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近代至當代篇:五泉山色大河聲

  近代以來,敘寫蘭州的文學作品更為豐富多彩。行吟於蘭州的作家、詩人數不勝數,其中以林則徐、張和、左宗棠、魏椿、譚嗣同、沈鈞儒、於右任、董必武、黎錦熙、張恨水、陳毅、朱東潤、李孤帆、高良佐、林鵬俠、鍾敬文、霍鬆林等人最為著名,他們各自用詩情畫意展現著蘭州的一草一木,謳歌著蘭州的山川風物。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有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文人、記者、政治家遠到西北考察,進行有關的實地調查,他們創作出了一些遊記、旅遊日記等,其中不乏頗具文采的作品,但他們大多關注的卻是國計民生和現實問題,從這些遊記中我們能夠真切地透視出當時蘭州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及大眾百姓的麵貌,對近代的蘭州有了更加直觀和深入的了解。

  林則徐(1785—1850年),字少穆,又字元撫,晚號竢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嘉慶進士,先後任湖廣、陝甘、雲南總督及欽差大臣等職。1837年至1840年間,曾在廣東積極查禁鴉片,屢挫英軍挑釁,反遭誣害,被貶謫到新疆。著有《林則徐日記》、《雲左山房詩鈔》等。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則徐在去新疆伊犁的途中,抵達蘭州,休憩了8天,除了官場中的互相拜訪、宴飲、遊覽名勝外,就是為各方書寫聯、扇、條幅,留下了《程玉樵方伯德潤餞予於蘭州藩廨之若己有園,次韻奉謝》(二首)、《留別海帆》(二首)等名作。

  《程玉樵方伯德潤餞予於蘭州藩廨之若己有園,次韻奉謝》有兩首:

  其一

  短轅西去笑羈臣,將出陽關有故人。坐我名園觴詠樂,傾來佳釀色香陳。開軒觀稼知豐歲,激水澆花絢古春。不問官私皆獲惜,平泉一記義標新。

  其二

  我無長策靖蠻氛,愧說樓船練水軍。聞道狼貪今漸戢,須防蠶食念猶紛。白頭合對天山雪,赤手誰摩嶺海雲?多謝新詩贈珠玉,難禁傷別杜司勳!

  程玉樵,名德潤,湖北天門人,當時為甘肅布政使。方伯,一州諸侯之長,此處指布政使。藩廨,布政使的衙署。若己有園,一名望園,又名鳴鶴園,後改名憩園。程玉樵整修後名“若己有園”,並作有《若己有園記》。園中當時有“蔬香館”、“夕佳樓”、“天香亭”、“四照亭”、“月波亭”等勝景。抗日戰爭期間,改為“魯迅公園”。解放初期為甘肅省圖書館。故址在今甘肅省群眾藝術館及其附近地區。次韻,依原詩用韻的次序作詩。林則徐被謫新疆伊犁,途經蘭州時,甘肅布政使程玉樵為林則徐在若己有園設宴洗塵,並贈以詩,林則徐次程氏韻,寫了這兩首詩表示答謝。詩中有對程玉樵的感謝,也有對園外風光的描寫。

  林則徐還有《留別海帆》二首,其一雲:“節府高樓跨夾城,玉泉山色大河聲。開筵東閣圖書滿,剪燭西堂鼓角清。慷慨論兵忠憤氣,殷勤贈別解推情。近聞江海銷金革,休養資衛翊太平。”海帆,是富呢揚阿的字,富呢是滿州人,林則徐赴新疆伊犁路過蘭州時,海帆任陝甘總督。這是一首贈別詩,對海帆給予了較高評價,同時表達了惜別之情和期望之意。其中“節府高樓跨夾城,玉泉山色大河聲”二句,音節響亮、氣勢豪壯,成為吟詠蘭州地理風光的名句。

  張和(1799—1861年),字理堂,河州(今甘肅臨夏)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進士。著有《紹雪堂詩草》、《鴻雪集》、《鴻雪續集》等,存詩五百餘首。其中有《五泉山晚眺》:“縹緲樓台壯大觀,雄心忽忽引無端。籌邊事業思充國,入望風沙接賀蘭。白雁南翔雲淡淡,黃河東下水漫漫。登臨此日情何限,颯落泉聲獨倚欄。”詩人登高望遠,在看到遠處的雲際和滔滔東流的黃河時,不免勾起對國家安危和邊疆平安的思緒,詩歌意境開闊,意味深長,表現了詩人的遠大雄心和保家衛國的英雄氣概。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陰(今湖南湘陰縣)人。道光時舉人,曆任浙江巡撫,閩浙、陝甘、兩江總督、欽差大臣,先後督辦新疆、福建軍務,封恪靖侯,卒諡文襄。著有《左文襄公全集》。左宗棠在甘肅為官的數十年中,作了許多有益的事情:在蘭州創辦了蘭州製造局、蘭州機器織呢廠等近代機器工業;在蘭州西關北側至黃河南岸一帶設立了舉院,使甘肅本土的士子無須再跋涉千裏到西安應舉;將兼任茶馬使的兼職奉銀留給繼任總督,進行西北建設,新任總督用這筆錢建了黃河鐵橋,人稱“左公橋”;在進軍西北的途中,一麵叫士兵修築道路,一麵在路的兩旁種植樹木。先後在自隴東至玉門的數千裏路線上,種了百萬多株樹,這就是有名的“左公柳”,使幹旱的甘肅大地披上了綠裝。此外,左宗棠還留下了不少匾額、題詞、對聯、手劄和書法等作品,其中他題寫的對聯“一杯荒土蒼梧淚,百尺高樓碧血碑”幾乎是家喻戶曉。蘭州舊有宗棠門、左公祠,可見蘭州人民對他的懷念。這裏介紹節選於左宗棠《秋日泛舟泉湖作》的一首詩:

  昔歲來蘭州,隨槎想碧落。黃河橫節園,牛女看約略。以槎名其亭,南對澄清閣。走筆題一係,鄉心慰寂寞。

  “節園”,左宗棠修複部分凝熙園為節園,俗稱後花園,黃河在其北邊流過。左宗棠在節園內築台建廳,名槎亭,作為他的辦公之處,澄清閣在其南偏東。故址在今蘭州市委大樓東南角,有左氏題槎亭的對聯:“八月槎橫天上至,連畦菜長故園春。”這首詩讚美了節園的美麗景色,同時表達了濃烈的思鄉之情。左宗棠在總督衙門的節園裏修了三個水池,把黃河水引進來,經過沉澱,供人飲用。為此寫下《飲和池記》,刻於碑石。就在水池旁邊,左宗棠將一建築物命名為“澄清閣”,言其黃河水由濁變清之意。並題寫了“萬山不隔中秋月,千年複見黃河清”的楹聯,懸掛其上。蘭州雖然地處西陲,關山阻隔,但是皎潔的中秋之月,毫無偏見,依然將其清輝灑滿大地。滾滾黃河,終有清澈之日,不會永遠渾濁下去。楹聯文辭優美,對仗工整,而且意境高遠,發人深思,不愧為名人名聯。這副楹聯的拓片現懸掛於蘭州碑林主體建築草聖閣北門兩邊門柱上。

  魏椿(約1840—1899年),字壽卿,甘肅狄道(今臨洮)人。早歲肄業於五泉書院,為鹹豐歲貢生。後授平番縣學訓導。同治十二年(1873年)任西寧府學訓導,除任教官外,他還被聘為狄道州洮陽、超然兩書院山長,在狄道、蘭州設館授徒。魏椿一生從教河、湟之間,所教弟子多有用之材,陳彬就是其中之一。魏椿不圖仕進,淡泊自處,擅詩喜文,他在臨洮、永登、西寧、蘭州的作品分別結集為《洮陽雜吟》、《枝陽雜吟》、《湟中雜吟》、《蘭泉雜吟》等。魏椿在蘭州寓居五十多年,所作《蘭泉雜吟》刊於光緒十年(1884年),輯文1篇、詩97首、詞15首,記敘在蘭州的所見所聞,舉凡山川、風物、人文等,無不形之於筆端,以抒發對蘭州的熱愛之情。《蘭泉雜吟》所收記為《蘭州記》,該文以賦體形式實寫蘭州的地理位置、風土物產、人物逸事等,就像一篇濃縮的地方誌。由自然景觀寫到人文環境,過度自然。第一段寫蘭州位置的險要;第二段寫蘭州的城堡、名勝、古跡;第三段寫蘭州物產的豐饒;第四段寫蘭州人文的興盛;第五段寫作者半生寓居蘭州的情況。所記敘的事物都是作者所親見親曆,如寫蘭州的物產:“至若桑麻萬頃,韭稻千畦。原隰龍鱗,陌阡鳳畛。處處有栽秧之馬,村村多汲水之龍。架壓葡萄,似水晶而皆黑;枝垂果棗,如瑪瑙而俱紅。南郊多種菊之園,西關有賣瓜之市。”筆法細膩,鋪排有度,聲律諧和,語言質樸,讀來朗朗上口,字裏行間洋溢著作者對蘭州的拳拳深情,是古代文學中極富特色的一篇賦。

  譚嗣同(1865—1898年),字複生,號壯飛。湖南湖陽人。甲午戰爭之後,提倡新學,參與新政,力主變法,為“戊戌六君子”之一。是清末維新派領袖人物。父親譚繼洵,曾任甘肅布政使、湖北巡撫。因此譚嗣同曾先後四次來到蘭州。寫有《別蘭州》、《蘭州莊嚴寺》、《憩園雨五律》(三首)、《和景秋坪侍郎甘肅總督署拂雲樓詩二篇》等歌詠蘭州的名作。其《別蘭州》詩寫道:

  前度別皋蘭,驅車今又還。兩行出塞柳,一帶赴城山。壯士事戎馬,侯封入漢關。十年獨何似,轉徙愧兵間。

  此詩寫於 1889年譚嗣同最後一次離開蘭州時。詩中描寫了蘭州的景色,也表達了作者的雄心壯誌,同時感慨時間的飛逝。又有《蘭州莊嚴寺》一首:

  訪僧入孤寺,一徑蒼苔深。寒磬秋花落,承塵破紙吟。潭光澄夕照,鬆翠下庭陰。不盡古時意,蕭蕭鴉滿林。

  “莊嚴寺”,相傳是隋末金城郡校尉薛舉故宅,薛舉後與其子薛仁杲囚郡縣官,發粟振貧,據隴西全境,舉兵反隋,自號“西秦霸王”,都蘭州。唐武德二年(619年),秦王李世民滅薛仁杲後,將薛宅改為佛寺。以後曆代有所修葺。寺中有三絕:“佛像停勻生動,衣褶細疊,迎風欲舉,塑絕也;元李溥光所書‘敕大莊嚴禪院’,字體遒勁,直逼顏魯公,寫絕也;壁上觀音像,既端好,而所披白衣,覆首至足,儼然紗,柳枝經久,翠色如新,相傳吳道子所為,縱未必然,當亦出自宋元高手,畫絕也。”以上“三絕”,又使古寺得名“三絕寺”。舊址在今城關區張掖路中段,蘭州晚報社院內。寺中原有前殿、中殿、後殿三進院落,中後院均在配殿之後有耳房。此外,還有東西廂房和鍾鼓樓等建築。莊嚴寺從1926年改為甘肅民眾教育館以來,疏於修護,經文革破壞,三絕蕩然無存,隻留有空殿一座。此詩勾勒出莊嚴寺院內的景色,秋意昂然,清幽通明,頗有超然物外的感覺。又有《憩園雨五律》三首:

  其一

  淅瀝徹今夕,哀弦誰獨彈。響泉當石咽,暗雨逼燈寒。

  秋氣懸孤樹,河聲下萬灘。拂窗驚客話,短竹兩三竿。

  其二

  憩園三月雨,四壁長苔衣。積水循階上,低雲入戶飛。

  鍾鳴龍欲吼,屋漏鼠常饑。一發青山外,層陰送夕暉。

  其三

  深林初過雨,宛宛碧苔新。依岸殘雲濕,平橋一水春。

  看山濃似黛,種竹短於人。好續《齊民術》,桑麻萬綠勻。

  譚嗣同在蘭州時隨父住在甘肅布政使署,名“憩園”,曾名“望園”、“若己有園”,經其父於光緒八年(1882年)重修後,題名為“憩園”。深受譚嗣同的喜愛,常麵對憩園之景,寫詩抒懷。這三首詩展現了憩園雨景,“孤樹”、“短竹”、“碧苔”、“石山”等表現出一番初春景象,詩作靈動通透、自然清新。譚嗣同還寫有《和景秋坪侍郎甘肅總督署拂雲樓詩二篇》二首:

  其一

  作賦豪情脫幘投,不關王粲感登樓。煙消大漠群山出,河入長天落日浮。白塔無儔飛鳥回,蒼梧有淚斷碑愁。驚心梁苑風流盡,欲把興亡數到頭。

  其二

  金城置郡幾星霜,漢代窮兵拓戰場。豈料一時雄武略,遂令千載重邊防。西人轉餉疲東國,南仲何年罷朔方。未必儒生解憂樂,登臨偏易起旁皇。

  這兩首和詩突出了蘭州作為曆來兵家必爭的重鎮要地所具有的曆史滄桑感,“煙消大漠群山出,河入長天落日浮”兩句,雖由“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化用而來,但卻寫得悲涼豪邁,詩中透露出作者深深的憂患意識。

  沈鈞儒(1875—1963年),字秉甫,號衡山。浙江嘉興縣人。光緒三十年(1904年)進士。他是近代民主革命家、法學家、教育家。一生追求真理與進步。參加辛亥革命,反對袁世凱複辟帝製。從事救國活動,為著名“七君子”之一。著有《寥寥集》。沈鈞儒於1950年8月率中央訪問團赴陝、甘、青、新、寧進行訪問和慰勞,10月1日參加了蘭州國慶紀念群眾大會,寫下一首《參加蘭州國慶節大會》詩:“皋蘭山下黃河邊,旗幟繽紛鼓喧天。十萬同胞齊口唱,中華建國一周年。”在離開蘭州赴新疆途中又寫了《自皋蘭乘飛機赴迪化,在途中所作》:“腳底紛馳漢代城,計程應過峽星星。此行得見天山雪,不負蒼茫萬裏行。”“皋蘭”即蘭州。“迪化”,即今烏魯木齊。“漢代城”,從蘭州至星星峽,所經武威、張掖、酒泉均為漢代郡城。“峽星星”,即星星峽,在甘肅和新疆的交界處。這兩首詩具有很強的現實感,分別描繪了蘭州人民歡天喜地慶祝國慶的宏大場麵和作者離開蘭州赴烏魯木齊西行途中的所見所想。

  於右任(1879—1964年),原名伯循,字誘人。陝西三原人。曆任南京臨時政府交通次長、國民政府監察院長等職。著有《標準草書》、《右任詩存》、《右任文存》等書。於右任曾留有《訴衷情·三十年九月十八日,同庚由自渝飛蘭州機中》、《越調·天淨沙·謁成陵》、《古浪至蘭州道中,果園甚多,紅紫相間,蔚為大觀》、《蘭州城外鄧寶珊園中吊其夫人崔錦琴女士及其子女,為題名曰慈愛園》、《浣溪沙·蘭州東行機中作》、《南鄉子·蘭州東行機中作》等多首詩詞。如《訴衷情·三十年九月十八日,同庚由自渝飛蘭州機中》:“雲間眼底現平川,最好是今天。摩天嶺上飛過,詩未就,以詞傳。詞不盡,寫空間,漏人間。河山壯麗,無計形容,捋斷蒼髯。”《訴衷情》,詞牌名。“庚由”,人名,與作者同機來蘭州。這首詞歌頌了祖國河山的壯麗。《越調·天淨沙·謁成陵》:“興隆山畔高歌,曾瞻無敵金戈。遺詔焚香讀過。大王問我:幾時收複山河?”《越調·天淨沙》,曲牌名。“成陵”,即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的靈柩,1939年7月1日,由內蒙伊克昭盟金霍洛遷移於甘肅榆中縣興隆山太白宮。此詞借拜謁成陵表達了作者收複河山的願望。《古浪至蘭州道中,果園甚多,紅紫相間,蔚為大觀》:“金城西去玉門還,莊浪河東欲曉天。萬紫千紅冰雪裏,爭將血汗染山川。”“莊浪河”,古稱逆水,又名麗水。發源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與青海省交界處的磨脈山。東南流經永登縣,至蘭州市西固區河口入黃河,全長165公裏。上遊在烏鞘嶺段稱金強河。元、明、清在此設莊浪縣、衛。這首詩描繪了古浪至蘭州途中的美麗景色。《蘭州城外鄧寶珊園中吊其夫人崔錦琴女士及其子女,為題名曰慈愛園》:“百感茫茫不可宣,金城到後更淒然!親題慈愛園中額,莫唱鳧雛傍母眠。”作者自注:“寶珊長女倩子最後窗課錄寫杜詩:‘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竹根稚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翌日與母及兩弟避敵機,同罹難。皆葬園中。”此園在今蘭州市廣武門外。詩中表達了詩人對鄧寶珊夫人及其子女的殷殷悼念之情。又有《浣溪沙·蘭州東行機中作》一首:“不上昆侖獨惘然,人生樂事故難全;匆匆今又過祁連。自古英雄矜出塞,如今種族是同天;何人收淚聽陽關。”《南鄉子·蘭州東行機中作》:“上下白龍飛,秦隴川原是也非?萬裏平安天與我,依依,迎我西來送我歸。君莫問西陲,兄弟之間隙已微。塞上風雲成過去,區區,寫就天山紀念碑。”《浣溪沙》、《南鄉子》均為詞牌名。這兩首詞是作者離開蘭州時在飛機中所作。詞中對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寄以殷殷致意。情操高清,格調高昂。

  董必武(1885—1975年),原名賢琮,又名用威,號璧伍。湖北黃安(今湖北紅安)人。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其後信仰馬列主義。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曆任中央黨校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國家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等職。董必武曾在1955年來蘭州視察,遊覽五泉山時作《遊蘭州五泉山》:“蘭州名勝地,共說五泉山。近市塵囂遠,多龕香火慳。溪流隨小徑,嶺色壓雄關。清景難為狀,看雲獨樹閑。”記錄了詩人對五泉山的觀感,佛寺的香火使得五泉山更為幽靜,潺潺溪流沿著山澗緩緩流去,景色宜人。表達了作者對蘭州河山的熱愛之情。

  黎錦熙(1890—1978年),字劭西,湖南湘潭人。1911年畢業於湖南優級師範史地部。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他是我國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對我國現代語法、文字改革和辭典編纂等方麵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卓越貢獻。先後任北師大文學院院長兼國文係主任,並兼任中國大辭典編纂處總主任。1955年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著有《新著國語文法》、《比較文法》、《國語辭典》等書。1939年北平師範大學改名為西北師範學院,黎錦熙隨之於1941來到蘭州,並留有《蘭州慕少堂(壽祺)席間贈詩,依韻和答》、《再度隴至蘭州》(四首)、《端午節,蘭州千齡詩社小集,用元袁易重午客中詩分韻,唐君為代拈得詩字》等詩。《蘭州慕少堂(壽祺)席間贈詩,依韻和答》詩雲:

  正月三日滯蘭州,孟嚐觴我意氣投;座中大老大國後,再度相見相綢繆。公為文獻之所寄,豈但閎肆文章優!三十年前我善飲,今不能阮況乃劉!橋陵有客新察勘,惜少敘事同左丘。四千餘載盡傳說,掘地所得無其儔。史遷本紀列第一,坐令土德垂千秋;我但據此理其注,更為疏證楊其流。承舉先德相策勵,誦芬舊亦名吾樓。瀛台瓊島夾中海,大典小片今存留;何時收薊入燕市,陪公萬卷同冥搜。

  詩人在古今文獻中探尋真理,在同席學者中暢談學術。全詩用典靈活,頗具特色。又有《再度隴至蘭州》:“平涼好城池,雄姿勝長安。柳湖舊如畫,暖泉今不瀾。禮殿啟新規,會講藉寸閑。北遊約崆峒,西征向六盤:砭骨來雪風,凍餒成僵癱;綈袍感友朋,竟同範叔寒。靜寧一日程,深夜抵皋蘭。”作者自注:“省立平涼師範學校,俗稱柳湖師範,有暖泉,自起微瀾。雨止臨行前與誌仁(袁敦禮)同往參觀,校長即集合學生400人請講演於其新建大禮堂。六盤山頭皆雪,僅著毛褂褲,車中感寒而栗,至靜寧,病不能興,誌仁為我往縣中學求醫,校長王君等偕至,並假以皮帽毛毯,包裹身首;未明登車,過華家嶺,車無窗板,風極凜冽;幸當夜十時即抵蘭州矣。”詩作展現了由平涼至蘭州途中隴原大地的獨特景象,寄托了作者對這塊土地的無限深情。還有一首《端午節,蘭州千齡詩社小集,用元袁易重午客中詩分韻,唐君為代拈得詩字》詩:

  避警得低詠,長途能賦詩。一自抵皋蘭,欲無吟髭。詩社集千齡,詩人又節期;而我滯郊庠,十裏隔聞知。亦曾恣搜索,榜貼和壁泥;計得百卅首,八年存史資;將以貢群公,為我刊削之。郵筒傳韻來,寧率未敢遲;奈無湘累意,複乏袁子辭。報章苦重疊,促漏尋端倪;溟漲信無極,超越憑雲霓。時代如飆輪,世事難置思。汨羅染夷氛,淨掃在今茲。隴上榴花紅,還鄉不逾期;飛堡瞬息程,鳥瞰屈子祠。明年會重午,置酒湘之湄;歡迎看巫舞,山鬼從文狸;競渡萬龍舟,湘君搴桂旗;弭節祝融頂,東皇頷其頤。息壤博一哂,此情良不癡。

  作者自注:“千齡詩社多老人,如慕壽祺、薩鎮冰、高一涵、方旭芝等,總得一千歲,故名。”分韻,數人相約賦詩,選擇若幹字為韻,由各人分拈,依拈得之韻作詩,謂之曰分韻。這首詩主要寫分韻賦詩之聯想,並表達了希望抗日戰爭當即勝利的情懷。

  張恨水(1895—1967年),原名張心遠,見李煜《烏夜啼》名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而以“恨水”為筆名。生於江西廣信,祖籍安徽潛山。創作了小說《啼笑因緣》、《金粉世家》、《八十一夢》等,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會理事,創辦北華美術專門學校,曆任多家報刊總編,建國後先後被聘為文化部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他所作小說,大都為章回體,並且對傳統小說形式加以改造,使適應於描寫現代社會人情世態。

  《西遊小記》,是張恨水於西北考察後所追記。“九一八”事變後,有識之士憂患國難,提倡將西北建設為大後方,以作為抗日救國基地,紛紛赴西北考察。張恨水也於1934年攜北華美專工友小李輾轉西北各地,“意在調查西北民生疾苦”,並應上海中國旅行社《旅行雜誌》之邀,另將沿途所見風景名勝、民俗地理記入《西遊小記》,“著重於旅行常識,俾為將來西北遊者,略作參考。間以風土穿插之,以增閱者興趣而已”。因此,張恨水在書中,往往以溫和圓轉的筆調,將有關旅行的一切娓娓道來,如他說蘭州的氣候,“夏部大褂,簡直用不著。…(端午前三天)滿城人都穿的是夾衣,早上還非加棉不可,這比東南哪個避暑的地方都好”。說蘭州的旅館,“最貴的房間,一元錢上下,不帶夥食。其次幾毛錢的,也勉強可住。…西北人樸實,蘭州人尤其幹脆,旅館商人沒有什麽訛詐人的事情,旅客可以放心”。說蘭州的瓜果,“果子裏麵,要算梨最好,有一種醉梨,買回來先不吃,放在風涼的地方,過兩三天,瓤軟化了,喝起來像甜酒一般。他們說得津津有味,隻可惜我早來了兩個月,不曾嚐到”。和善的神態婉轉於字裏行間。

  張恨水也往往用他那東南人的目光,領略富有西北特色的蘭州風物。他筆下的黃河鐵橋上,還“鋪著一層厚的木板,笨重的騾車馬車,滾著鐵板咯咯作響,由架空的橋梁下,一重重的鑽了過去,又是新的,又是舊的,倒也別有風趣”。對於黃河上的牛皮筏子,他尤其感到有意思:“…向裏麵灌氣,整個牛皮腔子,吹成了個白而光滑的大泡泡。泡泡之大,大於書桌。這樣的大泡泡,多則幾十個,少則六個,將它用棍子編夾起來,就成了牛皮筏。…蘭州城裏,每日都可以看到撐牛皮筏的人,背上馱著一大排牛皮大泡泡招搖過市,乍見之下,東方人士是不能不笑起來的。”他往往懷著一顆童心,趣味地描述著在蘭州所見到的奇異景觀和獨特民俗。

  陳毅(1901—1972年),字仲弘,四川樂至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曆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軍委書記、江西軍區司令員兼政委、新四軍軍長、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建國後,任上海市市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著作有《陳毅詩詞選集》。陳毅在1953年3月率中央代表團參加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大會,途經蘭州,遊五泉山時,作《遊蘭州五泉》兩首詩,其一曰:“星期佳日遊五泉,危樓飛閣互連綿。甘肅綠化積極甚,植樹擔水上皋蘭。”其二雲:“黃土高原山無樹,蘭州卻有鑽天楊。楊柳行行多意態,筆挺穿空立道旁。”生動反映了蘭州特有的風物與春季植樹的情景。

  朱東潤(1896—1979年),原名朱世溱,江蘇泰興人。曾任武漢大學、上海複旦大學教授。著有《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史記考索》、《陸遊研究》等書。他曾為上海慰問團副團長,隨團來蘭州,慰問上海支蘭職工及其家屬。後來蘭州詩詞學會成立時,他寫下《祝蘭州詩詞學會成立》:“皋蘭驛傳到燕台,聞道催詩人又來。我亦曾嚐隴上水,廿年舊事首頻回。”予以祝賀。

  李孤帆,生卒年不詳,浙江人。1918年前後在北京讀書,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供職於中國銀行,因職務關係遊曆多地,交遊廣泛。1937年“七七”事變後,工作於中國銀行香港分設機構。《西行雜記》就是他以中國銀行高級職員的身份,於1939年3月19日至12月19日間,在甘肅、青海、四川、陝西等地公幹之餘的遊記。作為銀行職員,他的遊記人文氣息濃厚,往往把目光更多投向一地的民風民俗,而不是僅僅關注自然景觀。李孤帆在“蘭州初旅”中,以樸實的語言介紹了蘭州人民的精神麵貌、物價情形、淳樸民風、空防情況、文化水準,處處旨在幫助認識西北、開發西北。不事雕琢、直截了當的文字正反映了他對國事樸厚的關心。如他記應當加緊整治蘭州:“尤其是蘭州為甘、寧、青三省的樞紐,東通陝西,西通新疆,南通四川,亦為西南至西北的交叉點,又為溝通中蘇的國際路線的聯絡站。對於民族問題應如何加緊融洽,交通方麵應如何積極整頓,農村應如何努力發展,政治機構應如何切實改進,實均為蘭州當務之急呀。”領教了蘭州黃土飛揚的土路,想到改進蘭州交通的重要性,他甚至著急到“越俎代庖”地自己加以規劃:“我們現在應該做到蘭州為西北交通的交叉點,並為西南和西北運輸的聯絡站,也是中蘇國際交通的起訖站,第一步整理公路,第二步調整航空線路,第三步才輪到建設鐵路,同時趕緊將隴海路修到蘭州,方才有實行孫先生計劃交通的可能。”他時刻想著怎樣改變現狀,使民族走上複興之路。連在五泉山紅泥溝看到誌公和尚生前坐關的所在,想到的也是“誌公篤信佛法,生前苦修,得以留此遺跡。今全民抗戰,也應共信最後勝利必屬於我們,方可達到抗戰必勝,建國必成的目的”。行文裏處處都是反思,對所見破敗景象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蘊含著對民族對社會深沉的情感。他站在金山寺頂遠眺蘭州全景,想到的是“然而比較持久而僅有的偉大建設,如黃河鐵橋、織呢廠、製造廠、造幣廠等,均為前清所留下的遺跡,細思之,殊令人慨然”。見到專製火柴的平民工廠裏工作的多為婦孺,想的是“以婦孺做這種有害健康的工作,報酬複如此的菲薄,真不知如何生活”。他對普通勞動者總是充滿深切的同情,在桃林中見到騾子不聽趕車騾夫的使喚,想的也是“西北勞動家的苦處,也不是東南的人們所能想像的,大人先生好空談開發西北,大家沒有深入西北的民間,何從得知西北老百姓的貧乏呢?”李孤帆對所見所聞充滿了深摯的情感,時刻想的是怎樣改進現狀,雖然文字沒有任何修飾,然而正反映了他淳樸厚重的情感。

  高良佐(1912—?年),字夢弼,江蘇鬆江(今屬上海)人。曾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邵元衝之秘書。1939年,任三民主義青年團籌備時期中央宣傳處副處長。1935年,邵元衝及中央監察委員張繼等人,參加陝西黃帝陵民族掃墓大典,之後邵元衝作西北視察之行,高良佐一路隨行,沿途將所見記為《西北隨軺記》,隨即刊發於當時各大報刊,一時反響熱烈。

  高良佐《西北隨軺記》作於河山多難的時代,意在“喚起國人民族曆史之精神,充實民族生存奮鬥之力量”(例言),因此目光始終投向各地曆史沿革、關塞形勢、名勝古跡,尤其重視“先哲之偉績,古代之藝術”。於“蘭垣花絮”章之“節園風光”一節中,他深深感動於死節的顏妃。節園坐落於蘭州城北,為明肅王後花園。那裏“前有魚池亭榭,花木蔥茂,鳥語樹枝,麗日映窗,清幽宜人”。然而最讓人唏噓的還是顏妃事跡。明末李自成部屬攻破蘭州時,肅王妃顏氏等率宮人急於由園北城樓投河,無奈兵士追急,顏妃頭撞肅王所書碑而死,“碑上有血跡數處,各大如碗,聞陰雨時其色尤顯,即顏妃碎首殉節處也,嗚呼烈矣!”高良佐激慨於顏妃之堅貞,更希望其烈誌能激勵國人,黽勉自強,抵禦外辱。而登園中拂雲樓所見壯美畫卷,也在他筆下徐徐展開:“雲嶺矗其前,黃流繞其下,南有樺林、五泉之秀,西有木塔、李峪之雄,鐵橋橫亙河上,馬車紛駛,翻水車輪,遠掛城邊,極天下大觀矣。”舒緩的對偶之文順流直下,隨方位順序將各處勝景一一展現,又以動態的馬車、水輪點綴其間,繁榮富饒的人間景象即刻現於讀者麵前。

  蘭州是“西陲曆代文化之所萃”,極富特色的宗教景觀觸目可及,無論是宏偉的五泉山嘛呢寺佛教建築群,還是熱鬧的廟會,無論是塑、寫、畫俱佳的莊嚴寺,還是環境幽雅的金天觀,在高良佐細膩精準的筆觸下,無不各自搖曳生姿。他於“五泉山訪班禪”一節中描摹所見:“瑪呢寺西,佛舍重疊,樓閣軒敞,陟磴而上,登崇文閣,憑欄遠眺,黃河襟帶,水光接天,城市煙火,羅列眼前。再上三聖殿,登臥佛殿,佛大數丈,作酣睡狀,旁置芒履一,長四五尺,一臥千古,四大皆空。……”作者用移步換景的順序摹寫所見,並且往往采用樸實的四言句式勾勒全景圖,用細致準確的語言刻畫景物特征。簡潔質樸的四言句裏容納了氣象萬千的闊大景觀,反而使所繪有一種別樣的含蓄雋永自在其中。高良佐時時以激揚愛國之情為意念,意在使國人振奮,攜手改變積貧積弱的時局。如,他記西津橋:“橋長十餘丈,其形如弓,橋上蓋屋,足蔽風雨,五彩繪畫,兩端有坊,東曰‘空中鼇背’,西曰‘天上慈航’,橋底無墩,自遠望之,宛如臥龍,悉以木材建築,亦我國橋梁之偉觀也。”著重突出西津橋傑出的建築藝術,喚起民族自豪感;他記黃河鐵橋,則突出其壯大氣勢,“遙望形勢雄偉,羊皮筏浮漂水上,翻水巨輪,分置左右,如張兩翼”。且與昔日冬拆春建的浮橋對比,點出“自鐵橋告成,交通稱便,可知建設事業之不容緩也”,之後筆鋒一轉:“此為黃河三大橋之一,長江自蜀至海,竟無一橋,南人之恥也。”麵對公共服務事業之破敝痛心疾首,華夏赤子心意拳拳可見。

  作者十分注意記錄各地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以及人民生活的實際情形。如遊五泉山廟會,看到的不僅是“滿山仕女如雲,僧舍樓閣皆改作茶寮酒店,蘭人紛至就食”,而且是“會期為舊曆四月一日至八日,聞每年此期蘭人之消費於此者達十餘萬元”。遊覽曾為城隍廟故地的國貨陳列館,除了目光所及為“殿宇壯麗,香火甚盛”,更加留心的是“陳列館分藝術部、毛織部、農產部、礦產部等處,所陳列者,皆屬甘省特產,除藝術部各服飾等物,似較落後外,餘皆為隴右名產,頗為豐富,而尤以栽絨品及藥材為著”。遊普照寺旁的中山市場,看到的是“攤販繁盛,較南京之夫子廟尤為廣大,蘭市商業中心區也。有售小葫蘆者,較彈丸略大,上鐫人物書畫,纖細工致,以李文齋所鐫者為最著。好事者輒視為珍玩,每對價自一元至四五元不等,殆為蘭垣工藝品之一特點也”。高良佐懷著對國家、對民族的深切感情,對這蒼茫天空下遼闊黃土地之上辛勤劬勞的民眾,投以關切的目光,注視著他們的衣食住行。他甚至不憚於詳細列出多種物產的數量價值,繪成表格,以期有補世用。如“蘭垣之農工商業”一節,他即詳細調查蘭州之土質、用地類型、農戶類型、土產數量價值、工廠、進出口貨物數量價值等等,詳列為表,其科學嚴謹使他的紀遊之作已多少帶有科學調查報告的性質,而這一切特色,都與他希望激勵世人、有切實用的寫作目的和拳拳愛國之心密不可分。

  林鵬俠,生卒不詳,旅居新加坡華僑,祖籍福建莆田。少年時期讀書於天津、上海,後赴美留學。1929年赴英國學習軍事航空,時稱“我國唯一女飛行家”。她受母親影響,富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奉母命於1932年11月24日從上海出發,開始考察西北陝、甘、寧、青各省,希望“於促起國人注意西北之重要,或有細流土壤之助”,更希望“今後政府能與人民通力合作,集中人才資本,作大規模實際開發,與僑胞以歸國服務之機緣,各盡所能,樹共存共榮之基礎,進而與列強爭雄長於世界”。旅行中,她每日記下所見所聞,日後為回複南洋僑胞信中對西北情況的關切,更將日記刊印為《西北行》,同時也是“矯清談之風,啟奮發之氣”。作為女子,林鵬俠尤其關注西北的婦女解放。看到蘭州作為省會,竟然沒有一所產科醫院,以至於“每逢婦女難產,多聽其大小同歸於盡,而莫可如何”,社會風習更使得明知有西醫男子可以求助,“亦無肯一試”。她痛心疾首,大力呼籲在蘭州組織女子青年會,更提出具體的操作思路:“入手宜先從聯絡蘭城婦女界有知識者先組織一基礎,俟餘南返後,再鼓舞內地婦女界組織一西北婦女協會,以與蘭州之女子青年會發生直接關係,然後由內地協助經濟,並派遣人才前來讚助。”她崇尚實幹,即便在日記中也絕少隻是記錄現象抒發感慨而已,每每於一幕幕事實記錄後力圖找出解決的具體辦法。

  林鵬俠出生華僑,考慮問題也往往從給僑商提供服務機會、創辦實業,促進祖國經濟繁榮與提高綜合國力出發。如看到甘肅禁煙困難,則主張結合氣候特點,推廣種棉,振興紡織工業,複興左宗棠遺留的織呢工廠;看到蘭州平民火柴廠經營得法,則希望“各地多設工廠,庶能容納多數無業之人,養成勤勞自給之習慣,…豈止為人民謀幸福,即為國家立富強之基也”。了解到甘肅礦產豐富,更是希望國家加以大力開發,發展本土工商業。她對問題的考慮,往往結合國家社會的宏觀需要和國民性的改良。倡導培養自立、自強、勤勞、整肅的民眾性格。她看到蘭州回漢衝突尖銳,影響西北安定發展,她更將思考的觸角伸向民族問題領域,發現回漢糾紛不僅僅是民族問題而且是政治問題,則希望能以回教教義之整肅有序啟發民族思想精神,並且在集會中大力倡導“願今後回漢兩部同胞,真能精誠團結,毋為野心家利用。認識吾人所應盡之責任,彼此勿以友為仇,而轉使仇者竊笑”,同時也在日記中發出殷切呼喚:“中央及負地方軍政黨務之責者,可不懲前毖後,群謀改善之策哉?”

  閱讀《西北行》,感覺作者的感情非常細膩豐富,描寫也往往有引人入勝之處。如她記夜間為煤氣所苦的情形:“前夜為窯穴炭氣所薰,幾至魂歸天上,不獲已,乃徘徊露地達曉。昨夕複為煙鬼所苦,仍露處於冰天。……”行文中,她每每用敏感細膩的感受牽動彩筆,工筆描繪心中豐富的意緒。

  鍾敬文(1903—2002年),筆名靜聞、靜君、金粟。廣東海豐人。當代文學家、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中華詩詞學會顧問。著有《天風海濤室詩詞鈔》等。鍾敬文曾多次來到蘭州,寫下了《蘭州》、《登白塔山》、《與參加少數民族文學編選會議諸同誌遊五泉山公園》等詩和《滿江紅·別蘭州》等詞。如《蘭州》詩:“東走黃河湧雁灘,天南突兀峙皋蘭。五泉兼有天人勝,古柳飛簷共壯觀。”短短四句詩將黃河、雁灘、皋蘭山、五泉山等蘭州有名景點連綴起來,涵蓋其中,可見詩人的功力。《登白塔山》:“重到皋蘭已耄年,廉頗強飯尚軒然。欲知腳力猶堪使,策杖來登白塔山。”詩作表達了已到耄年的作者,“老驥伏櫪,誌在千裏”,依然“策杖來登白塔山”的情懷。《與參加少數民族文學編選會議諸同誌遊五泉山公園》:“前遊回首廿星霜,重到欣當國運昌。諸族文華勞采擷,五泉秋色試評章。且看曆劫餘銅佛,猶想題詩紛牆。一酌甘泉清透骨,朋歡藝業兩難忘。”作者自注:“公園舊多塑像,文革後猶存者隻銅佛一尊而已。1956年予至蘭州,曾為友人所作壁畫題詩,今詩畫俱不見美。”銅佛,指銅接引佛,為1370年所鑄造。身高一丈六尺,身圍八尺,重約萬餘斤,工藝精巧,今在蘭州五泉山金剛殿。詩作記錄了與參加少數民族文學編選會議諸同誌同遊五泉山公園的所見所感,寄托了“朋歡藝業兩難忘”的深情。又有《滿江紅·別蘭州》一詞:“廿載重來,輝青眼皋蘭如舊。劇驚見縱橫馳道,嵯峨巨構。百族菁華鍾藝圃,五湖賓客皆文友。悵匆匆未吊鄧家園,懷詩酒。兩周住,駒光驟。期限促,終揮手。正金城秋老,依依垂柳。空際黃煙餘影在,山頭白塔凝眸久。算此來胸際攬雄奇,勞回首。”作者自注:“1956年夏,予作為西北考察團團員到蘭州,時主甘者為鄧寶珊將軍,宴餘等於鄧家花園,並使與席者作畫題詩留念。今將軍墓宿草矣。”作者在這首詞中不僅驚歎了蘭州日新月異的變化,而且表達了對鄧寶珊將軍的深切懷念。

  霍鬆林(1921—)甘肅天水人。早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現為陝西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中文係名譽係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審委員、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陝西詩詞學會會長、於右任書法學會顧問、日本明治大學客座教授。著有《文藝學概論》、《唐宋詩人鑒賞舉隅》、《唐音閣吟稿》等書。霍鬆林曾多次來到蘭州,作有《別鄧寶珊先生》、《重遊蘭州》(二首)、《蘭州寧臥莊消夏》等歌詠蘭州的詩。《別鄧寶珊先生》作於1965年,詩雲:“河聲清北戶,山色綠南欞。園果秋初熟,庭花晚更馨。談詩傾白墮,說劍望青冥。屢月親人傑,終生想地靈。”此詩前麵還有作者的一段自序,交代了寫詩的背景與原由:“1965年暑假,鄧先生哲嗣成城來訪,見餘哮喘病發,困頓不堪,返蘭後因言之。鄧先生即電邀餘至鄧家花園療養,食宿醫藥,備極關照。不久,病稍愈,每日談詩論學,兼及時事。離蘭前夕,先生偶謂杜甫七律中,有四聯皆講對仗者,如《登高》;五律四聯皆對者似少見。餘因作此詩留別,先生喜曰:‘此四聯皆對,而尾聯不覺其對,故不板耳’。”可見此詩不僅情景交融,詩體也別有風格。又有《重遊蘭州》二首,其一曰:“皋蘭山下看奔濤,年少鏖兵憶嫖姚。舊地重遊陵穀改,和風已動畫圖嬌。虹橋壓浪黃河靜,綠樹連雲白塔高。絲路繽紛花雨密,交流文化起新潮。”其二曰:“金城何用鎖雄關,開放宏圖納九寰。學海冥搜千佛洞,文壇高築五泉山。速傳信息通歐美,廣建功勳待馬班。莫道西陲固貧瘠,要將人巧破天慳。”這兩首詩描繪出新時期蘭州的新麵貌,將厚重的曆史與嶄新的未來融為一體。《蘭州寧臥莊消夏》:“昔日泥窩子,今時寧臥莊。紅樓連柳徑,曲檻繞荷塘。入圃繁花豔,窺園碩果香。招邀謝賢主,小住納新涼。”“寧臥莊”,在今蘭州市城關區境內,舊稱泥窩子、泥窩莊。解放後改名寧臥莊。題中寧臥莊,即今天的寧臥莊賓館。“賢主”,作者自注:“謂楊植霖同誌。”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寧臥莊美麗怡人的夏日景色,閑適中透著一分清涼,詩風清新淡雅,堪稱佳作。

  §§文士才情飲譽鄉邦

  蘭州人傑地靈,曆史悠久,文化絢麗,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湧現出了一批批生息於此的文學家,他們不僅包括蘭州籍作家和詩人,也包括出生於此、成長於此的作家和詩人。他們勤奮耕耘,不僅深情地歌頌和吟唱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記錄著它的苦難、輝煌、抗爭與希望,而且留下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和學術著作,成為中國文學中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