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兩山一河的尷尬

  蘭州是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其顯著的地理特征是兩山(皋蘭山、白塔山)夾一河(黃河)。黃河以摧枯拉朽之勢衝出青藏高原的冰天雪地之後,在蘭州這快黃土地上犁耕出了一塊塊肥沃的河穀盆地,從此便和黃土相濡以沫,孕育出了黃皮膚民族燦爛的黃河文化。這種獨特的地理特征造就了蘭州農業文明的顯著特點:南岸是農耕文化,北岸是遊牧文化。這種兩山對峙、一河長流的獨特地理環境也造成了蘭州在農業上想要大作為的尷尬和局限。

  皋蘭山位於蘭州市城關區之南,西起龍尾山,東至老狼溝,形如蟠龍,“高厚蜿蜒,如張兩翼,東西環拱州城,延袤二十餘裏。”皋蘭山海拔1800米~2100米之間,山頂最高點海拔2129.6米,是蘭州市區最高的山峰。山嶺南坡較為平坦,與黃土山梁相連,北坡非常陡峭,高出城區613米。山上樓台亭閣,錯落有致,紅柱碧瓦,相映成趣,是人們納涼賞景的理想場所。三台閣是蘭州市南屏障的最高建築,高三層,上建一亭,氣勢雄偉。在此俯瞰市容,黃河穿城而過,市容盡收眼底。傍晚時分,遠山雲蒸霞蔚,市內萬家燈火,蔚為大觀。

  皋蘭山覆蓋濕陷性黃土,水土流失嚴重。據說皋蘭山自古一棵樹,解放初期,蘭州人冬天背冰上山,初春植樹綠化,但收效甚微。20世紀80年代,為改變蘭州生態環境,蘭州市政府建成上水工程,依照“以綠為主,點綴景觀”的原則,由四十多家單位劃片承包,綠化建成了蘭州市第一座人造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到80%。1998年,蘭山公園被甘肅省林業廳批準為省級森林公園。

  皋蘭山也是蘭州的象征,當外地人乘火車走進蘭州的時候,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火車站南麵巍峨逶迤的皋蘭山。人們的記憶深處,往往第一影響是最深的,因此,皋蘭山也成為人們談論蘭州、記憶蘭州的第一印象。現在,無論蘭州本地人或者外地人,幹脆把皋蘭山簡稱蘭山,如“蘭山公園”,“蘭山煙雨”等,似乎有把皋蘭山遺忘的意思。其實,皋蘭山的來曆,是非常有意思的。

  清光緒時的張國常認為“春蘭,俗名皋蘭。謂皋蘭山因此蘭而得名也”。關於皋蘭的形態,他這樣描述:“每叢五六葉,葉窄於韭,長三四寸,(農曆)三月抽綠莖,開花如馬蘭而小,色藍微紫。近聞亦有香氣,移植盆中,雅堪賞玩,但易萎耳。”皋蘭是生長在皋蘭山的一種小花,姿態飄逸,藍中泛紫,非常的美麗。張國常用此花比喻皋蘭山,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給人的感覺是非常的美,非常的詩情畫意。

  張維在《蘭州古今注》中說:“蘭州以皋蘭得名。皋蘭者,譯音也。匈奴謂天為祁連,而皋蘭、馬蘭、賀蘭諸山名,皆與祁連音近,當亦高峻之意。”

  另有人把皋蘭解釋為蒙語,意思是“飛奔的駿馬”。

  《資治通鑒》則說,“皋蘭音者為皋蘭,河的稱呼。”

  蘭州本地學者認為,皋蘭應解釋為河,這是古代羌族的語言,羌族的一部分後來歸化為蒙族。皋蘭、烏蘭、賀蘭等都是指河,現在蒙古仍有把河叫皋蘭的。如果把這個意思延伸,結合蘭州地形地貌的實際,把皋蘭山解釋為河邊的大山,也許更加確切。

  至於皋蘭山的來曆究竟如何,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它巋然屹立在黃河之畔,“親眼目睹”了金城的滄海桑田,閱盡了蘭州的風雲變幻,是這座隴上名城曆史變遷的最好見證。但從農業角度看,它卻是蘭州農業發展的絆腳石,是它堅決地抵製了黃河的向南擴張,使狹隘的蘭州盆地局限在一定的範圍內,使蘭州農業實現“大平原、大機械、集團軍”式的“大農業”最終成了泡影。

  白塔山位於蘭州市城關區黃河北岸,因元代在山巔建有一白塔而得名。它是由許多黃土覆蓋的山梁構成,海拔1600米~1700米。山勢起伏巍峨,山峰層巒疊嶂,有拱抱金城之勢,是古代的軍事要衝,山下氣勢雄偉的金城、鳳林、玉壘三關,是古絲綢之路隴右中路通往西域的重要關隘。山上有層層峰巒,其中“白塔層巒”為蘭州八景之一。

  在白塔山西北隅,有一座海拔2067.2米的山峰,基岩裸露,溝壑縱橫,峰頂似台,平坦如砥,它就是赫赫有名虎踞四周黃土山梁之上的九州台,它也是蘭州城區僅次於皋蘭山三台閣的第二高峰。傳說當年大禹導河積石路過蘭州時,曾登臨此處瞭望水情,製定治理方案。據地質勘探鑽孔顯示,這裏的黃土覆蓋層厚達338米,僅次於世界之最413米的七裏河區西津村,從而成為白塔山的一大奇觀。故秦維嶽《九州台》詩曰:“望遠九州著,台原號九州;荷衣皴百道,芝蓋聳千重。雨渥每隨願,雲層足蕩胸;巍然天北鎖,鎖陰更何庸”。

  白塔山原為荒涼的山梁,解放後,蘭州市人民引黃河水上山,現已成為滿山翠綠、景色秀麗的知名公園。20世紀60年代初,著名散文作家秦牧遊覽白塔山公園後,曾寫道:“象黃河岸上的白塔山公園,它依山而建,既有許多雄偉的亭、台、樓、閣和寺廟,又有相當精美的磚雕,可以說是集雄奇和秀麗於一身。在夏天的‘黃金季節’裏,到處鳥語花香,綠樹掩映,從山頂鳥瞰黃河雄渾地奔騰,固然饒有情趣,就是單看那層層蔥籠綠蔭,也是夠令人高興的。夏天,這裏和江南、華南的景色,幾乎沒有什麽差別。這裏有如此漂亮的公園,甚至好些號稱繁華富庶的地方也望塵莫及。”

  的確,白塔山已經是名聲顯赫的天下名山,但它秀麗蒼翠的門麵卻掩蓋了它身後無數條和它曾經一樣貧瘠蒼白、光禿禿、赤裸裸地裸露在天穹的“兄弟姐妹們”。它“拱抱金城”,成為守衛蘭州門戶的忠實衛士,卻將蘭州的農業文明也鎖定在自己的轄區範圍內,這就是預示著在它庇護下的蘭州“大農業”必定蒼白無力。

  黃河雖說被蘭州人親切地稱為母親河,但在皋蘭山和白塔山的護衛下從蘭州大地從容而過,卻顯得那麽的吝嗇。雖說她流經蘭州長達152千米,年徑流量多達337億立方米,但曆史上蘭州人對黃河水的實際利用率卻少得可憐。說句公平話,這不能完全怪黃河,怪就怪她兩岸高大雄偉的兩座大山,是它們阻礙了黃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母親河,她母親的乳汁沒能滋潤出如“華北平原”、“北大荒”、“八百裏秦川”那樣霸氣十足、一眼望不到邊的“大農業”。

  從這一點上看,蘭州的“兩山夾一河”的地理特征在發展大農業上,顯得多少有點尷尬。盡管人們也想出了“黃河水車”這樣的辦法來彌補自己的缺陷,但卻顯得那麽的杯水車薪,這就是農業在蘭州曆史上一直處於劣勢的根源所在。好在如今的蘭州農業,提出了一個“特色農業”的概念,而且發展得蓬蓬勃勃。這是蘭州人多年來摸索出的因地製宜、切合蘭州農業實際的好路子,這是蘭州人聰明才智的體現,也是蘭州農業的幸事。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