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2.“紅爐石銚炭方熾”——古人的煎水用具

古代飲茶,第一步先煎水。煎水用具可分兩類,一是盛水用具,一是容火用具。隨著飲茶方式的發展,各個時代人們對煎水用具的要求也不相同。盛水用具,唐代用釜,宋及其以後用瓶;容火用具,主要為爐,從陸羽《茶經》所要求的鼎式爐,直到清代的竹爐、白鐵爐,等等。這些用具,形製和質地在各個時代都有變化,這些變化,都是為了發揮飲茶藝術的旨趣,使人得到充分的藝術享受。

唐代飲茶,主要用煮飲法,煎水用具,也是煎茶用具,煎水是第一步,水沸以後投入茶末,是第二步。能否煎出茶的色、香、味來,同煮水用具的形和質有很大關係。

煮水時的盛水器,唐代用敞口式的釜,陸羽稱為“□”。就其質地說,有鐵質、瓷質和石質。鐵質釜,用“急鐵”鑄成。所謂“急鐵”,是把用壞了的農具回爐冶煉而成。這種“急鐵”,實際上就是熟鐵,熟鐵所鑄,可以避免鐵腥味,又沒有鐵屑,這就不會影響水味。用這種“急鐵”鑄釜之前,先要做模,所做的範模,要求內模表麵細膩,外模內壁敷上小砂粒,這樣鑄出的釜,內壁光滑,外壁粗糙。內壁光滑,容易磨光和洗滌,外壁粗糙,利於吸收火焰的熱力。釜的形製,耳是方的,端持時上下能如人意;釜口緣寬,易於放置在爐口;釜壁略傾,煮水時沸點就會在釜的中心,沸點在釜中心,茶末就可以隨著水的沸騰而揚起來,茶的汁水就易於煎出來而使茶味淳厚。

其他質地的釜,如瓷質,當時主要是江西洪州燒製的;石質釜,是由山東萊州石工琢磨而成。陸羽說“瓷與石皆雅器也”,但“性非堅實,難可持久”。當時還有銀質的,陸羽說“雅則雅矣,潔亦潔矣”,但一般人用不起,常用的還是鐵質的。

自宋代開始,人們多用較小的瓶來煎水,這種煎水器,人們叫做湯瓶、茶吹、鐐子、茶吊子等等,質地有金、銀、錫、鉛、銅、瓷、陶,等等。

宋代“鬥茶”用的茶瓶頗為講究,因為它不單用來煎水,更重要的是要用它注湯,注湯於茶盞時,水柱要有力、落水點要準,不能有零星水滴淋漓不止,否則就會破壞茶麵,影響“鬥茶”的藝術效果。“鬥茶”用的茶瓶,鼓腹細頸,單柄長流,這在元初大畫家趙孟□的《鬥茶圖》中可以看到。宋徽宗《大觀茶論》中說:“注湯利害,獨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苑直,則注湯力緊而不散;嘴之末,欲圓而峻削,則注湯有節而不滴瀝。蓋湯力緊則發速有節,不滴瀝則茶麵不破。”意思是說“鬥茶”所用的茶瓶,關鍵在於瓶嘴,嘴要呈拋物線狀,不能歪斜,而嘴和瓶身的接口處要大,這樣,出水力大而緊;瓶嘴末的出水口要圓而小,峻如刀削,這樣注水時易於控製並無斷續水滴,不至於破壞茶麵的湯花。茶瓶還不能太大,以水到合適處為宜,蔡襄《茶錄》中說這樣的瓶“易候湯,又點茶注湯有準”。茶瓶的質地,宋徽宗說“宜用金、銀”,這當然是帝王的標準,蔡襄也說,瓶的質地,“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或瓷、石為之”。不同質地的茶瓶所煎的水,味道會有不同。

宋初文人陶穀,雜采隋、唐、五代掌故加上自己見聞寫成《清異錄》一書,分門別類,記載了許多有關人們飲食起居的狀況。全書共分“三十七門”,其中有一“茗荈門”,是專記有關飲茶的掌故的。該門第一條為“十六湯”或名“十六湯品”,本來是一個叫做蘇虞的人所撰的《仙芽傳》中的文字,專論煎水功夫,陶穀轉引在《清異錄》中,蘇虞,有的版本中寫做蘇廙,以為他是唐代人,但根據“十六湯品”中有關煮水用瓶及煮茶方法來看,應是唐以後人,特別是從第六湯“大壯湯”所記“且一甌之茗,多不二錢,若盞量合宜,下湯不過六分”這段話看,說的是計茶時茶盞的容量和茶末與水之間的比例,所以蘇虞應是宋代鬥茶興起以後的人,有可能和陶穀同時而稍早。

所謂“十六湯”,就是飲茶時所煎的十六種沸湯水,該篇文字前的小序中說“十六湯”,“煎以老嫩言者凡三品,注以緩急言者凡三品,以器標者共五品,以薪論者共五品。”其中的“以器標者”的“五品”,就是用不同質地的茶瓶所煎的五種味道不同的水。蘇虞把金、銀質茶瓶所煎的水叫做“富貴湯”,他認為“湯器之不可舍金、銀,猶琴之不可舍桐,墨之不可舍膠”,這兩種質地的茶瓶所煎的水味道最好。用石釜所煎的水叫做“秀碧湯”,並說:“石凝結天地秀氣而賦形者也,琢以為器,秀猶在焉,其湯不良,未之有也。”用瓷瓶所煎的水叫做“壓一湯”,說瓷瓶對於“幽士逸夫,品色尤宜”。用銅、鐵、鉛、錫質的茶瓶所煎的水叫做“纏口湯”,說這種湯“腥苦且澀,飲之逾時,惡氣纏口而不得去”。用未上釉的陶瓶所煎的水叫做“減價湯”,他說:“無油(同釉)之瓦,滲水而有土氣”,“諺曰:茶瓶用瓦,如乘折腳駿登高。”“駿”是良馬,登高是為了望遠覽勝,而騎上折了腿的馬去登高,是大殺風景的事。

隨著時代風尚的不同,人們對煎水茶瓶質地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明代有人主張用鉛、錫做茶瓶,如文震亨《長物誌》卷十二中說:“煎水茶瓶”以“鉛者為上,錫者次之,銅者亦可用”,“磁(即瓷)瓶雖不奪湯氣,然不適用,亦不雅觀。”周高起也說:“惟純錫為五金之母,以製茶銚,能益水德,沸亦聲清。”在明,清兩代,多以錫質茶瓶煎水。由此還有一段官場上的小故事。清末張之洞,官高位顯,學問大,又好詼諧調笑。他在兩湖總督任上時,一天,一個花錢買了候補知府頭銜的人來見他,他存心要考考這個小財東,就在紙上寫了“錫荼壼”三字,說:“做官必須識字,汝認得此三字否?”這個人應聲答道:“此‘錫茶壺’也。”張之洞大笑,立即讓人送客,第二天寫了一篇公文,把這個買官的人打發回原籍去了。公文中有一句說,此人“能識‘錫茶壺’三字,尚可造就,著讀書五年,再來聽鼓!”原來,錫音陽,是金屬飾物名,荼音途,是植物名,壼音昆,是指宮中的道路,而錫字繁體寫作錫,壺的繁體寫作壺,“錫荼壼”三字正好每字各比“錫茶壺”多一畫。這位拿錢買官做的人,大概是常常見錫茶壺,又沒讀過什麽書,活該受張之洞的戲弄。

煎水要用火爐。火爐是常用物,古人卻賦予它豐富的意義。

陸羽所提倡的茶爐,是他自己設計的三足鼎式爐。這種爐用銅或鐵鑄成,在鼎爐身上刻著不同內容的銘文,有的是哲理深奧的《周易》卦象,有的是相克相生的五行輪回,有的則表示對生活環境的熱愛。陸羽在《茶經》中詳細記述了他所設計的鼎爐上的銘文。陸羽在鼎爐的每一隻足上用“古文”字體各鑄上七個字,所謂“古文”,大約和我們今天還能見到的唐“碧落碑”上的字體一樣,比起小篆來,更為古樸,更富於藝術性。用這種字體,在一隻足上鑄“坎上巽下離於中”,在另一隻足上鑄“體均五行去百疾”,在第三隻足上鑄“聖唐滅胡明年鑄”。“坎上巽下離於中”:坎、巽、離都是《周易》的卦名。坎代表水,巽代表風,離代表火,煎水器要放在鼎爐上,這就是“坎上”;爐膛到貼地麵的爐底有一個空檔,是借風力來鼓火的,所以是“巽下”;煎水的火在爐膛內,這就是“離於中”。在放置水釜的地方又鑄一魚形,旁邊畫上坎卦卦象“□”,象征水;在火膛內鑄一“翟”,也就是野雞,陸羽解釋說是“火禽”,旁邊畫上離卦卦象“□”,象征火;在最下麵畫上“彪”即乳虎,陸羽解釋說:“風獸也”,旁邊畫上巽卦卦象“□”,象征風。三者正和足上的“坎上巽下離於中”相呼應。

“體均五行去百病”:體指爐體;五行是傳統五行學說中的水、火、金、木、土,茶爐為銅、鐵所鑄,得金之象;上有盛水器,得水之象;中有木炭,得木之象;用木生火,得火之象;爐置於地上,得土之象;這就是“體均五行”的意思。五行相生相克,陰陽調和,從而可以達到“去百病”的目的。

“聖唐滅胡明年鑄”,這句是用來紀年的。“聖唐”是陸羽對他所處的唐代的美稱;胡指安祿山、史思明,“滅胡”是指唐王朝平定了“安史之亂”;“明年”即第二年的意思。陸羽設計的鼎爐鑄上這樣的字樣,大約是為了表達自己對今後安定、和諧的社會生活的向往之情吧。

鼎爐三足之間的三塊擋板上,還開有小窗,窗扇上各刻二字,合起來是“伊公羹、陸氏茶”六字。“伊公”是傳說中古代的仙人,不食人間煙火而常食一種仙羹;“陸氏”是陸羽自稱,他把自己倡導的飲茶藝術與仙人伊公的仙羹相比。鼎爐其他部分,還有裝飾性的“曲水”、“方丈”等流水仙山,這樣就更增加了鼎爐靜穆、玄遠、清幽之趣。

陸羽對他設計製造的鼎爐加以詳細記述,是為了垂範後人,傳之久遠。這種鼎形爐見於唐代詩文,如李德裕“鬆花飄鼎泛,蘭氣入甌輕”;盧綸“日調金鼎閱芳香”;柳宗元“呼兒爨金鼎,餘馥延幽遐”等等,都是描寫鼎式爐的詩句。顧況《茶賦》中有“舒鐵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甌”之句,越指越州,舒當指舒州,可見當時舒州所鑄的鐵質鼎爐是很有名的。

在唐代,除金屬的鼎式茶爐外,還有用泥做的一般茶爐。上節曾引白居易“白瓷甌甚潔,紅爐炭方熾”的詩句,把這句詩同他的另一首詠酒的詩對照來讀,詩說:“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原來上句詩中的“紅爐”,就是這首詩中的“紅泥小火爐”。這種紅泥小火爐,既可以用來煎茶,又可以用來溫酒,質樸天成,更得自然之趣。

去唐未遠的宋代,茶爐的形製和質地同唐代差不多,也多呈古鼎形式,當時人的詩文中記述甚多。葉清臣《述煮茶小品》文中有雲:“粉旗牙槍,蘇蘭桂薪,且鼎且缶,以歠以飲。”第一句是說茶形的,第二句是說煮茶燃料的,第三句是說煮水和飲茶器具的,第四句即是啜而飲之了。也有磚質、石質、陶質的,如蘇軾詩:“且學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銚行相隨”,是磚質的茶爐;戴昺詩:“自汲香泉帶落花,漫燒石鼎試新茶”,又楊萬裏詩:“束澗底之散薪,燃折腳之石鼎”,是石質的鼎式茶爐;羅願詩:“岩下才經昨夜雷,風爐瓦鼎一時來”,是陶質的鼎式茶爐。還有利用天然石穴作茶灶來煮水煎茶的,如朱熹《茶灶》詩:“仙翁遺石灶,宛在水中央,飲罷方舟去,茶煙嫋細香。”詩的意境清遠恬淡,極富遐想,更使人覺得野趣盎然。元代人也有類似的詩句,如蔡廷秀《茶灶石》詩:“仙人應愛武夷茶,旋汲新泉煮嫩芽。啜罷驂鸞歸洞府,空餘石灶鎖煙霞。”歌詠的對象相同,但完全托之於仙人,就沒有朱熹的詩讀起來親切。

明代的茶爐,比較講究的是銅、竹爐。文震亨《長物誌》卷十二說:“茶爐,有薑鑄銅饕餮獸麵火爐及純素者,有銅鑄如鼎彝者,皆可用。”所謂“薑鑄”,薑是元朝時杭州一個薑姓女匠人,人稱薑娘子,明高濂《遵生八箋》說她鑄的銅器“名擅當時,其撥蠟亦精,其煉銅亦淨,細巧錦地花紋,亦可人目。”明代有浙江的“潘銅”,即姓潘的匠人所鑄銅器,還有華亭(今上海)的“胡銅”,即姓胡的匠人所鑄銅器,都是名噪一時的。

明人詩文中,常見用竹爐煎水煮茶,如明初謝應芳《煮茗軒》詩:“午夢覺來湯欲沸,鬆風初響竹爐邊。”王穉登《題唐伯虎烹茶圖》詩:“太守風流嗜酪奴,行春常帶煮茶圖。圖中傲吏依稀似,紗帽籠頭對竹爐。”周履靖《茶德頌》:“竹爐列牖,獸炭陳廬。”屠隆《考槃餘事》稱竹爐為“苦節君”,係湘竹所製。明代的這種竹爐,有些有著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為人世代珍藏。清代初年,無錫惠山聽鬆庵保藏有一尊受人珍視的明代竹爐。它的來曆和形製是這樣的:明初洪武年間,主持聽鬆庵的和尚性海,又號真上人,他的道行為當時人所推重,暇時,每日“汲泉試茗以自娛”。有一湖州來的製竹器者對他說:“師嗜茗,請以竹為茗具,可乎?”於是由性海設計,竹工精心製造,製成之後,“圓上而方下,高不盈尺”,以細土為胎,外編竹為廓,胎土“甚堅密”,以手叩之,“鏗然作金石聲”,爐身中空,“欠然以虛,類謙有德者”,又鑄鐵為箄,置於爐腰,“橫截上下,以節宣氣候”。這個竹爐製好後,一直為性海所使用,直到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時,還存在庵中。著名的金石學家王昶還得到一隻別人仿製的這種竹爐,以後就不知去向了。清末北京有一種小茶爐,三角形,以木為框,內外敷細石灰,有的還在表麵畫上花卉蟲魚,山水人物,也很雅致。

煮水煎茶的燃料,從唐陸羽以來就主張用炭火。或者有選擇地使用一些木材做燃料。陸羽《茶經》中說,煎茶“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勁薪”指桑木、槐木、桐木之類堅固細密的木材。他反對用柏、桂、檜等含有油脂的木材,這種木材,燃燒時有濃煙,竄入水中,有損茶味。他還反對用“敗器”即朽廢的木器做燃料,他說這種木材煎出的茶有“勞薪之味”。

蘇虞《十六湯品》把用質地好壞不同的燃料所煮的水分為五等。一種是用炭火煮的“法律湯”。他說木材都可以用來煮水,但要煮出茶味淳厚的“沃茶”來,就必須用炭火來煮,煮水“忌停”,即火力不濟時沸時停,而炭火能持久,無“停水”之患;炭火燃燒時沒有煙,不致損茶味。他說:“在茶家亦有法律”,“犯律逾法,湯乖則茶殆矣。”所以他把用炭火煮的水叫“法律湯”。一種是用木材燃燒後的餘火和燃燒將盡的炭火所煮的“一麵湯”。這種火,力量不夠,“性浮”,看上去水煮沸了,但到底有“終嫩之嫌”,所以叫做“一麵湯”。一種叫做“宵人湯”,就是小人湯。他說茶是得“天地靈氣”之草,其味不能以強力得之,枯木朽株雖然火焰大,但有一種“惡劣之性”,如同人類中的小人,用這種燃料煮的水,會減損茶味。一種叫“賊湯”,也叫“賤湯”。他說細竹樹梢之類,風吹日曬至於幹燥,人們用它來“燃鼎附瓶”,看起來“頗甚快意”,儒雅儉約,但這種燃料的火力“體性虛薄”,缺乏“中和之氣”,既不出茶味,也難以登大雅之堂。一種是“大魔湯”。這種湯是用多煙的木材煮的,他說“燃柴一枝,濃煙蔽室,又安有湯耶?苟用此湯,又安有茶耶?”這是茶之大魔。

唐、宋以來,都把炭火叫做“活火”。唐代的李約,性格淡泊,不入官場,不近粉黛,好飲茶,精於烹煮,他所說的“茶須緩火炙,活火煎”一句,一直被後人奉為品茶煮水的座右銘。“緩火炙”,指唐代的炙茶,見下。“活火煎”是說要用活火煎水,活火是有火焰的炭火,這樣的火,煎出的茶湯味道淳厚。“活水還須活火烹”、“貴從活火發新泉”等詩句說的都是這個意思。

明代人說煎水用的炭,以浙江長興茶山所出的“金炭”為最好,稱為“湯友”。清代人有用桫木去皮燒成的炭。

和煮茶燒炭有關的工具,陸羽《茶經》茶具二十四事中有炭撾、火□、灰承。炭撾用來把大段炭捶成小塊,陸羽講到的炭撾,是鐵製六棱棒形,頂尖下粗,握處細,陸羽說這種炭撾就像當時西北邊境軍人所執的叫做“木吾”的兵器那樣。火□,陸羽叫做“箸”,就是火筷,是用來夾炭送入火爐並調節炭火的。有用鐵或熟銅製成的,長一尺三寸,明代人雅稱為“降紅”。灰承,是放在爐下以承炭灰的,鐵質,有三足,可端可抬。至於明代人所用與燒炭有關的,還有銅火鬥,稱“蓬火”,有“烏府”,是裝炭的竹籃,有“團風”即湘竹扇,是用來扇火的。

古人煎茶用炭火,主要是在室內。而用鬆、竹之類做燃料的,古書中也常有記載。化入詩文中,更別有意境,如唐李群玉詩:“紅爐炊霜枝,越甌斟井華”;成彥雄詩:“蜀茶倩個雲僧碾,自拾枯鬆二三枝”;姚合詩:“摘花浸酒春愁盡,燒竹煎茶夜臥遲”;宋代蘇轍詩:“遣兒折取枯竹女煎湯”;羅願詩:“便將槐火煎岩溜”;明人田藝衡《煮泉小品》中更說煎水用炭,“不若枯鬆枝為妙,若寒歲多拾鬆實為煮茶之具,更佳。”今天閩南、潮汕一帶功夫茶所用燃料,還有用甘蔗渣、橄欖核的。這些燃料,火活而易燃,並有嫋嫋細煙隨風飄拂。在古人詩文中,渲染成一幅幅悠然自得、情趣無窮的畫圖。如唐代杜牧的詩:“茶煙輕颺落花風”;宋代魏野的詩:“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元代謝應芳詩:“星飛白石童敲火,煙出青林鶴上天”;長憲的詩:“花雨隨風散,茶煙隔竹消”;明代文征明的詩:“方床睡起茶煙細,矮紙詩成小草斜”;吳鼎芳詩:“何處茶煙起,漁舟係竹西”;僧德祥詩:“寂寞南山下,茶煙出樹林”;清初錢謙益詩:“文火細煙,小鼎長泉”,更多為人所稱道。這種為文火輕煙所點綴的煮茶環境,有著濃鬱的詩情畫意,更能在飲茶時使人得其情,得其趣,得其味,達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因為有人煎水不用炭而選用其他燃料,由此還出現了一件在文壇上大殺風景的事。

明代的毛晉,是一個藏書家兼刻書家,他的汲古閣極負盛名。他刻印書籍極其講求質量,書版用的都是上等木材,並保存了許多明以前的書版。他死後,他的後代卻不能繼承家風,據近人鄭德懋《汲古閣版本存亡考》中記載:清代,毛晉的一個孫子非常喜歡品茶,一次,購得洞庭山碧螺春茶、虞山玉蟹泉水,惟獨為缺少煎水的“美薪”而發愁。後來,看著他祖父留下的四位唐人文集的刻版,大發奇想,說:“以此做薪煮茶,味當更佳!”於是,“按日劈燒之”,直到茶盡而版絕。
更多

編輯推薦

1大羅金仙在星際
2屍人
3墨龍變
4洪荒青蓮聖卷
5八神異界遊
6鬥神狂飆
7全係修真大法師
8近戰召喚師
9魔法通行證
10逆龍道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獸戰天下

    作者:胡不歸  

    工具百科 【已完結】

    一個野獸橫行,掠食者和獵物以無窮的手法演出變化多端的二重奏或多重奏的欲望世界。一個從小被恐怖組織訓練成殺人機器,為了自由從而不得不戰鬥及殺戮的冷血殺手。就是關於這個堅忍冷酷,但不失血性的勇悍男兒...

  • 幻神

    作者:雲天空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聖獸的名字,想必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可是有誰知道,四大聖獸到底為什麽會成為僅次與神的存在?他們是經過怎樣的努力,最終成為聖獸的?他們各自擁有著什麽樣的神奇本領呢?有誰...

  • 活金

    作者:逐沒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靈脈為生命之脈,為免靈脈不被破壞也就有了‘護靈人’。林寶駒的先祖是‘護靈人’中的奇才,擁有逆天造勢的才能,曾強行降伏金馬,讓金馬成為白馬山的靈脈之主,用來守護靈脈。白馬吸水,養活一方。靈脈若散,...

  • 傳奇之縱橫瑪法

    作者:星星辰  

    工具百科 【已完結】

    在網吧裏激戰了三天三夜的星辰,終於完成了統一沙巴克的偉大霸業,但是由於勞累過渡,居然暈倒在地。當他醒來後,卻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神秘奇妙的世界,而這個世界赫然是他所玩的傳奇遊戲裏的瑪法世界,這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