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4.從飲酒習俗看民族心理

  飲酒是中國曆代的一個重要文化現象,飲酒活動透射著中華民族的性格、情趣和精神寄托。透過飲酒習俗,我們可以發掘出一些民族心理的積澱,這些民族心理的積澱是中國酒文化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

  飲三杯酒與“三”的特殊含義

  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對“三”有特殊的理解。古代中國人認為“三”是最圓滿的。《史記·律書》說:“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自漢代始,三出闕成為帝王威儀的象征,例如唐代大明宮的含元殿前樹三出闕;李治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前的三出闕遺址,至今曆曆可辨。在民間諺語中有“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和“三人成虎”的說法;再如禮俗中的三鞠躬,發誓中的三擊掌等做法。為什麽“三”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這樣特殊的位置呢?這裏麵包蘊著中華民族的哲學內涵。在遠古時,我們的祖先最早隻有“一”和“二”這兩個數,“三”的概念是經過長期的認識和思辨才產生的。《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說,統一的事物可分成對立的雙方,對立的雙方產生第三者,新生的第三者產生了千差萬別的東西(萬物)。儒家學派也重視三,《論語》講:“吾日三省吾身”,“三思而後行”等,都十分強調這個“三”。其實這個“三”並不單單是數量上的“三”,而是一種思辨的優選法。如果“一”是一種方案,“二”是另一種方案,究竟選擇哪種方案好呢?按“一生二,二生三”或“三省”、“三思”的邏輯,就是既不采納“一”方案,也不采納“二”方案,而是取兩個方案之長,棄兩個方案之短,創造第三方案,這第三方案比起前兩個方案來,是最圓滿的。

  在我國各族的飲酒習俗中,多有“敬三杯酒”、“罰三杯”的勸酒方式。這個“三”就含有最圓滿的意思。《堅瓠集》說:“然罰飲之數,多限以三。吳諺謂:‘客來遲,罰三鍾。’未始無本。韓安國作幾賦不成,罰三升;蘭亭之會,王子敬詩不成,罰三觥。景龍文館記禦詩序雲:‘人題四韻,後者罰三杯。’又,郝隆不能詩,罰依金穀酒數。”金穀酒數是三鬥(酒具)酒。褚人獲在書中引了許多資料,說明自古以來罰酒限以“三”的習俗。罰酒如此,敬酒也是如此,“三杯美酒敬親人”之舉曆代皆沿襲不變。酒席之上,酒三巡後再自由飲酒之風,不但漢族如此,少數民族也大多這樣,《酒歌集》說:侗族酒宴上,“主人指定座中年輕的親屬持壺(俗稱‘酒司令’),負責斟酒、勸酒、罰酒。第一杯從左邊轉起,喝完了;第二杯再從右邊轉來,稱為‘左發右順’,第三杯才是自飲。這酒筵開場的三杯酒,在座者不分賓主、不管酒量大小,一律人人幹杯。”

  由此可見,敬酒用“三”,說明敬酒者的情已很圓滿了,勸三巡酒也是這個意思;而罰三杯酒,也是由“圓滿”之意引申而成的“極限”之意,被罰者飲了三杯酒,說明他已完全認錯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一中華民族古老的哲學意識,在其流傳演變過程中,也逐漸地滲透到飲酒習俗裏,在潛移默化中被人們所接受。

  勸酒之習與民族心理

  我國飲酒習俗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勸酒。酒宴上的歌以送酒之習以及名目繁多的酒令等,都是直接和間接勸酒的手段。主勸客酒,客敬主人酒,客人互相勸酒,以及罰酒、賭酒和鬥酒等,直到皆酩酊大醉才結束。“勸君今夜須沉醉,尊前莫話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韋莊《菩薩蠻·勸酒》)不一醉方休客人就等於不領主人的深情,反之,似乎主人不想法把客人灌醉,也不夠意思。於是乎,“厭厭夜飲,不醉無歸。”

  黃周星在《酒社芻言》中說:“世俗之行苛令,無非為勸飲計耳,而不知飲酒之人有三種:其善飲者不待勸;其絕飲者(酒量小,一喝就醉者)不能勸,唯有一種能飲而故不飲者宜用勸。然能飲而故不飲,彼先已自欺矣,吾亦何為勸之哉?故愚(作者自稱)謂不問作主作客,唯當率真稱量而飲,人我皆不須勸。”黃周星所言極是,他講的道理也不深奧,人們一聽就明白,一想就會通。而且與黃周星見解相同的曆代皆大有人在,但是為何千百年來一直如此呢?這正是風俗所具有的獨特約束力。不論人們是否願意如此,但是約定俗成的力量卻會迫你就範。那麽,勸酒習俗所透射出的社會心理究竟是什麽呢?初步探尋可知,大約不外乎“好客”與“禮”這兩層意思。

  夏商之時,人們(奴隸主貴族和一些自由民)飲酒多在各種祭祀之後,人是代替諸位神靈享口腹之樂的,誰能喝多少就喝多少,以醉為限度。當時人們能“靡明靡晦,式號大呼,俾晝作夜”(《詩經·大雅·蕩》)地狂歡飲酒。到了周代,飲酒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顧炎武在《日知錄·酒禁》中說:當時飲酒,“一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酒,不得醉焉。”這顯然是周代貴族和自由民按周禮的儀度化要求而采用的飲酒方式。今存的《儀禮》十七篇中就有許多關於這種飲酒方式的文字。孟僖子曾說過這樣的話:“禮,人之幹也;無禮,無以立。”(《左傳·昭公七年》)強調了儀度修養的重要性。儀度修養的關鍵是謙恭待人,即所謂“讓,禮之主也。”(《左傳·襄公十三年》)“卑讓,禮之宗也。”(《左傳·昭公二年》)這種謙恭待人的儀度修養要求人們“動則思禮,行則思義。”(《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於是在酒宴之上,主人謙恭待客,賓客謙恭謝主人,“賓主百拜”,喝酒隻不過是一種禮儀的方式而已,無怪乎能“終日飲酒,不得醉焉”了。

  周代這種強調禮的儀度化的飲酒方式,在後來曆代的國宴一類的大型酒宴上得到延續。除此外,它還對曆代社交宴會和民間的酒宴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並由此形成了主人不勸酒,客人不便多飲酒的社會心理。這種由禮儀的積澱而演變形成的社會心理,刺激著好客的主人千方百計地勸酒,於是各種勸酒方式也應運而生了。

  好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朋友來了有好酒”是我國人民好客的具體體現,勸酒是表達這種好客心理的一種習俗。我國各民族中多有勸酒的習俗,但是比較起來,許多兄弟民族的勸酒方法遠比不上漢族勸酒方法那樣豐富多彩。探討其根源,恐怕與“禮”(儀度化的禮)的影響程度有關。也就是說,兄弟民族的勸酒心理主要是好客,而漢族的勸酒心理除了好客外,還有儀度化禮的積澱。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