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三節 楚辭卷第十三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心得”

  孔子說:“人們的錯誤,總是與他那個集團的人所犯錯誤性質是一樣的。所以,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沒有仁德了。”

  “故事”

  齊景公心愛的小狗死了。他十分傷心,打算做一付上等的棺木厚葬愛犬,還決定讓大臣們給狗舉行隆重的葬禮。晏子阻攔他。齊王不耐煩地說:“這麽件小事,您就不必管了。這是我想出來的辦法,給大家取笑,耍著玩的。”

  晏子鄭重其事地說:“大王,您錯了。現在有多少百姓凍死、餓死,死後無人埋葬,您不去管,反倒有心思和周圍的人取樂。這明擺著是輕視百姓,隻顧自己嗎?百姓聽了這件事,必定不擁護您做國君,各國諸侯聽說了,必定看不起齊國。內有不滿的百姓,外被諸侯小看,再加上大臣們跟你學開心取樂,齊國危亡不遠了,這難道是小事嗎?”

  齊景公嚇得出了一身冷汗,說:

  “對呀!多虧您提醒了我。狗還是送廚房,燉了吃肉吧!”

  七諫章旬第十三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心得”

  孔子說:“早晨得知理解了道理,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故事”

  漢宣帝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很想標榜一下自己的功績,於是他下了一道詔書,要為自己立廟宇。大部分臣子雖然心裏不同意這樣做,但又害怕觸怒皇上,就沒說什麽。

  隻有正直的夏侯勝和黃霸表示反對。他們說皇上不該做這樣勞民傷財的事,隻要多關心百姓,治理好國家,自然會被大家讚頌。結果他倆都被漢宣帝關進了監獄。

  夏侯勝很沮喪,黃霸卻很坦然。在獄中,黃霸向夏侯勝求教,學習《尚書》。可夏侯勝說:“我們坐在牢裏等死,還學《尚書》有什麽用啊?”

  黃霸回答道:“孔子不是說過嘛,‘朝聞道,夕死可矣’。抓緊時間學點知識,就是死了,也心情愉快呀!”夏侯勝被黃霸的求學精神感動了,就認真地給黃霸講課,並向黃霸請教一些自己不懂的東西。從此兩個人一吃完飯就有說有笑地探討起學問來,獄中的日子變得快樂起來。

  他們倆在獄中三年,互教互學,共同討論。後來兩人被赦免,出獄的時候,學問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初放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心得”

  孔子說:“有些人立誌於真理,但又以自己穿破舊的衣服吃粗糙的食物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議論的。”

  “故事”

  宋朝,有個很有名的清官包拯,世稱“包青天”,官至高位後,生活依然像做官前那樣儉樸。家裏人的衣服,用的東西,都與他布衣時完全相同,沒有一點變化。

  包拯的長子包繶平時常與父親同僚的子弟交往,目睹這些人披金戴銀、錦衣玉食,漸漸地產生羨慕之心。

  有一天,包拯見包繶悶悶不樂,便問:“繶兒,為父以前回家,總見你眉飛色舞、興高采烈,今日卻為何鬱悶?”包繶哭喪著臉說:“父親雖身居顯位,但衣食往往皆混同於普通百姓,致使孩兒難以立足於官宦子弟之中。孩兒今日參加一位同窗好友的生日宴會,因衣著寒酸而遭到別人的奚落!”

  包拯聽後,十分震驚。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言傳身教多年的長子,竟擋不住官場奢靡風氣的侵蝕。不過,他既沒有發怒,也沒有反駁,而是把自己手抄的一本古聖賢言錄交給包繶,令兒子認真閱讀。

  包繶急不可待地翻開第一頁,隻見上麵錄有孔子的話:“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包繶畢竟是包拯之子,自幼受父親高風亮節的熏陶,一直以儉為榮,以奢為恥,他看過孔子的話,便能猛然醒悟。羞慚滿麵,急忙跪在包拯麵前認錯。

  包拯見包繶知錯必改,心中大喜。為使包繶不再反複,當即揮筆寫下了“戒奢以儉,戒貪以廉”八個大字,命包繶裝裱之後,懸掛在醒目處,以便朝夕相伴,永誌於心。

  怨世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與之比。”

  “心得”

  孔子說:“君子對天下的事情,沒規定可以幹什麽,也沒規定不可以幹什麽,隻是按照義來辦事。”

  “故事”

  陸象先是唐朝時的官吏。武則天當皇帝時,他的父親陸元方曾擔任過宰相。唐玄宗時,陸象先任益州(今四川省)大都督府長史兼劍南道按察使。陸象先為官主張以寬仁為政,反對濫用酷刑。

  有一次,司馬韋勸他說:“你應當適當地使用杖罰,給自己樹立威名,否則,下麵的人辦事就會怠慢,無所懼怕。”

  陸象先卻說:“當官的治理政事,依靠理就可以管理得很好了,為什麽要靠嚴酷的刑罰給自己樹立威望呢?幹那種損害別人、使自己得到好處的事,絕不是仁義、寬恕之道啊!”

  怨思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心得”

  孔子說:“君子關心的是道德教化,小人關心的是鄉土田宅;君子關心的是法度,小人關心的是恩惠。”

  孔子說:“為追求利益而行動,就會招致更多的怨恨。”

  “故事”

  華歆、邴原和管寧是東漢靈帝時人,三人一起讀書,一起吃住,成了好朋友,華歆與管寧在學堂還是同桌,更是不分彼此,感情很好。

  有一天,老師要他們兩人開辟校園中的荒地,兩人各執一把鋤頭,用力挖地鬆土,汗流滿麵。忽然管寧的鋤底下好像碰到了一塊硬硬的東西,但他毫無所覺,仍然用力向前挖去。華歆發現了剛才的情況,便問:“管寧,你鋤到了一塊什麽?”

  管寧回答:“管它哩,這是挖土,又不是掘財寶。”

  華歆突然興奮起來說:“財寶,說不定……”華歆伏在地上撥土,忽然高聲大叫:“哦!金子。喏!好大一塊黃金。”

  “那是你的財氣。”管寧仍然毫不在意地說。

  從此以後,華歆有了黃金,再也不好好讀書了。管寧經常警告華歆,他也不聽。

  過了一段時間,一個官員坐著轎子從學堂門前經過,華歆忍不住拉管寧一塊去看,管寧仍然專心讀書沒理會。華歆出去看後,回來向管寧說話時充滿了對當官的羨慕。通過這兩件事,管寧決定不再與華歆為友,他果斷地割斷了兩個人同坐的席子。

  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管寧割席”的故事,管寧的這種行為也曆來為人們所稱讚。

  自悲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心得”

  孔子說:“不擔憂沒有職位,隻擔憂沒有能夠任職的本領;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就能使別人了解自己的本領了。”

  “故事”

  公元前257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平原君奉命去楚國求援,想與楚聯合抗秦。

  平原君打算從食客中挑出20個有智有勇的人,隨他前往楚國。挑出19個人後,還有一個再也找不到合適的了。

  有個名叫毛遂的食客,向平原君自我推薦道:“聽說您要帶20人前往楚國,現在尚缺一人,那就請我隨相國一起去吧。”

  平原君不熟悉毛遂,問他道:“先生到我門下有幾年了?”

  “已有三年了。”

  “一個有本事的人在世上,好比一把錐子裝進口袋,馬上可以看到錐尖戳破袋子鑽出來。你來這裏三年,我從未聽別人有稱讚你的話。”

  “今天,我就請您把我當做錐子放進口袋。如果早放進口袋,那麽不僅是錐尖鑽出口袋,恐怕整個錐子會像禾穗那樣挺出來呢。”毛遂回答說。

  於是,平原君同意他隨同前往。途中,同行的人在與他交談過程中,逐漸發現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都很欽佩他。

  他們到達楚國後,楚王不願聯合抗秦,平原君也說服不了他。毛遂代表其他19位義士去說服楚王。楚王聽說毛遂是平原君門下的食客,怒氣衝衝地要他滾出去。毛遂一手提劍,一手拉住楚王的衣袖,慷慨陳詞,層層推進,一再說明聯合抗秦的重要性。

  楚王被毛遂勇敢的舉動驚呆了。接著,毛遂又向楚王分析說,共同抗秦對趙、楚雙方都有好處,道理是如此清楚、明白,沒有理由反對。

  毛遂的一席話,使楚王佩服得五體投地,楚王決定和平原君聯合抗秦,很快解了圍。從此,毛遂也成了平原君家中的貴客了。

  謬諫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心得”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故事”

  東晉時,有兄弟倆,一個叫孫潛,一個叫孫放。他們都機智過人,並且勤奮好學。

  雖然他們倆都很有學問,但是一點也不驕傲,每當看到別人的長處就虛心地向別人請教學習。

  古代的人除了“名”以外還有“字”。孫潛字齊由,孫放字齊莊。他們兩個人的字都還有一定的由來呢。

  古代有一個叫許由的賢士,堯帝看中了他的才能,打算把自己的帝位傳讓給他,可許由非常謙虛,覺得自己才淺德薄,還不夠做帝王的資格,就堅決不接受。孫潛覺得做學問的人就應該向許由這種謙虛精神看齊,所以給自己取字齊由。

  我們知道古代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叫莊子,他的思想豪邁奔放,博大精深。孫放很喜歡莊子的文章,覺得莊子的學問和品德是自己的榜樣,想激勵自己做一個像莊子那樣的人,便給自己取字齊莊。

  他們兄弟二人見賢思齊的精神,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