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張騫與絲綢之路

  漢武帝為征服北邊的匈奴,於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兩次派張騫去西域,聯合大月氏等與匈奴有深仇大恨的部族國。張騫西行不僅完成了外交使命,同時還帶回了大量的錦綢絲緞以及牛羊,與所到之處建立了廣泛的經濟關係,使東方的絲綢等工藝品傳到西方,打開了“絲綢之路”。

  導遊說: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匈奴就遊牧在蒙古高原上。當時,各諸侯國逐鹿中原無暇北顧,匈奴趁機向南發展,來到了陰山河套地區。這裏氣候適宜、沃野千裏、草木豐盛,匈奴借這個條件,很快就發展壯大起來。匈奴攻占河西走廊後,繼續大規模西進,平定樓蘭、烏孫、烏揭等部族,天山南北諸國全都被匈奴征服,從而結束了我國北方遊牧民互不相讓的分散局麵,實現了北方的統一。

  匈奴的興起強大並統一北方地區,對剛剛取代秦朝不久的西漢王朝來說,存在著巨大的威脅。於是,漢高祖劉邦於公元前200年親率32萬大軍北拒匈奴,結果由於戰略失誤,被匈奴圍困在平城,全軍絕糧達七天之久。謀士陳平出“奇計”解圍,漢高祖得以僥幸逃脫。

  漢高祖敗於匈奴之後,漢朝不敢公開與匈奴對抗,隻對匈奴采取“和親”策略,把皇室宗族的女兒冒充公主嫁給匈奴單於為妻,每年還要按期饋贈匈奴單於大量的紡織品、糧食和酒,以換取安定。這種局麵經曆了六七十年,到了具有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即位之後,才有了根本的改變。

  漢武帝對匈奴采取的是非常審慎的態度,他密切注視著局勢的發展,尋找戰略反攻的機會。一次,他從一名降漢的士卒口中了解到居於西部的大月氏人屢遭匈奴的掠奪,其王被殺,頭顱被匈奴單於當作飲酒的器具。遷往伊犁河流域的大月氏人對匈奴痛恨萬分,一直想報仇雪恨。漢武帝由此萌生一個對付匈奴的大膽設想,這就是派一個使團前往大月氏處,與他們取得聯係,曉以利害,共同對付匈奴。

  漢武帝深知,使團西行途中肯定艱辛萬分,危險重重,因此,使團的首領必須有超群的膽略,過人智慧。為找到最佳人選,漢武帝下詔公開懸賞征募使者。此時的張騫正值血氣方剛,不願戴著小小郎官的烏紗帽終此一生,他期待為國效力,做一番事業,於是踴躍前往應征,並在上百人中脫穎而出,成為第一位以官方身份出使西域的使團首領。

  張騫,漢中(今陝西城固)人,出使西域前是郎官,地位低下,一直不為世人所知。張騫之所以能做出那樣一番業績來,也是有賴於他生活在那個時代,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啊。

  張騫兩次奉詔出西域。

  第一次漢建元三年(前138),率領一百餘人從隴西啟程。當時,河西走廊及其南部的羌族部落都在匈奴的控製之下,他們出隴西不久,就被匈奴巡邏兵發現並全部俘獲,被押送到匈奴王廷(約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一帶),一關就是十年。

  公元前129年,張騫趁匈奴的監視有所放鬆,便毅然同貼身隨從匈奴營中逃出來。逃出後,他們認為自己的任務沒有完成,於是他和堂邑父繼續向西進發,費盡周折,最後找到大月氏人。這時的大月氏人已經臣服於大夏人,早已將昔日匈奴人的怨仇忘諸腦後。張騫見狀,怏怏不樂地踏上了歸途。

  回歸途中,張騫再次被匈奴俘獲並關押了一年多,後來趁亂才得以逃出,於武帝元朔三年回到了闊別十多年的長安。

  張騫出發時前呼後擁,回來時卻剩下主仆兩人,也未達到預定與大月氏結盟、共擊匈奴的目的,其狼狽程度可想而知。但是,由於張騫給漢武帝帶回了急需的各國地理狀況分布、習俗、兵力等方麵的重要信息,所以,張騫不但未受到處罰,反而被升為太中大夫,隨從堂邑父也獲奉使君的封賞。

  因張騫熟悉西域的情況,了解匈奴的活動範圍和作戰方式,因此,元朔六年(前123),衛青率10萬大軍北擊匈奴時,張騫以校尉從軍。此次戰役,大敗匈奴,匈奴單於遠遁,漢朝的地域向北擴展了一百餘裏。張騫又立大功,被封為博望侯。

  第二次是元狩四年(前119)。他這次奉詔出使西域與第一次就不一樣了。首先是隨員和物資成倍地增加,三百多人攜帶了大量的金帛、絲綢和一萬多頭牛羊;其次是有許多持節副使同行。由於漢朝已贏得對匈奴的戰爭勝利,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河西走廊已經在漢朝的統治下,所以西行之路很暢通。張騫率領的既是一個高規格的外交使團,又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商隊。

  張騫一行順利地到達烏孫,盡管適逢該國內訌,但還是受到了使團應有的禮遇。張騫派遣副使分別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於闐等地,與這些地方建立了廣泛的政治、經濟關係。

  這些活動,對於孤立匈奴、增強西域各地對西漢王朝的了解和認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絲綢之路

  德國人夏德和俄國史學家把張騫西行與後來哥倫布發現美洲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性相提並論。我國古籍也形象地將張騫西行的壯舉稱作“鑿空”,稱張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因張騫有優秀的素質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後來出使西域的漢使皆稱“博望侯”,打著張騫的旗號,以取信於各地,極大地加強了西域對中原的認識,對後來西域歸屬漢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史書稱“西域統一,始於張騫”。

  為了打通西域,漢武帝采納張騫的建議,即利用烏孫人與匈奴有世仇這一點,聯係位處匈奴西北部的烏孫,東西夾擊,以徹底擊垮匈奴。張騫於漢元鼎二年(前115)東歸長安。漢武帝封其為大行,位列九卿,以作為對他一生功勞的肯定。同年,這位偉大的探險家和政治家,因長年奔波,積勞成疾,於長安溘然長逝,結束了他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

  張騫的西行,首次開通了“絲綢之路”,將東方的中國和西方的歐洲緊緊地聯係起來。絲綢之路像一條綴珠聯璧、光彩斑斕的彩帶一般,以長安為起點,從東而西,經河西走廊進入新疆,蜿蜒穿過綠洲、大漠,翻越帕米爾高原,西行經波斯,到達君士坦丁堡,然後到達羅馬等地。偏南行,可到印度;偏北行,再西走,可到達裏海沿岸。

  《漢書西域傳》稱:絲綢之路有南北二道。東起長安(今西安附近),沿渭水西行,經過河西走廊(今甘肅狹長地帶),到達敦煌,出玉門關和陽關,進入西域(今新疆及以西地區)後分南北兩道,全長七千公裏。南道:出陽關(今甘肅敦煌西南)西行,經鄯善(今新疆若羌附近),沿昆侖山的北麓,經過於闐(今和田)、莎東、蒲犁(今塔什庫爾幹),逾蔥嶺,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的大秦(羅馬),或從大月氏向南入印度。

  北道自玉門關(今敦煌西行),經車前國(今吐魯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經焉耆、疏勒,逾蔥嶺,至大宛。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奮蔡,向西南方向到大月氏、安息。

  導遊說,曆史上的絲綢之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不斷有一些新的道路被開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會發生變化,甚至廢棄。比如敦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一片經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當東漢初年打敗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遷,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領了伊吾(今哈密)以後,開通了由敦煌北伊吾的北新道,從伊吾經高昌(今吐魯番)、焉耆到龜茲,就和原來的絲路北道會合了。南北朝時期,中國處於南北對立狀態,而北方的東部與西部,也時分時合。在這樣的形勢下,南朝宋齊梁陳四朝與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長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龍涸(今鬆潘),經青海湖畔的吐穀渾都城,西經柴達木盆地到敦煌,與絲路幹道會合,這條道被稱作“吐穀渾道”或“河南道”,今天人們也叫“青海道”。還有從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進入中亞地區。這條路後來也被稱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國和元朝時期最為繁盛。

  絲綢之路,這條曾經把古代東西方各國人民緊密地聯係起來的艱險通道,雖然最終被海上交通所代替,但絲綢之路給我們留下的許多遺跡,仍然閃耀著奪目的光華。現在,假若我們在絲路中段即新疆路段北道的各條古道上旅行,那麽就可以在各處看到那些令人神往的古城、古烽燧、古驛站,它們屹立在沙漠之中或古河道旁或帕米爾高原的崇山峻嶺之間,向人們訴說著當年“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的盛況。

  坐落在敦煌西160多公裏的所謂“大方盤”和“小方盤”遺址,就是古代邊塞詩人謳歌不絕的絲路古道上的玉門關,出玉門關便進入了樓蘭古國,它地處羅布泊附近,是近些年來絲路探險的大熱門。羅布泊是當年富人、使節、僧人所必經的“鹽澤”,它的北岸和西岸,還殘留著古人營地或烽燧。

  高昌古城

  出高昌西行的北道上,至今尚存在許多烽燧遺址和其他一些遺跡,有和碩縣境內的“古須國都城”,焉耆境內的“古車渠城”,庫車縣境內的“龜茲古城”、“東西昭怙鼇寺院”廢址(即著名的蘇巴什故城),拜城縣境內的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拉千佛洞,楚縣境內的“唐謁者館”廢址,喀什境內的“疏勒古城”、“盤橐城”,疏附縣境內的“烏即城”遺址,等等。

  散落在南古絲道上的古跡有:今路浦縣西北沙漠中的阿克斯波勒古城,一般認為是古代於闐國的一座古城池。和田古稱“於闐”,是南絲道上的一片綠洲。遠在西漢初期,張騫首通西域時就已成為一個泱泱大國。後來佛教傳入,又是一個著名古國,以產玉而馳名中外,現在城南的古城“米力克瓦提”,則是於闐國的城池之一,“約特幹古城”遺址是於闐西城。

  跨越帕米爾高原的葉城、莎車、疏附、阿克陶、烏合、塔什庫爾等地,一路上還存留著許多反映絲路暢通時盛況的遺址,有高原特色的古堡、古驛站,有塔什庫爾幹境內的漢時蒲犁國城和唐時朅盤陀國的“石頭城”。關於朅盤陀國,有一個神奇的“漢日天神”的傳說。據說,古代有一位中國公主遠嫁波斯,送親隊伍到至此地時,突然發現公主懷孕,百般盤問之下,公主的婢女才承認,每晚都有一位王子從太陽中走下來與公主相會。在這種情況下,送親使臣們既不敢前進,回去又怕殺頭,於是就在此地立公主為女王,建立了“朅盤國”。

  從哈密到吉木薩、伊犁一線是古代遊牧民族馳騁的地方,也是絲綢之路新北道穿行的地區,現在遺留下來的有著名的吉木薩爾“北庭”遺址、霍爾果斯城境內的“阿裏麻裏”古城。

  絲綢之路市鎮聯珠,驛站遍布。正是這些市鎮和驛站接濟和供給絲路上的商客,使他們得以順利地來回通過。特別是在唐代,絲綢之路使東西方以及西域和內地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空前密切。

  “千秋功過君知否?黑海西頭望大秦。”絲綢之路的輝煌已成為昨天,它留給後人的恐怕不隻是憑吊、追念的城垣、驛站,它留下的是一種精神,一種推動人類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的精神。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