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十八章 一流本科--在南昌工程學院2014年度教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2014年4月22日)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今天的教學工作會議既是一年一度的例會,也是學院繼二屆五次“雙代會”後,深化教學工作內涵建設關鍵時期,主動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麵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我代表學院黨委,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先進集體和個人,表示熱烈的祝賀!向為學院教學工作做出貢獻的廣大教職員工,表示衷心的感謝!希望你們繼續保持昂揚的鬥誌和旺盛的幹勁,繼續為學院改革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為開好這次會,我認真通讀了省內外54位高校黨委書記在教學工作會上的講話。他們對教學工作的認識是如此精準,提出的工作舉措亦是如此有力,對教學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我認為學習好黨委書記在教學工作會上的講話是做好教學工作的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

  下麵,我代表學院黨委,就如何貫徹和落實好這次會議精神,樹立一流本科教育新目標,進一步加強教育教學工作,簡單談幾點意見:

  一、堅持教學中心地位不動搖,大力加強“三風”建設

  高等院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等四大基本職能,其中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務是人才培養。縱觀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隨著社會的進步、曆史的變革,大學的功能也在不斷擴展,但其核心功能--人才培養始終沒有變。教學是高校培養和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創新人才的主要措施,是大學與生俱來的職責,沒有教學,大學也就不能稱之為大學。因此,不管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處於什麽階段,也不管什麽類型和層次的大學,都必須牢牢把握人才培養這個根本,而教學工作又是人才培養最基本、最重要的環節和過程,教學工作在學校工作中始終居於中心地位。因此,始終堅持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牢固確立質量是學校生命線的理念,這是大學生存之道、發展之基。離開了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學質量就難以保證,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也將難以實現。對此,我們一定要做到思想統一、認識到位,行動統一、落實到位,否則就會迷失方向,偏離航線。

  近年來,學院始終堅持教學工作中心地位不動搖,堅持走科學化定位、特色化發展的道路,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學建設,提高管理水平,取得了教學工作的豐碩成果,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但從橫向比較,我們與高水平大學之間辦學實力還存在不小的差距,教學工作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特別是在校風、教風和學風方麵。比如,大家也清楚地看到了,一年一次的教學工作會,有不少人遲到和早退,還有人無故缺席,如此蔓延“傳染”,任其發展,也就會對無故曠教、無故曠課不以為然,考試作弊也就不當回事。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學院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嚴重影響著學院建設和發展。教學管理幹部不參加教學工作會,怎麽了解學院下一步教學工作的重點,所在教學單位的教學怎麽搞?這些問題必須加以認真解決。在學院正處於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建設什麽樣的校風,教師的敬業精神、工作態度、教學水平如何,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習風氣如何,幹部職工的工作能力、服務水平如何,直接影響到學院的發展步伐,直接影響到學院提高辦學水平的進程。隻有當廣大教職工將自己的事業發展與學院的興衰榮辱緊密聯係在一起,隻有當廣大學生明白他們的前途和命運與學院的發展息息相關,才能實現全院上下同舟共濟、聚心凝力、發憤圖強的良好局麵,才能迎來學院更加美好的明天。因此,要做好我們的教學工作,提高教育質量,必須要從教風、學風和幹部作風抓起。

  首先,要大力加強教風建設。教風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形成的有特色、穩定的思想作風與工作風格,是教師在思想道德素質、專業能力水平、教學效果、教學風格和行為規範等方麵的綜合體現。良好的教風是學校最寶貴的財富,也是反映高校辦學水平和體現學校人文風貌的重要標誌。教師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是優良教風形成的基礎,也是優良教風的集中體現。在教與學的關係上,教師作為學生的啟蒙者,對學生的影響最直接、最深刻、最有感召力。《史記》諺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學生獲取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講授的深度和廣度,學生研究、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思維活動方式也主要依靠教師的引導和提示。學生之所以能夠“學而不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師“誨人不倦”。教師一絲不苟、孜孜以求的態度和與時俱進、精益求精的精神,會在學生心底鐫刻上深深的烙印。這樣鮮活的事例非常多,比如原複旦大學經濟係的蔣學模教授,自稱“不斷改悔的馬克思主義者”,86歲高齡時仍在修改經濟學教材,這本教材麵世20年來不斷修訂,再版了13次,至今仍影響著眾多學子。優秀的教師總是能把課堂打造成“迷人的想象王國”和“問題世界”。具有優良教風的教師,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努力學習的緊迫感,逐漸培養出學生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和從全新獨到的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見,教師是一個示範性非常強的職業,這要求教師本身要先具備高素質、高文化、以身作則,然後才能去教育學生。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大學是君子培養君子的地方,作為培養人才的主要力量,廣大教師首先要具備君子風範,方能“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教師是優良教風建設的主力軍,要堅持從自身做起,從細節做起,從上好每一堂課做起。優良教風建設要依靠廣大教師共同不懈的努力,在教師的教育活動過程中實現。從學院層麵來看,要切實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要做到精神和物質的統一,氛圍和製度的統一。讓我們的教師既要任教能教,會教善教;又要教有所得,教得相當;既要提倡一介寒儒、兩袖清風的奉獻精神,又要不斷地提高待遇,讓我們的教師體麵地、有尊嚴地、無憂地工作和生活;既要營造篤學敬業、正德厚生的良好氛圍,又要通過製度建設保證全體教師的合法權益。

  第二,要大力加強學風建設。學風是學生思想品質、學習精神和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學風建設是高等學校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工作,是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高校應該將學風建設作為一項係統工程切實抓好,絕不能停留在是“學工”還是“教務”的事這種簡單的爭議上。實際上,根據高校的培養目標,無論教學還是學工的服務職責是明確的,目標是一致的。教育不授漁,教書不教術,教學不點穴,必然導致學生學習缺乏科學指導,使一些學生處於迷失方向的盲目學習的狀態。正所謂“樹不修,長不直;人不學,沒知識”。今天在教學工作會上談學風建設,就是要著力構建教學工作與學生工作一體化的學風建設模式,隻有兩者緊密協作,才能產生“協同效應”。要針對教育教學、日常管理等方麵影響學風建設的突出問題加以研究,探索規律,不斷創新和完善工作方法,用科學合理的方法推動學風建設;要積極構建學風建設的有效平台來助推學風建設,探索實施諸如“南工才俊拔高工程”、“專業特長助推工程”和“思進學子幫扶工程”等;堅持課堂教學和日常行為兩手抓,采取有效措施規範課堂教學秩序,切實提高課堂出勤率,同時要通過繼續堅持“三早(早起床、早讀書、早鍛煉)、三按時(按時起床、按時上課、按時就寢)”等有效舉措,強化學生日常行為管理;要發揮學生黨員和學生幹部的帶動作用,全方位營造濃鬱的學習氛圍,從思想深處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教育,明確學習目標,自覺樹立積極進取、勤奮向上的學習態度;要進一步加強正麵引導和教育,特別是對學風建設過程中湧現的先進集體和個人,要加大宣傳力度,樹立先進典型,發揮其在學風建設中的模範帶頭作用。要進一步拓展和豐富先進事跡報告會、專題講座、學術報告等教育活動的內容和形式,特別是要充分利用“學風建設月”等有效載體,以“一個學院、一個特色、一個亮點”為主導,實現學風建設“周周有活動、月月有精彩、人人有舞台、院院有品牌”。

  第三,要大力加強幹部作風建設。幹部作風決定著教風,教風決定著學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荀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所以,幹部作風往往影響和決定著教師的教學作風。如果一所學校的校風不好,首先要從幹部作風查找原因。當前學院幹部隊伍的作風主流是好的,特別是通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幹部作風有明顯改善,但部分幹部仍然存在一些不良的習氣,比如缺乏創新意識、服務意識、實幹意識、原則意識、大局意識,自以為是,我行我素,發現問題推諉扯皮,擺花架子等,這些風氣非常要不得,如果不及時糾正,將會影響學院下一步的發展。“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全院上下要以鞏固和升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為契機,切實轉變幹部作風,確保“三風”建設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各級黨組織要切實加大幹部教育、管理和監督工作力度。要堅持和完善校院兩級中心組學習製度、幹部在線學習製度和集中學習製度;改進幹部管理辦法,要把幹部作風作為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堅持用好的作風選人,選作風好的人。各級領導幹部要樹立全心全意為師生服務的思想。要堅持理論聯係實際、密切聯係群眾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遵紀守法、廉潔奉公,作風民主,公道正派,工作既雷厲風行,又紮紮實實,有開拓精神,胸懷全局,寬以待人,關心群眾,幫助師生解決實際問題。

  總之,大學的校風凝聚著大學的理念、文化和精神,是學生的求學、研學之風,教師的教學、治學之風,教學管理人員的管教、管學之風,學校領導的辦學、導學之風的綜合。要把“三風”建設作為學院內涵建設的重要方麵,平時抓與集中抓相結合,層層抓落實,明確任務和職責,建立長效機製。以優良教風帶動優良學風,促進校風建設,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加強“三風”建設必須成為全院各部門、各單位和全體教職工的共識和努力方向。

  二、堅持深化教學改革不動搖,切實遵循“四項”原則

  改革是我們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是各項事業發展的必然途徑,這已經被無數的改革實踐所證明,被無數的發展成就所彰顯。以我們學院為例,如果沒有改革,我們還在彭家橋100多畝地辦學,現在我們校園麵積達到2000多畝,實現“校湖連通”之後,將會進一步增加學院的辦學資源。所以學院要做大做強,必須加大改革力度。改革是我們辦學治教、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是學院內涵建設、科學發展的動力源泉,更是社會所求、事業所需、師生所盼的重大舉措。我們今天召開的會議,基本主題就是推進教學改革和創新,這也將成為今後較長時期內學院發展的主基調。教學改革是學院總體改革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居於學校改革的中心地位,是各項改革的重中之重。“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那麽,教學改革為什麽要改?到底怎麽改?應該遵循哪些基本原則?回答好這些問題,是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前提。第一個問題:為什麽要進行教學改革?主要有兩個方麵的原因:一是外因“倒逼”,二是內因急需。外因“倒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生源下滑。麥可思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高等教育市場正麵臨洗牌。當前,一本院校麵臨的是生源質量的競爭,二三本院校和高職院校麵臨的是更為嚴酷的生源數量的競爭。高等教育領域引入市場機製中的優勝劣汰、公平競爭是大勢所趨。生源競爭是中國高等教育新陳代謝的一次挑戰和機會,可以倒逼高校改革升級提速。二是競爭壓力。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002年達15%,到2013年就達到30%,而北京、上海、江蘇等一些高等教育相對發達的省市這一數字已超過40%。所以,“上大學”不再難之後,“上個好大學”就成為家長、學生的第一追求。“好”除了“更有名”外還包含“更適合”。這就對大學提高質量、辦出特色提出了更高更緊迫的要求。而大學內部是什麽狀態呢?前兩年《光明日報》曾有一篇報道是這樣描述某大學的:“學生們有的吃著東西翻著閑書,有的玩著手機塞著耳機打著瞌睡,老師站在講台上視而不見、照本宣科……”這樣的場景在我院的課堂裏也並不鮮見。高校的發展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班級規模在變,學生的學習需求在變,社會對學生的需求在變,家長的期望在變,專業和學科發展需求在變,教師的需求也在變,大學的功能與職能都在變。麵對變化,我們必須堅持改革不止步,才能在變化中抓住機遇,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從我們學院的發展進程看,今年正好是恢複本科辦學10周年,學院的人才培養規格需要不斷提高,人才培養模式需要不斷完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需要不斷創新,這是時代賦予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也是我院自身改革發展的內在需要。“變”勢在必行,“改”迫在眉睫!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來說:“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動力之源”,“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第二個問題:教學改革怎麽改?

  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所以教學改革要“以學定教”,即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研究教學改革怎麽改,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學本論”。正如陶行知先生所主張的“事情怎麽做,就怎麽學,怎麽學,就怎麽教”。就像《中國高等教育》(2012年第19期)卷首文歸納的:“教學改革要從知識本位、社會本位的課程觀轉向學生發展本位的課程觀,從傳授知識的教學轉向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從注重結果的評價到注重過程的發展性評價。”我們要把學生的成長、成才、成功作為教學改革的重要基點,把握教育規律、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人才成長規律、市場規律,充分考慮學生成才和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要。樹立“人人是人才、人人能成才”的觀念,不斷完善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要切實加強教學方法的改革,注重學思結合,嚐試啟發式、探索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於創新,努力把學生培養成國家需要的、社會歡迎的、道德高尚的、才智卓越的、能力超群的應用型人才,這也是我們教學改革的方向盤和航行舵。第三個問題:教學改革應遵循哪些原則?教學改革需要常新、常思、常行,教改無禁區。但必須強調的是,教學改革必須堅持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擁護馬克思主義、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這是根本原則和基本要求。在此前提下,還要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一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是新時期最核心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規律的集中體現。大學為學生而建,教師為學生而受聘,教學計劃為學生而設。一個大學的教授不一定是終身的,但一個學生屬於某個大學是終身的,不論他走到哪裏,始終都貼著母校的標簽;一個人可能會忘記出身,但不會忘記自己曾經上過的那所大學,而一所大學的辦學聲譽和影響力往往就是通過那些校友的成就來展現。我們常說大學要有大師、大樓、大樹、大氣,要有強的師資、高的科研,還要有鮮明的特色。說到底,這個大、那個大,學生本領大才是真的大;這個強、那個強,學生能力強才是真的強;這個高、那個高,學生質量高才是真的高;這特色、那特色,學生有特長才是真的特色。教育作為人類的一種高級活動,其本質就是發掘每個人的潛質,培養每個人全麵發展的能力,真正使每個人都能獲得最適合自己的教育。所以,我們在推進教學改革過程中,首要遵循的原則就是“以學生為本”。關於貫徹“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方麵的案例有很多,如:美國高校的“新生向導”、“書院製”、“一站式”服務,廈門大學的免費米飯、天津大學的愛心帳篷、中國科技大學的“隱形資助”。那麽,如何貫徹“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呢?我認為,一是管理、服務以及教育教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中心”展開。要因材施教--分流培養、個性發展;課堂教學要徹底改變老“三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狀況,向以學習者為中心轉變,重點是教學方法的改革。二是一切製度性安排都要以學生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發展為目的,同時在製度設計時必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其中,一切與學生有關的事情都要不同程度地交給學生自己去想、去辦。當然,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並不等於一味地順從學生,更不是“媚生”。溺愛不是愛,而應嚴慈相濟,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

  二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關於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國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這樣描述:“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蓋在於引導啟迪,使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受。”這要求我們的教師不僅要“學富五車”,更要“授人以漁”,要以關愛學生為天職,以學生發展為己任。特別是作為大學教師,要為人師表、率先垂範、嚴格治教,方能產生無言而威、不教而教的教育效果。“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不嚴,師之惰”。學生學習目標的確立需要教師啟迪,學習興趣需要教師激發,人生道路需要教師指引。教師的風範與魅力是學生最好的榜樣。沒有高水平的教師,就很難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這要求我們在學院新一輪發展中,要更加突出教師在教職工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和在分配中的優先地位,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和人才培養中的基礎性、戰略性作用,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在學院新一輪人事分配製度改革中,要繼續向教學一線教師傾斜,營造尊師重教的和諧工作氛圍,激發廣大教師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尤其要發揮“教授治學”的作用,這是高校擴大學術權力、抑製行政權力的一項重要內容。高校“去行政化”並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單純地去行政級別,而是要去掉或者消除那種政府機關式的行政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很重要的一點,學院應當進一步發揮和擴大學術權力,這個學術權力相當一部分就是我們教師的權力。這樣會減少我們很多失誤,會更好地發揮我們教師在教學改革、學術提升、社會服務等方麵的中流砥柱作用。

  三是以質量為核心的原則。教學質量作為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基礎和關鍵所在,是高校的“立校之本”。高等教育的競爭,實質上是人才培養質量的競爭。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由供給方決定向需求方決定演變的過程中,教學質量成為學校生存的先決條件和基礎性要素。廣大學生家長省吃儉用,千方百計把子女送到學校,就是希望他們能在學校受到良好的教育,就是希望他們能在學校的良好環境裏成長成才,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我們學院之所以能夠躋身同類院校前列,關鍵就在於教學質量高、社會聲譽好。因此,要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教育教學發展觀,建立並完善以質量為中心的教育管理製度。各院部、各部門和全體教職工都必須不斷強化以質量求生存、以質量求發展的思想觀念。特別是我們的老師,要在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創新授課方式,精心設計授課內容,準確掌握教學進度,科學進行考核評價,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質量,徹底改變“教學局限於教書、教書局限於課堂、課堂局限於講授、講授局限於教材、評價局限於試卷”的現象,真正使學生學有所值、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四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原則。關於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著名高等教育專家潘懋元先生曾有過係統論述。他認為,社會需求是多樣的、複雜的、具有多重性。第一,在基本要求上,社會需要高校所培養的人才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第二,在具體要求上,社會需要高校的專業結構與社會的人才結構基本一致,大學生能充分就業;第三,高等教育應反映社會具有的不同層次、類型的需求。教育部袁貴仁部長也多次強調:“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推動新一輪高等教育改革。”可以說,社會需求是教學改革的動力源泉,教學改革必須以適應和滿足社會實際需求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我們學院而言,必須麵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麵向主導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推進專業改革,並保持專業建設適度超前;必須按照市場需求,深化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和教材、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評價手段等方麵的改革,提高人才培養的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

  需要指出的是,教學改革不是一勞永逸、一蹴而就的,很多方麵的改革沒有固定模式、成功模式可資借鑒,既要執行教育部、教育廳的要求,也要借鑒兄弟院校的通行做法,更要根據學院的辦學實際,穩步推進學院教學改革。堅持條件成熟一個上一個,試點成功一個推廣一個,允許先行先試,邊試邊行,取得成果後逐步推開,漸進深化。同時,也支持和鼓勵各院部、各專業在遵循規律性的基礎上,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改革實踐,我們希望殺出幾匹黑馬來,帶動學院的發展,力爭多出成果,早出成果,探索出一條具有高校特色、南工特征的教學改革之路。

  三、樹立一流本科教育新目標,著力構建教學工作新機製

  縱觀世界一流大學,無一不重視本科教學,本科生在一流大學裏永遠都是“天之驕子”。比如耶魯大學一直將本科教育視為大學的核心,正如其校長萊文所說“諾貝爾獲獎者也要上本科講堂,不能推脫;承擔本科授課的教師,即使總統要求接見,也可拒絕”;哈佛大學的校長陸登庭強調“大學的責任是優秀的本科教育”。而且越是一流的大學,越是一流的教授,越是重視本科教育。在清華大學,楊振寧先生為本科生講授過大學物理,張光鬥、姚琪智、顧秉林等一批院士和眾多長江學者也都從事本科教學。同樣,本科教育之於我們學校,也是“安身立命之本”、根基所在。特別是學校在創建水利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工程大學的征程中,一流的本科教育更是關鍵和基礎。那麽,我們學院的一流本科教育應該是怎樣的呢?我認為,應該是我們的人才培養質量在同類院校保持領先水準,我們的人才培養規格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高度契合,我們的畢業生在行業領域具有強勁的競爭力,我們的本科教育在同類院校中能起到啟發、示範和引領作用。一流的本科教育理應成為我們教育教學改革的目標和方向,這既是經濟社會發展和水利現代化事業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學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調動多方積極因素,構建多方聯動、多效合一、科學有力的保障機製,努力使本科教育成為我們學院的品牌和“名片”。在這裏,就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創建一流本科教育,我重點強調五個方麵,即要構建全員參與、資源優先配置、質量監控、文化育人和製度保障等五大機製。

  一是全員參與機製。本科教育是一個係統工程,涉及學院的方方麵麵,需要全院上下共同努力。正如漢代王符所說:“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就是說,大鵬衝天飛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輕盈;駿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隻腳的力量。這裏麵說的就是全員參與、凝聚共識,形成合力。人才培養具有“木桶效應”,培養質量的提升程度,取決於人才培養中的那塊“短板”。因此,必須堅持和完善全員參與機製,加強全員力量的整合,努力形成全員重視教學、參與教學、研究教學的巨大能量。領導班子對教育教學與人才培養工作富有重要的領導責任,必須始終堅持黨政一把手作為教學質量的第一責任人,把教學工作作為重中之重,長抓不懈,抓緊抓實。班子成員要經常研究教學工作,經常深入教學第一線進行調查研究,經常走進教室推門聽課,了解和解決教學工作中的問題。教學管理職能部門要真正成為學校教學工作的決策谘詢中心、監管中心和服務中心。其他各部門、各單位要樹立為教學服務、為教師服務、為人才培養服務的思想,轉變工作作風,明確服務任務,創新服務機製,不斷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為教學工作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製度保障和物質條件。各教學單位院長、主任是抓好教學工作的第一負責人,專業負責人、教研室主任是專業建設的主要責任人,教師是每門課程的具體負責人,要充分調動教師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教學工作層層有人負責的良好局麵,要讓一切有利於人才培養的活力競相迸發,讓全院教職工的智慧源泉充分湧流。同時,各級黨組織要切實擔負起保障教學的責任,為教學工作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人才保障和作風保障。

  二是資源優先配置機製。資源優先配置機製就是學院在配置各類資源時要把本科教育教學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上。這裏的資源是學院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比如,學院引進高層次人才,我們在考慮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的需要的同時,一定要兼顧本科教學工作和人才培養的需要,對於優秀的教學人才,我們要優先考慮引進。學院的財政經費要更多地向教學支撐體係傾斜。學院向社會爭取的各種資源,也要重點用於本科教育。當前學院依據自身財力有序推進校園基本建設,對改善教學條件至關重要。要堅持把教學基本條件建設放在首位,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強教學儀器設備購置力度,加大實驗實習經費的投入,確保教學需要。資源優先配置還涉及一個優勢轉化問題。我院是一所學科特色和優勢比較明顯的應用型大學,將我們的學科特色和優勢有效轉化成人才培養的優勢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大家都應該思考,我院的學科特色特在哪,優勢優在哪,如何把我們的學科特色和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的優勢?希望這次教學工作會後,我們能進一步研究出更多的具體的、切實可行的辦法來。

  三是質量監控機製。要建立、健全和完善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質量監控機製,加強本科教學運行監控,完善教師教學評價體係,規範管理課堂教學、實踐教學、課程考核等各個教學環節,進一步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教學質量保障體係。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讓更多優秀教師主動站上講台,熱愛教學,鑽研教學,取得優秀的教學成果,在教學工作中獲得歸屬感和成就感。要繼續堅持完善“教授為本科生上課”的製度,安排更多學術積累深厚、教學經驗豐富的教授為本科生上課。全院承擔本科教學的教師都要向學生公布自己的教學計劃,經常研究教學方式,包括互動方式、探究方式、實習方式、課題論證方式等。要嚴格教學全過程的質量控製,尤其要從製度上保障本科教學的六大環節--備課、講授、討論、作業、答疑、考核等規範合格。教學質量監控要像抓農產品食品安全一樣,從源頭抓起,從田間地頭到生產加工,再到百姓餐桌,要有明確的綠色標識和生產日期,每一個環節都要不斷加大監督力度,讓不合格的食品無處遁形。這次教學工作會缺席、遲到、早退的一定要補課,就像農民種地一樣,先要把種子搞到手,春耕期間還要選好種、播好種一樣,種子都沒有,怎麽發展生產?比如最簡單的種紅薯,首先要有紅薯種,才能做到“春天一顆種,夏天種一隴,秋天滿山崗,冬天堆滿倉”,整個過程都有嚴格的生產程序。我們做教學工作也要向農民學習,甚至要比農民做得更好,才能讓學生“吃得”滿意、讓社會“用得”放心。

  四是文化育人機製。大學文化是一所大學的靈魂和血脈,是學校特色、特性和精神的根本體現。濃鬱的大學文化對於學生的培養,特別是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我曾經把學校文化比喻為大樹、咖啡和老酒,意思是大學文化是需要長期積澱和培養的,是優雅和有品位的,是富有朝氣和激情的。而堅持文化育人是大學的獨特功能和重要使命。獨特的文化對人才培養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又是深遠而巨大的。學到的知識可能會忘記,但文化的烙印會伴隨一生。我們的老師、同學、校友們在一起會經常談起“南工烙印”,大家比較一致地認為有“南工烙印”,但不清晰、辨識度不高,或者很難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其實從一個側麵反映出我們的文化育人做得還遠遠不夠。在文化育人上,我們要在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學院的辦學曆史和特色文化。正如芝加哥大學原校長金伯頓曾說:“有許多無形的東西使得一所大學變得卓越並保持卓越”,原天津大學校長吳永詩也曾說:“辦大學就是辦氛圍”,講的就是大學的文化和傳承。南工五十多年的辦學曆程,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和精神傳承,特別是作為水利院校長期積澱的水文化內涵,值得我們好好總結、升華並繼續發揚光大,我們要參照“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景觀石的建設思路,日積月累建成“說水石林”,著力推進水文化景觀建設,努力將南工校園打造成水利發展史和水利文化教育的“活教材”。要整合水文化研究資源,加大水文化理論研究力度,進一步豐富學校水文化內涵。相關教學單位也要結合自身實際,建設一些有特色的文化景觀,努力營造環境育人的良好氛圍。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探討如何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把文化建設融入人才培養工作之中,真正發揮文化育人的作用。要用長期積澱下來的南工文化熏陶人,在師生精神麵貌、學校風氣、機製體製與校園環境氛圍等方麵彰顯我們的大學文化,促進科學、工程與人文精神交相融合,營建“崇尚科學、追求卓越”的學術風尚,營建“回歸工程,協同創新”的工程風範,營建“自強不息、開放包容”的校園氛圍,孕育大氣、大度、大愛的大學氣質,以及開放、競爭、服務、創新向上、創造有為的校園生態,使我們的文化底蘊更加豐厚,精神品質更加卓越,育人功能更加完善。

  五是製度保障機製。一方麵要從教學製度層麵來推動和保障教師參與教學工作的足時足量和有效性,讓人才培養質量有最基礎的保障。比如我們已經實施了教師分類聘用管理製度、青年教師助教製、教師出國(境)進修訪學計劃等,但僅有這些還不夠,還必須想出更多的辦法,拿出更多有效的舉措,和已有的製度共同形成完整的保障體係。另一方麵要不斷完善激勵機製。學院即將推出的“首席教授”、“瑤湖傑青”、“教學與科研工作量打通計算”等措施。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研究如何能夠不斷提高教師的待遇,加大教學工作的業績獎勵,使在教學上專心致誌投入、兢兢業業奉獻的教師有成就感。我們更要想方設法提供平台、開拓空間、創造機會,要讓在教學工作上成就突出的教師在學院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受到更多的尊重。同時,借此機會我想強調,要以開展教學管理狀態考評為抓手,充分調動各院部辦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各院部也要積極行動起來,想辦法吸引更多的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人才培養中來。

  同誌們,“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奉獻;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學院就像一艘大船,承載著每一位師生員工的前途和命運;學院又像一棵大樹,孕育著每一根樹枝、每一片樹葉的生機和活力。學院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學院的建設和發展牽動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我們要以更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不斷奉獻、求真、創新,團結進取,努力拚搏,紮實工作,呈現新麵貌,創造新業績,努力開創教育教學工作新局麵!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