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散文作品賞析

  酒箴

  漢 楊雄

  子猶瓶矣(1)。觀瓶之居,居井之眉(2)。外高臨深,動常近危。酒醪不入口(3),臧水滿懷(4)。不得左右,牽於墨徽(5)。一旦專礙(6),為當所壘(7);身提黃泉(8),骨肉為泥。自用如此,不如鴟夷(9)。

  鴟夷滑稽(10),腹如大壺。盡日盛酒,人複借酤(11)。常為國器(12),托於屬車(13)。出入兩宮(14),經營公家(15)。由是言之,酒何過乎?

  (選自《中華古典散文賞析叢書。哲理政論卷》鄒湘瑤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98年)“注釋”

  (1)瓶:古代時候的一種陶製的汲水罐子,這裏是借物喻人。

  (2)眉:通“湄”,水邊

  (3)醪(lao):濁酒。

  (4)臧:同“藏”。

  (5)墨徽:繩索。

  (6)專礙:阻礙,指繩索被井壁掛著。專:懸掛的意思。

  (7)當:井壁的磚。壘:碰撞。

  (8)提:拋擲。黃泉:指罐被碰得粉身碎骨。

  (9)鴟夷:指盛酒的皮袋。

  (10)滑(gu)稽:古代的注酒器,這裏喻指鴟夷表麵圓滑可笑。

  (11)酤:買酒。

  (12)國器:國家的重要器具。

  (13)屬車:皇帝出行時隨行的車。

  (14)兩宮:指皇帝、皇後出入的宮室。

  (15)經營:往來周旋。公家:指官府。

  “賞析”

  幽默、諷刺、憤世嫉俗都在這一篇極富有幽默情趣的文章中表現出來了。讀來既饒有興味,又讓人頗有心得,反諷的語言表達的是一種人世間的某種真諦。

  水是自然的、無色的、透明的,裝水的瓶子也樸實無華,可是,裝水的瓶子卻容易碎,用它放到井裏去盛水,一不小心就會碰在井壁的磚石上,變得粉身碎骨。然而酒就完全不一樣,酒是有色的、渾濁的、不透明的,裝酒的器具也與水瓶完全不一樣,表麵上看來有點滑稽可笑,可是它肚大腹如壺,盡管整天整天地往裏邊裝東西,卻總是裝不滿,那就是裝酒的皮袋,然而這種東西卻深受人們的喜歡,成為國家的重要器具,經常隨從皇帝的車馬出遊,出入於皇帝和皇後的宮門,在官府進而穿行無阻。

  水瓶在文章中喻指心地純明,不會吹牛拍馬,不會阿諛奉承的人。樸實無華心地善良的人也是這樣,他裝不下渾濁的東西,他也經不起碰撞,在複雜的社會權力網中,也容易碰得粉身碎骨。而酒囊則喻指社會上那些善於投機鑽營、逢迎拍馬、不顧廉恥、黑心腸厚臉皮的人們。越是渾濁的地方,他們越能生存,越是充滿權力爭鬥的地方,他們越能升官發財。這是對宿舍上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的逼真刻畫和辛辣諷刺。

  一百字的文章把人世間的兩種人物寫維妙維肖,借物以喻人,寓嘲諷和譏笑於形象之中,寓深刻的社會哲理於幽默詼諧之中,文筆犀利,思考冷峻,哲理雋永,充分體現了楊雄既才學滿腹又仕途坎坷的人生體味,也蘊涵著楊雄不滿當時的社會政治又不願同流合汙的思想意向。

  思考與練習

  一、簡要分析說明本文主要運用了什麽們表現手法?

  二、聯係實際,你認為本文有何現實意義?

  五柳先生傳

  東晉 陶淵明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臵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宏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讚曰:黔婁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誌,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選自《閱讀》張偉忠 山東藝術出版社2002年)

  “賞析”

  《五柳先生傳》是晉末宋初陶淵明的散文傑作。梁代蕭統在《陶淵明傳》中說:“嚐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可見作者陶淵明為自號五柳先生的自己立傳,並作出曆史評價,確是十代散文史上的創舉,堪稱值得共賞的奇文。

  陶淵明寫這篇自況的五柳先生傳記,旨在認真地公開聲明,他陶淵明是個真正的隱士,不要世俗榮利,不受偽善約束,甘心於貧窮生活,立誌做正直文士。從體裁看,這是人物史傳,由傳記正文和傳讚評論兩部分組成。從內容看,它的主題是介紹評論五柳先生這個隱士,而主題思想則是通過述評五柳先生來表明自己的情懷意誌。

  文章首先介紹了五柳先生的姓名爵裏。“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說其姓氏。”這位先生不僅佚姓氏,而且無名字,是一位隱姓埋名的人。“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是富貴榮華的特權標誌和政治依據。五柳先生竟與這種風氣背道而馳,就突出了他真正隱士的品格。

  在介紹了五柳先生的名字以後,接著寫他的稟性誌趣。“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點出了五柳先生的隱者的心境。“閑靜”是他的性格;“少言”是不愛多說話;“不慕榮利”是不愛富貴,不願做官。但這種“少言閑靜”並不是說他沒有誌趣。他“好讀書,不求甚解“,是不必讀懂。相反,他要求在讀懂的基礎,有自己的心得體會,即所謂的“會意”、“有得”。從陶淵明的實際情況來看,他讀書廣泛,而心得體會卻多針對時世。他對當時的混亂、醜惡的現實有更清醒的認識,對人生有更深刻的了解。他所反對的,就是門閥空談文學,追逐名利的汙濁風氣。這從他的一些詩作中可以得到證實。

  五柳先生“性嗜酒”。他愛喝酒是一種天性,然而他“家貧不能常得”。他對嗜酒有清醒的認識和自學的約束,不致失誌損節。他沒有為滿足這種嗜好,去追求榮華富貴。然後,寫親友請他喝酒。他領情應邀,一去就喝,喝足喝醉,一醉就走。不管主人挽留與否、態度如何。可見五柳先生嗜酒,隻是一個貧寒隱士的飲食愛好,未見特別高雅,也不可厚責,其可貴在坦率認真。

  傳記正文的最後一節,介紹了五柳先生的日常生活和情懷。“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這五句寫他居住破陋,衣食拮據,卻恬然自得。這顯然是在描述他安貧樂道的精神。後四句:“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是寫他著作言誌,情懷坦蕩,終生不渝,精神充實而樂觀,含蓄而明確地表示五柳先生的情懷就是要堅持儒家誌士的節操。

  文章對五柳先生的生活、誌趣作了概括描述後,用“讚”來評論他的主要功德。“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是這個讚語的實質。指出了五柳先生“不慕榮利”的稟性誌趣,更暗示他是一位亂世歸隱以求仁義的誌士,突出了真隱士的節操。

  文章最後兩句“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表明作者很欣賞遠古時代的生活,欣然於自己的內心世界,仿佛自覺成為那個理想社會的人,而不屬於這個門閥腐朽,政治混亂,道德敗壞,風氣惡濁的東晉社會。

  全文不足二百字。主題思想明確,鋒芒指向黑暗;藝術表現平淡儲蓄,富於獨創。

  一、本文刻畫了五柳先生的哪些性格特征?

  二、比較《桃花遊記》,本文所崇尚的理想社會是什麽樣子。

  銀杏

  郭沫若

  銀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為什麽又叫公孫樹。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了解的。

  我知道,你的特征並不專在乎你有這和杏相仿佛的果實,核皮是純白如銀,核仁是富於營養――這不用說已經就足以為你的特征了。

  但一般人並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進,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著動物般的性態,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來的奇珍。

  你這東方的聖者,你這中國人文的有生命的紀念塔,你是隻有中國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並不知道。

  我到過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華僑,你僑居在日本大約已有中國的文化僑居在日本的那樣久遠了吧?

  你是真應該稱為中國的國樹的呀,我喜歡你,我特別的喜歡你。

  但也並不是因為你是中國的特產,我才特別的喜歡,是因為你美,你真,你善。

  你的侏幹是多麽的端直,你的枝條是多麽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葉片是多麽的青翠,多麽的瑩潔,多麽的精巧呀!

  在暑天你為多少的廟宇戴上了巍巍的雲冠,你也為多少的勞苦人撐出了清涼的華蓋。

  梧桐雖有你的端直而沒有你的堅牢。

  白楊雖有你的蔥籠而沒有你的莊重。

  熏風會媚嫵你,群鳥時來為你歡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仿每當皓月當空,他們會在你腳下來聚會。

  秋天到來,蝴蝶已經死了的時候,你的碧葉要翻成金黃,而且又會飛出滿園的蝴蝶。

  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術師嗎?但你絲毫也沒有令人掩鼻的那種的江湖氣息。

  當你那解脫了一切,你那槎的枝幹挺撐在太空中的時候,你對於寒風霜雪毫不避易。

  那是多麽的嶙峋而又灑脫呀,恐怕自有佛法以來再也不曾產生過像你這樣的高僧。

  你沒有絲毫依阿取容的姿態,但你也並不荒傖;你的美德像音樂一樣洋溢八荒,但你也並不驕傲,你的名諱似乎就是‚超然‛,你超然於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然於一切之上,但你並不隱遁。

  你的果實不是可以滋養人;你的木質不是堅實的器材,就是你的落葉不也不是絕好的引火的燃料嗎?

  可是我真有點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國人似乎大家都忘記了你,而且忘記得很久遠,似乎是從古以來。

  我在中國的經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國的詩人詠讚你的詩,也很少看到中國的畫家描寫你的畫。

  這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呀,你是隨中國文化以俱來的亙古的證人,你不也是以為奇怪嗎?

  銀杏,中國人是忘記了你呀,大家雖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歡白吃你的白果,但的確是忘記了你呀。

  世間上也盡有不辨菽麥的人,但把你忘記得這樣普遍,這樣久遠的例子,從來也不曾有過。

  真的啦,陪都不是首善之區嗎?但我就很少看見你的影子。為什麽遍街都是洋槐,滿園都是幽加裏樹呢?

  我是怎樣的思念你呀,銀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國忘記呀。

  這事情是有點危險的,我怕你一不高興,會從中國的地麵上隱遁下雲。

  在中國的領空中會永遠聽不著你讚美生命的歡歌。

  銀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國人單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總有能更加愛慕你的一天。

  (選自《中國散文名著快讀》範昌灼主編 四川文藝出版社2004年)

  “賞析”

  這是一篇托物言誌、詠物寄情的散文。作者將所詠的“物”和欲言的“誌”巧妙融合,寫得自然貼切。文章一開始就寫道:“銀杏,我思念你。”直接抒發對銀杏的一行為表現深情。隨即便從銀杏的俗稱,概括一般人所能了解的表麵特征。之後,再從曆史的角度,敘寫銀杏“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進”,“是隻有中國才有的樹種”,這是一般人並不知道的。文章從這兩處入手,非常自然地引申也銀杏是自然界中的“奇珍”,稱譽它是“東方的聖者”,是“中國人文的有生命的紀念塔”,讚美它“是真應該稱為中國的國樹”。這裏用比喻歌頌對銀杏進行總的抒寫和評價,意在賦予它我們民族固有的精神品格的特征。

  接著,作者把銀杏的形象特征概括為“美”、“真”、“善”,並進行具體評價和細致描繪。先寫它株杆端直,枝條蓬勃,葉片青翠、瑩潔、精巧的外形“美”。再按不同的季節著重寫它的品格“美”。炎熱的盛夏,它為廟宇戴上雲冠,為勞苦人撐出華蓋,並用比較的方法,突出它的堅牢、莊重,再借熏風的嫵媚,群鳥的歡歌,以及皓月流空之夜上帝百神前來聚會的幻想仙境,烘托襯現它的聖潔形象。寒秋嚴冬時節,它能將碧葉翻成金黃,使已死的蝴蝶複活,充滿勃勃生機;即使自己的葉子落盡了,隻剩下光禿禿的枝幹,也不懼風雪的侵淩而依然挺立,永不衰息。以下又連用三個排比的分句,進一步抒寫它的氣韻美質:“沒有絲毫依阿取容的姿態”,但“也並不荒傖”;它的“美德像音樂一樣洋溢八荒”,但“也並不驕傲”;它的品格高於“一切的草木之上”,但“並不隱遁”。作者對銀杏的敬慕之意、歌詠之情,在作者飽含詩意的筆下,哪裏是“美”,哪裏是“真”,哪裏是“善”,難解難分。引人遐想,令人沉思。

  最後,文章筆鋒一轉,令作者“奇怪的是”:如此銀杏,竟被中國人“忘記的很久遠了”。作品寫在抗日戰爭正處於極端困難境地的時候,“忘記”是有著特殊寓意的。它既寓指一般人民族意識淡薄,主要寓托作者對國民黨政府中那些消極抗日、積極反共、陰謀賣國投敵的民族敗類的憤恨和抨擊。

  結尾仍落墨於銀杏。作者通過對未來的“希望”,委婉地抒發自己堅信抗戰必勝的愛國情懷,激勵人們保持銀杏一樣的高風亮節,自豪、自信、自強,高唱人間的勝利凱歌,迎接新時代的到來。

  文章采用第二人稱的敘述角度,描繪銀杏形象,筆調親切,熱情洋溢,壯懷激烈,回蕩著讚歌般的旋律,使抒情、議論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語言明朗洗練,諧和流暢,富有激情和詩意。

  思考與練習

  一、銀杏的象征意義何在?作者從那些方麵加以理解的?

  二、試從結構及表達主旨方麵比較本文與茅盾的《白楊禮讚》的異同?

  燈

  巴金

  我半夜從噩夢中驚醒,感覺到窒悶,便起來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氣。

  夜裏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腳下仿佛橫著沉睡的大海,但是漸漸地像浪花似地浮起來灰白的馬路。然後夜的黑色逐漸減淡。哪裏是山,哪裏是房屋,哪裏是菜園,我終於分辨出來了。

  在右邊,傍山建築的幾處平房裏射出幾點燈光,它們給我掃淡了黑暗的顏色。

  我望著這些燈,燈光帶著昏黃色,似乎還在寒氣的襲擊中微微顫抖。有一兩次我以為燈會滅了。但是一轉眼昏黃色的光又在前麵亮起來。這些深夜還燃著的燈,它們(似乎隻有它們)默默地在散布一點點的光和熱,不僅給我,而且還給那些寒夜裏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這時候還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邊不是起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嗎?誰從城裏走回鄉下來了?過了一會兒,一個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極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這個人急忙趕回家去的心情。那麽,我想,在這個人的眼裏、心上,前麵那些燈光會顯得是更明亮、更溫暖罷。

  我自己也有過這樣的經驗。隻有一點微弱的燈光,就是那一點仿佛隨時都會被黑暗撲滅的燈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長長的路。大片的飛雪飄打在我的臉上,我的皮鞋不時陷在泥濘的土路中,風幾次要把我摔倒在汙泥裏。我似乎走進了一個迷陣,永遠找不到出口,看不見路的盡頭。但是我始終挺起身子向前邁步,因為我看見了一點豆大的燈光。燈光,不管是哪個人家的燈光,都可以給行人——甚至像我這樣的一個異鄉人——指路。

  這已經是許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過了好些大的變化。現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腳的燈光,那燈光跟好些年前的燈光不是同樣的麽?我看不出一點分別!為什麽?我現在不是安安靜靜地站在自己樓房前麵的廊上麽?我並沒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見燈光,我卻忽然感安慰,得到鼓舞。難道是我的心在黑夜裏徘徊,它被噩夢引入了迷陣,到這時才找到歸路?

  我對自己的這個疑問不能夠給一個確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漸漸地安定了,呼吸也暢快了許多。我應該感謝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燈光。

  他們點燈不是為我,在他們的夢寐中也不會出現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處。我愛這樣的燈光。幾盞燈甚或一盞燈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徹黑暗,可是它也會給寒夜裏一些不眠的人帶來一點勇氣,一點溫暖。

  孤寂的海上的燈塔挽救了許多船隻的沉沒,任何航行的船隻都可以得到那燈光的指引。哈裏希島上的姐姐為著弟弟點在窗前的長夜孤燈,雖然不曾喚回那個航海遠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魚歸來的鄰人都得到了它的幫助。

  再回溯到遠古的年代去。古希臘女教士希洛點烯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過海峽來的利安得爾的眼睛。有一個夜晚暴風雨把火炬弄滅了,讓那個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裏。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還隱約地亮在我們的眼前,似乎那火炬並沒有跟著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這些光都不是為我燃著的,可是連我也分到了它們的一點點恩澤——一點光,一點熱。光驅散了我心靈裏的黑暗,熱促成我心靈的發育。一個朋友說:‚我們不是單靠吃米活著,‚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飄浮,要不是得著燈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會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懷著滿心難治的傷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條河裏。到了水中,他聽見一聲叫喊(‚救人啊!‛),看見一點燈光,模糊中他還聽見一陣喧鬧,以後便失去知覺。醒過來時他發覺自己躺在一個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盞油燈,眼前幾張誠懇、親切的臉。‚這人間畢竟還有溫暖,‛他感激地想著,從此他改變了生活態度。‚絕望‛沒有了,‚悲觀‛消失了,他成了一個熱愛生命的積極的人。這已經是十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還見到這位朋友。那一點煤光居然鼓舞一個出門求死的人多活了這許多的,而且使他到現在還活得健壯。我沒有跟他重談燈光的話,但是我想,那一點微光一定還在他的心靈中搖晃。

  在這人間,燈光是不會滅的——我想著,想著,不覺對著山那邊微笑了。

  1942年2月在桂林

  (選自《巴金名作欣賞》陳丹晨主編 中國和平出版社2001年)

  “賞析”

  1923年10月,剛剛離開家庭步社會的巴金曾在《婦女雜誌》上發表過一首題為《黑夜行舟》的小詩:

  天暮了,

  在這渺渺的河中,

  我們的小舟究竟歸向何處?

  遠遠的紅燈嗬,

  請挨近一些兒罷!

  巴金後來曾介紹說,這首小詩是據他乘船出川時的感觸寫成的,他說:“我看見遠方一盞紅燈閃閃發光,我不知道燈在哪裏,但是它牽引著我的心,仿佛有人在前麵指路”(《巴金論創作·序》)。當時尚不滿19歲的巴金,就已經把燈作為光明與未來的象征,作為人生航標的象征。後來,“燈”也一直指引著他探索前進。因此,在許多作品中,作者追求光、追求光,歌頌太陽,歌頌光明,1942年2月創作的散文《燈》便是一曲燈的讚歌。

  一開篇,作者描繪了噩夢醒後所見的一幅自然景象:“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腳下仿佛橫著沉睡的大海,但是漸漸地像浪花似地浮起來灰白色的馬路。然後夜的黑色逐漸減淡。哪裏是山,哪裏是房屋,哪裏是菜園,我終於分辨出來了。”那麽,是什麽東西使“夜的黑色逐漸減淡”呢?在激起讀者的期待心理後,作者才鄭重地推出所要讚美的對象:燈光,“傍山建築的幾處平房裏射出來幾點燈光”。在讀者的期待得到滿足後,巴金又迅速地把視野引入對燈光的觀察:這帶著昏黃的燈光雖然在寒氣的襲擊中“微微顫抖”,但卻“默默地在散布一點點的光和熱”,給“我”、給寒夜中不能睡眠的人和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帶來“明亮”與“光明”。這開頭初步顯現了作品的抒情特點,即在對客觀景物的描繪中融入作者的主觀感受,通過情景交融畫麵的創造來抒民作者讚美燈光的情懷。畫麵中,大海是作者心中的大海,因此它才“仿佛橫著沉睡”;馬路是作者筆下的馬路,所以才會“像浪花似地浮起來”;而燈光實際上也是通過作者心靈折射過的燈光,不然它怎麽是“默默地”散布著光和熱呢!這各緣情寫景、情景交融的寫法使作品一開始就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在借景抒情的散文中,作者對特定景物的描摹無非是為了創造抒寫感情的藝術氛圍,一旦這種氛圍形成,他即可乘著藝術的翅膀,舒展自己的情懷。因此,緊接著眼前的燈光,巴金迅速地轉入了對記憶裏的燈光和傳說中的燈光的描述,進而展開關於燈的遐思,抒寫自己對燈光特有的認識和特有的感情。在記憶中,一點微弱的燈光可以鼓舞“我”走一段長長的路,一點豆大的燈光也曾指引“我”挺身向前。如今,當“我”的心在默認中徘徊時,燈光又指引“我”找到了歸路,在傳說裏,哈裏希島上的長夜孤燈幫助過不少捕魚人,希洛的火炬曾照亮利安得爾的眼睛,因此,作者覺得記憶裏的燈給過“我”安慰與鼓舞,傳說中的燈雖不是為“我”點燃,但它的光也驅散過我心靈裏的黑暗。巴金滿懷深情地寫到:“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飄浮,要不是得著燈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會永沉海底。”不難看出,隨著作者思緒的展開,燈已從具體的逐漸轉變為抽象的,從開始時所見的實際的燈轉變為心目中的燈。燈這一具體的物象也就升華為具有哲理含義的意象,它象征著光明,象征著溫暖,象征著不斷進取的生活信念。

  《燈》的最後,作者又講述了一個一點燈光改變一個出門求死者的生活的故事。這在構思上有著雙重的作用。一方麵,它承接了文章第二個層次的思緒,從反麵印證了如果沒有光的指引,飄浮的人將沉入海底;如果推動理想與追求,他也必將為生活所吞沒。另一方麵,通過朋友的得救與轉變揭示出另一個生活哲理;在人間,燈光是不會滅的,理想也是不會消失的。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這篇散文的成功之處包括了如下幾個方麵:首先,它緊扣燈的命題,從眼前的燈到記憶的燈,從傳說裏的燈到朋友心中草藥打火機,一層一層地揭示了永不熄滅的燈在人們前進中的指引作用,從而表達了作者熱愛光明、追求理想的執著情懷。第二,對燈的描寫從具體物象落筆,由實而虛,則具體而抽象,最後使燈升華為光明與人生信念的藝術象征。第三,移情入境,在創造情景交融的藝術畫麵之後,交替穿插對記憶與傳說的敘述,穿插關於燈與生活信念的相關議論,溶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於一爐,從而使作品產生一種獨有的藝術魅力。

  一、眾所周知,巴金從青年時期就有叛逆精神,追求進步,歌頌光明,可以說這是貫穿其一生的一條紅線,那麽本文是怎樣歌頌光明的,請結合課文的內容加以說明。

  二、你以為欣賞這篇散文,從哪方麵著手為好。

  笑

  冰心

  雨聲漸漸的住了,窗簾後隱隱地透進清光來,推開窗戶一看,呀!涼雲散了,樹葉上的殘滴,映著月兒,好似螢光千點,閃閃爍爍的動著。——真沒想到苦雨孤燈之後,會有這麽一幅清美的圖畫!

  憑窗站了一會兒,微微的覺得涼決侵入。轉過身來,忽然眼花繚亂,屋子裏的別的東西,都隱在光雲裏;一片幽輝,隻浸著牆上畫中的安琪兒。——這白衣的安琪兒,抱著花兒,楊著翅兒,向著我微微的笑。

  ‚這笑容仿佛在那兒看見過似的,什麽時候,我曾……‛我不知不覺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嚴閉的心幕,慢慢的拉開了,湧出五年前的一個印象。——一條很長的古道。驢腳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溝裏的水,潺潺的流著。近村的綠樹,都籠在濕煙裏。弓兒似的新月,掛在樹梢。一邊走著,似乎道旁有一個孩子,抱著一堆燦白的東西。驢兒過去了。無意中回頭一看。——他抱著花兒,赤著腳兒,向著我微微的笑。

  ‚這笑容又仿佛是那兒看見過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現出一重心幕來,也慢慢的拉開了,湧出十年前的一個印象。——茅簷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來。土階邊的水泡兒,泛來泛去的亂轉。門前的麥隴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黃嫩綠的非常鮮麗。——一會兒好容易雨晴了,連忙走下坡兒去。迎頭看見月兒從海麵上來了,猛然記得有件東西忘下了,站住了,回過頭來。這茅屋裏的老婦人——她倚著門兒,抱著花兒,向著我微微的笑。

  這同樣微妙的神情,好似遊絲一般,飄飄漾漾的合了攏來,綰在一起。

  這時心下光明澄靜,如登仙界,如歸故鄉。眼前浮現的三個笑容,一時融化在愛的調和裏看不分明了。

  (選自《現代詩文導讀》白雪鬆主編 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

  “賞析”

  《笑》是冰心的第一篇白話散文,曾被稱為新文學運動中“最初的美文”。

  早期的冰心十分崇敬泰戈爾,並信奉他的愛的哲學。在冰心早期的創作裏,充滿著的都是愛的內容,但她的筆觸很少涉及兩性間的愛,她把愛的情懷都奉獻給了父母、弟兄、小朋友、異國的弱小兒女以及大自然。《笑》便是把這種“愛的哲學”詩化的結晶,是作者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的具體描述。

  “微笑看世界”是冰心早期作品的主旋律,而清新的情趣則是冰心風格的核心要素。700字的一篇短文,不施藻飾,不加雕琢,隻是隨意點染,勾畫了三個畫麵:一是作者在雨後月夜的屋子裏,朦朧所見的牆上畫中安琪兒的微笑,二是作者五年前的村野古道新月下見到的孩童的微笑,三是作者十年前的海邊月升茅屋門旁,見到的老婦人的微笑。作品通過以上三幅畫寫了三個不同的形象:安琪兒是神聖的愛的天使,小孩子是純潔的童真的化身,老婦人是慈愛的母親的象征。他們都是作者心中熱情謳歌的對象,而作者又是將他們設置在一種特殊的意境中展現的。

  意境美是本文最大的特色。《笑》始終是以質樸、清新、甜柔的情味,通向讀者的心靈的,它將物境與我情融為一體,構成了如詩如畫的意境。在這篇散文裏,大部分篇幅是寫大自然的美景,作者好似一個高明的畫家,充分運用了透視感和窨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開篇寫道:“雨聲漸漸的住了,窗簾後隱隱的秀進清光來”,從聽覺寫到了視覺,月光本就具有神秘美,但秀過窗簾發出的“清光”更帶夢幻的色彩。如果說整個傷口的基調是柔和美麗的,那麽作者一開始就為我們渲染了這一氣氛。這時候,當“我”“轉過身來”發現屋內牆上“向我微微的笑”的安琪兒,心裏就如平靜的湖水投入一塊小小的石頭,頓時蕩起層層漣漪,這微笑的安琪兒,不就是安詳、美麗、充滿著愛的生動形象的集中體現嗎?在這裏,作者雖不在畫中,但畫麵上分明滲透著作者涓涓情思,畫中之景與作者之情交融在一起。

  安琪兒的笑容,引起了作者思緒的流動,這樣作者便一層深一層地推出五年前與十年前的兩幅圖畫,這兩幅畫,同樣色彩鮮明,清新柔美,純淨自然,如同萬籟無聲中,分明又隱約地聽到一支婉轉輕盈的抒情小夜曲,琴聲不絕如縷,低回傾訴,使人悠悠然於心動神扔中不知不覺地隨它步入一片寧謐澄靜的天地,深深陶醉了。待你定睛尋覓時,琴聲卻戛然而止。曲終人不見,隻有三張笑靨,三束白花,一片空靈,空靈中似乎飄浮著若遠若近的渺茫的笑聲,那麽輕柔,那麽甜美,洋溢著純真的愛,於是,你沉入無限遐思,眼前是一片澄靜。“如登仙界,如歸故鄉”,恍惚間,你找到了真、善、美——人們追求的最高境界。正如1941年巴金在《冰心著作集·後記》裏所說“過去我們都是孤寂的孩子,從她的作品裏,我們得到了不少溫暖和安慰。我們知道了愛星、愛海,而且我們從那些親切而美麗的語句裏重溫了我們永久失去了的母愛。”

  能夠淋漓盡致地以這種意境展現主題,還當歸功於這篇文章的結構。巧妙地借鑒西方現代派小說意識流的寫法,側重寫自己意識流動的過程。文章以作者的聯想為線,把鏡頭由現在扔回過去,借助美好的回憶,從現在,五年前,十年前,將意境層層開拓,三個不時時間的笑的鏡頭組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別致、和諧的藝術天國。整篇文章,看起來不過就是由這樣三個彼此獨立而又互相聯係的鏡頭構成,在具體的組接方法上,頗類似於電影蒙太奇手法,集中又各具詩意地表現了作者的“愛的哲學”。這種蒙太奇結構所形成的藝術效果,不僅使文章在形式上具有了新穎的結構特點,而且在內容上壓縮了繁瑣的交代,刪去了中間過程,使讀者能夠集中精力感受愛的潛流的波動,同時,高度凝練的、以跳躍形式出現的畫麵,又為我們鑒賞的“再創造”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的確,《笑》是我國新文學運動初期的一篇不可多得的白話“美文”。700字的一篇短文,字字珠璣。在冰心個人創作的道路上,這篇《笑》也具有特殊意義,它導致了以《往事》、《寄小讀者》為總題的兩組散文的創作,突出表現了冰心散文創作的藝術才華。從此,現代文學史上便有了“冰心體”散文這一名詞。

  思考與練習

  一、欣賞散文崇尚意境之美,你覺得本文有何意境,美在哪裏?

  二、冰心老人可謂是美的化身,《笑》是美的外觀,《笑》的內涵何在?

  願

  許地山

  南普陀寺裏底大石,雨後稍微覺得幹淨,不過綠苔多長一些,天涯底淡霞好像給我們一個天晴底信。樹林裏底虹氣,被陽光分成七色。樹上,雄蟲求雌底聲,淒涼得使人不忍聽下去。

  妻子坐在石上,見我來,就問:‚你從哪裏來?我等你許久了。‛

  ‚我領著孩子們到海邊拴撿貝殼咧。阿瓊撿著一個破貝,雖不完全,裏麵卻像藏著珠子底樣子。等他來到,我教他拿出來給你看一看。‛

  ‚在這樹蔭下坐著,真舒服呀!我們天天到這裏來,多麽好呢!‛

  妻說:‚你哪裏能夠……‛

  ‚為什麽不能?‛

  ‚你應當作蔭,不應當受蔭。‛

  ‚你願我作這樣底蔭麽?‛

  ‚這樣底蔭算什麽!我願你作無邊寶華蓋,能普蔭一切世間諸有情;願你為如意淨明珠,能普照一切世間諸有情;願你為降魔金剛杵,能破壞一切世間諸障礙;願你為多寶盂蘭盆,能盛百味,滋養一切世間諸饑渴者;願你有六手,十二手,百手,千萬手,無量數那由他如意手,能成全一切世間等等美善事。‛

  我說:‚極善,極妙!但我願作調味底精鹽滲入等等食品中,把自己底形骸融散,且回複當時在海裏底麵目,使一切有情得嚐鹹味,而不見鹽體。‛

  妻子說:‚隻有調味就能使一切有情都滿足嗎?‛

  我說:‚鹽底功用,若隻在調味,那就不配稱為鹽了。‛

  (選自《現代詩文導讀》白雪鬆主編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1年)

  “賞析”

  要讀懂文章,一定要知人論世。孤立地看一篇作品,有時很難把它讀懂、讀透。許地山前期散文,主要表現他對社會現實和人生意義的思考。最為典型的是《落花生》。“花生”是“有用的”,不是“偉大的,好看的東西”,所以做人要“像花生”,“做有用的人,不是偉大的、體麵的人”。《願》與《落花生》有異曲同工之妙,隻是不像《落花生》通俗易懂。這與許地山的思想經曆有關。他一生對宗教、民俗和哲學頗有研究,基督教的“博愛”思想,佛教的淡泊名利、不求聞達、“普濟眾生”的教義毫不牽強地融入到他早期的思想中,自然地潛入了他的作品《願》中。

  《願》以禪院夏蔭夫妻閑話引入,文字簡練,語言平淡、樸素,但又蘊涵著一種自然的情感,一種純真的心願。

  夏日雨後,一家人到南普陀寺遊玩,寺裏的大石長滿了微長的綠苔;遠處天邊有著淡淡的霞色,近處樹林裏飄著輕微的虹氣;樹上雄蟲求雌的聲音,聽起來淒涼一片。這一段景物描寫,有聲有色,使人置身於一個清幽靜謐、超脫凡俗的清涼世界。沐浴在這禪意濃鬱的氛圍中,佛家“普濟眾生”的博愛之願油然而生。

  文中“願”有三重,層層深入,逐漸升華。

  第一層為“作蔭”,直接從眼前話題引出,有感而發,己之所欲,推之於人,使大眾(諸有情)免遭烈日炙烤之苦。博愛之心,已見一斑。

  但文章並未此展開,而是借妻子之口加以拓展,用佛家寶器做喻,道出第二重“願”,深化博愛主旨。

  “我願你作無邊寶華蓋,能普蔭一切世間諸有情;願你為如意淨明珠,能普照一切世間諸有情;願你為降魔金剛杵,能破壞一切世間諸障礙;願你為多寶盂蘭盆,能盛百味,滋養一切世間諸饑渴者;願你有六手,十二手,百手,千萬手,無量數那由他如意手,能成全一切世間等等美善事。”“無邊寶華蓋”、“如意淨明珠”、“降魔金剛杵”、“多寶盂蘭盆”、“如意手”,都是造福大眾、普渡眾生的佛教寶器,這五個願望表明了妻子、作者同情大眾、願意幫助他們的至誠心願。這也正是一種思想深處受到熏陶感染而自然流露出來的博愛情懷。可謂諸般願心,皆生於博愛之心。

  對於妻子的宏願,“我”非常讚賞,但文章並沒有就此停筆,而是筆鋒一轉,又更加深入了一層:

  “極善,極妙!但我願作調味底精鹽滲入等等食品中,把自己底形骸融散,且回複當時在海裏底麵目,使一切有情得嚐鹹味,而不見鹽體。”“精鹽“是最普通也最普通的調味品,調到菜裏,隻能覺其美味可口,卻無處錄找鹽跡;而海中的鹽更是無處不在卻又無形無色,隻給人以可感的幫助。和光芒四射、萬人景仰的寶器相比,鹽或海水都更為普通,但從功用來講,後者似乎又更高一籌。這正是受之有情而求之無形的博愛之心的最高境界。不由令人想到佛祖舍身飼鷹之舉,舍己一身,施救於生靈萬物,這便是博愛,這便是普濟眾生。當然,這裏的樸素的獻身精神,也會讓我們想到《落花生》。“花生”有用而不“偉大”、“體麵”,不正如鹽之須臾不可離而又形骸無存嗎?《落花生》之所以比《願》解讀起來通俗直白,是因為許地山的散文文風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將思想中的玄虛沉澱,更加現實、質樸化了。

  總之,文章雖短,卻無一處沒有作者博愛、普濟眾生思想的影子。孩子們在海邊撿的“破貝”,“雖不完全,裏麵卻像藏著珠子底樣子”,什麽“珠子”喲?許是“如意淨明珠”吧。便是一個完整的貝殼,他都要賦予它一顆珠子,賦予它一個孕育“寶物”的身份,不嫌它的破殘,在妻子麵前誇耀、讚美。“博愛”“世間諸有情”的心,在這裏便已先有表露了。

  綜觀全文,尺幅千裏。語言雖平淡無奇,其中蘊涵的思想感情卻足以感化世界,正所謂以芥子藏須彌。而這一切,都源於許地山複雜的宗教思想中“博愛”、“普濟眾生”與淡泊名利、不求聞達理念的交織滲透。

  思考與練習

  一、本文語言清晰優美,真真如行雲流水,質樸自然,請舉例說明。

  二、“言為心聲”,透過平實率真的語言表麵,你能體察作者的哪些深邃的思想?

  翡冷翠山居閑話

  徐誌摩

  翡冷翠,通譯佛羅倫薩,意大利中部城市,文藝複興時期歐洲最著名的藝術中心。

  在這裏出門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個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個美的宴會,比如去一果子園,那邊每株樹上都是滿掛著詩情最秀逸的果實,假如你單是站著看還不滿意時,隻要你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嚐鮮味,足夠你性靈的迷醉。陽光正好暖和,決不過暖;風息是溫馴的,而且往往因為他是從繁花的山林裏吹度過來他帶來一股幽遠的淡香,連著一息滋潤的水氣,摩挲著你的顏麵,輕繞著你的肩腰,就這單純的呼吸已是無窮的愉快;空氣總是明淨的,近穀內不生煙,遠山上不起靄,那美秀風景的全部正像畫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閑暇的鑒賞。

  作客山中的妙處,尤在你永不須躊躇你的服色與體態;你不妨搖曳著一頭的蓬草,不妨縱容你滿腮的苔蘚;你愛穿什麽就穿什麽;扮一個牧童,扮一個漁翁,裝一個農夫,裝一個走江湖的桀卜閃,裝一個獵戶;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領結,你盡可以不用領結,給你的頸根與胸膛一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一條這邊顏色的長巾包在你的頭上,學一個太平軍的頭目,或是拜倫那埃及裝的姿態;但最要緊的是穿上你最舊的舊鞋,別管他模樣不佳,他們是頂可愛的好友,他們承著你的體重卻不叫你記起你還有一雙腳在你的底下。

  桀卜閃,通譯吉卜賽人,以過遊蕩生活為特點的一個民族。原居印度西北部,公元十世紀前後開始到處流浪,幾乎遍布全球。

  這樣的玩頂好是不要約伴,我竟想嚴格的取締,隻許你獨身;因為有了伴多少總得叫你分心,尤其是年輕的女伴,那是最危險最專製不過的旅伴,你應得躲避她像你躲避青草裏一條美麗的花蛇!平常我們從自己家裏走到朋友的家裏,或是我們執事的地方,那無非是在同一個大牢裏從一間獄室移到另一間獄室去,拘束永遠跟著我們,自由永遠尋不到我們;但在這春夏間美秀的山中或鄉間你要是有機會獨身閑逛時,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時候,那才是你實際領受,親口嚐味,自由與自在的時候,那才是你肉體與靈魂行動一致的時候;朋友們,我們多長一歲年紀往往隻是加重我們頭上的枷,加緊我們腳脛上的鏈,我們見小孩子在草裏在沙堆裏在淺水裏打滾作樂,或是看見小貓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嚐沒有羨慕的時候,但我們的枷,我們的鏈永遠是製定我們行動的上司!所以隻有你單身奔赴大自然的懷抱時,像一個裸體的小孩撲入他母親的懷抱時,你才知道靈魂的愉快是怎樣的,單是活著的快樂是怎樣的,單就呼吸單就走道單就張眼看聳耳聽的幸福是怎樣的。因此你得嚴格的為己,極端的自私,隻許你,體魄與性靈,與自然同在一個脈搏裏跳動,同在一個音波裏起伏,同在一個神奇的宇宙裏自得。我們渾樸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嬌柔,一經同伴的抵觸,他就卷了起來,但在澄靜的日光下,和風中,他的恣態是自然的,他的生活是無阻礙的。

  你一個人漫遊的時候,你就會在青草裏坐地仰臥,甚至有時打滾,因為草的和暖的顏色自然的喚起你童稚的活潑;在靜僻的道上你就會不自主的狂舞,看著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種種詭異的變相,因為道旁樹木的陰影在他們紆徐的婆娑裏暗示你舞蹈的快樂;你也會得信口的歌唱,偶爾記起斷片的音調,與你自己隨口的小曲,因為樹林中的鶯燕告訴你春光是應得讚美的;更不必說你的胸襟自然會跟著曼長的山徑開拓,你的心地會看著澄藍的天空靜定,你的思想和著山壑間的水聲,山罅裏的泉響,有時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時激起成章的波動,流,流,流入涼爽的橄欖林中,流入嫵媚的阿諾河①去……

  並且你不但不須應伴,每逢這樣的遊行,你也不必帶書。書是理想的伴侶,但你應得帶書,是在火車上,在你住處的客室裏,不是在你獨身漫步的時候。什麽偉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優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風籟中,雲彩裏,山勢與地形的起伏裏,花草的顏色與香息裏尋得?自然是最偉大的一部書,葛德②說,在他每一頁的字句裏我們讀得最深奧的消息。並且這書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阿爾帕斯③與五老峰,雪西裏④與普陀山,來因河⑤與揚子江,梨夢湖⑥與西子湖,建蘭與瓊花,杭州西溪的蘆雪與威尼市⑦夕照的紅潮,百靈與夜鶯,更不提一般黃的黃麥,一般紫的紫藤,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長,同在和風中波動——他們應用的符號是永遠一致的,他們的意義是永遠明顯的,隻要你自己心靈上不長瘡瘢,眼不盲,耳不塞,這無形跡的最高等教育便永遠是你的名分,這不取費的最珍貴的補劑便永遠供你的受用;隻要你認識了這一部書,你在這世界上寂寞時便不寂寞,窮困時不窮困,苦惱時有安慰,挫折時有鼓勵,軟弱時有督責,迷失時有南針⑧。

  十四年七月

  ①阿諾河,流經佛羅倫薩的一條河流。

  ②葛德,通譯歌德,德國詩人。

  ③阿爾帕斯,通譯阿爾卑斯,歐洲南部的山脈,有多處景色迷人的山口,為著名旅遊勝地。

  ④雪西裏,通譯西西裏,地中海最大的島嶼,屬意大利。

  ⑤來因河,通譯萊茵河,歐洲的一條大河,源出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流經列支敦士登、奧地利、法國、西德、荷蘭等國,注入北海。

  ⑥梨夢湖,通譯萊蒙湖,也即日內瓦湖,在瑞士西南與法國東部邊境,是著名的風景區和療養地。

  ⑦威尼市,通譯威尼斯,意大利東北部城市。

  ⑧南針,即指南針。

  (選自《中國散文名著快讀》範昌灼主編 四川文藝出版社2004年)

  “賞析”

  《翡冷翠山居閑話》,是徐誌摩散文中的一篇佳作名篇,發表於1925年7月4日《現代評論》第二卷第30期上,後收入《巴黎的鱗爪》(新月書店1931年版);寫在意大利名城翡冷翠(佛羅倫薩)山居的冥想、思緒和感受,洋溢著浪漫的情調。作者寫“山居”,卻未著重、具體寫山野的秀美風光和居於此間的生活情況中,而是“閑話”其妙處、意義,抒寫情懷,袒露心誌。因此,它是一篇地道的抒情隨筆。

  文章一開頭,就寫在那裏“山居”的美妙所在,反映了作者對大自然美的追求:晴好的五月的晌晚,出門散步,上山下山,如赴宴會,如雲果園或看或采摘“詩情最秀逸的果實”,足夠“性靈的迷醉”;陽光暖和,風息溫馴,還帶來繁花的山楂裏幽遠的澹香;還有濕潤的水汽摩挲顏麵、輕繞肩腰;空氣明淨,秀美的風景像畫片展露眼前供鑒賞。這些山間風物,不是直接、客觀寫出,而是主觀融於其中,作者欣然暢然的愉悅心情,一下表現了出來。

  接著寫作客山中的妙處,更在於完全可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不講究穿戴、體態、裝扮,無須掩飾行遊。他強調春夏間秀美的山林,要獨身閑逛。那“才是福星高照”,“實際領受、親口嚐味”,“肉體與靈魂行動的一致”;才知道靈魂的愉快、活著的快樂,才知道單就呼吸、走路、眼看、耳聽是怎樣的。總之,作者從不同的角度,以鋪張的語句,抒寫那時的真正自我與大自然一體的自得。僅這樣還不夠,他進一步寫獨自漫遊,會在青草裏坐地仰臥、打滾;在靜僻的道上狂舞,看身影幻出詭異的變相;會信口歌唱,胸襟會跟著漫長的山徑開拓,心地會看著藍天靜定,思想會和山裏的水聲泉響,有時一澄到底的清澈„„陶醉於大自然的快感與幸福,超然、暢然之情,由此寫透寫夠了。

  徐誌摩有反璞歸真的個體戶與追求,對大自然有崇高的認識。他曾說自己“是個自然的崇拜者”,在此作品中又說“自然是最偉大的一部書”。因此,他認為“山居”不但不須約遊伴,“也不必帶書”。“什麽偉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優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風簌中、雲彩裏、山勢與地形的起伏裏,花草的顏色與香氣裏尋得?”而且它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認識了它,就會產生偉大的、奇特的力量。這在作品的結尾,警句似地作了概括與升華。

  全篇緊扣自我感受展開抒寫,具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作者以詩人的氣質與心靈寫散文,神馳意縱,筆調輕盈,語句飄逸,詞藻華麗,筆路鋪張,比喻、排比、對偶、重疊等修辭性句式大量運用,將情誌抒寫得酣暢淋漓、豐姿多態,建構了一種獨特的情境,也給人以曠達放浪的美感。這正如阿英所評:他善寫冥想的小品,以寧靜的心,抓住一個中心,發展下去,而且發展很遠。本文正是這樣來“經營”一種冥想心境的。它無疑是一篇成功之作、超凡之作。

  思考與練習

  一、文筆洗練,質樸明快是徐誌摩散文的風格,請結合本文語言表達加以印證。

  二、閱讀《再別康橋》,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與本文有何不同?

  囚綠記

  陸蠡

  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這是去年夏間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裏。我占據著高廣不過一丈的小房間,磚鋪的漫漫的地麵,紙糊的牆壁和天花板,兩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靈巧的紙卷簾,這在南方是少見的。

  窗是朝東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點鍾左右太陽便照進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線射個滿室,直到十一點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熱。這公寓裏還有幾間空房子,我原有選擇的自由的,但我終於選定了這朝東房間,我懷著喜悅而滿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個小小理由。

  這房間靠南的牆壁上,有一個小圓窗,直徑一尺左右。窗是圓的,卻嵌著一塊六角形的玻璃。並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個大孔隙,手可以隨意伸進伸出。圓窗外麵長著常春藤。當太陽照過它繁密的枝葉,透到我房裏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當公寓裏的夥計替我提了隨身小提箱,領我到這房間來的時候,我瞥見這綠影,感覺到一種喜悅,便毫不猶疑地決定下來,這樣了截爽直使公寓裏夥計都驚奇了。

  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歡喜看水白,我歡喜看草綠。我疲累於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懷念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我急不暇擇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綠也視同至寶。當我在這小房中安頓下來,我移徙小台子到圓窗下,讓我的麵朝牆壁和小窗。門雖是常開著,可沒人來打擾我,因為在這古城中我是孤獨而陌生。但我並不感到孤獨。我忘記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語言一樣。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過了一個月,兩個月,我留戀於這片綠色。我開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我開始了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麵飄來花草的莖葉的歡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我天天望著窗口常春藤的生長。看它怎樣伸開柔軟的卷須,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看它怎樣舒開折疊著的嫩葉,漸漸變青,漸漸變老,我細細觀賞它纖細的脈絡,嫩芽,我以揠苗助長的心情,巴不得它長得快,長得茂綠。下雨的時候,我愛它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

  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枚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裏來,教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於抑鬱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鬱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隻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並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我好像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悅。從前我有個時候,住在鄉間的一所草屋裏,地麵是新鋪的泥土,未除淨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綠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長,我不忍加以剪除。後來一個友人一邊說一邊笑,替我拔去這些野草;我心裏還引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於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啊!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我對它的善意。我為了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係住它,仍舊讓柔弱的枝葉垂在我的案前。

  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漸漸不能原諒我自己的過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鎖到暗黑的室內;我漸漸為這病損的枝葉可憐,雖則我惱怒它的固執,無親熱,我仍舊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長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計算著我的歸期,計算這‚綠囚‛出牢的日子。在我離開的時候,但是它恢複自由的時候。

  蘆溝橋事件發生了。擔心我的朋友電催我趕速南歸。我不得不變更我的計劃,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連於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火車已經斷了數天,我每日須得留心開車的消息。終於在一天早晨候到了。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臵上,向它致誠意的祝福。願它繁茂蒼綠。

  離開北平一年了。我懷念著我的圓窗和綠友。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麵的時候,會和我麵生麽?

  (選自《中國散文名著快讀》範昌灼主編 四川文藝出版社2004年)

  “賞析”

  陸蠡善於從瑣細的生活情節中,用清新流麗的文字,細膩委婉的描寫,表達比較潛藏的意念,蘊含著深沉的思想容量,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囚綠記》就是具有這種藝術風格的作品。

  文章寫作者對綠色的愛戀和懷念,從中寄托著自己對自由的向往、對光明的追求和對幸福的憧憬,曲折地抒發對破壞和平安寧生活的日本侵略者的抑鬱憤懣感情。但作者的這種感情並不表露於外,而是深藏於對常春藤的敘述和感受之中。

  文章的開頭部分,寫“我”旅居北平時,特意選了能透進綠影的居住房間,經常從在窗前觀賞常春藤的生長。看著它的嫩葉漸漸變青,就會忘記旅程的困倦和不愉快的往事,即使是隻身一人生活在陌生的古城中,也“並不感到孤獨”。因為在“我”的心目心中,寶貴的綠色,“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這些文字,分明是寫“我”困居“孤島”,“如同涸轍的魚盼等首雨水”一樣,渴求光明自由、熱望和平安寧的迫切心情,但作者卻深藏若虛,全把它蘊藉於“貪綠”極寫之中。

  文章的第二部分,先寫“我”在自私念頭的驅動下,把常春藤的兩枝柔條從窗口外牽進到自己的房間裏,“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引之為“綠友”,“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安慰“我過於抑鬱的心情”。懸垂在書桌前的綠色枝條,“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使“我”從它“長得茂綠”的勃勃生機中,發現了“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悅。點染“我”對綠色的鍾愛矯情,表明作者內心情愫的進一步發展。接著,描述幽囚在室內的“綠友”,“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好像病了的孩子”。然而,“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永遠向著陽光生長”。常春藤的這種“因執”習性,以及“我”此時對執拗“綠友”的複雜感情,在作者筆下都是實有所指,但又不外露,一瀉無餘,而是運用擬人手法,借物表情,把自己和“綠友”融為一體,引出更深層的意蘊,使作者內心情愫再度升華。最後,寫“我”決定在七月末南歸時,才開釋“綠囚”“出牢”。盧溝橋事件的突發,使“我”“不能再留連於烽煙四逼中的舊都”,不得不提前到七月中旬“趕速南歸”。臨行時“我”開釋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並“向它致誠意的祝福,願它繁茂蒼綠”。筆墨不多,卻蘊涵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從作品的結構角度看,這段文字是作者的“兜底”,但又沒有直截了當地和盤托出創作這篇文章的命意和賦予常春藤的寓意,而是通過舒緩的娓娓敘述,含蓄地抒發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光明的渴求,委婉地讚美永不屈服於黑暗的民族精神,曲折地表達對日寇的憤懣和對抗戰必勝的信念。這種深斂而不淺露的感情,流貫於全篇,熔鑄在對常春騰的描寫之中,讀來備感親切,引人悠遠地思索和想像。

  文章的第三部分,寫“我”離開北平一年後,借“有一天”和“圓窗的綠友”重逢的期望,表達作者亟盼淪亡的祖國河山早日獲得解放的心情和對抗戰前景的樂觀精神。

  這篇文章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構思精巧,結構嚴謹。開頭寫“我”對綠色所產生的留戀。中間寫“我”由留戀綠色而囚禁綠色最後開釋“綠友”。結尾寫“我”離開北平一年以後對“綠友”的懷念。全文以“戀綠――囚綠――釋綠――念綠”為行文線索,重點寫“囚綠”。作者依循這一線索,抓住常春騰的自然習性特征,把詠綠的感情,深深地蘊藉在對“綠友”的形象裏,從它“永不屈服於黑暗”,“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固執”中,醒悟到了“自己的過失”,決定放“綠友”“出牢”。這就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生命之綠是囚不住的,從而癉發了既深邃又樸素的人生哲理,給人以極大的啟示。文章的三個部分,開頭從窗外“綠影”寫起,中間著力描寫“囚綠”的經過,末尾以懷念“綠友”作結。全篇緊扣“綠”字敘事、抒情,線索清晰,主次分明,首尾照應,承接自然而緊湊,構成一個充滿詩韻的完整意境。

  作者托物言誌,運用象征和擬人手法,以敘事帶動抒情,描寫細膩,情思纏綿縝密,文筆清新流暢,語言凝練典雅。

  思考與練習

  一、本文的線索是什麽,仔細閱讀本文,加以體會。

  二、“形散而神凝”常被認為是散文的一個主要特點,本文的“神”是什麽?它是怎樣表現這個“神”的?

  散文欣賞篇目及出處

  1.《灑箴》:鄒湘瑤《中華古典散文賞析叢書。哲理政論卷》{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2}

  2.《五柳先生傳》:張偉忠《閱讀》{山東藝術出版社2002.11}

  3.《燈》陳丹晨主編《巴金名作欣賞》{中國和平出版社2001.3}

  4.《銀杏》範昌灼主編《中國散文名著快讀》{四川文藝出版社2004.6}

  5.《願》白雪鬆主編《現代詩文導讀》{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9}

  6.《笑》白雪鬆主編《現代詩文導讀》{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9}

  7《翡冷翠山居閑話》範昌灼主編《中國散文名著快讀》{四川文藝出版社2004.6}

  8.《囚綠記》範昌灼主編《中國散文名著快讀》{四川文藝出版社2004.6}

  §§第五章 戲劇文學的欣賞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