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章 十六國和北朝

  “國史”風波

  北魏的統治者是鮮卑族拓跋部人。拓跋部落的人都留著長辮子。其曆史源於拔跋毛時期。東漢初年,拓跋推寅帶領眾人遷居到今內蒙的呼倫湖附近。在東晉初年,拓跋部還是我國東北的一個遊牧部落,後來吸收了中原文化,逐步建立了封建的經濟製度。

  淝水大戰之後,龐大的前秦王朝土崩瓦解,中國北方再次出現了嚴重的分裂混戰局麵。鮮卑貴族拓跋趁機擺脫前秦統治,於公元386年,建立了北魏,就是魏道武帝,魏道武帝建立北魏王朝以後,任用了一批漢族士人當他的謀士。其中最有名望的要數崔浩。

  崔浩在北魏統一北方的戰爭中,立了很大功勞,受到北魏三代皇帝的信任。到魏太武帝即位以後,他擔任司徒,掌握了朝政大權,還派了幾十名漢族士人,擔任各地郡守。這樣,他和鮮卑統治者之間就發生了矛盾。

  魏太武帝派崔浩帶幾個文人編寫魏國的曆史。太武帝叮囑他們,寫國史一定要根據實錄。崔浩和他的同事按照這個要求,采集了魏國上代的資料,編寫了一本魏國的國史。當時,皇帝要編國史的目的,本來隻是留給皇室後代看的。但是崔浩手下有兩個文人,偏偏別出心裁,勸崔浩把國史刻在石碑上,讓百官看了,也可以提高崔浩的聲望。崔浩自以為功大官高,沒有什麽顧慮,真的花了大批人工和費用,把國史刻在石碑上,還把石碑豎在郊外祭天壇前的大路兩旁。

  國史裏記載的倒是史實,但是北魏的上代文化還十分落後,有些事情在當時看來,是不體麵的。過路的人看了石碑,就紛紛議論起來。北魏的鮮卑貴族認為丟了皇族的麵子,就向魏太武帝告發,說崔浩一批人寫國史,是成心揭朝廷的醜事。魏太武帝本來已經嫌崔浩太自作主張,一聽這件事,非常生氣命令把寫國史的人全都抓起來查辦。

  參加編寫的著作郎高允是太子的老師。太子得到這個消息,非常著急,便把高允找到東宮(太子居住的宮),跟他說:“明天我陪你朝見皇上,如果皇上問你,你隻能照我的意思答話,別的什麽也別說。”

  高允不知道是怎麽回事。第二天就跟隨太子一起上朝。

  太子先上殿見了太武帝,說:“高允向來小心謹慎,而且地位比較低。國史案件全是崔浩的事,請陛下免了高允的罪吧。”

  太武帝召高允進去,問他說:“國史都是崔浩寫的嗎?”

  高允老老實實地回答說:“不,崔浩管的事多,隻抓個綱要。具體內容,都是我和別的著作郎寫的。”太武帝轉過頭對太子說:“你看,高允的罪比崔浩還嚴重,怎麽能饒恕呢?”

  太子又對魏太武帝說:“高允見了陛下,心裏害怕,就胡言亂語。我剛剛還問他來,他說是崔浩幹的。”太武帝又問高允:“是這樣的嗎?”高允說:“我犯了罪,怎麽還敢欺騙陛下。太子剛才這樣說,不過是為了想救我的命。其實太子並沒問過我,我也沒跟他說起過這些話。”

  魏太武帝看到高允這樣忠厚直率,心裏也有點感動,對太子說:“高允死到臨頭,還不說假話,這確是難能可貴的。我赦免他的罪就是了。”

  魏太武帝又派人把崔浩抓來審問。崔浩已經嚇得麵無人色,什麽也答不上來。太武帝大怒,要高允起草一道詔書,把崔浩滿門抄斬。高允回到官署,猶豫了半天,也沒有寫出半個字來。太武帝派人一再催問,高允說:“我要求再向皇上麵奏一次。”

  高允進宮對太武帝說:“我不知道崔浩還犯了什麽罪。如果僅僅是為了寫國史,觸犯朝廷,也不該判死罪。”

  魏太武帝認為高允太不識好歹,吆喝一聲,叫武士把他捆綁起來。後來太子再三懇求,太武帝氣消了,才把他放了。事後,太子埋怨高允說:“一個人應該見機行事。我替你告饒,你怎麽反而去觸怒皇上。我想起這件事,真有點害怕。”高允說:“崔浩做這件事私心重,是有錯誤的,但是,編寫曆史,記載帝王活動,朝政得失,這並沒有錯。再說,國史是我和崔浩一起編寫的,出了事,怎能全推給他呢。殿下一心救我,我是十分感激的。但是要我為了活命說違背良心的話,我是不幹的。”

  魏太武帝到底沒有饒過崔浩,把崔浩和他的幾家親戚滿門抄斬。但是由於高允的直諫,沒有株連到更多的人。據太武帝自己說:要不是高允,他還會殺幾千個人呢。

  公元452年,曾經統一北方的皇帝魏太武帝被宦官宗愛殺死;過了一年,宋文帝的兒子劉駿即位,這就是宋孝武帝。

  拓跋燾雄才大略

  公元424年,拓跋的兒子拓跋嗣病故,拓跋的孫子拓跋燾繼位登基,即魏太武帝,是年才16歲。拓跋燾牢記爺爺和父親的教誨,把統一南北方,做為奮鬥目標。

  一天,拓跋燾率領大臣到離國都平城百裏之外的豐鎮視察,看見上千人正在修長城。監工官吏見皇帝來了,以為皇帝嫌進度慢,忙說:“陛下,卑職已令地方增派民夫,一定加快修城的速度。”拓跋燾卻說:“不必了,長城不用再修下去了。”眾人聞聽,感到驚訝,拓跋燾說:“小小的城牆,能保證國家平安嗎?身為大將軍,為什麽隻想到防守而不去考慮進攻?”皇帝的話,使奚斤無言以對。正在這時,一個騎兵飛馬來到拓跋燾身邊,下馬報告:柔然國紇升蓋可汗親率6萬大軍來犯,已攻占故都盛樂城!

  柔然原來也是鮮卑族的一支,西晉末年,組成強大的部落,稱為“柔然”。傳至社侖時,柔然國地盤東至大興安嶺,西逾阿爾泰山,北監貝加爾湖,南到大戈壁,可謂勢力強大。到大檀(自封紇升蓋可汗,意思是製勝之王)繼位時,更是經常侵犯北魏,搶奪財物。

  拓跋燾回到京城,征求大臣們的意見,多數大臣緘默不語,顯露畏懼之色,隻有侍中崔誥、司空奚斤、司待長孫嵩等少數人提出應派兵禦敵。拓跋燾宣布給崔浩進爵一等,並警告膽小怯敵者,以後要降職一階。然後表示,禦駕親征,率大軍收複盛樂城。

  皇帝拓跋燾率領兩萬騎兵,馬不停蹄地趕到盛樂城下,城牆上掛著一排血淋淋的人頭和屍身,還懸掛一個小布人,上麵寫著“拓跋燾”三個字。柔然國首領大檀站在城頭上,一揮手,士兵們拖上來十名老百姓,其中有一名百姓被按在牆垛上,一個士兵舉起大石頭猛地砸下去,將老百姓的頭砸碎,其狀慘不忍睹。拓跋燾一揮手,大喊:“往後退兵30裏!”

  北魏大軍退後30裏駐紮下來,拓跋燾命令士兵將帶來的鐵蒺藜埋在城外的黃沙地裏。第二天一早,拓跋燾又帶兵來到城下,隻聽三聲炮響,城門大開,柔然國騎兵蜂擁而出,拓跋燾慌忙率軍敗退。柔然騎兵緊追不放,追到黃沙地時,踩上鐵蒺藜,頓時人仰馬翻,慘叫聲此起彼伏。然而柔然兵作戰非常勇敢,前麵的倒下了,後麵的踩著同伴的屍體繼續前進。

  拓跋燾退了幾裏路便停了下來,將手中黃旗一揮,並排衝出一群戰馬,衝入敵陣。馬背上有裝著炸藥、毒劑的鐵雷,馬尾上有硫磺粉,點燃以後,燒得馬群在敵軍中亂竄,鐵雷相撞,爆炸聲響徹廣闊的空間,柔然兵亂作一團,死傷無法計數。

  柔然首領大檀狂吼幾聲,壓住陣腳,索性脫掉上衣,赤膊上陣。士兵見狀,也紛紛脫掉衣服,光著膀子向魏軍衝殺過來。

  拓跋燾不慌不忙,麵帶微笑,連揮三下黃旗,士兵們一下子將黑布套套在頭上,隻露出兩隻眼睛。大檀吃了一驚,不知拓跋燾又耍什麽花招,想退兵已來不及了,兩軍將士混戰一起。大約戰了兩個時辰,柔然兵人人汗流浹背。拓跋燾從懷中掏出一個小布袋,往大檀身上一揚,甩出一團白粉,落在大檀赤裸的身上,魏兵紛紛向柔然投出小布袋,一時間白粉飄灑,柔然兵突然感到身上痛癢難忍,無法戰鬥,大檀無心再戰,慌忙逃走。拓跋燾率軍追殺,最後將柔然兵趕到百裏以外。柔然兵見魏兵返回,便停下來,到處找水喝,不料,喝進肚不久,一個個中毒死亡。原來,拓跋燾戰前就派人在柔然必經之路的河流投了毒。他知道柔然兵決戰有光膀子的習慣,所以事先配製了毒粉,真的派上了用場。這一仗,柔然兵由強變弱,慘敗而歸。匈奴鐵弗部所建的大夏國國君赫連勃勃是個殘暴無道之人,對待國民殘忍無比。僅以製造兵器的人為例:弓箭如射不穿鎧甲,製造弓箭者必處死;弓箭如射穿鎧甲,則製造鎧甲者必處死。被斬殺之工匠計數千人之多。如果誰進諫提點兒意見,先割掉此人的舌頭,再斬首。赫連勃勃修建夏都統萬城(今內蒙烏審旗南白城子一帶)時,動用了十萬民眾,築城用土都必須蒸過,如城牆能用鐵錐刺入一寸,築城人就殺掉。

  拓跋燾了解到夏國這些情況,覺得像赫連勃勃這樣的暴君應該除掉,但硬攻不行,必須智取。

  一天,拓跋燾正在同大臣崔浩商量進攻大夏國的計策,兩名衛士押著一個蒙麵人進來,說是在殿外抓到的刺客,想行刺皇帝。崔浩建議推出去斬首,衛士押著刺客走到殿門口,突然回過頭,說有一封絕命書,想請拓跋燾轉交給80歲的老母親。拓跋燾接過信,看罷受了感動,知道他來行刺迫於無奈,而且很有孝心,於是決定放他回去。

  刺客聽說不殺他了,感激地跪倒在地謝恩。拓跋燾忽然想起一件事,問道:“當年北涼、南涼圍困統萬城二年,但城中無一人餓死,是真的嗎?”刺客回答說:“陛下,當年赫連勃勃修統萬城時,將糜穀蒸熟打成粘糕,再做成米磚,以備斷糧時食用。”刺客又告訴拓跋燾,赫連勃勃已死,赫連昌剛繼位不久。刺客臨走時,向拓跋燾索要一物作紀念,拓跋燾便將腰間配帶的一塊玉瓏送給他。

  拓跋燾聞聽赫連勃勃已死,決定立即發兵攻夏。魏軍兵分兩路,一路由拓跋燾統領3萬步兵騎兵進軍統萬城;一路由司空奚斤為帥領3萬兵進攻長安。

  拓跋燾渡過黃河以後,將船全部燒掉,斷絕了後路。

  這一天,拓跋燾隻選2000騎兵來到統萬城下。魏軍擂鼓挑戰,夏主赫連昌卻閉門不出。一連幾天,都是如此。

  這天晚上,拓跋燾正在帳中冥思苦想誘敵出城之計,士兵推進一個夏軍兵士,請求皇帝處置。夏兵立即從懷中掏出一塊玉瓏,問拓跋燾可識此物。拓跋燾自然認識,此乃自己身上經常佩戴、後贈給夏國刺客的玉瓏。於是問道:“這玉瓏怎麽會在你手裏?”那位夏兵士說:“陛下,這玉瓏是我哥哥死時留下的我哥哥從貴國回來,便被夏主赫連昌所殺。哥哥臨死之前再三叮囑我不要忘記陛下的不殺之恩。”“那麽,你今天來有什麽事?”“陛下,夏主赫連昌已派人去長安向他弟弟赫連定求救,小人怕陛下吃虧,所以連夜來報告此事。”

  拓跋燾聽罷,有了主意。忽然有一天,魏軍正在城下挑戰時,一支夏軍從身後趕來與拓跋燾交戰。拓跋燾與夏軍廝殺一陣,便撥馬而走,夏軍緊緊尾隨其後,一名夏軍對城上高喊:“長安援軍已到,請夏主火速派兵出城助戰!”

  赫連昌聞聽,也不多想,馬上率領眾兵出城。當夏主赫連昌追進山穀時,鼓號聲齊響,埋伏在四周的魏兵突然出現,把夏軍包圍。原來,所謂長安來的夏軍,全是魏軍裝扮的,係拓跋燾的誘敵出城之計。皇帝拓跋燾身先士卒,雖中了數箭,仍躍馬揮槍,魏軍士兵深受鼓舞,越戰越勇,殺至黃昏,夏軍大敗。赫連昌想逃回統萬城,已經晚了,魏將豆代田率兵攻占城門,擋住去路。赫連昌無奈,向城外逃去。

  就這樣,魏國吞並了夏國,地盤擴大了許多,成為北方最強大的國家。到公元439年,拓跋燾統一了北方,占領中國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土地。宋朝在南方占據百分之三十多國土,南北朝對峙局麵,正式形成。

  沈璞勇鬥拓跋燾

  南北朝形成對峙局麵以後,魏宋二朝都想吞並對方,所以邊界經常發生戰爭,公元450年,戰爭升級。

  戰鬥從春季開始,魏帝拓跋燾親自率領十萬兵馬進攻宋朝懸瓠城(今河南省上蔡縣),圍攻一個多月沒有成功,不得不退兵。

  夏季到了,南朝宋軍又對北魏發動報複性攻擊。時值雨季,拓跋燾躲在城內不戰。一直拖到冬季,拓跋燾親領百萬大軍攻宋,節節勝利,勢不可當。魏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擄,每打勝一仗,士兵們便任意奸淫婦女取樂。

  軍宋則節節敗退,義隆皇帝無奈,隻得派侍中田奇帶上禦酒、珍寶等貴重物品向拓跋燾求和。拓跋燾在大帳裏,一邊哄孫子玩,一邊接見田奇。田奇說明來意後,拓跋燾傲慢地說:“講和也可以,但必須將你們皇帝的女兒嫁給我這小孫子當媳婦……”

  田奇回到建康,向宋帝義隆如實匯報,義隆認為受了汙辱,堅決不肯,大臣們都沉默不語,大殿內靜悄悄的,一片死氣沉沉。過了一會兒,吏部尚書江湛表示願與魏軍決一死戰。不料,皇太子劭把江湛罵了,抓著江湛的衣襟說:“我看把你的女兒送給胡孫當老婆吧,免得你把胡人帶入京都!”

  義隆皇帝忙厲聲製止太子,但太子的話使他受了啟發,找了一個宮女,冒充皇帝女兒送給拓跋燾。

  拓跋燾見宮女漂亮迷人,非常高興,留下自己享用,並當即退兵。魏軍退兵途中,經過盱眙城,拓跋燾聽說城內糧草充裕,還盛產好酒,便派人送信給盱眙城太守沈璞,讓他將城裏的糧草全獻給魏軍,外加美酒一桶。不然,殺進小城,片甲不留。

  傍晚時分,沈璞派人送給魏帝一桶酒,並且說第二天獻出糧草。拓跋燾十分得意,忙讓眾將來品嚐美酒。誰知,打開桶蓋時,怪味兒刺鼻,一位士兵遵命喝了一口,立即吐出,說是桶裏裝的是尿。

  魏帝被戲弄,氣得火冒三丈,第二天便率軍包圍了盱眙城。拓跋燾在城下指名叫罵沈璞,沈璞毫無懼色,以理反擊,並射出一箭,拓跋燾急忙一閃避過,稍慢一點兒便會被射中腦門兒。

  魏帝拓跋燾惱怒至極,下令攻城。這時城上箭如飛蝗,滾木壘石似冰雹而下,魏軍無法靠近城牆,隻好退兵。

  第二天拓跋燾又率魏兵包圍了盱眙城,並往城上射去一封信。沈璞見信中寫道:“沈賊,今日攻城非我鮮卑人,而是丁零、胡人和羌人,爾若盡力殺戮,於朕甚利……”

  拓跋燾寫信的目的是氣一氣沈璞,不料弄巧成拙,沈璞將計就計,讓嗓門兒大的兵士在城樓上高聲朗讀這封信,魏軍各族士兵一聽,頓時像開鍋一般,議論開來。沈璞又給拓跋燾寫了一封回信,大意是:以尿代酒,非璞不恭,因我城中之酒,專給人喝,你不是人,故以尿相贈。我城糧食,稟稟相連,堆積如山,貴軍如用,可以物易物。一卒之頭可換一粒米,唯你之頭,念你係一國之君,可換一稟,怎麽樣?

  拓跋燾看完這封信,氣得破口大罵,立即命令攻城。但各族士兵聽了剛才那封信,正在氣頭上,站在原地不動。拓跋燾火了,命令鮮卑族兵放箭,射死許多其他族士兵,於是惹火了這些兵士,反與鮮卑兵廝殺起來,拓跋燾喝止不住,隻是鳴金收兵。

  拓跋燾越想越來氣,為了報複沈璞,連夜讓士兵製做一個鐵床,上麵排滿尖刀,刀尖朝上,十分嚇人。天亮以後,抬著鐵床來到城下。拓跋燾對沈璞大聲說:“沈賊聽著,朕特意為你製做這張床,待破城之後,便讓你躺在床上,嚐嚐是啥滋味兒。”

  沈璞略一思忖,讓士兵將一口黑漆棺材抬上城牆,指著棺材對拓跋燾喊道:“家奴病危,準備了棺木。昨夜觀察星象,你將死於家奴之前,念你無暇自備棺材,故借你先用。請過目,此棺盛殮你和幼孫是否可以?”

  魏帝氣得心裏冒火,他下了死命令全力攻城。城上守軍忽然將煮開的豆油和熱水潑下,魏軍猝不及防,燙得哭爹喊娘,直往後撤。魏軍仗著人多,退下一批又衝上一批。城上潑完了油和開水,又投下霹靂炮,即用石灰和硫磺製成的炮,炸開以後,威力很大,將攻城魏兵擊退。

  魏軍攻了一個多月,死傷無數,糧草已經不多,每天隻能吃一頓飯,士兵餓得麵黃饑瘦。拓跋燾騎虎難下,進退兩難。這天,沈璞讓兵士扔往城下魏軍數千個小口袋,袋中裝著浸過毒藥的炒黃豆。魏兵爭奪到,吃下後,很快死亡,一夜之間死了數千人。

  拓跋燾見狀,又恨又怕,不敢再戰,帶領剩下的士兵,返回都城平城。

  在盱眙城吃了敗仗,拓跋燾悶悶不樂,中常侍(侍從皇帝、傳達詔令的官)宗愛向皇帝密報:仲尼道盛常接近太子,圖謀不軌。魏帝聞聽,不問青紅皂白,下令把仲尼道盛殺了。太子無奈,留下一封遺書,飲毒酒自殺。拓跋燾看了遺書,知道上了宗愛的當,可已晚了。一氣之下,多喝了幾杯,醉倒了。

  宗愛聽說太子寫了遺書,知道大事不好,想找拓跋燾請罪,見皇帝睡得很死,心一橫,用雙手掐死了拓跋燾。曾經統一北方威震四海的皇帝,就這樣離開了人世。

  宗愛立拓跋燾的六兒子拓跋餘為帝,改元永年。拓跋餘繼位後,整天吃喝玩樂,不理朝政,大權掌握在宗愛手中,宗愛連皇帝也不放在眼裏,拓跋餘準備除掉宗愛,但走露風聲,宗愛先下手為強,將新皇帝殺害了。

  劉尼、源賀、陸麗、長孫渴侯經過密商,除掉了弑君禍國的宗愛,擁立拓跋燾的孫子拓跋浚為帝,拓跋浚是年13歲。改年號為興安元年(公元452年)。

  檀道濟從容回師

  宋武帝劉裕在南方建立了宋朝後,過了十九年(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了十六國中最後一個小國北涼,統一了北方。從東晉滅亡後的一百七十年的時間裏,我國曆史上出現了南北兩個政權對峙的局麵。南朝先後換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北朝的北魏,後來分裂為東魏、西魏;東魏、西魏又分別被北齊、北周代替。曆史上把這段時期合起來稱為南北朝。

  宋武帝做了兩年皇帝,到第三年,就病死了。武帝的兒子宋文帝即位以後,北魏大舉渡過黃河,進攻宋朝,在黃河以南占領了大片土地。宋文帝派檀道濟率領大軍抵抗。

  有一次,北魏兵進攻濟南,檀道濟親自率領將士到濟水邊,在二十多天裏,跟魏軍打了三十多仗。宋軍節節勝利,一直追到曆城(在今山東省)。這時候,檀道濟驕傲起來,防備也有點鬆懈了。魏軍瞅個機會,用兩支輕騎兵向檀道濟的宋軍前後兩翼發起突然襲擊,把宋軍的輜重糧草,放了把火燒了。

  檀道濟的將士雖然英勇善戰,但是斷了軍糧,就沒法維持下去,準備從曆城退兵。宋軍中有個兵士逃到魏營投降,把宋軍缺糧的情況告訴了北魏的將領。北魏就派出大軍追趕檀道濟,想把宋軍圍困起來。

  宋軍將士看到大批魏軍圍上來,都有點害怕,檀道濟卻不慌不忙地命令將士就地紮營休息。當天晚上,宋軍軍營裏燈火通明,檀道濟親自帶領一批管糧的兵士在一個營寨裏查點糧食。一些兵士手裏拿著竹籌唱著計數,另一些兵士用鬥子在量米。

  被魏兵的探子偷偷地向營裏望了一下,隻見一隻隻米袋裏麵都是雪白的大米。探子趕快告訴魏將說檀道濟營裏軍糧還綽綽有餘,要想跟檀道濟決戰,準是又打敗仗。魏將得到情報,以為前麵來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來誘騙他們上當的,就把投降的宋兵殺了。其實,魏將中了檀道濟的計。檀道濟在營裏量的並不是白米,而一鬥鬥的沙土,隻是在沙土上覆蓋著少量白米罷了。

  第二天清早,檀道濟命令將士戴盔披甲,自己穿著便服,乘著一輛馬車,大模大樣地沿著大路向南轉移。魏將被檀道濟打敗過多次,本來對宋軍有點害怕,再看到宋軍從容不迫地撤退,吃不準他們在哪兒埋伏了多少人馬,不敢追趕。

  檀道濟靠他的鎮靜和智謀,保全了宋軍,使宋軍安全地回師。以後,北魏也沒敢輕易進攻宋朝。檀道濟在宋武帝和宋文帝兩代,都立過大功。但是由於他功勞大,威望高,卻引起了宋朝統治者的猜疑。

  一次,宋文帝生了一場病。宋文帝的兄弟劉義康就跟心腹商量說:“如果皇上有什麽三長兩短,留了檀道濟總是一個禍根。”他們就用宋文帝的名義下了一道詔書,硬說檀道濟收羅壞人,企圖謀反,把檀道濟逮捕起來,要辦他死罪。

  檀道濟在他被捕的時候,氣得瞪圓了眼,憤怒的目光像要噴射出火焰來。他恨恨地把頭巾拉下,摔在地上,說:“你們不是在毀壞自己的萬裏長城嗎?”

  檀道濟終於被殺了。這個消息傳到北魏。魏朝的將士都高興得互相慶賀,說:“檀道濟一死,南方就沒有叫人害怕的人啦!”

  後來,宋文帝也很後悔。有一次,北魏的大軍打到江北的瓜步(今江蘇六合)。宋文帝在建康的石頭城上眺望遠處,很感慨地說:“如果檀道濟還活著的話,不會讓胡騎橫行到這個地步。”

  馮太後整治朝綱

  公元465年,魏帝拓跋浚被丞相乙渾氣得吐血而死,死時年僅26歲。

  拓跋浚生性軟弱,丞相乙渾覺得他柔弱可欺,便不把他放在眼裏,手握兵權,說一不二,有時竟敢私闖後宮,調戲皇後。皇帝死後,乙渾準備廢掉新君,霸占太後,自己稱帝,並加快了行動步伐。許多大臣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卻沒有辦法。

  馮太後剛剛22歲,便失去夫君守寡,打擊太大,考慮以後乙渾更難對付,便下定死的決心,連續兩次自殺,均被後宮詹事(負責皇後、太子家事的官)李奕搭救。李奕的鼓勵幫助下,馮太後振作精神。後來,馮太後寧願犧牲自己,用“美人計”將丞相乙渾毒死,使北魏避免了一場政治危機。

  馮太後臨朝執政一年,幫助12歲的皇帝拓跋弘治理朝政。當拓跋弘13歲時,她便退回後宮,把主要精力放在撫養太子拓跋宏身上。同時,與她的救命恩人、情夫李奕恩愛有加,常常朝夕相隨,一晃過了十年,馮太後與李奕的感情沒有淡薄,反而越來越深,成為真正的知音。由於當時的清規戒律,注定二人不可能正式成為夫妻,所以,他們的交往、同居還處於保密狀態。但是,時間一長,兩人的事成為公開的秘密,除拓跋弘——此時已是太上皇,等少數人外,多數人都已知道。

  拔跋弘當了五年皇帝,感覺力不從心,年剛17歲,就把皇位交給5歲的兒子拓跋宏,馮太後隻好在背後幫助拓跋宏。

  柔然探知魏朝這種狀態後,又發兵侵犯邊境,以報當年被打敗的仇恨。然而,魏朝文武大臣,無一人率領大軍出征。馮太後情急之中,把太上皇拓跋弘訓斥一頓,拓跋弘才勉強帶兵出征。

  就在太上皇西征期間,相州(今河北省臨漳縣鄴鎮)爆發了農民起義。馮太後派人調查起義原因,原來是相州刺史李欣貪贓枉法,大肆搜括民脂民膏,乃官逼民反。李欣到任二年,竟然運回家十車金銀財寶等物,百姓有災不賑,至使路有餓殍。

  馮太後聞聽大怒,命人將李欣押回京都平城,關進死牢。

  馮太後的舉動,受到老百姓的歡迎,得到了一些清官擁護,但卻觸動了朝廷贓官汙吏的利益,他們便想除滅馮太後。突破口就是向太上皇拓跋弘密報馮太後與李奕通奸之事。

  李欣的女婿裴攸在太上皇西征途中,追上拓跋弘,呈交狀紙。拓跋弘見密報怒不可遏,立即下令將他一起出征的李奕腰斬,並隆旨說,裴攸密告有功,其嶽父李欣赦免,官複原職。

  李欣的赦免,對馮太後是沉重的打擊;李奕的死,對馮太後是致命的打擊。朝廷贓官們,並沒因為李奕死而罷休,而是得寸進尺,步步緊逼,非要誅殺馮太後不可。又讓剛出獄的李欣到班師平城的太上皇處密報,說馮太後聽道李奕被殺,要殺死太上皇為李奕報仇。

  太上皇拓跋弘信以為真,馬上要讓馮太後自裁,李欣卻另獻一計,用毒點心毒殺太後。此消息被李衝無意中聽到,他敬佩馮太後整治朝綱的魄力,不忍心讓她受害,便將這個生死攸關的消息透露給馮太後。

  這天傍晚,太上皇派人送給馮太後一盒宮點,說是以示孝心,過幾天親來太華殿問安。

  來人走後,馮太後取出一塊點心喂貓,不一會兒,貓七竅出血而死,在場的宮女大驚。馮太後態度嚴峻,命令宮女們不準往外說出此事。太上皇拓跋弘焦慮不安地等了兩天,不見太華殿傳來馮太後的死訊,又不能不去請安,隻好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太華殿。

  馮太後見拓跋弘來了,還像以前一樣,有說有笑。母子二人談論了西征之事,拓跋弘忍不住,詢問送來的宮點好不好吃。馮太後神態自若地說:“皇兒送來宮點,我很高興,想等皇兒過來問安時一同吃,不是更好?”

  馮太後取出宮點盒,親手拿了一塊點心,送到拓跋弘嘴邊,要他先吃。拓跋弘哪裏敢吃,隻好假裝禮讓,要馮太後先吃。馮太後自然想到他不會吃,也不強求,就取下紫砂壺,讓宮女沏茶,兩人各斟一杯。拓跋弘接過杯,也不多想,喝了兩口茶。頃刻之間,腹痛腰彎,慘叫連聲。馮太後忽然變了臉,說:“我若吃了你送的宮點,也就這副模樣吧?”

  拓跋弘已無力回話,倒地而死,死時隻有23歲。

  次日早朝,文武大臣站列議政殿兩側。出獄不久的貪官李欣喜氣洋洋站在群臣之中。他想,該聽到馮太後的死訊了,以後自己照樣可以搜括民財,越想越得意。

  隨著“陛下駕到”的喊聲,皇帝上朝,眾臣跪伏朝拜之後,忽然怔住,隻見隱退10年的馮太後神態威嚴地出現在10歲的皇帝拓跋宏身邊。李欣頓時鬧蒙了,不知為什麽會這樣。

  馮太後掃視群臣一眼後,問道:“尚書李欣在嗎?”李欣答應一聲出列。馮太後讓李衝將那盒毒宮點送給李欣。李欣看見宮點盒,嚇得當即跪倒,邊喊饒命。馮太後說:“念你在相州為政清廉,功德甚高,這是太上皇賞的宮點,我特意賜給你,現在就把它吃下去!”

  “不!不……”李欣連連後退,麵色慘白。馮太後厲聲說:“你不吃嗎?”

  李欣這時知道自己必死無疑,便不再求饒,上前抓起一塊點心,放到嘴裏吞下,當場七竅出血而亡,大臣們人人自危,不敢言語。

  馮太後突然提高了嗓門兒:“眾卿,李欣是臭名昭著的贓官,我怕他還不滿足,就再賞一盒點心。聽說你們當中,也有不少人貪贓枉法,是不是也想吃太上皇賞的宮點呀?”

  大臣們嚇得低頭不語。馮太後又說:“怎麽,你們都不是贓官?那好,我就點出幾位大臣的名字……”

  話音未落,幾個贓官趕緊跪地求饒。馮太後見站立的群臣中,還有人表現得十分緊張,便厲聲吼道:“還有!”雖然隻兩個字,卻像一聲霹靂,在贓官心頭炸響,他們不由自主地腿一軟,跪倒一片,心中無愧仍然站立不動的大臣,寥寥無幾。

  馮太後見狀,從椅子上站起身,義正辭嚴地說:“僅朝廷中就有這麽多的貪官,那麽,全國各州縣又有多少?江山社稷掌握在你們手裏還能好嗎?隻顧自己升官發財,不管老百姓是死是活,百姓豈能不造反?以前朝廷要實行‘班祿製’(俸祿製),你們都反對,因為實行班祿製以後,就不能對老百姓任意搜刮強征了。現在還反對班祿製嗎?”

  跪在地上的朝臣,齊聲喊不敢。馮太後見是時候了,接著說:“既然大家讚成,明日請陛下降旨,文武百官都實行班祿製,不得私自向百姓索取豪奪。否則,索贓絹一匹者處死,枉法者一律處死!”

  後來,馮太後在中書令李衝的支持下,又實行了“馮田令”、“三長製”等改革措施,限製了貪官汙吏,使老百姓嚐到了甜頭,使魏朝出現國泰民安的局麵。這位非凡的女性,對當時社會做出了卓著的貢獻。公元490年,49歲的馮太後病故。

  北魏孝文帝遷都

  北魏曆經幾代人、數十年的努力,於439年統一了中國北方,結束了100多年北方16國割據局麵,北朝從此開始。

  公元471年,元宏即北魏帝位,是為孝文帝,當時年僅4歲。由於孝文帝年紀太小,由祖母馮太後臨朝執政,並尊馮太後為太皇太後。馮太後盡管在生活上Y蕩不貞,但卻是一位頗有才能的政治家。在她的主持下,北魏進行了重大改革,緩和了階級矛盾,限製了地方豪強勢力,扭轉了北魏國力衰微的局麵。馮太後死後,孝文帝把北魏的改革推向了更高的階段,使衰弱的北魏又逐漸強盛起來。

  魏孝文帝的改革,包括實行俸祿製、均田製、三長製以及遷都和漢化。其中,尤以遷都和漢化作用巨大,影響深遠。

  孝文帝以前,北魏的官吏是一律不給俸祿的。中央官吏可以按等級,分享繳獲的戰利品,或是受到額外的賞賜;地方官吏不同,他們隻要上繳規定的租稅賦役以外,就可以在其管轄的範圍內,任意搜刮、不受限製。有一次,太武帝拓跋燾要出征,向老百姓征調毛驢,馱運軍糧。這件事由公孫軌負責。公孫軌下令,老百姓交上來的毛驢,隻有每一頭加上一匹絹,才能接受。公然索要賄賂。當時,人們都說:“驢子沒有好壞,背著絹就是壯驢。”官吏如此貪贓枉法,不能不激起人民的反抗。

  針對這種情況,孝文帝在484年6月,下決心實行俸祿製。他規定:每戶征調3匹絹,2石9鬥穀,作為百官的俸祿;同時,製定了嚴懲貪官汙吏的法律。規定:官吏貪贓1匹以上的絹就要處以死刑。俸祿製實行以後,雖然增加了人民的賦稅,但與以前放縱官吏們貪汙掠奪相比,對人民還是有利的。正因為如此,俸祿製遭到一部分慣於貪贓枉法的官吏們的反對。孝文帝改革意圖堅決,對這些人進行了嚴厲打擊,先後處死了地方刺史以下的貪官汙吏40多人,使北魏的吏治出現了嶄新的局麵。

  公元485年11月,孝文帝和太皇太後,采納給事中李安世的建議,實行均田製,均田製的主要內容是:男子15歲以上,給露田(不栽樹隻種穀物的土地)40畝,婦女20畝,一夫一妻60畝;男子還給桑田(已種或允許種桑、榆、棗等果木的土地)20畝,在不適合種果木的地方,男子給露田40畝,婦女5畝;露田是私有田,可傳給子孫,也可以買賣其中一部分;奴婢和良人也一樣給露田,一頭牛可給田30畝。此外,新定居的戶主,還給少量的宅基田。

  均田製不是平分土地。對於地主來說,是承認他的土地占有權,又限製了他們兼並土地;對於農民來說,是既承認他們已有的小塊土地,又鼓勵他們開荒;對於那些流浪者來說,則給他們自立門戶提供了條件。

  公元490年9月,太皇太後駕崩,24歲的孝文帝親掌朝政。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決心進一步改革。現在,改革的重點在於“漢化”。孝文帝很聰明,在他的祖母馮太皇影響下,也讀了不少書,對漢族文化有較深的了解。他知道,要使北魏富強,必須拋棄民族偏見,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當時,北魏的都城在平城(今山西大同)。由於地處邊塞,既不便於加強同黃河流域漢族的聯係,又不便於進攻南朝,對控製中原和推行改革都是障礙,於是,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

  遷都是件大事,關係到許多鮮卑貴族的切身利益。他們大多留戀舊都的田地財產和奢侈的生活,害怕遷都會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所以,強烈反對遷都。孝文帝為了達到遷都的目的,定下了一條妙計。

  493年8月,孝文帝親自率領步兵、騎兵30萬渡過黃河,9月進駐洛陽。孝文帝帶領大臣們參觀洛陽西晉宮殿的遺址,他麵對這滿目荒涼的景象,對大臣們說:“西晉的皇帝沒有管理好國家,致使國家滅亡、宮殿荒蕪,看了真讓人傷感。”他觸景生情,朗誦起《詩經》中《黍離》這首詩來。“黍”是穀子,“離”是指植物長得很茂盛的樣子。據說,當年,東周大夫回到西周的鎬京,看到舊日宮殿的遺址,種上了茂盛的穀子,感到十分哀傷,就寫下了這首詩。

  此時,洛陽秋雨連綿。文武百官本來就不願南征,現在,他們麵對連綿慘淡的秋雨和殘敗破落的宮殿,心情十分沉重。原來,幾十年前,北魏太武帝曾以10萬大軍南征,結果,被宋軍打得大敗而逃,傷亡大半。從此“南征”成了他們最感可怕的事情。這一出戲演得很出色,孝文帝南征是假,遷都是真。他針對大臣們不願繼續前進的為難情緒,便下令三軍,繼續往南進發。

  大臣們聽了,就紛紛跪倒在馬前叩頭,請求皇帝不要再南征了。孝文帝乘機說道:“這次南征,興師動眾,不可無功而返。不南征,就遷都。”並且下令:願意遷都的站在左邊,不願遷都的站在右邊。文武百官聽了,權衡一下南征與遷都的利弊,覺得還是遷都為好。於是,所有隨軍貴族和官吏都站到左邊去了。一時間,停止南征的消息傳遍了全軍,大家都高呼“萬歲!”遷都洛陽之事,就這樣決定了。

  遷都洛陽後,孝文帝就開始大力推行漢化政策。首先,他改鮮卑姓為漢姓,禁止鮮卑族同姓結婚,鼓勵鮮卑人與漢人通婚。孝文帝把拓跋氏改成元氏;把丘奚氏改成奚氏;步陸孤氏改成陸氏;達奚氏改成奚氏……他還帶頭娶漢族大姓女子為皇後、妃子。並且,給他的弟弟們娶漢族大姓女為妻室,還把公主們嫁給漢族大姓。範陽盧氏,一家就娶了3個公主。

  孝文帝還下令,鮮卑族一律改穿漢人服裝,孝文帝親自在光極堂給群臣頒賜了漢服的“冠服”,讓他們穿戴。再次,禁止說胡語,要求鮮卑族改說漢語。他規定:30歲以上的人,由於說話的習慣已久,可以慢慢改;30歲以下的人,要立即改說漢語。並嚴厲規定:在朝廷當官的人再說胡語,就要降爵罷官。

  對這些改革,頑固守舊的鮮卑貴族當然不滿意。他們暗中勾結起來,煽動皇太子元恂發動叛亂。元恂打算乘孝文帝出遊嵩山的機會,偷偷逃回平城,依靠守舊派占據平城搞分裂。孝文帝在去嵩山的路上得知這個消息,立即派人把元恂逮捕起來,親自用鞭子打了他一頓。並將太子廢為平民,囚禁起來;過了些日子,又把太子毒死了。正是因為平定了這場武裝叛亂,孝文帝的改革才得以推廣。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間,對北魏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民族舊習,都進行了一係列的大膽的多方麵的改革。在他的帶動下,北方各族人民在相互交往中漸漸融合,逐漸接受了漢族的先進生產方式以及與這種生產方式相聯係的文化。那些“代遷戶”在新的地方取得了新的聯係,學習了新的風俗和新的嗜好,逐漸漢化了。北魏孝文帝的遷都和漢化政策,促進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為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宗愨乘風破浪

  劉宋初年有一個有抱負、有理想的少年宗愨(音què),他從小跟叔父宗少文讀書。宗少文很有學問,但是自命清高,不想做官。他見宗愨很機靈、有心計,有一天問宗愨說:“你長大想幹什麽?”小宗愨見叔父問他,微微地昂起頭,睜著兩隻明亮的大眼睛,毫不猶豫地回答說:“願乘長風破萬裏浪。”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他要利用有利的條件,衝破一切困難,幹一番偉大的事業。這話表達了小宗愨的遠大誌向。可宗少文以為侄子將來想做大官,就罵道:“你這小子,盡想著鑽到那汙濁的官場裏去,將來不富貴,就一定要敗我的家!”宗少文看不慣當時腐敗的政治,不願意做官,也不願意侄子混入這汙濁的官場裏去。小宗愨雖然被叔父誤解了,可他並沒有辯解。他有自己的理想、抱負,想做一個有才能的將軍,帶領著千軍萬馬,去衝鋒陷陣,為國家立功。

  那時候,大多數年輕人光知道關起門來讀書,不喜歡練習武藝。宗愨卻每天揮舞著大刀或雙劍,披星戴月,勤學苦練,終於練就了一身好武藝。

  在宗愨十四歲那年,一件偶然發生的事情,使他一下子出了名。那年,他哥哥宗泌娶親,新娘子家裏比較富裕,嫁妝很多,親戚朋友也送了許多禮品。沒想到被強盜盯上了。晚上,當月色朦朧,客人們相繼離去,宗愨一家正準備睡覺的時候,十幾個強盜拿著火把和刀槍棍棒,闖入他家搶劫。宗愨抄起平日練武用的大刀,一個箭步衝了出去。強盜看他是個小孩子,沒把他放在眼裏。宗愨一腳便踢倒一個強盜,又舉起大刀,把另一個強盜劈倒。鄰居和附近的官軍聞聲趕來,將這夥強盜一網打盡。少年宗愨勇鬥群盜的事,很快就傳開了,人們禁不住豎起大拇指稱讚說:“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呀!”

  這件事情傳到了江夏王劉義恭那裏,他很讚賞宗愨,就派人把宗愨請來,叫他在自己手下當了一名軍官。

  宗愨立了許多戰功,不到二十歲就當上了將軍。他作戰時,身先士卒,善於跟敵人鬥智。有一次,他在嶺南和敵人作戰,敵人出動了一支用大象裝備起來的隊伍。大象的皮很厚,普通的刀劍不容易砍傷它。宗愨心想,獅子是百獸之王,什麽野獸見了它都害怕,於是他叫人做了一些假獅子,裝在車上,由士兵推著衝入敵陣。大象看見獅子來了嚇得四處奔逃,敵人的隊伍很快就崩潰了。宗愨還很重視軍隊的紀律,對部下約束很嚴,不許搶劫,凡是戰利品,都一律上繳,他自己分毫不取,部下當然也就不敢私分。

  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太子劉勳謀害了宋文帝。消息傳開後,人們紛紛起來反對大逆不道的劉勳。宋文帝的第三個兒子劉駿,正任江州刺史(管理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一帶的地方官),聽說這件事情,首先起兵討伐劉勳。接著,荊州刺史劉義宣,也起兵響應,一起殺向建康。劉駿任命宗愨為將軍,和柳元景一起,帶領主力部隊進攻建康。柳元景和宗愨攻破建康;在枯井中捉住劉勳,把他殺了。

  這場動亂平息以後,劉駿繼承了帝位,他就是宋孝武帝。孝武帝論功行賞,宗愨被任命為左衛將軍,封洮陽侯。不久,又升為豫州刺史(管理河南省東部、安徽省西部一帶的地方官)。

  宗愨待人寬厚,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有個同鄉,名叫庚業,家裏擁有良田千頃,生活極端奢侈,每次請客,山珍海味應有盡有。還在宗愨不怎麽出名的時候,有一次,庾業請宗愨吃飯,隻準備了粗糙的小米飯和蘿卜白菜。庾業還故意對別的客人說:“宗愨是個武人,吃慣了粗菜淡飯,所以我不敢用別的飯食招待他。”庾業的目的是有意取笑一下出身貧寒的宗愨。宗愨並不在乎這些,照樣吃得飽飽的,向庾業道了謝才走。後來,宗愨做了豫州刺史,庾業恰好是宗愨的部下,可宗愨並不計較當初庾業對自己的取笑,對他仍然很客氣。庾業對自己當初的不禮貌多次表示歉意,可是宗愨聽了總是笑著說:“過去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那次不是吃得很香,也沒有噎著嘛!”

  又過了幾年,宋文帝的第六個兒子竟陵王劉誕陰謀奪取帝位。他四處揚言:“宗愨是我的得力助手,我一起兵,他就會來幫助我。”宗愨聽說劉誕盜用自己的名義招搖撞騙,十分氣憤,立即請求孝武帝派他去捉拿劉誕。孝武帝派他跟主將車騎大將軍沈慶之去平定叛亂。到了劉誕盤據的廣陵(今江蘇省清江市)以後,宗愨騎馬繞城大喊:“我是宗愨,奉命來捉拿叛賊!”劉誕聽了,大吃一驚,趕快派兵加強防守。沈慶之和宗愨很快攻破了廣陵城,活捉劉誕,將其斬首示眾。

  這次,宗愨又立了大功,成為劉宋朝裏的一位大名鼎鼎的將軍。他年輕時候“願乘長風破萬裏浪”的豪言壯語,後來被人們簡化為“乘風破浪”這樣一句成語,用來形容人們的遠大誌向和抱負。

  大發明家祖衝之

  從宋孝武帝即位之後,宋王朝很快就衰落了。在這個時期,卻出了一個傑出的科學家祖衝之。祖衝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個管理朝廷建築的長官大匠卿。祖衝之長在這樣的家庭裏,從小就對自然、科學、文學、哲學有濃厚的興趣。長大以後,他便開始探討自然科學的奧秘,尤其偏愛天文,數學、機械製造等各方麵的知識,凡認識他的人都稱讚他是個博學的青年。

  宋孝武帝聽到他的名氣,派他到華林雀(當時一個研究學術的機關)去做專門的研究工作。在那裏,可以更加專心研究數學、天文了,他對太陽和星球運行的情況進行觀測,並且做了詳細記錄,為後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祖衝治的治學態度十分嚴謹,他注重學習古人的先進經驗,但又不拘泥於古人。他說,不能盲目崇拜迷信古人,要從古今著作中吸取他們的精華。

  我國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並且根據研究天文的結果來製定曆法。到了南北朝的時候,曆法已經有很大進步,但是祖衝之認為還不夠精確。他根據他長期觀察的結果,創製出一部新的曆法,叫做“大明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號)。這種曆法測定的每一回歸年(也就是兩年冬至點之間的時間)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隻有五十秒;測定月亮環行一周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見它的精確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衝之請求宋孝武帝頒布新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議。那時候,有一個皇帝寵幸的大臣戴法興出來反對,認為祖衝之擅自改變古曆,是離經叛道的行為。祖衝之當場用他研究的數據回駁了戴法興。

  宋孝武帝想幫助戴法興,找了一些懂得曆法的人跟祖衝之辯論,也一個個被祖衝之駁倒了。但是宋孝武帝還是不肯頒布新曆。直到祖衝之死了十年之後,他創製的大明曆才得到推行。

  盡管當時社會十分動亂不安,但是祖衝之還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學。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數學方麵。他曾經對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作了注釋,又編寫一本《綴術》。他的最傑出貢獻是求得相當精確的圓周率。經過長期的艱苦研究,他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數值推算到七位數字以上的科學家。

  祖衝之在科學發明上是個多麵手,他造過一種指南車,隨便車子怎麽轉彎,車上的銅人總是指著南方;他又造過“千裏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試航過,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裏。他還利用水力轉動石磨,舂米碾穀子,叫做“水碓磨”。

  祖衝之愛好廣泛,博學多才。他在晚年的時候,主要研究文學和哲學,著有《易老莊義》、《論語考經論注》等書,還著有小說《述異記》等。

  祖衝之死後,他的兒子祖(音ɡèn)、孫兒祖皓都繼承了祖衝之的事業,刻苦研究數學和曆法。據說祖在研究學問的時候,全神貫注,連天上打響雷也聽不到。他常常一麵走路,一麵思考問題。有一次,他在路上走,前麵來了個大官僚徐勉。祖根本沒有發覺,一頭就撞在徐勉身上。等到徐勉招呼他,祖才像夢中驚醒一樣,慌忙答禮。徐勉知道他研究出了神,也沒有責怪他。

  祖衝之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他在中國科技史上永遠占居著一席重要的位置。他不愧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和機械學家。

  蕭道成除暴君建齊

  自宋文帝“元嘉治世”以來,社會經濟得到發展,國力也有了提高。宋孝武帝劉駿去世後,劉登上皇位,國家出現了衰退際象。

  宋朝皇帝劉,八年帝王生活,使他的身體由強變弱,公元472年夏天某夜,臥在一名寵妃身上突然駕崩。剛剛10歲的太子劉昱繼承皇位。但是,劉昱卻不是劉的親生兒子,因為,劉沒有生育能力。為了能有人繼位,劉讓侍女李妙登與近臣李道兒秘密同居,生下男孩,做為自己的兒子,取名劉昱,立為太子。

  然而,劉昱本姓李,不是劉親生兒子的秘密,還是讓宮內宮外的人知道了,所以,劉昱繼位,實際等於皇權已不在劉氏家族之手。江州刺史、桂陽王劉休範帶頭起兵,想逼使劉昱下台,叛軍已打到宮外。小皇帝劉昱嚇得直哭,皇太後王氏準備懸梁自殺。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右衛將軍蕭道成率軍平息了叛亂,使劉昱的皇位,轉危為安。蕭道成因功被封為中領軍。

  劉昱12歲時,已當了兩年多皇帝,加冕禮之後,他便逐漸暴露出為所欲為、放蕩不羈的性格。劉昱在後宮準備了各種刑具,對侍臣和姬妾宮女稍不順心便親自用刑。有一回,侍者斟酒溢出杯外,劉昱當場命令將這位侍者用鋸拉成兩截!

  劉昱15歲時,有一天中午,他信馬由韁,來到蕭道成領軍府,竟自來到帳前,隻見蕭道成袒胸露腹地躺在床上睡覺,肚臍子特別大,劉昱就在蕭通成的肚臍上拍了一掌,大笑起來:“哈!好一個箭靶子呀!”

  蕭道成被驚醒,見皇帝來了,忙穿衣服。劉昱卻說:“不用穿了,朕要用卿的肚子試試箭法。”

  劉昱讓兩個隨從架著蕭道成站到帳外,他用毛筆在蕭道成的肚臍上畫了一個圓圈,然後取來弓箭,後退十步,拉弓搭箭欲射。蕭道成的衛隊長王天恩急中生智,忙說:“啟奏陛下,中領軍腹大,確實是好箭靶,但一箭便死,以後便不能再射,不如用箭(一種包著皮的圓頭箭),日後還可複射。”

  劉昱一聽,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讓人取來箭,搭箭張弓,瞄準蕭道成的大肚臍,喊一聲“著”,隨著話音,箭射中肚臍。劉昱大笑,問道:“朕的箭法如何?”王天恩忙說:“陛下真乃神箭,一箭便中,勿須再射。”劉昱聽罷,一邊笑著一邊離去。

  蕭道成雙手捂著肚子,又痛又恨,暗暗打定主意:這樣荒唐的昏君,應該除掉!

  蕭道成找來校尉王敬則,讓他收買皇帝身邊的衛士楊玉夫、楊萬年,讓他倆連夜誅殺劉昱。劉昱在宮中殘忍無道,人人憎恨,所以兩人沒有推辭。半夜後,劉昱睡熟了,楊玉夫、楊萬年潛入後宮,楊萬年抓起劉昱枕邊的一把短刀,僅一刀,便切斷劉昱的喉嚨,結束了15歲的生命。

  第二天,蕭道成擁立11歲的安成王劉準嗣為新帝,劉準嗣在位二年,剛剛13歲,被蕭道成逼迫退位。公元479年,蕭道成登基稱帝,改宋為齊。

  “菩薩皇帝”梁武帝

  公元479年,蕭道成滅宋建立南齊政權。曾任齊雍州刺史,鎮守襄陽的蕭衍,乘齊內亂,起兵奪取帝位,於公元502年建立南朝梁。

  梁武帝蕭衍,是一個殘暴、愚蠢、偽善而又善於玩弄政治手腕的人。他做了皇帝以後,一心盤算著建立萬世基業,一方麵用嚴刑峻法鎮壓老百姓,一方麵又把自己打扮成信佛的善人。

  蕭衍派宦官黃泰平、張齊殺死齊帝蕭寶卷後,為了篡位建梁掃除隱患,采取了對齊室後裔趕盡殺絕的策略,大開殺戒。

  梁武帝製訂的法律規定:一人逃亡,全家判刑,罰做苦工。結果,老百姓每年因犯法而被判刑的就有五千人之多。監獄裏總是滿滿的,到處都可以見到穿著囚衣、被士兵押著做苦工的人。每年被判處死刑的罪犯,為數也很多。但是梁武帝每逢殺人的時候,又總是假惺惺地掉幾滴眼淚,念幾聲“阿彌陀佛”。

  梁武帝大力提倡佛教,規定佛教是梁朝的國教。佛教宣揚人們隻要規規矩矩,虔誠地吃齋念佛,死後就可以進“天堂”;如果不遵守皇家的法律,犯上作亂,死後就要下“地獄”,遭受種種痛苦。這種說教實際上是叫人們忍受現實世界的痛苦。梁武帝既然叫別人信仰佛教,自己也得做出十分虔誠的樣子。他經常手裏攥著一串念珠,嘴裏誦經念佛,有時候,他還齋戒,不吃葷腥,光吃素食。其實他吃的素食也是十分講究的,一頓飯花費的錢,足夠幾個老百姓吃上一年。

  梁武帝下令修建了一座同泰寺,他每天早晚都到寺裏拜佛念經。在他提倡下,梁朝境內到處建起了佛寺,大批的人出家當和尚、尼姑,光是首都建康一地,就有七百所佛寺,十多萬和尚尼姑。這些和尚居姑都是不參加生產勞動,光靠別人養活的寄生蟲。寺院還擁有許多朝廷給的和自己霸占的土地,強迫農民耕種,形成一種寺院地主。

  蕭衍不僅是一般地信仰佛教,他甚至還表示不願意做皇帝,想出家去當和尚。他先後四次齋戒沐浴,到同泰寺去“舍身”,就是把身體施舍給佛爺。其實這不過是一種騙人的把戲。在他的授意下,他每次“舍身”以後,大臣們就拿一大筆錢把他贖回。他“舍身”四次,大臣們把贖回四次,總共花錢四萬萬。這些錢都是從老百姓身上榨取來的。在他最後贖身回宮的那一天晚上,同泰寺突然發生火災,把佛塔燒毀了,梁武帝胡說這是魔鬼幹的壞事,應該做法事來鎮壓魔鬼。他下詔說,道愈高,魔也愈盛,行善事一定會有障礙,應該重建佛塔,把新塔修得比舊塔高一倍,才能鎮得住魔鬼。他召見了大批和尚尼姑做法事,給他們吃上等的素齋,消耗了上萬斤香燭,念了好幾天經,又叫大臣們跟他一起燒香磕頭。還派出大批工匠,上山采石砍樹,花了無數的錢財,用了好幾天工夫,建造起一座十二層的高塔。

  梁武帝興佛教愈來愈厲害,剝削壓迫老百姓的罪孽也愈來愈大。有人說,宋明帝的罪比塔高,梁武帝的罪比宋明帝的罪還大。人們形容那些表麵上信佛,內心裏十分凶齷齪(音wòchuò)的人是“口念彌陀,心如毒蛇”。梁武帝正是這樣的人,無論他怎樣“舍身”,怎樣把塔修得高而又高,都難以掩蓋他的罪惡,也保不住他的皇位。

  梁武帝的胡作非為,終於導致一場大亂——侯景之亂。在那場戰亂中,梁武帝被軟禁起來,後來,活活地餓死了。

  周武帝統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使社會生產力逐步恢複和發展,商業日漸活躍,國家出現一派繁榮景象。然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鮮卑族漢氏的加強,北魏統治者日趨腐化,吏治逐步敗壞,階級矛盾日漸尖銳,各地人民陸續起義反抗,統治集團內亂不止,國內迅速衰敗。公元543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個國家。以後東魏和西魏又為北齊與北周所取代。

  公元561年,17歲的宇文邕即北周帝位,為北周第3位皇帝,也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年輕皇帝。他是繼北魏孝文帝之後,以一個少數民族出身的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史稱周武帝。他一生雄才大略,勵精圖治。

  周武帝即位後,封宇文護為大塚宰,都督中外諸軍事。宇文護從北周建國開始,就身居高位,權勢遮天,從來就沒有把任何一個皇帝放在眼裏,朝中的一切軍政大事,他往往不經皇帝同意,就獨斷專行。557年8月,宇文護先後殺掉孝閔帝的心腹趙貴、獨孤信和年僅16歲的孝閔帝宇文覺;560年4月,宇文護又指使膳部大夫李安,把毒藥放在糖餅中,給明帝宇文毓吃。明帝吃後,頓感腹痛,自知是為人所害,不久就會身亡。臨死前,他口授遺囑,令其弟宇文邕即位。明帝囑罷,即刻亡故,年僅27歲。武帝對宇文護專橫跋扈,連續殺了自己兩個哥哥的罪行,早已記在心頭。但他考慮到,宇文護在朝廷中實力很大,是不太好對付的。於是,他一方麵不動聲色,對朝中大事也不多過問,使宇文護覺得武帝平庸無能,放鬆警惕;而另一方麵,周武帝卻與心腹加緊策劃,尋覓消滅宇文護的機會。

  為了消滅宇文護,周武帝從即位起,等待和策劃了13年。終於,在572年,周武帝捕捉到了機會。這年的3月18日,宇文護從同州(今陝西大荔)回到朝廷,周武帝先是在文安殿會見了他,然後,又一同到含仁殿拜見皇太後。途中,周武帝把一篇叫《酒誥》的文章交給宇文護,請他在拜見太後時講諫,勸她老人家戒酒。宇文護不知道這是一個計謀,便欣然同意。正當宇文護慢聲細語地向太後誦讀《酒誥》的時候,站在他身後的周武帝,突然舉起一件玉器砸向他的頭部,並連續猛擊。宇文護當即昏倒在地。最後,預先埋伏在殿內的衛王宇文直用刀將宇文護斬首。第二天,周武帝下詔,公布了宇文護的罪狀,說他眼中無君,行為違背一個臣子的規範,任性殘暴,作威作福,使得國無寧日,民不聊生,罪行當誅,死有餘辜。

  鮮卑人入主中原時,正處於從奴隸製向封建過渡的社會發展階段。鮮卑貴族在戰爭中,擄掠大量人口,強迫他們淪為官家或私家奴隸。因此,從北魏初年至東、西魏對峙的一段時期內生產關係中奴隸製的殘餘有增無減。周武帝從565年開始,就下詔釋放奴婢。這一舉措,提高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有力地促進了北周社會經濟的發展。宇文護專政時期,田畝荒蕪,農民散失,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周武帝親政後,推行均田製,減免賦役,讓人民休養生息;還組織人民開河修渠,防止水患,這無疑有利於國力的強盛。

  周武帝還是繼北魏太武帝之後的另一個禁佛皇帝。北魏太武帝雖然在滅佛上采取了好多措施,但沒有徹底消滅佛教。太武帝死後不久,他的繼承者文成帝,宣布解除了禁佛律令。特別是北魏的宣武帝、孝明帝,都尊崇佛教。在他們統治期間,寺廟林立,僧徒遍布各地,佛教的發展到達了頂點。其時,佛寺有6000座,重披法衣的僧尼,多在75000人。到了北周,佛寺更是猛增到3萬座,僧尼多達200萬人。佛教的發展,使兵源大為減少,並且,嚴重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

  北周武帝通過上述一係列的改革,使國家逐漸強盛起來,為統一北方打下了基礎。而消滅北齊是統一北方的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就在滅佛的第二年,周武帝任命討伐北齊的六路將領,又派出使者去約南朝陳宣帝進兵淮南,牽製北齊的力量。575年7月,周武帝親自帶領六路大軍,浩浩蕩蕩向北齊境內進發。

  此時,北齊政治腐敗,內部矛盾重重。齊後主高緯更是昏庸殘暴到了極點。這無愁天子為了享樂,驅使成千上萬的工匠為他建造富麗堂皇的宮殿和寺院,還常常想出一些自以為新奇的花招來取樂。573年,他對上書進諫的漢族官吏,一律殺死,把被殺者的家屬發往北部邊境,婦女罰做當官的奴婢,小男孩一律閹割,其財產全部被沒收。荒淫無道的齊後主,得知南方陳朝出兵攻占彭城,進攻呂梁,北周武帝占領河陰,連續攻下30餘城的消息,趕快分兵抵抗。也算他運氣,周武帝在半路上生病,無法跟齊兵交戰,隻得放棄已經占領的城池,撤兵回國。

  第二年冬天,周武帝命令隋國公楊堅等人帶兵向北齊的晉州(今山西臨汾)進發。不久,周兵包圍了晉州。晉州守將崔景嵩向齊後主告急。這天,齊後主正帶著妃子在天池打獵,接到告急文書,根本不予理睬。等他們打完獵,才由齊後主親自帶著大軍去援救晉州。這時,晉州早已被周軍占領。周武帝見北齊援兵新到,用誘敵計,把主力撤出晉州,卻吩咐宇文憲、宇文忻兩位將領依計行事。齊後主以為周武帝害怕了,下令圍攻晉州,又派兵追趕周武帝。

  齊兵眼看著要追上周武帝,突然,周武帝手下大將宇文忻和宇文憲帶兩路人馬,從他們的背後和兩側殺了出來。齊軍將領賀蘭豹子回頭應戰,對著宇文憲大喊:“敗軍將領,還不趕快下馬投降!”宇文憲一聽,不禁放聲大笑:“大將軍,你們已經被包圍了,還耍什麽威風,趕快投降吧!”說話間,北齊的兵馬已經被周兵殺得人仰馬翻,賀蘭豹子剛想逃走,被宇文憲一刀殺了。齊兵見主將已死,更無心戀戰,爭先恐後逃散。宇文忻追殺一陣,收兵渡過汾水,與周武帝一起駐紮在玉壁要塞。

  這時候,齊後主仍在督師圍攻晉州。周武帝任命梁士彥為晉州刺史,帶領1萬兵馬,據城堅守。梁士彥親自在城上巡視,他對士兵說:“為了抵抗齊兵,我寧願死在你們前頭!”將士們見主將這樣堅定,受到很大鼓舞,大家英勇奮戰,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齊兵的進攻。周武帝聽說梁士彥堅守晉州,趕快匯集各路兵馬8萬多人,渡河援救。宇文憲首先到達晉州城外,布好了陣勢。齊後主見周武帝援兵到來,害怕周兵發動突襲,就派人在晉州城南挖了壕溝,修築防禦工事。周武帝叫宇文憲等人到前線慰勞將士,鼓舞士氣,準備發動總攻。

  齊後主見周軍陣地上一片歡騰、士氣旺盛,不由得大為震驚。他問右丞相高阿那肱:“我們是戰還是退?”高阿那肱說:“我們人馬雖多,但是,能作戰的不過10萬,士氣低落,不如退守高梁橋。”大將安吐根反對說:“丞相不要被周軍嚇壞了。周兵實在是不堪一擊的!”齊後主正在猶豫,經手下人這麽一攛掇,便馬上命令士兵填平了壕溝,準備出擊。

  周武帝等齊兵把壕溝填平,就發動進攻。周軍如同猛虎下山,齊後主丟下將士向後方逃命,退回首都鄴城。齊軍見皇帝逃走,就在一片混亂之中潰散了,此後北齊軍心更加渙散。

  576年12月,齊後主把帝位禪讓給太子高恒。齊幼主高恒即位不到1個月,周武帝率軍攻破晉陽,大舉進攻鄴城,燒毀城西門,鄴城也被攻破。北齊王公大臣全部投降。齊後主準備投奔陳朝。他剛逃到青州(今山東益都),就被周軍抓獲。沒過幾天,在北周的宴會上,周武帝拿齊後主開心,令他給眾人跳舞;爾後,又把他及跟隨的嬪妃、宗室等30多人全部殺光。齊後主高緯死時才22歲,他的兒子高恒也在8歲時死掉了。自此,北齊滅亡。

  公元577年元月,周武帝宇文邕滅亡了北齊,使中國北方重新得到統一。周武帝為結束全國長期的分裂局麵,促進北方民族的聯合,推動社會曆史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北方民族大起義

  北魏孝文帝元宏執政30年,治國有方,國富民強。宣武帝元恪繼位後,則每況愈下,到孝明帝元詡6歲登基後,朝廷爭權,官吏腐敗,民不聊生。許多農民、僧人起義造反,爆發了著名的六鎮起義。由於朝廷和柔然相互勾結,525年,柔然兵攻破武川、沃野,破六韓拔陵被迫南移,在渡黃河時遭北魏伏擊,才把這次規模較大的起義鎮壓下去。

  匈奴人破六韓拔陵領導的六鎮農民起義失敗後,將近20萬六鎮兵民被魏朝廷遷移到上穀(今河北省懷來縣)城等地。這裏是一座荒涼頹廢的古城,人煙稀少,貧窮落後。

  朝廷把這些人押送到這裏,再就不管了,人們隻好吃野菜、樹皮,或乞討為生。有的隻好去偷盜、搶劫,被抓住的或關押或處死。小小的上穀城,住了四五千戶六鎮兵民,僅兩個月,病死餓死和處死的約千餘人。

  這些人中有一位中年人叫杜洛周,在被遷徙的途中,他70多歲的父親被活活餓死,他妻子被官兵輪奸後,投井自殺,一氣之下,他將不足一歲的兒子送人,決心與官府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