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0章 西北望,射天狼——宋與夏(8)

  在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曆二年(1042年)宋夏爆發戰爭以來,西夏連續對宋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戰事,宋朝每次均遭到慘敗。然而,即便宋軍在與西夏的對壘中敗多勝少,宋朝畢竟國力強大,而且還可以通過限製經濟貿易來扼住西夏的咽喉。宋夏的榷場貿易和民間貿易都因戰事而中斷,西夏百姓生活十分困難,“飲無茶,衣昂貴”,弄得怨聲載道。元昊雖然與遼國結盟,但隻能得到政治上的聲援,經濟上撈不到好處,眼見攻取宋朝一時不能得手,元昊便開始著手與宋朝議和,以換取物質上的利益。正如宋人李綱所指出:“夏人狡獪多詐而善謀。強則叛亂,弱則請和;叛則利於擄掠,侵犯邊境;和則歲賜金繒,若固有之;以故數十年西鄙用師,叛服不常,莫能得其要領”。

  最初元昊提出的議和條件極為苛刻,不但不肯稱臣,而且在物質方麵的要求也頗高,要宋朝每年白給西夏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葉三萬斤。對於西夏主動提出議和一事,宋仁宗卻是喜出望外,立即派龐籍與西夏議和,其原則是元昊向宋朝稱臣納貢,如果元昊仍要堅持皇帝的稱號也可以答應,要是能改稱單於、可汗之類的當然更好。而宋朝廷內外大臣對議和一事見仁見智,莫衷一是,一部分大臣主張議和,另一部分則堅決反對議和。

  擔任諫官的歐陽修便是反對議和的代表,他認為議和弊端多,而不議和的害處小得多。之前一直與西夏對壘的邊關主帥韓琦也上書朝廷,認為答應西夏的議和條件對宋朝極為不利,他提出了三大害處:(1)元昊與遼國一直互相勾結,倘若宋朝答應元昊的無理要求,遼國又再提出一些增加歲幣的要求,宋朝將如何應付這種局麵?(2)如果宋朝隻冊封元昊為夏國主,增加一些歲幣,元昊必不肯答應,這樣,宋夏雙方又得重新開戰。(3)假如冊封元昊,那麽遼國君主一定會妄自尊大,不服從宋朝的意誌。然而,當時上到皇帝宋仁宗,下到執政的宰相、樞密院,都懼怕再度爆發戰爭,準備答應西夏的無理要求。

  就在宋朝廷決定與西夏議和時,元昊突然托出使西夏的宋使張子爽帶回口信,表示願意稱臣納貢,但又提出了一係列額外的通商要求:如要宋朝答應每年從西夏購買青鹽十萬石;宋朝廷同意西夏每年派人到宋都城開封進行貿易活動;增加每年歲幣數量等。如此一來,元昊反複無常的嘴臉昭然若揭,就連之前一心想議和的宋仁宗和執政大臣們也擔心宋夏一旦通商,西夏勢力會迅速壯大,因此一直反對與西夏通商。

  有意思的是,就在宋夏議和將成的時候,西夏與遼國之間又爆發了戰爭。元昊名義上是遼國皇帝遼興宗的姐夫,娶遼興宗的姐姐興平公主為妻,但這是一樁典型的政治聯姻。耶律氏自認為是大國公主,下嫁給元昊多有委屈之處,而元昊喜新厭舊,貪婪好色,看見美女就要據為己有,因而夫妻二人的關係十分不好。耶律氏病重時,元昊竟然都不去看望,在耶律氏死後,也不派人通知遼國,引起了遼興宗的不滿。最為關鍵的是,元昊野心勃勃,大肆擴張,令遼國產生了巨大的危機。本來西夏與遼國的聯盟隻是出於利益,並不十分穩固,隻要稍有外力,便會直接走向決裂。

  當時賀蘭山南部一帶屬於遼國,居住在當地的黨項部落都歸附了契丹,元昊派人向這些部落首領曉以“民族大義”,遊說這些黨項部落歸附了西夏。遼興宗聽說後,勃然大怒,但還沒有來得及發作,便聽說賀蘭山西部的黨項諸部族節度使屈烈也率領五個部族的人馬投奔了西夏。遼國西南麵招討司(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東)都監羅漢奴迅速調集軍隊追擊,結果被黨項打得大敗,招討使蕭達普、四捷軍詳穩張佛奴等人均戰死。西夏元昊聽說後,立即率大軍前來增援黨項諸部族。遼興宗被徹底激怒了,決定親自帶兵討伐元昊。

  論國力和兵力,遼國遠在西夏之上。元昊聽說遼興宗禦駕親征後大為恐慌,立即主動派人與遼國議和。遼興宗尚在猶豫,遼朝大將蕭惠勸諫說:“元昊忘恩負義,反複無常,絕對不能姑息養奸,倘若現在不加討伐,以後恐怕就更難對付了,與西夏議和是養虎遺患的舉動。”可歎的是,遼國都能清醒地意識到與西夏議和是養虎為患,宋朝廷卻為能與西夏議和而歡天喜地。

  遼興宗最終采納了蕭惠的建議,決定親率十萬大軍出征,兵分兩路討伐西夏。本來,對實力強大的遼國而言,這是一次鏟平西夏的大好機會,對宋朝而言,更是坐山觀虎鬥的天賜良機,然而,幸運之神再次眷顧了元昊。戰爭開始時,遼軍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深入西夏領土四百餘裏,西夏軍隊沒有作任何有效的抵抗。最終,遼軍與元昊率領的西夏大軍在賀蘭山腳下相遇,遼將蕭惠率軍攻破了西夏軍隊的防線,元昊被迫逃跑,蕭惠率領先頭部隊和右翼策應部隊乘勝追擊。

  元昊大敗之下,不得不委曲求全,表示願意臣服,並親自率領叛逃西夏的黨項諸部族到遼軍軍營中投降。已經占據絕對主動的遼興宗一時被元昊花言巧語蒙蔽,竟然答應讓元昊悔過自新,雙方當場折箭盟誓。然而,元昊並非真心投降,而是心懷鬼胎,他料定遼軍遠離本土,糧餉不繼,必然不能持久,於是故意拖延時日。就議和一事,夏遼雙方使者往來近一個月。當遼軍人困馬乏之時,西夏軍隊突然向遼軍營寨發動猛攻。遼軍正要抵抗之時,天氣忽變,刮起了大風,一時間遍地風沙,遼軍根本無法張開眼睛,陣腳大亂,紛紛潰逃,死傷不可勝計。遼興宗僥幸逃脫,被迫班師還朝。

  這一戰對西夏意義重大,正是這一戰,奠定了西夏與宋、遼三分天下的格局。元昊大獲全勝後,還能審時度勢,知道西夏實力仍然不及遼國,主動獻出叛附西夏的黨項諸部族,夏遼雙方交換戰俘,達成和議,結束了戰爭。此後,遼、夏邊界雖不時發生一些衝突,但基本上保持著既定的局麵。

  夏遼戰爭結束後,西夏與宋朝最終達成和議,這就是著名的“慶曆和議”。和約規定:宋夏戰爭中雙方所擄掠的將校、士兵、民戶不再歸還對方;從此以後,如雙方邊境之民逃往對方領土,都不能派兵追擊,雙方互相歸還逃人,宋夏戰爭中西夏所占領的宋朝領土栲栳、鐮刀、南安、承平等地以及其他邊境蕃漢居住區一律從中間劃界,雙方在本國領土上可以自由建立城堡;宋朝每年賜給西夏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西夏到宋朝祝賀乾元節時,宋朝回賜銀一萬兩、絹一萬匹、茶五千斤;祝賀正旦節時回賜銀五千兩、絹五千匹、茶五千斤;每年冬季則賜給西夏服裝費:銀五千兩、絹五千匹;元昊生日時,宋朝賞賜銀二千兩、衣服料絹帛二千匹、雜帛二幹匹。

  宋仁宗同意了元昊所提出的所有要求,而西夏唯一做的事就是元昊去帝號,名義上向宋稱臣。實際上,宋朝由於軍事無能,冊封元昊為夏國主,還是正式承認了西夏的獨立地位。最自欺欺人的是,宋仁宗在詔書中大言不慚地聲稱元昊雖然對宋朝有非禮之處,但念其有悔過自新之意,並願意歸順宋朝,因而才冊封為夏國主,世世代代為宋朝藩臣,並賞賜銀二萬兩、絹二萬匹、茶葉三萬斤,授元昊“夏國主印”廣端。

  慶曆和議達成後,元昊為了促使宋夏盡快通商,多次派遣使者到宋京師開封,請求宋朝廷開放邊境地區的互市。宋朝廷最終決定在保安軍(今陝西誌丹)和鎮戎軍(今寧夏固原)的安平兩處設置榷場,恢複了中斷多年的宋夏貿易往來。

  實際上,宋仁宗時期宋夏戰爭的結束是宋朝廷以高昂的代價換來的,盡管這和平並沒有持續多久,但宋人還是對此津津樂道。後來的南宋文人評論促成慶曆和議的功臣,認為宋將狄青獨居首功。公平而論,狄青雖有“擅百勝之威”的威名,但並沒有在宋夏戰爭中指揮過重大戰役,更多地是扮演了救火員的角色。在宋軍屢戰屢敗的局麵下,人們熱切地期待名將橫空出世,常勝不敗的狄青理所當然地獲得了崇高的威望,成為一麵象征勝利的旗幟。也正是無人能企及的巨大聲名,成為他被猜忌而死的根源。

  狄青(1009~1057),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人,出身貧寒,為普通農民的兒子。他自幼習武,善騎射。十六歲時,因征賦稅事與村中人爭執鬥毆,氣憤之下來到京城,應征入伍,成為一名宮廷衛兵,從此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北宋以重文輕武為國策,武將地位低下,士兵身份則更加卑賤,被稱做“赤老”。在宋朝,士兵和犯人一樣,都要刺字,犯人刺在臉上,士兵有時刺在手背上,有時刺在臉上。刺字的目的主要是防止他們逃跑,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黥刑,在刺字的地方還要塗墨,墨痕一直深入皮肉,無法用水洗去。狄青的字便刺在臉上,成為他出身行伍的標誌。但狄青卻誌向高遠,有誌改變自己的命運。

  有一次,狄青和幾名士兵一起去看科舉考試發榜,剛好中了進士的人從皇宮中意氣風發地走出來,人人都讚歎新科進士的風采。與狄青同行的士兵感歎道:“人家當上了狀元,我們卻當了兵,富貴與潦倒的懸殊就是如此之大。”言語中充滿強烈的自卑。狄青卻不以為然地說:“話還不能這樣說,還要看各人的才能。”結果這句發自肺腑的有誌氣的話反而被同伴當做笑柄,來取笑狄青不知天高地厚。

  狄青是典型的時勢造英雄,跟範仲淹一樣,他時來運轉的契機是元昊稱帝,倘若不是宋夏戰爭爆發,他或許終生隻能是一名默默無聞的低級武官。宋夏開戰後,宋軍頻頻失利,宋朝廷不得不派出大批軍隊增援西北邊境,狄青應召戍邊,被調派到延州,先後在軍中任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揮使。他每次與西夏軍隊作戰,總是戴上銅麵具,衝鋒陷陣,將生死置之度外,受傷後仍頑強殺敵,而且往往取得勝利。西夏將士對其十分畏懼。

  當時,尹洙為陝西路經略判官,他與狄青談論兵法,一見如故,認為狄青是一名難得的帥才。康定元年(1040)年十一月,尹洙鄭重其事地向西北邊關主帥範仲淹和韓琦推薦狄青,說“此良將才也”。韓琦、範仲淹見到狄青後也認為是一個人才,非常器重他。範仲淹還特別將一部《左氏春秋》贈送給狄青,並對狄青說:“為將不知古今,匹夫之勇耳。”意思是說,作為將領,如果不博古通今,僅僅是匹夫之勇,有勇而無謀者必然失敗。從此以後,狄青開始認真讀書,將秦、漢以來有名將帥的用兵之道牢記於心。

  這裏特別要提到範仲淹對待文武兩事的態度,從他教育狄青習文的話中,可見宋朝重文輕武的濃厚時代風氣。宋朝大儒張載年輕時有誌於邊事,宋夏戰爭期間,張載上書給邊帥範仲淹,陳述關於用兵的謀取略和計劃。範仲淹得知其有誌投筆從戎,反而責備說:“儒者自有名教,何事於兵?”力勸張載鑽研《中庸》。張載後來成為著名儒者,開創了“關學”的學說。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有“儒將”之稱的範仲淹心目中,也一樣是文重武輕。可以說,在北宋一朝,重文輕武已經流為社會的習俗。

  隨著狄青知名度越來越高,被任命為涇州(今甘肅涇州)都監,開始獨立帶兵作戰,成為一員有勇有謀的虎將。由於狄青勇猛善戰,屢建奇功,所以升遷很快,幾年之間,曆官泰州刺史、惠州團練使、馬軍副部指揮使等。

  狄青由一個普通士兵迅速擢升,成為名震一方的將領,由此引來多方嫉妒。與範仲淹交好的餘靖也很推崇狄青的作戰勇猛,但當宋朝廷開始重用狄青獨當一麵時,他卻上奏說:“涇原有可憂之勢,豈狄青匹夫可以當之!”表示了對武將的極度輕蔑和鄙視。

  狄青在定州時,有一次參加主帥韓琦舉行的宴會。當時韓琦召了不少妓女侍宴,有個叫白牡丹的妓女端起酒杯向狄青勸酒說:“勸斑兒一杯。”“斑兒”是指狄青臉上的刺字。一個妓女,敢公然取笑嘲諷大將,由此可見出身士兵的人如何被人輕視了。就連一向看不起狄青的韓琦都覺得臉上掛不住,下令將白牡丹打了一頓板子了事。

  這件事後,狄青回請韓琦,邀布衣劉易作陪。席間,有優人(戲子)唱戲助興,拿儒生開起了玩笑。劉易認為是狄青事先授意,勃然大怒,喝罵狄青說:“你不過是一個黥卒,竟敢如此!”還將麵前的杯盤碟都摔了。

  妓女和普通書生都是如此,邊帥韓琦就更加輕視狄青了。有次韓琦要殺狄青的舊部焦用,狄青立在階下為焦用求情說:“焦用有軍功,好兒。”韓琦說:“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當著狄青的麵將焦用殺了。狄青鬱悶之下,總是歎息說:“韓樞密(指韓琦)功業官職與我一般,我少一進士及第耳。”

  然而,時勢造英雄,既然有戰爭,就需要狄青這樣的人。當時狄青被傳為神話般的人物,威名遠播,時人稱其為“狄萬”,意思是能敵萬人的猛將。就連宋仁宗聽說狄青的事跡後也十分仰慕,想將狄青召進京城,一睹名將的風采。剛好此時西夏軍隊進逼渭州,狄青必須留在前線抗敵,宋仁宗便派畫師將狄青的體貌繪成圖像,進呈禦覽。

  皇祐四年(1052年)六月,宋仁宗拜狄青為樞密副使。狄青的任命在朝中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諫官、禦史們紛紛上書,強烈反對宋仁宗提拔狄青。禦史中丞王舉正認為狄青出身行伍,驟然擔任執政大臣職務,是宋朝開國以來絕無僅有的,“本朝所無,恐四方輕朝廷”,甚至還以辭官威脅;左司諫賈黯也認為狄青任樞密副使有五不可;侍禦史韓贄也上書認為朝廷的任命是不妥當的。但宋仁宗當時十分仰慕狄青的風範,渴望一覽英雄的光彩,並未采納這些意見。

  當時,狄青的臉上的刺字仍在,宋仁宗特許他可以用藥水洗去,但狄青卻回答說:“陛下以功擢臣,不問門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爾,臣願留以勸軍中。”意思是說,皇帝提拔我,並沒有論門第高低、任官大小,而狄青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刺字所帶來的,希望能繼續保留它們,以鼓勵廣大士兵為國英勇殺敵立功。話說得相當鏗鏘有力,足以為將士們揚眉吐氣,可見狄青並不以自己出身為恥,也顯示出他不徇流俗的堅強個性。宋仁宗非常欣賞狄青的回答,更加堅定了任用狄青的信心。

  狄青從此邁入執政大臣的行列,但文臣們卻沒有因此改變對他的態度。樞密院照例派人前去迎接狄青,狄青因為有事耽誤了,樞密院使者等了好幾天,仍然不見人影,當即惱怒地罵道:“迎一赤老,屢日不來!”“赤老”就是時人對士兵的輕蔑稱呼,狄青也由此得了一個“赤樞”的外號。

  就在狄青當上樞密副使的這一年年底,西南爆發了一場大戰。當時南方廣源州(今越南高平)的部族首領儂智高為了擺脫交趾(今越南北部)的控製,多次向宋朝懇求內附。宋仁宗懦弱不堪,擔心得罪交趾,多次拒絕了儂智高的請求。儂智高是壯族人,其母好吃人肉,儂智高本人精通漢文詩書,氣憤之下,幹脆起兵反宋,建大南國,自稱仁惠皇帝,並大封文武百官。

  兵變起時,宋州府地方毫無防備,儂智高一路攻城略地,很快攻占廣南(今廣西、廣東)九州,並包圍了廣州,宋軍節節敗退,西南大震。宋朝廷十分恐慌,宰相龐籍推薦狄青出征,狄青也上表慨然請行。宋仁宗十分高興,任命狄青為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經製廣南盜賊事,並親自在垂拱殿為狄青設宴餞行。

  按照北宋慣例,大軍出征,應該是文人為正、武人為副、宦官監軍,但狄青官任宣徽南院使,實際上已經有總領平南一切事宜的權力。可見在這個危難的時候,宋仁宗出於用人的需要,對狄青還是充分信任的,但文臣們依舊不忘“狄青武人,不可獨任”,要求派宦官任守忠監軍,以監視狄青。幸好諫官李兌還算清醒,說:“唐失其政,以宦者觀軍容,致主將掣肘,是不足法。”舉出唐朝宦官監軍的前車之鑒,總算給皇帝和眾文臣們潑了一盆冷水。當時形勢危急,已經不容許再行拖延,因此宦官監軍一事終未成行。

  當狄青向廣南進軍之際,廣西鈐轄陳曙偕同殿直袁用好大喜功,生怕狄青一個人獨立戰功,率八千步兵擅自襲擊儂智高,結果大敗而歸,死傷慘重。之前狄青屢次告誡諸將,不得輕舉妄動,擅自與儂軍交戰。狄青認為有令不行,必然招致失敗,下令將陳曙、袁用等三十二名將領全部拉出軍門斬首。此後,眾將懾服。

  此時,正是正月新春,狄青借口元宵節,命令休兵十日,並大宴將佐。依智高的軍隊看到後,以為宋軍在近期內不會進攻,放鬆了警惕。而狄青卻乘敵不備,率精銳冒雨取捷徑襲占昆侖關(今屬廣西)。儂智高失去了有利地形,無險可守,隻得率軍在昆侖關下的歸仁鋪(今廣西南寧北郊)列陣,預備孤注一擲。狄青避其鋒銳,表麵上休整軍隊,暗中則親自率領先頭部隊,孫沔統率中軍,餘靖殿後,次日黎明交戰,再次大敗儂智高。儂智高由合江口敗走大理(今屬雲南),廣南基本平定。

  當宋軍打掃戰場時,發現有一具身著金龍衣的屍體,眾人都認為這屍體就是儂智高本人,十分高興,打算上奏請功。狄青卻說:“安知其非詐邪?寧失智高,不敢誣朝廷以貪功也。”這一方麵說明狄青凡事務實,不肯貪功,另一方麵也表現出他的謹慎。可以說,狄青一直清醒地意識到帝國文臣們憤憤不平的目光正矚目在他身上。後來果然傳來消息,儂智高逃到了大理。倘若之前狄青稍有虛榮之心,貪功將屍體當做儂智高上報邀功,光那些諫官、禦史的口水也足可以淹死他了。

  狄青以平定廣南之戰功,拜為樞密使,已經是宋帝國的最高軍事長官,總攬全國軍務。然而,種種禍患也就由此而生。狄青的品行和武功在朝野間廣為傳頌,名望日隆,成為平民百姓和宋軍將士心目中的蓋世英雄,引發了狂熱的崇拜之潮。每當狄青露麵時,人群便如同潮水般湧過去,將他圍得水泄不通,隻求一睹這位傳奇人物的風采,以致道路為之堵塞不通。而狄青的種種事跡,也在民間越傳越神奇,甚至被賦予了神話般的色彩。軍民愛戴狄青之舉,純出於自發行為,反而更加加重了皇帝和文臣們對他的猜忌。

  狄青一直不肯去掉臉上的刺字,科第出身的王堯臣當時為樞密副使,是狄青的副手,曾當麵嘲笑自己的頂頭上司說:“(刺字)愈更鮮明。”對此,狄青回敬道:“莫愛否?奉贈一行。”盡管狄青沒有理會這些嘲諷,但卻有人牽強附會,編出一首歌謠說:“漢似胡兒胡似漢(指狄青姓狄而為漢人),改頭換麵總一般(指不肯去掉刺文一實),隻在汾川河子畔(狄青藉貫汾州西河)。”這已經是在暗示狄青有做皇帝的企圖。

  嘉祐元年(1056年)正月初,宋仁宗上朝接見大臣後,突然手舞足蹈,口出涎水,舉止十分怪異。同日,遼國使者在紫宸殿拜見宋仁宗時,宋仁宗更加語無倫次,胡說八道,令遼國使者大為詫異,宋朝臣則尷尬難言。宰相文彥博為了找台階下,隻好解釋說皇帝喝醉了酒。此後幾天,宋仁宗病情愈益沉重,天天大呼“皇後與張茂則謀大逆”等一些莫名其妙的話。宦官張茂則雖然不明所以,但為了自明,不得不上吊自殺。宋仁宗的這場病突如其來,十分詭異,一個月後才開始逐漸康複。皇帝暴病的事也被與狄青聯係起來,京師百姓對狄青的謠言越來越迷信。還有傳聞說狄青家的狗生了角,以此異樣來暗示狄青有異謀。

  狄青對一係列針對他的謠言非常憂懼,很難想象他在這樣的環境下還能有心情工作。可以說,對狄青而言,當樞密使的四年,並非一生中最輝煌的歲月,恰恰是其最無所作為的四年,其間謠言中傷不斷,他不得不加倍地小心謹慎。

  當時唐朝名臣狄仁傑的後裔為了攀附狄青,說狄仁傑是狄青的遠祖。古人對門第非常看重,但狄青卻不願意冒認祖宗,謝絕說:“一時遭際,安敢自比梁公?”(《夢溪筆談》)但文臣們並沒有因為狄青的謹慎而放過他。之前譽狄青為良將的龐籍、歐陽修等名臣均上書力請罷免狄青,但卻舉不出任何有力的罪證,無可奈何之下,隻好將一場天災大水歸罪於狄青,說“水者陽也,兵亦陰也,武將亦陰也”。如此荒唐可笑的理由便是便出自歐陽修之口。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