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嘉峪關、陽關、玉門關

  古代的戈壁灘上,駐軍設關,最著名的要算嘉峪關、陽關和玉門關了。

  先說嘉峪關。嘉峪關地處河西走廊的咽喉,是明王朝西北邊陲第一隘口。南麵是祁連山山脈的文殊山,北麵是黑山,地勢十分險要,古稱“河西第一隘口”,是萬裏長城的最西端,距酒泉70公裏。

  《辛卯侍行記》記載:嘉峪關在漢代有玉麵障,五代有天門關。嘉峪關在元朝以前有關無城,聊備稽查。早在漢代,嘉峪關的防務,就是酒泉郡防務的重要部分。嘉峪關依山傍水,地勢險要。登上城防樓,眼前的茫茫荒漠,色星青黛,黑山迤邐從東而來,遠望疑為道路,近視原是古長城。

  嘉峪關的古長城,曆盡滄桑,從酒泉方向而來,雖已斷壁殘垣,甚至地麵無痕,其實向東望去,卻是一個整體、不曾斷裂,直接嘉峪關下。還有長城烽燧、古墩布局是那樣的井然有序,看得十分清楚,一派古戰場的氣勢。

  嘉峪關始建於洪武五年(1372)。當時的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率兵到河西,大破元將於甘州(張掖)一帶,進軍肅州,兵力直至玉門關外。馮勝沿途巡視,看中了嘉峪關這咽喉之地,實為西域入貢必經之路,於是選“九眼泉”西北坡上,置關隘築土城。周圍二百三十六丈,占地五十畝。駐兵鎮守,以防外族的騷擾。從此嘉峪關成為明代萬裏長城西端的重關。

  嘉峪關沿著曆史一路過來,曆盡滄桑。到了弘治九年(1494),土蕃貴族挑起戰爭,明朝廷關閉嘉峪關,絕西域朝貢。次年,巡撫徐進出關入哈密、吐魯番巡視,指令當時的肅州兵備道李端澄修建了雄偉壯麗的嘉峪關樓。此樓三層三簷,雕梁畫棟,五彩繽紛,立於戈壁,十分壯觀。上懸“天下第一雄關”巨匾一塊,後來此匾被毀。現在西羅城嘉峪關門上,仍留有此樓的遺址。明正德元年(1506)8月,肅州兵備李端澄又按照他當年主持修建嘉峪關樓的樣式規格,修起了內城東西兩座大樓。僅用了半年多時間,於次年二月落成,同時還在關城內修建了官廳、吏廳、倉庫等。這時,土城麵貌大為改觀,成了“磨磚砌就魚鱗瓦,五彩裝成碧玉樓”的巍峨雄關了。

  嘉峪關

  但是,作為一個重要的防禦工程,這還很不夠。嘉峪關仍是孤城一座,關城南北無任何防禦工事,平沙廣漠,空曠無障,守備單弱。嘉靖十八年(1539),尚書翟鑾視察西北時,認為嘉峪關為“河西第一隘口”,上書皇帝,提出加固關城,增築邊牆(長城),並於五裏設墩台一座,以為保障。朝廷遂命肅州兵備李涵監築了一道長達一百餘裏的長城,南起祁連山支脈文殊山下,接討賴河北岸高八十餘尺懸崖,穿過關城,北到野麻灣的東北,形成了好似兩支鐵翅的明牆暗堡。

  為了加強這一帶的防禦,在嘉峪關周圍修築了許多城堡。明萬曆三十九年建有“卯來泉堡”。在嘉峪關南麵的防務要地,萬曆四十四年建有野麻灣堡。明嘉靖二十八年建東麵的“下古城堡”,此堡擔負著關東北的重要防護任務。嘉靖二十七年建“石關兒營”,也叫石關峽壁堡,擔負著黑山峽口的防務任務。嘉靖十八年建“塔兒灣堡”,把住了文殊山口。關西建有雙井子堡。嘉靖三十五年“築騸馬營”,為關西的前哨陣地。這些古城堡都是嘉峪關極其重要的防務組成部分。

  這些城堡的設立,不僅成為嘉峪關的巨大屏障,而且設防很嚴密。

  嘉峪關西門外,有一塊久經風蝕沙侵的大石碑,上書四個大字“天下雄關”,是清代嘉慶時總兵李建臣寫的。鎮守嘉峪關的遊擊將軍熊敏謙請工匠刻石立碑,從此“天下雄關”揚名四海。

  總之,嘉峪關是我國明代西北邊境的大門,扼中西交通的鎖鑰,又是當時國防軍事的要隘,它關係著國家的興旺和安危。直到清康熙西征之後,疆土擴如漢唐舊基,嘉峪關才失去了它“邊塞要口”的意義。

  現在說說陽關、玉門關。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是唐朝詩人王之渙對當時玉門關的寫照。

  導遊說,關於玉門關有多種說法:有敦煌西北麵的玉門關;有六朝以後通西域走新北路,從安西通哈密道的玉門關;有唐朝的玉門關,地在瓜州的晉昌縣(今安西縣雙塔縣一帶),王之渙的《涼州詞》就是指此玉門關,即現在玉門鎮(原玉門縣址)的玉門關;據史書載,漢代,酒泉郡、玉門縣縣治大約在今玉門市赤金堡。

  為什麽叫玉門?南北朝時的敦煌人闞駟為《漢書地理誌》作的注說:“漢罷玉門關屯,徙其人於此,置縣。”遂稱玉門縣。玉門關是漢元封三年(前108)設置的,當時匈奴已被擊敗,玉門關和陽關作為通西域、防備匈奴的重要關隘,駐有大量軍隊。開郡初期,敦煌人口較少,供應不了龐大的兩關守軍,而居於祁連山南麵的羌人也不時威脅著河西走廊。為了保證河西走廊的安全和運輸方便,漢代在這裏實行軍屯,屯卒有情況就打仗,平時墾荒種田。駐玉門關的一部分軍隊開到金赤堡一帶屯田,這些軍隊開始叫玉門軍,後廢軍建縣,設置了玉門縣。

  《史記》載: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大宛,由於路遠,供給困難,士卒死亡大半,回到敦煌上書漢武帝,要求進玉門關養兵。漢武帝大怒,派使臣把住玉門關,說:“軍有敢入者輒斬之。”貳師恐,固留敦煌。這裏說的玉門,是在敦煌的東麵,很可能是指玉門縣,即赤金堡一帶。

  玉門關還有一種玉門說。《西域考古錄》記,在酒泉西六十裏有嘉峪山,因產美玉而叫玉石山,山上有石門,周匝三十裏。這個地方在嘉峪關西北的石關峽,即古之玉石障,方位、地名都和書上說的一致,過去把石門也叫玉門。

  我們現在統稱的玉門關、陽關是指漢時在敦煌郡龍勒縣境內的關隘,是自漢、魏以來通往西域諸國最西邊的重要關隘,也是中外曆史學家稱之為“絲綢之路”的北路和南路必經關口,在當時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麵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兩關向西通往西域各國的重要通道,中外商人、使者往來必經之地。

  玉門關建於東西走向的狹長的戈壁灘上,南鄰鹽堿沼澤地,北靠“洋水海子”水草灘,再北經“賊娃子泉”,有長城做防線,長城以北不遠處有疏勒河故道,為天然屏障。緊靠關城北坡下有東西走向的一條馳道,直通西域。路北為一較高的土台,台上有漢代烽燧遺址。東西走向的長城,在“賊娃子泉”附近向南另築有一條支城,繞過玉門關城西側,直達陽關。

  相傳,古時西域和田等地的美玉從塔裏木盆地經此輸入中原,玉門關因此而得名。沿敦煌玉門關,有四條路,路程也各不相同。通過縣城往七裏鎮向西,沿紅當公路,到黨河口水庫,向西北直達玉門關,我們是往這條路去玉門關的。

  玉門關在西漢時為玉門都尉治所。王莽篡漢後不久,此關曾一度被封閉,絲路線斷。自班超經營西域後,絲路複通,自東漢建武至延光年間的一百年間,西域之路曾三通三絕,東漢時玉門關改為玉門都尉所轄。西晉南北朝以後,戰爭頻繁,加之後來中西方海上交通日漸興盛,絲路漸衰。隋唐之際,通西域的伊吾大道暢通,玉門關東遷至瓜州晉昌縣境(今安西縣內),這裏就慢慢地衰敗下來。關口淹沒塌毀,邊牆失修,遂成斷壁。昔日駝鈴叮當、人歡馬嘶、商人絡繹、使者往來的繁榮景象已不複現,遙望關外,千裏沙場,大地茫茫,人跡罕至。

  現在看到的是“小方盤故城”。故城保存較為完整,其建築全為黃膠土夯築。西、北兩牆各有一方,因牆上泥土剝落,形如土洞。北門下部現已堵塞。現殘存麵積大概600平方米。

  我們沒有到現場參觀陽關,導遊簡要介紹了一下:

  陽關位於敦煌市南湖鄉西麵的古董灘上,距縣城70公裏左右,因在玉門關以南而得名。漢時為陽關都尉治所,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軍事據點,也是絲路南道必經的關隘。晉朝於此置聯關縣,唐以後遂廢。但古今詩人常以陽關為背景作詩,如唐朝詩人王維就有詩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陽關故城早已無存,故土今在何處,說法不一。陽關距玉門關一百四十裏,中間有長城相連,每隔數十裏有烽燧墩。

  玉門關和陽關都是甘肅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