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一、北宋“將門”現象探析

  ――對中國古代將門的斷代史剖析

  提要:中國古代長期存在“將門”的現象,這種將門在軍隊及國防中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北宋時期,將門現象依舊突出,出現了或幾代為將,或數世統軍的情況,甚至還有與北宋王朝相始終的武人家族。本文即以北宋為斷麵,對中國古代將門現象進行斷代史的剖析。內容包括北宋將門的具體情況,其形成的原因與時代特征,以及產生的積弊及消極影響。

  中國古代史上,長期存在“將門出將”之說,即指幾世從軍及產生將領的現象。就中國曆代王朝的發展總體而言,將門還構成了武將群體中的骨幹力量。北宋時期是中國封建時代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若以此為斷麵加以集中考察,可以對中國古代“將門”現象的基本特點予以揭示,並能夠對其在國防和軍事活動中的地位進行評估。需要說明的是,目前學術界對北宋個別武將世家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從整體上探討北宋將門現象的工作,尚明顯不足。因此,進行這方麵的研究很有必要。

  一

  將門現象在北宋以前已長期存在,並成為軍中影響甚大的一種傳統。據《史記》卷七五《孟嚐君傳》記載,孟嚐君早年曾對其父曰:“文(孟嚐君名田文)聞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可見“將門有將”之說在孟嚐君之前當流傳已久。以後,此說更成為傳播甚廣的諺語。如曹魏時,曹植在上疏中有“諺曰:‘相門有相,將門有將’”的言辭;南北朝時,同樣的諺語見諸史籍記載;隋煬帝也對群臣曰:“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故不虛也。”揆諸史乘,還有類似的記載。如西漢時,趙禹對大將軍衛青說:“吾聞之:‘將門之下必有將類。’”等等。

  先秦時期,將門世家頗為活躍,著名者如:秦國自王翦之後,王氏三世為名將(王翦、王賁和王離),蒙氏兩代為名將(蒙驁、蒙恬和蒙毅);趙國之趙氏兩世為主帥(趙奢、趙括)。還有樂羊、樂毅及樂乘等幾世在數國統軍的現象。這一時期,最突出者則莫過於楚國的項氏世將,如太史公所稱:“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秦漢以降,“將門出將”的現象依舊綿延不絕。如秦漢時之李氏將門,先後出名者有李信、李廣、李蔡、李當戶及李陵等數世,號“李氏世將”;周勃、周亞夫兩代則皆居西漢大將之位。在漢代,因隴西等六郡“處勢迫近羌胡,民俗修習戰備,高上勇力鞍馬騎射”,故良家子弟往往從軍而產生將門,如趙充國便因此成為西漢中葉名將,其子趙邛亦追隨至中郎將。與此同時,辛武賢與其子辛慶忌以軍功分別至破羌將軍、左將軍,辛慶忌之諸子也繼為將領,“皆有將帥之風”。兩漢之際的耿□,在東漢的建立過程中功勳卓著,為一時名將,以後其子弟也多為將領,史稱:“三世為將。”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高門世族把持軍權的現象更為突出。如孫吳之陸氏,自陸遜掛帥之後,其子陸抗繼拜大司馬、荊州牧,領兵鎮守荊州重鎮。陸抗死,其子“晏及弟景、玄、機、雲,分領抗兵”,其中陸晏和陸景兄弟官至裨將軍、偏將軍。隋唐時期,軍隊中繼世為將的現象同樣非常普遍。如隋朝名將韓擒虎出身將門,其父居北周大將軍之位,韓擒虎之弟韓僧壽亦為隋將,其家族統軍者多人,故修史者曰:“韓擒虎累世將家,威聲動俗。”唐初名將薛仁貴之後,其子薛訥繼為大將,“後突厥擾河北,武後以訥世將,詔攝左威衛將軍、安東道經略使”。薛仁貴弟薛楚玉及其子薛嵩、其孫薛平、其重孫薛從,則數世為將。中唐名將張守□一門三世為將,名振河西;出身將家的李晟,“世以武力仕,然位不過裨將”。但自李晟立功成名後,家族數代統軍為大將,其子李□又再為名將。至於中唐以後、五代之時,藩鎮割據下的世代為將、壟斷軍職的現象,更屢見不鮮。如典型的河朔三鎮的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之類。這當然又是一種特殊背景下的極端化現象。

  二

  唐宋之際,中國社會在諸多方麵出現了重大轉折,已得到學界的認同。然而,包括“將門”現象在內的許多根深蒂固的傳統卻延續下來。北宋時期,“世為將家”依然為當世軍中一種頗為普遍的現象,而將門也始終在當時武將群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從時間上來看,將門大致可分為宋初開國將領、遺臣故將,和之後曆朝成長起來的將帥之家三類;從地位上看,將門又有高低之別。以下依據前後順序,對時間上劃定的三類將家分別考察,並就一些典型家族進行必要的剖析。

  1.開國將領之家

  北宋初的開國將領,或因“翊戴之功”加官晉爵,或因深受信任分據要職,或以善戰成為軍中將官,從而構成了當時武將群體中的核心力量。雖然宋太祖隨之收奪了功臣大將的兵權,但卻保留了包括其在內的開國將領諸多方麵的特權,特別是子弟蔭補武職、優先遷轉的待遇,甚至給予其與皇室聯姻的禮遇,而這一做法為後世嗣君所承襲。因此,便造就出一批將門之家,綿延數代,幾世為將。

  宋初的功臣大將,主要有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琦、張光翰及趙彥徽諸將,以及李處耘、韓重□、羅彥□及王彥升等人。通過查閱《宋史》諸將傳、《續資孜通鑒長編》以及宋代有關碑傳等文獻,可以清楚地看到,除張光翰、趙彥徽、羅彥□及王彥升四人子嗣情況不詳外,其餘諸家都有繼世為將的記錄。

  宋初功臣大將中繼世濰將者以張令鐸和韓重□兩家為代表。其中張令鐸在初居侍衛馬步軍都虞候的高位,韓重□在宋太祖朝曾任殿前都指揮使的要職。張、韓兩人之子,有加官西上□門使、領綿州刺史,出守西部重鎮原州者;有長期出任鎮、定、高陽馬步軍都鈐轄,成為河北前線有名邊將者;還有官至左屯衛大將軍、領遙郡團練使者等。

  宋初功臣將門中三世及以上為將者,以石守信、王審琦和李處耘三家為突出。石守信是宋太祖建國的主要支持者,曾任三衙最高軍職的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石守信諸子皆以蔭徹武職,其中長子保興曆延州路副都部署、及知澶州等,拜棣州防禦使。石保興之子元孫在宋仁宗朝曆殿前都虞候及�延副都部署等,加觀察使銜,躋身高級將領之列。石守信另一子保吉,以娶延慶公主的緣故,在宋太宗朝已授節鎮。宋真宗朝,石保吉曾出任河北諸路行營都部署。景德初,宋真宗北上親征,石保吉又承擔護駕重任。其子從武者,也官至武階中的諸司使。

  王審琦在宋初任殿前都指揮使,其九子皆以父蔭補武職。長子承衍以駙馬身份在宋太宗朝授彰國軍節度,先後出知天雄軍府、貝冀都部署等職,為河北駐軍重要將領。次子承�,曆知延、代、並州等,“皆兼兵馬鈐轄”。王審琦其餘諸子,則為西上□門使以下武官。王氏第三及第四代後裔中,不乏諸司使及領刺史者。

  李處耘是宋初的樞密副使,曾多次參與用兵。其次女為宋太宗皇後,諸子皆繼世為將,而以繼隆、繼和兄弟最為出名。李繼隆“以父蔭補供奉官”。宋太宗即位後,曆河西行營都部署以及侍衛馬軍都指揮使等將帥之職。景德初,宋真宗赴澶州,李繼隆又率軍護駕。史稱“公二紀宿衛,四換節旄”,“功臣之號,凡三加焉”。李繼隆死後,與故相李沆、王旦同配享於宋真宗廟室,可見被視為一代最重要的武臣。李繼和長期鎮守邊陲,在宋真宗朝出任殿前都虞候,領端州防禦使。李繼隆另一弟繼恂,官至洛苑使、順州刺史。李氏第三代仍繼續為將,其中李繼隆之子昭亮“四歲,補東頭供奉官”。曆北方前線守將,遷步軍及殿前副都指揮使等要職,成為又一代禁軍大帥。李昭亮之子惟賢,曆知冀州等,領遙郡團練使。李繼隆從子昭遜,至供備庫使。

  根據以上情況可見,宋初功臣諸將不僅本人為當時禁軍的重要將領,而且其子弟也因家門背景在武職上獲得順利發展,遂出現了幾代為將的現象。

  宋初功臣大將之外的開國將領,大致包括入宋後獲得節鉞者及以下將領,由於他們大多原本官爵不算顯赫,與前朝關係相對較淺,因而受到趙宋王朝的重用。如王全斌、郭守文、尹崇珂、劉廷讓、崔彥進、張廷翰、張瓊、楊信、曹彬、潘美、黨進、馬全義、何繼筠、李進卿、李漢超、李謙溥、荊罕懦、賀惟忠、李漢瓊、劉遇、李懷忠、米信、田重進、劉廷翰及崔翰等等將領。他們雖在地位及特權上不及功臣,但因不斷得到拔擢,加之人數更多,也湧現出很多將門世家,其中既有幾代為將者,也有一世多人揚名軍旅者,從而在總的影響上也超過功臣之家。其代表主要有楊信、何繼筠、李漢超、李謙溥、王全斌、馬全義和曹彬諸家。

  楊信在入宋後,曆殿前都虞候和都指揮使等要職。其弟楊嗣,是宋真宗時禦遼名將,曆定州及鎮州路副都部署等,拜保州團練使。楊信另一弟楊讚,“以兄故得掌禁旅,累資朝著至牧守焉”。何繼筠在宋初長期駐守棣州,後拜建武軍節度。其子何承矩在宋太宗和真宗朝,長期鎮守滄州、雄州等要地,又兼河北緣邊安撫使,為當時前線重要守臣。何承矩諸子也多蔭補武職。宋初名將李漢超長期鎮守關南,授觀察使。其子守恩,少隨父從軍。“漢超卒,擢為驍猛軍校,累官至隴州刺史、知靈州”。後遇夏軍伏擊而死,同時死難者還有其子望之、其弟守忠等。由此可窺見李氏將門一斑。李謙溥在宋初鎮守隰州,官至團練使。其長子允則曆鎮定高陽三路行營兵馬都監、知鎮州等,終寧州防禦使;其次子允正先後任�延及鎮定防區將官等,積官客省使、遙郡團練使。宋初大將王全斌曾為征討後蜀之役的主帥。其諸子多為武職,其中審鈞曾任廣州兵馬鈐轄等。王審鈞之孫凱,在宋仁宗朝任馬軍副都指揮使等。王凱之孫詵,娶蜀國長公主,官至留後。

  馬全義為宋初勇將。宋太宗時,其子知節以蔭補供奉官,年僅十八歲便奉命監彭州兵。在宋真宗朝,先任�延地區統軍官,後遷樞密副使和知樞密院事等要職,成為參與大政的武將最高代表。據王安石記載:馬知節死,其子洵美“終西京作坊使、英州刺史”;另一子之美,“終內殿承製、□門祗候”。其孫輩十六人,其中“慶宗今為右班殿直,慶崇今為文思使、知恩州”,皆為武官。

  在上述簪纓世家中,最為突出者還是曹彬家族。對曹氏一門稍加考察,頗能加深對北宋高級將門的了解。曹彬出身後周外戚、親信,但因入宋後表現忠謹謙恭,從而贏得三朝的信賴,先後出任征討南唐的主帥和雍熙北伐的主力大將,兩為樞密使,死後封王,與故相趙普同配享於宋太祖廟室,可謂極武將之榮。正因為曹彬的受寵,其子弟便在武途中獲得顯著發展。僅曹彬死時,其親族、門客及親校就有十餘人被授官。據李宗諤《曹武惠王彬行狀》記載:曹彬七子:璨、□、瑋、□、□、□及琮,惟有□為文官,其餘六子皆為武臣,又以璨、瑋及琮在軍中的地位最高,影響也最大。

  曹璨,“以父任為供奉官,彬為上將,璨常從行”。在宋太宗時代,長期為前線守邊。宋真宗朝,曹璨曆馬軍副都指揮使、殿前都指揮使等三衙要職,授節鉞,“在禁衛十餘年”。曹瑋為宋真宗時西北名將,曆知渭州、秦州及�延路副都部署等。天禧中任簽書樞密院事,又參與最高軍事決策。後因遭宰相丁謂所忌,改定州都部署等,拜節鎮。曹琮也有與兄長相同的經曆,後在宋仁宗朝曆步軍及馬軍副都指揮使等,再度成為禁軍三衙將帥。

  因資料所限,可查到的曹彬第三代後裔人數雖不少,但已不完整,並且事跡也多不詳。現據史料考證可知,他們中為武臣者有:曹璨之子儀,曹瑋四子僖、倚、□、倩,曹琮之子□、修,曹□之子佾及傅等人。而真正有事跡可述者主要有儀、僖、□及修幾人。據記載:曹儀遷軍職至步軍都虞候。景�初,當其同宗女被冊為宋仁宗皇後時,曹儀“乃請解軍職,而易廉車之任”;曹僖武職至禮賓使,曾為儀州守將;曹□官至供備庫副使,死於對夏戰爭中;曹修則曆洛苑副使兼□門通事舍人等,曾任“廣南西路同體量安撫經製賊盜”,為南疆帶兵武將。另外,曹佾、傅昆仲乃宋仁宗曹皇後同胞兄弟。其中曹佾曆殿前都虞候、知澶州等,授節鉞;曹傅則官至榮州刺史。其餘同輩官高者為皇城使、防禦使,低者為大小使臣。

  在曹彬第四代及以後的子嗣中,任將職者仍綿延不絕。曹佾之子評在宋徽宗朝曾任馬軍副都指揮使,授節鉞;另一子誘至安德軍節度使,曾以樞密副都承旨的身份權勾當馬步軍司公事。曹誘之孫�尚公主,繼為武職。曹璨、瑋及琮的後裔,也有統軍為將者,其中曹誦在宋哲宗、徽宗時,曆任馬、步軍司主官;曹琮之孫詩為駙馬,擔任武職。特別值得提到的是,到北宋滅亡之際,曹氏後人曹□仍為禁軍大將。郭倪《侍衛馬軍司題名記》又作曹□,還有記載作曹�。據宋人王明清雲:“曹武惠諸子,名連玉字。玉字生人字;慈聖光獻,昆季也。人字生言字,言字生日字,日字生水字,水字生絲字。”可見曹�當為曹□之誤。如作曹□,便意味曹彬一門為將五代,若作曹□,則說明曹氏六世將門。從曹彬到曹□數代統軍,可謂與北宋王朝相始終。

  2.遺臣故將及其後裔

  北宋建國初,前朝遺臣故將雖因不屬於趙宋勳臣、親信,無法得到重用,但因一部分人得以留用,加之原本地位頗高,故不僅其本人在短期內扮演樞相、將帥的角色,而且其後裔中也不乏躋身武將者,這樣也形成了一批將門。如魏仁浦、吳廷祚、符彥卿、韓令坤、慕容延釗、王景、郭從義、武行德、侯益、孫行友、趙晁及折德□等等,其中以吳廷祚、慕容延釗、侯益及折德□諸家為突出。

  後周樞密使吳廷祚在宋初得到留用。吳氏共有六子,長子官至定州鈐轄;次子曆知成都府等,授西上□門使;另一子元□為駙馬,授節鎮,在出知潞州時,“遂分領澤、潞、晉、絳、慈、隰、威勝七州軍戎事”。其餘子孫亦多為武臣。慕容延釗在宋初遷殿前都點檢,曾任荊湘之役主帥。其弟延忠至磁州刺史;延卿至虎捷軍都指揮使。其子皆為武官,其中次子德豐長期守延州、靈武等要地,加團練使銜;其從子德琛,“以延釗蔭補供奉官”,曾任並代鈐轄。慕容氏第三代後裔雖繼續從武,但地位已降至使臣。舊藩鎮侯益五子,入宋後中除一人為文官外,其餘皆居武職。其孫輩多為武官,其中侯仁矩在宋初曆祁、雄二州刺史,“治軍有方略”。侯仁矩子延廣,在宋太宗時出任知靈州兼兵馬都部署,以對付李繼遷勢力,後死於任上。其子孫仍多為武官。

  折德□家族既是北宋將門的著名代表,也是舊藩鎮和蕃將中的特殊世家。折氏出身黨項族,五代時割據府州。宋初,折德□聽命,遂繼續留用。折德□死後,其家門長期承擔鎮守府州重任,以防禦西夏。其中折德□長子禦勳、次子禦卿還獲授節鉞,五世孫可適為宋神宗和哲宗朝名將,曆涇原副都總管等,遷步軍都虞候,拜節鎮。史稱:“雖不無世卿之嫌,自從阮而下,繼生名將,世篤忠貞,足為西北之捍。”

  3.宋太宗朝以後的各代將門之家

  宋太宗朝以後,不斷產生的將領隊伍,其後嗣因同樣獲得各方麵的特權和機會,這就為其從軍為將創造了必要的條件,遂不斷孕育出新的將門之家。

  從有關史料可以看出,在宋太宗朝至北宋末的將領家族中,不少都有繼世為將的情況,如楊業、王超、高瓊、範廷召、葛霸、呼延讚、丁罕、張凝、曹利用、馮守信、張耆、夏守恩、狄青、趙振、姚兕、種世衡、王□、宋守約、劉仲武、苗授、和斌及劉延慶等等將家。像張凝在宋真宗朝至殿前都虞候,其子昭遠則先後出任�延路兵馬都鈐轄及步軍、馬軍都虞候等,可謂兩世為三衙管軍;事跡不顯的丁罕,在宋太宗及真宗朝曾任步軍都虞候。其子守德雖無明確官爵記載,但據史稱“能世其家”可知,當繼續從武為將。據王安石所書神道碑反映:馮守信至步軍副都指揮使,授節鉞,其子十三人中,雖多為下級武官,但也有至諸司副使者。宋仁宗朝大將劉平死後,其子季孫曆兩浙西路兵馬都監兼東南第三將等。而在他們中尤以楊業、王超、高瓊、姚兕及種世衡諸家為突出。

  抗遼名將楊業出身將門,入宋後任判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加雲州觀察使。楊業戰死後,其子弟多遷補軍職。其中長子延昭在宋真宗朝又以河北守將聞名,曆知保州兼緣邊都巡檢使及高陽關副都部署等,加莫州防禦使。楊延昭子文廣,曾追隨範仲淹於對夏前線,又“從狄青南征”。治平中,遷步軍都虞候。楊業一門為大將三世,是北宋將家中的傑出代表。

  王超為宋太宗和真宗朝馬步軍都虞候,曾任河北前線主帥。其子德用在宋仁宗朝出為大將,入居樞相。王德用弟德基,官至延州觀察使、�延經略使;德恭,官至蘄州刺史。“魯公(王超)之孫二十八,皆以材武聞於時,繼登顯仕,或遙領州郡,或擢在橫班。”其中王德用子鹹融,官至眉州防禦使;王德用長子鹹熙早卒,生二子,“伯諱澤,以強敏習知民政,累典州郡,終皇城使。仲諱淵,字巨源,結發為右侍禁、□門祗候,七遷至皇城使、□門通事舍人,更曆煩使,出權陝州兵馬鈐轄”。王淵死,其子孫仍有繼續為將者。宋人評價道:“觀國朝以來將相大臣子孫保有其家室迨數世而不墜門法者,不十數家,而建雄軍節度使、魯國武康王公其一也。”

  同樣曆仕宋太宗、真宗兩朝的三衙大帥高瓊,其後嗣為將的情況更為突出。《宋史・高瓊傳》記載高氏有七子。其中繼勳曆步軍及馬軍副都指揮使等,授節鉞;繼宣曆涇原路鈐轄兼安撫使等,授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眉州防禦使。又據王□於熙寧時記載,高瓊共有十四子,繼勳、繼宣之外諸子從武情況為:繼忠,四方館使、榮州團練使;繼和,崇儀副使;繼倫,西頭供奉官;繼密,內殿承製、□門祗候;繼隆,引進使、陵州團練使;繼元,東上□門使、嘉州刺史;繼荀,右侍禁;繼芳,供備庫使、忠州刺史;繼�,左侍禁;繼豐,供備庫使、昌州刺史;繼敏,內殿承製;繼昌,西頭供奉官。高瓊孫輩情況為:“西京左藏庫副使遵度等六十三人”;曾孫輩:“左班殿直士先等一百四十五人”;四世孫:“東頭供奉官公庠等七十一人”;來孫:“右班殿直世祚等十三人”。需說明的是,高瓊孫輩以下任職情況,僅為王□所見,自然不表明最後的官爵,同時各代又隻提及最長者,則其餘者也不能顯現。如高瓊孫輩中的遵裕是西陲重要守將,曆秦鳳路沿邊安撫副使及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等,加團練使;高瓊四世孫公紀至集慶留後;高瓊五世孫世則在北宋末官東上□門使、華州觀察使等。

  姚兕之父姚寶原為普通武將,戰死於定川砦之役。姚兕在宋神宗朝曆�延路總管等,累遷東上□門使、通州團練使。其弟麟,“亦有威名,關中號‘二姚’”。宋徽宗朝,姚麟遷至殿前都指揮使。姚兕之子雄、古,也是當時有名的邊將。其中姚雄“年十八即佐父征伐”,後至步軍副都指揮使,授節鉞。史稱:“熙河十八年間更十六帥,唯雄三至,凡六年”;姚古“亦以邊功,官累熙河經略”。靖康元年,勒兵勤王,為河東製置使。姚古之子平仲,早年在西北為將,靖康間以領兵夜劫金營失敗而被貶。從姚寶算起至姚平仲,姚氏將門在北宋中後期凡四世。

  種世衡為宋仁宗朝禦夏名將,其子古、諤、誼,“皆有將材,關中號曰‘三種’”。種古曆知鎮戎軍及環慶路鈐轄等;種諤曆�延副總管等,遷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種誼曆熙河副將、知蘭州等,加保州團練使。在種氏第三代中,種樸曆知河州及安撫洮西沿邊公事等,後戰死;種師道“以蔭補三班奉職”,曆涇原都鈐轄及馬軍副都指揮使等。從童貫討伐燕京,為都統製。靖康時,曆同知樞密院、京畿兩河宣撫使及河北、河東宣撫使等,一時成為軍中柱石;種師中至步軍及馬軍副都指揮使。靖康之難中,任河東路製置副使,戰死沙場。元人修史時指出:自種世衡後,種氏一門“至師道、師中已三世,號山西名將”。

  三

  北宋時期,將門的情況已如上所述。如僅以《宋史》中的武臣列傳為線索,便可以清楚地看到將門出身者在武將群體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那麽探究這種現象長期存在的原因的話,不難發現既有承襲曆史傳統的因素,也有北宋本身製度和政策的關係。

  自秦以降,文官在選任上呈現出日益製度化的趨勢,如先後出現的征辟、察舉、九品官人法及科舉等選官製度雖存在許多弊端,但畢竟獲得製度上的保障,並且逐漸發展完備。而武官在選舉和培養上卻基本缺乏製度化,除了秦漢開國時的軍功爵及唐宋短暫的武舉製外,大致上缺乏完整的選舉製度。因此,在選拔、任用武將的過程中,人為因素(特別是世襲製殘餘)的影響更大。同時,文官隊伍的培養有學校製度的支持,如太學、國子監及各類官私學校源源不斷地培養後備文官。而培養武官的專門學校,卻幾乎不存在。這就造成軍事才能的培養主要依賴軍營和戰場上的實際鍛煉。最後,武將的升遷傳統上側重於實效性的軍功以及論資排輩,而較少考慮係統的文化素質及道德標準。正因為如此,武將之家擁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其子弟生長於軍旅,耳濡目染兵戎,有更多的機會參與軍事活動。此外,傳統上練兵習武還具有濃厚的保密性,甚至於傳子不傳女,這也使將門獲得有利的條件。於是,長期以來武將後備隊伍的培養,遂主要依賴軍隊內部,特別是武將家族來完成。這便形成將門出將的傳統,宋王朝遂不能不深受其影響。如宋仁宗朝,範仲淹在言及任將時所承認:“將門出將,史有言焉。”

  就北宋而言,又有自身維持將門存在的製度及政策。首先,北宋在中唐、五代的基礎上,進一步推行募兵製度,從軍遂更加職業化。在北宋募兵製下,以“天下失職獷悍之徒”組成的軍人地位低下,以從軍為職業並贍養家庭,也隻能以軍營為家。北宋軍士、普通武官的子弟通常既缺乏必要的文化素養,又少有其他謀生出路,於是舉家從軍便成為必然的結果。而宋統治者從穩定軍隊和兵源的目的出發,也有意培植軍人子弟安心軍營。如宋真宗曾表態:“朕念取農民以實軍伍,蓋非良策。惟軍伍之家悉有子弟,多願繼世從軍,但慮父兄各隸一軍,則須分別,以此不敢應募,今可曉諭許隸本軍。”當時的樞密使王欽若附和道:“此輩常從父兄征行,兵甲位伍,熟於聞見,又免廢農畝而奪耕民,真長久之畫也。”韓琦在熙寧初也指出:“諸軍多是弟侄子孫以父兄尊屬在軍,遂願投本營同活;或無子孫者,即召本營人為舍婿,冀一身有托。更有堂從疏屬有服外親充軍,後有卑幼補為人員。”甚至還將戰死者後代編入軍中,所謂:“士死國,賻賞其家,涅其孤兒,使繼衣廩。”因此,軍人、武官子弟深受軍旅生活影響,自幼熟悉弓馬,武將便成為其傳統發展和追求的主要目標,這就構成了孕育將門的一個重要基礎。現舉突出的例證如下:

  出身行伍家庭的呼延讚,在宋太祖、太宗兩朝成為將官,以勇猛敢戰著稱。雍熙四年,呼延讚被宋太宗召見,他“具裝執�馳騎,揮鐵鞭、棗槊,旋繞廷中數四,又引其四子必興、必改、必求、必顯以入,迭舞劍盤槊。賜白金數百兩及四子衣帶”。史稱呼延讚“遍文其體為‘赤心殺賊’字,至於妻孥仆使皆然,諸子耳後別刺字曰:‘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呼延讚曆保州刺史、冀州副都部署等職,加團練使銜。呼延讚卒,其子必顯又被擢為軍副都軍頭。可見其家滿門從軍,具有典型的傳統將門色彩。

  第二,宋太祖在實施“收兵權”的同時,對武將上層又進行了拉攏收買,給予其家族諸多方麵的優待。甚至采取了與其聯姻的做法,以爭取他們的效力,並化解彼此的矛盾。如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將帥不僅獲得了安保富貴的待遇,而且數家與皇室建立了婚婭關係,宋人對此大加讚賞。宋太宗登基後,將乃兄這一手做法沿襲下來。由此遂形成拉攏上層武將的一種傳統,以後北宋諸帝立武臣女為皇後幾乎成為定製。在此祖宗之法的庇護下,不僅一批批將領及其家族獲得了穩固的地位,為其子弟從武為將打開了方便之門,而且如前述李處耘、曹彬及高瓊等將門之後,還在外戚身份的支撐下,長期把持禁軍將帥之職,形成數世不衰的高門將家。

  第三,如所周知,北宋時期科舉製是選拔文官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製度,而蔭補製則在地位和影響上都小得多。科舉製的特點是競爭,因此北宋文官集團內部存在很大的流動性和不穩定性。從文獻記載來看,北宋文臣高門世家,固然有蔭補的一定支持,但科舉在支撐和維持家族的影響上卻具有關鍵的作用。所謂“本朝選士之製,行之百年,累代將相明卿,皆由此出。”如北宋呂氏、韓氏等著名大族之鼎盛,便是如此。而武將則與文臣不同,由於其子弟所處環境的影響和受教育不多的因素,因此少有通過科舉入仕者。事實上,從宋朝武官的來源看,大致有蔭補、軍員轉補、軍功補官、吏人出職及武舉等途徑。其中又以蔭補和軍員轉補為主,由軍功補官和吏人出職為武者,數量既有限,也很難躋身將官隊列。武舉在北宋設置的時間不長,影響很小。如南宋人所說:“名臣宿將勳業赫奕,或出於將家者有之,或拔於行伍者有之,其自武舉中出幾人?”可見蔭補是選拔武官和武將的重要途徑。

  宋朝對武官子弟蔭補有詳細的製度規定,如:樞密使、副使及節度使之子,可蔭補西頭供奉官,其餘子弟可蔭補右侍禁及右班殿直以下武職;諸衛上將軍、節度觀察留後、觀察使及內客省使子弟,可蔭補右侍禁至三班奉職;“諸衛大將軍、內諸司使、樞密院諸房副承旨子,三班奉職;期親,借職;餘屬,為下班殿侍。諸衛將軍、內諸司副使、樞密分房副承旨子,為三班借職”。有學者指出:“在(宋代)蔭補入仕的官僚隊伍中,武官始終占大多數。”

  揆諸北宋史實來看,上層武官都享有蔭補和優先遷轉子弟的特權,其中宋初開國將帥,更為其子弟的發展創造了優越的條件。這些膏粱子弟往往乳臭未幹已獲軍銜,甚至未經戰陣便為將官。如前述石守信長子保興“年十四,以蔭補供奉官”,其餘諸子更為年幼就蔭補武職;石保吉、王承衍等人未立寸功,已獲節鉞。而眾多普通武將子弟在蔭補等相關製度的鼓勵下,同樣有機會走上以武立身的發展之道。如戰爭中死難的中下級武官,其子弟都可獲得蔭補武職的機會。如北宋中期將領趙滋,其父原為環慶路都監,天聖中戰歿,遂“錄滋三班奉職”。大將劉舜卿之父生前為鎮戎軍都監,死於好水川之戰。“舜卿年十歲,錄為供奉官”。類似記載在史籍中屢見不鮮。慶曆二年,環慶部署司曾建議:戰死將校子孫原錄二三人,今後對非戰勝而死者,要求僅錄一人。宋廷一時“從之”。但韓琦認為不合情理,“乞並如舊製施行”,當政者又恢複舊製。這便說明蔭補製度對於培植武將後備隊伍具有重要的意義,從而造就了綿延不絕的將門。

  第四,北宋時期的高級將領之家,因特殊的背景條件,其子弟還有較多機會得到統治者的垂青,使他們更容易獲得發展。如天禧初,□門副使缺員,宋真宗便曰:“朕有人矣。張昭遠知邊略,曹儀習朝儀,可並除西上□門副使。”治平中,朝議選拔宿衛將官,宋英宗道:“文廣,名將後,且有功。”乃擢楊文廣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張昭遠和曹儀作為三衙大將張凝、曹璨之子,楊文廣作為名將楊業之後,自然易為人君了解,其升遷也就迅速。同時,一些將帥子弟也因家門的緣故,增加了與朝臣交往的機會,較易得到他們的關注。如:鹹平時,將領李謙溥之子允則之所以得到皇帝的注意,便在於大臣畢士安的推薦,如宋真宗所言:“朕在南衙,畢士安道卿家世,今以湖南屬卿。”宋仁宗朝大將劉平戰死後,其子季孫繼續為將,並受到不少文官的注目。張耒有“君家將軍本縫掖,叱吒西摧賀蘭石”的詩句相贈;蘇軾也曾舉薦道:“況其練達武經,講習邊政,乃其家學。至於奮不顧身,臨難守節,以臣度之,必不減平。”

  最後,北宋時期武將之間互相聯姻的現象相當普遍,而這又對將門的形成和穩定具有一定的支持作用。如:曹彬之子瑋曾娶潘美之女;曹瑋一女嫁王超之子德基;王超之子德用娶節度使宋延渥之女;大將葛霸之子懷敏又娶王超之女,等等。這種聯姻自然產生相互支持的作用,促進和鞏固了各自的地位。像曹彬、王超家族的鼎盛,也當與其保持和其他將帥聯姻有一定關係。張昭允原為大理評事,以娶潘美之女緣故,換武職。宋真宗即位後,“以昭允章懷皇後(潘美之女)妹婿,頗被親信”,遷至鎮、定、高陽關行營馬步都鈐轄。可見張氏在將職上的發展,與潘美家族的關係頗大。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宋朝畢竟不存在固定的世襲及門閥製度,這就決定了將門現象仍具有相當大的不穩定性。如過度依賴家門功勳而缺乏戰場鍛煉,便不能不退化承擔武將的能力,隨著蔭補資格的逐漸下降,紈絝子弟就很難保持重要的官爵,不免被排擠出武將隊列。因此,北宋兩世、三世為將者不少,而三代以上為將者就相當有限了。隻有像曹氏、高氏、種氏、姚氏及折氏等少數將門,能保持數世鼎盛。曹氏和高氏數世不衰,主要在於家門加外戚身份的互相支撐。此外,其門規較嚴,處事謹慎,也有一定的支持作用。如曹彬以謹慎著稱,其作風對後裔有極大的影響。史稱其子曹璨“起貴胃,以孝謹稱,能自奮厲,以世其家”,當非虛言。高瓊則“善訓諸子,使讀書,率能自立於時”。而種氏、姚氏及折氏等家門之盛,則主要依賴長期對夏戰爭中軍功的維係。

  綜觀北宋曆史,將門不僅在軍隊中占據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國防中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同時產生了許多有為將領,乃至名將,諸如曹彬之後璨、瑋,李進卿之後延□,楊業之後延昭、文廣,楊信之弟嗣,韓重□之後崇訓,馬全義之後知節,何繼筠之後承矩,王全斌之後凱,侯益之後延廣,王超之後德用,趙振之後□,種世衡之後古、諤、誼、樸、師道及師中,郭遵之弟逵,劉賀之後昌祚,姚兕之後麟、雄、古,王□之後光祖及稟等等,皆有相當的事跡可述。

  北宋將門中繼世為將而人才迭出的情況自然存在,但這絕不表明將門出身者都屬良將。事實上在他們中存在著大量平庸之輩,特別是在上層世家之中又更為突出。宋初石守信、王審琦等高門子弟,依賴家世安享富貴,而又表現平庸的情況自不用說,其他許多將帥後裔無所作為的現象也同樣存在,對此僅通過《宋史》及《東都事略》中諸多武將列傳的記載就可得到印證。到北宋中期,這種情況就更為明顯。如範仲淹所說:“今將家子弟蔑聞韜鈐,無所用心,驕奢而已。”還有人反映:“近歲恩幸子弟飾廚傳,沽名譽,不由勳效,坐取武爵者多矣。其誌不過利轉遷之速、俸賜之厚爾,禦侮平患,何望於茲?”明鎬在巡邊時則發現,“時邊任多紈絝子弟”,甚至行軍時還有倡婦同行。這些將門子弟一旦踏上戰場,便暴露出一副無能相,如韓琦所說:“魏昭□、王克基未嚐出離京闕,便使領眾禦戎,昨來暫至延州,皆已破膽。”按:魏昭□為宋初樞密使魏仁浦之孫、駙馬魏鹹信之子,王克基乃功臣大將王審琦後裔、駙馬王承衍之孫。熙寧初,又有人指出:“今之命帥,則唯用侍從貴官,遣將則多以閥閱子弟,素不諳練兵術。”這種局麵至北宋後期,並無改觀。如宋欽宗也不得不承認:時任馬軍副都指揮使的曹彬後裔曹□,並無應付戰事的能力,所謂:“曹□戚裏,豈識兵事。”

  結語

  綜上所述,將門現象在北宋時期十分突出,他們在當時的軍隊及國防活動中承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北宋將門中也存在諸如能力不斷退化以及坐享富貴等痼疾問題,而較之以往相比,其程度更為嚴重。推究其因,則首先在於過多依賴家門和蔭補的緣故。即隋唐以來,統治者雖在文官的選拔上逐漸注入競爭考試機製,但在武將的任用方麵卻多因襲傳統,忽略了製度上的建設和變革,北宋又日趨狹隘和保守,這便難以激勵將門的茁壯發展,也製約了武將隊伍中人才的成長及交替。歐陽修對此評說道“(將帥)或出於卒伍,或出於奴仆,或出於盜賊,唯能不次而用之乃為名將耳。今國家求將之意雖切,選將之路太狹。今詔近臣舉將而限以資品,則英豪之士在下位者不可得矣;試將材者限以弓馬一夫之勇,則智略萬人之敵皆遺之矣……以至無人可用,則寧用癃鍾跛�庸懦暗劣之人,皆委之要地,授以兵柄。”其次,又與北宋推行“崇文抑武”國策有相當大的關係。武將群體在遭到文官士大夫集團長期壓抑、歧視的情況下,文武之間形成鴻溝,北宋將門在職業自信和榮譽感上遂呈現出明顯弱化的趨勢,乃至於還出現其子弟轉求文墨之途的現象。宋哲宗時,蘇轍即指出:“今天下有大弊二:以天下之治安,而薄天下之武臣;以天下之冗官,而廢天下之武舉。彼其見天下之方然,則摧沮退縮而無自喜之意。今之武臣,其子孫之家往往轉而從進士矣。”第三,還在於長期對武將處處設防,束縛其行動自由,如實施“將從中禦”及以文馭武之法,設置監軍,使用“陣圖”等等。這也造成了將家無所作為,安於現狀的後果。於是,北宋將門中就難免形成濃厚的“八旗子弟”習氣,便不能不對其職業角色產生相當大的消極影響。

  最後,值得指出的是,“將門出將”本身也存在產生武人權勢膨脹,甚至釀成事變的可能性。如果當政者對某個或某些武將世家賦予過大的統軍權,而缺乏必要的製約,使得其長期主宰大軍,或盤踞某一地區,家族因素和利益不斷膨脹,遂不可避免要與王朝中央發生矛盾,便易於導致兵變後果的發生,前代這樣的現象已屢見不鮮,即使南宋時也出現了吳曦之亂。由此看來,北宋統治集團在推行“崇文抑武”國策,以及“將從中禦”、“以文抑武”等舉措的形勢下,又處處防範和限製武人的權勢,通常不允許某個或某些武將世家長駐一地(唯一的例外隻有折氏長期鎮守狹小的禦夏前線的府州,但其實力極為有限),更不允許長期把持一支軍隊,實行頻繁的調動和更換,便使得“將門出將”現象有效地控製在“抑武”的框架之中,從而杜絕了“將門”勢力膨脹的結果。

  (原文發表於《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3期)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