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錢塘江邊

  王國維於1877年12月3日(光緒三年丁醜,十月二十九日辰時)出生於浙江省海寧州城內雙仁巷王宅,現屬海寧市鹽官鎮。

  提起海寧,人們會聯想起觀看錢塘潮。海寧扼錢塘江口北岸,自古是觀潮勝地,享譽中外。相傳唐代浙江詩人駱賓王被貶杭州時,寫過“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的詩句。劉禹錫吟詠錢塘潮:“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足證錢塘觀潮的曆史頗為悠久。海寧背山麵海。北麵的山是花山、菩提山、黃山、鵑山、紫微山等。傳說劉禹錫登紫微山時,曾立碑誌念,今半山處尚有石碑存留下來。可是,王國維在家鄉時考證過,此碑不是劉禹錫所立,他是否登過這座山也不可考,倒是白居易登過紫微山,因為萬曆《杭州府誌》載:“唐中書舍人白居易登此山。”家鄉的山光水色和許多人文曆史緊密聯係,這早就吸引了王國維。

  “鹽官一線潮”,說明鹽官鎮是觀錢塘潮的重要地點。海寧離杭州45公裏,離上海160公裏。錢塘江海口如同喇叭口,海水從百公裏寬的海口突然湧入,驚濤澎湃,一齊匯集到鹽官鎮南,那裏的江麵寬僅2公裏,大潮至此,拍岸豎起,聲似響雷,前方潮頭白色的浪花蜂擁著一線排開,與水天相接,十分壯觀,故名“一線潮”。王國維童年的時候,看到錢塘潮狂濤拍岸,有力量,有氣魄,有不斷奮鬥的勇氣,感受到一股不屈的力量。王國維對故鄉的景色,童年印象中最深刻的,就該是“海寧潮”了。

  王國維出生於雙仁巷王家舊宅,附近是原海寧城內四大鬧市之一。其確切地點為“現在縣前街至南門段人民路東旁,與人民路平行”。這條巷原以“雙仁祠”而得名。雙仁祠祭祀兩位姓顏的仁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及其從兄顏杲卿。杲卿的氣節著稱於史。他曾起兵討伐安祿山,戰敗被俘,不屈,罵賊而死。文天祥《正氣歌》中曾加以讚頌:“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這樣的文化氛圍,曾感染過當地許多有抱負的年輕人。

  1886年,王國維之父王乃譽在鹽官鎮西南隅周家兜建了新的住宅。新宅北依小河,南鄰城牆,隔城相望,便是錢塘江,離海塘隻有幾百米,環境清幽。這所住宅,是木結構庭院式建築,寬三間,共兩進;前為平房,後進為二層樓。兩進房之間有天井和兩廂;前有台門,圍牆從四周衛護著。王宅的後進正廳,是待客、祭祀的公關場所,臥室在樓上。這是一個小康家庭的居住格局。

  王國維,初名國楨,後改為國維,在家族排行中是“國”字輩,字靜安,亦字伯隅,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他出生的1877年,鴉片戰爭已過了30多年。清王朝的腐敗無能一天比一天暴露了,一天比一天更發展了。19世紀的殖民主義在全世界形成高峰,侵略步步深入,中國人民的命運十分艱險。1877年的中國曆史人物,黃遵憲已40歲,康有為20歲,羅振玉12歲,孫中山11歲,蔡元培10歲,章太炎8歲,梁啟超5歲。龔自珍已去世36年,如果他在世是85歲。過了4年以後,浙江又誕生了魯迅。以上的龔自珍、蔡元培、章太炎、魯迅,與王國維一樣,都是浙江人。近代作家、思想家的地理分布,以浙江、江蘇、廣東為最多,其中,浙江省的作家、思想家更顯得有思想鋒芒。

  像許多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一樣,王國維的家族觀念頗為強烈。對他有直接影響的,是他的父親王乃譽。王乃譽(1847-1906年),字與言,號蓴齋(又作蒪齋),晚字承宰,號娛廬,海寧州人。他著有《遊月錄》十卷,《娛廬詩集》二卷,原稿已佚,無從詳考。他留下來《日記》18本,《畫粕》、《題畫詩》、《竹西臥遊錄》、《可人》、《古錢考》等雜著11本,現存上海圖書館。在王乃譽的《日記》中,夾著一篇王國維的《先太學君行狀》,作於1906年,是紀念王乃譽的專文。

  王乃譽是一位普通的國學生,本色是書生,喜愛玩賞書畫古玩,《遊月錄》就是記載他品評藝術品的著作。他本人能詩善畫,又長於篆刻,寫過“平生頗結書畫緣,諸君過我喜欲顛”的詩句,特別可貴的是具有多方麵的藝術修養。據王國維的記述,王乃譽“少貧甚”,13歲隨祖父避太平天國戰亂去上海,不料他祖父不幸逝世,境遇頓然艱險。於是“習賈於茶漆肆”,按文意顯然是在同鄉開的茶漆店裏工作,而不是自己“開一家茶漆店”。以後,這家茶漆店自上海遷到海寧硤石鎮,王乃譽“始得於貿易之暇,攻書、畫、篆刻、詩、古文辭”。乃譽聰明過人,文名揚於鄉裏。其後恰逢有親戚任溧陽縣令,就去當了10多年的幕僚。1879年王國維3歲時,母親淩氏不幸病故。過了6年,1885年王乃譽38歲時與同鄉葉硯耕之女結婚。第二年全家遷入新居。1887年,王乃譽的父親王嗣鐸不幸逝世,他奔喪回裏,守孝課子。這時家境稍好些,但是十口之家的負擔確實是沉重的。王乃譽每天布置王國維習字,嚴加批改,指導他寫詩,也親加訂正。王乃譽每天有規律地習字、作畫,上門請求作畫、一起鑒別字畫的人甚多。王乃譽輯董其昌《畫禪室隨筆》等畫論中材料教育孩子。他即使過年也不忘教子,寫過《元旦口號示兩兒》的詩篇。當時的“兩兒”,王國維11歲,王國華才4歲。看來主要是激勵王國維的。王國維在《先太學君行狀》中指出:“君於書,始學褚河南,米襄陽,四十以後專學董華亭,識者以為得其神髓。畫,無所不師,卒其所歸,亦與華亭、婁東為近。”令人特別感興趣的是,王乃譽所作《畫衍》手稿中指出:“天下萬狀,詩出之,有聲之畫;畫出之,乃無聲之詩。”“人無奇氣,不必工書畫;無獨識,不必講求筆墨;無心營八荒,目空一切,不必論布置。故必有卓絕之行,好古之癖,乃能涉其境界,否是徒學無益也。”王國維以“境界”名世,這裏“境界”兩字,已赫赫在目矣。王乃譽教子是將自己將來的希望寄托於後代身上,常有恨鐵不成鋼的感慨。比如辛卯(1882年,王國維5歲)10月17日記:“可恨靜兒之不才,學既不進,不肯下問於人。而作事言談,從不見如此畏縮拖遝。少年毫無英銳不羈,將來安望有成!……不患吾身之死,而患吾身之後子孫繼起不如吾。……蓋求才難,而欲子弟才過其父為尤難!”對5歲的孩子發表這番議論,記在日記上表示永誌不忘,拳拳愛子之心令人感動,隻是太過於深切了。從這裏亦可以看出童年王國維性格內向,並不聰穎外露、爭強好勝。

  王國維評他的父親,讚揚其在孤貧之境,克自樹立。這是他有深切體驗的話。王乃譽在貧困的境遇中,自學文化,達到詩、書、畫皆通的境地,很有堅毅之概,給少年王國維提供了一個可以處處直接效法的榜樣。然而,王乃譽的才華畢竟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年不躋於中壽,名不出於鄉裏,是亦可哀也已”(《先太學君行狀》)。

  談起家世,王國維總是提起遠祖王稟,宋靖康中,金兵攻太原,王稟任河東路馬步軍副總管,守太原250日,城陷,率眾巷戰,壯烈犧牲。宋高宗南渡後,追封安化郡王。海寧城裏有“安化王祠”,有一條“安化坊街”。王國維成名之後編《觀堂集林》,第二十三卷“綴林”,首篇即《補家譜忠壯公傳》,這是為王稟作的傳記,詳敘王稟死守太原,英勇抗金,壯烈犧牲的事跡,用的是《史記》的筆法。他用“裔孫國維曰”的口氣,最後指出王稟的“勳跡忠烈”,其作用為:“靖康之局所以得支一年者,公延之也。”稱讚他國家安危係於一身。《補家譜忠烈公傳》手稿的開頭,集中寫王稟的封號:“宋故河東路馬步軍副總管、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建武軍節度使、太原郡開國侯、食邑一千戶、食實封二百戶、追封安化郡王諡忠肅。”作者後又刪去,分敘各處。王稟的“勳跡忠烈”和王國維對“勳跡忠烈”的王稟的敬仰是互相聯係的。對少年王國維來說,這就是他內心裏所追求的人生,這就是他作為王家成員的自豪感。宋代、明代,海寧王氏家族都湧現過有地位的人,光耀門楣。王沅於1130年襲封祖爵,賜第鹽官,建王府。其家園曾名揚浙東,可能以後焚於戰火。王國維在《先太學君行狀》中說:“自宋之亡,我王氏失其職,世為農商,以迄於府君。”王氏家族也有盛有衰,其間讀書人很多,大約得益於家族的傳統和海寧、浙江一帶的文化氣氛。王國維這樣描述自己的家庭:“餘家在海寧,故中人產也,一歲所入,略足以給衣食。”當時的王氏家族,從過去的官宦之家跌落為小康家庭,社會地位雖然不高,但是仍保持著書香門第的文化氣氛。從家族的傳統心理上說,他們懷念著這個家族往昔的繁榮,這既是一種精神上的安慰,也是在現實處境中向上追求的動力。

  王國維在《譯本琵琶記序》一文中說:“欲知古人必先論其世,欲知後代必先求諸古,欲知一國之文學,非知其國古今之情狀、學術不可也。”這說明了王國維研究作家、研究文學現象的方法和經驗。他用的是“知人論世”的曆史眼光。這樣的曆史眼光,在我們研究王國維的時候,同樣是需要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