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酒具

  曹雪芹在《紅樓夢》裏描繪的一幅幅絢麗多彩的飲酒畫麵,使讀過這部名著的人掩卷後仍能津津樂道。

  一天,賈母和王夫人、眾姐妹商議要給史湘雲還席,寶玉出了這樣一個主意:“吃的東西別定了樣數,誰素日愛吃的,揀樣兒做幾樣。也不必按桌席,每人跟前擺一張高幾,各人愛吃的東西一兩樣,再一個十錦攢心盒子(一種盛菜、果的盒盤,中分許多格子,都攢向中心,故有此名)、自斟壺,豈不別致?”這正中賈母的下懷。第二天,鳳姐帶人在大觀園裏擺設齊整。上席是左右兩張榻,四張高幾,是給賈母和薛姨媽的。下麵一椅兩幾是給王夫人的。餘者都是一椅一幾,劉姥姥、史湘雲、寶釵、黛玉、迎春、探春、惜春等人依次入座。每人幾案上除了攢心盒子和愛吃的菜外,還有一把烏銀洋鏨自斟壺,一個十錦琺琅杯。酒宴開始後,鴛鴦三宣牙牌令,活躍了酒宴的氣氛。這時劉姥姥提出要用木頭杯喝酒。鳳姐叫丫環豐兒去拿十個竹根套杯來(十個酒杯,一個比一個小些,可以按次套到最大的一個裏,故稱為套杯),鴛鴦嫌小,命人取來黃楊根子做的十個大套杯來。這副黃楊根套杯,“那大的足足的像個小盆子,極小的還有手裏的杯子兩個大。”鳳姐要劉姥姥從大杯到小杯挨次吃一遍才行,慌得劉姥姥忙告饒。在賈母薛姨媽等人的勸說下,鴛鴦“隻得命人滿斟了一大杯,劉姥姥兩手捧著喝。”後來,劉姥姥終於醉臥怡紅院,鬧出許多笑話來。

  從這段描寫中我們可以得知,清初衣冠之家除了全家圍桌宴飲外,還有一人一椅一幾飲酒的另外一種方式。同時還可知道當時有自斟壺、十錦琺琅杯、竹根套杯和黃楊木套杯等酒具。

  酒、酒具和飲酒方式與酒飲習俗有著必然的聯係。由於酒、酒具和飲酒方式存在著差別,與之相適應的飲酒習俗也往往各有特色。例如,正因為劉姥姥用盆一樣大的黃楊木杯子飲含酒精極少的黃酒,故能在酒宴上談野語村言以鬥趣。如果她飲的是烈性白酒,怕不等飲完這杯酒就爛醉如泥了。由於宴席的方式是一人一椅一幾,分東西兩排入座,故適合行牙牌令。如果改為行骰子令或劃拳的話,就無法進行了。

  我國曆代飲酒的用具和飲酒方式概況如下:

  酒具是曆代人們飲酒盛酒的用具。它的發展過程既反映了手工業的水平,又影響著曆代人們的飲酒習俗。因時代不同,地域有異,所以酒具也呈現出千姿萬態。它的演變基本上是沿著古樸到精致,合用到專用的過程。

  原始的飲酒器皿

  遠古之時,我們的祖先沒有飲食器皿。當時喝水也是直接俯身於溪流泉淵之中,或用手捧起來喝。後來,他們為了保存和傳遞飲用的水,就開始利用某些不泄水的自然物當容器,如動物的頭骨、植物的大葉子、蚌殼、葫蘆、椰殼和竹筒等。這比用手捧水是進了一大步。

  火的利用,是人類開始征服自然的轉折點。從這以後,人類不僅開始改用熟食,而且也逐步發現了飲食器皿的新領域——陶器。

  陶器既不像動物頭顱骨、植物葉那樣易於腐爛變質,又具有可隨人們的意願製成各種形狀器皿的優點,所以它一出現,就以勝於各種自然器皿的優勢而受到人們的喜愛。

  需要指出的是,早在酒出現以前,各種自然物器皿和陶器的用途是貯存、傳遞水和食物以及飲食時的器皿。一器多用是當時的特點。直到酒類出現後,這種一器多用的特點還一直延續了很長時間,直到今天這種現象還存在。例如有時人們飲酒時還常常用飯碗來盛。由此可見,在酒類出現以後,除了一部分陶器屬於典型的酒具外,其他的酒具往往是與飲食器皿交叉互用的。下麵介紹幾件新石器時期的幾種專用或互用的酒具。

  陶盉:古代一種調酒濃淡的器皿,有三條腿。大汶口文化陶器中已出現了盉,其特點是三足有柄。其後的龍山文化陶盉已有了嘴,形狀和壺類似。

  陶斝:古代盛酒的器皿,圓口三足。河南陝縣廟底溝龍山文化陶器中已發現了三足的陶斝。

  陶杯:古代飲酒飲水互用的器具,有單耳杯、高柄杯、蛋殼彩陶杯等多種。大汶口文化已發現黑陶單耳杯和高柄杯。龍山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皆有形態風格各異的杯。

  陶壺:古代盛水兼盛酒的器具。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屈家嶺文化和良渚文化遺存中皆有不同風格的陶壺。其一致的特點是圓口、大腹、無柄、無嘴,與後來的大腹瓶相類似。

  陶碗:古代盛飯、盛水兼盛酒的器具。早在仰韶文化遺存中就有彩陶碗的出現,到屈家嶺文化時期已出現了圈足陶碗,其形狀與今流行的碗相類似了。

  青銅器時代

  我們的祖先在發明製陶術後,經曆了很長一個階段的陶器和自然物共用的時期,便邁入了青銅器時代。我國冶煉銅的曆史發端於原始社會後期,到了夏商周三朝逐漸興盛發達起來,各種不同形狀,不同用途的青銅器酒具便出現了。尤其是商周兩朝,青銅器盛極一時,奴隸主貴族飲酒用的青銅酒具有爵、盉、斝、鬥、卮、杯、觚、觥、觶、觴、犧尊等。由於青銅器是奢侈品,平民百姓之家仍然使用陶製酒具和其他自然物器皿。

  青銅器酒具較之陶器酒具既美觀又經久耐用,為此頗得奴隸主貴族的青睞。為了滿足奴隸主貴族的需要,製作青銅器的手工作坊出現了,在夏代二裏頭文化晚期的遺址和墓葬中,已經有刀、錐、鑿等青銅工具和青銅酒具爵的出現。在河南偃師二裏頭商代早期遺址中,已發掘出燒製陶器和鑄造青銅器的手工業作坊遺址。在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墓出土的青銅器中,可以看到奴隸主貴族日常使用的酒具。有造型奇特的偶方彝(商代大型儲酒器),體態生動的鴞尊(鴞鳥形狀的尊。商周時盛行模擬鳥獸形狀的尊,如鳥尊、象尊、羊尊、虎尊等),紋飾精美的兕觥(器身似牛,內盛酒),還有調和酒濃淡的盉和專門用來盛鬯(一種香酒)用的方斝等。在婦好墓出土的近二百件青銅器中,各種酒具就占了百分之七十,而且大多是成雙成組的。它們既是殷商奴隸主嗜酒成風的證明,又是研究商代青銅酒具的寶貴資料。另外在婦好墓中還出土了一件鑲有綠鬆石圖紋的象牙杯,這是用以盛酒飲酒的珍貴文物。

  商周兩朝奴隸主貴族常用的青銅器酒具很多,例如:

  爵:商周時常用的一種飲酒器,其作用相當於後世的酒杯。其特點是圓腹,前有傾酒的“流”,後有尾,旁有?(把手),口上有兩柱,下有三個尖高的足。在商周奴隸主墓葬中,爵幾乎成了不可缺少的隨葬品。

  卣:古代盛酒器,橢圓口,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梁。卣在盛酒器中是重要的一類,主要盛行於商代和西周。一般說,商代的卣多橢圓形或方形,西周的卣多圓形。

  罍:古代盛酒或盛水的器皿。《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即說用罍盛酒之事。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一般為商代器具,其特點是寬肩,兩耳,有蓋;圓形罍在商和西周皆有,其特點是大腹,圈足,兩耳。

  觚:古代飲酒器皿。大致相當於後世的酒杯。其特點是長身,侈口,口和底部都呈喇叭狀。主要盛行於商和西周。

  觶:古代飲酒器。形狀似小瓶,大多有蓋。觶盛行於商至春秋戰國。春秋後觶的器身變長,形狀和觚類似。

  角:古代飲酒器。形狀似爵,前後都有尾,無兩柱,盛行於商代,是奴隸主貴族成員中較低下者的飲酒器具。《禮記·禮器》:“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即說此。

  另外,青銅斝、盉等酒具在當時奴隸主的酒宴上也普遍使用著。

  在青銅器盛行的商周兩朝,製陶業在繼續發展。燒製的陶酒具許多器形並模擬青銅器。還製出一種叫“缶”的盛酒器,缶的形狀似後世的壇子,小口,圓腹。這種器皿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另外,商代還創製出最早的原始瓷器。在黃河中下遊和長江中下遊廣大地區內的許多商代中期的遺址中,都曾出土有原始青釉瓷器,其中酒器具占有一定的數量。

  風靡一時的青銅器到春秋戰國時期逐漸開始走下坡路了,許多青銅餐具酒具開始從貴族的筵席上撤走了,隻有在祭祀天地鬼神的典禮中當禮器用一下。發生這一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主要原因是青銅器自身的弱點。由於銅能與二氧化碳水蒸氣生成有毒的銅綠,用青銅器盛酒或盛食物往往會引起銅中毒。這是人們從長期飲食實踐中得出的這一痛苦的經驗。另外我國銅礦石蘊藏量比較少,製作青銅器的成本很高,經濟上也不劃算。因此,青銅器酒具被淘汰掉是不可避免的。到了秦漢之際,代之而起的漆器便登上了上流社會的筵席。

  耳杯與漆器時代

  一千六百多年前,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寫過一篇駢散結合,敘事、寫景與抒情融為一體的《蘭亭序》,裏麵描寫的“曲水流觴”很吸引人:那是東晉永和九年(353)暮春之初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當時的名士謝安、孫綽等四十二人,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蘭亭,按照修禊(s)的習俗,借著清清的溪水,“流觴”飲酒,吟詩詠懷。流觴的酒杯是一種木胎的髹漆酒杯,橢圓形淺淺的杯身,兩側有一對耳朵形或新月形的杯把,人們稱它為“耳杯”或“羽觴”。盛著酒漿的耳杯像小船一樣沿著曲折的溪水飄浮而下,漂到誰麵前,誰就拿起來一飲而盡。這就是“曲水流觴”。宗懍《荊楚歲時記》:“三月三日,土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就是關於這一習俗的記載。

  這種獨特的飲酒習俗盛行於漢魏至南北朝時期,這與漆器的盛行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耳杯,便不會有曲水流觴之舉。

  漆器取代青銅器用於飲食始於秦代,盛行於漢魏兩晉,有盛酒的漆壺,飲酒用的漆耳杯、漆卮等。到南北朝時飲酒用的漆器便逐漸衰落了。通過考古發掘也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一九七五年,考古工作者湖北雲夢睡虎地發掘了一座秦墓,出土了許多漆器,其中僅耳杯就有二十三件,而青銅器飲食器已罕見了,隻有一件青銅鼎。近年來發掘了馬王堆漢墓、揚州西郊漢墓和臨沂金雀山漢墓等漢代文化遺址,出土的飲食器已經全是漆器了。例如山東臨沂金雀山周氏墓群共出土七十四件漆器,其中耳杯就有四十七件,但無一件青銅酒食器具。其他漢墓出土的情況也基本如此。兩晉後的墓葬中耳杯開始少了,青瓷酒具開始出現了。

  有趣的是,關於漢魏兩晉南北朝時人們用耳杯飲酒的場麵在壁畫中被展現出來。一九六八年江蘇丹陽縣的南朝墓葬中,有磚刻壁畫竹林七賢圖。畫麵中山濤留著長須,赤腳曲膝坐在皮褥子上,手中拿著這種耳杯正在吃酒。

  與耳杯同時流行使用的漆器還有漆卮(盛酒的器皿)、漆碗(飲酒飲水器皿)、漆壺(盛酒器)等。漆卮大多呈圓柱體,有把手。當時的漆酒具大多數器外塗黑漆,上麵用朱漆繪著裝飾紋樣;器內塗著朱色漆,顯得莊重典雅。

  南北朝時,漆器開始衰落了。其主要原因大約有三點:一是漆器工藝複雜,從取漆到夾?塗製周期長,耗工多,成本高,一般人使用不起;二是漆飲食具忌鹽、蟹、蓴菜等物,而且有些人的皮膚對漆器過敏。三是瓷器興起使漆器相形見絀。這種種原因表明,漆酒食器皿被人們冷落也是不可避免的。

  值得一提的是,漆酒具盛行時也僅限於當時的上層人物,一般平民百姓的酒具主要是陶器和竹木器。當時不塗漆的木耳杯,就是平民百姓相聚飲酒時所用的酒杯。

  瓷器興起與貴賤通用的時代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大約在公元前十六世紀的商代中期就已有了原始的瓷器。到東漢晚期已由原始瓷器發展為瓷器,尤其是越窯(主要產地是餘姚、紹興等地)青瓷自東漢創燒以來,中經三國兩晉,到南朝時已有了自己的特色,其胎質致密堅硬、釉層青亮,式樣新穎。青瓷酒具(如瓷耳杯、盞、尊、雞頭壺、扁壺等)受到了人們的歡迎,但仍然不是平民百姓的消費品。此時興起的雞頭壺在造型上頗有特色:早期的雞頭壺前麵貼起裝飾作用的實心雞頭,後麵貼雞尾;後期雞頭壺的造型注重裝飾與實用的結合,壺身開始變大,後麵的雞尾演變為圓形的壺把,更加實用了。

  東晉北魏後,南方瓷器流行裝飾蓮花紋,最初是刻畫在瓷酒具上,後發展成為淺浮雕。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的青瓷蓮花尊(盛酒器)就代表了這類瓷器的特點。

  北方瓷器在造型上具有其地域特點,例如河南安陽北齊範粹墓出土的黃釉扁壺在造型上保留了北方遊牧民族皮囊具的特點:扁扁的壺身雙肩上有孔,可以串繩提攜。此件盛酒的扁壺上有五人一組的樂舞場麵,反映了宴飲時伴以樂舞的習俗。

  隋唐兩朝的陶瓷酒具呈現了絢麗多彩的新局麵。一是品種多於前代:首先,富於浪漫情調的唐三彩釉陶酒具出現了,鳳頭壺,龍首杯的新穎造型與富麗熱烈的釉色表達著盛唐的氣象。另外,以“南青北白”為特點的越州青瓷與邢州白瓷分別代表了南北方瓷器的最高成就。陸羽在《茶經》中評價各地瓷器時已有了“或以越州處邢州上”的說法,這是從品茶角度上抑邢揚越的。其實,“類銀”、“類雪”的邢州白瓷與“類玉”、“類冰”的越州青瓷是並肩齊名的。

  二是瓷酒具造型上多有創新。唐中期出現了一種盛酒與斟酒的新器具——酒注子(也稱注壺、執壺等),其造型與用途和如今的酒壺基本一樣。在開元(唐玄宗年號)前後的唐墓中已發現鼓腹,短頸,短嘴,曲柄的酒注子。酒注子是在前代雞頭壺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雞頭壺上的雞頭原是純裝飾物,後來瓷工們把雞頭部分變形做成中間有孔的壺嘴,使壺體內的酒液順著壺嘴流出而斟在酒杯裏。這一創新大受人們的歡迎,從此酒注子取代雞頭壺而盛行於唐代的酒宴上,曆代一直沿用。

  唐代中期酒注子的造型渾圓厚重,壺身扁圓,壺嘴短小。唐末時壺體逐漸修長,壺嘴和壺把也增長了,壺身多呈瓜棱形,顯得輕盈雅致。需要說明的是,唐代隻有酒壺(即酒注子)沒有茶壺,唐代人飲茶是將茶末煮沸後倒在碗裏飲的,用壺泡茶是以後的事。

  和酒注子一同配套的是瓷酒杯。酒杯的造型多種,有高足杯、直筒杯、帶柄小杯等。從唐詩“舉杯邀明月”、“會須一飲三百杯”中可知當時人們多用杯飲酒。漢晉以來,文人作賦寫詩稱頌酒德,尤其以唐代人為多,於是飲酒成為一種與飲茶相類似的雅道。精美瓷酒具的出現為它的形成與發展打下了基礎。

  唐代普通百姓飲酒的用具多用粗陶器、竹筒、木杯等,另外還購買一些物美價廉的瓷酒具。例如,近年來出土一把長沙窯製的瓷酒壺上題有“富從升合起,貧從不計來。五文”的字樣,把詩文與價格連在一起,以物美價廉而求售,其購買對象顯然是勤儉持家的普通老百姓。這與越窯出土的一件標有一千文價格的青瓷罌相比,兩者的價格竟相差如此懸殊。

  汝、官、哥、鈞、定是宋代的五大名瓷窯,其燒製的瓷器也各具特色:鈞瓷的燦如晚霞,變化如行雲流水的窯變色釉;汝窯瓷器汁水瑩潤如堆脂的質感;哥窯瓷器那滿布斷紋,隱裂如魚子,有意製作的缺陷美、瑕疵美;以精巧知名,被蘇東坡稱為“定州花磁琢如玉”的定窯花瓷器等等。另外南方景德鎮青白瓷色質如玉;龍泉青瓷有翠綠晶潤的釉色之美也各有特色。

  宋代瓷酒具(壺、碗、杯、盞、梅瓶等)的造型風格有的勻稱秀美,有的輕盈俏麗,有的質樸大方。梅瓶是宋代出現的盛酒器,其特點是小口,短頸、豐肩,瓶體修長。上海博物館藏有兩件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上一個寫有“清酤美酒”,一個寫有“醉鄉酒海”,其盛酒的用途是明確無疑的。

  宋代酒壺的式樣較多,有瓜棱壺、獸流壺、提梁壺、葫蘆式壺等。其中葫蘆式壺是宋代新創製的式樣。宋代酒具講究配套使用,溫酒時將酒壺放在注碗(一種專門用來燙酒的碗)內,注碗內加熱水以燙酒。酒壺(酒注子)與注碗的形體要求和諧一致,例如瓜棱酒壺配瓜棱形注碗。

  唐宋兩朝,民間已經較普遍地使用瓷器了,但是真正達到貴賤通用的程度是在明代。明代全國各地幾乎皆有瓷窯,在眾多的瓷窯中,景德鎮無疑是處於全國的瓷都地位。景德鎮產的瓷器數量大,品種多,質量高,銷路廣。其主要代表是青花瓷、成化鬥彩瓷和被稱為“祭紅”紅釉瓷器的。

  青花瓷器在明代很盛行,以景德鎮瓷窯所產的為上品,其特點是瓷胎瑩白,青花深翠,式樣精妙。青花瓷酒具有酒壺、酒杯、小酒?等,很受文人雅士的青睞,盛行於文酒會上。

  成化鬥彩瓷酒具在明代就已是著名的珍品,它是明憲宗成化年間(1465-1487)出現的一種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結合的新工藝,其酒具有雞缸盃、蟲子母雞勸杯、人物蓮子盞、高士盞等。清代大收藏家高江村在《成窯雞缸歌注》中對成化鬥彩酒具作了較生動的描述:

  成窯酒盃,種類甚多……鞦?盃者,士女戲鞦?也;龍舟盃者,鬥龍舟也;高士盃者,一麵畫周茂叔愛蓮,一麵畫陶淵明對菊也;娃娃盃者,五嬰兒相戲也;滿架葡萄者,畫葡萄也。其餘香草、魚藻、瓜茄、八吉祥、優缽羅花、西蕃蓮、梵書,各式不一,皆描畫精工,點色深淺,瓷色瑩潔而質堅。又雞缸上畫牡丹,下有子母雞,躍躍欲動。

  文中提到的雞缸是鬥彩酒具的上品,是在精細的白瓷盃上,畫公雞母雞各一隻,並有三隻小雞,再配上牡丹湖石或蘭草湖石。湖石以青花表現,其他則以各種彩釉畫成,整個雞缸盃的畫麵給人一種精細、鮮麗和幽雅的感覺。

  祭紅,又稱霽紅、寶石紅等,是明代宣德年間(1426-1435)景德鎮燒製的一種色調純正的鮮紅釉瓷器。其中祭紅酒盃“有通體紅者,有紅魚者,五色者”,堪稱酒具中的上品。北京故宮博物院有一件祭紅高足杯,此酒杯胎質細膩而輕,釉色鮮紅豔麗而勻潤,是明代傳世的名貴酒具。祭紅瓷器在明中後期一度衰退,到清代康熙、雍正年間又恢複發展起來了。

  清代陶瓷酒具的產地很多,但和明代相同,代表整個水平的仍然是瓷都景德鎮。清代酒具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仿古的瓷酒具,如仿商、周兩朝青銅酒具的樣式製出的爵、尊、犧尊、角等;仿宋、明瓷酒具的脫胎杯、酒注子、梅瓶、鬥彩雞缸盃、馬蹄杯、娃娃盃等。二是具有清代特色的酒具,如造型如同一隻倒置的小形銅鍾的金鍾杯,如石榴形狀的石榴壺和琺琅彩牡丹杯、素三彩酒具等。

  琺琅彩酒杯以描畫精美、施彩多樣而見長。琺琅彩酒杯始於清康熙朝(1662-1722),盛於乾隆朝(1736-1795),在乾隆朝達到了它自身發展的頂峰,在造型上更加複雜多樣,在繪畫上吸收了西洋畫的表現手法,成功地運用了光感和透視法,使瓷器上的人物、花卉、草蟲栩栩如生。《紅樓夢》第四十回描寫的大觀園酒宴上使用的琺琅酒杯就屬這一類型。

  清代的素三彩瓷酒具也很別致。素三彩是以黃、綠、紫等素色為主調,隻是不用紅色,因其素雅別致,很受文人墨客的喜愛。素三彩酒具中有一種蓮實吸杯,它是模擬古代文人用荷葉當酒杯吸酒的“荷葉盞”設計而成的,堪稱素三彩的上品。

  景德鎮的青花玲瓏瓷酒杯也在上流社會的宴席上盛行。它是先在瓷胎上選擇與青花圖案相配合的部位鏤雕花紋,使兩麵洞透,然後內外上釉,使鏤空部位透亮,給人以幽雅的美感。

  值得提出的是,酒具的造型在烈性白酒出現後發生了一些變化,酒壺、酒杯的形體變小了。明清以來,小巧的酒杯出現在各類酒宴上了,隻有在飲米酒、果酒時才用形體大的酒具。

  名貴材料製成的酒具

  用金、銀、玉石、水晶、瑪瑙,象牙等名貴材料製成的酒具自商代以來,便成為宮廷、官宦和富商的酒宴上誇富鬥奇的奢侈品。自唐宋以後,許多上等的酒樓和名妓處也多用金銀製的酒具招待客人。下麵簡要介紹其中的幾種:

  象牙杯:殷商時的奴隸主貴族就已使用這種名貴的酒具了。殷墟曾出土過許多象牙酒具的碎片,其中商王武丁妻婦好墓出土的象牙杯最完整。此杯高30.3厘米,杯體鑲有綠鬆石的圖紋,裝飾富麗,造型優美。隨著牙雕工藝的不斷提高,象牙杯的製作也越來越精美。北京故宮博物院有一件“牙雕山水人物銀裏?”,是清代宮內的酒具。在不大的象牙杯體上,雕刻著幽山秀水和許多人物,雕工相當精細,再襯以用銀子做成的內杯,使這件象牙杯既有藝術欣賞價值,又很適用。

  玉石酒具:“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玉石酒具曆來被人們視為上等的珍品。有玉尊、玉壺、玉杯、玉酒缸等。蔣一葵在《長安客話·皇都雜記》裏記載了元朝廣寒殿裏有一個可貯酒三十餘石的黑玉酒缸,玉工在黑玉上的白紋理上隨其形雕琢了一些魚獸和波濤。缸中盛上酒後,便可顯出這些活靈活現的魚獸。玉杯、玉壺傳下來的很多,就不一一介紹了。

  金銀酒具:金銀酒具在文獻和出土傳世文物中多見。西安南郊何家村發現兩甕唐代皇室窖藏文物中,就有大量的金銀酒具,如環柄八曲杯、環柄八棱杯、耳杯、高足杯、三足酒鐺等。《東京夢華錄》所記北京京城的大酒店,其飲酒器具多為銀器,“以至貧下人家,就店呼酒,亦用銀器供送”。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訐多金銀酒具,其中有一件元代著名銀工朱碧山製作的銀酒槎,造型巧妙,是以白銀鑄胎經雕刻而成的。銀槎形狀為一古樹,下坐一讀書的老者,古樹中空以盛酒飲酒。銀槎上有“百杯狂李白,一醉老劉伶。知得酒中趣,方留世上名”的銘文。另外明代銀方鬥形套杯也很有特色,是由十二個依次漸小的方鬥杯組成的,每個酒杯底部都刻有“竹林七賢”、“青蓮酒肆”一類的銘文。

  景泰藍酒具:景泰藍自明代宣德年間創始後,到景泰年間廣為流行。景泰藍酒具有壺、杯等,是上層人物和富商酒宴上的用具。景泰藍酒具雖比不上金、銀、玉石酒具名貴,由於它製作工藝複雜,售價較高,一般人家也用不起。

  曆代奇異酒具

  曆代的奇異酒具多為文人墨客、官宦豪富和隱士等人飲酒時所用。

  荷葉盞:古代文人墨客喜歡剪荷葉製成荷葉盞來飲酒,這樣既清新又瀟灑放達。曆代文獻多有荷葉盞的記載:“共君曾到美人家,池有涼亭荷有花。折取碧筒一似酌,爭如天上醉流霞”,“茶烹鬆火紅,酒吸荷葉綠”(戴叔倫《南野》)。

  洞天瓶:這是被人們稱為“大唐天子小阿姨”的虢國夫人發明的酒具。據《雲仙雜記》所載:每次酒宴前,虢國夫人叫人先把鹿腸子懸在屋梁上,紮好下端的腸口,然後派人從屋頂上往鹿腸子裏灌酒。酒宴開始後,由侍女手持鹿腸的下端到每人的席前注酒。此注酒的鹿腸又有“洞天聖酒將軍”的雅號。

  蓬萊盞、舞仙盞:這是唐代李適之所珍愛的兩種酒盞。據《燕閑清賞箋》上卷介紹,蓬萊盞有海上三仙山的造型,斟酒時以淹沒三山為限度,之後飲酒時,隨著盞內酒液的減少,三仙山便顯露了出來,別有一番韻味。舞仙盞也是一種別致奇巧的酒具,酒盞上造有機關,當斟酒時,便會有仙人在酒盞上曼舞。唐代盛行歌舞送酒的習俗,造舞仙盞的匠人獨運巧思,將高超的技藝和勸酒的習俗結合起來,給人以耳目一新的藝術享受。

  鞋杯:元明以來,在女人繡花弓鞋裏放置酒杯的“鞋杯”行酒之俗,在相當一部分文人、富商和市民的酒宴上盛行。女人裹足之俗始於南唐李後主的宮嬪窅娘,到宋代,大家閨秀和小家碧玉都裹起足來,“鳳鞋弓小金蓮襯”(盧炳《踏莎行》)。自此始,以三寸金蓮為美的畸形審美觀在社會上盛行起來,鞋杯正是在這樣一種社會風氣下產生的。元代人曾有這樣的吟詠:

  幫兒瘦弓弓地嬌小,底兒尖恰恰地妖嬈。便有些汗浸兒酒蒸作異香飄。瀲灩得些口兒潤,淋漉得拽根兒漕,更怕那口唵喒的展涴了。

  《劉時中樂府·鞋杯》

  弓鞋裏的臭汗和酒氣混在一起竟被吟作異香飄,可見當時人們的變態心理。到了明清時期,用鞋杯飲酒的風氣更盛,市井之中,深宅大院之內,床幃之間,鞋杯時常可見。《金瓶梅詞話》、《聊齋誌異》等小說皆有這類內容的描寫。

  鸚鵡杯:“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李白《襄陽歌》)在李白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中,提到了一種稱之為鸚鵡杯的酒具。鸚鵡杯在隋唐的詩文中並不少見,如隋代薛道衡詩句:“同傾鸚鵡杯”;唐代駱賓王賦:“鸚鵡杯中休勸酒”句等。鸚鵡杯是南海所產鸚鵡螺殼製作的。大約四世紀以後,隨著交趾兩廣地區進一步得到開發,嶺表異物紛至遝來,鸚鵡杯一類的南海特產也逐漸受到中原地區上流社會的青睞。東晉初,作過廣州刺史的陶侃曾獻給成帝鸚鵡杯一枚。《宋書·張暢傳》說:“孝武又致螺杯雜物,南土所珍。”所謂螺杯就是鸚鵡螺製的杯。據《南州異物誌》介紹:“鸚鵡螺狀如霞,杯形如鳥,頭向其腹,視似鸚鵡,故以為名。”它的殼外有暗紫色或青綠色的花斑,殼內光瑩如雲母。講究的螺杯琢磨精致,往往鑲金銀。鸚鵡杯由於螺腔蜿曲,藪穴幽深,飲酒時不易一傾而盡,故人們又稱它為“九曲螺杯”,而為人們所珍愛。在我國古代,鸚鵡杯除了在上流社會的宴席上飲酒用外,在祭祀中也常用它當禮器。《宋書·禮誌》說:“奠霍山,盛酒當以蠡杯。”蠡杯就是螺杯,因為用於祭山,登上了高貴的廟壇,所以名稱也變得古雅了。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畫家所畫的太白飲酒醉酒圖中的李白,常常手持一方形酒鬥,其實這樣的方形酒鬥是明代前後的飲酒器,唐代實無方形酒鬥。按照《襄陽歌》中所述,李白拿的應當是這種斑駁晶瑩的鸚鵡杯。

  山樽:剜削奇木根癭而成的山樽在古代頗得文人隱士的青睞,這與他們返樸歸真的審美觀是相一致的。由於山樽造型多奇特樸雅,往往被當作飲酒的雅具而出現在上流社會的筵席上。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在柳少府的酒宴上作過兩首《詠山樽》詩,頗能說明問題。現引其中的一首:

  蟠木不雕飾,且將斤斧疏。

  樽成山嶽勢,材是棟梁餘。

  外與金罍並,中涵玉醴虛。

  慚君垂拂拭,遂添玳筵居。

  這種以大自然所造就的奇木根癭製成的山樽,當如現今的根雕藝術相類似。

  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酒具

  茫茫草原之上,皚皚雪山腳下,密林峽穀之中,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在這裏繁衍生息著。他們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有著多姿多彩的飲酒器具。北方遊牧民族多使用皮革、獸角製成的酒具;兩廣沿海一帶的少數民族喜歡用海螺殼飲酒;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多用椰殼、竹筒、禽爪杯飲酒,這都是就地取材的必然選擇。

  少數民族常用的酒具有:

  角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和西南少數民族常用的酒具,是用獸角和畜角製成的,包括牛角杯、羊角杯和犀角杯等。這些角杯大小不一,種類繁多,其中彝族的角杯講究飾漆彩繪或鑲嵌玉石,美觀精致。角杯都成對組成,並且多在角端鑽孔或者留有突結,便於用繩拴係。

  禽爪杯: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常見的飲酒具,是用木胎或皮胎碗與禽爪構成的高足狀酒杯。彝族的禽爪杯有鷹足和雁足兩種。杯上部是皮碗、木碗或竹碗,下安上禽足(鷹、雁爪),四爪展開為杯足。

  畜足杯:這種杯是用豬、牛等家畜的蹄子製成的。其製法是取來豬或牛的足,包括蹄上一段肢骨,然後取出肢骨留下皮,用刮削工具將皮內刮淨裝入木製的杯模,同時將蹄子撐開作為杯足,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最後經過陰幹修整而成。畜足杯的杯口和杯身向一方自然傾斜,保持了天然畜足的姿態。

  皮革酒具:我國北方、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多使用皮革酒具盛酒。一種是羊皮酒囊,是將羊皮完整地扒下來,去掉頭和四肢,經過揉製,除留一腿為囊口外,其餘的孔眼皆紮住。另一種是選用皮厚的獸畜皮(多用牛皮)為原料,先用水將皮料泡軟,然後根據所要做的酒具的形狀剪好皮料,再放在水裏浸泡。同時以木、石等做成酒具的模型,然後把泡好的皮料緊緊地繃在模型上,把剩餘的皮子割去,取出內模,皮胎就成型了。最後經過打磨、修整即告完成,有的還在皮表層施漆,加工成皮胎漆酒具。

  海螺杯:我國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多用南海所產的大海螺殼作酒杯。自隋唐以後,海螺杯逐漸傳到內地,成為文人官宦們喜用的一種酒具。

  咂酒用具:咂酒是我國許多少數民族的一種用細管吸酒的方式。納西族、普米族、羌族、藏族、佤族、景頗族、壯族、彝族、侗族、高山族和黎族等都有咂酒的習俗。咂酒的用具是由吸管(竹管、藤枝、蘆管、禽翎管等)和盛酒器皿(酒壇、酒甕、酒壺等)兩部分組成的。咂酒時將吸管插在盛酒器內吸飲。

  咂酒又稱鉤藤酒、竿竿酒等。這種飲酒方式由來已久了,文獻多有記載,杜甫《送從弟西赴河西判官》詩:“蘆管多還醉”句,白居易《郡中宴因贈諸客》詩:“薰草席鋪座,藤枝酒注樽”句皆說此。所謂鉤藤酒,是因用鉤藤枝咂酒而得名的,“鉤藤產自梁州,今秦、楚、江南、江西皆有……長一二丈,大如指,用致酒甕封口,插入取酒,以氣吸之,涓涓不絕。”(《秘傳花鏡》卷四)

  直到近代,涼山彝族在逢年過節時,家家戶戶都煮許多米酒。活潑熱情的彝族姑娘往往抱著一壇酒,在酒壇口內插上幾根細竹管,在家門口等待來往的客人。一旦迎到客人,她們就捧壇獻酒,客人隻有嘴含竹管,咂上幾口酒才能走。

  另外用葫蘆、竹筒、椰殼做成的酒具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很盛行。東北鄂倫春人用樺樹皮做的酒具也別有風味。古文獻中還記載有一種酒杯藤,其花可以當酒杯用:“酒杯藤出西域,藤大如臂,葉似葛,花實如梧桐花,堅可以酌酒,有文章(指花瓣上的紋理),映徹可愛。”(《續博物誌》卷四)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