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蘭氣氤氳盞壺間”——古人的飲茶用具

現在人們直接用來飲茶的用具,主要是茶盞和茶壺。而在唐、宋時流行的煎茶、鬥茶飲法中,隻有盞沒有壺,有之,則是用來煎水的煎水壺,不能叫做茶壺。到了明代,流行瀹茶飲法,才把茶壺帶入飲茶用具之中。

唐以前的飲茶用具和食器還沒有完全分化開來,如我們現在進食時的碗,古代叫做盂,飲茶時有用盂的。晉盧琳的《四王起事》記載晉代惠帝遇難逃亡,後又從許昌返回洛陽,當時有侍從“持瓦盂承茶,夜暮上之,至尊飲以為佳”。這種瓦盂,是陶或瓷的。兩晉南北朝時,食器、酒器等,一般都是陶或表麵施淡青色釉的瓷器,主要製造地點在浙江、江蘇一帶。從唐代開始,飲茶用器從酒、食器中逐漸分離出來,自成一個係統。陸羽《茶經》中還沿襲過去的舊稱,把茶盞叫做“□”,但在當時人的詩文中,更多的叫做“甌”。陸羽列出當時製造茶盞的地方,有浙江的越州、婺州,湖南的嶽州、鼎州,安徽的壽州,江西的洪州,河北的邢州等。這些地方瓷窯所出的茶盞,由於各地燒造技術、工藝流程以及傳統風格的不同,各呈白、黃、淡青、褐等釉色。陸羽認為,能夠與茶色相煥發的,以越州窯所出茶盞釉色似玉而又微泛淡青色的為最好,其次是嶽州所出也呈淡青色。近年來的考古發現,浙江上林湖濱海地區共有三十餘處窯址,在上虞、寧波、奉化、象山等地也有發現,都屬越窯係青瓷遺址。這些地方所出的瓷器,造型端整,後期並仿金、銀器,有繁縟的紋飾。

陸羽評越州窯“類玉”、“類冰”,綠色的茶湯注入其中,“半甌青泛綠”,與本身的淡青釉色互相輝映,從而達到“益茶”的效果,使人銜盞愛玩不忍釋手。其他如邢瓷之白,壽瓷之黃,洪瓷之褐,因為能掩茶色,“悉不宜茶”。在外觀造型上,越瓷茶盞也特別適宜於飲茶用。陸羽記越州所產,“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口唇不卷”,即盞沿不外翻,稍有內斂,這樣能約束茶湯,不致外溢;“底卷而淺”,是底稍外翻,這樣容易端持,而“淺”則指盞的深度,唐時飲末茶,連茶盞中的茶末、茶湯一塊喝掉,底淺的茶盞就容易吸盡茶湯和茶末。陸羽對茶盞提出了從欣賞角度和從實用角度評論的兩個標準,以後曆代人們對茶具的要求,基本上不出這兩個標準。

越州窯所出的茶盞,經常出現在唐人的詩文中,如施肩吾《蜀茗茶》詩:“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煙輕處攪來勻”;李群玉《龍山人惠石廩方及團茶》:“紅爐炊霜枝,越甌斟井華”,又《答友寄新茗》詩:“吳甌湘水綠花新”,越碗、越甌、吳甌,都是指越州所出的茶盞。還有許多歌詠白色瓷盞的詩句。如白居易《睡後茶興憶楊同州》:“白瓷甌甚潔”。僧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素瓷雪色漂沫香”。顏真卿等人《月夜啜茶聯句》:“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

唐人不僅逐漸普及了飲茶專用的盞,而且發明了盞托,並一直沿襲下來,明、清以來,又配上盞蓋,由此成為我們今天還常常使用的一盞、一蓋、一碟式的三合一茶盞——蓋碗。

盞托的發明,還有一段饒有趣味的故事,據李匡□《資暇集》記載:唐代宗寶應年間,有一個叫做崔寧的人,做了成都府尹,生活很講究。他的女兒喜歡喝茶,因為茶盞注入茶湯後,端時很燙手,覺得很不方便。一天,她靈機一動,把蠟烤軟,做成茶盞底大小的蠟環,又拿了一個小碟子,把蠟環放在碟子上,再把茶盞放在蠟環上,這樣,茶盞既不會傾倒,又不至於燙手。後來,又讓漆工仿照這種形式做成漆製品。崔寧看了女兒的傑作後,很高興,就把這種碟子叫做“托”,此後流傳開來,“人們愈新其製,以至百狀焉”。

這種一盞一托式的茶盞,不僅在於它的實用性,而且增加了茶盞的裝飾性,能夠給人以莊重感。考古發現唐代這種帶托式茶盞,如越窯所出,有的茶托為四片卷邊荷葉形,托麵下凹形成一定高度的底,凹中放茶盞,盞呈蓮花形,造型端莊清麗、靈秀瀟灑,有強烈的裝飾美。這種凹麵成底而上置茶盞的托式盞,還有整體燒造而成的,考古發現元代馮道真墓的壁畫中,就有這種盞,一疊三隻摞在一起。宋代的盞托,有漆製的,並且很普及。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六“茶肆”條,記載當時杭州大街上的茶店,用“瓷盞漆托供賣”。明代以後,又在盞上加蓋,這和當時廣泛流行的瀹飲法分不開,加蓋的作用,一是增加茶盞的保溫性能,更好地浸泡出茶葉的茶汁;一是增加茶盞的保潔性能,防止塵埃侵入。人們在品飲時,一手托盞,一手持蓋,並用茶蓋來拂動漂在茶麵上的茶葉,更添情趣。

宋代的茶盞,以“鬥茶”時所用的通體施黑釉的“建盞”最具特色。

我國傳統瓷器,主要有兩大瓷係,一為青花瓷係,一為黑釉瓷係。後者在日本叫做“天目”瓷,“天目”是指我國浙江省的天目山,宋代的黑釉瓷最早由在天目山佛寺留學的日本僧人帶回,故名;西方國家叫做“Temmoku”,是“天目”的譯音。“建盞”就是黑釉瓷中的佼佼者。

建盞又叫做“烏泥建”、“黑建”、“紫建”,“建”是指產地,宋時主要出在建州(今福建建陽)。在“鬥茶”者們的心中,這種建盞是極受珍視的。這有三個原因,宋代時流行的“鬥茶”,茶湯呈白色,而“鬥茶”茶麵泛出的湯花,更是純白色,如果茶盞釉色為白色或其他淺色,就會影響“鬥茶”的外觀效果。建盞黑釉,與雪白的湯花正好配合得黑白分明,所以宋人“鬥茶”,必用建盞。同時,如宋代祝穆在所編《方輿勝覽》中所說,“鬥茶”的“鬥試之法,以水痕先退者為負,耐久者為勝”,“茶色白,入黑盞,其痕易驗。”茶湯花在黑釉瓷上,如果湯花退下,能夠比較清楚地看到水的痕跡,這也是黑釉瓷在“鬥茶”中的優點。這是從茶盞本身的釉色要與茶色出現對比美這個角度出發,是“鬥茶”者們珍視建盞的第一個原因。建盞在燒造時,通過窯變,變化出美麗的異形花紋,最珍貴的是細密如兔毛的“兔毫斑”,如蔡襄《茶錄》中所說的“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宋徽宗《大觀茶論》中所說的“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蘇軾也有“忽驚午盞兔毛斑,打作春甕鵝兒酒”的詩句。還有一種花紋,如鷓鴣頸上的雲狀或塊狀的斑點,稱為“鷓鴣斑”,也極珍貴,如僧惠洪詩:“玉甌絞刷鷓鴣斑”,黃庭堅詩“金縷鷓鴣斑”。建盞之所以出現這種異形花紋,是因為當地瓷土含鐵較多,在燒製過程中,鐵質發生膠合作用並浮出黑釉表麵,冷卻時發生晶化,變成極細的結晶,這種結晶呈紫、藍、黃、暗綠等色,並放射出點點光輝,在強光和暗光中都有閃爍變化。茶湯注入茶盞中,黑釉表麵的結晶五彩紛呈,異常美麗,宋人有詩說:“點茶三昧須饒汝,鷓鴣斑中吸春露”,認為在這種茶盞中“鬥茶”,才能得到其中“三昧”。帶有“兔毫斑”、“鷓鴣斑”的建盞,是偶爾窯變所成,人力強求反不能致,在當時也不可多得,這是人們珍視建盞的第二個原因。

建盞的造型,底徑和盞麵口徑的比例相差較大,盞壁外撇的角度大,有人把它比喻為翻轉過來的鬥笠形。盞口麵積大,可以容納更多的“鬥茶”時出現的湯花,而盞壁斜直,容易吸盡茶湯和茶末,這一點,吸收了唐代越窯盞的優點。同時,盞壁四周在離沿口1.5耀2公分處,稍向內折,考古工作者稱為“倒鉤型圈痕”,這和陸羽所說越窯盞“口唇不卷”的優點也有相似之處。盞沿下內折的折線,還能起到“鬥茶”注湯時的標準線的作用,因為“鬥茶”注湯,隻注到盞容量的十分之六,考古工作者實測證明,這一折線,正好是盞容量四比六時的臨界線。另外,建盞的胎體較厚,“鬥茶”時,要求茶盞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較高的溫度,要給茶盞加熱,加熱的辦法是“熁”(音協),蔡襄《茶錄》說:建盞“其柸(同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熁,《集韻》解釋說:“火迫也”,就是烘烤的意思。建盞胎厚,能較長時間地保持茶湯的溫度。這是建盞適宜於“鬥茶”並因而受到“鬥茶”者珍視的第三個原因。

這種形式的建盞,宋、元時流入日本,至今日本的茶道中,還能見到它的痕跡。如日本以創製於豐臣秀吉時代叫做“樂燒”的茶盞最為珍貴,這種茶盞的內壁有一層厚厚的黑色堆釉,外壁比較粗糙,容易端持,邊沿稍向內收,外觀造型也和建盞差不多。另外,建窯兔毫斑、鷓鴣斑等盞,當時也流入日本,以後並進行了仿製,獲得成功,有的稱為“瀨戶燒”。

宋代“鬥茶”以黑釉建盞為主,但也還有其他釉色的茶具,如南宋龍泉哥窯所製的茶盞,外觀造型和建盞相似,也呈翻轉鬥笠形,但通體卻施淡青色釉,色澤鮮明、幽雅潔淨、亭亭玉立,同樣是上等的茶具。其他各地名窯,如官、定、汝、鈞等地燒造的大量青花、白瓷茶盞,造型各異,刻花印花,爭奇鬥勝,都體現出飲茶藝術對茶具窮極工巧的要求。

宋代還有用銅製“湯□”來飲茶的,蘇軾《從駕景靈宮》詩“病貪賜茗浮銅葉”,“銅葉”即程大昌《演繁露》一書所說的“銅葉湯□”,“□”就是器壁外撇的容器,故名。黃庭堅《以小龍團及半挺贈無咎並詩用前韻為戲》詩中,反映出民間用這種銅製茶盞比較普遍,詩說:“城南窮巷有佳人,不索檳榔常晏食。赤銅茗碗雨斑斑,銀粟翻光解破顏。”皇宮內部所用,多是鍍金的,周密《武林舊事》記載,當時宮內遇到喜慶節日,就舉行宴會來慶賀,所用的器具有“大鍍金□”,不過□中盛的不是茶,而是“五色韻果”,並把這些“五色韻果”擺成龍鳳的樣子,叫做“繡茶”,皇宮內還有專門的官員督促宮女辦這種事情。這種“繡茶”,真可以說是獨出心裁!

大約到了明代,出現了茶壺,從此茶盞和茶壺成為最基本的茶具。

明、清的茶盞,主要仍是瓷質。由於人們不再“鬥茶”,黑釉茶盞已很少使用,所用茶盞多為白瓷或青花瓷。明代的白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胎白而致密,釉色光潤,具有“薄如紙、白如玉、聲如磬、明如鏡”等優點,明代人稱這種白瓷為“填白”,陶瓷史上則稱為“甜白”。這種茶盞,造型穩重,比例均勻,當時又叫“壇盞”。

明、清茶具,最為後人稱道的,是江蘇宜興紫砂陶製茶壺、茶盞的創製和普及。

宜興紫砂陶製茶具,創始於明代,關於它的起源,還有一個神話般的傳說。傳說中有一個以四海為家的雲遊和尚,他無處來也無處去,路過常州府宜興時,在村頭巷尾,每天叫喊“賣富貴!”天下怎能有富貴可以買賣?況且是一個瘋瘋顛顛的窮和尚,所以人們都嗤之以鼻。和尚無可奈何,隻好拉住一個老翁,對他說:“貴不要你買,買富怎麽樣?”並帶著這個老翁來到山中產陶土的地方,指示給老翁後,又去雲遊他鄉了。老翁掘開表層土一看,下麵的土五色俱備,“爛若披錦”,以後附近人們用這種陶土燒製出來的茶具,古樸雅致,勝似瓷器,製陶者們也因此富裕起來。當然這隻是一個傳說。

明代周高起,專為宜興砂陶寫了一本小書,叫做《陽羨茗壺係》。陽羨是宜興一帶的古名。他在這本書的開頭說:“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宜興陶茶具,“能發真茶之色、香、味”。據該書記載,宜興壺創始於當地金沙寺裏的一個和尚,由於年代久遠,這個和尚的名字已經失傳了。據世代製陶的人說,這個和尚性情“閑靜有致”,經常和製陶缸、陶甕的陶工們來往,於是“摶其細土,加以澄練,捏為胎,規而圓之,刳而中空”,安上底座、口、柄、蓋,和陶工們所燒的缸、甕一塊入陶窯燒成,“人遂傳用”。這是見於記載的宜興紫砂陶製茶具的最早發明者。

促使宜興陶製茶具走向藝術化的,也是一個小人物,他是當地一家富戶,吳頤山的書童,真名真姓失傳了,隻留下主人給他起的名字“供春”。他在侍奉主人讀書之暇,偷偷地仿效金沙寺和尚做茶壺的技藝又加以改進,他先用淘洗過的細土摶胎,後用茶匙按壓內壁,用手指壓外壁,屢按屢壓,反複不斷,製成後,腹上還留有指節紋理。當時周高起所見,“傳世者粟色,暗暗然如古金鐵,敦龐周正”,歎為“神明垂則”,流傳於世,時號“供春壺”。以後他的子孫也以製陶為業,為了繼承家風,取“供”的諧音,以“龔”為姓,以致後來人以為供春是姓龔名春了。供春壺在明代備受珍視,聞龍《茶箋》所記,他的老朋友周文甫,寶藏一供春壺,“摩挲寶愛,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類紫玉,內如碧雲,真奇物也。”周文甫死時,遺命用以殉葬。

供春以後,造茶具的,有四家最為著名,這四家是董翰、趙梁(或作良)、袁錫、時朋,都是明代萬曆年間人,他們所造的茶壺,各具特色。他們之後,以時朋的兒子時大彬技藝最高。當時人說他製的茶壺,“不務研媚而樸雅堅栗,妙不可思”。他先做的是較大的壺,後又根據人們品茗鬥趣的需要,改做小壺,流傳之廣,以致人人“幾案有一具”,對之“生閑遠之思”。清人陸紹曾見時大彬所造的壺,有名叫“六合一家”的,就是壺身分為四個部分,底、蓋各一,合之為一壺,“離之乃為六”,水注其中,“滴屑無漏”,可謂巧奪天工。有的壺上還刻有名人所題的詩句,如清代人徐印香所得的時大彬壺,上麵刻有汪森所題的四句韻文:“茶山之英,含土之精,飲其德者,心怡神寧。”當時與時大彬齊名的,還有李大仲、徐大友,所以流行著“壺家妙手稱‘三大’”的說法。李大仲所造的甜瓜形小圓壺,也甚為後人珍視。文獻記載,當時人所製的壺,或像花果樹木,綴以草蟲;或像鳥獸蟲魚,各肖其形;或像商周鼎彝,古趣盎然;或像秀女壽翁,情態可掬……今天已極為罕見了。

這種陶土,比較特殊,一般產在當地蜀山周圍。蜀山原名獨山,宋代蘇東坡曾在此地為官,以為山上山下,風光景物,和他的家鄉蜀中風景相似,所以改獨山為蜀山,當地人們懷念他,明時還有祠堂歲時祭祀。當地流行的一種紫砂提梁壺,傳說為蘇東坡所喜愛,故名“東坡壺”。此地的陶土,因色澤和質地不同,有嫩泥、老泥、石黃泥、天青泥等名稱。各種陶土經過澄之洗之,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如石黃泥呈朱砂色,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梨皮泥呈凍梨色。如畫家使用手中的顏料,製壺者也用不同質地的陶土加以調和以出新意,如老泥與天青泥、石黃泥調和呈古銅器色,梨皮泥和細白泥調和呈淡墨色等。還有的摻以含有細碎雲母片的硵砂土,如時大彬所製的壺,有的“細土淡墨色,上有銀砂閃點”,“縠縐圓身,珠粒隱隱,更自奪目”。

從品茶藝術的角度出發,明代及以後人評價這種紫砂陶製茶壺,曆來讚不絕口。大鑒賞家文震亨在《長物誌》中說:“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周高起認為這種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壺蓋宜盎不宜砥(平)”,這樣,可以做到“湯力茗香,俾得團結氤氳”。清人記載,做工精細的紫砂壺,壺蓋蓋上之後,手提壺蓋上的蒂,“能吸起全壺者,則尤佳矣”。這樣的茶壺,能收斂茶的香氣,不致外逸。宜興燒製的壺,有小如核桃的,這種壺,在飲茶中取代了茶盞,明代馮可賓在《岕茶箋》中說:“茶壺,窯器為上,又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酌,才得其趣。”認為“茶中香味,不先不後,隻有一時,太早則未足,太遲則已過,見得好,一飲而盡”,“壺小則味不渙散,香不躲擱”。

清代宜興陶製茶具對明代有繼承又有發展,清初陳鳴遠,嘉慶時楊彭年、陳曼生等所製,也都享有盛名。

宜興紫砂茶具,明代時已隨著我國茶葉的外銷而傳至歐亞各國家。在歐洲,人們稱做Bouarro,是借用的葡萄牙語。十八世紀早期,荷蘭、英國、德國並加仿製,特別是甜瓜形球狀宜興壺,尤為西方人們所喜愛。日本人對宜興砂壺更具有濃厚的興趣。明、清兩代製作精巧的宜興茶壺,早已被各國公私收藏家作為藝術品而加以收藏了。

宜興茶具的高度藝術化,使人們品茶時的趣味性、審美感更加濃厚了,人們在口啜清茗,細咂慢咽的同時,又可以把壺或盞作為藝術品來欣賞、玩味,從而得到更高的藝術享受。
更多

編輯推薦

1大羅金仙在星際
2屍人
3墨龍變
4洪荒青蓮聖卷
5八神異界遊
6鬥神狂飆
7全係修真大法師
8近戰召喚師
9魔法通行證
10逆龍道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獸戰天下

    作者:胡不歸  

    工具百科 【已完結】

    一個野獸橫行,掠食者和獵物以無窮的手法演出變化多端的二重奏或多重奏的欲望世界。一個從小被恐怖組織訓練成殺人機器,為了自由從而不得不戰鬥及殺戮的冷血殺手。就是關於這個堅忍冷酷,但不失血性的勇悍男兒...

  • 幻神

    作者:雲天空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聖獸的名字,想必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可是有誰知道,四大聖獸到底為什麽會成為僅次與神的存在?他們是經過怎樣的努力,最終成為聖獸的?他們各自擁有著什麽樣的神奇本領呢?有誰...

  • 活金

    作者:逐沒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靈脈為生命之脈,為免靈脈不被破壞也就有了‘護靈人’。林寶駒的先祖是‘護靈人’中的奇才,擁有逆天造勢的才能,曾強行降伏金馬,讓金馬成為白馬山的靈脈之主,用來守護靈脈。白馬吸水,養活一方。靈脈若散,...

  • 傳奇之縱橫瑪法

    作者:星星辰  

    工具百科 【已完結】

    在網吧裏激戰了三天三夜的星辰,終於完成了統一沙巴克的偉大霸業,但是由於勞累過渡,居然暈倒在地。當他醒來後,卻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神秘奇妙的世界,而這個世界赫然是他所玩的傳奇遊戲裏的瑪法世界,這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