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九章 《絲路花雨》天下傳

  天上打雷天外鳴,

  你看看,

  祁連頂現出了彩虹,

  《絲路花雨》演了個火,

  你聽聽,

  四海裏鼓掌的聲音。

  牆裏栽花牆外紅,

  紅上的紅,

  香飄了千山萬嶺,

  花雨一灑四山裏明,

  花開得俊,

  全靠了育花的園丁!

  (《敬獻給<絲路花雨>的一朵花》“花兒”歌手朱仲祿)經過時間的無情考驗,最具有文化品格和深遠影響的當推《絲路花雨》,久演不衰的事實使它躋身於20世紀華人舞蹈經典之列。

  1977年底,當時甘肅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陳舜瑤針對全國興起的敘寫楊開慧的風潮,指出甘肅的創作不要盲目跟風,要拿出具有甘肅特色的作品。敦煌是首屈一指的,最能體現甘肅特色,那就寫敦煌吧。甘肅省歌舞團(後更名為敦煌藝術劇院)創作組一行人輕裝簡從到敦煌,和敦煌藝術的苦行僧們一起,在曆經劫難依然燦爛輝煌的祖國藝術瑰寶的天地中,開始了那種上窮碧落、下極黃泉的精神遊蕩。1997年11月,劇組在敦煌學習、創作期間寫給本團領導和同誌們的匯報信,真實地流露出他們被壓抑十年之久的創作激情、欲望、衝動和靈感,在接受敦煌文化的洗禮中期待著升華的願望:

  “……來到敦煌已快一個月時間了,該有多少見聞和感受,要向領導和同誌們匯報啊。感受確實很多,但最使我們沉醉和神往的還是那早已聞名於世的莫高窟文化藝術寶庫,它像萬顆寶石,鑲嵌在鳴沙山崖壁上,閃爍著我們祖先非凡的藝術造詣和聰明才智。在這些日子裏,我們攀援著周恩來總理親自決定撥款修建的棧道長廊,身臨奇異的神話世界中,聽著研究院老師們的講解,我們在那走不盡、看不完的偉大畫廊中,不但讀到了古代美麗的神話,而且在那‘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彩壁上,飽嚐了藝術美的享受,我們的心隨著飄然的飛天馳騁翱翔。伎樂天婀娜的舞姿,獨特新穎的造型,又好像我們聽到了古人‘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的優美詩句。這時,我們總是不由自主地舒臂摹擬著壁畫中千變萬化的舞姿,久久地不願離去……晚上,我們聚集在一起,翻閱著研究院同誌們特意選送給我們的大量資料,交談著學習心得。在莫高窟——這博大的學術海洋裏,我們是那樣的無知,對於民族文化藝術傳統的了解,是那樣的膚淺。我們深知這次創作任務的艱巨,多麽希望能夠知道得多一些,再多一些啊。當然,這隻有在粉碎‘四人幫’之後的今天,才會有這樣的機會、這樣的可能。……絢麗的壁畫罩上了濃濃的妖霧陰雲,俊美的飛天被打入冷宮,銷聲匿跡。江青一夥揮起‘文藝黑線專政論’的大棒,否定的何止是解放後蒸蒸日上的17年,而是要將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藝術傳統付之一炬啊!今天,古老的莫高窟又一次煥發了青春,更加顯得光輝奪目。對江青一夥罪行的大憤怒,堅定了我們創作的信心。臨行前,省委宣傳部和文化廳領導同誌要我們‘虛心學習,認真研究,解放思想,大膽創作’,這些鼓勵和期望,增強了我們的信心。有領導的支持,有敦煌研究院同誌們的熱情幫助,有敦煌藝術寶庫為我們提供無比豐富的形象資料,我們一定能夠和全團同誌一起,打好這一仗……”

  就像信中所說的那樣,在長達兩個多月的考察學習中,他們白天看洞窟、晚上看資料,係統地了解了敦煌藝術產生的社會曆史背景,深為曆史上那些無名畫工精湛的藝術造詣及其艱苦卓絕的創作精神所感動。通過敦煌壁畫及壁畫中遺存的敦煌樂舞藝術,深刻地了解到,敦煌藝術作為曆史上“絲綢之路”社會生活麵貌的一個縮影,生動地反映了唐代在政治上敦邦睦鄰、經濟上門戶開放、文化上兼容並蓄、各國下層人民之間真誠交往的曆史進程。讓趙之洵等人極為感動的是,那些長年生活在敦煌的專家學者,既是發揚和開掘敦煌藝術的殉道者,又是保衛敦煌藝術的守護神。是他們,每天早晨在一些“沙沙、沙沙”的腳步聲中走向簡陋的家,沒有鍾響,沒有喊叫,長年累月,天天如此,在極其惡劣的生活物質條件下,不計名利,默默奉獻。那些常人難以忍受也無法理解的生死憂患化解融入在張大千的豪放不羈、常書鴻的九死無悔、段文傑的隱士風度、樊錦詩的苦行主義、史葦湘的詩人氣質中,與曆史上那些創造敦煌藝術的無名畫工畫匠一起,鑄造成彪炳古今的敦煌藝術精神,令後人高山仰止,望風懷想。正是對敦煌藝術的無比景仰,對敦煌藝術中潛伏著、湧動著的生命價值及意誌的深層觸摸和把握,使作者們在曆史文化的遺存中深刻地領悟到人民才是創造曆史的真正英雄這一真諦。聯想到十年浩劫對文化的踐踏和對人民意誌的蹂躪,他們認識到敦煌藝術就是肯定文化傳統和禮讚人民意誌行為的有力見證;各國人民友好往來是文化交流的基礎;文化藝術的繼承發展是社會進步文明的標誌。對敦煌藝術的這一整體性評價,對於承接曆史、觀照現實、批判十年浩劫、呼喚文化重建、恢複人民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敦煌為我開生麵,我為敦煌譜新章”。甘肅省歌舞團的藝術家們在熟悉敦煌、升華認識的基礎上,在構思時以神筆張(畫工)父女這一源於曆史的虛構人物,作為體現敦煌畫舞並舉藝術精髓和統攝全劇的結穴點,全劇圍繞英娘的被擄、得贖、出走、回鄉這條基本線索來構築戲劇衝突,編織生活細節。通過神筆張父女的悲歡離合,揭示了封建社會鼎盛時期錯綜複雜的社會矛盾和中外文化交流融匯的生動圖景。全劇對中外下層人民在患難與共中締結友誼,共同創造美的藝術的情感,給予了樸素而深沉的同情和關懷,並對人類這一最崇高的行為作出了最熱情的謳歌和禮讚。

  《絲路花雨》,一個多麽神奇浪漫的名字。駝鈴聲聲,說不盡絲綢古道一段情深意長的亙古傳奇;花雨繽紛,一朵朵一片片都是飛天播灑人間的深情祝福。是它,第一次以生動形象的舞劇藝術形式複活了敦煌壁畫藝術,昭示人們,隻有立足於中外文化交流的宏闊背景中,才能建構起民族藝術的世界性品質。“三道彎”的藝術造型,優美的反彈琵琶舞,無不表達出中國古典舞蹈特有的典雅、蘊藉、渾厚、流暢的美學神韻。

  1979年10月1日,為慶祝建國30周年,大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在人民大會堂首演成功,獲文化部頒發的“創作一等獎”和“演出一等獎”。

  《絲路花雨》揭開了敦煌文化的蓋頭。敦煌壁畫舞蹈在舞台上的“複活”很難說是原汁原味的唐代舞蹈,但它別具一格美輪美奐的舞姿足以讓世人被中國古老文化的魅力所折服。25年來一直不斷地演出,曾出訪過世界上26個國家和地區,截止目前已上演了1400多場,被譽為“東方的《天鵝湖》”。在意大利米蘭斯卡拉大劇院演出時,當地媒體的評論很有代表性:“《絲路花雨》出人意料地借用了西方的古典表現形式並與東方的各種表演技巧和諧地結合在一起。”並認為“《絲路花雨》的演出具有強烈的象征性,它標誌著中國在經曆了被徹底否定的‘文化革命’之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廣泛地向西方的思想、傳統和文化開放。”

  真正優秀的藝術作品應該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舞台藝術作品是靠一代代的人來傳承的。藝術精品的傳承更需要一種能不斷提升藝術水準的精神來維係。第一代劇中主角英娘的扮演者賀燕雲對此深有體會,“著名敦煌藝術家常書鴻先生與日本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先生曾就敦煌壁畫的藝術價值及其產生問題展開對話,產生過一本厚厚的對話集。他們認為敦煌壁畫藝術價值首先來自於創作者超脫於功利和世俗的崇高精神(類似於宗教)。回憶《絲》劇的創作經曆,我相信了他們的見解。正因如此,我感悟到,當歲月在未來一次次檢驗《絲路花雨》的藝術價值時,也在一次次檢驗過去我們曾為之奮鬥的精神。”精神已失,藝術何存?

  1982年,《絲》劇由西安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1986年,《絲》劇的舞美設計(李明強設計)獲布拉格國際舞台美術展覽大獎,後編入大型畫冊《中國舞台美術》。

  1994年,《絲》劇獲得“中華民族二十世紀舞蹈經典作品金像獎”。其舞劇台本執筆者趙之洵,舞蹈編導劉少雄、張強、朱江、許淇、晏建中,藝術指導易炎、陸泓等,被授予獎狀、獎杯。

  《絲路花雨》的巨大成功,是藝術家們深入了解我國燦爛文化的結果,是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的產物,是文藝工作者對十年浩劫肆意殘踏祖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有力回擊和批判,是一曲聲振四海的文化讚歌。它以詩的情懷和史的手筆對博大精深的祖國藝術文明從人類文化視野的角度進行了一次深入的探究和開掘。其目的並不是簡單地返回“民族化”,而是以強調作品的民族特征為前提,最終完成人類精神本質上的交流和融匯。

  關於《絲路花雨》的藝術成就,專著《中國舞劇史綱》作了精辟的介紹和評價,現摘錄如下:

  《絲》劇有三點開拓性的貢獻而有較大的影響。1.從洞窟藝術挖掘舞蹈語匯。它的創作演出給人們重要的啟迪:古文物、文獻、洞窟壁畫雕塑中有極為豐富的舞蹈語匯待挖掘,不必隻走戲曲舞蹈這一條路。2.它創造了“敦煌舞”。許多人知道有敦煌,也有人吸收過敦煌舞姿,但首先創造出“敦煌舞”的是甘肅省歌舞團的編導們。古史上沒有見過“敦煌舞”表演的記載,它是今人根據古壁畫創造出來的,觀眾卻承認它是古舞,這是很有啟發性的。3.掘古創新強調地方特色。這種做法產生了連鎖反應。許多省、市、地區以甘肅為鑒,致力於搞出本地區的《絲路花雨》來。《仿唐樂舞》、《編鍾樂舞》、《長安樂舞》、《九歌》、《漢風》、《雲崗曲》、《西夏古風》以及舞劇《銅雀伎》……它們有的就是直接或間接地受到了《絲路花雨》的影響,但有的也不是《絲》劇的影響,而是遵循著中國舞蹈舞劇發展的內在的曆史規律自覺的創造。這種掘古創新的方法,或反映某一曆史時代的舞蹈文化;或是以近似同時代曆史的舞蹈,反映同一曆史時代的人情物事,促使舞蹈或舞劇更富有曆史的時代感,使民族舞蹈或舞劇更具濃純的民族風格特色。它為20世紀80年代運用與發展民族的舞蹈語言提供了新的方式。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