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3章 奠 基 篇(2)

  1934年11月16日,堅持在鄂豫皖根據地的紅二十五軍近3000名指戰員,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由湖北省羅山縣何家衝出發,開始長征。紅二十五軍衝破了東北軍九個師和鄂豫皖三省“追剿”隊的合圍,經河南駐馬店西北山區轉向伏牛山區。12月8日,紅二十五軍進入陝西省洛南縣境內。在12月10日的庾家河戰鬥中,紅二十五軍殲敵800餘名。至此,紅二十五軍粉碎了20倍於己之敵的圍追堵截,長驅1800餘裏,勝利完成了第一次戰略轉移。此後,中共鄂豫皖省委改建為中共鄂豫陝省委。在中共鄂豫陝省委的領導下,紅二十五軍先後攻克寧陝、佛坪、鎮安、洛南四座縣城,創建了豫陝邊根據地。到1935年5月初,紅二十五軍發展到3700多人,地方遊擊師、抗捐軍發展到2000多人。初步建成了包括鄂陝邊區蘇維埃政府和10個區、40個鄉、314個村的蘇維埃政權和近50萬人口的鄂豫陝根據地。

  鄂豫陝根據地的建立,使蔣介石坐臥不安。從1935年4月起,蔣介石調動東北軍第六十七軍和中央軍、第十七路軍共30多個團的兵力,向紅二十五軍發動“圍剿”,並限令在3個月內將紅二十五軍全部消滅。紅二十五軍麵對10倍於己之敵,采取“誘敵深入,先拖後打”的方針,以運動戰和遊擊戰相結合,打亂了國民黨部隊的“圍剿”部署。在7月2日的袁家溝口戰鬥中,紅二十五軍將第十七路軍警備第一旅大部殲滅,斃傷俘敵1700餘人,俘旅長唐嗣桐。這一戰鬥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在3個月內消滅紅二十五軍的企圖。隨後,紅二十五軍乘勝北出終南山,前鋒直指西安城南的韋曲、杜曲等地。這一天,是1935年7月13日,也是夏曆乙亥年六月十三日。“六月十三,紅軍出山”,這首當年流傳在長安縣引駕回(今長安區引鎮)一帶的民謠,形象地反映了紅二十五軍北出秦嶺,威逼西安的重大影響。7月15日晚,中共鄂豫陝省委在長安縣灃峪口召開緊急會議,傳達了由原中共鄂豫皖省委交通員輾轉從上海經西安帶來的黨中央數月之前發出的幾份文件,和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麵軍已在川西地區會師並有北上動向的確切消息。會議決定由中共鄂豫陝省委率領紅二十五軍西征北上,以配合主力紅軍在西北的行動。會議還決定將中共鄂陝特委和豫陝特委合並,組成新的鄂豫陝特委,統一領導各地遊擊武裝力量,繼續堅持鄂豫陝根據地的鬥爭。第二天,紅二十五軍主力部隊4000餘名指戰員沿秦嶺北麓西行,踏上了繼續長征的道路。

  之後,紅二十五軍南越秦嶺,佯攻漢中,又掉頭向西北方向前進,進入甘肅境內。又在天水一帶北渡渭河,占領秦安,威逼靜寧縣城。8月17日,紅二十五軍沿西(安)蘭(州)公路東進,攻克隆德縣城。接著又翻越六盤山,直抵平涼城下。在8月21日,部隊由涇川縣城以西翻越王母宮塬,徒涉?河時,被國民黨中央軍第三十五師所部1000餘人突然襲擊。紅二十五軍政委吳煥先在戰鬥中壯烈犧牲。吳煥先政委的犧牲,使指戰員無不悲痛落淚,他們化悲痛為力量,一鼓作氣,將敵人全部殲滅。

  9月7日,紅二十五軍經過艱苦的長征,到達陝甘交界地區的豹子川(今屬甘肅省華池縣),進入西北革命根據地的邊緣地帶。

  西北革命根據地是在著名共產黨人劉誌丹、謝子長等同誌領導下創建的。從1927年10月發動清澗起義起,中國共產黨人揭開了陝北高原武裝鬥爭的序幕。劉誌丹、謝子長等同誌在發動武裝革命、創建根據地的鬥爭中,建立了陝甘邊和陝北兩塊革命根據地。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雙方逐漸互相聯係、互相配合和互相支援。1935年2月,成立了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軍委,達到了完全統一。在同年2月21日,謝子長同誌因傷勢惡化不幸犧牲後,紅二十六軍和二十七軍兩支部隊在劉誌丹同誌的統一指揮下,先後解放了延長、延川、安定(今子長縣)、安塞、靖邊、保安(今誌丹縣)六座縣城,使陝北和陝甘邊兩個蘇區連成一片。

  中共鄂豫陝省委在豹子川舉行會議,決定由紅二十五軍副軍長徐海東繼任軍長,由原任紅二十五軍軍長的程子華任軍政治委員。隨後,部隊繼續向東前進,於9月9日來到了洛河北岸的永寧山(今屬誌丹縣)。陝甘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習仲勳和軍事部部長劉景範聽到這一消息後,即派人前來永寧山熱情歡迎紅二十五軍,並立即報告了中共西北工委。中共西北工委組織部迅速發出了《為迎接紅二十五軍北上給各級黨支部的緊急通知》。

  9月15日,紅二十五軍到達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軍委的所在地永坪鎮(今屬延川縣)。至此,紅二十五軍經過兩個月的艱苦轉戰,行程4000餘裏,勝利完成了長征,成為紅軍長征中先期到達西北蘇區的第一支部隊。

  9月17日,中共西北工委和中共鄂豫陝省委在永坪召開聯席會議,決定撤銷西北工委和鄂豫陝省委,成立中共陝甘晉省委。並決定將紅二十五軍和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合並組成紅十五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劉誌丹任副軍團兼參謀長,程子華任政治委員,高崗任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任副主任。軍團下轄第七十五師、第七十八師和第八十一師三個師,共7000餘人。第二天,是九一八事變四周年紀念日。紅十五軍團成立大會在永坪鎮石油溝的一個大操場上舉行。徐海東、劉誌丹等在會上分別講了話,號召兩支紅軍加強團結,英勇戰鬥,粉碎敵人對西北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鞏固和擴大根據地。

  就在紅十五軍團成立前後,東北軍第六十七軍軍部已進至洛川,該軍第一?七師(師長劉翰東)駐洛川。該軍第一一?師(師長何立中)和第一二九師(師長周福成)已進至延安(當時稱膚施)。第一二九師的第六八五團駐甘泉,以維護洛川至延安之間的交通線。針對第六十七軍的軍事部署,紅十五軍團領導在經過認真分析後,決定先派一支部隊圍攻甘泉,切斷敵人的南北交通線,誘延安之敵回援甘泉,從而進行“圍城打援”,以殲滅其一兩個師。

  9月下旬,紅十五軍團主力部隊經三天的急行軍,由永坪前進至甘泉城西王家坪一帶。徐海東和劉誌丹前往延安與甘泉之間勞山村一帶察看地形,確定在此設伏。9月28日,紅十五軍團第八十一師第二四三團突然包圍了甘泉城。其他部隊則進入勞山一帶,沿鹹(陽)宋(家川)公路兩側山上設伏。

  10月1日上午,第一一?師師長何立中由延安南下,增援甘泉,於下午2時,其先頭部隊進至勞山以南的白土坡。在兩側山坡地帶預伏的紅十五軍團主力部隊,即全麵發起攻擊。激戰至下午8時左右,全殲了第一一?師師直全部、第六二八團全部和第六二九團一個營。共斃傷第一一?師參謀長範馭州以下1000餘人,俘敵3700餘人,繳獲山炮、迫擊炮共28門,輕重機槍200餘挺,長短槍支5000餘枝,及無線電台4部和大量軍用物資。何立中身受重傷,逃進甘泉城,後於10月7日因傷重而斃命。

  紅十五軍團在取得勞山戰役的勝利後,七十八師師長楊森率部前往富縣城西的羊泉偵察敵情時,又殲滅了東北軍第一?七師第六一九團的一個營。

  10月20日,東北軍第一?七師第六一九團在團長高福源的率領下,由富縣縣城進駐富縣以北約12公裏處的榆林橋。同時進入該村的還有第六二?團的一個營。榆林橋地處甘泉和富縣之間,位於洛河東岸,鹹宋公路由村中穿過。這個村子建有堡寨,易守難攻。

  紅十五軍團得到這一情報後,仍以八十一師二四三團圍攻甘泉城。主力部隊自王家坪一帶南下,逼近榆林橋。10月25日拂曉,第七十五師由東向西,第八十一師由西向東,同時向榆林橋發起猛攻。守敵憑借寨牆的房屋、窯洞等予以頑抗。我軍則與敵展開逐窯逐房的爭奪。戰至當天下午,守敵全部被殲,並俘敵1800餘人。第六一九團團長高福源也被俘虜。

  榆林橋戰役的勝利,使洛川、甘泉和延安之間的東北軍第六十七軍向蘇區南線的進攻遭到了粉碎,並使該軍各部陷入了首尾不能相顧的狼狽狀態。

  紅十五軍團成立之後,連戰連捷,極大地振奮了蘇區軍民戰勝向根據地“圍剿”之敵的信心。

  中央紅軍到陝北。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到達時屬保安縣(今誌丹縣)的吳起鎮(今為吳起縣縣城),進入西北蘇區。

  鐵流兩萬五千裏,征師勝利到吳起。毛澤東在到達吳起鎮的當天,致電隨陝甘支隊第二、第三縱隊行動的陝甘支隊司令員彭德懷:“吳起鎮已是蘇區邊境,此地以東即有紅色政權,保安城聞有紅色部隊,但吳起鎮金湯鎮之間之金佛坪有地主武裝百餘守堡,擬派隊消滅之。”逄先知主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81頁。

  電報並要彭德懷次日到吳起鎮商討行動方針,第二、第三縱隊交葉劍英、鄧發指揮。10月20日,毛澤東和彭德懷在吳起鎮研究了敵情。毛澤東指示:打退追敵,不要把敵人帶進根據地。第二天,毛澤東和彭德懷指揮陝甘支隊第一、第二縱隊在吳起鎮以西的頭道川、二道川、三道川一線設伏,擊潰了尾追紅軍的東北軍騎兵軍和馬鴻逵的騎兵第三十五師各一部,共2000餘人。這就是著名的“切尾巴”戰鬥。在“切尾巴”戰鬥勝利後的第二天,陝甘支隊政治部印發了一份題為《慶祝我們進入陝北蘇區的第一個大勝利》的連隊講話材料。這份材料寫道:“昨日(21日),我軍在楊城子吳起川附近,回擊追敵。敵人張學良騎兵第六師兩個團,騎兵第三師一個團和馬鴻逵(第)三十五師的騎兵團,共騎兵四個團,完全被我軍擊潰,四散逃竄。我軍打死敵騎兵數百,俘獲敵人官兵二百餘人,戰馬二百餘匹,繳獲輕重機槍、迫擊炮甚多。”本書編寫組編:《紅軍不怕遠征難》,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據該書第92頁刊登的文件印刷品抄錄。這份講話材料還寫道:“在我們取得這個勝利的不久以前,(紅)二十五、二十六軍在延安以南打了個大勝仗,完全消滅敵人東北軍一個師。”本書編寫組編:《紅軍不怕遠征難》,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據該書第92頁刊登的文件印刷品抄錄。這裏所說的延安以南的大勝仗,就是紅十五軍團采用“圍城打援”的戰術,取得的勞山戰役的勝利。

  吳起鎮“切尾巴”戰鬥是中央紅軍進入西北蘇區後取得的第一個勝利,也是中央紅軍和東北軍騎兵軍的第二次遭遇戰。“切尾巴”戰鬥勝利之後,毛澤東揮毫寫下了《六言詩?給彭德懷同誌》:“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惟我彭大將軍!”《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第481頁。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漢武大帝
7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8大唐空華記
9紅牆檔案(二)
10紅牆檔案(三)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