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荷蘭人,自衛隊

  尼德蘭這地方,是所謂“低地之國”。在地中海區域羅馬帝國舊邦,自認為是歐洲正宗的意大利人看來,尼德蘭是蠻族之地,布滿了日耳曼人。整個中世紀,尼德蘭人被稱為下日耳曼。比利時和荷蘭這緊鄰的歐洲西北角,講的語言屬於德語中的方言,所以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國南部的拉丁人,把尼德蘭人和德國人歸為一類。但凡看見皮膚更白皙、肌肉更柔軟、眼睛淡藍、頭發淡黃的,南歐人便管他們叫尼德蘭人或日耳曼人,或幹脆一點:北方人。

  南歐人很愛挑剔北方人。他們覺得尼德蘭的孩子頭發淡金發白,簡直是未老先衰;他們覺得尼德蘭人皮膚蒼白,像壞掉的乳酪;他們身材確實高大,但粗糙、笨重,沒風度,不像傳統意大利人,有雕像般的精致。尼德蘭人—或者荷蘭人—滿麵肉疙瘩,顴骨與牙床骨突出,線條粗野,肉體虛腫。古羅馬大學者塔西陀認為古代尼德蘭那地方,人人酗酒,不醉無歡,真是沒教養。16世紀時,法國人認定荷蘭人隻懂口腹之欲,而且毫無表情,笨拙遲鈍—這些當然是標簽化的傲慢與偏見,但直到16世紀時,尼德蘭地區分為若幹個省,總被地中海沿岸居民當作化外蠻荒之地。羅馬帝國結束後,他們先是被法國人統治,15世紀被神聖羅馬帝國拿走,16世紀又被西班牙控製了。

  然後,他們的好時候來了。

  眾所周知,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陷了東羅馬之都君士坦丁堡,將之改名為伊斯坦布爾,順便讓基督徒在地中海東岸無處下腳。大航海時代開啟,航海家們紛紛向西奔行。葡萄牙人想法子繞過非洲到了印度,西班牙人派哥倫布到了美洲。航海事業發達之後,尼德蘭忽然開始重要了:他們在歐洲西北角;他們是完美的航海國家;他們被西班牙控製,但又北鄰英國。16世紀,馬丁·路德發起了宗教改革,歐洲南部各國還是秉信天主教,但尼德蘭這地方,離羅馬天高皇帝遠,逐漸被加爾文教派控製。終於在1579年,荷蘭、澤蘭、烏得勒支、海爾德蘭、奧弗賴塞爾、格羅寧根、弗裏斯蘭這所謂“北方七省”,組成了“烏得勒支聯盟”,除了阿姆斯特丹之外,全部地區都皈依了新教。天主教國家西班牙朝廷自然不答應,而英國卻對荷蘭積極相應。長話短說,1581年,尼德蘭聯盟宣布成立共和國,北方七省就此成了荷蘭,和南方分裂了。

  之後是些其他細節:1584年7月10日,荷蘭共和國第一任執政奧倫治親王“沉默者”威廉遇刺身亡,聯省總督由萊斯特伯爵接管,荷蘭跟西班牙決裂,改投英國懷抱。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英國人打敗後,荷蘭終於可以鬆一口氣:西班牙人,乃至整個天主教勢力,那曾經緊扼著荷蘭的手,終於被掰開了。

  忽然之間,在17世紀來臨時,荷蘭變成了一個自由的、新派的、開放的、以航海業為主的、商業氣息十足的獨立國家。

  雖然南歐人從來嘲笑尼德蘭地方人粗俗功利,但荷蘭獨立後,卻實在的製造了些現代文明的根源:他們已經沒有國王,開始設代議製度,體製是共和國,有民主權利,地方的社團非常活躍。當然,尼德蘭人人勤於工作,令南歐的貴族覺得他們市儈氣,但沒法子,尼德蘭人不得不如此:尼德蘭這地方,是片低濕的平原,由河水衝積而成。因為坡度偏緩,河水流得慢,整個荷蘭隨地一挖都能見水。平原常低於河麵,每一處都得造堤。河麵上經常水氣繚繞,月光下常見到幽藍的河霧。對南歐而言,荷蘭就是片沼澤,法國詩人開玩笑說荷蘭是山猴子的國家:你可以在樹上攀援過整個沼澤,腳不用沾地。荷蘭的海岸線,雨霧密布,一天見到四小時陽光便是好天氣。

  有什麽辦法呢?跟海水搶地吧。弗裏斯蘭省一個省,有三排水底柱子,長達八十八公裏,幾乎所有土地,地基都是人工建造。荷蘭人沒法子坐享其成,他們隨時得清除淤沙,打獵捕魚,築起堤壩,製造風車,抽幹河水,利用平原和黏土,開運河,造船舶,用黏土製造磚瓦(他們很缺石頭),把穀物送進磨坊。他們要生存,要防寒,防潮濕,要積累食物,要釀造啤酒當飲料(他們很缺水)。荷蘭人從13世紀開始填海造陸,跟自然頑強鬥爭。實際上,荷蘭人自己承認:全國生產的糧食,還養不活維修堤壩的人。“上帝創造世界,荷蘭人創造荷蘭”,所以呢,他們隻好夜以繼日地拚命。到航海世紀到來時,他們終於可以享點福了。

  被南歐人認為遲鈍、笨拙、摳門、古板的荷蘭人,在航海商業時代如魚得水。他們努力工作,勤儉節約。他們壟斷了香料市場,隻吃自己抓到的魚,自己種的蔬菜,製造了紡織品就銷往法國,從英國買回粗糙的布料自己穿。他們在法國找城市建立精煉糖廠,大膽地跟葡萄牙人爭奪東南亞的香料屬地。終於,荷蘭變成了這麽個國家:布滿了技工、商人、銀行家、工業家。他們簽訂契約,托管財產,沉靜到幾乎冷淡。環境的艱難,讓他們無法沉湎於思考,而忘記實際的利益。他們不是文化人,但在16世紀末,幾乎人人識字:不為舞文弄墨,隻為看文書、賬單和簽合同。他們事事依賴行會,連賣魚都有行會——銷售熏魚?有行會。麵包商想要油炸魚的專賣權?去漁業行會聊,簽合同吧!賣麵包帶油炸魚和啤酒?可以啊,但也要跟漁業行會那裏存個檔。裁縫有行會,牙醫有行會,用來醃鯡魚的箍桶匠也得隔段時間過行會評審這一關。他們過著沉靜又規律的日子。這個國度沒有國王、教皇和英雄,而是一批精於計算、勤勞工作的市民。他們有人可以一口氣連做二十五年的地球儀,有人可以一口氣製作三十年鑲嵌畫—這種專注,在當時被認為是理所當然。

  他們也需要軍人。1610年,荷蘭麾下士兵不足二萬,而且隻管邊境作戰。遠在荷蘭未獨立前,各個城市便有所謂自衛隊:本鄉本土,自願組隊,保護一方百姓。在16世紀末,他們是英雄,但到1642年前後,他們更多是城市的裝飾。年輕男人,凡有自尊心,都覺得有加入自衛隊的義務。業餘練武,平時挎槍執劍,女孩子為之心醉神迷,自己也覺得高過那些賣魚的、賣花的、廚子、泥水匠們一頭。很多年後,大仲馬所寫的《三劍客》描述了1628年前後法國禦前侍衛火槍手們的風流勾當,1642年荷蘭人對自衛隊的想法相去不遠:自衛隊員們?打扮華麗,作風不羈,平日不必冒太大危險,盡可以喝酒撒歡,但因為五彩斑斕的行頭,就能讓全城人們刮目相看。他們實際不用上戰場,更多是擺擺儀仗。

  隻恨那時世上還沒有照相機,所以要描述自衛隊的威儀,隻能托賴畫家。名畫家弗朗斯·哈爾斯在1616年畫成了《聖喬治市民自衛隊之宴》,那畫裏,十二位自衛隊員圍坐餐桌旁,搔首弄姿回望,十二人看去份額均等,又不失風貌。這畫隨即成了全尼德蘭的肖像畫範本:每個自衛隊都巴不得來這麽一幅,以紀念自己的英偉形象。沒有這像,他們不過是些打扮花哨、挎著武器、永遠上不了陣的市民;而有了這像,忽然間,他們都成了英雄。

  1642年,阿姆斯特丹市民自衛隊的班寧·科克上尉,打算請人來幅團隊肖像。他們先是想找29歲的範德·海爾斯特來畫,或者27歲的弗林克也行。後來,他聽說,弗林克有個老師,他又想起,自己曾看過這位老師給別人畫的像:安斯洛牧師和妻子隔桌對坐,似乎在談話……這效果很美麗,因為班寧·科克上尉也不滿足於大家排排坐,留一個呆板的麵容。他想活在一幅大畫裏,讓子孫後代都能看到他統領全軍的模樣,看到他仿佛在呼吸,仿佛在聊天……

  這位老師叫什麽來著?好像叫倫勃朗,好像住在約丹布利街;聽說,他還在給現任的奧蘭治親王、荷蘭執政腓特烈·亨利提供畫作呢。既然如此,他應該很靠譜才是啊……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