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八章 人的能力與管理

  能力是個性心理特征之一,是取得工作業績必備的條件。每個人的能力大小不同,能力傾向也存在著差異,組織要因人而異,充分了解人的能力傾向,盡可能地把人才放在合適的崗位上。這樣才能確保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試想,原本員工可以把某項工作做到一百分,卻因為給錯了其發展空間,而出現才不盡其用的結局,這怎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呢!

  第一節 能力是完成活動的條件

  一、能力的概念

  人與人的差異在能力上可以得到反映,能力是指影響活動效率保證順利完成活動任務,所必備的個性心理特征。

  1.能力和多種活動相連

  (1)隻有從一個人所從事的某種活動中,才能看出他具有某種能力。

  (2)能力的大小在活動中比較;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知識技能)才能發現能力的差異。

  (3)能力的發展需在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無論是什麽都必須經過練習,經過活動,在具體練習中活動得到發展和提高。

  2.能力是發展完成活動的必備的心理特征

  活動中表現出的性格很多,心理特征對活動有影響,記憶力、表達力等直接影響有關活動順利進行。

  能力是影響活動效果的基因,能力的高低影響掌握活動的快慢、難易和鞏固程度。

  取得成功有很多方麵是必要的,直接影響活動效率的那些特點稱為能力。能力對人的智力、體力都有要求,任何活動都是多種能力的綜合。如果符合要求則順利,可以高水平做事;如果缺乏能力就會影響任務順利完成。能力是很多心理特征的有機組合,單靠某種單一能力是不能完成任務的。在心理學上,將各種能力最完備的組合稱為才能。

  二、能力和知識技能的關係

  知識技能也對活動效率有影響,能力是直接活動效率的心理因素,兩者的關係密切。知識技能不是心理因素,知識不多,能力則不可能強。

  1.能力與知識技能的區別

  (1)能力和知識的區別。從含義、發展過程和組成成分來看,能力和知識有以下區別:

  1)從含義來看,知識是人類社會曆史經驗的總結。從心理角度講是信息的儲存,以經驗、思想內容等形式為人所掌握。能力不是思想內容,是在掌握這些經驗、思想內容時對材料加工的心理活動,是概括化的過程。

  2)從發展過程來看,兩者是不同步的。能力的形成、發展比知識的獲得容易得多;知識隻要學習,就可以不斷積累,是無限的,而能力可以達到一定頂點,並逐漸衰退。

  3)從組成成分來看,知識是後天獲得的,能力既有先天成分,也有後天成分,先天成分主要指大腦結構和營養狀況。

  (2)能力和技能的區別。技能是經過反複練習,對具體操作的技術掌握達到自動化的動作,是在個體身上固定下來的行為方式。能力不是具體動作本身,而是在掌握技能中,調節行為活動的心理過程,也是概括化的能力係統,可以反映在不同活動上。

  這種動力性質在個體身上固定下來的心理特點,經常表現出來。在成為鞏固的概括化的動力係統時,它才成為能力。

  2.能力和知識技能的聯係

  能力和知識技能處於相互製約、互為因果的關係之中。

  1)能力是獲得知識技能的前提,能力高低影響掌握知識快慢、難易和鞏固程度。例如,一個人沒有最起碼的思維、記憶時,就不能說他有能力。一個人掌握知識技能,並把它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上,才是能力的體現。

  2)能力是在掌握、運用知識技能過程中表現和發展的,依賴於一定的知識和技能。比如,在學習中,發展了記憶力、思維能力等,如果缺乏這方麵的知識,能力是不能發展的。當知識技能豐富時,能力可以得到相應的發展。

  能力不等於成就,不是具備了能力就能取得成就。成就是通過一定能力取得的,能力隻是作為取得成就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這說明要取得成就除了能力之外還要有其他因素。

  3.能力、知識、技能的相關性

  認識能力、知識、技能的相關性對選拔、培養人才是必須的。如果單憑掌握知識的多少來衡量一個人能力的高低,就會把具有豐富知識的人當成天才,可能會使能力高的人受壓抑。

  能力可以較長時間起作用,它的發展緩慢,而知識的發展較快。知識爆炸是每隔五年就要發生的,人們應該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係,發展能力是獲得更好的知識、技能的基礎,它指導人們培養、選拔人才。

  第二節 能力的結構是多元化的

  一、能力的因素分析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是指人們在一切活動中都表現出的基本能力,如記憶力、想象力。它是無論人們從事任何活動都不可少的,是任何活動必須具備的一般水平。

  現代研究認為: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實踐五大要素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人的智力水平。

  (2)特殊能力。特殊能力是指從事某種活動上所表現出的能力,是由有關的專業活動性質所製約的幾種基本的人的主要品質構成的。比如,數學能力是對數學迅速概括,思維迅速簡化,從正向思維飛速過渡到逆向思維的能力。

  (3)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關係。它們在活動中辯證統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一般能力在活動中得到高度發展,有特殊表現,就可能成為特殊能力。兩者是辯證的統一體,即一般能力的專業化、具體化就是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在特殊能力發展的同時得以發展。每種特殊能力都是由特定的活動所要求的多種基本能力的有機組合。基本能力就是一般能力在活動中的具體化。

  能力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特殊能力在一般能力中獲得充分發展,而一般能力則是在種種特殊係統基礎上發展的一般智力。比如,數學家培養了嚴密的思維能力,則這種能力不僅是在做數學研究時表現出來,而且在說話、寫文章中也有表現,即可遷移到其他領域。

  在不同個體身上,能力的因素所占的地位不同。一般能力可以遷移到不同的場合。

  2.優勢能力與非優勢能力

  人體是一個多種能力的綜合體係,總有一些能力占主導地位,其他能力服從於優勢能力。

  優勢能力就是指在實踐中占主導地位的能力,其他能力起著輔助增強優勢能力的作用。優勢能力在每個人身上占不同地位,如專家學者有的想象力強,有的思維性強。人們要分析不同人的優勢能力與非優勢能力,達到因材施教,從而發展優勢能力,彌補非優勢能力的不足。

  二、能力的結構

  能力的結構是綜合的整體結構,使人們能更好地認識能力的本質,主要為了合理地進行設計能力測驗,鑒定能力高低。

  1.兩因素說

  英國的統計學家查爾斯·愛德華·斯皮爾曼,在1904年最早提出了用數學統計來分析能力結構,也稱兩因素說。

  智力結構的兩因素,即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二因素說理論認為,人類的智力內涵包括兩種因素:一種為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簡稱G因素;另一種為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簡稱S因素。斯皮爾曼解釋說,人的普通能力都得自先天遺傳,主要表現在一般性生活活動上,從而顯示個人能力的高低。S因素代表的特殊能力隻與少數生活活動有關,是個人在某方麵表現得異於常人的能力。一般智力測驗所測量的就是普通能力。

  2.多因素說和群因素說

  桑代克則提倡多因素說。他認為智力是許多小的能力的總和,智力中的一般因素是不存在的。他把智力分為三種能力:對抽象概念的適應能力,對社會關係的適應能力和對機械問題或選擇問題的適應能力。20世紀30年代以後,許多研究者在智力測驗中都應用因素分析法。

  塞斯頓用由56個測驗組成的一組測驗對218名大學生進行了測試,然後用因素分析法求得智力由七種因素構成,稱為群因素論。他把這七種因素稱為七種基本心理能力:①詞的理解力——了解詞的意義的能力;②語詞運用能力——講字正確、迅速和同義詞聯想敏捷的能力;③計算能力——正確而迅速地解答數學問題的能力;④空間知覺能力——運用感知經驗正確判斷空間方向及各種關係的能力;⑤記憶能力——對事物強記的能力;⑥知覺速度——對事物迅速而正確地觀察和辨別的能力;⑦推理能力——根據已知條件進行推斷的能力。

  1941年塞斯頓根據這七種基本能力編製出基本心理能力測驗(Primary Mental Abilities Test,PMAT)。塞斯頓曾認為他的七種因素理論是與斯皮爾曼的G因素假設相矛盾的。但是,後來人們認為如果能夠在塞斯頓的七種因素中進行第二因素分析並且能夠找出一個一般因素,那麽斯皮爾曼的G因素將得到支持。也就是說,如果塞斯頓的七種因素中都有第二因素的話,這個因素就可以被認為是一般智力。

  3.智力三維結構理論

  吉爾福特認為智力包含記憶能力因素和思維能力因素兩大類。思維能力因素又包含認知能力因素、生產能力因素、評價能力因素,以及生產能力因素根據已有的信息和新的信息在尋求正確答案中的聚合式思維能力和發散式思維能力。1977年,他根據智力測驗研究結果的因素分析,進一步提出了智力三維結構模型。他把智力分為三個維度:內容、操作和產物。智力活動的內容包括聽覺、視覺(人們所聽到、看到的具體材料),符號(字母、數字及其他符號),語義(語詞的意義和觀念)和行為(本人和他人的行為)。它們是測驗時給予的信息,是智力活動的對象和材料。智力操作指智力的加工活動,它根據測驗時所給予的信息內容進行加工。智力操作包括認知、記憶、發散式思維、聚合式思維和評價。智力活動的產物是指智力加工所產生的結果。這些結果可以按單位計算,可以分類處理,也可以表現為關係、係統、轉換和蘊涵。由於三個維度中含有多個因素,因此人的智力可以分為5×5×6=150種。

  吉爾福特認為,這些不同的智力都可以運用不同的測驗來檢驗。例如,給被試一係列四個字母的組合,如PIAS、FHKY、DSEL,要求其將它們重新組合成熟悉的單詞,如FISH、PLAY、DESK等。在這一測驗中,智力活動的內容為符號,操作為認知(即理解和再認),產物為單元(即按重新組合的字、詞、數來計算成績)。根據產物的數量就可以測出一個人的符號認知能力。如果給被試呈現10種語音,然後要求他們立即(或延遲一些時間)複述出來。在這一測驗中,智力活動的內容為聽覺,操作為記憶,產物為單元。這一測驗的成績可以度量一個人的聽覺記憶能力。

  吉爾福特的智力三維結構模型同時也考慮到了智力信息加工的內容、操作和產物,這不僅有助於智力測驗研究工作的深入,也有助於發現優勢能力和非優勢能力,對因材施教也是有益的。

  第三節 能力具有差異性

  一、能力發展水平的差異

  在相同條件下,某人在某一活動中比別人得到較好的成績,有些人則活動的成績不好,人們會說他是一個在這方麵能力低下的人。心理學家對2904人進行了測試,把人們智力分成了不同等級和水平。

  IQ 140分以上,智力非常優秀;

  IQ 119~120分,智力中上等;

  IQ 90~109分,智力中等;

  IQ 80~89分,智力中下等;

  IQ 70~79分,臨界;

  IQ 70分以下,心智不足。

  人類智商分布情況如下:

  一般來說最高、最低者都占3‰左右,這是指個體能力發展水平的差異。各種能力都如此,這種差異可以分為四個等級。

  (1)能力低下。輕者隻能從事一些較簡單的活動,重者喪失活動能力,甚至連生活也不能自理。智力落後也是能力低下的一種特殊情況,一般屬於病理的範圍。

  (2)一般能力。所謂的“中庸之才”,有一定的專長,但隻限於一般性地完成活動。

  (3)才能。形成較高水平的某種專長,有一定的創造力,能較好地完成活動。

  (4)天才。具有高水平的專長,善於在活動中進行創造性思維,表現創造力,活動成果突出而優異。

  世界名人的智商如下: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藝術家達·芬奇的智商在200分以上;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的智商在180分以上;英國物理學家牛頓的智商為190分;奧地利音樂家莫紮特的智商為165分;德國科學家愛因斯坦的智商在160分左右;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的智商在160分以上;英國理論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的智商為140分。

  1.對智商優秀者的分析

  智商優秀者:智力水平高於同齡人,IQ在135分以上。

  現在,對能力超常的少年兒童的發現和培養,已經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我國政府也十分重視對超常少年兒童的培養。從1978年3月中國科技大學第一屆少年班開辦以來,截至1986年,又有12所重點院校試辦大學少年班。我國心理學家對全國29名超常兒童的調查和追蹤研究表明,這些兒童能力超常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他們有鮮明的個性並且各個年齡階段都有,有的較早地顯示出數學才能,有的很小就能大量識字閱讀,有的在外語方麵有才能,有的擅長繪畫,有的會做詩對歌……盡管他們在性格和能力類型上有很大的差異,但都有共同的心理特點。其共同的心理特征表現在以下五方麵:

  (1)有濃厚的認識興趣和旺盛的求知欲。這類兒童一般較早地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愛問這問那,並追根究底。他們很早就對知識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並且興趣相當廣泛。例如,有些二三歲的兒童,不滿足於看圖畫書、聽故事,已經對識字、讀書產生了興趣。有個四歲的兒童去動物園時,不滿足於看看動物的樣子,還要逐個去看關於動物的介紹,了解動物的產地、習性等。

  (2)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強。這類兒童的注意力既廣又能高度集中,特別是對他們感興趣的事情,注意力能集中幾小時而不受外界幹擾。他們的短時記憶明顯超過同齡一般兒童的均值且識記快、保持久。例如,一個五歲兒童,對一列13位數字(5 138 427 960 358),小聲念三遍就能夠順背,再念一遍就能夠倒背,時隔半年後仍能正確順背無誤。

  (3)感知敏銳,觀察仔細。例如,在感知實驗中,他們明顯地優於同年齡兒童,有的在反應速度和進行方式上還優於比他們大二三歲的同班兒童。又如,有的三四歲的幼兒能分辨大小、長短和左右方位。他們的視覺、聽覺辨別力發展突出,主要表現在能清楚分辨漢字在音、形上的細微差別。

  (4)思維敏捷,理解力強,有獨創性。例如,在概括和推理水平上,他們不僅明顯超過同齡兒童,而且超過比他們大二三歲的同班兒童,特別是在解決難度大的課題時,這種差異尤為明顯。一個五歲半的兒童在十幾分鍾內可以算出六位乘六位的數(如365 427×243 682=89 047 982 214),並能在3~6分鍾內正確解答雞兔同籠一類的應用題,思維非常敏捷。他們的理解能力強,有獨創性。例如,有個兒童,兩歲時玩積木,每次都要將花樣翻新,五歲半時造句不因襲老師示範的句型;做數學題也不滿足他們的解題方法而試著自己另找解法等。

  (5)自信、好勝、有堅持性。這類兒童一般比較自信、有進取心,他們愛和別人比,不但愛和同齡兒童比,有的甚至還要和成人比,比做題、比下棋、比成績等,處處不甘落後。他們有主見,不易受暗示,幹一件事情一般能堅持,不受外界幹擾,堅持完成學習任務。人們用《中國少年非智個性心理特征問卷》調查了北京人大附中超常班和常態班學生的個性特點,發現這兩個班學生的個性特點有明顯的差異。

  2.低能兒童的能力分析

  智商在70分以下者為智能不足。智能不足並不是某一種心理過程的破壞,而是各種心理能力的低下,其明顯的特征是智力低下和社會適應不良。

  智能不足可分為三個等級。輕度:智商在70~50分,生活能自理,能從事簡單勞動,但應付新奇複雜的環境有困難,學習有困難,很難領會學校中抽象的科目。中度:智商在50~25分,生活能半自理,動作基本可以或部分有障礙,隻會說簡單的字或極少的生活用語。重度:智商在25分以下,生活不能自理,動作、說話都有困難。

  造成智能不足的原因很多。大多數智能不足者都不是生理疾病所致,過去也未有過腦損傷的病史。他們大多健康狀態良好,智能不足的程度也較輕微。這些人的父母智力水平也較低,家庭中往往缺乏良好的學習環境或者在成長過程中營養條件較差,這些都可能是造成這一類型智力落後的原因。

  比較嚴重的智能不足大多數是疾病、中毒、內分泌失調和母體疾病所致。較典型的智力落後疾病,如唐氏綜合征、苯酮尿症等。唐氏綜合征患者腦袋小而圓,麵寬扁,眼睛狹斜,鼻梁塌扁,舌尖厚且突出在外,身材矮小,五指短小,智力大多低下。

  二、能力類型的差異

  當需要完成幾種活動時,人的能力的結合不同,采取的方法也就不同。

  1.一般能力在類型上的差異

  一般能力在知覺、表象、記憶和思維四方麵存在差異。

  (1)知覺方麵的類型如下:

  1)知覺綜合型,這種人知覺的特點是,觀察時注意事物的概括性,但分析能力較弱,對於事物的細節的感知不足。

  2)知覺分析型,這種人知覺的特點與第一類人相反,有較強的分析能力,觀察時注意事物的細節,但對於事物的整體性的感知不夠。

  3)知覺的分析—綜合型,這種人兼有上麵兩種知覺類型的特點,在觀察中既能注意事物的整體,也能注意事物的細節。

  (2)表象方麵的類型如下:

  1)表象視覺類型,這種人視覺表象占優勢。

  2)表象聽覺類型,這種人聽覺表象占優勢。

  3)表象運動覺型,這種人運動表象占優勢。

  4)表象混合型,這種人幾乎在同等程度上運用各種表象。

  (3)記憶方麵的類型如下:

  1)記憶視覺型,這種人運用視覺記憶較好。

  2)記憶聽覺型,這種人運用聽覺記憶較好。

  3)記憶運動覺型,這種人有運動覺參加時記憶較好。

  4)記憶混合型,如記憶的視覺—聽覺型、記憶的聽覺—運動覺型等,這種人運用多種記憶表象時效果較好。

  許多畫家、作家、演員往往具有發展較好的視覺記憶,使他們在繪畫寫作或表演動作中準確地再現瞬息呈現的人物景象。

  (4)思維方麵的類型如下:

  1)集中思維型,這種人思考時,集中性思維占優勢,對一個問題可以得出一個正確答案或一個最佳的解決方案。

  2)發散思維型。這種人思考時,發散性思維占優勢,對一個問題能夠得出多種答案。

  2.特殊能力的差異

  特殊能力是由若幹種不同能力構成的。研究表明,完成同一種活動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組合來保證。

  (1)音樂能力的類型差異。前蘇聯心理學家B。M。捷普洛夫認為,音樂能力由三種主要能力構成:旋律感、聽覺表象和音樂節奏感。他對三個學習音樂成績最好的學前兒童的研究表明,其中第一個兒童的特點是有強烈的旋律感和很好的聽覺表象,但音樂節奏感較弱;第二個兒童的特點是有很好的聽覺表象和強烈的音樂節奏感,但旋律感較弱;第三個兒童的特點是有強烈的旋律感和音樂節奏感,但聽覺表象較弱。這顯示出音樂能力構成因素之間相互關係的差異。

  (2)運動能力的類型差異。例如,擊劍運動能力由觀察力、反應速度、攻擊力量、意誌力等多種心理因素組成。普尼對三個擊劍運動員的研究表明,他們具有同等水平的職業能力,並達到同樣的運動成績,但他們的擊劍運動能力的組成因素的發展水平卻不盡相同。第一個運動員具有高度發展的觀察力和感覺因素,但反應速度並不突出;第二個運動員以一般的靈活性與堅韌性為突出特點;第三個運動員則具有強烈的攻擊力量與必勝的信心。短跑運動能力由動作強度、動作和節奏的配合等因素組成。兩個短跑運動員可以達到同樣良好的短跑成績,但其中一個人依靠動作和節奏的更好配合,而另一個人則依靠更大的動作強度。

  (3)組織能力的類型差異。A。B。彼得羅夫斯基介紹了關於組織能力的類型差異的具體事例。尼古拉和維克多都具有傑出的組織能力。尼古拉的組織能力由下述心理品質綜合組成:主動、敏感、關心人、對人要求合理、有觀察力、善於並樂意分析同伴的性格和才能、對集體的高度責任感、個人的吸引力等。維克多的組織能力由另一些心理品質綜合組成:嚴峻、考慮周到、善於利用同伴中每個人的弱點、精明強幹等。

  總之,構成特殊能力的各種因素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某種能力的薄弱,可以由其他的能力或能力組合的發展來補償或代替。

  三、能力表現早晚的差異

  人的能力有早期表現,也有中年成才和大器晚成。我國漢代哲學家、教育家王充說:“人才早成,亦有晚就。”

  1.能力早期表現

  能力的早期表現又稱人才早熟。古今中外有些人在童年期就表現出了某些方麵的優異能力。例如,詩人白居易,1歲開始識字,五六歲就會做詩,9歲已精通聲韻。唐代詩人王勃6歲就善於文辭,13歲時寫了著名的《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名句流傳千古。當代我國也湧現出了不少超常兒童。例如,寧鉑兩歲半時就能背誦詩詞30多首,13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19歲畢業,留校當助教,給研究生講授專題課。又如,譚文西(阿西)在8歲時畫“群貓遊戲圖”,圖上百隻姿態不同的貓栩栩如生。他的《桂林山水》榮獲第四屆國際兒童繪畫比賽一等獎。在國外,德國數學家高斯3歲時就會心算,八九歲時就會解級數求和的問題(從1累積加到100的和等於首尾之和乘以級數個數的1/2,即5050)。他的具有重要意義的發現大部分是在14~17歲這個階段提出的。德國詩人歌德在9歲時就能用德文、拉丁文和希臘文寫詩。美國著名科學家維納在3歲時就會閱讀,14歲從哈佛大學畢業,19歲獲博士學位,成為控製論的創始人。

  能力早期表現在音樂、繪畫等領域中最為常見。根據哈克和齊漢的研究,兒童在3歲左右開始顯露音樂才能的情況最多。

  能力的早期表現,一方麵是有良好的素質基礎,另一方麵與其環境的早期影響、家庭的早期教育和實踐活動都有密切的關係。

  2.中年成才

  中年是成才和創造發明的最佳年齡,是人生的黃金時期。中年人年富力強、體格健壯、精力充沛、敏銳、少保守,既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又有豐富的基礎知識和實際經驗。中年期是個人成就最多、對社會貢獻最多的時期。一般認為,30~45歲是人的智力的最佳年齡階段,其峰值在37歲左右。

  有人對325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作了調查,發現其中有301人在30~50歲之間取得了研究成果。美國心理學家李曼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一直從事人的創造發明研究。他對大量的科學家、藝術家和文學家等的年齡與成就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他認為,25~40歲是成才的最佳年齡。他的研究還表明,從事不同學科的人,最佳創造的年齡是不同的。

  創造有最佳年齡階段,但並不是說人在這個年齡階段之外就不可能有所創造、有所發明,有人早熟,也有人大器晚成。另外,隨著社會進步、科學發展和教育質量的提高,創造的最佳年齡將向兩端延伸。

  3.能力晚期表現

  有些人的才能表現較晚,能力的晚期表現又叫大器晚成。我國醫學家和藥學家李時珍在61歲時才寫成巨著《本草綱目》。畫家齊白石在40歲時才顯露出他的繪畫才能,50歲時成為著名畫家。在國外,摩爾根發表基因遺傳理論時已經60歲了,達爾文在50多歲時才開始有研究成果,寫出名著《物種起源》一書。

  能力晚期表現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可能因為年輕時不努力,後來加倍勤奮的結果;也可能是小時候智力平常,通過長期的主觀努力,智力像菊花一樣,到了人生的秋天才顯示其絢麗多彩。大器晚成的原因可能還與不合理的社會製度和階級地位有關。例如,前蘇聯的古謝娃出生在西伯利亞荒村,40歲時才開始學文化,她和兒子一起畢業於農業大學,73歲時才獲得博士學位。

  第四節 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既包括先天素質,也包括後天因素(主要指對先天素質產生影響作用的環境、教育和實踐活動等)。實際上,能力就是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相互作用的結果。

  一、先天素質的影響

  先天素質是人們與生俱來的,分析其生理特點,它包括感覺器官、運動器官以及神經係統和腦的特點。它是能力形成和發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質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任何能力都無從產生,也不可能發展。聽覺或視覺生來就失靈者,無法形成與發展音樂才能,也不能成為畫家;早期腦損傷或發育不全的人,其智力發展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神經係統是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特性(強度、靈活性、平衡性)對能力的形成是有影響的。例如,神經係統的強度水平影響人的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和持續時間,並與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關;神經係統的平衡性影響注意的分配;神經係統的靈活性影響知覺的廣度。

  人們承認先天素質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並承認先天素質具有遺傳性,但並不能由此而得出能力(主要指智力)是由遺傳決定的。第一,先天素質本身就不完全是通過遺傳獲得的,有些是因胎兒期由於母體環境的各種變異的影響,如孕婦的營養、疾病、藥物和受到輻射等,都會給兒童的智力形成和發展帶來危害。這些危害是先天因素造成的,而非遺傳因素。第二,先天素質隻能為能力提供形成與發展的可能性,並不能預定或決定能力的發展方向。例如,人的手指長短是由遺傳決定的,手指長為學彈鋼琴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但這不能決定他將來就一定能成為鋼琴家,因為成為鋼琴家還需要許多主、客觀條件。又如,個子矮的人不利於在排球場上攔網,但如果有較好的彈跳力,身體又靈活,就能補償個子矮這一無法改變的先天素質條件,而成為出色的攔網者。所以,先天素質並不等於能力本身。第三,同樣的先天素質可能發展多種不同的能力,而良好的先天素質由於沒有受到良好的培養和訓練,能力也不可能得到應有的發展。

  二、環境、教育對能力形成與發展的影響

  1.產前環境及營養狀況的影響

  胎兒生活在母體的環境中,這種環境對胎兒的生長發育及出生後智力的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許多研究表明,母親懷孕期間服藥、患病、大量吸煙、遭受過多的輻射、營養不良等,能造成染色體受損或影響胎兒細胞數量,使胎兒發育受到影響,甚至直接影響出生後嬰兒的智力發展。

  2.早期環境的作用

  在兒童成長的整個過程中,智力的發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往往是先快後慢。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盧姆對近千人進行追蹤研究後,提出這樣的假說,即5歲前是兒童智力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日本學者木村久一提出了智慧發展的遞減規律。他認為,天生就具有100分能力的人,如果他一出生就得到最恰當的教育,那麽就可以成為有100分能力的人;如從5歲才得到最恰當的教育,那麽就隻能具有80分的能力;若從10歲才開始教育,就隻能成為有60分能力的人。可見,發展能力要重視早期環境的作用。

  3.教育條件的影響

  一個人能朝什麽方向發展,發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主要取決於後天的教育條件。家庭環境、生活方式、家庭成員的職業、文化修養、興趣、愛好以及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與態度,對兒童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有極大的影響。例如,歌德小時候,歌德的父親就對他進行有計劃的、多方麵的教育,經常帶他參觀城市建築物,並講解城市的曆史,以培養他對美的欣賞和曆史的愛好;他的母親也常給他講故事,每講到關鍵之處便停下來,留給歌德去想象,待歌德說出自己的想法後,母親再繼續講。歌德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這為他能成為世界著名的詩人打下了基礎。

  在教育條件中,學校教育在學生能力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學校教育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對學生施加影響。因此,不但可以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在學習和訓練的同時促進了其能力的發展。在教育教學中發展學生的能力並不是無條件的、絕對的、自發的,而是依賴教育教學內容的正確選擇、教學過程的合理安排、教學方法的恰當使用等。

  三、實踐活動的影響

  實踐活動是人與客觀現實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人所特有的、積極主動的運動形式。前麵提到的素質和環境教育是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但這些因素隻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影響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因此可以說,實踐活動是能力形成與發展的必要條件。

  我國漢代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就曾提出過“施用累能”和“科用累能”的思想。前者是說能力是在使用中積累的,後者指從事不同的職業活動可以積累不同的能力。許多關於勞動、體育、科研等實踐活動影響能力形成的研究,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油漆工在長期的工作中,辨別漆色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他們可以分辨的顏色達四五百種;陶器和瓷器工人聽覺很靈敏,他們可以根據輕敲製品時發出的聲音,來確定器皿質量的優劣。同樣的道理,人的自學能力是在學習活動中形成與發展的;人的組織能力也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人的各種能力,脫離了具體的實踐活動是無從提高和發展的。

  四、其他個性因素的影響

  環境和教育是能力形成與發展的外部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一個人要想發展能力,除了必須積極地投入到實踐中去之外,還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的個性心理特征,即理想、興趣及勤奮和不怕困難的意誌力。

  許多學者和有成就的人都指出,人的智慧總是同堅強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聯係在一起。沒有理想和信念,發展能力就缺乏強大的動力;興趣和愛好是促使人們去探索、實踐,進而發展各種能力的重要條件。高爾基說過:“才能不是別的什麽東西,而是對事業的熱愛。”當人們迷戀於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時,就會給能力的發展提供巨大的內部力量。勤奮與堅強的毅力也是能力得以發展所不可缺少的性格因素。歌德說過:“天才就是勤奮。”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成功經驗時寫下了一個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的勞動;Y代表正確的方法;Z代表少說空話。從這個公式可以看出,愛因斯坦把自己的成功歸於多種因素的結合,但艱苦的勞動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把它放在首位。

  綜上所述,優秀的個性心理品質能促進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在注重發展學生能力的同時,還必須重視學生優良個性品質的培養。

  第五節 能力與管理

  研究能力差異的目的在於合理地使用人才,盡量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然而,要想做到這一點,首先應注意到如何使“人適其職,職得其人”,因為後者是實現前者的條件。為做到人才合理地開發,提高工作效率,管理者應注意以下幾方麵。

  一、能力應用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掌握有關能力的作用、形成和發展的因素、結構與差異等理論及知識,並將其應用到管理工作中去,對提高管理效能具有重要意義。能力的應用,可以從以下四方麵著手:

  1)在安排工作時,注意對組織成員的能力進行全麵了解,做到人盡其才。任何組織的工作總是多種多樣的,而各種工作對人的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果一個人的能力符合工作要求,他就能勝任工作。否則,就無法勝任工作。在一個組織中,樣樣精通、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全才、全能者不多,但擅長某一方麵、適合從事某一項工作的人員卻不少。所以,提高工作績效的關鍵,不在於管理者本人是一個全能者或擁有全能者,而在於管理者能夠全麵了解組織中每個成員具有什麽方麵的能力,並根據他們的興趣和特長,合理地安排其工作,用其所長、避其所短,做到人盡其才。例如,在一個比較大的組織中,高層的管理人員應該選用決策能力高的人,中層管理人員的溝通能力就顯得更為重要,而基層管理人員則應該選技術操作能力比較強的人,以便發揮示範作用。

  2)在招聘人員時,注意職業對能力要求的閾限性,避免要求過高或過低。每一項工作對能力的要求總有一定的上限和下限,即能力閾限。在招聘人員時,必須注意被聘人的實際能力對職業能力閾限的滿足程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調動被聘人的積極性,以致降低工作效率。“過低”,即被聘人的能力過分低於職業所要求的能力閾限,會使被聘人表現得“無法勝任”,影響工作效果。“過高”,即被聘人的實際能力遠遠超過職業能力閾限,不僅浪費人才,而且由於被聘人感到完成任務太輕鬆,工作缺乏挑戰性,成就感無法得到滿足,其工作效果必然不佳。

  美國心理學家布蘭查德曾舉例說明了這個問題。美國在建立第一個農業大工廠時,首先須雇傭一批保安人員。由於當時勞力過剩,廠方估計應聘者可能會很多。所以,工廠規定雇傭保安人員的最低標準為高中畢業生,並須具有三年警察或工廠警衛的經驗。按這個標準雇傭的保安人員,大多在工作(隻檢查進出門的證件)中感到單調和乏味,表示無法容忍,因而對工作漠不關心,不負責任,缺勤率和離職率都很高。後來,工廠重新製定雇傭標準,要求保安人員隻受過四五年的初等教育就可以。結果,新雇傭的保安人員對工作滿意度高,責任心強,缺勤率和離職率都很低,工作很出色。可見,在招聘人員時,不能一味地追求高能力者,要從實際出發,使應聘者的能力水平與工作職位相當,以便更好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3)在優化組合時,注意能力類型差異的互補性,以發揮團體的協作作用。由於不同類型的能力之間具有相互補償和相互促進的作用,所以,在進行人員優化組合時,應該充分利用能力的這一特點,盡量把各種類型能力的人員編排在一起,避免同類能力的人員過分集中,以便組織成員之間可以取長補短,促進彼此能力的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團體的協作作用。

  中國人就很善於應用能力的互補性。漢高祖劉邦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劉邦很了解張良、蕭何和韓信的能力(張良擅長“運籌帷幄”,蕭何擅長“安撫百姓”,韓信擅長“統率千軍”),並充分發揮三種才能的互補作用。現代社會,組織規模越來越龐大,工作任務越來越複雜,決策目標越來越多樣,解決問題所必須涉及的知識、技能和能力越來越廣泛,更需要特別注意利用不同類型能力的互補性,發揮異類能力團體的協作作用。否則,將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

  4)在人員培訓時,注意處理好基本能力和綜合能力的關係,以提高培訓效果。人的基本能力和綜合能力之間,存在著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關係。綜合能力是特定活動所要求的多種基本能力的結合,是基本能力在具體活動中的具體化。綜合能力的提高意味著基本能力的發展,基本能力的提高也會促進綜合能力的發展。所以,在人員培訓中,既要重視與當前工作或將來可能從事的工作,直接相關的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的培訓,也要重視對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教育和培養。例如,認知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等,這些能力雖然不能像綜合能力那樣,立即反映到具體的專業效果上,但它們是智力開發的基礎,是發展綜合能力的必要準備。

  二、不同的工作崗位要求有不同的基本能力

  每個工作崗位都有自己相對獨立的、對任職者能力的基本要求,如飛行人員的飛行能力,數學家的思維能力,染色工人的顏色辨別能力,汽車司機的快速反應能力,雕刻工人的手指靈巧能力,打字工人的眼手配合能力等。所以,需要對各崗位、各工種所需的基本能力或者關鍵能力加以確定,為選人、用人提供能力要求的依據。這樣一來,選擇人員才有明確的標準。做好這一工作,對提高職工隊伍素質是很重要的,管理者應該予以重視。

  同樣的道理,在管理工作中,由於管理層次和工作性質不同,對幹部能力的要求也有不同。例如,有研究指出,企業各層次的管理幹部都應具備三項基本能力:業務能力(專業能力)、管理能力和人際關係能力。但不同層次的管理幹部因工作任務、管理範圍、管理對象的不同,對這三種能力的要求水平不同,且各有側重。對上層管理者要求相對管理能力較高,業務能力要求較低;對基層管理者則相對要求業務能力較高,而管理能力要求較低。但不論哪個層次的管理者,都要有人際交往能力。這種對不同層次管理者的能力要求,提醒企事業管理者在能力自我修養方麵,應結合自己的崗位,並有所側重。

  三、不同的人才適應不同的工作

  人的能力與專長隻有與其工作及職位要求的能力相一致時,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這就要求管理者用人時應根據每個人的專長與能力、誌向與興趣愛好安排工作,做大才大用、小才小用;用其所長,避其所短,發揮人的最大作用。

  清朝詩人顧嗣協曾寫詩一首:“駿馬能曆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就短,智者難為謀。生材貴適用,慎勿多苛求。”按“量才為用,用其所長”安置人,才會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同時,符合人的興趣、愛好的工作,會像磁石吸鐵一樣把人吸引住,使其深入鑽研、開動腦筋、發揮才幹,幹出業績。

  四、人員挑選

  人員挑選要盡量做到使其文化、技術、能力水平與實際工作所要求的水平相一致,過高、過低都不利於進行好工作。實踐中發現,一個人的能力低於實際工作所要求的水平,會感到無法勝任;相反,其能力高於工作所要求的水平,又會因缺乏滿意感、成就感而消極怠工。

  在人員錄用中,目前有兩種形式,即封閉式選擇和開放式選擇。

  國外招聘多用封閉式選擇,其內容是根據工種性質,確定要求的文化水平的最低與最高標準,然後嚴格按此標準進行招聘。

  我國長期以來的招聘都采用開放式選擇,其內容是根據求職者狀況確定合格線,凡達到與超過合格線的予以錄用。合格線隨求職者的人數與水平浮動。

  封閉式選擇,可以避免人才浪費,這對我國招聘有參考意義。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