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章 自然觀測

  本欄編輯 鄧玉蘭

  氣象

  “概況”201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達到2174.9毫米,列有氣象記錄以來曆史第一。汛期降水呈現4個特點:連續3天以上的暴雨過程多,大暴雨多,短時雨強大,降水時間分布比較均勻。全省氣象部門全力做好氣象服務工作,年內,共向省領導及有關部門報送決策服務材料288期,向公眾發送預警短信2.15億人次,通過“綠色通道”全網發送短信3580萬人次,通過廣播電視滾動插播信息約6400條次。氣象服務得到省領導充分肯定,省委書記蘇榮就廣電、通信部門加強氣象信息傳播作出專門指示,省長鹿心社、副省長姚木根等省領導多次批示肯定氣象工作。

  牽頭完成東南區域6省1市人工影響天氣規劃編製工作。組織贛粵閩跨省(區域)飛機人工增雨作業。全年開展飛機作業25架次,地麵作業966次,協助撲滅林火5起,直接經濟效益11.1億元。參加江西省應對氣候變化“十二五”規劃的編製,開展核電、風電氣候論證和調查服務,完成江西太陽能資源評估報告。

  氣象災害防禦正式列入政府考核。省政府首次將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項目,內容涵蓋氣象災害防禦組織體係建設、氣象災害防禦能力建設、氣象社會管理與防雷安全管理、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事業經費與配套經費等。

  加快重大氣象工程項目建設。兩個重點氣象項目列入省“十二五”規劃,可研報告已正式批複,實現“入綱要,進規劃,立項目”。省級氣象科技園區規劃通過中國氣象局和地方政府審批,科技中心大樓進入最後裝修階段,6個設區市局新建氣象防災減災大樓投入使用。根據地方政府承諾安排山洪項目建設,市縣政府專題會議部署,列入政府考核進行督辦。建成山洪自動雨量站152個,更新鄉鎮氣象站116個,85個台站全部建成縣級數據處理中心。省政府以會議紀要形式,確定對28個台站實施探測環境改善。省發改委批複總體規劃,分年度分批次實施。正在推進14個氣象台站建設。參與共建交通氣象監測預警係統。省氣象局編製可研報告,開發交通氣象服務係統,建立信息公眾普發機製、重點用戶信息直通機製。

  出台《江西省雷電災害防禦辦法》,修訂《江西省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與傳播管理辦法》和《江西省人工影響天氣管理辦法》,3項地方氣象標準獲得立項。認真履行氣象社會管理職能,辦理行政許可5352件和各類行政審批1449件,開展執法檢查1860餘次,立案查處違法案件85起。各設區市局設置獨立法製機構和執法支隊,進一步完善氣象行政執法體係。南昌市局、贛州市局、上饒市局和省雷電中心等四個單位防雷綜合治理試點工作進展順利。

  現代氣象業務服務係統試點初見成效。在南昌、九江、上饒及省局直屬業務單位開展試點,省局正式批複了各單位的試點方案。各試點單位結合實際,突出重點,在中小河流和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農村氣象災害防禦、南方水稻氣象、省市縣三級集約化預報業務流程調整、現代氣候業務體係、南昌大城市精細化預報服務、省人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等方麵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打造縣級氣象業務服務綜合性支撐平台。正式啟動45個縣局現代氣象業務服務係統建設。開發省級公共氣象服務業務係統,建立省級公共氣象服務業務平台。

  開展暴雨誘發的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服務試驗業務,完成1045條中小河流和山洪溝、2萬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地理信息收集整理,以及1045條中小河流和山洪溝分時段致災臨界麵雨量閾值的確定,普查方案作為樣本在全國氣象部門推廣應用。在南昌開展大城市精細化氣象要素預報業務,初步開展大城市特色氣象服務。科學調整氣候業務分工和布局,設置省級氣候業務崗位,建設省級氣候業務平台,完善業務規範與流程,製定會商規定,逐步形成了省級現代氣候業務體係。

  完成國家地麵觀測調整任務,累計建成區域站2042個,覆蓋所有鄉鎮和部分重點防禦流域。9個基層台站列入國家艱苦台站序列。完成國家新一代通信係統業務運行,研發了自動氣象站便攜式綜合檢定儀,探索了區域自動氣象站社會化保障模式。

  深化省氣科所改革,以重大科研項目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以項目為紐帶加強創新團隊建設,以南方水稻工程技術中心建設強化科研基礎條件。爭取省部級科研課題16項,各類科研經費672.5萬元,增長18.4%。獲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省農科教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優秀獎1項。與兄弟單位合作項目20項,十多項科研成果在業務中應用。

  農村氣象防災減災取得新進展。23個縣編製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圖,40個市縣實施氣象災害防禦規劃。自建鄉村電子顯示屏1101塊、大喇叭3323套,建立以縣為主體、鄉鎮為重點,延伸到村、服務到田的“直通式”基層氣象服務網絡體係,信息服務站鄉鎮覆蓋率達到100%,優化2.1萬信息員隊伍。37個縣建立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製度,對359個鄉鎮、學校、農民合作組織開展認證。發放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手冊2萬份、氣象防災減災指南20萬份。

  建成4個農業氣象服務示範區、52個土壤水分觀測站、73個農田小氣候觀測站。提供農業氣象產品2477期,與農業部門聯合製作產品1231期,開展田間地頭現場服務256次。開展農業氣象試驗站業務服務試點,縣氣象局與農技推廣站聯合發布農用天氣預報試點。氣象為農服務信息覆蓋90%以上的農民合作組織、85%以上的農戶,氣象服務滿意率明顯提升。為農服務融入式發展再出新舉措。與省農業廳簽署合作協議,建立聯合共建基礎設施、聯合調查、聯合會商、聯合製作產品、聯合發布信息、聯合全程服務的“六聯合”機製。23個專項實施縣與108個涉農、涉災單位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簽訂合作協議,積極開展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初步實現隊伍共建、渠道共用、信息共享。

  “不斷完善氣象災害防禦組織體係建設”以政府為主導、以部門合作為支撐、以氣象部門為主體的氣象災害防禦組織體係不斷完善。省級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得到批複,省、市、縣政府都出台加強氣象災害防禦的專門文件,所有市縣都成立氣象防災減災領導小組。實現縣鄉政府有分管領導、鄉鄉有氣象協理員、村村有氣象信息員的工作格局。與民政、國土等25個部門開展氣象災害防禦聯動會商,與國防科工辦、農業等部門簽署合作協議,與廣電、通訊等部門建立的氣象預警信息發布綠色通道更加順暢。

  “開展縣級氣象機構綜合改革”各試點單位結合本單位實際,製定方案,取得階段性成效。調整基層氣象機構工作職責、機構、崗位,初步改變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的狀況,優化了職能。通過試運行,初步理順縣氣象局內設管理機構和事業法人機構的職責任務及事權關係。建立觀測、預報、預警和服務綜合業務,擴大了信息覆蓋麵。

  “加強科普宣傳工作”與省科協聯合出台加強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工作的意見。開展百名氣象專家下農村、列車氣象科普、誌願者中國行等活動。較短時間內建成38個校園氣象站。強化氣象新聞宣傳,省級以上媒體發稿1300餘篇,省委、省政府信息刊物采用信息52條。

  (鄧曉明)

  水文

  “概況”2012年,江西省共發生40次明顯降雨過程,長時間連續陰雨天氣,降雨過程多、強度大,局地暴雨強度超曆史記錄,汛前訊後降雨異常偏多,主汛期降雨略偏多。全省年平均降雨量2165毫米,比多年平均1638毫米偏多32%,排有記錄以來第一位。8月9~10日樂平市東崗站最大24小時降雨量高達642毫米,為江西省有水文記錄以來最大值。1~3月全省平均降雨量464毫米,比多年平均349毫米偏多33%,4~9月全省平均降雨量1336毫米,比多年平均1109毫米偏多21%,10~12月全省平均降雨364毫米,比多年均值偏多2.1倍。

  2012年,江西省各江河多為中小洪水,局部洪水量級超記錄。3月,贛南、贛北同期出現早汛,贛江上中遊、信江中遊出現超警戒線洪水,萬安、廖坊、江口等水庫先後開閘泄洪。汛期贛、撫、信、饒、修五大河流及支流和鄱陽湖均出現超警戒線洪水。袁河苑坑水文站6月10日17時實測洪峰水位90.70米,比建站以來最高水位高0.66米。昌江支流東河深度水文站8月10日20時30分實測洪峰水位49.43米,比1998年最高水位高0.09米,為有記錄以來第一位。鄱陽湖2012年受五河和長江中上遊來水共同影響水位偏高,星子站年平均水位13.76米,比多年均值13.43米高0.33米。

  鄱陽湖水文生態監測研究基地建設批複總投資1.54億元,工期5年,2015年全部建成。一期實施項目主要包括蛇山島水量水質水生態自動監測站、水文氣象觀測場、水氣通量塔、工作碼頭,棠蔭島過頸壩綜合碼頭及水文監測建設工程、學術交流中心及專家公寓樓,蛇山及星子生態監測站等。項目總投資8799萬元,計劃2013年底全麵建成。江西省第一座水量水質水生態自動監測站蛇山站已建成並投入運行,發揮效益;蛇山島景觀一期工程、水文氣象觀測場土建工程基本完成;棠蔭島學術交流中心、專家公寓10月26日開工。

  “加快江西省中小河流水文監測係統建設”江西省列入國家規劃內的中小河流水文監測係統建設項目182處水文站(新建124處,改建58處)、169處水位站(新建162處,改建7處)、866處雨量站、9處水文信息中心站、1處省級應急機動監測能力、222條河流預警預報軟件係統、13個水文巡測基地建設。項目計劃總投資約5.97億元,分3年完成。2011年度建設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866處雨量站、中心站建設任務已完成;改建水文站有49處開工建設,其中主體工程完工13處;169處水位站有158處開工建設,其中主體工程完工143處,信息入網126處。已完成投資1.02億元。

  “召開全省水文工作會議”4月6日,全省水文工作會議在南昌召開。副省長姚木根、水利部水文局局長鄧堅、省水利廳廳長孫曉山等領導蒞會指導並發表講話,部水文局、省直有關部門、全省水利係統各單位負責人參加會議。這是有史以來江西召開的最高規格的水文工作會議。會議總結“十一五”以來江西水文發展成就,分析江西水文當前的形勢任務,在新水文精神指引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麵提高“十二五”時期水文支撐保障能力。

  “出台《省水利廳關於加強水文工作的決定》”12月27日,省水利廳印發了《關於加強水文工作的決定》,從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投入機製、行業管理、科技創新、深化改革、領導掛點、幹部交流、隊伍建設、水文宣傳等10個方麵提出加強水文的具體措施,動員全省水利係統支持水文工作,破解水文發展難題,助推水文跨越發展,全麵提升江西水文支撐保障能力。

  “成立江西省水文水資源研究院”12月27日,省編辦批複省水文局內設江西省水文水資源研究院,主要從事水文水資源調查評價、水資源規劃論證、製定江西省水文技術規範、水文科學研究等技術工作。江西省水文水資源研究院的成立,對於有效統籌整合水文科技力量,提供了新平台。

  “為峽江截流提供技術支撐”按照省水利廳部署,水文部門投入技術力量近百人、開展峽江水利樞紐三期截流工程水文監測預報,為組織調度截流提供大量可靠的水文信息。水文服務是峽江水利樞紐三期截流工程的重要服務保障措施。

  “推進鄱陽湖水質水量動態監測”5月,組織300餘名水文技術骨幹在五河上中遊重要水文站、8個入鄱陽湖控製站及湖體同步實施流量和水質監測,收集鄱陽湖及江河同步監測的寶貴成果。

  (陳福春)

  地震工作

  “概況”2012年江西省境內共發生ML1.0級以上地震80次,其中ML1.0~1.9級地震53次,ML2.0~2.9級地震26次,ML3.0級以上地震1次,即4月28日尋烏ML3.7級地震。地震活動特點如下:一是地震活動水平總體較上年度減弱,未發生ML4.0級以上地震。從空間分布來看,地震仍然主要分布在贛北瑞昌--九江地區、贛中萍鄉--廣豐一帶和贛南尋烏--安遠地區。二是贛南小震頻次較上年度有所降低,但地震活動強度有所增強。4月28日尋烏ML3.7級地震打破了贛南地區ML3級地震長達80個月的平靜。2012年,江西省贛北部分市縣被列為年度全國地震重點危險區。

  “加強《2012年江西省震情監視跟蹤工作方案》監督檢查”省政府辦公廳轉發《2012年江西省震情監視跟蹤工作方案》。文件提出26項任務,包括震情跟蹤、震害防禦、應急準備和監督與檢查,並逐一分解落實到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住建廳等13家省直部門及相關市縣政府。及時為相關市縣安裝遠程視頻會商係統,為開展震情跟蹤監視和應急指揮提供了技術支撐。加強消防、武警兩支省級地震救援隊伍規範管理,組織第二批專業裝備政府采購,提高救援保障能力。

  江西省地震局與地震重點危險區和重點監視防禦區所在的11個縣(市)防震減災主管部門負責人簽訂《2012年度震情監視跟蹤工作責任書》,分解落實《2012年江西省震情監視跟蹤工作方案》。加強對前兆異常的落實工作和地震監測數據的分析,建立贛皖蘇鄂四省震情聯防工作機製,提高地震會商的頻率和質量。

  “開展與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合作”與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簽訂《科技交流與合作框架協議》,在地震速報、前兆觀測、預測預警技術研究方麵進行全麵合作,設立專項科研課題,結對攜手攻關。啟動實施地震前兆觀測技術中試實驗研究項目。

  “推進地震監測預報目標管理”以監測預報目標管理為重點,連續6年堅持開展監測預報目標考核,向各業務單位下達2012年度監測預報工作績效目標,細化工作方案,明確工作責任,規範台網運行管理。台站運行率和台網運行率連年保持在98%以上,觀測資料質量得到明顯提高,地震速報、年度會商報告、地震信息網絡和九江台氣汞觀測等多次在全國評比中保持前列。

  “提升全社會綜合防禦能力”全省各地陸續依法將抗震設防要求納入基建審批程序。實施直流輸電項目贛江大跨越等一批重大工程行政許可。積極拓展地震科技服務領域,開展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蘇區振興規劃等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服務。進一步規範市縣行政許可,九江市、鷹潭市和星子縣、瑞金市等12個市縣出台本級政府加強防震減災工作和抗震設防要求管理規範文件。積極服務惠民工程建設。與省教育、住建部門一起共同推進全省校安工程、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設。地震安全農居工程有序推進,全省建成示範點720個。

  “加強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省地震局與省委宣傳部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防震減災宣傳工作的意見》。與省教育廳連續4年聯合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活動周”活動,組織開展全省中小學校地震緊急避險與自救互救綜合演練等係列活動,利用家校互通平台、網絡等渠道,促進學校防震減災科普教育與家庭、社會教育有效結合。截至年底,全省已建成地震安全示範社區56處,各級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示範學校138所,省級科普教育基地7個,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3個。

  “不斷增強地震應急救援能力”建立地震信息速報和快速發布綠色通道。省地震局與省廣電局和通信管理部門聯合建立地震信息發布綠色通道,確保地震發生後,第一時間通過廣電媒體和手機短信向公眾發布。在廣東河源4.8級地震波及尋烏3.0級地震事件應對中,把握宣傳主動權,維護了社會穩定。修訂《江西省地震局應急預案》。強化第一時間響應、應急信息發布等關鍵環節,調整機構設置和人員分工,提高了預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健全地震應急區域聯動機製。成功組織華東地震應急聯動協作區綜合應急演練,華東五省一市應急辦、地震部門人員參加。演練科目貼近實戰,中國地震局副局長趙和平親臨指導,對演練的實戰性、針對性和整體性給予充分肯定。參加首次贛鄂湘地震應急聯動演練,拓展了聯動格局。

  “推進防震減災重點項目建設”完成江西省防震減災應急指揮中心暨台網加密與擴建項目主體工程。紮實推進中國地震背景場探測項目和國家地震社會服務工程江西建設任務。

  推進“十二五”重點項目立項實施。2012年1月,江西省防震保安服務工程獲批立項。2月,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專家評審。

  積極推動局省合作共建。12月6日,省政府與中國地震局簽訂合作共同推進江西省防震減災綜合能力建設合作項目,省長鹿心社和中國地震局局長陳建民出席簽訂儀式。這是實施國家和江西省防震減災規劃,促進江西防震減災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

  (省地震局辦公室)

  測繪

  “概況”2012年,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在全國測繪係統年度考評中,排名第四,較上年前進三名,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成績、新進展。數字城市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全省11個設區市已經全部開始數字城市建設工作,其中5個列為國家試點城市,3個市的數字城市建設項目通過國家驗收,宜春市被授予“全國數字城市建設示範市”。縣級市數字井岡山試點建設正全力推進,將作為江西特色亮點工程來打造,婺源縣的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工作已經啟動。吉安縣、吉水縣、泰和縣等縣(市、區)正在積極申報縣級數字城市建設。

  地理國情監測成效初顯。完成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核心區的地理國情監測,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基礎地理測量,全麵掌握其基本地理信息數據、專題信息數據,建成鄱陽湖基礎地理信息管理係統。開展南昌市地表沉降觀測、全省基本地理國情普查、縣(市、區)城區麵積變化監測等9個地理國情監測項目。對百姓關心的地表沉降、地質災害隱患等熱點予以動態監測,及時發布監測報告,在防災救災、社會服務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地理信息產業發展趨勢前所未有。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地理信息高技術服務。《江西省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已通過評審。省測繪地理信息創新基地正進行室內裝修,地理信息產業園正在選址。2012年全省地理信息產業服務總值7.8億元,較上年增長1.4億元。全省從事地理信息工作的企業和人數不斷增加,企業的實力與競爭力明顯增強。

  主動服務省領導決策。連夜趕製省政府對口援疆建設急需圖件,省領導稱讚省測繪局是一支特別能戰鬥的隊伍。製作反映江西省“南昌核心增長極、九江沿江產業帶、昌九工業走廊”等專題要素的江西省地圖,在省長赴香港招商引資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製作“鄱陽湖重點區域綜合治理信息平台”,省委副書記、省綜治委主任尚勇,省委常委周萌在聽取工作匯報後,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基礎測繪紮實推進。全年共落實基礎測繪項目經費1839萬元,保證了省級測繪項目的有效實施和年度計劃的順利完成。安排2909萬元用於獲取0.2米分辨率航空影像,並利用無人機對全省81個縣(市、區)進行城市建成區低空攝影,獲取高分辨率影像,製作1:2000正射影像地圖。全年提供地形圖1.05萬張,4D產品7042幅,各類測繪基準成果8992點,航攝成果資料2.54萬片。服務全省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調查,更新4.97萬平方千米的影像數據和1:1萬建庫數據639幅,完成778幅1:1萬數據庫改造整合工作。

  測繪統一監管明顯加強。擬訂《江西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管理辦法》《江西省測繪地理信息質量管理辦法》待省政府批準印發實施。與省人大環資委聯合開展《江西省測繪管理條例》執法調研。在宜春市舉行測繪法宣傳日江西主場活動。對參加年度注冊的382家測繪資質單位在江西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網站上進行公告,其中53家列為緩期注冊處理,全年完成41家單位的測繪資質審批。組織開展互聯網地圖、地圖市場、測繪成果質量、測繪成果保密專項檢查等,查處多起違法違規案件,省測繪局獲全國測繪成果保密檢查先進集體。

  市縣級機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全省11個設區市機構全部到位,南昌市配備了副縣級的測繪管理辦公室主任。縣級機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黎川、大餘、星子、萬安等縣已成立副科級測繪地理信息局。

  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局屬各單位積極拓展服務麵,走出“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發展新路。礦業開發勘查形勢喜人,勘探出日流量3050噸、溫度76攝氏度的地熱及一批有前景的礦產地。完成覆蓋全省的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調查工作底圖生產,承接全省多個縣(市)的“三權發證”業務,全年實現貨幣經濟總量2.01億元,增長127%,完成生產服務總值1.08億元,增長46%,多項經濟指標為曆史之最。

  “加大經費投入七大重點項目建設”6月,省政府批準實施《加強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實施方案》,安排專項資金1.56億元,支持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內容包括省測繪地理信息創新基地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大地基準完善及維護、測繪高新技術裝備建設、地理信息存儲和異地備份係統建設、“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等七大重點項目。

  “省政府辦公廳發布《江西省地理信息服務體係建設“十二五”規劃》”2012年7月17日,省政府辦公廳發布《江西省地理信息服務體係建設“十二五”規劃》,該規劃是全省“十二五”規劃體係中的11個重大單項規劃之一,明確“十二五”期間江西省投入7.62億元用於全省地理信息服務體係重點項目建設,包括推進現代測繪基準體係建設、完善地理信息裝備和標準體係、豐富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資源、提升地理信息公共服務水平、開展地理省情監測工作、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繁榮六大主要任務和地理信息創新基地建設工程、大地基準完善及維護工程、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更新及分發服務工程、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工程、數字城市示範工程、地理信息存儲和異地備份係統建設工程、地理省情監測示範工程七大重點工程。

  “舉行大型係列活動”9月26日,省測繪地理信息局舉行主題為“五彩繽紛獻厚禮,金秋時節譜華章”的大型係列活動,活動內容包括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實施動員大會、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地理國情監測成果展示、服務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地理信息成果贈送、“天地圖江西”應用服務合作開發和高新測繪技術裝備交接等5項。副省長姚木根、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王春峰共同啟動江西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並作重要講話。

  (鄒益申)

  地質勘查

  “概況”2012年,全省從事地質勘查的國有單位主要有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簡稱省地礦局)、省核工業地質局、省煤田地質局、江西有色地質勘查局等單位。全年開展的礦產勘查項目583個,投入金額總計11.14億元,投入的主要實物工作量:鑽探68.65萬米,坑探4.16萬米,槽探36.25萬立方米,淺井2109.1米,1:25萬地質填圖2425平方千米,1:5萬地質填圖7076平方千米,1:5萬水文地質調查2310平方千米,1/萬及1/2千地質填圖573.1平方千米,1/1萬地化剖麵675.56平方千米。

  “探明一批礦床”全省在鎢、銅、鐵、鋅、金、銀、錫、鋰、鈾、稀土、煤炭、螢石、地熱等礦產勘查方麵取得重要成果,新增一批礦產資源儲量。省地礦局新發現礦產地8處,探明中型以上可供開發的礦產地7處。武寧縣大湖塘苗尾礦段,見礦厚度最大達524.70米,WO3平均品位為0.154%。浮梁縣朱溪外圍銅多金屬礦,有見視厚達226.5米、308米、449米的白鎢礦體。贛中鐵礦整裝勘查區預計可新增鐵礦石資源量2.77億噸。於都縣牛形壩有望新增資源儲量金46噸,銀1160噸,鉛鋅68萬噸。省核工業地質局共獲得鈾333+334以上資源量XXX噸,新發現大型鎢礦和铌鉭礦各1個。與讚比亞、印度、加納等9個國家合作礦權勘探協議。省煤田地質局實施的萍鄉白源北、安福楓田等一批項目可望成為億噸級新煤田。在頁岩氣開發方麵,與省投公司聯合中標修武區塊探礦權。江西有色地勘局承擔分宜縣下桐嶺礦區2號岩體鎢礦補充詳查,累計查明(332+333)WO3金屬量72387噸,MO金屬量7993噸。東鄉餘坊礦區控製鉛鋅礦體長300米,延深350米,最大見礦視厚度18米。崇仁大華礦區坑道揭露出厚大白鎢礦體。

  “拓展地質工作服務領域”在大力發展礦產地質和能源地質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工程地質、災害地質、環境地質、旅遊地質、城市地質、農業地質等地質工作服務領域,為更好地建設富裕和諧秀美江西提供了全方位、多領域的地質服務和技術支撐。省地礦局實施全省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地質環境調查等10餘個國家、省級重點項目,提交29個服務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科研項目,22個原中央蘇區及連片特困區地質礦產、水工環調查評價成果。完成南昌市淺層地溫能資源及開發利用潛力評價,提出南昌市淺層地溫能開發利用適宜性區劃方案。完成鄱陽湖北區--九江地區1:25萬地下水汙染野外調查6000平方千米,開展1:5萬區域礦山地質環境調查1000平方千米。推進了武功山、上猶五指峰、銅鼓地質公園申報、地質遺跡景觀恢複等項目的實施,開展南昌、新餘、贛州、萍鄉等17處地熱的勘查與開發研究。省核工業地質局發揮地質技術優勢,組織技術力量,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在地災評估、地災防治、公路勘測、工程谘詢、測繪製圖、儲量核算、礦山技術服務等方麵不斷拓寬服務領域,取得較好的社會經濟利益。省煤田地質局著力做好社會地質和延伸產業,為建設和諧秀美江西作出應有貢獻。完成煤礦擴界項目、煤層氣評價、礦山年度礦界測量核查、工業平台災害地質評估及壓覆礦評估、農村土地“三權發證”等社會地質項目,編製省內多個煤礦的儲量地質報告、核實報告、動態檢測報告等地質報告。省有色地勘局在礦山環境恢複治理方案、工程地質勘查、地質災害勘查、評估、治理、地下水調查等方麵共承擔項目31項。完成景德鎮市、上饒市地災隱患點調查任務。

  “創新地勘科技工作”地勘科技創新工作堅持以創新驅動發展為導向,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以協同創新為基本模式,推動地質科技發展,把資源優勢加快轉化為發展優勢。省地礦局建成2個院士工作站。承擔國家專項《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欽杭成礦帶東鄉--德興地區以及冷水坑地區銅多金屬成礦規律》等。《江西省鄱陽湖及周邊經濟區1:25萬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獲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二等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業地質資源環境調查評價及成果應用示範》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南嶺於都--贛縣礦集區鑽探驗證及成礦理論綜合研究”,驗證孔孔深2006.12米,刷新了江西省運用岩芯鑽探全孔取芯工藝施工記錄。省核工業地質局以協同創新為突破口推動地質科技發展,加大與東華理工大學合作力度,簽署共建相山產學研基地協議,培養科技人才,促進鈾礦找礦突破。組建合作快鳥航測公司,引進先進的無人機inpho數據後處理平台和e Cognition遙感影像智能分析軟件,利用無人機低空遙感作業,及時準確地勘測,編製數據報告。加強新技術、新方法的引進與應用於生產實踐,開展的《大功率激電方法在尋找深部隱伏金礦體上的應用研究》項目結合金礦勘查實際,總結出一套激電方法在尋找深部隱伏金礦應用體係,並將該成果用於指導礦區金礦普查。省煤田地質局在科技項目方麵,牽頭實施的“省頁岩氣富集規律及地質選區關鍵技術研究”省級重大科研項目,獲2012年江西省重大科技專項。壓注水泥漿配合袋裝幹拌混合料的水下基礎加固防護技術,獲2012年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連續板替代拱式拱上建築的雙曲拱橋改造方法等7項技術,獲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證書”。省有色地勘局建成1個院士工作站。實施的科技項目共33項,新立項項目4項,審查驗收2項。其中由有色一隊實施的《地質岩芯鑽孔定向鑽探技術的探索和實施》項目,有效解決鑽探生產中出現的嚴重偏斜問題。

  (省地礦局編輯室)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