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一節 其他人物

  楊季秋

  楊季秋,男,漢族,黃陵縣太賢鄉北村人。其少時聰慧,性格剛直,凡事有主見,為同齡者所推崇。辛亥革命後,軍閥混戰,硝煙四起,土匪猖獗,明奪暗搶,苛捐雜稅數不勝數,各保甲又巧立名目,逼糧逼款,百姓叫苦連天。又加之該村新駐紮一個排的流散部隊,並被地方政府所接納,排長為安徽人,名叫壽娃。他們狐假虎威,以武力向農民催糧要款,敲詐勒索,稍不隨心便私設公堂,拳腳相對,綁票拷打已成家常便飯,廣大農民更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民國十三年(1924年)夏,偶因一次綁票,壽娃被本村青年楊萬幫以誘吃洋煙之計用紅纓槍刺死,餘皆逃竄,國民黨縣政府及地方駐軍大驚,並不斷指派便衣特務來村偵察,同時密謀報複。楊季秋得知後,以抗糧抗款自治自衛為宗旨,適時策劃組織本村青壯年成立紅槍會(當地人多喚“硬對”,即刀砍不入,槍打不進),並聯絡四鄉八鄰不願受欺壓的有誌之士。此舉迅速得到隆太塬各村積極響應,紛紛拿起刀槍與地方保甲針鋒相對。紅槍會成立後,除聘用當地有功夫的人外,還先後從河南、湖北等地請來武師指導會員練武學藝。風起雲湧的農民運動,嚇得舊官府及各保甲好幾個月也不敢到北鄉催糧要款。農民們歡天喜地,國民黨縣政府卻恨之入骨。

  民國十四年(1925年)正月十四,楊季秋正率領部分青壯年在北村福填寺(新中國成立後改為學校)內練功時,縣駐軍前來偷襲,楊臨危不懼,迅速組織還擊。紅槍會以陣亡7人的損失打退了縣駐軍的第一次進攻。3月18日縣駐軍又派一手槍騎兵連圍剿北村紅槍會,途經南村時,與南村楊蠻子、劉立得、謝領帥領導的紅槍會短兵相接,裝備精良的正規軍遭到了手持刀矛的農民武裝的頑強抵抗,在刀光劍影與周圍各村會員人人喊打聲中又一次拔腿逃離。他們怕路遇攔擊,不敢直接回縣城休整,隻好逃往洛川。

  民國十五年(1926年)三月初六,隆坊逢古會,為了顯示紅槍會的浩大聲勢,紅槍會首領楊季秋事先通知各村紅槍會負責人率領全體會員在隆坊舉行總檢閱遊行大會。這天,各村紅槍會的青壯年扛著紅纓槍,背著大刀,邁著有力的步伐,昂首闊步地從一條條小路擁向街頭。鮮豔奪目的數不清的紅纓槍、閃閃發光的大刀,在和暖的微風裏,在初春的朝陽下,緩緩湧動匯聚,給這個窮鄉僻壤的小集鎮平添了別樣生氣和無限光彩,大長了人民誌氣。

  同年12月10日晚,楊季秋率領從各村紅槍會中挑選出的身強力壯者千餘人前去攻打縣城。他們先在黃帝陵柏鬆林中埋伏起來,待午夜時破北門直奔縣衙,刺哨兵,殺死了糧秣總辦黨國瑞、土豪劣紳張喜長、張桂亭,嚇跑了縣長李覲侯,活捉了紳士劉翰丞,繳獲30多頭肥豬和不少財物,連夜將劉翰丞用鐵鏈套住脖子押往北村紅槍會大本營關押起來。

  一個多月後,劉翰丞的親友來北村紅槍會苦苦說情,願出1000銀元將其贖回,往後保證不再欺壓百姓。當時考慮到紅槍會活動經費困難,統一意見後便收下贖金1000銀元,放走了劉翰丞。不料劉回縣城後便向縣府詳細匯報了紅槍會的組織結構、武器裝備、地形地貌、規模大小等情況。經過一番策劃,縣長李覲候親自出馬前往洛川搬救兵。

  為了鎮壓這支自發組織起來的農民武裝,民國十六年(1927年)3月18日,洛川駐軍旅長楊滾親自率領全副武裝、彈藥充足的手槍隊120多個騎兵,一路塵土飛揚地殺向北村。紅槍會首領楊季秋聞訊後一麵命令土城牆頭的會員擂響戰鼓,緊急集合,一麵商議應對之策。正在田間勞作的村民聽見鼓聲後,急忙趕回家去拿武器,老弱病殘的拖兒帶女,有的去投親戚,有的回家躲藏了起來。土城內一個大院子裏人們匆匆來往,楊季秋和村上幾個有見識的人正在商議如何對付敵人。當時,有人主張在大道旁選擇有利地形打埋伏戰,充分利用巷道消滅敵人,而多數人則主張固守城內待援。北村土城三麵環溝,城牆高厚,易守難攻,這樣便擬定了守城待敵的方案。

  上午10時許,人們在土城牆頭望見縣長李覲候同楊滾率領的120多荷槍實彈的鐵騎,殺氣騰騰地衝進村內。他們見各家大門緊閉,街道空無一人,便命令士兵將土城口圍得水泄不通,幾個當官的則將馬拴在較遠的樹下,轉來轉去,長時間查看地形地勢,商討攻城方略,一麵不斷鳴槍警告,喊叫投降。土城內的紅槍會也不甘示弱,他們爬在城牆頭上,用自製的火槍、土炮(俗稱抬槍,也有的叫狗娃子炮,現該村的鐵碾樁就是當時的炮筒)不時向敵人還擊。

  正在楊滾抓耳撓腮無計可施時,恰巧有一常來賣菜的半殘廢人擔著一擔菜進了村,他們便硬逼著他擔了一擔麥草把城門點著,還在護城門牆上挖了個洞,不停向城內射擊,城內群眾提心吊膽,頓時慌作一團,有的老弱病殘及婦女兒童便打開後城門向溝下跑去,而青壯的則繼續與敵周旋,決心戰鬥到底。附近的奎張、南村、魯村、阿黨、康村、丁村、唐乎村等紅槍會成員聞訊後,紛紛前來支援,又將楊滾團團圍住,因大都是紅纓槍及大刀,靠近不得,隻有零星的土槍向敵人還擊,夾雜著四麵八方的喊打之聲,敵人心驚肉跳,縮頭縮腦,陸續退往土城門口。

  這時城門被燒開,楊滾便命令士兵向裏衝殺,而埋伏在護城門牆後的紅槍會成員則占據有利地形,進來一個戳死一個,接連刺死數人後,其餘士兵嚇得麵無血色,渾身發抖,畏縮不前。楊滾見狀,又生一計,叫士兵喊話,答應談判求和,具體事宜要與楊季秋當麵商討。楊季秋考慮到全村老少的安全,又自信久練氣功,刀槍不入的本領,便不顧同夥的阻攔,答應談判。楊季秋出城,麵無懼色,徑直向楊滾走去,楊滾突然拔槍連連射擊,楊季秋應聲倒地。一聲令下,眾士兵在當官的威脅下硬著頭皮蜂擁進入尚有煙火的城門。城內頓時槍聲、喊殺聲、馬叫聲響成一片。一頓飯工夫後,紅槍會成員見大勢已去,便打開後城門逃往東溝。待敵回師後,四鄉會員及本村老幼方得回村。隻見土城內屍橫遍地,血流成河,慘不忍睹。鄰村的會員在料理完每個死難者的後事後,也紛紛返回。此次交戰,紅槍會有50餘人血染黃土。威赫名振的農民首領楊季秋被殺害,時年37歲,抗糧抗捐運動被鎮壓。

  張學讓

  張學讓,乳名學堂,1913年出生,黃陵縣太賢鄉四聖村人。8歲入私塾,曾先後在延長縣、延安縣、西安市等地方讀書。1937年10月加入少先隊,193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秋回到家鄉中部縣(今黃陵縣),任橋山小學校長。同年11月在中部加入國民黨。曾先後在洛川縣中、中部師範、涇陽省立、銅川師範及眉縣高級中學任教。擔任過教務股長、訓導主任等職務。1941年在洛川加入三青團。1945年5月,進入國民黨政界,擔任洛川專署視察、商縣專署科員、陝西省議會參議員、黃陵縣臨時參議會副會長、三青團籌備主任、西安三青團訓練委員會秘書等職務。1947年在黃陵縣拉攏地方勢力,並通過陝西省三青團幹事楊爾瑛的活動,競選為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同年又在西安與共產黨組織取得聯係,要求到延安進陝甘寧邊區工作,未獲批準,複留西安。1949年3月地下黨組織遭到破壞,張學讓化裝脫險回到黃陵。

  新中國成立後張學讓曾在臨潼華清中學,西安市立二中任教師,1952年以曆史反革命罪被政府判處管教3年,1954解除管教,恢複政治權利。1964年去世,終年51歲。

  楊長青

  楊長青,字麟亭,1926年出生,黃陵縣太賢鄉北村人。為抗擊日寇,救國救民,1942年離開學校從軍,後於奉天(今沈陽)、奉化(今浙江)等地學習軍事及文化知識,1949年大陸解放時流落於香港。隻身飄零,舉目無親,難以糊口,無以為計,故以擦皮鞋、打零工艱難度日,有時亦長街沿門乞討,後在鄉黨及同學的幫助下入校讀書,兩年後去台北繼續深造。由於背井離鄉,身無分文,多年都是白天念書,夜晚靠擦皮鞋、碼頭搬運物資勉強支撐。一天中午放學後囊中空空,無以填腹,在教室泣哭,偶遇台北教育界視察學校,一好心高官知情後慷慨解囊,使其修完學業,後留學於美國,獲商學士及碩士學位。1963年進入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供職於教育司,期間足跡遍及世界各國。1973年離任後加入美國國籍,在新墨西哥州葛爾布萊市任教多年。1985、1987年曾兩度回鄉祭祖,1992年臘月已購好機票,欲攜妻兒回鄉過年,因病突發未能成行。1993年正月在台北辭世,終年67歲。其長子取名念陵,次子取名念祖,足見其難盡之鄉情。

  張俊傑

  張俊傑,男,漢族,1914年2月出生,黃陵縣橋山鎮韓塬村人。

  1935年在西安偽軍特種訓練班受訓,後任橋山鎮偽聯隊副隊長、隆坊鎮壯丁訓練分隊隊長;1937年任敵五十八軍暫編第二旅一團二營四連連長;1940年加入國民黨;1945年任黃陵縣後備隊中隊長;1946年經張好智同誌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候補黨員);1947年3月任胡匪進攻延安突擊隊隊長,後任黃陵縣自衛營副營長,10月任三區保安團一營機槍連連長;1948年3月8日接受中共洛川特委命令,組織策動了敵軍三個連隊起義,3月10日,黃陵和平解放;後轉為中共正式黨員,任黃龍軍分區獨立二十二團三營副營長;1948年10月蒲城戰役失利被俘,1949年4月釋放,經一野政治部保衛部審查後交西北軍區政治部軍法處;1949年10月送西北軍區政治部教導大隊學習,結束時該大隊對其作出“開除黨籍,撤銷副營長職務,分配後方工作”的處理決定;1950年2月經陝甘寧邊區政府撫恤委員會審查後返鄉勞動;1990年1月,蘭州軍區政治部、紀檢委作出“關於張俊傑同誌曆史問題的決定”,1992年10月,延安地委組織部根據該決定,同意其恢複公職,辦理離休手續;2004年12月逝世,終年90歲。

  賀生華

  賀生華,字振中,男,漢族,1922年11月出生,黃陵縣倉村鄉真村人。

  1938年4月在店頭胡家溝放牛時被國民黨軍隊拉壯丁,送往山西閻錫山部隊參加抗戰,期間曾參加常山、柳林、齊口、軍渡、五龍宮、觀王廟、牛王廟、化靈廟、馬匹山等戰鬥,後入軍校學習並升任副營長;抗戰勝利後,曾參加太原日軍投降交接儀式,後任閻錫山部隊兵站參謀;1948年5月,兵站遷至青島,後隨軍入台;入台後,先做小生意維持生計,後發憤苦讀,考取高級公職資格;1959年就職於台灣地區國民黨政府檢察院審計部,任審計職務,工作中結識了辛亥革命元老於右任、蔡屏藩等,曾寄回於右任、蔡屏藩、閻錫山為其書寫的書畫多幅,並在清明節黃帝廟舉辦的書畫展覽中展出;1990年退休。

  1990年4月清明時節,首次偕夫人回到家鄉黃陵縣,參加了公祭軒轅黃帝典禮。1993年8月16日,第三次返鄉,出資5900美元(約合人民幣5萬元),設立“賀生華獎學基金會”,支持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19日,黃陵縣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賀生華先生為發展家鄉教育事業捐資助學儀式”,縣上領導陳學仁、崔文瑞、賈永錄、郭興才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出席。

  1996年8月,時任中共黃陵縣委副書記的楊曉鶴攜3名黃陵少年兒童參加由國務院組織的“第21屆和平小天使兩岸互訪活動”代表團赴台時,賀先生在台北“中山紀念館”熱情接待並宴請了楊曉鶴一行,並贈送了紀念品。

  賀生華先生雖長期寓居他鄉,但依然心懷祖國,心係家鄉。堅持收看大陸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和“春節聯歡晚會”,關心祖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捐資興學,痛斥台獨,迫切盼望海峽兩岸早日和平統一,共同發展。

  蔡漢傑

  蔡漢傑,字功甫,男,漢族,1914年出生,黃陵縣倉村鄉倉村人。初中文化,中國國民黨黨員。

  1932年被國民黨抓壯丁到延安民團訓練班受訓,受訓結束後派任宜君縣民團訓練員。國共合作時期,任店頭抗敵後援會常務委員。1938年,任宜君縣西區社訓隊中隊長;1939年在西安幹四團受訓並加入國民黨。曾任宜君縣國民兵團隊長,自衛大隊副隊長、監碉隊保安第四團連長。1947年解甲歸裏,1951年接受管製,1979年解除管製。

  1983年,先後自費走訪山西、陝西等縣、市,調查了解倉村的曆史事件,征集編寫鄉土民俗史料,曆時三載,三易其稿,於1985年完成了40餘萬字的《倉村村史》編寫工作。該《村史》內容豐富,史料翔實,結構合理,開創了黃陵以村修史之先河,為研究和傳承地方鄉土和民俗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據。

  曾被黃陵縣政協、宜君縣政協以及黃陵縣誌辦聘請為特邀編輯,撰寫的許多文稿被《黃陵縣文史資料》《宜君縣文史資料》《黃陵縣誌》收錄,個人被評為優秀編輯。

  左延寧

  左延寧,男,漢族,1961年5月出生,陝西省黃陵縣人。大學學曆,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共黃陵縣紀委副主任,實用新型熱風采暖爐灶發明者。

  1980年12月參加工作,先後在延安市人民銀行、黃陵縣水利局、黃陵縣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1984年7月考入陝西電大黨政管理幹部專修專業,學習兩年。

  1988年10月29日,左延寧設計的一種熱風采暖爐灶通過專家論證,並申請國家專利。同年12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局審查通過,決定授予左延寧發明專利權,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局局長高盧麟簽發了專利權證書。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