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章 讀書的三種姿勢

  孫紹振

  (一)

  讀書的姿勢大致有三種,第一種是躺著讀,這是陶淵明所標榜的好讀書不求甚解但是並不一定真正實行的辦法。大多數業餘愛好者就是這樣讀的。其特點是沒有固定的目的,正所謂博覽群書,這種讀書姿勢聯係著一種態度,那就是讀著玩的,讀得順就讀下去,讀不順幹脆就睡著了也無所謂。這種讀法,是一種休息、消遣,也許還是一種享受。日積月累自然也可以增長知識,豐富精神生活,領悟人生的意義,但是,除了天賦特別好的個別人以外,一般人要想迅速有效地提高自己某一方麵的水平,是不可能靠這種姿勢輕鬆地達到目的的。

  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得采取另一種姿勢,就是要坐著讀,古人講的“正襟危坐”,不但是一種姿勢,而且是一種心境、態度,一種目的,那就是求知的態度。通常我們說求學問,為什麽要說“求”呢?那是意味著追求的意思。要追求就得十分認真、嚴肅,注意力非常地集中,和躺著相比,這裏有強製自己心無旁騖的意味。這是最基本的一種讀書方法。大中小學的學生都不約而同地采取了這種方法。

  這種方法的要領是對於書中的每一句乃至每一個字,都一絲不苟反複鑽研,甚至背誦,上下左右聯係,古今中外貫通,力求全麵、準確掌握。正襟危坐的姿勢表現出一種精神,那就是虔敬地刻苦,不滿足停留在表麵上。一般說文字的表麵是很完整的,甚至給你一種天衣無縫的感覺。如果你沒有刻苦虔敬的精神,即使坐著,也可能東倒西歪,精神渙散,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坐著讀的關鍵是開放心靈,讓它像海綿一樣吸收書中全盤的精義。古人說的虛懷若穀,大致可以形容這種心靈狀態。

  這種讀書的方法雖然很好,但還不是最好。因為坐著鑽研,全盤吸收,就意味著你所讀的書本當然是絕對正確的,不包含任何錯誤的。但是這樣囊括絕對真理的書是絕無僅有的,一般地說任何作品都免不了有某種曆史的和個人的局限。一個大人物說過,世界上隻有兩種人不犯錯誤,一種是已經死了的人,一種是還沒有出生的人。對於書,也可以這樣說。坐著讀是完全必要的,不好好學習就不可能提高自己。但是坐著鑽研的時候,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你的思路是被動的。讀書是為了認識世界和人生,主要靠你自己在生活實踐中去體驗,書本隻是一種向導和坐標。因而你要主動地用你自己的經驗和智慧去檢驗它,用馬克思主義的術語說,“批判”它,用解構主義的話說“解構”它,這時候,你就用不著虛懷若穀了。人的思想並不像英國哲學家洛克所設想的那樣是一塊白板。如果真的是一塊白板,可能也就是白癡了。不管你是否意識到你的心眼裏總是存在著一點準則,這種準則是你整個生命的積累;也可以說是一種“先見”,“先見”,並不一定意味著“先見之明”,有了這種“先見”,你就有了與書本交流的本錢。

  這種交流式的讀書,是讀書的更高的層次,我把它叫做“對話式的讀書”。也許你的“先見”在對話中,戰勝了對方,這時先見也就成了“先見之明”,而且得到了豐富。也許你的先見,在對話中被動搖了、瓦解了。這時,你的“先見之明”就變成了“先見之暗”。這就意味著你有了進步。因為你已經突破了自己的局限。“先見”或者本文哲學家的“預結構”,是自己獲得自由思考的前提,沒有任何先見,就沒有自由思考的本錢。憑著它你就不用把書上的每一句話都當做天條,在追求真理的時候,不需要任何的自卑感。

  真正要進入對話式的層次,得改變一下讀書的姿勢,絕對不能躺著讀,也不能滿足於坐著讀,你得站起來,俯視它;把書上的東西用實際情況去檢驗,讓實際情況去批判它、分析它。當你發現書中所說哪怕是有一點與實際不符時,你就要揪住不放,因為這就意味著你的認識又有了提高,你已經發現了問題,而發現問題往往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第一步。這就是說在這一點上,你已經比之書本的作者稍稍高明了一點,這時你當然還要反複思考,但是千萬千萬不要輕易放棄,不要有任何的謙虛,這時候用得上孔夫子的一句話,叫做當仁不讓。這是一個機遇,你和權威平等了,你在真理麵前站起來了。也許你當時還意識不到,但是當你日後回想起來的時候,你會感到幸福的,甚至你的臉上會出現無聲的微笑的。

  以讀《荷塘月色》為例。粗粗地讀,可以躺著,覺得朱自清的語言挺美的。有些人會喜歡他那一連串的排比句,留下了好印象。如果進一步鑽研,就不能躺著,得坐起來。仔細玩味全文,反複讀幾遍,你就會覺得並不是每一句、每一段都同樣地好,而是有些段較好,有些段就不那麽好。如文章快結束時,有沒有必要引用那麽長一段質量並不見佳的宮體駢文呢?當然最好的是那把荷葉和荷花的香氣用聲音來形容的句子了,淡淡的香味像遠處高樓上縹緲的歌聲似的。還有在月光下,將光和影的效果用小提琴的名曲來形容的句子。懂得一點文藝理論的人會想起錢鍾書先生所闡明的“通感”。至於一個人在月光下,享受那“獨處的妙處”,是不是也同樣地好呢?這時光是坐著,就不夠了,你得站起來。有人說(例如餘光中)這一段把話說得這麽白,是敗筆。你同意不同意呢?我是不同意的。我覺得整篇文章就這一段最深刻,最漂亮。在當時的散文中還沒有一個作家把孤獨寫成是一種自由,一種白天裏群居時不可能有的自由。經過仔細的思考以後,你就堅定地相信餘光中不一定對,而比起那一段駢文引文來說這一段要獨創得多了。

  當然餘光中先生也不是等閑之輩,他也不是沒有根據,他的理念出發點是英美的新批評,那是非常強調暗喻的重要的一個流派:餘先生作了統計,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一連用十幾個排比,可是大都是明喻,隻有極少數是暗喻。這種流派的觀念,是不是有道理?這可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如果你在讀完了《荷塘月色》以後,什麽問題也沒有留下,即使有收獲,也是有限的。如果你讀完了以後,老是有些問題,在腦子裏盤旋,逼迫你作出新的概括論,那樣的收獲就可觀了。

  (二)

  朱蘇進是一個頗為活躍的軍旅作家,早在80年代,他的小說《射天狼》就獲得了全國的中篇小說大獎。他本來是福州軍區的創作人員,後來福州軍區並入南京軍區,他就去了南京,他的創作一直以思想上甚為警策而著稱。他有一篇小說,寫一個連隊駐守在臨近國民黨軍隊駐地的小島上。他寫的不僅僅是雙方在目力所能及的距離中的特殊對峙,而且還有一個更為嚴肅的主題:他把這個島上的戰士和軍官分為三類,一類是從來沒有見過什麽壞事情的,一味天真,這種人一見到壞事情就大驚小怪起來,甚至喪失了信念;第二類人,隻看到生活中的壞事情,從來就對人抱著陰暗看法;第三類是明明知道生活中有黑暗的東西,同班的戰友有不少的精神上的缺陷,但是仍然對生活對人性充滿了信心。他的思想力度在中年作家中,堪稱一流,每有所作,都有比較深的思考。但是他在全國讀者中的影響與他作品深度遠遠不能相稱。一些比他在思想上膚淺得多的作家,比如霍達、張抗抗等等都有著比她們的作品的水平高得多的聲譽。也許是朱蘇進的深邃思考在藝術上還沒有找到恰當的表現形式。

  在幾年的不通音訊之後,突然發現了他一本書,《麵對無限的寂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這並不是他所擅長的小說,而是一本談讀書的隨筆。我不過是隨便翻翻,其中的警句便紛至遝來,令我頗為震動。他有那麽多的獨特的、帶著挑戰性格言式的句子,聞所未聞,在無情地向我們這些天天以讀書為業的人,發動著衝擊。

  讀書是為了求知,從培根以來就是這樣說的,“開卷有益”,更是成了我國民間的成語,我們在這樣現成的話語麵前,思維的觸角像裹上了塑料一樣喪失了一切思考力。但他卻對此生發出勇敢的挑戰,他提出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自己思考,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作者的思想。他非常機警而形象地表述了他這樣的主張:“一個教授問他的學生,今天你做什麽?學生的回答是:讀書。教授又問,明天你做什麽?學生的回答仍然是,讀書。後天呢?回答還是:讀書。教授不但沒有表揚他,反而憤怒起來:那麽你還有什麽時間思索呢?”

  這種發人深思的看法,在當前信息爆炸的時代,應該說,很有啟發性。現代城市人,是那麽忙碌,讀書的時間是那麽少,可是即使抽出了寶貴的時間,往往又為讀書而讀書。這不過是往自己的記憶倉庫裏裝貨,而不是利用書本中的信息來發展自己的智慧,開拓自己的創造力。在這一點上,他說得特別精彩:“如果讀書的目的僅僅是增長知識,那麽你即使終生讀書,其知識儲量,也不一定比得上電腦裏的一塊矽片。更可怕的是,你的大腦隻是他人的跑馬場,將心靈淪為盛滿知識的容器。我們吃飯,不是為了變成飯粒,我們喝水,不是為了變成水珠。”

  他對讀書提出了一個很高的要求。真正的讀書不能滿足於被動地接受,更重要的是在接受以後要對書本有所超越,能升華到主動地創造的境界。他對所讀的書,選擇的標準是很嚴格的。他毫不掩飾地藐視市場上許多“拙劣的書”,就是傑出的書,他不僅不無限崇拜,而且常常懷疑其權威。在這一點上,他很有一點符合中國的古話,盡信書不如無書。他說:“在讀書以前,希望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意外。然而在讀之後,才知道每一本書都值得懷疑。”這並不是狂妄。因為一切文明和進步都不能不是從對於天經地義的成規的懷疑開始。對於權威的無限崇拜隻能窒息人類固有的智慧。出於這種自覺,朱蘇進以為:即使讀傑出的書,也不能不是和作者對話,這種對話不是一味順從的,而是充滿了思索和挑戰的。他反對沒有思索地讀書。在說到這一點的時候,他的語言之犀利實在令人振奮:“讀書最重要的是在於思索。讀書是花朵,思索才是果實。思索不但能使你與別的人拉開距離,而且也使你與書本拉開距離。沒有思索地閱讀,就好像一個人沒有胃髒而隻有一張巨大的口腔。整個人便是一條孜孜不倦的過道。這種過道,將所有的美好的書貶值為垃圾。”這種藝術家的語言,無論如何是一些學究式的書評家所講不出來的。你可以說他說得太尖刻,也可以說他說得太偏激,但是你不能不佩服他說出了我們感覺到但卻被世俗之見所窒息的寶貴的思緒。

  他的思想的好處不僅在於尖銳,而且在於深刻。他不滿足於思索,而把問題提到要害上,關鍵在於,在思索中,向作者挑戰:“如果一本書不能引起我的激情,也不能引起我的反抗,那麽不管別人怎樣稱讚它,也不管它果真多麽卓越,對我仍然是一本廢紙。”

  他之所以這麽強調挑戰(反抗),這是因為,他所渴望的不是當一個繼承總結傳統文化的學者,而是做一個有突破性、創造新的文化水平的作家。一個作家的潛在能量,不是浮在其心理表層的,而是深深埋藏在作家潛意識的底層的,好書有一種刺激性,能把這種潛在的心理能量激發出來。“一部好書能使人產生巨大的衝動,恨不得立刻寫點什麽或者做點什麽,甚至在很長時間裏無法再讀其他的書。”他的創造欲望是如此強烈,就是讀了有創造力的好書,他也警惕太好的書,讓他產生自卑感,堵住了你本來可以創造、突破的許多潛能。因此他提出一個非常奇特的說法,叫做“抵抗”好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壞書,寫得差勁的書,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增強他的自信。他以格言式的句子來表達這樣精彩的思想:“大作品使我們變矮,小作品使我們升高。”

  拿這種讀書的態度來要求一般讀者,好像有點要求太高,但是從讀書的根本目的來說,難道不是為了創造書上沒有的東西,而是為了重複書上已經有的東西嗎?但是,曆史積澱的惰性是如此之沉重,眼下絕大多數的讀者,都不敢想象自己讀書,是為超越它。其實,正因為不斷地超越,人類社會的文明才能持續地進步。如果滿足於在前輩的水平上滑行,世界還有什麽希望呢?人們忘了這一點,這不是因為人們太愚蠢,而是因為,創造太難,所以就產生了一種現象:把自知之明和自卑感混為一談了。正是因為這樣,朱蘇進式的讀書方法才具有啟蒙的意義。隻有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才能充分地理解他這樣的話:“永遠有一本隻讀了一半的書,後一半用自己的猜想去完成它。”這不是要求太高了嗎?不,這是一種呼喚,一種啟示。對每一個讀書人來說,都有警示的作用。尤其是當我們讀到這樣的句子:“有些人是句號,他雖然讀完整本書,但是他說不出比書本更多的東西,因為書的終點就是他的終點。有些人是省略號,書讀完後,他卻停不下來,他沉默地、不可扼製地飛行到比書的盡頭更遠得多的天際,始終一言不發。”

  朱蘇進的這本書是以語錄式、格言式的章法寫成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沒有文采。他的文采並不因為思想的犀利而完全消失,有時候,他的思想隱蔽在寓言式的形式中。比如關於馬克思的《資本論》的價值,他這樣說:“偉大的《資本論》出版時,讀者寥寥。一位槍械商用它做靶子,檢驗子彈的穿透力。這確實是極富有靈感的妙用,槍械商可以準確地說:彈道深達750頁……盡管《資本論》擊穿過整個社會,但作為書,它也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何況其他的書呢?”這樣的文字,在有關讀書的文章中實在是太難得一見了。

  我讀過許多談如何讀書的文章,但是卻沒有這樣一本書給我這樣巨大的神經震動,這主要是因為,通常我們讀書,尤其是讀比較好的書,都不由自主地有自卑感,可以說,在精神上我們是跪著讀的,但是真正的讀書法,應該先是坐起來,和作者平起平坐,然後,是站起來,俯視他。這樣的閱讀過程,就是一個在靈魂上提高自己的過程。

  選自孫紹振《挑剔文壇》一書,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