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草灘古鎮

  胡世儉

  幼時,父親常常給我說起,祖輩們在清同治年間(1862)由湖北一擔挑,輾轉千裏,逃荒到草灘落腳,創業的艱辛,這種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催我上進。後來,我又在草灘地區工作了30幾年,目睹了古鎮的滄桑巨變,使我思緒萬千。

  草灘鎮(2002年8月已改為草灘街道)位於西安市城北10公裏,東至灞河,與灞橋區的新築、水流為鄰;北依渭水,與高陵縣、鹹陽市交界;南與徐家灣街道毗鄰;西與漢城街道、現代農業開發區接壤。占地麵積41.04平方公裏,轄33個行政村、69個村民小組、兩個社區,總戶數7927戶,總人口27215人。

  古鎮建置

  據史料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在渭河南岸草灘地區設官渡,渡運同關(銅川)煤炭,炭莊附近聚集莊戶,稱草店子(現草灘草店村)。清順治年間(1644)渭水北移,再現草灘街處形成“雞心灘”,在此設炭碼頭。清乾隆年間(1736),一次特大洪水,使渭河河床又向北移2公裏,南岸河灘急劇擴大,河灘野草叢生,蒲草高出人頭,密密匝匝,茫茫無際,灘闊草深,人煙稀少,豺狼出沒無常,夏季蚊蠅猖獗,令人生畏,故此地得名為“草灘”。清乾隆十五年(1751)開始建草店炭碼頭鎮,離現在已有254個年頭了,清嘉慶年間(1796)稱“草炭鎮”,清末名為“草灘鎮”。

  清乾隆年間(1736),長安、鹹寧兩縣仍轄於西安府,以鼓樓為界,東歸鹹寧,西歸長安。《鹹寧縣誌》記載,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在城外分置30個社,正北有午門、百花、伍家堡、北辰等社。當時草灘地區隸屬關係已無法考究。據《長安新誌》記載,光緒三十三年(1907),鹹寧縣城外設29個倉,其城北設百花、五龍、北辰三倉,以後增設了馬場倉。時至清末民初,草灘地區分別轄於五龍(管轄14個村),北辰(管轄20個村),馬場(管轄8個村)三倉。清同治元年(1862),回民起義,並占領渭北各縣,草灘也被義軍占領,從而控製了麵向南北的交通樞紐。此時陝甘總督左宗棠率兵鎮壓。戰事結束,改草灘為鎮,並派兵駐守。光緒二十五年(1900)慈禧、光緒來西安避難,派升允任陝西巡撫(相當省長),並加強對草灘地區的統治,於光緒二十八年(1903)至三十二年(1907),鹹寧縣在草灘街設立縣丞署,丞署佐縣知事(相當副縣知事)主要管理民政、治安、賦稅等事務,後因財政困難而撤銷。

  辛亥革命後(1912年),撤銷鹹寧縣建置,並入長安縣,仍沿用清製。從1913年起,在長達30多年的歲月中,長安縣的上層機構名稱及轄區幾經更改和變動,但縣以下的草灘地區仍從屬於長安。民國15年(1927)12月,於右任任國民聯軍住陝總司令兼陝西省主席時,改縣知事為縣長,並在一些縣的重要地方設立縣佐(副縣長級),由省委派授縣長領導。那時,長安縣在今草灘街設立了縣佐公署(也稱分縣),主要辦理當地轄區內的巡檢、彈壓、救災、催征賦稅、建設、協助縣長指揮警務,處理違警案件。20世紀30年代初,長安縣以下就設置了聯保、保、甲等機構,加強對老百姓的統治。民國24年(1936)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國民黨政府為加強防共、反共的政策,在陝西省積極推行保甲製度。草灘地區設置了聯保處,駐地現在廟張村,後遷至草灘街,到了30年代中期,改名為鄉公所。民國33年(1945),長安縣下轄草灘鎮地區的渭濱鄉(駐地草灘街)共設6保,124甲,管轄區75個村,1882戶(包括現在草灘街道的全部及現在徐家灣街道的廟張、河址西等村)。其機構設置一直延續到解放前夕。

  渭河航運

  古都長安坐落在渭河流域的中部,渭河自西向東橫貫八百裏秦川,他融溶了秦嶺北麓的各個支流,又容納了渭北的涇河、石川河等主要支流,東下潼關注入黃河,是關中平原的主要水運航線和經濟動脈。

  渭河航運,源遠流長,周初即有水運。《詩經·大雅·大明》已有“親迎於渭,造舟為梁”的記載。春秋時期,渭河水運有了發展,《左傳》“秦輸粟於晉,自雍(秦都)及絳(晉都)相繼,命之曰泛舟之役”的記載。進一步證明早在公元前6世紀現轄境內的渭河即有水運過境。秦統一六國後,渭河下遊一直是一條重要的水上運輸線,西漢時,高祖劉邦在渭河沿岸和長安附近設立了許多倉庫,主要接納從關東運來的糧食,每年約100萬石左右,主要靠渭河航運。漢武帝時,漕渠鑿成通航後,渭河航運逐漸蕭條。唐末,京都東遷,漕渠日漸湮沒,渭河航運再次複蘇。明朝洪武年間,朝廷就以渡運同官(今銅川)煤炭為主,在渭河南岸,草灘鎮的草店村設有官渡,草灘碼頭就已初步建成,渭河航運有所發展。到了清康熙執政後(1662),由於國內統一,政局穩定,又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使得農業生產得到快速發展,關中人口劇增,經濟繁榮,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商貿業有所發展。長安對外交通單單依賴陸路馬車運轉,已遠遠不適應了,致使長安與潼關運輸線上車輛擁擠不堪,道路堵塞,嚴重製約了經濟的發展,為渭河航運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自清乾隆之後(1736-1795)的59年中,渭河航運有了較大發展,當時的航運路線是從黃河入渭河,途經朝邑、大荔、渭南、臨潼、高陵等縣而到達終點站——草灘鎮。航運貨物:上行以鹽、炭、鐵和京貨為主,下行已木材、毛皮、藥材、糧食、棉花為主。沿河城鎮非常富庶,如韓城、陽、潼關、華陰、華縣、渭南等,尤以終點碼頭草灘鎮為最甚。

  清同治元年(1862)陝西回民由渭南起義,自東向西發展,關中除長安回民外,幾乎全部參加起義,聲勢浩大。回民起義軍由東向西撤往甘肅,並於甘肅回民起義軍會合一起,沿臨潼、高陵、涇陽,三原向西挺進,其邊鋒所至指向草灘,使渭河航運受到嚴重破壞。同治六年(1868),西撚軍又攻入陝西關中直達周至。當時,除長安城未被攻破外關中東部各縣城均被攻占,草灘這個水陸碼頭重地,更不例外。戰爭使草灘一帶的店鋪、民房慘遭焚毀,人民傷亡不計其數,迫使渭河航運停止。清政府派左宗棠率軍入陝,迫使西撚軍渡河入山西直隸,左宗棠又進駐甘肅,以陝甘總督之職鎮壓回民起義。由於戰爭,軍需供應之需要,人民群眾又開始重操渭河的航運事業,自清同治八年(1870)後,渭河航運開始複蘇。清末民初,草灘碼頭已具相當規模,渭河航運進入鼎盛時期。

  每年盛水期,商船晝夜穿梭,兩岸燈火通明,沿河景色異常壯觀,草灘碼頭一派繁榮,街道商店貨棧林立,四方商賈雲集,貨堆如山,人流如潮,行人南來北往,貨物轉運,車水馬龍,逢集每日人口流量可達數萬人。此時,清政府在草灘街專設置了厘金局,以賺取可觀利潤。

  清末民初,草灘渭河航運出現繁榮景象的原因有三:第一,草灘地處渭河與灞河的交匯處,是古長安的北大門,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清代中期,長安已成為陝西的政治、經濟中心,又是西北與東南各省聯係的樞紐。那時,長安通往西北的主要交通線有三條,一是由長安西上鹹陽、禮泉、乾縣、永壽、彬縣、長武,經平涼通往蘭州。二是由長安向北經草灘、三原、富平、耀縣、正寧、慶陽、銀川通往寧夏。三是由長安向北經草灘、三原、耀縣、銅川、宜君、黃陵、富縣、延安、米脂、綏德、榆林、神木、準噶爾到達歸綏(內蒙古當時稱綏遠省)。它聯係著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來往商人主要依靠騾馬和駱駝運輸,凡從事這種長途跋涉搞運輸的人,被稱為“走口外客人”,從業人數相當多,所運貨物都集中在草灘,然後順渭水東下經黃河或運河運往上海和北京。第二,山西人民當時多食山西潞鹽,亦有食陝北花池鹽,甘肅青鹽(質好但價格昂貴,故民間以潞鹽為主),因潞鹽、炭、鐵都由黃河禹門口下水入渭河,逆水上行較為方便,且運費較陸運價格便宜,商人以選擇水運者多,渭河航運的興起,草灘又是終點站,是距長安最近的口岸。第三,清政府在經濟繁榮的基礎上抓緊增加稅收,於是在長安設立了許多管理經濟的專門機構,名目繁多,如馬道、茶道、糧道、鹽道、政府專賣等。那時,凡是做地方封疆大吏,如總督必須兼任兵部左侍郎,陝甘總督兼管西北馬道和鹽道,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又管經紀商務。長安設置巡撫衙門(今北院門市人民政府),巡撫兼管糧道、茶道、鹽道等。其中茶葉行銷量最大。由於長安城內奇人居住最多,少數民族喜歡喝紅茶,但茶葉必須在西北地區加工製作。陝西巡撫將茶葉加工撥給涇陽縣加工炮製。陝南所產茶葉,人擔車推到涇陽加工,再向西北各省遠銷,來回往返,草灘是必經之地。還有西北盛產的甘草、半夏、枸杞、當歸等,中藥材也需要加工外銷。陝西巡撫將加工業務撥給了三原縣,從加工到分運送到全國各地,也都必須經過草灘。

  另外,商賈的大批京產雜貨,京津布匹以運量大,啟運方便和運輸費便宜的水上航運遠銷西北各地,以賺取更大利潤。草灘又是渭河航運的終點和各種貨物的重要集散地,渭河航運的勃興勢在必然。

  水陸碼頭

  清末明初,草灘鎮地處渭河航運的重點和長安南北陸路交通要道的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逐步形成了渭河流域規模宏大的水陸碼頭。那時,草灘及鎮東到東灘(今柳樹林村),西接西灘(今東興隆),東西橫貫2公裏;南至九龍渠(幸福渠),北瀕渭水,南北長2.5公裏。沿河碼頭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專用碼頭,俗稱上碼頭,地址在今汽車站——農具廠,占地約150畝左右,為專門下煤炭和生鐵的碼頭;下碼頭(現在在賈家灘北),是堆放鹽和堿的專用碼頭(較早設在李家街)。那時,運送炭、鹽、堿、鐵是用專用的大船,稱鹽炭船,其載重量一般在40-50噸。上下碼頭均由政府直接管理。第二類為南北渡口,全係平板木船,大小船約20多艘,用以擺渡南北過往車馬和乘客(當時旅客多乘轎車,俗稱趟子車。係用騾馬拉的戴轎頂型的車,隻拉旅客,不拉貨物),西安距三原45公裏,旅客必須經此渡口過河,大都在草灘憩息並就餐,飲食行業得到較快發展。擺渡碼頭每日不停,若有專差和八百裏加急轉送,隨到隨渡。第三類碼頭是專門裝運日用百貨和旅客等,它以小帆船為主,載重量較輕,但運費昂貴,即使遇到幹旱季節,仍可照常通航。此間,渭河航運上行多以京貨鹽、堿、炭、鐵器為主,下行多以木材、羊毛、牛皮、棉花、糧食、水煙等為主。此外,寶雞、甘肅出產的木材,常以放筏形式沿渭河東下至草灘,然後運往長安和渭北各地銷售。那時,草灘設有大型木材廠五家,如複興木材廠、肖家木材廠等,其廠占地10畝以上,木材堆積如山,生意十分興隆。

  為了方便物資交流當局官府規定每旬三、六、九或二、五、八為集市日,每逢集市官府即派官員收稅,除了正式規定的集日外,每天早晨還有露水集,即日出開市,早飯散集,以解決碼頭工人、居民買菜購糧等問題。此外,還設有“人市”(即作工日出賣勞動力的人),供臨時急需勞動力的人雇用,又是窮苦人糊口謀生的一種出路。集市區設有較大飯館八家,大煙館六家,旅社五家,還有供車馬住宿的大車店、供住駱駝的駱駝場等。到了民國初期,草灘鎮地區的經濟仍呈發展勢頭。鎮街區商業興旺發達。那時,有糧、花行20餘家(將大批糧食和棉花由草灘裝船東運潼關、洛陽等地,再用火車轉運上海),中藥鋪八家,西藥房二家,枋店(棺材店)五家,京貨鋪(專售綢緞、布匹的店)四家,雜貨鋪(賣點心、南糖、食品、煙酒、水旱煙、火紙等)22家,各種店、堂、坊、館總計94家。還開設有租賃書店兼辦書刊業務。鎮內還設有戲院一所,民盛社、新民社等戲院演出,西安著名的易俗社、三意社、正意社等專業劇團也光顧演出。此時,亦有西方國家的傳教士來陝西普遍設立天主、基督教等教堂,草灘鎮設立了天主教堂兩所,天主教學校一所,其中最大的教堂占地20畝(即現在夏家堡小學校址),星期天,過禮拜的信徒絡繹不絕。

  草灘的繁榮,吸引了更多的客商和行人,除了山西的鹽、炭、堿、鐵器以外,河南、河北、山東及黃河下遊各地的貨物紛至遝來在草灘碼頭靠岸登陸,就連遠渡重洋的美孚石油、亞細亞油也都在此上岸批發銷售。一日內貨船靠岸不少於60艘,多則高達百餘艘。每當貨船靠岸(鹽炭船每艘載重量40-50噸),一派繁忙景象。車馬密集,人力車數以百計,裝卸工匆忙卸貨,通宵達旦。運貨馬車、人力車充滿大街,南北大街車水馬龍,東西大街人流如雲,摩肩接踵,夾道兩邊小商小販比比皆是,鼎盛時期的碼頭、集市每日人流量高達十萬之眾,名聞西北和華北,已成為黃河流域的巨埠。

  水陸碼頭的勃興,使草灘街已成為本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經濟的振興,使轄區內的古建築也頗具特色。草灘街北於清嘉慶年間,由山西會館建築的“鬥拱式”戲樓,距今至少已有184年的曆史了。戲樓對麵建有會館廟,兩邊均建有戲樓看台,整個建築布局合理,雕梁畫棟、精致美觀、雄偉壯觀,堪稱當地一絕。草灘鎮東西一條街,寬闊筆直,兩邊商鋪、店麵均係古式建築,排列整齊。草鎮東、南、北建有照壁三座,做工精細,風格獨特。街上有藥王廟、禹王廟、天主教堂和天主教學校等。在轄區75個自然村中(解放前數字),夏家、杜家堡等村有城堡建築。其中杜家城堡和城牆為清鹹豐年間所建。其工程浩大、建築壯闊,南設一門,北置兩門,磚砌門洞門樓,角樓齊全,城牆周長600多米,上麵可行馬車。較好的建築物要算遍及轄區的廟宇,有土地廟、牛王廟、藥王廟、禹王廟、關公廟等30多座。其中以關公廟為最多。規模大,占地多的要算草店村的娘娘婆廟(原草店小學校址),廟內設有三官、閻王等殿,並雕塑有活龍活現的神像,還有藥王洞。當地盛行的廟會有草店的二月十五(農曆)娘娘婆會,杜家堡七月十八(農曆)的高皇廟會,四麵八方的人前來頂禮膜拜,虔誠之至,求得平安。

  滄桑巨變

  昔日的輝煌,隨著歲月的流逝,過眼煙雲,已成為曆史的塵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草灘經濟和社會都有長足發展。特別是“八五”末至“十五”期間,未央湖旅遊度假區的開發和大學城的建設,使轄區麵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招商引資取得了豐碩成果。1994-2005年轄區內共招商引資59項(包括未央湖旅遊開發區引進項目31個,占地4000畝,引資40億元),占地9282.72畝,引資71.08663億元,引進了陝西科技大學、西安工業大學未央校區、西安醫學院未央大學園後勤基地、長慶未央湖花園小區、恒力苑小區等大型項目,駐地企事業單位增至64個,城鎮人口增加了三萬餘人。轄區人口的劇增,使商機凸現。2005年,境內個體商業發展到1062個,從業人員高達6000餘人,形成了東風路、華山分廠、草店、小灘、蘇席、杜家等新的商業區。並建成了大型市場三個、果品批發市場一個、燃料市場五個、加油站九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力促進了轄區交通、郵電、文化、服務業及相關公用事業的興起。轄區道路規格、質量大為改觀。2005年上等級公路增至28條,總裏程達76.95公裏,是1993年的2.38倍。其中,210、211國道穿越境內南北,與橫貫東西的繞城高速北線在呂小寨呈“米”字型相交,又與境內市道四條、專線二條、區街道路19條交織成網,遍布轄區,向南直達市區,上繞城高速可以與國道310、312相接,通向東南各地;向西通往西寶高速;向北通向渭北各地和鹹陽國際機場。境內有236、509、719、336、723、238等六條公交線路通往市內,加上西銅路上過境的長途客車及小中巴、出租車,川流不息,車水馬龍,交通十分便利。

  隨著轄區國民經濟實力的不斷壯大,城鄉人民住宅建設發展很快。其中,長慶未央湖花園小區占地389畝,總建築麵積30萬平方米。小區布局大方,委婉流暢,曲徑通幽,妙趣橫生,是一個功能齊全的智能小區。村莊建設逐步規範,有26個村道路水泥化,硬化道路25.516萬平方米。人均住房麵積由1993年的23.6萬平方米增至2005年的65.61萬平方米,增長了178.01%。中高檔次的庭院式住宅已很普遍,向豪華型住宅邁進。日常生活基本電器化,85%的農戶安裝了電話,通訊手機已很普遍。液化氣、天然氣已進入尋常百姓家,村民生活的時代風貌日漸顯露。

  從1993-2005年的12年中,草灘街道經濟發展一直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從1993-2005年底,農村經濟總收入由1798.59萬元增至63170萬元,增長了251.31%;鄉鎮企業現價總產值由11479萬元增至61209萬元,增長了433.23%;地方財政收入由257.1194萬元增至2138.5169萬元,增長了731.73%;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296元增至4048元,增長了2752元,增長了212.35%。

  未央湖旅遊度假區的開發和大水大綠工程的實施,改變了轄區自然生態環境;占地3808.95畝,總投資12億元的“三校一基地”的建設,有力提升了轄區人文環境;總長度1235.88米,寬27米的渭河大橋,總長度1178米,寬17米的涇未路渭河大橋,雄踞在渭河之上;呂小寨互通式立交大橋橫亙在地區南部;投資1.8億元,高達18層的長慶地產大廈,占地50畝,投資3.2億元的恒力苑小區房地產項目,20多層建築高高矗立在西銅路旁,這是轄區最高的標誌性建築。

  麵對滄桑巨變,草灘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審時度勢,及時提出打造生態草灘、人文草灘、和諧草灘、活力草灘的宏偉目標,這標誌著草灘由小城鎮向城市化目標實現新的曆史性跨越,草灘將更加輝煌燦爛。當年的渭河碼頭當年的渭河碼頭當年的渭河碼頭——西安草灘鎮徐克謙杜恩虎。

  一、渭河航運的淵源

  古都長安坐落在渭河流域的中部。渭河自西向東橫貫八百裏秦川,它接納了秦嶺北麓的各個支流,且北與涇水洛河匯合,東下至潼關注入黃河。

  自乾隆之後(1736-1795),滔滔渭水始被人民群眾利用起來。雖然渭河航運開始的確切年代尚難考證,但是草灘碼頭的建立時間,據史料進行分析,當在1895年之前。渭河航運的路線是從黃河入渭河經朝邑、大荔、渭南、臨潼、高陵等縣而達終點站——草灘。航運貨物:上行以鹽、鐵、炭和京貨為主;下行以木材、毛皮、藥材、糧食、棉花等為主。沿河城鎮非常富庶,如韓城、合陽、潼關、華陰、華縣、渭南等,尤以終點碼頭草灘為最甚。每年盛水期,商船晝夜穿梭,舟楫燈火通明,兩岸景色十分壯觀。草灘碼頭繁榮昌盛,街上商店貨棧林立,各地商賈常駐於此,稅收關卡相繼設置。

  1862年,陝西回民由渭南起義,自東向西發展,關中除長安回民外,幾乎全部參加起義,聲勢浩大。清政府即派湘軍多隆阿進行鎮壓。回民起義軍由東向西撤往甘肅,並與甘肅回民起義匯合一起,沿臨潼、高陵、涇陽、三原向西挺進,其邊鋒所至掠及草灘,乃使渭河航運受到嚴重破壞。1867年西撚軍又進入陝西關中直達周至。當時,除長安城未被攻破外,關中東部各縣城均被攻占,草灘這個水旱碼頭重地,更不例外,鋪戶房屋被焚毀一空,迫使渭河航運停止,實為可惜。清政府派左宗棠率軍入陝,迫使西撚渡河入山西直隸。左宗棠又進駐甘肅,以陝甘總督之職鎮壓回民起義。由於戰爭,軍需供應之需要,人民群眾又開始重操渭河的航運事業。自1870年後,草灘碼頭開始複蘇。到辛亥革命之後,草灘發展規模十分宏大,成為關中地區貨物主要集散地之一。

  二、清末民初草灘鎮的興衰情況

  清朝末年,草灘已成為陝西省東西南北的交通樞紐。水旱碼頭規模宏大,集市繁榮昌盛,街道寬闊,鋪戶、貨棧、商店、飯館林立。水路東西客商如雲,陸路南北車水馬龍,全集鎮東到東灘,南至九龍渠,西接西灘,北瀕渭水,沿河碼頭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專用碼頭,俗稱上碼頭(地址在今汽車站——農具廠),占地麵積約150畝左右,為專門卸炭和鹽的碼頭(當時運鹽、炭、鐵有專用的大船,稱為鹽炭船,載重量約為40-50噸),屬政府所管;第二類為南北渡口,全係平板木船,約數十隻,用以擺渡南北來往車馬(當時旅客多乘轎車,俗稱趟子車。係用騾馬拉的戴轎頂型的車,隻搭旅客,不拉貨物)。西安距三原90華裏,旅客必經此碼頭渡河,大都在此憩息並進餐食,因而飲食行業得到發展,較大飯館就有八家之多,大煙館六家(專門供應嗜吸大煙旅客)。夾道兩旁擺攤設點,小商小販比比皆是,擺渡碼頭每日不停。若有專差和六百裏加急傳送,隨到隨渡;第三種碼頭是專門裝運日用百貨和旅客等。它以小木帆船為主,載重量較輕,雖遇幹旱季節,也能照常通航。上行時多以京貨為主,下行多裝牛皮、水煙、棉花、羊毛等物。帆船載重量輕,運價較昂,但可快速抵達目的地。此外,寶雞出產的秦嶺藥材,常以放筏形式沿渭河東下直到草灘,然後運往西安,在渭北各地銷售。當時草灘有木材廠五家,如複興木材廠、肖家木材廠等,其廠址約占地十餘畝,木材堆集如山,生意十分興隆。

  三、草灘鎮的建製始末

  草灘設集始於乾隆,發展於嘉慶。為了交換物資。官府規定集市日期為每旬的三、六、九或二、五、八日。每逢集市日,政府委派官員收稅。該地區原屬長安、鹹寧兩縣共管,兩縣經常因利害衝突發生矛盾。後到清末,陝西巡撫(升允)將草灘判歸長安縣管理,兩縣以南北大路為界,西為鹹寧,東為長安。草灘除正式集日外,每日早晨還有露水集,即日出開市,早飯時散市,以解決碼頭工人和居民買菜購糧問題。並設有人市(即賣日工勞力的人,每日上市,臨時急需勞動力者到市上雇用,是貧苦人民謀生糊口的一種方法)等。集市區設有旅店五家,有的寫著仕宦行台的招客帖子,也有專門為運輸的車馬所設的大車店。另外,還有專住駱駝隊的駱駝場等,長安縣在此專設有收稅卡子叫厘金局。1900年,由於草灘集市的繁榮,刑名錢穀稅務量越來越大,長安縣專門在草灘設立分縣衙門,管理行政事宜。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伊始,撤銷了分縣建製,改設為鎮。1935年實行了保甲製度,設立聯保處,將原來清代12個保改為六個保。此時,隴海鐵路已通至西安,渭河航運日漸衰落,但南北交通要衝之勢仍然存在。

  四、民國初年的草灘鎮情況

  辛亥革命時,陝西首先響應,舉起義旗。國製更新後,資本主義乘機滲入,草灘地區經濟又發展起來,鎮內鋪戶林立,寺廟興建,尤以關帝廟規模宏大,戲台最高。由於清朝腐敗,在與列強簽訂了種種不平等條約的影響下,外人在陝普遍設置天主、基督各種教堂,草灘鎮也建立了天主教堂,占地約12畝(即現在夏家小學校址),星期天過禮拜的信徒絡繹不絕。鎮內設有戲院一所,經常有易俗社等專業劇團演出。鎮內商業興旺發達,有粟花行店十餘家(經營銷購糧食和彈花,且將大批糧食和棉花由草灘裝船東運到潼關、洛陽等地,再用火車轉運上海),有中藥鋪八家,西藥房兩家,金銀首飾店(俗稱銀匠爐)兩個,坊店(棺材店)五家,京貨鋪(專營綾羅綢緞布匹的專業商店)四家,雜貨鋪(買點心食品、南糧、水旱煙、火紙、酒)等22家之多。還開設有書店,兼辦租賃書刊業務,反映了草灘鎮隨著經濟不斷繁榮,人們對文化教育也有渴求。草灘鎮集市幾達鼎盛狀態,每日人口流量約10萬之眾,形成了繁榮的商埠。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後,東煤不能繼運西安,銅川煤礦應運而生。為了解決西安市和鐵路用煤的困難,政府興修了鹹銅鐵路支線,於1939年通車,1940年正式營運。自此,人貨多乘火車,草灘擺渡之業隨之凋落,百業相繼衰敗。

  五、草灘水旱碼頭形成初探

  草灘鎮其所以能有清末民初的繁榮景象,其原因有三:第一,因與渭河航運有著密切關係,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清代中期,長安已經成為陝西政治中心,成為西北與東南聯係的樞紐。長安通往西北的主要交通幹線計有三條:一是由長安西上經鹹陽、禮泉、乾州、永壽、長武、涇川、平涼通至蘭州。二是由長安經草灘、三原、富平、耀縣、正寧、慶陽、銀川通往寧夏;三是由長安經草灘、三原、富平、耀縣、銅川、宜君、黃陵、鹿六縣、延安、米脂、綏德、榆林、神木、準噶爾旗通到歸綏(內蒙當時稱綏遠省)。它聯係著整個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來往商隊主要依靠騾馬和駱駝運輸。凡從事這種長途跋涉運輸的人被稱為“走口外客隊”,從業人數相當多,所運貨物都集中於草灘,然後順渭水東下經黃河或運河運往上海或北京。第二,陝西人民當時多食山西潞鹽,亦有食陝北花馬池鹽(因甘肅青鹽質好價昂,故民間以潞鹽為主),因潞鹽、炭、鐵由黃河禹門口下水入渭河,逆水上運,較為方便,且運費便宜,渭河航運興起,使草灘形成了終點站。第三,滿清政府在經濟繁榮的基礎上抓緊增加國家稅收,在長安設立了許多管理經濟的專門機構,名稱較多,如馬道、茶道、糧道、鹽道、政府專賣等等。凡做地方封疆大吏如總督,必須是兼兵部左侍郎陝甘總督兼管西北馬道和鹽道,上馬管軍,下馬管民,且管經濟商務。長安設置巡撫衙門(今北院門市政府),巡撫兼管糧道、茶道、鹽道等,其中茶葉行銷量在西北為最大。由於城內旗人居住較多,少數民族喜飲紅茶,但必須加工製作,陝西巡撫就將茶葉加工業撥於涇陽縣區加工製造。鑒於陝南產茶,人擔車推送至涇陽加工,再向西北各省遠售,草灘是必經之地。另外,西北盛產甘草、半夏、枸杞子、當歸等中藥材需要加工外銷。陝西巡撫將加工業務撥給三原縣,從加工到分運全國各地,也都必須經過草灘。所以草灘鎮航運事業複興在所必然。

  據史所載,1934年,魯迅先生來陝西講學之後,即由草灘登舟東下。1936年,西安事變時,中共代表團亦由草灘渡河抵達西安。據當地老鄉回憶,鄧小平同誌在雙十二事變時曾在草灘戲樓上住宿一夜。草灘在當時確實肩負著陝西交通要道的重擔。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