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5.少數民族酒宴及勸酒方式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飲酒習俗中,各民族的酒宴和勸酒方式往往各有特色,呈現著絢麗多彩的風俗畫麵。

  女真族是我國北方的古老民族。先秦時稱肅慎,隋唐時稱靺鞨,五代以後稱女真,明代後期才改稱滿族。女真族多用糜穀釀酒,每到酒釀熟後,部落裏的貴賤老幼便圍坐而飲,唱歌跳舞。騎射是女真族酒宴上的一項重要活動,“女真舊風,凡酒食會聚,以騎射為樂。”(《金史·阿離補傳》)女真族騎射的特點是射柳,據《金史·禮誌》載,射柳活動一般在端午、中元和重陽節拜天後的酒宴中進行。射柳時,將欲射的柳枝剝去一段皮,“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鏃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馳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斷其青處,及中而不能斷與不能中者,為負。”射柳後,又回到酒宴上飲酒。女真族這一習俗盛行多年而不衰,直到滿族入關後,還能尋到射柳的影子。《帝京歲時紀勝》說:“帝京午節,極勝遊覽。或南頂城隍廟遊回,或午後家宴畢,仍修射柳故事……陳蔬肴,酌餘酒,喧呼於夕陽芳樹之下,竟日忘歸。”

  清代滿族人盛行宴飲。徐珂在《清稗類鈔》中記載,酒宴上滿族人勸酒方式很有特色。滿族人舉行大宴會時,主人家的男女都來到酒宴前更迭起舞。一人唱歌,眾人都唱“空齊”二字和之。每次宴客時,客人坐在南炕上,主人先敬煙,然後獻奶茶,再把酒斟在酒杯裏,用盤子托著獻客。如果客人年齡比主人大,主人應當長跪在客前,以一隻手獻酒,直到客人飲後才起身;如果客人比主人年齡稍大一點,主人跪獻酒時,客人也跪著接酒並飲酒,飲後,客人歸座,主人才起身;如果客人年齡比主人小,主人則站著給客人斟酒獻酒,客人跪著飲酒,飲後起身歸座。席上的客人相互敬酒時,也以年齡大小而確定跪、立、坐等不同的敬酒飲酒的禮節。飲至半酣,主人家的婦女都要來到酒宴前敬酒,敬酒時以大碗滿斟,她們跪在客人前奉勸,直到客人飲完了酒才起身。婦女們敬酒往往不止一次,客人們大多被勸得酩酊大醉。所以酒量小的客人,一般都在婦女們出來敬酒前,便忙著告辭。

  女真族(滿族)曾兩次入主中原,受到中原地區漢族文化的影響較大。自建立金國和入主中原後,元旦宴飲、上元節張燈飲宴和重陽節登高飲酒的習俗也在女真族盛行起來了。清代關外的滿族人還有在春草初生之季“耍青”野宴的習俗,這與漢族的“踏青”是相同的,《中華全國風俗誌》下篇卷一是這樣描寫的:“四五月,青草初生,載酒牽羊,飲宴於江邊林下,號曰‘耍青’。”

  蒙古族以乳品肉類為主食。所飲的酒主要是奶酒,這是用牛馬乳所造的酒,味酸,飲多亦醉人,自古以來,蒙古諸部皆飲奶酒。另一種酒是用羊胎和高粱造的三投酒(波爾打拉酥),酒勁比奶酒大。

  蒙古族人飲酒,客人豪飲大醉主人就十分高興,以為客人與自己一條心。這一習俗反映了蒙古人豪爽好客的特點。蒙古位於塞北之地,原無曆法,“向以鳥獸孕乳而別四時”。所以,在蒙古族入主中原以前,並無固定的年節飲酒習俗,忽必烈自立為帝又建元朝後,標誌著蒙古王朝終於棄舊俗,取漢法。漢族的曆法及歲時習俗也逐漸被蒙古人所采用。蒙古族人後來形成的歲時節日飲酒日有正月宴飲;五月五日休息宴飲,男女此日登山打獵;七月十三日祭“鄂博”,各家舉行宴會;八月十五中秋節宴會飲酒等。

  蒙古人的宴會多在蒙古包內進行。凡是賓客到門時,主人便出來牽馬接客。客人進門後,就忙著獻乳茶、乳酒、乳餅等,並以烹羊留食。就是素不相識者登門,也必以酒食招待,居住數日也決沒有辭客之舉。如果貴人官長到門,則必屠羊待客,殺羊前,先牽羊給客人過目,然後再殺。吃羊前,先割羊的頭尾肉獻佛,然後再獻給客人。這時,附近的父老聞訊後都攜帶酒肉來敬客,並唱歌送酒以慶貴客光臨帶來吉祥。

  藏族人喜歡飲酒,也多舉行大小宴會。據文獻所記,藏族中富者每月可舉行二三次,貧窮的一個月中也能舉行一次。酒宴上,男女相間而坐,唱歌飲青稞酒,你唱我答,並相互敬酒,直飲到天黑而散。酒宴散後,餘興未盡的青年男女攜手出門,邊走邊唱邊笑謔,很有風趣。

  藏族的宴會中以代達賴喇嘛理事的噶倫卜宴會為盛。這類宴會逢歲時節令而舉行。宴會多設在家中,天熱時也在柳林中,宴會中有一鋪多層褥子的主座,噶倫卜自坐,前設方案,擺著各種食饌,主座的兩側也鋪長坐褥,前設矮幾,這是不同等級的喇嘛的席麵。宴會開始後,有美麗的婦女十餘人,戴珠帽,著節日盛裝,在席前歌舞以侑酒。另外還有十多個十歲左右的兒童,披著五色錦衣,戴著白布圈帽,腰係錦帶,足係小鈴,手執斧鉞,與伴奏的鼓聲相配合,踏著鼓點而舞。舞後進食行酒,再舞再行酒,既熱鬧又有秩序。

  藏族的節日很多,計有藏年、望果節、賽馬會、五月十五蠻家大會、逛林卡、十月十五日文成公主生日等。在這些節日裏,藏民們都要舉行酒宴。酒宴開始後,主人一邊唱著酒歌一邊給每個客人敬酒。客人要連著喝三大口後才開始品嚐菜饌食品。

  在藏族的宴會中,婚宴顯得既隆重又熱烈。婚宴舉行三天,新婚夫婦同坐在席前飲酒,親友等都將哈達獻給他們,有的還將哈達掛在他們頭上。在親友的祝福聲中,酒宴全麵鋪開了。這時酒歌此起彼伏,酒歌中主客相互勸酒,再伴以優美的舞姿,歡快的笑聲,把婚宴推向高潮。酒宴之後,來客按照慣例各攜果肉而散。

  在素有“歌的海洋”的侗鄉,每逢歲時節日和喜慶大事時都有備辦佳肴美酒大宴賓客的習俗。豐富多彩的酒歌是侗族酒宴上的一大特色。酒宴上,由主人指定座中最年輕的親屬負責斟酒、勸酒和罰酒。行酒時,第一杯從左邊轉起,第二杯再從右邊轉來,這稱為“左發右順”,第三杯才是自飲。這是酒宴開場的三杯酒,在座的不分賓主,不管酒量大小,一律人人幹杯。哪怕是小碗盛酒,也必須底兒朝天。接著是雙雙對飲的“見麵酒”,誰輸拳誰吃的“猜拳酒”。吃酒時,席中之人必須和以掌聲、喝叫聲來助興。

  猜拳結束後,由客人選出一位代表,端杯代表客人敬主人家的老人,並唱祝壽酒歌,再唱歌祝男女主人。主人接著令自己家中年齡最小的孩子,按年齡順序向客人敬酒,除講一些韻文式的祝頌吉利的話語外,主人也根據客人的職業身份唱讚客之歌。這以後,主唱客答。主人先唱一首,客人輪流各答一首,誰對答不出來,就要按規矩罰酒。幾輪以後,就由客人們相互找伴對歌,一時答不上來的,也可以請人代為答歌,但酒則需自己淺餞一些。如果是大家公認的好歌,則要對方幹杯,甚至雙杯。喝酒時,席上的賓主都要齊聲高呼“喲——喲喂”來助興。在粗獷的“喲喂”聲停止以後,飲酒不幹者,要罰一大杯酒。就是坐席不“喲喂”者,一經檢舉,也要罰酒。此時,在酒席邊旁觀的婦女、小孩們,也情不自禁地“喲”了起來。他們用拳頭敲著板壁,或以小板凳相互撞擊舞了起來,載歌載舞地呐喊助威,好像一個啦啦隊,頗為壯觀。這種喜慶、和睦而熱烈的氣氛,伴隨著酒歌回蕩在侗鄉山寨的酒宴上。

  我國佘族婚宴上的酒歌也很有特色。新郎到新娘家迎親時,新娘家要立即準備酒宴。不過,開始時桌上空無一物,要由新郎唱歌要出來。如要筷子,則唱《筷歌》,要酒,則唱酒歌。每樣物品都有它的歌,歌詞雖然簡單,但卻十分詼諧有趣。新郎唱一首,所要的東西就應聲而來,歌唱了無數,酒席上的美酒佳肴和筷子酒具也隨之擺了上來。酒宴結束後,新郎還要一首一首地把桌上的東西唱回去,廚師也唱著歌來收席。

  新娘隨新郎到婆家後,喜宴就擺開了。頭一個儀式是“舉位”,即由請來的歌手(行郎)放歌引導長輩和賓客就座。待眾人舉筷時,行郎還要唱《勸酒歌》來向賓客們勸酒。

  台灣高山族,其宴飲勸客的形式很有特色。明代周嬰在《東番記》裏是這樣記載當時所流行的飲宴習俗的:“燕會席地,男女間坐。中置罍樽,酌以竹筒。”佐酒的菜饌是鮮刳鹿肉和生魚。酒宴上,男子負責行酒,女子則擘鹿脯魚肉給客人吃。客人搶食則主人喜,如客人麵有難色不願吃,主人便哈哈大笑,認為客人不識美味。酒酣時,席上的男女們便嗚嗚而歌,翩翩起舞,氣氛歡快粗獷。

  近代高山族的婚宴也很有特色。高山族的風俗一般是男到女家。婚宴大多在村頭的草坪上舉行,幾大桶米酒擺在草坪中間,德高望重的部落頭目點燃篝火後,婚宴開始了。這時,新郎新娘斟滿一碗酒,用指頭輕彈四方,先拜天地再敬祖宗,然後恭恭敬敬地上前向頭目及全部落的老人行禮敬酒。他們雙手捧著酒杯,高高舉上頭頂,在空中劃個弧線,從左到右地獻給長輩。父老們高興地接過一飲而盡。敬酒完畢,姑娘們把篝火添旺,少年們把大碗裏的酒斟滿。這時新郎新娘步入草坪中央,謝過前來參加婚宴的來賓,便相對而歌舞。新郎新娘一跳完,部落裏的少年和姑娘們從四麵八方一擁而上,圍著這對幸福的年輕人又唱又跳。跳累了就吃一塊香糍粑;渴了就喝一頓糯米酒。大家唱著,喝著,跳著,笑著,常常要持續到天亮。

  在彝族的飲酒習俗中,酒宴和勸酒方式都很有特色。彝族是古老的民族,其先民曾在唐代建立了一個西南多民族的國家——南詔。樊綽在《雲南誌》中說,南詔人在年節或喜慶大事時,都造酒醴,殺牛羊,親族鄰裏相互宴請。酒宴上最受歡迎的菜肴是用生鵝肉(生魚片)、生胡瓜和花椒、蒜泥拌成的“鵝闕”。酒酣時,主人和客人之間便相互奉觴勸酒,或挽或推,情禮之中,以此為重。《新唐書·南詔傳》還記載了在酒宴上用蘆笙推盞勸酒的習俗: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盞勸釂。這種以蘆笙勸酒的方式很別致,曹樹翹《滇南雜誌》卷十八:“滇黔夷歌,俱以一人捧蘆笙吹於前,而男婦拍手頓足,倚笙而和之,蓋古聯袂踏歌之遺也。”大約蘆笙勸酒之法也是這樣,一個人捧蘆笙依次在酒客前推盞勸酒,後麵有一些跳蘆笙舞的伴著悠揚的樂曲拍手頓足,翩翩起舞,酒客就是在這樣曲舞並舉的歡快氣氛中飲酒的。

  直到今天,彝族人在過年、婚禮、喪葬、探親訪友、路遇知己時,都要準備豐盛的美酒和肉食,設宴招待客人。客人一進門,主人就讓你坐在火塘旁邊,端出米酒來。客人先飲酒後,主人才大做菜肴。彝族的菜肴十分講究,往往根據客人親疏關係準備不同的佳肴,一般客人多殺雞招待;比較重要的客人要打羊殺豬;最尊敬的客人來了,必須殺牛招待。無論殺哪種家禽或牲畜,事先都把要宰殺的對象送到客人前過目,意思好像是告訴客人:“請慢慢喝吧,好酒好菜在後頭呢。”

  咂酒是彝族古老的飲酒方式,現在已較少見了。代之而起的是人們環坐在火塘周圍,用一個酒杯依次轉圈而飲的轉轉酒。敬酒時,主人捧出酒壇,由兩位男子招待,一人負責斟酒,一人捧著酒杯,根據輩分和年齡,依次向客人敬酒。對頭人和長輩敬酒時,敬酒人手捧酒杯,雙膝交叉而成半跪姿勢接酒,然後麵向受禮者,將手中一杯酒斟於另一杯中,自己先飲這一杯,最後再斟一杯,舉手繞頭轉一圈,將酒獻給受禮者,同時口中大聲喊道:“啊喲!”其敬酒的儀式是莊重的。

  黎族自古以來流行咂酒習俗。在《瓊黎一覽·宴會飲食》畫上:一側有二人正在擊鑼,一人在敲鼓而舞,還有一人正張弓射鹿。畫麵中央有五個人正在圍著酒甕開懷咂酒。畫麵旁邊有一段說明文字:“擇空地置酒數壇,宰所畜牛羊豬雞鴨之類而烹之,男女席地襟坐,飲以竹竿,就壇而吸,互相嬉鬧,彼此交歡,盡醉為節。”在黎族婚禮上,至今還盛行咂酒的習俗。新娘子進婆家門時,便在門前擺喜酒,因為參加的人多,一般都席地而坐。每人麵前都盛上一大碗酒,空地中間放置一大酒壇,壇口裏插著細竹管,先由主婚的長輩和新郎新娘吸酒,參加婚禮的人都輪著吸,然後才喝自己麵前碗裏的酒。人們邊喝酒、邊唱歌、邊跳舞。婚宴常常通宵達旦,一家結婚全寨歡慶,人人盡醉盡歡而去。

  苗族人自古至今有咂酒和鼻吸飲酒的習俗。《老學庵筆記》裏有這樣的描述:宋代苗族人(辰、沅、靖州蠻)嫁娶前先密約好,新郎按約好的時間地點把外出的新娘搶走,這時新娘假裝呼叫救人。新婚夫婦直到生了孩子,才攜帶酒食拜見女家父母。女方父母起初佯作發怒不見,經鄰居相勸才接受酒食。這時嶽父家邀請鄰居親戚來飲酒。“飲酒以鼻,一飲至數升,名鉤藤酒,不知何物。醉則男女聚而踏歌。”書中還描寫苗族人在農閑時,往往有一二百人相聚而歌舞飲酒。“數人吹笙在前導之,貯缸酒於樹陰,饑不複食,惟就缸取酒恣飲,已而複歌,夜疲則野宿。”這樣的歌舞飲酒活動一般要持續三五天才散。這種活動被稱為“放野”。另外在苗族酒宴上,酸魚(把鮮魚入缸,過兩三個月變酸,食用時煎炒後加調味佐料)是別具風味的佳肴。酒宴的座次是以先來後到而定的,先到的坐在上座,後到的坐下座,晚來的則罰酒。常常有這樣的情況:兒子先到坐在上席,父親晚到,除被罰酒外,還要坐在下席。

  貴州苗族中有女兒出嫁時宴客用女酒的習俗。這種女酒是在女兒出生後幾歲時就釀製,藏到女兒出嫁時飲用的美酒。新娘子在天不亮時便被接到新郎家,新郎家由請來的兩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用七個酒杯斟滿甜酒,讓新娘飲酒。新娘舉杯,每杯呷一小口酒,而後鞭炮齊鳴,開始讓本家的親朋進屋赴宴。宴席上,男女青年對歌飲酒,在悠揚的蘆笙樂曲中翩翩起舞。酒宴一直持續到第二天黎明才盡歡而散。

  從以上所舉的部分少數民族的酒宴和勸酒習俗中可以知道,歌舞侑酒是酒宴上的普遍現象,除此外,酒歌和勸酒方式也絢麗多彩各有特色。這既反映了我國各族人民的熱情好客,又展現了各族飲酒習俗的內在聯係。

  §§六、飲酒習俗與酒文化的內涵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