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章 恐懼是怎樣形成的

  或許這個實驗的被試主人公真的很可憐,或許這個實驗受到很多宣揚人性和倫理的人們的唾棄,但是在心理學發展史上,我們不得不提起這個著名而惡名昭彰的實驗——華生恐懼形成實驗,這個實驗為後來我們治療恐懼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被作為實驗對象的是一個叫阿爾伯特的可憐的小男孩,當時他還隻有11個月大。小阿爾伯特一開始並不害怕大白鼠,還和大白鼠玩得不亦樂乎。有一次,小阿爾伯特要用手來玩弄大白鼠的時候,華生就在他背後用錘子敲響鋼軌以發出巨大的響聲,小阿爾伯特猛地打戰,表現出害怕的神情。這樣,兩個月過去了,小阿爾伯特似乎已經把害怕的情緒拋到九霄雲外去了,華生再一次把小男孩帶到實驗室,並重複進行之前恐嚇小阿爾伯特的行動。可憐的小男孩在經過了幾次這樣的折磨以後,開始對大白鼠產生了完全的恐懼感,見到大白鼠出現便大哭不停,並且遠遠地躲開。

  在之後的幾次實驗裏,小阿爾伯特進一步對兔子、狗等長毛的動物產生恐懼感,甚至連沒有生命的皮大衣、絨毛玩具,還有聖誕老人的麵罩都害怕至極。很難想象,得了恐懼症的小阿爾伯特是怎樣生活下去的。他後來怎麽樣了?他是否被這種恐懼症困擾終生?無人知曉。總之,華生最終沒有來得及做消除實驗,小阿爾伯特便不見了。

  華生認為,我們隻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間的聯係或關係,再根據條件反射原理加以強化,使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起牢固的關係,那麽就可以預測、控製和改變人的行為。他設想,如果把害怕的事物和可能引起愉快感的事物產生聯係,就有可能使害怕的事物變得不那麽可怕。於是華生和他的研究生找來一位有恐懼症的三歲男孩彼得來做實驗。他們巧妙地利用彼得吃午飯的時間把小彼得帶到一個餐廳,並為他準備了最愛吃的午餐。正當小彼得吃得高興的時候,華生把一隻關在鐵絲籠的兔子放到距離小彼得比較遠的地方,彼得並沒有害怕,繼續在享受自己的午餐。以後每當吃午餐的時候,都讓兔子出現在小彼得麵前,並且每一次都逐漸把兔子與彼得的距離縮短,到後來還把兔子放出籠子。結果,與華生設想的一樣,小彼得不僅不再害怕兔子了,而且還一邊吃飯,一邊和兔子玩耍,恐懼從此消失。

  這個實驗被後來很多行為主義心理治療師用來治療恐懼症,後來發展成為係統脫敏法和滿灌療法,這種行為治療的方法被臨床治療認為是最徹底和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看圖炒股
4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5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6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7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8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9少年不知愁
10少年不知苦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