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十三章 說水石林--漫談“說水石林”

  “天地開,混沌清,石為本,陰陽交,六合一,石為心。”“萬物之母”的地球之骨--石頭,孕育了萬物,書寫了文明。在校園安放形態各異的石頭,在石中鐫刻有教育意義的有關水的論述,以園林立峰的形式出現,形成“說水石林”,這是石文化與水文化的融合,更是對中國山水文化傳承與創新。本文旨在通過了解石文化的概念、傳承,以及石文化與水文化的融合,分析興建說水石林的重要意義,探究建設說水石林的具體舉措,為說水石林的建設提供理論參考。

  一

  (一)關於石文化的概念及曆史傳承

  石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是融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為一體的一門邊緣科學,涵蓋麵既廣又深。從概念來看,石文化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廣義的石文化是人類以自然界的石頭為材料,或以石頭為某種表現形式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人類文明的根祖文化,是人類意識的表現,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重要表征。狹義的石文化是人類通過對鬼斧神工、天造地化的天然奇石的寶貴發現、整理、觀看、鑒賞和收藏來滿足自己的審美需求和精神享受,其意識形態性大於對物質的實用性需求,是廣義石文化的一個分支,即我們所說的賞石文化。賞石文化具有可視、可聽、可觸、可樂多種藝術性能,與當時的經濟發展、科學技術、社會曆史直接相關,受經濟基礎和科學文化諸多因素的製約,同時對推動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進步產生巨大的影響。

  人們喜愛石頭,是因為它能怡情養性、啟迪心靈、滌塵淨心。石頭有靈,涵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石頭有神,凝聚著民族獨特的氣質精神。大詩人陸遊說過:“花能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賞石之風,始於商周,盛於秦漢唐宋,並在唐宋年間傳入日本、朝鮮等地,近代東南亞、南美和歐洲也開始盛行。3000年前,周穆王駕八駿之乘,登昆侖,在群衛之山攻,載玉萬隻而歸。先秦時期,就有關於觀賞石的記載,《尚書》中的《禹貢》,指出泰山的峽穀中產怪石,並將怪石列為貢品之一。漢代出現賞石文化的雛形,文人雅士將從山間或河灘中拾得的奇異怪石和鵝卵石,置於庭院、擺於案中,觀賞把玩,稱之為雅石、供石和奇石。唐宋時期,賞石藏石之風十分興盛,著名詩人陸遊、蘇東坡,書法家黃庭堅等一大批文人收藏、觀賞奇石,為之吟詩作賦,白居易的《太湖石記》論述了太湖石的產地、特點、賞石價值,成為我國第一部賞石專著,標誌著中國的賞石文化已進入昌盛時期。宋代相繼出現一批賞石、評石、收藏等方麵的文章和專著,宋紹興癸醜年(1133年)問世的杜綰《雲林石譜》共三卷,“匯載石品凡一百一十六,各具出產之地,采取之法,詳其形狀、色澤而第其高下”。這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石譜,是對奇石藝術的全麵總結,從記石進而論石。在相石方麵,愛石成癖的米芾創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原則,即長期為後世所沿用的“瘦、透、漏、皺”四字訣,米芾以書畫兩絕而聞名於世,卻對石下拜而被國人稱為“米癲”。清代鄭板橋酷愛奇石,稱奇石“醜石也,醜而雄,醜而美”。譚嗣同在賞石鑒賞方麵提出了獨特的評價標準,他認為石如人,其外形與人一樣,具有首、腹、貌、氣、膚、年齡,並對每個部位提出了相應的鑒定要點,他著有《怪石歌七古》:“其首秀而瘦,其腹漏而透,其貌陋而皺,其氣厚而茂,其中秀而籀,其紀歸而壽。”曹雪芹更是從石中引出名著《紅樓夢》,亦稱《石頭記》。當今,賞石文化已深深滲透到了現代人的生活之中,奇石收藏成為現代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奇石博物館、奇石收藏家如雨後春筍,遍及全國。

  (二)賞石文化的重要曆史意義

  中國觀賞石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枝奇葩,賞石文化在推動人類發展、提升人們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等方麵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第一,石文化推動了人類的曆史進程。從十九世紀歐洲的進化論者,到馬克思主義的人類學家,都認為第一件粗陋的石頭工具的產生開創了人類曆史的源頭。人類從低級動物中解放出來恰恰是從石頭開始的。原始人類賴以生存的第一件工具就是石頭,燧石取火,結束了茹毛飲血的生活。正如毛澤東在《詠史》詞雲:“人猿相揖別,有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石器是人與猿相區別的重要標誌,因為動物不會製造工具。在中華民族廣袤的土地上,先民們繁衍生息,孕育了燦爛的古代傳統文化,也留下了賞石的千古佳話。從周口店山頂洞人居住的洞穴裏,發掘出約18000年前的人骨化石和裝飾品來看,遠在舊石器時代賞石行為就已經存在。著名藝術家羅丹說過:“藝術始發於自然。”原始人從石頭上的自然紋理和圖像受到啟示,並進行模仿,從而產生了原始文字和繪畫,萌發了原始藝術,從某種角度來說,原始文化就是石文化。曆史發展到今天,人們用現代的科學技術,以石為器,或以石為原材料,製作成人類所需要的東西。石頭無所不在,無所不用。無論是國家的重要建築物,如皇宮、皇陵、禦園、城堡、寺廟、堤壩、橋梁、大道等,還是民間的園林、房屋、庭院、亭舫、涵道等,無不取材於石。至於石碑、石刻、石雕、石畫、石鍾、石磬、石鼓、石塔、石硯、石棺、石室、石印等,更是在石頭上做盡文章。從人類文明的開啟到發展,我們完全可以認為石文化在推進人類文明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賞石文化提升了人們的審美情趣。泱泱五千華夏石文化,源遠流長;巍峨峨高山仰止,光閃閃璀璨奪目。女媧補天、精衛填海、河圖洛書、啟母石說和氏壁之傳奇,大禹得玉尺而量天地,更有那孫猴石破天驚;寶玉通靈石頭記……從擊石取火到琢石成器,從擊石磬樂到玩石養心,趣事之多,從浩如煙海的詩詞歌賦中更是不勝枚舉。歲月前行,朝代更迭,書之不盡石之不朽,道不盡石之美奐,神奇之石承載著日月江河大地,烙印著人類之思想。老子在《道德經》中詠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人類悠久的賞石曆史中,追求自然美是賞石的真諦,追求意境是賞石的至極,從石頭上讀到詩,從石頭中看到畫,從石頭中聆聽音樂,從石頭中體悟自然的奧妙,從石頭中體悟宇宙的玄機,從石頭中體悟人生的哲理,天人合一,返璞歸真,人石合一,方為真諦。在賞石過程中與石感應交泰,物我一體,石我交融,以暫時逃逸出在鬧市中疲於奔命的繁忙桎梏,得到一點安寧;在與奇石野趣的嬉鬧中聆聽奇石的特殊語言;在將百裏之勢濃縮於咫尺之間的奇石中感受它所蘊含的無限的大千世界,人們的審美情趣隨著賞石曆史的發展而不斷提升。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賞石家和廣大觀賞石愛好者在繼承和弘揚觀賞石文化的同時勇於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創造出許多符合時代精神的新的觀賞石理念,新的科學觀和價值觀,扣緊時代脈搏,更是為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的有生力量。

  第三,賞石文化促進了建築領域的發展。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陶淵明,在《歸田園居》這首詩裏喊出了“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現代的人們,正在“樊籠”與“自然”之間求得新的平衡,作為自然之物的石頭,正在充當這樣的平衡之“權”,並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青睞。在現代城市建設中,如何在鋼筋水泥的叢林裏盡量保留藍天白雲、水清草綠的審美情趣;如何在創意工業與自然意韻之間實現兩極共振,已經成為現代建築設計師們共同的考題。現在,無論是社區裏的公共綠地,還是城市中的大型綠地,除了必不可少的花草、樹木之外,更增添了小橋流水和石岸、石灘,也置放了眾多大型花崗石或河卵石,使綠地更加剛柔相濟,更具人性化和天然化。賞石文化對建築領域的影響,尤其體現在園林建築方麵。古往今來,受山水詩、畫的影響,從達官貴人到文人雅士,爭相營建園林,並在山村中建別墅、山居,仿造自然之勝,追求詩情畫意,“聚拳石為山”、“嘉木怪石,置之階遇”、“與石為伍”。故有唐太宗宰相牛僧孺,在洛陽興建歸仁裏宅園時,引河水創造自然景觀,白居易以詩詠歎:“平生見流水,見此轉流連。況此朱門內,君家新引泉。伊流決一帶,洛石砌千拳。”受賞石文化的影響,園林多以山水為骨架,采用移天縮地、小中見大的手法,“以卷代山,以勺代水”,“多方勝景,咫尺山林”,正如明代文震亨作《長物誌》所述:“(疊石)要須回環峭拔,安插得宜。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裏。”“石令人古,水令人遠。園林水石最不可無。”采用石頭假山等形式創造城市山林景觀,形成獨特的東方園林風格。其中最為典型的莫過於中南海。北京中南海原是帝王燕遊之所,現為國家首腦機關辦公之地。明清建築,金碧輝煌,秀木繁蔭,然以缺少景石點綴為憾。為美化辦公環境,升華文化品位,國務院指定專人置辦靈璧石,以壯觀瞻。經過精心選擇,2004年兩塊靈璧石運往中南海,駐落於國務院會議廳門前。其一,4噸餘,飽滿圓潤,雄渾靜妙,駐落草坪,丘壑自現。其二為立峰,置於園圃中心,重6噸餘,蒼崖偉岸,氤氳升騰。佐以古柏旁挺,芝草側秀,為中南海平添嵐色山光,與苑中古建有機組合,渾然一體,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創造出典型的自然生態環境之美。賞石文化在現代大學校園建設中同樣被廣泛應用,中國大多數學校都有置石題刻,有鐫刻校名校訓的,有題寫名人警句的,有記載校情校史的,也有直接用於點綴園林建設的。東北電力大學有樓體牆壁均為石築的“石頭樓”,華南農業大學有校友捐贈建成的石刻儒家文化園,清華大學有世界著名的地質公園等等。石頭成為現代大學園林建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三)關於山(石)水文化

  水是人類生活的重要資源,人類文明大多起源在大河流域,水文化是人類創造的與水有關的科學、人文等方麵的精神與物質的文化財產。那麽傳統的賞石文化與水文化的結合又有怎樣的淵源呢?這還是要從山水比德學說談起。受早期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人們對自然山水的崇拜,孕育了我國早期的美學思想,借山比君子之德,借水比智士仁人,將山和水的某些自然特征和規律性比作仁智者的優良品德,自然山水被人格化,這就是著名的山水比德學說。孔夫子“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比德說,就是基於山水之美與人的品德視為同一美德,彼此可以相比、相視、相互交流,融為一體,賦予無知覺的自然山水以某種人的品格。《禮記》君子比德於玉:“望之溫潤,近之栗理,聲近徐而聞遠,折而不撓,闕而不劌,有瑕必示於外是以貴之。”君子比德思想進一步深化了人們對自然山水的熱愛,近代思想先驅之一的魏源“足跡幾遍域中”,他提出了“遊山學”的思想,把遊山和讀書相提並論,“一遊勝讀十年書”,並詳細論述人與山、泉與山、石與山、雲與山、樹與山的辯證關係,把自然山水審美和自然科學充分結合起來。賞石界認為,石頭作為大山的縮影和升華,愛石如愛山,人們對山的熱愛移情於奇石之上,鍾情於奇石之美。石性、人性、天性,相互交融,從而達到天人合一。這也是賞石文化能夠源遠流長的重要原因。在傳統的賞石文化中,也有與水文化結合的,如元代大畫家趙孟評價奇石“水岱研山”為“千岩萬壑來幾上,中有絕澗橫天河”。這可以算是賞石文化中關於水的經典評述。然而,考證最早的說水石,當屬於廬山南麓虎爪崖下的“醉石”。相傳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官至彭澤縣令後,選擇退隱山林,隱居後常醉臥居所後的磐石之上,後人將之命名為醉石。現存“醉石”上書宋代朱熹“歸去來館”和陳舜俞“醉石”石刻大字,石壁上有“淵明醉此石”六個大字,宋代詩人程師孟作《醉石》雲:“萬仞峰前一水旁,晨光翠色助清涼。誰知幾片石多情,曾送淵明入醉鄉。”筆者認為,這是曆史記載最早被文人雅士命名的一塊說水石。

  說水石林意在將傳統石文化與水文化有機結合,又有哪些理論依據呢?從“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和“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建設和諧文化”的導向性來看,興建說水石林,創新水石文化將在某種程度上彌補文化建設和學術研究在這一領域的空白。從思維層麵上看,中國傳統石文化和水文化的文化核心是中國古代主流哲學即儒、道、釋文化以及它們之間的互滲、融合的思維方式,這個思維方式就是主體人對客體石的認識首先在於感悟、妙悟和覺悟。在感悟、妙悟和覺悟的同時借助客體的具象或抽象的物象美來表達人的思想和感情,追求“天地人合一”的審美境界。它強調回歸自然並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大美文化和以石比德、以水比美、修身養性,以求得和善、親善和自我完善的君子文化的相互滲透。將傳統優秀文化中的語言文化、曆史文化、科學文化與現代西方外來文化技術等多元文化的互相滲透,從而使水石文化不斷得到創新和發展,在整體文化格局中使多種文化元素交叉滲透於審美文本中,如此一來,說水石文化既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的,既是道德的,也是審美文化。

  二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南工說水石林將石與水撮合,二者的結合既是對傳統石文化與水文化的一種傳承,更多是一種創新,必將對各方麵產生積極影響。

  (一)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創新

  近年來,學院在水文化建設尤其是水文化物態化建設方麵做了大量工作,學院的道路均以我國江河名稱命名,建有水文化廣場、長江黃河雕塑、李冰父子像等水文化特色鮮明的水利景觀,但將賞石文化與水文化結合的形式,尚屬首次。說水石林集三山五嶽之奇石,以書法作品的形式,用現代景觀設計語言,將關於水的論述刻在形態各異的石頭上,賦予了石頭半天然半人為的藝術魅力。特別是石林以石書水,字隨石勢,參差錯落,縱橫開闔,意趣橫生;其鐫刻內容,既可千言大觀,也可一字之驚;可摹帝王禦筆,亦刻盈尺小碣,可置龜遺失螭首、精雕細磨之作,亦放粗獷片石之刻;其書法藝術,既可真草隸篆,也可四體揉融,如鬥大字,蠅頭小楷,大家之手,石匠之書皆宜,更是融合奇石展示、書法臨摹、文化教育一體,體現古老、悠久且獨具特色的水文化和石文化的融合;在鐫刻方麵,圍繞水的治理和利用而產生的石文化、建築(包括橋)文化和種植文化,更是為我們文化建設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豐富水文化之表現形式

  從曆史的縱向來觀察,水文化可分為傳統水文化和現代水文化。傳統水文化是中華民族悠久曆史所傳承的水文化遺產,現代水文化是用現代理念和思維及現代科技所創造的水文化。無論傳統水文化和現代水文化,其表現形式是豐富多樣的。水文化建設一直是我校所倡導的校園主流文化之一,說水石林結合傳統水文化和現代水文化,通過園林的形式予以展現,進一步豐富了水文化的精神內涵和表現形式。一是體現河流文化和水工程文化。說水石林中的石頭多數來源於不同的河川,我國眾多河流從遠古起源,曆經滄桑與演變,留下了治理河流、治水人物、抗災事跡等千古傳說和故事,河流成為水文化的集中體現,而這些河流的石頭恰是這些曆史的忠實記錄者。而我們來自社會各領域校友捐贈的石頭,往往又是從不同水利工程項目采集而來,能夠從一定程度上表現了該工程文化內涵的深淺,流露著工程策劃者、設計者、建造者的文化修養和水平,既有文化性,又有觀賞性,成為水文化的精品。二是體現水文學藝術。古往今來,有關水的作品層出不窮,麵廣量大,形式多樣。如詩詞歌賦、格言警句、故事傳說、繪畫攝影、篆刻書法、銘文楹聯、碑文石刻、瀑布噴泉、建築雕塑等,體現了對水的人文性、包容性、倫理性、和諧性和務實性,一些治水名人關於水的論述,甚至成為後世治水寶鑒。通過精心研究,仔細挑選一些關於水的經典論述,鐫刻在說水石上,供人認知、學習和感悟,反映了南工人對水的科學思維習慣、認知方式、思想傳統和文化精神。三是體現水景觀文化。水與周邊景觀的有機結合,是創造水景觀文化的基礎。說水石林把傳統石文化與水文化結合,在建設過程中,充分考慮人的賞石、親水、休閑、娛樂、旅遊和求知需求,建設整體和諧的說水石林,並融合地域曆史文化和現代文化,充分體現水文化,使人們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受到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總之,說水石林豐富了水文化賦予的內涵,進一步拓展了水文化的表現形式,而更多的內涵有待進一步挖掘和升華。

  (三)彌補了校園無山之遺憾

  中國為多山國家,有“三山、四水、一分田”之說,山是水的母體,水是山的靈魂。當今世界城市化建設中,更是把“山水城市”作為城市建設的主旋律。自然山水是城市的天然骨架,不同形態的自然山水最能彰顯不同城市的特色和個性。“山水城市”的概念,最早是由我國聲譽卓著的大科學家錢學森於上世紀90年代初提出,以後得到眾多專家學者和城市實際工作者的首肯和響應。按照山水城市的科學命題,“山水城市”是城市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崇尚追求的、合乎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城市形態和發展模式,是對城市發展的普遍要求。為了追求山水城市的意境,有些城市甚至不惜花大量的資金來造山。大學校園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態型、花園式校園建設中有山有水,山水融合,方顯意境。南昌工程學院瑤湖校區地處平原,雖有贛江六幹渠貫通校園,但地勢開闊平坦無起伏,更無山巒,建設生態型、花園式校園缺少了山這一必然要素,從現代園林建設的角度看,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但受製於客觀條件又不可能去造山。說水石林將大自然的恩賜搬進校園,與學院水文化結合,形成山水相依、曲徑通幽、錯落有致的山林景觀,可以很大程度上彌補校園內沒有山的遺憾,使在鋼筋水泥構成的空間中,久坐室內“不能置身岩下”的師生,多幾許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的氛圍,有更多的機會享受大自然的景致。

  (四)造就水利院校山水教育活教材

  賞石文化是一種跨越多門類、多學科的綜合藝術,與文學、曆史、哲學、繪畫、考古、地理、地質、園林等姊妹藝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說水石林作為賞石文化在園林建設的典型應用,其建設不應僅僅是一個基礎工程的概念,更多的是要發揮說水石林以石助教、以石育人、以石揚文的作用。說水石林旨在打造成地質、園林、岩土、城市規劃、藝術設計和漢語言文學等學科專業實習的重要場所,師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休閑旅遊的重要景點。特別是將地質公園納入說水石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成後的地質公園包含地質科普教育區、工程地址實驗實訓區、水文地質實訓區等三個部分,是一處集文化、教學與休憩的多功能綜合性校內公園,地質公園將進一步豐富說水石林的教育功能。通過現場教學等形式讓相關專業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引導師生把賞石識水當作一種人生體驗,當作一門生命哲學,當作一種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來探索和追求。

  (五)開創水文化旅遊新景點

  自古以來,觀賞石被譽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深受文人雅士鍾愛,它有著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化。說水石林的石頭來自祖國各地,每一塊石頭都是大自然天工造物,每一塊石頭都有著自己的故事,每一塊石頭都是一幅畫、一首詩、一曲詩情畫意的樂章。在形態各異的天然石中鐫刻有關水的論述,輔於園林建設藝術,將說水石頭科學放置在校園裏,形成特色鮮明的說水石林,為學院建設水文化旅遊創意園打造一個新的重要景點,使遊人特別是青少年在參觀時,震撼於大自然奇妙的景色、大自然神秘的威嚴之中,感受到“雖有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令人流連忘返、讚歎無窮。把豐富的水文化融入傳統的石刻文化,通過精湛的園林藝術表現出來,讓人在喧囂的城市中欣享大自然的清新和寧靜,透過鐫刻在石頭的文字,了解更多水文化的表述和內涵,激發更多人投入到偉大的水利事業中。

  三

  在遵循高等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原則和辦學實際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方麵著手建設說水石林。

  (一)整合資源

  要充分整合各方資源,為建成說水石林創造有利條件。一是要依靠水利院校的校友資源捐贈石頭。我院是一所擁有五十多年辦學曆史的大學,有著分布全國各地、社會各階層數量眾多的校友,特別是作為工科院校,許多畢業生在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項目中任職,涉獵祖國大好河山、江河湖泊,能夠接觸形態各異、形狀不一的各類石頭。學院要積極鼓勵和倡導校友幫助母校尋找並捐贈各種品性和特點的石頭,既表達了校友深深的母校情,更是解決了說水石林的石源問題,減輕了學院建設的財政困難。通過各地校友的捐贈,那些本處於全國各地甚至一些不知名的角落的各色石頭聚集到南工,賦予這些石頭更多的文化內涵和紀念意義。若幹年後,伴隨學院曆史的積澱和賞石文化的發展,這些無名的石頭也許將成為了無價之寶。二是要依托學院教研資源加強研究。要依托學校省級重點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水文化研究中心,加強水文化研究,收集說水、論水的經典論斷和傳說,創新水文化內涵,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論述,強化說水石林鐫刻內容的科學性和哲理性統一,權威性和趣味性的統一。三是倡導師生開展山水文化創作。圍繞說水石林的特色和特點,廣泛開展詩歌、小說、散文等原創性的文學創作,挖掘說水石林的豐富內涵,提升說水石林的文化品位。同時,通過說水石林忠實地記錄學校重要節點、重要活動和重要言論,生動形象地記錄和反映學校的發展曆史,讓說水石林成為既現代又充滿文化內涵的高品位、高水平的獨特校園景觀文化和物態化曆史記錄。

  (二)科學規劃

  說水石林是滿足師生對自然環境需求的生態、文化、景觀、遊覽休息的綜合要求,是園林設計為人民利益服務的綜合體現。所以,加強前期的科學規劃是建好說水石林的首要前提。首先,要遵循校園文化建設的原則。大學校園景觀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校園景觀文化的表達應以大學文化的內容、學校性質、辦學特征、場地的自然和曆史文脈為依托,遵循主題性、係統性、生態性、教育性和美學原則。所以,說水石林的建設,要在校園建設整體規劃的框架下,結合學院的發展實際,合理選擇恰當的建設位置,在規模、層次以及建設風格方麵,也要與校園整體環境保持協調一致,做到因地製宜、充分利用。其次,要遵循園林建設的基本要求。說水石林以園林立峰的形式出現,就必須遵循園林建設的基本準則。賞石藝術在園林建設中的充分利用,園林建築中的點睛之筆在於孤峰壘石景觀,其審美機要在於“廋漏透皺”,這也是賞石藝術在園林建設的藝術精髓。建設過程中,要充分應用園林建設的藝術語言,體現說水石林的藝術性、觀賞性和趣味性,讓人在賞析園林時,去發現文化,去閱讀曆史。

  (三)加強宣傳

  任何形式的文化建設都離不開宣傳,說水石林作為文化建設的新鮮事物,其建設同樣需要廣泛的宣傳。在建設前,要充分發揮宣傳媒體的輿論優勢,加強其建設作用和意義的宣傳,讓更多人了解賞石文化,更多地人接受並支持說水石林的建設。建成後,要加大利用方麵的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並熟悉說水石林,才能充分發揮說水石林在教育、休閑、旅遊等方麵更大的作用。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說水石林背靠五千年的曆史,以發掘、傳承、延續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文化為目的,以搜尋、集聚蘊含文化內涵和烙有曆史印記的具體物件為手段,強化內涵,提升品位,打造一個具有古風、古韻的說水石林,這就是說水石林的建設理念。換言之,也就是以曆史為軸線,把萬年的石頭和千年的水文化以異地保護的方式集聚在說水石林中,並通過它們向人們展示歲月的滄桑、大自然的神奇和傳統文化的精深,在這個意義上說,說水石林的建設是一種進步,是一種回歸和傳承,是為找回已被迷失的自然生態和傳統文化的一種努力和探索。我們相信,南工說水石林經過若幹年的豐富沉澱、精益求精,必定有厚積薄發的一天,必將成為我們生態型、花園式校園建設的又一亮點,我們期待未來有人評說南工園林甲江西。

  本文刊登在2013年9月30日《南昌工程學院報》(總第366期)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