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章 管理與用人

  21世紀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作為知識、信息、智力的載體和源泉,已經成為了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人才就是財富,誰擁有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誰就擁有了製勝的法寶。微軟公司、海爾集團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輝煌,與它們成功地鎖定了一批擁有世界上睿智的頭腦的人才密不可分。因此,管理所要達到的目標之一,就是需要通過人的努力把工作幹得更好,一個有效的辦法便是進行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企業要了解每個員工在工作中的作用,了解現時用人觀念的轉變,了解管理中以人為本的管理文化,以及微觀的人的心理和與他所屬群體的互動。

  第一節 用人是管理的核心

  一、用人是永恒的管理課題

  人類的曆史就是管理的曆史,隻有人才能開掘、調集、分配各種資源,來達到既定的生產、生活和其他社會活動目標。因此,在人類管理實踐的曆史中,用人問題始終是貫穿各階段、各方麵的最基本的問題,用人之道是一切管理的核心,能成功的用人就基本實現了成功的管理。

  然而,人的社會性、人的心理、人的知識技能、人的需求和人的其他所有方麵,都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猶如人所麵對的世界一樣。因此,用人是一個永恒的管理課題。

  1.現代管理的成功有賴於對用人理論的探索

  從古代社會來看,中國幾千年來,依靠儒家的用人之道來維護社會的長治久安。儒家之道產生於封建社會,其背景是社會生產力相對不發達、教育不普遍、社會文化水平不高,直接參與國家和社會管理的是少數社會精英,這些人能夠順應當時的時代背景,把握當時的脈搏,體察當時的民情,有一套治理天下的方略。一個封建帝王隻要能得到這樣的賢能,就能比較容易地奪取政權、治理天下。儒家的用人之道偏重於政治謀略、政治能力和社會管理能力,封建社會時期,所謂的法主要由人來掌控,是人大於法的社會,所以儒家的用人之道在其背景下可以成功。

  現代社會與古代社會有著根本的區別,由自給自足的小生產變為了社會化大生產。荀子曰:“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僅改變了生產工具和勞動條件,同時也改變了人自身。人的主觀能動性決定了人的勞動技能和對勞動的態度,而且人的需求層次也發生了複雜的變化。社會管理和經營管理要想獲得成功,需要組織者的管理及法律製度的保障。同時,人在管理中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從過去的被統治、被管理的客體被動地位,轉換成管理的主體主動地位。因此,要調動全體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就必須激發個人的活力,這樣會展現出巨大的人文資源和人文力。

  那麽,人的動力從哪裏來呢?這就要滿足人的需求,引導人的需求,解決需求與現實的矛盾。這樣,既可以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又可以不斷發現、培養、刺激人的新需求和對成功的追求等。另外,人的知識技能、情緒情感等都會對他的所有活動產生影響,這些都是人文力,即人與現實的活動規律。因此,要成功地用人,必須探索這種人文力。

  2.西方對用人理論的探索

  西方對用人理論進行了以下幾次探索:

  19世紀初的泰勒製提高了生產效率(動作時間研究),但是不符合人性,束縛人的自由。

  20世紀初,法約爾闡述了經營與管理的區別,認為管理者要善待下屬並貫徹公平,人盡其才。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梅奧通過霍桑實驗提出了“人是社會人”假設。

  1943年,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

  1957年,麥格雷戈提出了X理論和Y理論。

  以上這些研究告訴人們,現代管理要研究人、用人,需要在用人的實踐和理論上下工夫。

  縱觀古今,聯係西方的管理觀念,現代管理,就是要改變、塑造人的心理狀態,滿足他們的需求,使之形成一定的文化價值觀念,並用這種文化價值觀念去約束、規範人們的行為。這種文化價值觀念從狹義上講就是組織準則、文化,從廣義上講就是企業文化。因此,要塑造每個員工服從、認同、內化的文化,使之形成凝聚力,達到企業用人的目的。

  二、用人的困境

  成功用人是成功管理的基礎和最主要的環節,但成功用人麵臨著兩個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用人”的對象——所用之人;關於“用人”的主體——用人之人。所以,用人不能紙上談兵,而應將它提升到一個哲理的境界,一個認識的境界。縱觀人類社會和管理的曆史,用人之道變化萬千,雲譎波詭,這說明人性管理是一個極其複雜的課題,作為管理者需要考慮以下兩方麵。

  1.用人的人性起點何在

  用人要講人性,如同用物要認清物性一樣。在用人活動中,管理的主、客體都是人,因此對人性的基礎認識顯得十分重要。但是自古以來對人性本質的界定眾說紛紜,迄今為止尚無定論。例如:孔子重揚人善,荀子大談人惡(認為人性天成,無論賢愚,本性皆一,饑而擇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而戰國的告子則認為,人性好比水流,往東引則東流,往西引則西流,性無善無不善。這樣看來,人性是複雜的,用人者在用人時需要考慮是用其善還是用其惡,從而比較容易陷入用人理論的矛盾中。

  2.用人之人要大度兼容、超越困惑

  雖然出現了對人性的困惑,但前人在用人時卻並不拘泥於這些結論,首先以國家管理目標為統攝,大度地對待人性的善惡,在用人中兼而統之。他們認為,用人是修己安人的過程,以“修己”為起點,以“安人”為目的,樹立一種高尚的人格,使人們重視情操修養,變惡為善或擴大善端。《三國誌》的作者陳壽認為,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有行。所以,可以看出,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應超越困惑。美國管理學家麥格雷戈提出了X理論,他從享樂主義觀點出發,認為人性本惡,天生懶惰,習慣逃避責任,主要的管理辦法是利用人的趨利本性,激發其動力以完成組織目標。他的觀點就是用人要“因惡用惡”,可以說是理性地看待惡,大度地對待惡。同時,麥格雷戈又提出了Y理論,他以人性善來看待人性的態度,認為人天生不是厭惡工作的,人有榮譽感、想象力、創造力,有精神追求,有遵守規範的自覺性,可以通過激發人的歸屬感、榮譽感、成就感使其自律。美國人莫爾斯、洛希提出了超Y理論,主張管理用人要由不同的工作性質、成員素質來決定,不可一概而論。這些思路使人們在用人實踐中可以遵循大度兼容、超越困惑的原則,也就是因善惡、用善惡,通權達變,達於勝境。

  第二節 人的心理與行為研究是管理的新課題

  人的心理與行為研究是一門具有廣闊前景的學科,它的研究範圍廣,應用價值大。但是,我國目前現有的管理心理學研究還沒有係統化,許多問題還都有待解決。

  一、心理學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1.管理需要心理學

  (1)管理的概念。人力資源是指組織內外具有勞動能力的人的總和。人力資源管理是指對組織中最重要的資源——人力資源的戰略性和整合性管理。具體地說,就是吸收、保留、開發並激勵組織所需要的人力資源,促成組織目標的達成,使組織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過程。

  管理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提供滿足組織需要的、有技能的、忠誠的、有創造性的勞動者。對於個體來說,管理包括逐步滿足員工的物質和精神需要,通過提供學習和持續發展的機會提高員工的工作能力(包括貢獻度、潛力和就業能力)。對於組織來說,管理包括建立高效率的組織運轉係統,建立以績效為標準的獎罰係統和與組織、企業需要相關的管理發展計劃,並進行培訓活動。

  (2)管理內容。管理內容包括選人、育人、用人和留人四方麵。

  1)選人。選人是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選人的過程需要心理學測驗等科學手段輔助進行。

  2)育人。育人即培育人才,是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主要工作之一。育人的過程需要心理學相關的學習理論輔助實施。

  3)用人。用人是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一個主要目標,如何用人要運用心理學技術與技巧。

  4)留人。留不住人才是企業及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部門的失職。人才流失不僅是本企業的巨大損失,而且會使競爭對手更強大。留住人才的根本是要注重人的心理需求,調整人的心理預期,使其服從組織目標。

  (3)人的心理與行為管理需要心理學。20世紀初,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企業在當時的經濟環境下必須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企業想要提高勞動生產率,又想要工人拚命為資本家幹活且無任何休息時間和福利,勢必會激起工人的憤慨和不滿。為使企業能夠生存下去,心理學家梅奧進行了有關“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實驗。他以霍桑工廠為研究對象,研究工作條件、社會因素與生產效率的關係。在實驗中,他擔任車間的領導,先為職工提供工間休息,並在休息時提供茶點、小吃等多種福利,但是,研究證明這些辦法沒有奏效。梅奧後來又號召職工把困難提出來一起解決,把利於企業發展的建議也提出來。這樣,工人為有機會發表壓抑在心裏的意見而感到高興,大大提高了工作的積極性,勞動效率大幅度提高。這說明工人的勞動生產率不是取決於工作條件、工資報酬,而是主要取決於工人的精神狀態、和諧的人際關係、愉快的氣氛及認識到的自我價值。這就是著名的霍桑效應。

  由此可以聯想到,一些企業能飛速發展,靠的也是這一效應,它們每逢員工生日、家中有事,廠領導都出麵來溫暖人心,激發工人的工作積極性。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需要心理學,特別是在生產進一步社會化信息量增加和知識爆炸的年代,心理學的重要性日益明顯。社會是一個現代化的社會,其現代化首先就是人的現代化,人將成為對社會問題最敏感的一方,同時又是複雜的、變幻莫測的。如何提高人的積極性,調整好生產部門的群體心理氣氛,處理好群體中的人際關係及改善企業管理,挑選領導人組成領導班子等問題都需要借助心理學。所以,要運用心理學知識去管理人,並且要會靈活運用它。這樣,才能做好人事行政工作,管理好部下,正確領會上級領導的指示,協調好與下級的關係,對工作產生積極的影響。否則,就有可能成為不稱職的管理人員。

  案例:

  蒙牛集團總裁牛根生:經營人心就是經營事業

  宇宙飛船有兩種命運,一種是擺脫不了地心引力,掉下來;另一種是飛出去。這取決於速度,不能高速成長,就隻能高速滅亡,沒有靜止在半空中的狀態,這就是飛船定律,也是決定企業生死的飛船定律。

  企業如果沒有高速度,到頭來,每個市場的“蛋糕”都沒有它的份。我們的軍隊之所以常勝不敗,就是因為在與敵人搶奪製高點時,我們總是能首先成功。蒙牛是一個民營股份製企業,深知生死時速的含義,適者生存,羚羊如果跑不過最快的獅子,肯定會成為獅子的美餐,獅子如果跑不過最慢的羚羊,就會餓死。所以,什麽都要搶先,競爭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競爭從速度開始。

  因此,當確定一個目標以後,在變化的市場當中,我們不是修正目標,而是不停地修正手段,一切人力、物力、財力,包括人的思維和情感都向這個目標自動集中。如果不是這樣,蒙牛的發展不會這麽快。快者製勝,環境是變化的,變化的速度又是驚人的。隻有與時俱進的企業才能生存壯大,而與時俱進的前提在於決策。

  有關資料證明,1970年的全球500強企業,在12年後的1982年就消失了1/3,世界上破產倒閉的大企業,有85%是因為企業家的決策失誤造成的。我們的決策方針是,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候提出任何意見,這樣才能保證大小決策在正確的軌道上。經營人心就是經營事業。

  有一次我的兒子對我說:“爸爸,我的朋友不多,我同學的朋友比較多。”我說:“你有朋友嗎?”他說:“有。”我說:“有幾個呢?”他說:“有兩個。”我說:“這兩個為什麽成為你的朋友呢?”他說:“這兩個朋友對我特別好。”假設你對所有的人好,所有的人就是你的朋友。父子關係、母子關係,為什麽能稱其為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呢?主要是什麽關係,大家都清楚要將感情投入到兒子身上,投入到女兒身上,因為確實是親的,你不親他,他肯定不認你。

  因此,感情的培養和投入是非常必要的,我們非常善意地對待身邊的人,包括我們企業裏的人,社會裏的人。隻要有投入,肯定有產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怎樣進行企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我想,利用佛教思想也可以進行精神文明建設,我在食堂裏寫上“太陽之大,真理;君子量大,真理;小人氣大,真理。”五六千人,說話的聲音都非常低,都害怕做小人,精神文明就搞好了。

  在用人上,我們是有德有才,破格錄用;有才無德,限製錄用;無德無才,堅決不用。至於德重要還是才重要,我認為,如果才氣很大,德行不好,對企業的破壞性可能更大。一個人智力有問題,是次品;一個人的靈魂有問題,就是危險品,所以經營人心非常重要。

  2.人的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研究對象

  自從有人類社會以來,就存在管理問題。人們要從事集體勞動,需要組織、管理,這是勞動時的管理。人類具有群居性,需要交往,要在群體中尋求和別人的相處、交往之道,並由此產生各種各樣的社會現象,產生各種各樣的社會心理、社會行為,這些也都需要管理,否則就是雜亂無章的。人是管理的中心,如何根據人們個性的不同去管理人;人的需求、動機千差萬別,如何進行組織引導;人的態度明暗不同,怎樣去覺察;怎樣組織好領導班子,使得人員的個性、需求等得到協調;這一切都需要心理學去解釋和回答。

  任何一門科學都有它的研究對象和研究過程中采用的方法。因此,人們有必要先了解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發展、對象、任務和方法,才能深入學習對人的心理與行為管理的有關具體理論及應用。

  心理與行為管理是研究人的管理過程中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它是以人為主的研究。

  (1)心理與行為管理著重以人為中心。傳統的管理偏重於對物的管理,因而早先的管理主要是對工人進行嚴格的控製與監督,即使最早實行科學管理的“泰勒製”,也沒能擺脫這種觀念的束縛,仍然是重視物的管理。

  現代管理則強調人的因素。它認為在生產過程的人、財、物等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其基本要點有以下三方麵:

  1)人是企業的主體,要依靠人來實現企業的目標。雖然機器可以代替人,電腦可以代替人腦,但是使用機器和電腦的仍然是人。

  2)管理製度要以人為中心。管理辦法要符合人的身心發展,工作時間由每周6天,每天8小時,改為每周5天,每天8小時。這就充分體現了人性化的特點。

  3)管理過程中,要考慮人的社會因素與心理因素。隻有充分了解人的心理活動規律,才能使管理工作取得最佳的效果。第一,要更新觀念,社會主義製度下,職工是企業的主人,而不是奴隸,應該從本質上尊重職工,多進行一些感情投資,以情感人。第二,不斷地進行職工心理測評,考慮不同階段職工的不同需求。根據調查資料表明:在一個管理的卓有成效的企業裏,職工一般有方向感、信任感、成就感、溫暖感、舒適感和實惠感等感受。

  方向感:對企業發展方向充滿希望,並為此方向而奮鬥。

  信任感:職工對領導充分信任,領導對職工也充分信任,職工在無形中有成為企業主人的感覺。

  成就感:每個職工都意識到了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價值,並為自己的工作成就感到驕傲。

  溫暖感:職工把企業當做自己的家,因為企業能為職工排憂解難。

  舒適感:職工對工作條件、工作時間、工作量、工作保護等方麵都感到比較舒適。

  實惠感:領導切實解決職工在物質方麵(衣、食、住、行)和報酬方麵(獎金、福利、托兒所)的需求。

  事實表明,運用心理測評,對人的管理很有意義。它可以為領導者提供一定的管理辦法,改革舊的管理方法,可以使領導者從職工的心理變化、發展、活動的規律進行管理,從而使工作效率達到最優。

  (2)心理與行為管理著重關注的是人群關係環境。人群關係環境也稱人與人相互作用的環境。在環境中,人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彼此影響著對方,可以改變對方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也可以形成和發展每個人的個性。

  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是由技術來體現的,技術高、產品質量好、產品數量多,生產率就高。但是,要取得高生產率,還要由個體本身的認知、態度和心理活動等因素決定(霍桑效應就證明了這點),而個體又處於不同的人群關係中(班組—工廠),人與人之間互相產生影響。比如,有人想超標、多幹,可能會遭到別人的非議、排斥;有人想不幹,也不行,因為那會影響小組的整體績效,這就是人群關係環境。此外,組織機構環境也會對勞動生產率產生影響,組織得好、決策得準、領導有方,職工積極性就高,勞動生產效率也高。

  二、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研究與鄰近學科的關係

  對人的管理,屬於行為科學的範疇,它與心理學有一定的聯係,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的規律。下麵介紹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研究,以及心理學和行為的關係。

  1.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研究與心理學的關係

  (1)從曆史上看。心理與行為管理研究是在心理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於心理學體係中的一個領域,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同心理學是局部與整體的關係。

  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研究要運用心理學揭示人的心理活動的一般規律,並在管理過程中使之具體化。比如,在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研究中經常提到決策問題,這實際上是人的思維過程,也與人的意誌品質有關。人們收集情報資料,對它們進行去粗取精的加工處理,製定出幾種可供選擇的決策內容,並在這些方案中選出可行的方案,最後作出決策,這就是一個完整的思維過程。

  (2)從事實上看。在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研究中許多研究方法是從心理學中借用的,如觀察法、測驗法、調查法等。

  (3)心理學和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研究的具體對象不同。心理學重視個體心理活動、內部反應活動的過程和規律,而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研究則側重於研究各種組織係統中,人們彼此之間相互作用情況下所產生的心理現象的規律性。比如,摔倒這一現象,心理學研究痛覺及耐痛閾;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研究側重於對在不同場合、不同條件下的痛覺反應的研究,如在單位和在家的表現是不一樣的。

  2.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研究與行為科學的關係

  (1)什麽是行為科學。現代科學的發展,總是朝著兩方麵進行:一方麵,由於研究課題的深入,不斷分化出新的學科;另一方麵,為了解決現實存在的重大問題,需要多種學科的配合,因此出現了一些綜合性的學科。行為科學就屬於後一種情況。

  從廣義上說,行為科學是由心理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人類學及一切與研究行為有關的學科組成的學科群。它研究人的行為規律,從而預測並控製行為,為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的目的服務。從狹義上說,它以人作為研究對象,探索人的行為規律,尋找調動其積極性的方法,以實現預測和控製人的行為的目的。

  (2)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研究與行為科學的關係。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研究與行為科學具有以下異同點:

  1)在研究對象上有重合,如人的行為規律,控製人、預測人。

  2)在研究內容上有共同之處,如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研究對群體、態度、個體心理的研究等方麵行為科學有所涉及;而行為科學研究的有關挫折對人行為的影響,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研究也有所涉及。

  3)研究對象雖有重合,但並不相同。行為科學研究的對象是整個社會,而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研究隻側重管理過程中人的行為及他們的相互影響。

  4)研究範圍不同。行為科學的研究範圍廣泛,包括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種各樣的行為表現;而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研究範圍隻是行為科學裏的一個部分。

  5)研究方法不同。組成行為科學的核心是心理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和人類學,所以它的研究方法一般是宏觀、微觀相統一,調查與實驗相結合;而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研究則偏重於微觀分析。

  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研究不能與行為科學畫等號,行為科學包括心理學等學科,以人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它根據人的活動規律調動人的積極性,從而達到預測、控製行為的目的,在研究組織中個體、群體、組織領導時偏重於行為方麵的分析。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研究是從心理學角度出發,研究組織中個體、群體、組織領導的具體心理活動的形成和規律,注重基礎和方法的研究。對於一個完整的管理過程分析研究,它們是必不可少的兩方麵,行為科學為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研究全麵分析人的心理活動規律提供了影響心理因素的社會原因,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研究則為行為科學全麵分析人的行為提供了科學實驗的心理依據。

  同時,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研究還與組織行為學、組織管理學等學科有一定關係。總之,一門科學的發展、完善都要借助於鄰近學科的研究成果才能成熟起來。

  第三節 心理與行為管理的應用原則與方法

  任何學科的發展都需要有科學的研究方法,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研究也不例外。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使社會發展超過了現有的研究方法、技術,甚至現有理論。同時,社會生產要求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研究必須弄清其研究的特點和現象的實質,為推進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正如第一章第二節所述,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研究是一門應用科學,它研究人們彼此之間相互作用下產生的心理現象。然而,心理現象是人的一種內在體驗,無法像研究自然科學那樣,應用顯微鏡、催化劑等工具可直接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隻能從人的言論、表情、交往,以及產生的行為進行間接的測量和分析。實際上這樣做是很不容易的,因為有時候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適應某種環境,會有意識地控製自己的行為,使得其外部行為和心理活動不一致,也就是表裏不一。同時,研究人員在研究過程中還容易夾雜自己的主觀意識和體驗經驗。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

  一、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研究應遵循的原則

  1.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要求實事求是,不能根據研究者的主觀意願或猜測來分析人的心理狀況,不能加以主觀臆測和歪曲,應該按照事物的本來麵目去揭示心理現象。因為在研究過程中,必須經過研究者的主觀活動,很難避免主觀臆測,所以研究者要依據和尊重事實,使主、客觀盡量保持一致,通過研究獲得符合客觀事實的結果。

  2.發展性原則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處於發展變化之中,心理現象也不例外。因此,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必須遵循發展性原則,不僅要注意現時的特征,而且要考慮曆史狀況,預測發展前景。例如,要評價一種新的獎勵製度對職工生產積極性的影響,需要查閱資料,了解前階段的產量、質量、消耗和職工滿意度,也需要計算新製度施行後,這些指標發生了什麽變化,評估人們對新製度的態度,還需要記下觀察與跟蹤的具體途徑和指標,從而獲得人們剛剛產生或將要產生的各種新動向。

  3.係統性原則

  前麵講過的內環境係統已經明確指出人們的研究應該本著係統性原則進行,從係統各因素的相互作用認識整體,對整個係統中各個係統之間的協調關係作出全麵的分析。既要考慮組織結構與生產技術之間的關係,也要考慮組織結構與目標係統的關係,更要考慮組織結構變化所引起的人事變動,以及各類人員心理狀況可能產生的變化。

  4.教育和倫理性原則

  進行科學研究實驗設計是一項複雜的工作,它要求研究者表現出巨大的匠心。在事實檢驗設計並付諸實行的過程中,不能忘記人,不論采用什麽方法和技術手段來研究,都要考慮教育和倫理性問題。不能給被試帶來嚴重的後果,不能做有損於被試自尊心和人格的事情,以免造成對人身的傷害。

  社會心理學家,做了一個誠實實驗。他給學生做了一個單元小測驗,收了卷子後沒有批改,隻是將卷子哪兒對哪兒錯記了下來,又發給他們,讓他們自己看哪兒錯了,然後再上交。結果發現,誠實的學生不會改錯的地方,而不誠實的學生則會去改。這種以欺騙手法使學生上當,從而觀察學生是否誠實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倫理道德原則,並不值得提倡。

  二、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研究應用的方法

  心理與行為管理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根據行為科學的一些研究方法產生的,這裏主要介紹六種方法。

  1.觀察法

  觀察法通過研究者親臨現場,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動態的現象做長時間、深入細致的觀察和了解。通過親臨現場,研究者可以觀察人們在自然環境中或實驗條件下表現的各種各樣的行為。比如,研究某群體成員相互作用情況時,可注意每個人的談話、舉止等,以此來了解這個群體成員的心理。這個研究無須特殊的方法,僅僅需要將被試的行為如實記錄即可,可以借助視聽器材(也稱現場研究會)。這個觀察分以下兩種:

  (1)參與觀察。如果想了解、研究某群體的情況,研究者可設法使自己成為這個群體的成員,參加到這個群體中,與他們共同生活,借助這種方法進行多方麵的觀察了解。

  (2)非參與觀察。研究者在從事某項研究時,不是直接參與群體活動,而是以旁觀者的身份進行觀察和研究。例如,1934年,社會心理學家理查德·拉皮爾通過這個方法得出了“人的態度和行為是不一致的”這一結論。他跟隨一對中國夫婦周遊美國,充當導遊的角色,幾乎走遍了美國的大小飯店。每到一處,拉皮爾和這對中國夫婦都受到了禮貌的接待,這對夫婦往常到一些旅館,也受到了很好的接待。過了一段時間後,拉皮爾給他們去過的所有飯店都發了一份問卷,要求回答是否願意接待中國客人,結果有92%的飯店和旅館回答“不願意”。這說明他們表麵上作出願意接待的行為表現,可實際上卻持不願接待的態度。

  在心理與行為的管理研究中,這種方法多用於對職員的考核上。例如,某公司辦公室主任考核評價一位新調到辦公室工作的職員的工作能力,他的做法如下。

  1)觀察這位新來職員的行為:看他與同事和上下級打交道的效果如何;除了觀察他在辦公室裏的日常工作外,還要觀察他怎樣主持會議和掌握會議進度,怎樣給上級領導打報告,怎樣代表公司出席外界的各種會議;仔細研究這位新職員送審的所有報告,檢查其內容是否全麵,觀點是否正確,文字是否通順,所提出的建議是否合理,交卷是否及時等。

  2)將上述觀察過程中所記錄的數據、資料與該公司招聘職員的標準進行對比和衡量,評價這位職員的表現及工作成效是否符合公司的標準等。然後恰當地安排他的工作,同時在以後的工作中繼續評估這位職員的表現,進行適當的調整,以達到最大限度地發揮他的能力的目標。

  2.訪問調查法

  訪問調查法是指通過談話、座談、回答問題、填寫調查表來了解人們心理的方法,也被稱為詢問法。其主要特征之一是就某一問題和被調查者進行座談,談話要求被調查者回答個人想法。其目的不是研究個人行為,而是根據許多個人反應來分析、推測群體的心理趨向。一般說來,所調查的內容是廣泛的。

  例如,T。A。凱爾用調查法研究學生升學誌向和父母期望,製定調查表讓學生父母回答想升學的原因或不想升學的原因。統計結果表明,不希望孩子升學的父母認為:①得過且過(能過得去,升學與不升學無所謂);②聽天由命;③隻顧眼前利益(目前還不錯,不是太差勁,比上不足,比下有餘);④對大學概念模糊(上大學沒什麽了不起)。而希望孩子升學的父母則認為:①社會有等級之分,職業不同,分工不一致;②認為自己缺乏良好教育,成為自己這一生中取得成功的障礙,因此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強;③不斷期待,督促孩子上學。

  3.現場實驗法

  現場實驗法是在實際工作場所中進行的,是一個真實的環境,是通過設置一定情景所做的實驗,目的在於發現和確定心理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及其聯係。它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①操縱一個或幾個變量;②控製、排除其他變量的影響;③依據所設定的指標對實驗進行觀察和記錄。著名的霍桑實驗就是運用這一方法進行的。

  另一個研究也說明了這個方法,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研究人的從眾行為問題:讓一個人走在路上對著高層建築物上的窗口觀望,而且也向路上回望,看看能使多少人也能跟著一起觀望。研究者將引發者分成組,分別為1人一組,5人一組,15人一組,分別去觀望。規定每組觀望時間為1分鍾,依次出現,看過路人的反應,而研究者在另外的地方對情景進行錄像。結果發現:當有1人看時,行人中有40%的人邊走邊看;當有5人看時,誘使所有人邊走邊看,要想使所有人停步觀看,則需更大的人群吸引;當有15人看時,行人中有40%的人停步觀看。根據這一研究,專家得出了存在“從眾行為”的結論。

  4.個案分析法

  個案分析法是對某一個體、某一群體或某一組織在較長的時間內(幾個月、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連續進行調查、了解,從而研究其心理發展變化的全過程,即根據一定目的,大量分析現存資料(以前或現在根據有關事件所做的文字記錄,如檔案材料、書籍、報刊等)。根據分析得出的資料,找出個人與管理中出現的心理現象的關係。

  1972年,美國心理學家為了研究兒童讀物對兒童性別角色社會化的影響,對美國幾個傑出作家寫給兒童的讀物進行了抽樣分析。結果發現:男主角與女主角之比為7:2,男性圖形與女性圖形之比為11:1,其中女性多扮演輔助、被救護、被幫助的角色,而男性則多以解圍、救人的角色出現。男性多被描繪成莽撞、有進取心、事業心強的;而女性則被描繪成可愛的、易受傷害的和依賴性強的。有些學者的研究讀物即便是以女性為故事的中心卻常有男性在內,這樣在學前兒童身上就形成了女不如男的社會化性別定性思維。

  5.實驗室實驗

  實驗室實驗是在人為的條件下,運用一定的儀器,嚴格控製實驗條件,從而研究人的心理活動和社會行為規律的方法。

  例如,在實驗中讓一個人去呼救,旁觀者的行為表現結果是:這個人呼喊了半個小時,卻無人援救。因此,研究者寫了一篇論文:《無責任的旁觀者他為何不去援助》,提出了“責任擴散”的概念,就是說在場的人越多,越缺乏責任感,出現互相推諉的現象。

  實驗室實驗一般研究得比較精密,得到的結果比較準確,但人的心理與行為的許多問題都無法在實驗室這個小範圍內進行。

  6.測驗法

  采用標準化的心理測驗表或精密儀器來測量被試有關心理品質的方法稱測驗法。

  例如,人格測驗(墨跡測驗,看看人在進行漫無目的的想象時會朝什麽方向去想)和機械能力測驗(兩年時間,相反方向旋轉,為何兩種動作會受到相互幹擾)。

  這些測驗方法已被廣泛應用,但要求被測驗者的緊密配合,特別是測驗量表(MMPI個性人格測驗)的應用要注意效度、信度問題,否則測得的結果會不準確。

  如果工作的性質與個人的特點、能力不相稱,不僅會使人產生不滿意和不愉快的情緒,而且會影響工作效率。為了有效地開發人才資源,做到人盡其才,企業在選擇、安置人員時,適當地運用一些心理測驗的方法,將有助於提高人事工作的質量。心理測驗的特點和分類如下:

  (1)心理測驗的特點。心理測驗是一種手段,是人們用來測量行為的樣本。在管理中運用心理測驗,要求具有標準化、常模化、可信性和效度等特點。

  1)標準化:在進行心理測驗時,測驗的條件和測驗的程度要始終保持一致,保證所有的人在完全相同的條件下接受測驗。比如,給予所有被試相對的指導法,控製相同的測驗時間,在相似情況下進行測驗。

  2)常模化:在分析心理測驗結果時,用標準常模作為樣本,確定被試的相對水平。測驗常模是許多條件相似的被試在該項測驗中所得的分數的分配,用這個分配來衡量其他被試的心理素質。例如,中學畢業生機械能力測驗得82分,這個分數看不出其機械能力方麵的水平,所以需要把他的分數和常模數比較,如果常模數為80分,標準差為10分,則知道該畢業生的機械能力屬一般水平。

  3)可信性:心理測驗成績的可信度要達到一定的標準,即信度係數要大於+0.80.

  4)效度:效度指測驗本身是否有效,是否確實能反映期望預測的程度。

  (2)心理測驗的分類。心理測驗的分類如下:

  1)個別測驗和集體測驗。個別測驗隻能對一個人進行,因此針對性較強,被測項目的結果分析比較深入細致,但因為這種方法費時費工,成本較高,一般情況下不運用。

  集體測驗一次就可以對許多人進行,測驗人數可根據測驗場所的具體條件而定,這種測驗方法速度快、成本低,因此在選擇人員時被廣泛運用。

  2)能力測驗與個性測驗(人格測驗)。能力測驗用於測量人的一般能力水平與特殊能力的傾向性。個性測驗用於評定人的個性品質,如氣質特點、成就動機、是否忠誠老實等。

  ①能力測驗的原理:人的能力分為兩類:一般與特殊。一般能力反映了人在基本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智力水平;而特殊能力則反映了人的特長。能力測驗一般分為心理能力測驗與特殊性向測驗兩類。

  a。心理能力測驗:用於測量人的一般智力水平(IQ)。

  以韋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為例。

  語詞部分:

  知識——發掘知識的一般廣度的問題,如幾個五分鎳幣可構成一角銀幣。

  操作部分:

  數字符號——把數目和不同形狀的記號聯係起來的一種計時的譯碼作業,是學習和寫的速度的測驗。

  b。特殊性向測驗:預測求職者是否具有某種工作所要求的某種特殊的潛在能力。

  例如,明尼蘇達測驗——測驗人們對機械原理的理解以及判斷空間形象的速度與準確性,判斷A、B、C三人中哪一個受到最小的顛簸?

  ②個性測驗的原理:人的個性特點一般可以通過外表和言行表現出來,這些外部的信息為個性的評定提供了客觀依據。

  對人進行個性評定,目前有如下方法:

  a。觀察評定法:通過觀察,對人的個性特征按照預定等級進行評分。

  b。個性記錄表:測量適應性、氣質、性格、職業興趣、焦慮等。一般是問卷方法,采取自我報告的形式進行,如MMPI量表。

  資料:

  MMPI量表

  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Minnesota-Multiphasic-Peronality Inuento-ry,MMPI)是20世紀40年代初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心理學家哈撒韋和精神科醫生麥金利編製的。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和地區把它譯成了本民族的文字,廣泛應用於人類學及醫學的研究。我國對MMPI進行了研究和修訂,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已形成了一個中國版本和常模。MMPI法有566個自我報告形式的題目,其中16個為重複題目(主要用於檢驗被試反應的一致性,看作答是否認真),實際上隻有550個題。題目的內容範圍很廣,包括身體各方麵的情況,精神狀態以及對家庭、婚姻、宗教、政治、法律、社會等問題的態度。

  MMPI有10個臨床量表,包括:疑病(HS)、抑鬱(D)、癔病(HY)、精神病態(Pd)、男性化—女性化(Mf)、妄想狂(Pa)、精神衰弱(Pt)、精神分裂(SC)、輕躁狂(Ma)、社會內向(Si)。其中,Mf與Si量表隻能說明人格的趨向,與疾病無關。從上述10個量表中可得到10個分數,代表10種個性物質。MMPI有4個效度量表,用於鑒別不同的應試態度和反應傾向。如果在這些量表上出現異常分數,意味著其餘量表分數的有效性值得懷疑,包括:“L”、“F”、“K”和“”。

  說謊分數(L):共15個題目,在此量表上分數較低,說明誠實、自信、富於自我批評精神。

  詐病分數(F):共64個題目,在此量表上得高分可能是蓄意裝病。回答不認真或真的有病,如妄想、幻覺、思維障礙等。

  校正分數(K):由30個對裝假敏感的題目組成,高K分可能表示有自我防禦,低K分可表示過分坦率、自我批評或裝壞的企圖,K分數用於校正某些臨床量表似可增加其效度。

  疑問分數(?):表示漏答,無法答或“是”、“否”均作回答的題目數,超過30題則答卷無效。MMPI適用於16歲以上的成人,被試應具有小學畢業以上的文化水平,被試可以根據測試指導語的要求完成測試,測試無時間限製,但應盡快完成。可個別施測也可團體施測。

  題目舉例:

  (1)一個人應該去了解自己的夢,並從中得到指導和警告。

  (2)我喜歡偵探小說或神秘小說。

  (3)我總是在很緊張的情況下工作。

  (4)我每個月至少有一兩次拉肚子。

  (5)偶爾我會想到一些壞得說不出口的話。

  (6)我深信生活對我是殘酷的。

  (7)我的父親是一個好人。

  (8)我很少有大便不通的時候。

  (9)當我幹一件新的工作時,總喜歡別人告訴我,我應該接近誰。

  (10)我的性生活是滿意的。

  應用MMPI的缺點:題目結構太死板,限製了個性的自由展現。

  c。投射測驗:給被試提供一種模棱兩可的、多義的圖片,要求被試在極短的時間內對事物作出反應。因為要求回答的時間短,所以他在回答中往往挖掘了個人的想象,把自己的思想、態度、願望、情感或特性投射在反應中,研究者必須運用一定技術來分析這些想象的產物,從而可以了解該人的個性特征。

  案例:

  羅夏墨跡測驗

  羅夏墨跡測驗是非常有代表性並在當今世界上廣為使用的投射測驗。它是由瑞士精神病學家羅夏於1921年編製的,主要通過觀察被試對一些標準化的墨跡圖形的自由反應,評估被試所投射出來的個性特征。該測驗最初製作時,是先在一張紙的中央滴一些墨汁,然後將紙對折,用力擠壓,使墨汁向四麵八方流動,形成兩邊對稱但形狀不定的墨跡圖形。按此方法,羅夏製作了多張墨跡圖形。對精神病患者進行試驗,發現不同類型的病人,對墨跡圖形有不同的反應。然後,再和低能者、正常人和藝術家等的反應作比較,最後選定其中10張作為測驗材料,逐步確定記分方法和解釋被試反應。最後在1921年以《精神診斷》的書名發表。

  羅夏墨跡測驗基於知覺與人格之間有某種關係的基本假說,即個人對刺激的知覺反應投射出該人的人格。由於它采用非文字的墨跡圖形刺激,因此適合不同國家和種族使用。當前,它主要用於臨床診斷。

  第四節 心理與行為管理的心理學基礎

  心理與行為是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在管理中,人的心理與行為需要與管理環境相連,在不同的管理環境中,人的心理與行為的表現是不同的。但是,心理學研究的個體心理與行為是管理環境中人的心理與行為的基礎,了解了個體心理與行為的規律,就可以在管理環境中依據個體的表現推斷人群環境下人的各種心理和各類行為。所以,心理學研究中人的心理現象活動的規律,必然會成為管理環境中人的心理與行為研究的基礎。本節對心理學知識作簡單介紹,為學習人的心理與行為管理提供借鑒。

  一、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

  就人類而言,心理現象是產生於人類自身的一種精神和意識現象,是人腦經由感官對客觀事物的能動反應及結果。心理現象是心理活動的表現形式,各種心理現象總稱為心理。

  人在勞動、工作、學習、交往等活動中,每時每刻都要看、聽、記和思考,都會有喜、怒、哀、樂,也都會表現出自己的人格特點,這一切都是心理現象。所以,心理現象並不如人們所想的那麽神秘。

  1.心理現象的概念及分類

  心理現象就是一個人心理活動的規律。心理現象包括兩部分: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

  (1)心理過程。心理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緒、情感過程和意誌活動,簡稱知、情、意。

  1)認識過程:認識過程由下麵幾個環節組成。

  感覺。人腦經由感官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直接反應稱感覺。例如,不同波長的光波作用於視網膜後引起大腦相應部位機能活動,產生不同顏色的印象,就是一種感覺現象。感覺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皮膚覺等多種,眼、耳、鼻、舌、身是這些感覺產生的外部感官。感覺是人對客觀事物認識的起點。

  知覺。人腦經由感官對客觀事物整體的直接反應叫知覺。例如,人把一個有一定形狀、顏色、大小,裝茶水用的物品叫茶杯;把由一係列有著不同音調、音色的樂音組成的,富有節奏感的曲子聽成為某首樂曲等,就是知覺。知覺是人腦把各種感覺加以聯合的結果。知覺有空間知覺、時間知覺和運動知覺三類。實際上,正常人的感覺和知覺很難分開,心理學把它們統稱為感知。

  記憶。人對客觀事物反複感知後,在頭腦中形成較為鞏固的印象,並在需要時把印象重現出來的心理活動稱為記憶。記憶是一個識記—再認—再現的逐步深化的過程。記憶是聯結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橋梁,也是人進行知識經驗積累的保障條件。

  思維。人腦對經由感知得來的現象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揭示事物內在聯係和本質特征的心理活動叫思維。對客觀事物反映的間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維的基本特點。所以,思維能使人擺脫感性經驗的束縛,達到對事物的理性認識,並能對客觀事物作出超前反應。

  想象。想象是指人腦對從感知得來的事物表象(記憶中的事物形象)進行加工組合,形成現實生活中存在或不存在的新形象的心理活動。想象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正是通過思維活動與想象活動的結合,人們才能把握過去、預見未來和創造發明。

  2)情緒、情感過程:情緒、情感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但它們不是對客觀事物屬性、特性的反映,而是對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反映。或者說,情緒、情感是判斷客觀事物能否滿足人的需要時,人們所產生的一種肯定或否定的反映,這種反映以態度體驗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某個人想要學習的機會,家庭、學校為其提供了這個機會,滿足了他的需要,他會因此而感到高興;相反,家庭反對、學校不接納,他的需要不能得到滿足,他就會因此而感到苦惱、焦慮。他的這種高興或苦惱、焦慮就是一種情緒、情感現象。

  情緒、情感統稱為感情,是人的感情生活中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麵。情感是感情生活的一種感受和體驗,而情緒則是體驗和感受的表現。人們通常把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看成是人的情感的基本方麵,而把心境、激情和在特定條件下出現的應激狀態看成是情緒存在的基本形式。情緒、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3)意誌活動:人為達到預定目的而自覺組織行動、克服困難的心理活動叫做意誌活動。意誌活動的特點是:自覺確定行動目的,與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相聯係,對行動起激勵或克製作用。

  人在意誌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個性特征,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意誌品質的性質和水平。

  另外,在以上三種心理活動的產生和進行中,還伴隨有一種心理現象,稱為注意。注意是指人的意識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對上述各種心理活動起著維持、監督和調節作用。

  (2)個性心理。人在需要、興趣、動機、理想、信念、世界觀等方麵會有明顯差異,它們使人的行為有著不同的傾向性,對人的心理活動起推動作用。這些心理現象統稱為個性傾向性。

  每個人在處理問題和待人接物時,會表現出與他人不同的特點。有的人觀察問題仔細,有的人記憶力非凡,有的人分析問題頭頭是道,這就是人的能力差異。有的人快言快語、熱情直爽,有的人沉默寡言、拘謹離群,這是人的氣質類型的差異。有的人誠實、勤奮、公而忘私,有的人虛偽、懶惰、自私,這是人的性格差異。能力、氣質、性格統稱為個性心理特征。

  個性傾向性、個性心理特征合稱個性心理或個性。

  2.心理現象間的相互關係

  心理活動的兩大部分彼此間有著密切的、相互依存的關係。首先,三種心理過程之間的關係是:認識活動是情緒、情感活動和意誌活動產生和進行的前提;情緒、情感和意誌活動對認識活動起著促進或幹擾作用;情緒、情感活動能推動或破壞意誌活動;意誌活動對情緒、情感有調節控製作用。

  其次,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之間的關係是:個性心理經由心理過程形成,並在心理過程中表現出來;已經形成的個性心理對心理過程起製約作用。

  總之,表現在人身上的各種心理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體。由於這一特點,人們在研究心理現象時,如果想了解人的心理全貌,就應該從多角度、多側麵進行;如果想了解人的某一心理現象的特點與規律,則應以聯係的、整體的觀點作指導。隻有這樣做,才會有比較準確、科學的結論。三種心理過程之間的關係概括。

  二、心理的實質

  從古至今,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對心理實質問題的回答也經曆了從不科學向科學的轉變。這個轉變過程大致為:從靈魂說到髒腑說,再到腦髓說。或者說,從認為心理是靈魂的活動,到認為心理是心髒功能的表現,再到認為心理是腦的機能活動。人們對心理實質問題的認識演變大體經曆了5000年的時光。

  當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後,人們在其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曆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指導下,考察心物關係、探索心理實質,問題才得以科學和正確的解決。現在,科學的心理觀認為,人的心理是腦的機能,是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

  (1)腦是心理產生的器官。腦的機能活動是心理產生的物質前提。這一點已被生活實例、臨床醫學和高級神經活動研究所證實。下麵將舉例說明。

  例1:無腦兒沒有正常嬰兒的心理活動,而且很快就夭亡了。

  例2:飲酒過量者因大腦皮層受酒精麻醉,失去對皮層下中樞的控製功能,出現失語、哭笑無常、運動失調等現象。

  例3:臨床醫學發現,大腦左半球皮層額下回受損傷的病人會出現運動失語症;皮層顳上回受損傷會出現失聽症;皮層頂葉的角回受損傷會出現失讀症;皮層額中回受損傷會出現失寫症。這些病人的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均與正常人一樣完好,隻因腦損傷而造成心理失常。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心理是腦機能活動的產物,腦是心理產生的器官。

  (2)心理產生借助於條件反射。反射是在中樞神經係統參與下,機體對內外環境刺激所作出的規律性反應。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高等動物和人的反射有兩種:一種是在係統發育過程中形成並遺傳下來,因而生來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稱非條件反射。它是由於直接刺激感受器而引起的,通過大腦皮質下各中樞完成的反射。另一種是條件反射,是動物個體在生活過程中適應環境變化,在非條件反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後天性反射。它是由信號刺激引起、在大腦皮質的參與下形成的。根據結構基礎的不同,又可以把反射分為簡單和複雜的兩種。最簡單的反射是單突觸反射。複雜的反射,是神經中樞分布較廣,靠聯絡神經元組成的、複雜的鏈鎖。反射是實現機能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弧中任何一個部位被破壞,反射就不能實現。由於突觸在結構與功能上的特點,決定了反射弧上衝動的傳導隻能由感受器傳向效應器。條件反射使人產生了心理與行為。

  (3)客觀現實是心理的源泉。腦是產生心理的器官,但它不能單獨產生心理,它隻為心理的產生提供可能性條件;要變這種可能性為現實,還要有客觀現實提供必要條件。腦就像是一部機器,客觀現實就像是機器運轉的動力和原材料。如果沒有動力和原材料的保障,機器不可能生產出產品;沒有客觀現實的存在,人腦產生不了心理。

  人的心理活動不論簡單還是複雜,都可以從現實中找到其內容根據。現實中有山有海,人腦中才有“山”、“海”的印象。人有豐富的知識,因為人有與各種事物接觸的經曆。人之所以經常思考問題,是因為現實生活經常向人們提出問題;而問題之所以能得以解決,則是由於現實生活給人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材料和經驗。科學家、發明家之所以有創造發明的成果,是因為現實生活向人們提出了這種要求,並且為科學家、發明家提供了素材和原型。作家吳承恩能在《西遊記》中創造出孫悟空、豬八戒等現實生活中未曾有過的人物形象,實際上是作家把現實中的猴、豬加以擬人化的結果。以上這些事例可以說明,心理來自現實,客觀現實是心理的源泉。

  心理學就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規律的科學。管理中,人的心理與行為是心理學研究領域的一個分支。所以,本書總是圍繞著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來探討管理中人的心理與行為規律,從而預測行為,達到在管理中有效控製行為的目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