沒有能力掙錢養家的時候,我提供給他住、吃、穿。但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必須得他自己來做。”

  雖然人們對卡爾母親的教育觀點持有不同意見,但卻不得不承認,這是一位有著大智慧的母親,因為在她看似殘酷無情的教育後麵,是一位母親最深厚的溫情和愛。

  無情未必無愛,有時候對待孩子無情一點,讓孩子多接受一點風雨,去麵對一些殘酷與挫折,幫助孩子成長與進步,未嚐不是一種大愛。

  做一頭“無情的母獅”

  康奈爾大學的尤瑟教授在談及家庭教育的時候做過這樣一個比喻:教育孩子就像是喂養一頭小獅子,父母所能給予的永遠無法滿足它,而父母真正應該做的卻是對它“殘酷”,培養它自己獵食的本領。

  在這方麵,美國的家庭教育是出眾的。他們會平等地看待自己的孩子,要求孩子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換取父母的付出,他們更喜歡“無情”地把孩子趕出屋簷經受風雨而好過他們在溫暖的被窩裏慢慢“腐爛”。

  對孩子“無情”,對孩子“殘酷”,這個道理似乎簡單易懂,但在中國,卻很少有家長能夠做到。

  如今的社會,競爭之激烈,讓家長們從孩子沒出生就開始怕。等孩子出生,就開始從早教到幼兒園,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小學之後,普通的興趣班已經發展到考級和獲獎為目的,早已失去興趣本身的魅力。然後,升學,找工作……如果孩子弱了,早就被那些“強者”吃掉!怎麽辦?

  要是孩子多,吃掉幾個倒也無妨。在這個每家隻有一個孩子的社會現實中,這一個,對一個家庭來說,就是全部。所以,誰家都輸不起,誰家都不想輸。都想把孩子培養成贏家--培養成動物界的獅子,最好還能當上獅子王。

  如果一頭獅子從小豐衣足食,那麽他可能永遠學不會捕食的本領,為什麽呢?因為他不需要發展捕食的能力就可以獲得豐富的食物。如果這頭獅子的母親從獅子小時候一直到大都供給他足夠的食物,那麽這頭獅子就基本上廢了--他永遠學不會捕食的本領,因為他覺得沒有必要。同時他也不需要感謝他的獅子媽媽,因為他不知道捕食的辛苦和艱險,所以他不知道為什麽要感謝。反而,當他的獅子媽媽老了不能供給他食物的時候,他可能因為沒有辦法在外麵捕食而把自己的媽媽吃掉。

  上麵的故事當然不是事實。因為獅子媽媽不會這樣養育小獅子。不過大多數人就是這樣養育自己的孩子的。如今的啃老族,不正是真實的寫照嗎?

  如果你希望孩子豐衣足食,就不要提供豐富的食物給他而是“餓他凍他”,逼他發展“捕食”的本領,否則你就是在削弱甚至剝奪他讓自己豐衣足食的能力;如果你希望孩子擁有獨立自主的意識,就不要處處告訴他應該如何,而是讓他在困惑中思考,去發展他獨立思考的能力,否則你就是在培養孩子成為別人意識的附庸,人雲亦雲;如果你希望孩子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就不要事事幫他處理,而是讓他在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主動與人打交道,獲得自己想要的目標,否則你就是培養孩子隻與你一個人交往的能力。

  如果希望孩子勇敢自信,就要讓他在困難的環境中獨自麵對,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突破困境。如果你在他困難的時候擔心他受苦,把你“正麵的愛和幫助”給他,那麽,你幫他解決了一時的問題,卻剝奪了他去發展可以讓自己一世受用的能力--麵對困難的勇氣和相信自己能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更多的父母依然陷在“隻要孩子高興就好”的謬論裏。父母們有一句話常常掛在嘴邊:隻要孩子高興就行。這句話言外之意,就是隻要孩子高興,我怎麽著都行。把這句話泛化一下,就是“隻要他高興就行”。想想在什麽情況下,我們會對什麽人有這樣的想法呢?說這句話的時候心態又是什麽?

  奴才(仆人)對主人會有這種想法,當奴才說隻要他高興就行了,因為奴才目光短淺,無法對主人的行為負責任,而主人掌握著奴才的生殺大權,所以奴才會不顧一切地讓主人高興。什麽是不顧一切呢?那就是隻要保全自己眼下的身家性命,尊嚴、責任和榮譽都可以不顧。父母在麵對孩子的時候以“隻要你高興就行”為目的,其實骨子裏就是這種奴才思想在作怪。

  隻要孩子高興就好,可能會犧牲父母自己的高興。關鍵是,父母的妥協並沒有成就孩子內心真正的強大,而是喂養了孩子的小我,使孩子變得更加自以為是,飛揚跋扈--這樣去讓孩子高興,等於是父母放棄對自己的尊重,如果父母不尊重自己,怎麽會贏得孩子的尊重呢?所以,這樣的孩子,往往會對自己的父母比較嫌棄和反感,在行為語言上拒絕或排斥自己的父母。反之,那些能夠尊重自己的內心,不顧孩子一時的不高興,而把真正符合孩子靈魂成長的需要給予孩子的父母,更能贏得孩子的尊重和親近。

  隻要孩子高興就好,而永遠讓孩子處在“順境”之中,是鼠目寸光的父母所為。眼前的高興,將使孩子永遠失去在逆境中成長的信心和能力。一旦麵臨逆境,自殺或殺人的孩子都是在逆境中找不到真正的出路才會出此下策。逆境出人才,嚴師出高徒。不忍心讓孩子受苦,擔心孩子吃虧,那麽,將來孩子一定受苦一定吃虧。如果想讓孩子真正具有創造順境的本領,父母就要讓孩子在逆境中學習走出逆境的本領。這才是符合孩子靈魂成長的要求,也是順應孩子成長的“道”。

  如果隻要孩子高興就好,可能孩子一輩子隻吃一種食物;可能孩子一輩子隻會做一件事……因為一旦接觸自己不熟悉的東西,就會有不適應或不舒服的感覺--孩子就不高興了。這嚴重破壞孩子的成長規律。更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表現。中國古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三歲時所形成的行為模式反映出對他今後待人處事的方式,但是在7歲之前還有機會調整。而7歲時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將影響人的一生。對孩子負責任,就要在他小的時候,及時糾偏,以免養成習慣,耽誤一生。但是這個糾偏的行為,可能是嚴厲的,可能是殘酷的,孩子當時必定會不高興,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心靈成長的需要,被假象迷惑,被那些不懂真教育的人不負責任的評價所迷惑(他們可能會說你對孩子太狠了,你太殘酷了等等),那真正的愛將無法進入孩子的心靈,這對孩子來說是不負責任的。

  例如:當孩子出現逃避困難和責任的行為時,家長不能因為怕“孩子不高興”而不去要求他。恰恰相反,家長要在這個時候對孩子提出要求,甚至動用懲罰的手段讓孩子去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關鍵是,家長在這麽做的時候,不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是要發展孩子的正麵能量。這很微妙,但是孩子卻知道得很清楚。當父母的動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時,孩子雖然做了他的心卻會和你越來越遠;當父母的動機是為了發展孩子的正麵能量,孩子雖然當時不舒服,但之後卻會和你越來越近。這是靈魂的選擇,也是靈魂的欲望:認識並體驗到自己有多好,並且經驗到這種越來越好的無上光榮。

  當孩子表現出正麵能量時,家長就要去肯定他,讓孩子經驗到屬於自己的榮譽。這有助於讓孩子覺察自己的行為,將正麵能量鞏固到生命中。家長的這種肯定可能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也可能是一句話或是一個獎勵。現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告訴過許多人,即使物質獎勵也不要太多,以免孩子把關注點從自己內在的喜悅轉移到外在的物質上。

  獅子的養成,是由於獅子的爸爸媽媽適時“殘酷”的對待它的孩子,讓獅子的本性得以發展。家長要想讓孩子成為不被別人吃掉的獅子,就要覺察自己行為的後果,讓孩子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哪怕這個責任會讓孩子難受,哪怕這個責任看起來有點殘酷。

  “無情”養出“小獅子”

  康奈爾大學的尤瑟教授在孩子教育方麵有一則“獅子理論”,是說教育孩子就像母獅喂養小獅子,一味的愛護與滿足隻會讓小獅子失去生存的能力,而無情地拋開不管,讓小獅子自己學會捕食與狩獵,反而能使小獅子真正的強壯。

  很多為人父母者,對子女過分愛護和關心。現在的很多學生,從小到大,除了會讀書以外一無所能,既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沒有獨立行動的能力,一旦被放到陌生的環境中就完全不知所措,變得茫然而無助。究其原因,多是因為從小被溺愛所致。很多父母完全不明白對於孩子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到底什麽是最重要的。他們為孩子把一切都準備好:做飯、洗衣、打掃房間、接送上學,甚至幫著孩子把鉛筆都削好了,就是忘了最重要的東西:如何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擁有獨立思考和獨立行動能力的人,把孩子鍛煉成一個今後在社會上能夠勇敢地打拚並取得成功的人。

  尤瑟教授認為,現在許多父母患上了“關懷強迫症”。所謂“關懷強迫症”,即一個人特別需要別人依賴自己,總是強行向別人提供他並不需要的關懷,從而使他不能獨立,並使雙方都進入特別痛苦的生活狀態中。“關懷強迫症”是一種不健康的、對人際關係產生破壞作用的心理和行為,患上該症的家長必須及時加以矯正,否則會讓孩子在精神上承受另類“棍棒”。

  這種“關懷強迫症”的父母在國內比比皆是:

  案例一:反感父母溺愛,初中生決意18歲後離家獨立生活

  北京協和醫科大學最近對獨生子女的心理狀況進行調查,發現了這樣一個家庭教育失敗的典型案例:一個13歲的小男孩從小就被父母過度溺愛,但他實在受不了父母把他當“寶貝”的做法,對這種溺愛非常反感,後來發展到蠻橫地拒絕父母的一切關愛。但父母並沒有考慮兒子的真實想法,而是一如既往地提供他並不需要的關懷和幫助。為擺脫父母的溺愛,小男孩從上小學起就開始瞞著父母積攢零花錢,並決意在18歲後離家獨立生活。

  專家分析:有一種愛叫做放手

  平時家長對孩子關懷備至,甚至總是提供孩子並不需要的關懷和幫助,使孩子反倒心生怨氣甚至人格扭曲,讓孩子成為和自己處處作對的“冤家”。這其中有孩子不懂事、不理解父母的原因,更多的是因為家長忘記了孩子成長與發展的需要。

  作為家長,不僅要關心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更要關心孩子的發展需要,要懂得尊重孩子的合理意願與要求。家長應該認識到,有一種愛叫做放手,要經常鼓勵孩子獨立與勇敢。

  案例二:父母包辦一切,孩子長成“30歲兒童”

  今年情人節,在某婚姻登記處有這樣一個場景:站在新婚登記隊伍中的不是準新娘和準新郎,而是準新郎的母親。這位母親來這裏排隊是為了讓孩子多睡一會兒,直到快排到時再打電話讓孩子們過來。

  類似的現象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比如兒女結婚、裝修房子等都由父母代為操辦,就連新房的床頭燈都得父母選定;兒女有了孩子後,當奶奶或外婆的從喂養到教育完全說了算……父母從小替孩子包辦一切,使社會上出現了一種怪人,人們稱之為“30歲兒童”,指的就是人都長到30歲了還像個小孩子一樣,凡事不能獨立自主。

  專家分析:被喂飽的熊是死熊

  很多為人父母者出於對子女的過分愛護和關心,也正在把孩子當作喂飽的熊對待。現代心理、教育、社會科學的研究表明:家長的“過度保護”恰恰忽視了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養,也扼殺了孩子創造的靈性和自主發展的精神,由此培養出來的孩子依附性強,沒有解決問題和迎接挑戰的能力,在成年後甚至滿了30歲後仍出現一些兒童時期才有的毛病,比如:嬌生慣養、倔強、任性;缺乏獨立生活能力,依賴性強,出現心理倒退現象;適應新環境能力差,等等。

  有個中國人在加拿大山區駕車旅遊,經常看到路邊豎著一塊牌子,上麵寫著“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意思是“被喂飽的熊是死熊”。他不太明白到底是什麽意思,夥伴告訴他:過去很多人在路邊看到熊,都十分好奇,從車裏扔食品給熊吃。熊嚐到了甜頭後,就老站在路邊等人施舍食品,慢慢地失去了自己覓食的本領。到冬天沒有人去喂它們食品時,有的熊就會被餓死。所以加拿大政府在路邊豎了很多提醒人們的牌子,告訴大家把熊喂飽了,實際上是把熊喂死了。

  為人父母者,請不要把你們的孩子養成被喂得飽飽的熊或白鼠,這樣做隻會把他們送上人生失敗的道路。讓我們保留一點動物的本能,對孩子稍微“無情”一點,隻有給他們更多的機會自理,才能有日後他們更堅強的自立;而作為被“哺育”者,更是要主動地不眷戀“暖巢”,主動地成長。說到底,強壯的體魄、健全的人格、不斷提高的生存能力,才是立足社會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而這些是“喂”不出來,也不能被給予的。

  一千隻綿羊,也不是一隻獅子的對手。當然,你不一定要你的孩子去當獅子,一定要去做“強者”;因為綿羊和獅子並無高下之分,他們都是生態係統的一部分。獅子吃羊,你的羊孩子,也可以去欺負草--吃草。相對於草,綿羊就是“強者”了。

  生孩子,養孩子,關照孩子,是母雞也會做的事情;愛孩子,綿羊媽媽也具有一樣的本能。但是如何把孩子培養成獅子,就隻有獅子爸媽才會做了。

  當然,最後如何選擇,由您來決定。孩子的命運和前途,是家長賦予的!孩子將來是獅子還是綿羊,是家長選擇的!

  有一個老板很為自己的兒子教育操心,他兒子的畢業申請被尤瑟拒絕後,這位老板專門找尤瑟探討如何教育的問題,希望讓尤瑟提些改進的意見,以便自己的兒子能夠順利畢業。

  這個老板有四個孩子,前麵的三個都是女孩,這第四個是“盼望了很久後”生了一個男孩,自然看作是“寶”,特別這男孩又很聰明,自然就更討大人的歡心了,從心底深處,家長把這男孩看作是“未來的家業繼承人”。

  不過,尤瑟卻發現,這個家長在學堂讀書的女兒,要比備受期待的男孩成器懂事得多。這個兒子顯然很享受在家裏的“重要感”,內心拒絕成長;女兒正好相反,想要快速成長;因為女兒感受到自己相對被家長“忽略”和不受重視,反而更珍惜父母的愛,學習更用功和努力,也更懂事。與父親說話的時候,他能夠看到她的快樂,也看到她很在意父母的感受,並希望努力付出,以“討父母的歡心”。

  尤瑟對這位老板說:你顯然對這個兒子抱最大的期望,但是將來他讓你失望的可能性很大,反而你心中相對比較“忽略”的女兒,可能會最成器。

  如果家長過於無知,過於放任,就會成為一個紈絝子弟,成為現在很多人看到的,飛揚跋扈骨子裏卻很無能,隻會拿父母的錢財來裝點自己門麵的“富二代”。

  老板很關心:怎樣才能避免這種局麵呢?尤瑟的答案很簡單:如果你認為這孩子是你的敵人,想要害死他,不流血地殺死他,希望他這輩子一事無成,窩囊無用,就現在好好地照顧他,關心他,嗬護他,用假裝的“愛心”施舍,來剝奪他的成長機會和各種能力,把他像是小寵物一樣養大,將來就必定是廢物。別人還拿你沒辦法說,這叫做“合法暗算”。

  如果你真的對他有愛,有期望,希望他成才,成器,就隻能選擇各種機會,對他無情一點、殘酷一些,設法狠心地折磨他,讓他提升自己,突破自己。而不必在意別人想裝好人來對你的批評。因為這是你的孩子,隻有你才願意為他負責。

  教孩子,其實也並不需要什麽特別的教育技術,隻需要“心”到位就行了。孩子小的時候,最關鍵的就是把“愛心”藏起來,隻讓孩子看見“狠心”和“無情”,至少也是“冷靜理智之心”。讓他發現隻有靠自己才能成長。

  中國的家長,似乎實際行為都與這個標準相反:小的時候,家長明明該嚴格教育,偏偏卻在哪裏扮演“愛心無限,慈父慈母”的角色,孩子“集萬千寵愛在一身”,養成一大堆的毛病。大了一點,特別是上中學以後,出現各種學習和行為問題,家長們開始著急,瞎忙一通,給孩子造成心理障礙。成年以後,麵對孩子行為有種種的不滿,天天抱怨,甚至指責和謾罵。這樣的家長,不是瘋子嗎?一輩子都在做南轅北轍的顛倒事情。

  當然,尤瑟也指出了任何事情都是有限度的,對孩子“無情”是為了讓孩子成長,但孩子畢竟還小,家長應當“量力而為”。像日本和韓國的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時候,在大冬天讓孩子赤著上身去冰雪地裏麵訓練,卻是不值當所有家長去模仿的。

  真愛孩子,就對他“無情”一點

  最近尤瑟的小女兒就被他“無情收拾”了。這孩子在大家的眼裏,是很乖巧,很懂事,聰明可愛的。可是她回家過中期假的時候,十天時間卻天天被尤瑟“軍訓”,還被尤瑟用樹枝打P股,被罰餓飯,一次還餓了一整天(因為她“選”了餓一天)……媽媽看不過去,很生氣,強烈抗議尤瑟的“法西斯行為”,說孩子太可憐了,要把孩子“送給警察局”,讓警察來警告尤瑟。如果孩子沒有吃飯,媽媽也不吃,以此表示抗議等等。

  尤瑟做這些事情,並非孩子有很嚴重的問題,僅僅是因為孩子出現了“逃避行為”,她開始用“消極反應”來獲得認同。如果被縱容的話,將來的問題就大了,她會不快樂,會難以進步,會難以承擔責任。因此,尤瑟認為必須培養她麵對困難和克服困難的勇氣。

  人一生中要麵對很多自己必須克服的困難,而別人無法幫忙。她現在想要逃避的一些小困難,家長當然舉手之勞就能夠解決;但是一旦養成了依賴的習慣,就注定了她一生的平庸和無能。三歲看大,就是看到這些影響會“變大”,變成將來的行為慣性。

  因此,尤瑟很關注她出現的“逃避行為”,盡管她裝出最可憐的樣子,用很好的理由來逃避,尤瑟也絕對不批準。他的原則是:你可以做得不夠好,但是必須努力去嚐試一切,而不允許逃避。一旦她堅持逃避,語言命令得不到執行,就隻好實施“強製性措施”了--打P股。必須讓她體會到選擇“逃避痛苦”,比去麵對困難,更難以接受和更痛苦,她才會麵對障礙,這是基本的人性原則。

  這種嚴格教育的效果是很明顯的,尤瑟的女兒假後回學校,個性和行為出現了很大的轉變:更快樂,更自信,更積極地參與學習和活動了,而且上課的時候,她學習的能力似乎突然提高了一截。一個長句子,在其他孩子都還沒有學會的時候,她就舉手表示已經學會了(原來就算會,也不願意舉手),而且的確能夠完整地說出來。老師們以為尤瑟是不是補了什麽課,其實整個假期尤瑟都在讓她在體能上“挑戰極限”,搞各種運動,在折騰她,根本就沒有學習什麽文化課程,因為尤瑟認為文化課程根本不重要。用運動來訓練她的心理和個性品質更重要。這些過關了,學習會自動的上去,都不需要太操心。這些問題不過關,就算學習上去了,也是暫時的,假的。

  更特別的是:尤瑟對她很嚴厲,也不在乎女兒是否會“親熱友好”,但結果是女兒更親近尤瑟了。在學堂裏通過努力,“掙”到了好吃的東西,她說要留給爸爸。媽媽就很不理解:明明尤瑟對他最嚴厲,甚至很苛刻:打她P股的時候都一定要打疼才行。但是為什麽孩子還最喜歡尤瑟呢?家裏最寵孩子的人,為什麽常常得不到孩子的尊重?

  這裏麵的道理就很深了。首先是孩子的靈魂(心靈深處)是渴望成長的,如果寵愛孩子的家長,用剝奪孩子成長機會來“付出愛心”,寵愛孩子,孩子的身體會很依賴和需要家長,但是心靈卻會很反感和敵意。因此,寵愛孩子的人,基本上得不到什麽好的回報的。這已經是多少代人一直觀察到的因果事實了。

  相反,嚴格要求孩子的人,雖然孩子的身體表現是“感覺不好”,但是心靈的表現卻相反,是“感覺很好”。他在心靈深處,或者說是靈魂深處感覺到你是真正的愛,因此他反而內心深處更感激,更喜歡你,你們的關係會更友好親切。

  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你真心在教育孩子,幫助她提升;而不是亂打孩子,為了出氣而發泄到孩子身上。

  因此,尤瑟給家長的建議是:孩子小的時候(12歲以前),對待孩子要盡可能嚴格,甚至可以苛刻一些,無情一些。如果處理一件事有兩種方法,就一定選擇較嚴厲的一種,寧嚴勿寬!

  不過,當孩子長大以後,態度就相反--寧寬勿嚴!其實,家長真正管教孩子的時間很有限,隻有12歲之前很短的時間。12歲以後,進入青春期,就不能太嚴格了,容易造成逆反心理。小時候怎麽打都沒事,這個時候,碰一指頭都可能出大事。因此父母必須要“寬容和理解”,溫和地對待她。特別是孩子18歲以後,家長還要再退一步,學會“裝聾做啞”。麵對孩子做的行為,你覺得再離譜,再無法認同,都不要去幹預孩子的自由選擇。不要去要求他服從你的意誌,更不要去“教訓他”。18歲以後,你已經沒有任何資格來對孩子指手畫腳了,除非他要求你幫助。

  如果孩子18歲以後有諸多的問題,源於家長12歲以前的教養不當;想管孩子,為什麽不在12歲以前好好管呢?12歲以前管好了,18歲以後,乃至一生,都不需要家長太操心了,他會健康地成長。

  有些家長會存有疑問,如果要求太嚴格,會不會讓孩子變得沒主意?太“綿羊”了一點?

  尤瑟解釋道,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比較聰明,點子多,想法多。而且孩子們基本上都有“領導力”:沒看現在的三歲大孩子,都基本上把家裏的家長們,老人們“管理”得服服帖帖的嗎?他們天生會用各種方法來控製大人以及其他孩子。

  但是,如果家長過早喪失了權威,孩子們就無法成長了。孩子們必須通過服從權威來學會擁有和正確運用權威,戰士必須通過服從將軍,從而才有機會成為將軍。現在除非你把他管成小綿羊,將來長大後才有可能成為獅子,一隻外貌很溫和,內在很有力量的獅子。

  相反,如果你現在就讓他“當上了獅子”,將來長大後,最好的狀態,隻是一隻外麵披了獅子皮,骨子裏麵是個綿羊的內心脆弱的家夥,所謂的色厲內荏之徒。最慘的就是:內外都是小綿羊,無能平庸的富二代。

  因此,家長在幼兒階段,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無情地教育孩子”;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尊重孩子心靈的成長需要。

  為避免某些父母濫用“無情”,給孩子造成心理傷害,尤瑟特別強調:“無情”是對孩子的身體而言的。對於孩子的心靈來說,必須是能夠感受到愛和支持的,而且是強大和溫暖的。

  細節注意:

  第一、對待孩子態度堅決,執行到位,切忌婆婆媽媽。孩子對一個柔弱多情的“領導者”是很不屑的。孩子永遠崇拜強者,而不是多情者。要讓孩子強,家長自己得強。不是身體的強,而是意誌的強大。

  第二、所有“無情”嚴格的訓練和對待,目的是促使孩子更自信,更有勇氣。而不是相反!反對家長為了表演自己的強大身份而去壓抑孩子的心理。

  第三、這種訓練,是讓孩子身體經受他認為“殘酷無情”的磨練後,獲得心靈更大的“成就感”。因為他挑戰了自己,克服了自己。

  中國家長在教育孩子上最嚴重的失誤,就是在身體上“無微不至”,在心靈上冷漠自私,缺乏關愛。甚至以“愛”和“為了你好”的名義,嚴重踐踏孩子的心靈和尊嚴;不懂得“關心”,一味的“關身”。剝奪孩子心靈的快樂和追求,放縱孩子身體和欲望的滿足,兩極偏向完全違背基本的教育原則,導致教育的惡果(到處是弑父,殺母,滅親,自殺,自傷,墮落,無能等等現象)。

  真愛孩子,就對他“無情”一點吧!

  無情有度

  康奈爾大學的尤瑟教授一方麵鼓勵家長對孩子“無情”,來磨煉孩子的身心,從而鍛煉孩子的能力,但尤瑟教授也指出,作為家長,應該“無情”有度,切莫讓“無情”變為“殘忍”。

  一段4歲“裸跑弟”的視頻被放到網上,迅速引來了網民關注:視頻裏,美國紐約-13℃的暴雪中,一名來自南京的4歲幼童,在“鷹爸”的要求下裸跑。“裸跑弟”一邊跑,一邊帶著哭腔說“不想再跑了”。教師出身的“鷹爸”表示,孩子早產,曾被判可能癡呆,但經過自己三年的極限訓練,孩子智商潛力已高達218.有醫生指出,極端訓練方法對智力發展沒有作用。

  尤瑟教授指出,家長對孩子的“無情”,其實是為了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所有的教育都要建立在兩個前提之下,一是不能傷害孩子的健康,而是不能傷害孩子的心靈。所謂的虎媽狼爸式教育委實是“無情”的過頭了。

  有一位父親,他的口號是“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隻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學習成績不符合他的要求,就會遭到嚴厲的體罰。他的四個孩子中的三個被北京大學錄取,他叫蕭百佑,被稱為“中國狼爸”。

  但是,“狼爸”蕭百佑在做客某教育電視台時,受到了現場眾多專家、學者的尖銳質疑,不過“狼爸”毫不示弱,堅稱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親”。

  “狼爸”的育兒經:“打”是家庭教育中最精彩的部分

  在“狼爸”蕭百佑眼中,“打孩子”不僅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環節,而且是“最精彩的一個部分”。在節目錄製現場,蕭百佑還帶來了一個特殊的道具雞毛撣,這是他管教孩子的重要工具。

  據蕭百佑介紹,每當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品行、學習成績不符合他的要求,就必須要接受雞毛撣子的“懲罰”。蕭百佑當年參加高考,獲得了廣東省第八名的成績,被暨南大學錄取。他認為,自己學生階段的成功主要受益於母親“動輒就打”的教育方法,所以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他選擇了延續家族傳統。

  蕭百佑表示,他並非是公眾眼中的“野蠻父親”,用暴力強迫孩子服從自己的意誌。打孩子不是像說得那麽簡單。根據他的經驗,要打得科學,打出藝術並不容易。那什麽是科學地打呢?他認為,是明家規、定尺度的家法。孩子們知道怎麽做是對的,怎麽做是錯的,錯的是新錯還是重犯。錯了打哪裏,打多少下,打的時候不能有不良的反應。打完之後要孩子表述受罰後的決心。蕭百佑認為,孩子身上有三個特性:動物性、人性、社會性。在12周歲之前,孩子身上動物性的特征表現得比較強烈,必須用“打”的方式才能讓孩子懂得是非道理。“所以在孩子12歲之前,我都是以打為主,”蕭百佑說,“但孩子到了12歲,為人品行已經基本成型。此後,我就不會對孩子動手,而是完全依靠說教。”

  專家質疑1:是否在倡導“奴性教育”?

  蕭百佑用“打”的體罰方式,讓孩子懂得服從。本質上是用暴力強迫孩子服從自己的意誌。用這樣的方式培養的孩子,隻會成為唯唯諾諾,沒有獨立思想的人。“狼爸”培養出來的很可能是“羊子”、“羊女”,本質是一種“奴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會受到扭曲。蕭百佑打孩子與孩子考上北大,這兩者之間並非存在必然聯係,所以不值得提倡推廣。

  “狼爸”回應:孩子在年幼時,不需要獨立的思考,隻要學會服從家長就能成長。“在我看來,在0至12歲孩子的性格中,動物性占主要成分,很多行為都是無意識下進行的,所以要用雞毛撣子給他立規矩。”根據蕭百佑的家教“理論”,12歲至18歲,孩子的“人性”才漸漸開始占主導地位,懂得是非曲直。18歲之後,孩子才有社會性的表現,才有社交需求。所以,在蕭百佑定的家規中,子女在上大學前,不能與其他孩子交朋友,生活中隻能有“親人”、“同學”兩個概念。

  “我的三個孩子都考上了北大,事實證明,我的家教方式培養的並非沒有獨立思想的孩子。我隻不過在孩子年幼時,幫助他們認識這個世界。”蕭百佑說。

  專家質疑2:如此家教,孩子怎能快樂?

  “狼爸”蕭百佑定下了“嚴苛”的家規:不允許看電視,除了新聞;不許隨便喝可樂;不允許隨便打開冰箱門;甚至不能開空調等。孩子們隻要觸犯任何一條,就要接受雞毛撣子的懲罰。兒子蕭堯也曾說過:“記憶裏,隻有一次,毫無顧忌地玩,讓我感覺到童年的無憂無慮。真希望這樣的生活能在童年裏多出現幾次。爸爸無疑是成功的,但我們也失去了童年時該有的快樂。”在“狼爸”蕭百佑的管理下,孩子不可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狼爸”回應:蕭百佑認為孩子對於快樂或痛苦,並沒有本質上的認識。蕭百佑透露,他知道三女兒蕭簫曾經在日記中寫過“我沒有快樂童年”,但他並沒有理會女兒的想法。他認為,孩子對快樂或痛苦的認識是建立在與其他孩子對比的基礎上:別人不能玩,自己能玩,就快樂;反之,則痛苦。所以,孩子並不真正理解什麽是快樂。今後對童年的認識也是建立在回憶上的。“現在,他們考上了北京大學,在學生階段取得了成功。所以,我相信以後他們在回憶童年時,肯定認為是快樂的。”

  專家質疑3:不要在意光鮮的表麵,而要關注孩子內心

  “狼爸”的三個孩子考上北大,但他們的內心世界並不一定如外表那麽光鮮靚麗,他們心裏也許比較壓抑、痛苦。無論怎麽“打”,都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傷害;一個成年人打一個孩子,在我看來,就是以強淩弱的表現。我希望“狼爸”蕭百佑能與孩子多溝通,了解孩子的感情,避免悲劇重演。

  “狼爸”回應:蕭百佑表示他並非像外界所描述的那麽“冷血”,他之所以動手打孩子,完全是出於對子女的愛。蕭百佑告訴記者,上世紀九十年代,他為了教育年幼的孩子,幾乎放棄了工作,始終沒能提拔。“一個副科長,我就幹了十年,”蕭百佑說,“我敢說,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最負責任的父親。”蕭百佑還告訴記者,“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並非他的原話。據介紹,到現在,全國各地已有30多個孩子被父母送到蕭百佑家中,利用寒暑假,接受“狼爸式”教育。蕭百佑還希望在退休後,建一所私塾,為社會提供服務。

  其實虎媽狼爸教育的成功僅僅是個例,難以複製,也不值得提倡。

  一方麵,在應試機製下,且不說清華北大的成材率有多少,是否每個學生都能成才,這種隻看考進名牌大學的教育觀本身就是狹隘的。另一方麵,即使這是一種“成功”,“狼爸”家三個孩子進北大也是不可複製的極端個案。很多家長隻看到了棍棒藤條,沒有看到“狼爸”有四個孩子,兄弟姐妹之間形成的學習氛圍和互相支持的心理環境,是目前大多數中國獨生子女家庭所不具備的。如果缺乏良好心理素質和良好的家庭支持,一些孩子在父母的棍棒下很可能出現自卑、憤怒、焦慮、抑鬱,甚至做出自殘自傷自殺的行為。

  因此,父母在選擇用什麽方法來培養孩子之前,需要想一想,將來希望孩子成為一個什麽樣的人。是讓孩子首先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其次再考慮成功與否,還是就想把孩子塑造成獲取功名利祿的工具。這個出發點將直接影響到父母對孩子的培養和教養方式。

  無論如何培養孩子,家長都應該多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多問問他的想法,尊重他的意願。否則,隻會在孩子的心靈上留下陰影。

  無情有度,一旦超過這個“度”,那麽即使讓孩子學會了生存的本領,但你終將失去一個完整、健康的孩子。

  
更多

編輯推薦

1好父母勝過好老師
2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
3影響孩子一生的44個...
4影響孩子一生的58個...
5影響孩子一生的56個...
6影響孩子一生的42個...
7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老故事
8教出最棒的兒子
9學前兒童遊戲
10教子從此不累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不要讓孩子輸在心態上

    作者:龍柒編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本書為家庭教育類讀物。全書共分九章,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別從培養孩子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獨立自主、寬容、勇敢、知足、感恩等八大心態,詳細、全麵講述了孩子的良好心態是如何被培養起來的。第九章“幫助...

  • 平凡的家庭 傑出的孩子

    作者:石岩編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教育孩子是件苦惱的事,許多中國家長為此費盡心力,本書結集古今中外各種名人的故事啟發家長換種方法教育孩子,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 教子聖經

    作者:西西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從生活習慣、溝通協調能力、學習及交往能力,甚至是孩子的快樂天性,父母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本書分為“寶貝的生活習慣”、“寶貝的溝通能力”、“寶貝的學習能力”、“寶貝的協調能...

  • 原諒這世上沒童話

    作者:安小漠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這是一本關於一個女孩在艱辛的家庭中獨立自強的青春傷感小說。無法忍受賭徒父親的欺侮,林向南逃離南方小鎮,投靠多年前離家的母親,並多了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哥哥景昔。因為景昔對林向南的關心和照顧引起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