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簽訂凡爾塞條約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即在1919年1月18日,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討論與戰敗國簽訂和平條約,建立國際聯盟,並策劃武裝幹涉蘇俄和匈牙利革命。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召開的具有世界規模的締約會議。

  在整個和會的進程中,始終貫穿著強權政治,主要由美、英、法、日、意五國控製和決定一切。實際上,主要是由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利孟梭和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三人操縱。

  參加巴黎和會的共有32個國家和地區代表團,但其名額和權利都是不平等的。德奧等戰敗國不允許出席和會。蘇維埃俄國被排斥在外。

  各個戰勝國對和會各有打算,都想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掠奪野心,而又抑製對手。法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又曾遭受1870年普法戰爭戰敗的屈辱,它處心積慮設法削弱和肢解德國,防止其東山再起,並確立它自身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地位。

  英國仍持傳統的“大陸均勢”策略,既要大大削弱德國的競爭能力,以利維護自身在世界範圍的霸權地位;又不願德國被肢解或過分削弱,以利於抗衡法國,製約蘇俄。

  美國謀求進一步擴大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實現稱霸世界的野心,企圖以威爾遜的“十四點”原則為基石,左右和會議程和決定。它指望控製國際聯盟,使之成為它的爭霸工具;還要保存德國的一定實力,以抑製英法,對抗蘇俄;並要削弱日本在遠東的影響。

  “十四點”原則是美國總統威爾遜1918年1月18日在國會演說中提出,並在以後的聲明中予以闡述的“世界和平綱領”。這是威爾遜總統對解決戰後問題提出的建議。

  “十四點”原則的主要內容:

  (1)以公開方式締結和平條約;

  (2)公海絕對航行自由;

  (3)拆除一切經濟壁壘;

  (4)縮減軍備;

  (5)公平調整一切殖民地所有權要求;

  (6)從俄國領土撤軍,允許俄國自願選擇自己的政治製度;

  (7)從比利時撤軍,對其所應享有的主權不能給予任何限製;

  (8)解放全部法國領土,把阿爾薩斯—洛林歸還給法國;

  (9)按民族的分布重新調整意大利的邊界;

  (10)充分給予奧匈帝國各民族發展自治的機會;

  (11)撤離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及黑山,並給予塞爾維亞出海口;

  (12)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部分仍享有主權,但屬於土耳其統治的其他民族應享有發展自治的機會,達達尼爾海峽向一切國家的船隻開放;

  (13)建立獨立的波蘭使其擁有安全自由的出海口;

  (14)成立國際組織,以保證所有國家的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

  “十四點”原則是美國企圖憑借在戰爭中增長的實力,削弱主要競爭對手英法的地位,保證美國充當世界盟主的綱領。它不僅是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條件,也反映了它敵視蘇維埃俄國,限製被壓迫民族獨立要求的立場。

  日本和意大利也各有自己的如意算盤。

  由此可見,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戰勝國列強分配戰爭贓物的會議,是它們繼續爭奪世界霸權的會議,也是損害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權益、鎮壓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會議。整個會議的進程,充分反映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其實,早在德國戰敗前夕,於1918年10月4日向美國表示願在“十四點”基礎上進行停戰談判及和平談判。同年10月底,協約國就停戰條款舉行預備性會談。英法意首腦都不願承擔“十四點”內的義務。最後,美國威脅說將拋棄它的盟友單獨與同盟國締結條約。在此之後,英法才有條件地同意和談。

  和會的會議分為最高會議、專門委員會會議和全體會議三種。帝國主義五大國首腦及其外長組成“十人會議”,即最高會議,決定和會進程與重大問題。

  為了便於列強首腦討價還價,迅速作出決定,在1919年3月下旬成立由美、英、法、意首腦組成的“四巨頭會議”,並在它之下設立五國外長組成的“五人會議”,以取代十人會議。至於全體會議,整個和會期間隻開過7次,不過是走走過場而已。

  和會一開始就為議程順序展開激烈爭吵。威爾遜主張首先討論國際聯盟問題,堅持國際聯盟應與和約共同構成統一的整體,盟約是和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對所有國家都具有約束力。

  英法主張盟約與和約分開,先討論瓜分殖民地和領土問題。“十人會議”就此爭論了4天,最後決定國聯問題與其他問題同時進行討論。

  關於國聯盟約及對德和約的討論,幾乎每一條款都引起激烈的爭執,威爾遜、勞合·喬治和克利孟梭甚至先後威脅要退出和會。

  無論是國聯盟約,還是對德條件,幾乎每一款都引起爭執。對國聯盟約的主要爭執是:英國反對盟約中列入海上自由條款,以維護它的海洋優勢和貿易地位;美國則力圖在海上自由的名義下向世界海洋擴張。美國堅持將德國殖民地和奧斯曼帝國領地交由國際聯盟處理,實行委任統治製;英法等國反對委任統治原則,紛紛提出各自瓜分殖民地的方案。英國認為,各自戰時所占領土應劃歸各自治領的版圖。

  由於威爾遜因國內反對派攻擊他致力於建立國際聯盟而背離門羅主義傳統,為了不給反對派以口實,他力圖在盟約中加上一段盟約與門羅主義不相抵觸的說明,因此,他不得不對英法作出某些讓步,國聯盟約才達成妥協。

  1919年4月14日,克利孟梭提出薩爾區由法國實行委任統治及英法駐軍萊茵河左岸15年等建議,並表示同意將門羅主義寫入盟約。與此同時,為了換取英國支持,美國向英國作出口頭保證,放棄海上競爭。經過三方秘密交易而達成諒解。

  1919年4月28日,《國聯盟約》在巴黎和會全體會議上通過。國聯的權力機構是會員國全體會議及行政院;行政院由9國代表組成,美、英、法、意、日為常任理事國,另有4個非常任理事國。盟約確立殖民地委任統治製,將原屬德國和土耳其的殖民地(領地)分別交由英、法、比、日等戰勝國實行委任統治;其實,這不過是殖民統治的另一種形式。

  威爾遜滿以為美國將能操縱由他倡議建立的國際聯盟,結果出乎他的意料,國際聯盟的實際控製權卻被英法所掌握。盡管英法之間也有矛盾,但它們在維護原有霸權地位,攫取戰爭贓物,抑製美國控製國際事務等等方麵,有著共同的利害關係。國聯的表決製度,全體會議是一國一票,程序問題可以多數決定,英國連同其自治領地和印度即擁有6票。在行政院,英法也容易形成多數,足以遏止美國操縱的圖謀。

  殖民地的再瓜分,主要利益落入英、法手中,美國一無所得。美國雖軟硬兼施,費盡心機,但到頭來,通過的國聯盟約,對它來說,隻是贏得一紙空文。由此引起美國統治階級內部的廣泛不滿。

  由於國聯盟約是凡爾賽和約的組成部分,美國參議院在1919年11月19日以53比38的多數拒絕批準和約。因而,國聯的創議者美國沒有加入國際聯盟。

  對德和約條款是戰勝國列強在巴黎和會期間爭吵最激烈的問題。

  1919年3月25日,勞合·喬治就此向美法提交一份備忘錄(因文件起草地而得名為《楓丹白露文件》),主張萊茵區仍歸德國,實行非軍事化;法國除收回阿爾薩斯—格林外,將獲得薩爾煤礦開采權10年。同時,由英美向法國提供軍事保證,以防止可能來自德國的侵略。波蘭可獲得但澤走郎。盡管法國國內對《楓丹白露文件》強烈不滿,但懾於英美國的壓力,在作了小的調整以後達成妥協。

  凡爾賽對德和約共15部分,440條。其第一部分是國聯盟約,第二部分以後是對德和約。主要內容是:

  (1)重新確定德國的疆界。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歸法國所有,薩爾區行政管理由國聯負責,15年後舉行全民投票決定其歸屬。

  萊茵河右岸50~60公裏內劃為非軍事區,德國無權設防。萊茵河左岸由協約國占領15年,劃分為3個占領區,分別在滿5年、10年、15年後撤軍。有3小塊麵積為384平方英裏的地區歸屬比利時。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經過公民投票,其擁有1538平方英裏的北部地區歸屬丹麥。在東部,將波茲南、西普魯士大部和西裏西亞一部分交給波蘭;但澤(格但斯克)作為自由市,由國聯管理,波蘭有權控製但澤走廊。德國還放棄梅梅爾(克來彼達,屬立陶宛),並將上西裏西亞南部劃歸捷克斯洛伐克。

  (2)瓜分德國的全部殖民地。按委任統治製,德國的非洲屬地由英、法、比利時和英國自治領南非統治。所屬太平洋島嶼,赤道以北諸島歸日本統治,赤道以南由英國自治領澳大利亞、新西蘭統治。和約還規定,取消德國在中國、埃及、摩洛哥、利比裏亞等國的特權。

  (3)最大限度解除德國武裝,廢除普遍義務兵役製,限定德國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海軍兵員不得超過1.5萬人,撤消總參謀部。規定德國擁有軍艦的最多限額,禁止擁有潛艇及軍用飛機。禁止生產和輸入坦克、裝甲車等重型武器。

  (4)規定賠償原則和附加的經濟條款。德國及其同盟國需賠償協約國因戰爭所受的一切損失。由協約國賠償委員會在1921年5月1日以前決定德國應在30年內付清的賠款總額,此前德國應交付協約國200億金馬克賠款。和約還規定德國必須交出並歸入賠款帳內的實物清單。還規定10年以內,每年交付協約國4000萬噸煤等等。和約附加的經濟條款,包括將德國最重要的河流交由國際專門委員會控製,法國免稅向德國出口一定數量貨物,而德國出口貨物必須付稅等非互惠措施。

  1919年5月7日,和會主席克利孟梭將和約文本交給德方,通知德國代表不得進行任何口頭辯論,可在15天內用書麵陳述意見。德方力圖利用協約國列強之間的矛盾,接連發出備錄,要求放寬某些條件,聲稱“這個條約的條款之苛刻,是德國人民所無法忍受的。”5月29日,德方向和會主席提交答複,其中包括一整套的反建議。

  很多德國水兵寧願把自己的軍艦弄沉,也不願把它們拱手送給協約國。德國的海軍官兵們1919年6月12日中午相約登上被扣押在斯卡帕夫羅海灣的德國軍艦上,以升上一麵紅旗為訊號,準備把這些船隻弄沉。他們打開船上的防水活門,使除了巴登號以外所有的大型船隻、主力艦和戰鬥巡洋艦迅速沉沒。英國警戒艦立刻向他們開火,德國兵或者利用救生筏,或者靠著遊泳返回岸上。他們隨即被岸上的英國海軍拘捕,有部分拒絕從命的德國水兵喪生在英軍的槍下。

  慕尼黑3萬多人抗議在凡爾賽作出的決定。6月16日,和會將和約最後文本交給德方,僅作了個別不重要的改動,如原擬將上西裏西亞割讓給波蘭改為舉行公民投票。克利孟梭在照會中宣稱,對於“今天這一條約文本,要末完全接受,要末完全拒絕”,要求在5天(後改為7天)內答複;如到期還未答複,列強將宣布停戰期終止,“采取它們認為有利於強製執行和約有關條款的步驟”。協約國為此集結39個師,福煦受權在“停戰終止時,立即開始前進。”

  德方對是否接受和約發生重大分歧,內閣辭職,組成新政府。國民議會主張在不承認德國是大戰發動者,不接受追究戰爭罪責條款的前提下批準簽署和約,但協約國拒絕接受任何保留意見。在停戰期限終止前1小時30分,德方才被迫宣布無保留接受和約。

  在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薩拉熱窩槍殺案5年後的1919年6月28日,和平條約在法國簽訂,凡爾賽條約正式結束這場戰爭,但在德國引起了新的忿恨和摩擦。

  事實上,德國代表說如果事先知道被如此對待他們是不會到凡爾賽來的。德國代表因被迫由隔離通道進入明鏡大廳而感到恥辱。他們拒絕進入大廳,直到協約國同意儀式結束時向他們致以軍禮,他們才走進大廳。法國主人盡其所能將會場布置得華麗壯觀。1871年德國人曾在凡爾賽使法國人處在卑躬屈膝的地位。

  絕大多數與會代表驅車沿著漂亮的城堡大街行駛,穿過鋪著鵝卵石的洪諾大院。他們受到修飾一新、身著製服的共和國衛隊軍官的迎接。大廳內側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觀眾們不斷地向前擁擠著,以目睹為快,他們出其不意在向某些代表們歡呼。但協約國的領袖們卻顯得比較拘謹,他們身穿樸素的市民服裝。很少有人穿著金碧輝煌的製服,毫無昔日君主時代的氣派。協約國希望每一個人都知道新的和平意味著一個新的世界紀元的開始。

  法國總理克列孟梭是到達凡爾賽的第一位協約國領袖,他在大會開幕式上發表簡短演說,警告德國要尊重條約的規定。但克列孟梭並不是第一位在和約上簽字的協約國領袖。此項殊榮給予了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

  簽字儀式結束後,威爾遜、克列孟梭和勞合·喬治從明鏡大廳走到凡爾賽宮後麵的平台上,為此成千上萬的觀眾激動不已。人群簇擁著向前移動以便能看見這些政治家。他們歡呼著,“克列孟梭萬歲!威爾遜萬歲!勞埃德·喬治萬歲!”如此這般的激動和混亂以致協約國的其他代表一時也被擠在大廳裏麵。

  德國代表蒙恥離開會場,並在他們所住旅館中發表他們對所受的對待感到十分忿慨。在德國國內那些凡爾賽和約的批評家們又何止是忿恨呢!抗議者們湧入街道,德國學生放火燒毀法國軍徽。中國反對和約有關中國山東的一些條款,拒絕簽字。美國參議院拒絕批準此項和約。

  出席和談會議的英國代表,經濟學家約翰·梅納爾·凱恩斯警告人們說:和約可能給德國經濟帶來嚴重破壞。其他批評家對凡爾賽和約能否真正帶來一種永久的和平表示懷疑。

  1921年7月,美國會兩院通過共同決議,宣布結束對德戰爭,同年8月25日美德簽訂和約。

  1919年9月10日,在巴黎附近的聖日耳曼宮簽訂對奧和約,稱為《聖日耳曼條約》。11月27日,在巴黎近郊納伊簽訂對保和約,稱為《納伊條約》。協約國扼殺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後,於1920年6月4日在凡爾賽的特裏亞農宮簽訂對匈和約,稱為《特裏亞農條約》。1920年8月10日,在巴黎附近的色佛爾簽訂對土和約,稱為《色佛爾條約》。

  以《凡爾賽和約》為主的這一係列條約,基本構成戰後國際關係、主要是歐洲國際關係的新體係,通常稱為凡爾賽體係。這一係列條約的條款是極為苛刻的,是對戰敗國人民肆無忌憚的掠奪。

  凡爾賽體係建立了歐、亞、非三大洲的新秩序。

  國聯標榜的目的是“促進國際合作,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聲稱凡對國聯成員國任何一國從事戰爭者,即被確認為對國聯所有成員國的戰爭行為,國聯應給予經濟,甚至軍事製裁。國聯盟約還規定維護殖民主義的委托統治製度。根據這種製度,國聯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的殖民地和奧斯曼帝國在中東的藩屬領地分別委托給英、法、日等帝國主義國家來統治。所謂委托統治製度實際上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殖民地的製度;但從另一方麵看,帝國主義列強不得不承認,這是受國聯“委托”,一旦這些殖民地能夠自主,它們將取消這種“委托”。

  總之,帝國主義企圖通過國聯,在世界人民中製造和平幻覺,以鞏固巴黎和會所形成的凡爾賽體係的“新秩序”。到30年代,國聯對日、德、意法西斯的侵略行動,不但未加製止,反而縱容包庇,終於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國聯也就隨之瓦解,至1946年4月正式宣告解散。

  1920年1月10日,國際聯盟在日內瓦正式成立,簡稱“國聯”。開始,英、法、意、日、中等44個國家參加了國聯,後來逐漸增加到60多國。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