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積極參與國外漢學研究的學術交流

  在王國維的時代,所謂國學,是與西學對稱而言的,指的是關於中國傳統的學問。而傳統的學問,舊派學者以經學為主。王國維認為,所謂中學、西學,就學科而論是一樣的,都有科學、史學、文學,“所異者,廣狹疏密耳”。如若將中學、西學對立起來,當然得不到互相交流的可能。而當時歐洲、日本所謂的“漢學”,指關於中國古代的學問,廣義地說,代表著整個中國文化史。在王國維的心目中,國學的概念也相當於整個中國古代的文化史,比過去的“四書五經”寬泛多了。研究國學,或稱研究中國文化史,要鑽研曆史留下來的經典著作。但是隻看這些書就不夠了,他說:“特餘所謂中學,非世之君子所謂中學;所謂西學,非今日學校所授之西學而已。治《毛詩》、《爾雅》者,不能不通天文、博物諸學,而治博物學者,苟質以《詩》、《騷》草木之名狀而不知焉,則於此學固未為善。”正因為這樣,王國維早年就認為,真正有成績的研究中國哲學史的學者必定是通西方哲學之人。這種理想的人才當時尚未培養出來,所以王國維指出:“故今後之文科大學,苟經學、國文學等無合格之教授,則寧虛其講座,以俟生徒自己之研究,而專授以外國哲學、文學之大旨,既通外國之哲學、文學,則其研究本國之學術,必有愈於當日之耆宿者矣。故真正之經學、國史、國文學之專門家不能不望諸此輩之生徒,而非今日之所能得也。”因為,清代初期,中西對立,出於中國人不理解西方人,瞧不起西方人。鴉片戰爭之後,看到中國總打敗仗,產生洋務運動,隻承認槍炮不如人,所以講“中體西用”,其實隻準備學一點西方技術。王國維的中西觀比“中體西用”更進步。他指出:“餘正告天下曰:學無新舊也,無中西也,無有用無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學之徒,即學焉而未嚐知學者也。”這是出自於王國維的學術觀。他認為東方與西方,相同學科的性質都是一樣的。東方有哲學,西方也有哲學,隻是各國學科哪個更發達一些,側重哪些學科而已。科學的道理為求其是,應該說東方與西方是須共同遵循的。換句簡單的話說:不管東方還是西方,一加一都等於二。如果互相交流,可以互相促進,因為目標是一個:探求真理。所以王國維說:“故中國之學,西國類皆有之;西國之學,我國亦類皆有之。所異者,廣狹疏密耳。即從俗說,而姑存中學、西學之名,則夫慮西學之盛之妨中學,與慮中學之盛之妨西學者,均不根之說也。中國今日,實無學之患,而非中學、西學偏重之患。京師號學問淵藪,而通達誠篤之舊學家,屈十指以計之,不能滿也;其治西學者,不過為羔雁禽犢之資,其能貫串精博,終身以之如舊學家者,更難舉其一二。風會否塞,習尚荒落,非一日矣。餘謂中西二學,盛則俱盛,衰則俱衰,風氣既開,互相推助。”王國維既不盲目排斥外國,也不盲目崇拜外國,提出唯真理是從的中西學術互相交流的主張。

  王國維與國外漢學家交往很注意互相交流學術訊息,交流文獻資料。王國維譯伯希和《近日東方言語學及史學上之發明與其結論》一文,於1919年秋寫了附記,敘及“別伯居且十年矣”。王國維於1909年10月28日中秋節在北京見過伯希和。當時伯希和從中國西北考古途經北京,其時大量敦煌遺文已被捆綁運走。那天,王國維與羅振玉、蔣、董康一起去訪問他,伯希和拿出身邊帶的幾件給他們看,頓使他們歎為觀止。羅振玉請伯希和回去將照片寄來。以後據伯希和寄來的材料,由“羅振玉輯為《鳴沙石室佚書》,由王國維協助校理,董康誦芬室刊行”。“隻有《秦婦吟》是後來伯氏寄到旅順去的,是抄本,並未見原物照片也。”伯希和是與王國維學術交往最多的歐洲漢學家。王國維記述:“當光宣之際(1908年——1909年——引者)餘遇博士於京郊,以為博士優於中學而已,讀此篇乃知博士於亞洲諸國古今語,無不深造,如敦煌以西迄於於闐古代所用之東伊蘭語,即博士所發現及創通者也。……歐洲戰事起,博士從軍達達尼斯海峽,既而複有事西伯利亞。今春凱還,過滬遇參事劇談,凡我輩所著新印之書,無不能舉其名及其大略者,軍旅之中,其篤學如此。”這是1919年秋天譯伯希和複歸就教授之職的演說之後寫的附記。王國維還據藤田劍峰提供給他的1909年9月出版的英國《地學協會雜誌》從英語譯出的斯坦因《中亞細亞探險記》,譯者於文末有按語稱:“博士講演文中尚有可討論者茲不暇及。要之,博士此行不獨於古物學上開一新方麵,於地理學亦然。沙漠、沙山之構造,風雲腐蝕幹燥之結果,川湖之變遷與此地古代之開化、民族之遷徙,邦國之澌滅,大有關係,苟舍其一不能解其他。”

  看來王國維得益於與日本漢學家的直接交往的經驗,認識到西方學者研究中國漢學取得了好的成績。1919年8月17日,他說:“前日在君楚處見伯希和君八年前之就職演說,始知近年西人於東方學術之進步。伯君此文益將近日發明及研究之結果總括言之,於學術關係極大,故榊博士為譯之載諸《藝文雜誌》上。其所言新疆南北路古代多行波斯一派之言語文字,此發明至為重要。”王國維譯完後,將稿件送《東方雜誌》,索價40元,竟還價20元,王國維怒而索還。可見,當時的大刊物對國外漢學的重視仍然不夠。王國維敏銳地看到這方麵中外文化交流十分重要。他自己認真讀了這篇文章,也從中受到啟發,提出了自己新的研究課題。“因憶我國古書西域諸國漢時謂之西胡,自晉宋以後專稱之曰胡。唐人於突厥及胡分析至嚴。蓋胡者,實自西域迄波斯之總名,而北之突厥,南之梵皆不與焉。近來言語學之發明與古籍吻合,豈非大快歟。維因擬作《西胡考》,將古書所雲胡者集為一書,亦快事也。”王國維的研究,也得到了伯希和的高度評價並引起了深入的討論,比如關於《長春真人西遊記》,伯希和指出:“此記較優之本,為王國維校注本。”他又說:“王氏注釋豐富,足以壓倒前人。但有一重要來源,似未引證。不僅王氏為然,凡研究元史者,皆未引證及之。餘所言者,即邱處機對成吉思汗談道一事。……然有一熟諳中國文化之契丹人,曾親見處機謁成吉思汗於西域,而對於處機曾有直率之評論,即耶律楚材是已。”

  自敦煌文獻麵世之後,日本學者赴歐洲閱讀材料者甚多。日本狩野博士赴歐時,王國維熱情賦詩壯行。現在《觀堂集林》中有許多跋語,都注明是根據狩野博士提供的材料寫的。這樣的交往,對王國維的研究工作顯然起了推動作用。王國維對日本的漢籍十分感興趣。神田喜一郎任職日本圖書寮之後,王國維經常詢問有無奇書發現。王國維的元史研究有了成果之後,即寄他們征求意見。神田喜一郎回信中說:“大作《蒙古史料校注四種》考據精確,創獲疊見,洵為不朽之盛事。”“黑韃事略》,尤為難讀。敝邦有箭內博士尤用力於劫持掌故,亦有《黑韃事略校注》之作。去歲博士歸道山,其書未至刊行,為可憾矣。大作屢言及乣軍,敝邦史家近日研究此事者有數人,於乣字原義,尤致眾說紛紜,未見解決。不知高見如何?乣字古籍無所見,至《遼史》始有之,其音為何?其義為何?”王國維與其在通信中經常討論。1926年9月21日,王國維說:“乣軍之乣,亦或作糺。(《遼史》及《蒙韃備錄》乣訛為紀當本作糺。)此糺字本是糾之別體,見於《集韻》,則乣或又糺之省歟。此事不敢遽定,姑以字體說之。”

  當王國維完成了《元朝秘史之主因種考》之後,又報告神田喜一郎說:“近作《元朝秘史之主因種考》一篇,因《秘史》所記主因種,其事實全與金末之乣軍相合,故疑主因即乣軍之對音。”王國維還特地譯介了津田左右吉《室韋考》、《遼代烏占敵列考》、箭內亙《韃靼考》,這些都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民族史方麵的代表性著作,也是王國維自己後期研究元史、西北地理時所關心的問題。王國維善於從中汲取材料,注意他們所使用的方法,研究學科前沿的發展和新的生長點。這樣的中外交流,對王國維本人的研究是一個促進,同時也使他在國際漢學界產生更為廣泛的影響。

  王國維在與國外漢學的比較中,也進一步體驗到自身學術上的優勢,利用已有的書本上的材料和新發現的材料相結合,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從而使自己的研究方法更為豐富,也堅定了自己的信心。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