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十六章 助力水都--在學院黨委中心組學習(擴大)會議上的講話

  (2014年5月29日)

  同誌們:

  城鎮化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加快城鎮化進程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內容,也是關係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諾貝爾獎獲得者斯蒂格列茨曾經斷言,21世紀有兩件大事影響人類進程,其中之一就是中國的城鎮化(另一件就是美國的高科技產業)。新的形勢下,中央和省委把加快調整城鄉結構,加快推進城鎮化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闡釋了城鎮化建設的一係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提出了一係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為我們做好新型城鎮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李克強總理闡述了新型城鎮化的內涵,並從六個方麵進行了部署安排。今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進一步明確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路徑、主要目標和戰略任務。5月12日,全省城鎮化工作會議在南昌召開。省委書記強衛在會上強調,中央推進城鎮化的重大戰略部署,必將開啟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嶄新篇章。各地要切實認清形勢、把握大勢,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上來,統一到《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目標要求上來,搶抓機遇、改革創新、科學推進,紮實推動全省新型城鎮化工作取得更大成效。鹿心社省長在會上提出了我省城鎮化的目標和任務,並對全省城鎮化工作作出全麵部署。城市興則天下興,城市穩則天下穩,城市安則天下安。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南昌市提出加快推進“鄱湖明珠中國水都”建設,這是南昌市加快推進城市化建設、提高城市品位、打造城市品牌的重要舉措。建設“鄱湖明珠中國水都”,是一項涉及生態、文化、城建等方方麵麵的係統工程。但其關鍵和核心還是“水”,做好“水利”、“水技”和“水文化”的文章。

  一、圍繞建設“中國水都”,打造新型城鎮化示範區

  作為“昌九一體化”建設的“龍頭”和江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南昌這顆“鄱湖明珠”抓住曆史賦予的發展機遇,全麵啟動一次對城市框架、經濟布局的深刻改革--“中國水都”建設。特別是“江湖互濟、河湖互通、水係健康、水量充裕、水質優良、水城交融、人水和諧”的建設目標,為南昌城市建設繪就一幅“美好城市生活”的新圖景,也為在昌高校尤其是水利院校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中實現發展新跨越提供難得機遇。

  一是南昌市城鎮化迅速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強水利風景區建設,讓城市生活更加美好。提高城鎮化發展水平,最首要、最根本的就是要讓城市生活更加美好。正如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所說:“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在城市居住是為了生活得更好。”“中國水都”建設最終的目標也是為了讓南昌城市生活更加美好。南昌擁有異常豐富的水資源,江、河、湖、溪、濕地、水庫和地熱等多種水形態集聚,全市水域麵積占市域麵積的29.78%,水麵麵積占城區麵積的27.3%,在全國省會以上城市中名列第一,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水城。近年來,南昌市提出加快建設“中國水都”,強力推進多項涉水工程建設,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水生態體係完整、水生態環境優美等方麵取得顯著成效。但不可忽視的是,當前南昌對水麵的利用率並不高,水經濟的效益並不明顯,尤其是直觀反映“中國水都”特色的標誌性水利景觀缺乏。南昌工程學院作為全省唯一的水利院校,地處“中國水都”南昌高新區,毗鄰第二大省會城市內陸湖泊--瑤湖,更與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相互連通。4月12日省水利廳孫曉山廳長來我院作學術報告時提到,不久的將來,南工師生將可以從校內坐船出發遊覽鄱陽湖,全院師生聽了倍感振奮、萬分期待。南昌市在加快推進“中國水都”建設進程中,完全可以支持南昌工程學院利用辦學的特色優勢和得天獨厚的親水涉水條件,推動瑤湖板塊的建設。通過校、湖有機連通,大江、大湖、大城市、大文化與大學融為一體,加快推進瑤湖的開發利用,建成獨一無二的水利大學,實現校園人文景觀與瑤湖生態景觀的完美融合,著力打造碧波蕩漾、風景如畫、意境如歌的“中國水都瑤湖景觀帶”,將其建成“中國水都”的“樣板單元”,發揮引領和示範作用,也讓更多群眾更好地享受城市文明成果。

  二是南昌市深厚的文化底蘊,需要進一步挖掘水文化內涵,讓城市建設更具特色。在城鎮化進程中,集中力量打造本地特色文化品牌,因地製宜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產業,發揮文化資源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對增強城市的綜合競爭實力有著重要意義。南昌素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美譽,有著2200多年的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國務院命名的“曆史文化名城”。但曆史文化名城不是簡單的城市景觀表麵的化妝和美化,更多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人居環境,這就是每座城市獨有的文化積澱和熏陶。這要求我們在城鎮化進程中,要高度重視保護曆史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保護好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和曆史文化保護區,加強風景名勝區保護和合理利用,延續城市文脈,不斷豐富“水都”的文化內涵。要深入挖掘城市文化的特色和亮點,避免城市建設“千城一麵”、“千樓一貌”,在曆史文化遺產保護與“中國水都”建設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和最大“公約數”,才能真正實現“城市有機更新”,讓“中國水都”建設得更具特色。特色是城市魅力所在,是城市發展的不竭動力。南昌異常豐富的水資源,使得“一城清水”成為南昌最大的特色,“城在湖中,湖在城中”是其最顯著的標簽。所以,在加快“中國水都”建設的進程中,必須把“水”當作城市之魂來建設,讓“水”成為南昌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深入挖掘南昌水文化的豐富內涵,打造獨具南昌特色的水文化和水環境,讓南昌的“水文化”成為中國最優秀的“水文化”。要更加注重文化傳承,加強城市文化“頂層設計”,在風貌上要以南昌獨有的水資源優勢為基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把生態元素融入城鎮規劃建設之中,努力讓城市與環境融為一體;在底蘊上要以南昌人傑地靈的燦爛人文為內核,將曆史文化的傳承與城市景觀設計、實體建築結合起來,以文化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城市特色。特別是要注重發揮大學在文化研究和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大學作為城市文化中最先進、最活躍的部分,是傳承、創造、發展和傳播文化的搖籃,以其深厚的思想積澱和高雅的精神塑造影響並推動城市形象樹立、提升城市品位、升華城市形象。南昌工程學院依水而生,依水而居,依水而興,56年水利辦學積澱的深厚而博大的水文化內涵在瑤湖新校區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校園以水為靈魂,水波流紋與鋼架結構完美組合的校門彰顯“水利工程”特色,靈動飄逸的贛撫平原六幹渠在校內蜿蜒盤繞,印度泰姬陵風格的水文化廣場與學院標誌性建築圖書館交相輝映,象征水利工程壩體的校園建築錯落有致,寓意豐富的“說水石”遍布校園,“水泥色”的建築色彩盡顯“水都”之意,等等這些生動元素必將與“中國水都”的文化建設實現無縫對接、有機融合,引領“中國水都”文化的積澱與品位的提升。

  三是南昌市加快建設“中國水都”,需要水利大學智力支撐,讓城市發展更有後勁。近年來,南昌市圍繞打造帶動全省發展核心增長極的目標,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堅定實施政策聚焦、區域聚集、產業聚集、資源聚集,強力推進大投入、大建設、大發展,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一係列新成就,主要經濟指標在總量、增速、排位、比重上均出現積極變化,呈現“總量增、速度快、位次前、占比升”的較好發展態勢。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產業集群、基礎設施和教育科技的有利支撐。有支撐才有後勁,有後勁才有未來。南昌全麵推進“中國水都”建設,迫切需要高等教育提供更多人才和智力支持。南昌的高等教育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如何發揮高校尤其是水利學科專業的人才資源優勢服務南昌“中國水都”建設,進一步推動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增強城市競爭力,不僅是“中國水都”建設的重大課題,也是在昌高校實現科學發展的關鍵所在。作為江西唯一的一所水利院校,南昌工程學院緊緊抓住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水利現代化事業快速發展的曆史契機,進一步凸顯水利辦學特色搶占發展先機,加快推進水利相關學科專業發展,加強水利專門人才培養,加大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特別是近期學院水文化研究中心承接了全省水利風景區的規劃工作,發揮水利院校“智庫”的優勢和作用,為江西水利工程建設和水利風景區旅遊開發等方麵做出積極貢獻。

  可以說,南昌打造“鄱湖明珠中國水都”為南昌工程學院發揮科研優勢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尤其是南昌“西山東水”的區位特點,加上地鐵建設拉伸城市軸距、昌東建設航空城等因素,決定了南昌打造“中國水都”,必將推進城市重心東移,帶動昌東板塊的加速發展,引領水都建設中心從“青山湖時代”邁向“瑤湖時代”。這為南昌工程學院融入高新區城市建設,完善高新區城市功能布局,增添瑤湖板塊人文底蘊,拉動瑤湖板塊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難得契機。可以預見,現代化大學校園與高科技產業園及中心商務區(CBD)將一道撐起整個新城市的天空。“中國水都”建設對南昌工程學院依托毗鄰瑤湖的區位優勢,利用大學先進的文化、科技、人才資源及教育設施,實現對高新區文化建設的輻射、水上旅遊資源的開發、高端人才的匯聚、科技產業的帶動以及加速打造“一流瑤湖生態科技產業新城”、建設宜居生態環境等方麵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二、堅持走特色辦學之路,助力南昌轉型升級做貢獻

  高等學校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南昌工程學院是一所省部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高等學府,多年來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和水利行業發展為宗旨,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水利事業發展輸送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同,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學院現已發展成為以工學為主,文學、經濟學、理學、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水利特色院校,以本科教育為主,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專科教育、國際教育、繼續教育和士官教育同步推進的“六位一體”的教育格局基本形成。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在南昌推進“中國水都”建設的新框架中,學院將充分發揮自身辦學特色和區位優勢,為南昌加速轉型發展培養更多有用人才、引入更多優質資源、解決更多科技難題,在服務南昌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努力實現學院事業科學發展新的跨越。

  一是堅持“水利特色”、“應用型”的培養理念,為南昌經濟社會發展輸送更多有用人才。人才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資源,也是欠發達地區最稀缺的生產要素。當前,正值南昌市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方式轉變的攻堅階段,迫切需要高等院校為社會培養和輸送更多優秀人才。近年來,南昌工程學院堅持辦學與地方經濟發展對接,專業設置與地方主導產業對接,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對接,學院取得的一係列高水平的教學科研成果,先後被教育部批準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開展培養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試點工作,被總參謀部、教育部批準為武警水電部隊定向培養直招士官試點院校。在學院“特色化”“應用型”的培養理念指導下,培養的學生普遍具有“理論基礎實,實踐能力強”的特點,參加工作後能迅速適應崗位要求,學院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社會廣泛認可,畢業生常規就業率連續多年名列全省高校前列,畢業生40%以上進入“國”字號企業,一批優秀畢業生在各自領域嶄露頭角,學院辦學影響力不斷擴大,社會聲譽顯著提升。實踐證明,學院堅持走“水利特色”“應用型”發展道路是符合學院發展實際的理性抉擇,也契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水利現代化事業的現實要求,更是順應當前國家大力倡導建設應用技術大學的主流趨勢。下一步學院將圍繞南昌市產業集群的現實需要,集中力量辦好一批與南昌市經濟結構匹配度較高的應用技術型重點學科和特色專業,建設若幹有一定辦學優勢和特色的、具有良好發展前景和產生顯著社會經濟效益的專業群,促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實現專業群與區域產業鏈的緊密對接,提升專業集群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和學科專業競爭力。尤其要在人才培養規格、內涵和功能上充分體現區域經濟社會和行業發展需求,提高培養人才的規格與標準,突出培養人才的個性特點,努力培養更多“來之能用,用之能成”的應用型人才,為南昌經濟產業良性發展提供更多優質人才資源。

  二是堅定不移地走產學研合作的辦學之路,為南昌打造“增長極”引入更多實力雄厚的經濟主體。推動南昌開放型經濟快速發展,為全麵打造核心增長極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需要有更多有經濟實力的企業參與和支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是高校與企業對接、服務社會的重要形式和抓手,合作往往以人才培養為切入點,進而展開校企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這為南昌市引入更多實力雄厚的“央企”“國企”和上市公司參與城市建設拓寬了思路、提供了借鑒。近年來,南昌工程學院先後與20餘家大型央企國企、行業企業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關係,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校企合作,初步形成了校企緊密聯係、深度合作、共贏發展的長效機製。近期,學院又與中國葛洲壩股份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人才培養、科技攻關、成果共享等方麵展開全方位合作,特別是雙方就“水文化旅遊創意園”建設等重大建設項目進行了密切磋商,初步達成共識。這為學院引入企業力量,利用實力資源,拓寬融資途徑,協同參與“中國水都”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學院將繼續加強與中國葛洲壩股份公司的溝通和聯係,推動雙方合作不斷深入,力爭相關項目盡早取得實質進展。同時,依托學院與眾多“央企”“國企”建立的穩定合作關係,堅持人才、項目、基地、服務一體化原則,圍繞地方產業優化轉型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重大需求,加強與行業、企業、協會及社會團體的橫向聯合與深度合作,探索“校-企-政”協同創新、協同發展的嶄新模式,推動高校智力優勢與企業資金優勢有機融合,完善合作形式,深化合作內容,搞活融資渠道,補齊產業“短板”,協力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三是堅持不懈地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水平,為南昌轉型升級解決更多關鍵性科技難題。科研與社會服務是高校的重要職能和神聖使命。近年來,學院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水利行業發展需要,不斷提高科研與社會服務水平和能力,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學院半數以上的科研項目來源於與企業和社會對接的橫向項目,申報的科研平台均與經濟社會和行業發展需要緊密聯係,教師發表的高水平論文大多與生產實踐密切相關。學院還有許多教師來自企業和行業,多數擁有高級工程師證書,“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40%以上,為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特別是位於彭橋校區的省級大學科技園,是學院與社會對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地和平台,入園企業達到80餘家,在加快學院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孵化和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麵發揮重要作用。當前學院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大學科技園,目前申報工作已經進入準備迎接專家現場評審階段。下一步學院將堅持麵向國家水利行業和江西省經濟社會發展,適應水利行業領域科技戰略需求,找到比較優勢,選準主攻方向,培育高水平的創新團隊,加強協同創新平台建設,強化技術集成與創新,提升服務發展的能力。加強與南昌支柱產業、產業集群和高新企業的對接,主動承接區域經濟建設的攻關項目和重大課題,力爭在南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項目和工程中有聲音、有作為。尤其要依托自身辦學優勢,集中優勢力量和資源,對水資源循環利用、水汙染處理、城市抗洪排澇和“病危”水庫治理等可能影響“中國水都”建設的“瓶頸性”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技攻關,爭取在重大水利工程、水資源應用研究及水利科技創新等方麵取得突破,為南昌轉型升級、發展提速嵌入強勁動力,努力打造南昌轉型發展關鍵性技術的研發中心和重要服務基地。

  三、著力抓好“三大工程”,引領“中國水都”建設

  南昌工程學院的未來發展與南昌“龍頭昂起”緊密相連,與“中國水都”建設休戚與共。南昌市和南昌工程學院均是因水而發,緣水而興,雖不同類,卻是同源。城市是大學生存之基,大學是城市創新之源,兩者唇齒相依,緊密相連,相互促進,協同發展。南昌市為南昌工程學院提供優越的辦學條件,南昌工程學院理應為南昌的發展奉獻更多智慧成果。在國家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和南昌加快推進“中國水都”建設的曆史機遇麵前,南昌工程學院將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關於城鎮化的決策部署,主動參與“中國水都”建設,以更開放的理念、更寬廣的胸懷、更高遠的視野、更強烈的曆史責任感,全力推進“校園環境提升”、“水文化旅遊創意園建設”和“新型高校智庫打造”等三大工程,為江西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中國水都”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是認真抓好“校園環境提升工程”,打造“中國水都”名片。學院將按照“數字化、花園式、生態型”校園的總體規劃和布局要求,結合國情、省情、市情、校情的實際,熔古今思想於一爐、兼中西文化於一體、采中國建築藝術之卓見、納西方建築美學之慧識,將優美的自然環境,與水利工程風格的建築群體和詩情畫意般的園林藝術融為一體,著力推進古樸、優雅、寧靜、舒適的現代校園建設。切實加強校園建設的整體規劃,穩步推進各項基礎設施項目有序建設,努力建設一個布局科學、設施完備、功能優越的新校園。進一步加強校園環境建設,加大可持續性開發力度,加快推進贛撫平原六幹渠文化景觀建設,打造成瑤湖校區“靈氣四溢”的特色景觀,賦予其在大學校園新的文化意義,讓每一位身臨其境的人都能夠深切地感受到這所新大學給其在視覺和內心帶來的衝擊和震撼。積極爭取各界支持、凝聚各方力量,努力將瑤湖校區建設成為功能分區布局合理、水岸綠化校舍和諧、教學科研氛圍濃厚、自然景觀與人文精神交相輝映的生態園林學校,使其成為江西乃至全國大學建設史上的一個典範,在充分滿足幾十年、上百年教育教學需求的基礎上,努力將南昌工程學院打造成為一所經得起時間曆史考驗的“百年學府”。

  二是全麵推進“水文化旅遊創意園”建設,唱響“中國水都”品牌。學院為了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旅遊強省戰略,策應南昌市建設“中國水都”,提出大力發展水上旅遊構想,特別是“打造水文化旅遊創意園,實現校湖連通”等舉措,經過與江西省旅遊局、南昌市政府和高新區管委會多次溝通,得到省市多位領導的親切關懷以及高新區領導的大力支持,相關項目推進取得階段性進展。這一創造性的戰略選擇,讓學院站在了一個新的跨越式發展起點。我們提出的“江西水文化旅遊創意園”,就是按照“以水為脈、文化為魂、一壩領先、多極並起”的總體思路,堅持高起點引領、大手筆規劃、整景區打造、市場化運作的原則,以獨特的水文化和豐富的科普文化資源為依托,以“文化+科普+旅遊”為園區構架,將自然、文化、曆史、生態、教育、體育、娛樂等元素融入其中,打造成名壩景觀、文化展示、休閑旅遊、文藝演出、教學訓練和科普教育為一體的水文化旅遊創意園區,實現學院與瑤湖的立體化連通,形成“校苑湖一體、學研遊結合”的高端水文化旅遊項目。在整體空間形態上,遵循自然生態肌理,與周邊瑤湖景觀共同構建水文化展示平台。在風貌控製上,通過建壩觀湖,從生態視角來改良瑤湖自然文化,以推動其與現代化大學校園的兼容,使水、地形和水文化風景雕塑相互滲透、和諧共融,展現濱湖現代、自然、生態的景觀風貌。在功能布局上,充分導入文化元素,挖掘水文化內涵,實現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科學和諧布局,經濟發展功能、生態擔當功能與美學欣賞功能有機融合,打造係列“親水而不侵水,近水而不進水”的獨特的水文化旅遊項目。從經濟學角度分析,“水文化旅遊創意園”作為城市濱水項目,是符合政府衡量城市建設項目成功與否的標準,即有利於城市經濟的發展,項目建設將拉動高新區瑤湖板塊的發展;有利於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建成後的旅遊區及相關附屬產業預計可提供就業崗位超過萬人;有助於改善城市市容,“水文化旅遊創意園”項目建成後,必將又是一個東方的“威尼斯”、江西的“周莊古鎮”,成為“中國水都”的璀璨明珠,唱響“中國水都”的特色品牌。

  三是著力打造“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助力“中國水都”建設。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推進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今年2月10日教育部印發了《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教社科〔2014〕1號),明確高校“智庫”應當發揮戰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養、輿論引導、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要在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新型城鎮化強調有質量的城鎮化,其目的是實現收入翻番,其核心是從土地城鎮化向人口城鎮化過渡,其理念是“集約、智能、綠色和低碳”。堅定不移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新型城鎮化道路,要在提高發展質量的基礎上加快城鎮化進程,努力使我省城鎮化水平達到或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南昌市作為省會城市,要帶頭實現全省城鎮化的目標,加快推進“中國水都”建設,離不開高校“智庫”支持。南昌工程學院將立足發展實際,從“中國水都”建設的城市功能、布局調整和產業結構優化出發,整合資源、調整結構、完善體係。以協同創新中心和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申報建設為抓手,加強學院軟科學研究基地建設,與行業、企業合作組建工程研究中心,打造一批策應“中國水都”建設的“智庫”品牌;以打造高水平人才隊伍為重點,引進和培養一批學科建設和科研與社會服務急需的高水平人才,發揮人才關鍵作用,努力培育和打造具有水利院校特色的“智庫”隊伍。圍繞城鎮化的目標和“中國水都”建設的需求,統籌規劃各類科研資源、人才團隊和課題項目,進一步凝練“智庫”建設的主攻方向,力求在經濟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尤其是水利建設和環境保護等關鍵領域、關鍵環節以及亟待解決的問題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別是要整合學院人文社科資源,加強城市水利學研究。中國城市水利學研究才剛剛開始起步,我們應該有一種強烈的曆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去從事城市水利學研究。前不久深圳降暴雨成“水城”已是當頭棒喝,如果再不對城市水利進行係統而又綜合的研究,如果城市水利學的研究成果再不為中國數百萬城市管理者所掌握,那麽中國的城市化就可能演變成一場新的災難。因此,要使城市化真正成為中國最大的內需之所在、最大的發展潛力之所在,就必須迅速地、大規模地、高水平地開展城市水利學研究。必須真正了解和掌握科學利用水資源、合理規劃城市水利建設、加強城市水環境保護、提高城市抗洪防澇能力之於城市建設的重要性,中國才能以最小的成本、最低的風險、最大的成效,順利地完成城市化這一偉大的曆史使命。要積極推進學院科研機構和人才團隊從整體上向問題導向轉型,對接“中國水都”建設關鍵性問題和技術性難題,尤其是在“水通”、“水清”、“水活”等方麵提供更多技術支持和決策參考。做大做強學院城市規劃專業,加大水利相關學科知識的教育培養,為“中國水都”建設輸送更多水利特色的城市規劃人才,形成與“中國水都”建設相適應的決策谘詢、科技服務和人才輸送的支撐網絡,努力打造滿足和服務“中國水都”建設需求的新型高校“智庫”。

  我們堅信,有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有全院上下的同心協力,有500萬南昌人民的深切期望,在不久的將來,一個文化厚重、設施先進、環境優美、特色鮮明的水利大學將崛起於高新區瑤湖之畔。新的南昌工程學院必將成為南昌打造中國水都的一大亮點,成為南昌和江西的一張靚麗名片,伴隨著南昌和江西的騰飛,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