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遷入清華園

  清華園內的清華學校,原為一所留美預備學校。招收小學畢業生,在校學習八年,赴美插班上大學。1924年秋成立大學部,同時著手籌備成立研究院。清華園環境清幽,林木花草紛呈,園內有小溪環繞,湖泊串連成片,西門外麵對著圓明園廢墟。這裏是王國維的智慧、學問得到最後發揮的地方,也可以說,他生命的最後高潮是在清華園中度過的。

  1925年4月17日,王國維移居清華園。他從1923年夏天開始住城裏後門內織染局十號,其屋二十間,上房及廂房均甚寬敞,宜於消夏。搬到清華園西院時,那裏環境好,但房屋並不寬敞。據王東明回憶:“清華西院宿舍,每棟隻有正房三間,右手邊有下房一間,內一小間,通正房可作臥室或儲藏室。”“我們向校方租房時,原為十七號及十八號兩棟,以為連號必然毗連,等到搬家時才發現十八號在最西麵,十七號在最東麵,兩宅相距一二百尺,在這種情況下,也隻有先住下再說。”但是,不久就將房換成十六號及十八號了。王國維這次搬家的心情,“離此人海,計亦良得”,這八個字是值得注意的。

  王國維在就職清華大學前夕,正值《觀堂集林》出版,讚美聲從四麵八方傳來,真是蜚聲海內外,王國維本人也為此而得到安慰。正當他在國學研究上要大展鴻圖時,他卻無法靜心研究了。他在1925年1月21日致蔣汝藻信中說:“弟此數月來,日在憂患中,亦毫無所見。”其實,早在1924年6月6日致羅振玉信中,王國維已提出“欲請假”。“請假”就是離開“小朝廷”了。“請假”的原因就是對小朝廷內部的傾軋厭煩、反感了。“請假”後的出路,“閉門授徒以自給,亦不應學校之請,則心安理得矣”。其勾心鬥角的焦點,顯然涉及小朝廷的權力之爭。按王國維直接告訴羅振玉的說法:疑公(指羅振玉——引者)欲盡去新舊人,而擁素老(指升允——引者)出。“羅振玉欲擁戴升允之事,從現存資料看,確有此事。以後,王國維曾上奏折,建議開辟故宮為皇家博物院,以穩固對故宮的擁有權。這不但未被接受,反而遭人議論王國維是”為公(指羅振玉——引者)之設計“於是王國維想脫身而去了。過了五個月之後,11月5日,北京有向”小朝廷“宣布”清室優待條件“之事。第一條:大清宣統帝即日起永遠廢除皇帝尊號,與中華民國國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一切之權利”第二條:自本條件修正後,民國政府每年補助清室家用五十萬元,並特支出二百萬元開辦北京貧民工廠,盡先收容旗籍貧民“第三條:即日移出宮禁”因為,大炮已架在景山上,又有部隊守門,溥儀隻得稱:既已如此,隻得允許。“於是皇輿出宮。這時候,本來早想跳出這個是非之地的王國維,卻隨侍左右,不離半步。這裏表現出王國維的性格上的特點。他當然知道,軍隊有槍有炮,一介書生,隨侍又有多大作用呢?這無非表示書生之誌不可辱,寧折不彎的氣概。因為,當”南書房行走“是”皇命“這是自己已接受的,應予堅持到底。他內心中本來想跳出小朝廷紛爭,況且早就提出保住故宮的策略,雖已被否決。可是,一旦發生了皇帝離開故宮之變,遺老們紛紛來信,有的對王國維在”皇帝“離宮時不離左右表示頌揚,有的在口頭上甚至表示要盡節雲雲,王國維本想離開這個是非之地的心就軟下來了。在王國維的心目中,對知遇之恩,十分重視,似乎有永遠還不清的債。這種矛盾心情表現在他1922年冬發表給北京大學考古學會的抗議《宣言書》,以”身體孱弱,又心緒甚為惡劣“為由,暫時停止了在北京大學的工作。至此,因”皇帝“本人已承認了是”中華民國國民“而且不久轉住天津。王國維的”南書房行走“因故宮中的”書房“不複存在,已有名無實了。北京大學中的職務又自己暫停了,雖然用盡苦心,在字麵上尚留有餘地,也有難言之隱。這時候的王國維實際上是失業了。他背著很重的家庭負擔,又不知未來會怎麽樣,正是在這樣的困境中接受了清華的聘任。1925年3月25日他告訴蔣汝藻自己已接受清華聘任時說:數月以來,憂惶忙迫,殆無可語。直至上月,始得休息。現主人在津,進退綽綽,所不足者錢耳。然困窮至此,而中間派別意見排擠傾軋,乃與承平時無異。故弟於上月中已決就清華學校之聘,全家亦擬遷往清華園,離此人海,計亦良得。數月不親書卷,直覺心思散漫,會須收召魂魄,重理舊業耳。”這裏的思想脈絡講得很清楚,這是因為蔣汝藻並非遺老,商討這個問題有不少共同語言。蔣汝藻收到上述通報後,立即回信明確說:去清華園就職南北均不能優於此矣久欲馳書勸駕斬斷種種葛藤,勿再留戀。頃知已毅然決定,為之額手不置。從此脫離鬼蜮,垂入清平,為天地間多留數篇有用文字,即為吾人應盡之義務。至於挽回氣數,固非人力所能強為。劫運初開,不至陸沉不已,來日大難,明眼人皆能見到。生死有命,聽之可也。王國維的老朋友中相勸者不少,以這段話講得最為坦率了。友情的支持,對王國維作出艱難的選擇無疑有很大的安慰。

  王國維為了“離此人海”,也就是蔣汝藻所說的“脫離鬼蜮”,搬遷到清華園,入了新境界。從清華學校說,為了聘任王國維,做了大量工作,因為,新辦研究院,需聘請學術上有造詣的名教授。清華學校於1924年秋決定籌備設立研究院以後,清華校長征詢胡適意見。胡適表示:“非第一等學者,不配作研究院的導師。我實在不敢當。你最好去請梁任公、王靜安、章太炎三位大師,方能把研究院辦好。”王國維進入清華,胡適的介紹起了大的作用。顧頡剛在《古史辨》中也回憶說,他在1924年冬寫信給胡適,請胡適向清華大學校長建議,聘王國維到清華國學院任教。胡適與王國維曾經有多次書信來往,其中向王國維請教詞史、戲劇史的書信不少。當時孫中山先生秘書處想知道溥儀周圍人的字,也是由胡適於1925年1月5日向王國維了解的。胡適於1925年1月中旬寫信給王國維,附去清華研究院聘約。王國維並未回絕,隻說需“一星期考慮”。胡適覺得很有希望,接著又寫信說:“手示敬悉。頃已打電話曹君,轉達尊意了。‘一星期考慮’的話,自當遵先生之命。但曹君說,先生到校後,一切行動均極自由。先生所慮(據吳雨僧說)不能時常往來清室一層,殊為過慮。鄙意亦以先生宜為學術計,不宜拘泥小節。甚盼先生早日決定,以慰一班學子的期望。”信末說明,日內稍忙,不久再專來奉訪。後來,溥儀知道這消息後表示了支持,1925年2月,“先生被召至日使館,麵奉諭旨命就清華研究院之聘”。

  1925年2月中旬,吳宓去王國維家送曹雲祥校長的聘書。吳宓走進王國維在地安門內織染局10號住宅的客廳,先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禮。他在《日記》中寫道:“宓持清華曹雲祥校長聘書恭謁王國維(靜安)先生,在廳堂上行三鞠躬禮。王先生事後語人,彼以為來者必係西服革履、握手對坐之少年,至是乃知不同,乃決就聘。”王國維到職後,對吳宓說:“我本不願意到清華任教,但見你執禮甚恭,大受感動,所以才受聘。”本來,清華學校想聘王國維任院長,主持一切。但是,王國維堅辭不就,於是清華學校改聘吳宓任其事,吳宓隻接受研究院“主任”的名義。

  王國維於1925年4月17日到校就任。他開始住在清華園中古月堂,不久又遷往照瀾院13號。估計是他原訂的住房西院十七號、十八號實際並不連在一起,到了秋天學校才調整為十六號和十八號。家眷於4月18日開始遷入清華園。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