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章 波波玩偶實驗

  我們在生活中往往會發現,兒童總是有選擇地模仿某些行為,而且他們有時會做出讓大人們出乎意料的行為,即使這種行為沒有受到強化,他們也會創造性地模仿出新行為。其實麵對這些問題,早在1963年班杜拉就做了兩個有趣的實驗來說明這種現象,並且說明了榜樣的作用。

  在第一個實驗中,班杜拉在兩間屋子裏各放有一個一人高的充氣娃娃(名叫波波玩偶),然後他找來一些兒童,把他們分為A、B兩組(A組為實驗組,B組為對照組)。每一組兒童都與一位成人(榜樣)呆在一起。A組的兒童看到的情境是,成人對波波玩偶進行持續9分鍾的暴力行為,拳打腳踢,並用木棍用力抽打,還生氣地大聲叫喊:“我揍你!我打你!”。B組的兒童則與成人一起留在房間裏玩耍20分鍾,成人對波波玩偶置之不理。然後讓兒童自己呆在房間裏,結果發現,A組兒童模仿了成人的侵犯行為,對波波玩偶實施暴力,而B組兒童極少對波波玩偶做出侵犯行為。可見,兒童可以通過觀察榜樣的行為來學習侵犯行為。

  在另一個實驗中,班杜拉對第一個實驗進行了延伸。他把4~6歲的兒童分成兩組(A、B),A組兒童看到的是一個成人因為對波波玩偶實施了暴力行為得到獎勵(口頭表揚);B組兒童看到的是這個實施暴力的行為受到了嚴重的處罰(口頭警告)。接下來,讓兒童進入一個放有波波玩偶和影片中成人用過的工具的房間。班杜拉和許多其他研究人員發現A組88%的兒童模仿攻擊行為。八個月後,40%的兒童重演波波玩偶實驗中觀察到的暴力行為。

  那麽,兒童看到榜樣受到獎勵是否比看到榜樣受到懲罰會更多地自發模仿所看到的攻擊性行為?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班杜拉在這兩組兒童看完電影回到遊戲室時,以提供糖果作為獎勵,要求兒童盡可能地回想起榜樣的行為,並付諸行動。結果表明,兩組兒童都學會了同樣的攻擊性行為,隻不過沒有同樣地表現出來罷了。也就是說,即使獎勵和懲罰雖然沒有直接加在被試兒童身上,但仍起到了與把獎勵加在他們自己身上時一樣的效果,也就是所謂的“替代強化”。

  班杜拉從實驗結果中得出結論,認為家庭成員強化的攻擊行為是兒童攻擊性行為的最主要來源。比如,反複目睹父親毆打母親的男孩極有可能成為恣意妄為的父親和丈夫。因此,作為孩子的父母要處處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看圖炒股
4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5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6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7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8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9少年不知愁
10少年不知苦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