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重逢魯迅與在中央研究院任職

  林語堂於1927年9月到達上海後不久,魯迅和許廣平也於10月3日從廣州來到了上海,住在愛多亞路長耕裏的共和旅館裏。林語堂聞訊後,當晚便前往拜訪。他們在這年年初,各自懷著想為社會做點事的願望,或往廣州,或往武漢。結果,那激烈動蕩和急劇變化的時代風雨“轟毀”了他們的“思路”,使他們不約而同地來到上海。此時此刻,林語堂為能與魯迅重逢,感到十分高興和激動,當晚與魯迅交談到深夜才告別。

  次日上午,林語堂又前來拜訪魯迅。中午,由孫伏園兄弟在言茂源請魯迅、許廣平和周建人吃飯,林語堂作陪。下午,林語堂與魯迅、許廣平、周建人、孫伏園等人一起合影。這是林語堂自廈門送別魯迅往廣州合照後,又一次留下極其珍貴的留念。7日上午,魯迅在言茂源請李小峰、孫伏園、周建人和林語堂喝酒吃飯,飯後又一道往百新(星)戲院看電影。

  此後,林語堂跟魯迅保持著密切的聯係。他曾請魯迅、許廣平吃飯,並與魯迅不斷有書信往來。可見,他與魯迅確實有過較深厚的交誼。他曾說“始終敬魯迅”。當年他對魯迅的態度的確如此。

  林語堂通過與魯迅的接觸,思想上顯然與魯迅不無相通之處。魯迅到上海後兩個月內,深感“時事紛雲,局外人莫名其妙(恐局中人亦莫名其妙)”,因而“凡關涉政治者一概不做”,“大抵譯書,間或作文”,不時用曲筆表達對現實的不滿。而林語堂對複雜的社會現實,亦持靜觀默察、時有所諷的態度。

  林語堂到上海後,還有一件幸運的事,就是受到了蔡元培的器重。

  1927年10月1日,南京政府成立“中華民國大學院”,並附設“中央研究院”,均由蔡元培擔任院長。中央研究院成立後,蔡元培即聘林語堂擔任外國語編輯主任(實際上是蔡元培的英文秘書),聘魯迅、江紹原等人為特約撰述員。1928年10月,蔡元培又聘林語堂為國際出版品交換處處長,直到林語堂1931年創辦《論語》時為止。月俸為300元,這對於沒有固定職業的林語堂來說,無異於提供了生活保障。

  林語堂在北京大學任教時,就對蔡元培懷有尊敬之心。他認為蔡元培曾留學法國、德國,在國民黨元老中是一個“西方通”,思想很開明。他擔任北大校長時,采取“思想自由”和“兼容並包”的方針。一方麵引進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沈兼士等《新青年》一派人物,另一方麵又聘請劉師培、黃侃、辜鴻銘等舊派國學家。致使當時的北大充滿民主精神和學術自由空氣。同時,林語堂也感受到蔡元培平易近人,態度謙和,但對重要問題卻嚴格認真,絕不馬虎。蔡元培給林語堂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1919年北京諸大學教職員在清華開會反對《凡爾賽和約》將我國山東半島割讓給日本,與會者激昂慷慨,並擬發通電抗議。那時,蔡元培站了起來,以低微的聲音說:“我們這樣抗議,有什麽用處?應該全體總辭職。”第二天,他果然搭上京滬快車離開了北京。

  林語堂現在又幸運地在蔡元培領導下工作,心情自然頗為愉快。他每天早晨和蔡元培同乘一輛汽車到研究院上班時(因他住在跟蔡元培住址愚園路不遠地方),常常喜歡發議論,而蔡元培總是很客氣地說:“是是,你的說法不錯。”因而,他更加感到蔡元培“果然是一位溫文爾雅的長輩”,但又有“臨大節凜然不可犯之處”。

  林語堂的辦公室安置在研究院二樓一間小房間,裏麵存放著許多元明善本書。他要處理的事並不多,因而經常有時間翻看那些書籍,充實了不少國學知識。而且,他隻須上午去研究院上班,下午便可以自己寫作或做其他事情。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