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三、耕犁的演變

犁是人力或畜力牽引的劃溝式翻地農具,是古代農具的主要形式,反映了傳統農業的發展水平,而且犁具的發展變化,又影響了其他農具的發展變化。但是,不管犁具如何變化,都是離不開耕牛牽引的,因此,在談到牛在農業上的作用時,必須考察一下犁具的演變過程,從而更能理解牛對古代農業發展的貢獻。

(一)犁是在中國本土產生的

有的外國學者認為犁耕是在一個中心地區發明的,然後傳到其他國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學者家永泰光,他曾寫了一本《犁與農耕文化》,該書係統介紹了西亞、印度、中國、東南亞和日本等國的農具和耕作方式,他把東南亞地區的犁分為三種類型:框架犁、印度犁和馬來犁,他認為世界犁的起源,原來隻有一個中心,即在印度西北部,後來向東、西和南方傳播,進而形成第二次起源地,包括三個地區:一是中國犁耕中心,第二是地中海犁耕中心,第三是東北非犁耕中心。不過,上述說法並沒有得到考古學的支持,恰恰相反,中國考古學的發現,卻證實中國不僅是水稻發源地,大大早於印度,而且中國也最早發明了犁具。

考古發現是最好的證據。

在江浙地區的史前考古中,發現不少石犁,基本有三種形式:

一種是小型石犁,全長15厘米,兩腰長11厘米,寬20厘米。頂端夾角60度,後為弧形突出,厚1.5厘米,中心有鑽孔。在吳興邱城第四號墓有出土。在上海湯廟、廣富林等遺址也有出土,屬於崧澤文化中層,介於馬家浜和良渚文化之間。

一種是中型石犁,長25厘米左右,後端有方形凹缺或弧形缺口,使兩腰如後掠式雙翼。在餘姚上林湖、紹興陶堰、嵊縣崇仁,嘉興新篁均有出土。

一種是大型石犁,全長50厘米左右,厚1.5厘米,平麵加大,尖鋒夾角44度左右,兩腰稍微弧出,後端平齊或弧出,中間常有1-3孔。該器出土最多,如杭州水田畈、錢山漾、桐鄉石門元帥廟、蔡家墳、嘉興餘新星、黃岩鄭安等遺址均有出土。

總之,這些石犁,實為石犁鏵,共同點是體形扁平,平麵呈等腰三角形,刃部在兩腰,其夾角在40°~50°之間,多以片狀貝岩製作。背麵平直,保留著自然破裂麵,無使用痕跡。正麵稍隆起,正中平坦如背麵,兩側磨出光滑的刃部,有磨損痕跡,中心有孔,1-3個。前鋒尖銳,後端稍厚。那麽,怎麽認識這些石犁呢?

首先,這些石犁是犁具的重要組成部分――犁鏵,由於石犁質地脆弱,由軟質石料磨製而成,所以它與犁床的安裝方法與金屬犁鏵不同,也就是說,它不能單純在土中劃溝,這樣會折斷。其安裝方法,是先有犁床,床呈三角形平麵,大小與石犁相當,然後把石犁放在犁床上,上再加蓋一層木板,然後以木釘固定,這樣石犁被上下木質犁床包圍了,僅留有尖鋒和兩腰刃部,從而克服了石犁的缺點。這種安裝方法的目的,主要是保護石犁,又不失其利刃,因為石犁夾在犁床的夾銎中。

石犁在中國各地都有發現,如內蒙古東北紅山文化出土一種葉狀石犁,山西龍山文化出土一種三角形石犁。傳說雲南大理過去以羊拉石犁耕作。檀萃《滇海虞衡誌》:“羊於滇豐盛,俗以養羊為耕作。”看來石犁是存在的。

其次,石犁的犁架是什麽樣的呢?從石犁特點並參考民族學資料來看,江浙遠古的石犁架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從石犁鏵特征看,已經有犁床設備,該床前端呈三角形,扁平狀,但該床有上托,上有蓋板,形成夾銎,以便包住石犁,其床要略窄於石犁鏵,否則石刃就不能外露了。從石犁大小看,當時的犁是較大的,犁床甚寬,用處是:一犁地麵積大,二在水田中有一定浮力。

第二,在有些犁架上,可能已有犁箭設備,這種設備首先是加固犁架用的,其次是犁鏵後依的托柱。尤其是有些石犁後端為內凹狀,或為弧形,這些缺口處正抵依在犁箭上,使犁鏵有一定抗力,保護石犁。當時的犁箭是否還能調節耕地深淺,目前還不得而知。

第三,應該有一根長轅。無論是人挽還是牛拉,都必須有一根犁轅,從石犁較大看出,犁架也是較重的,因此犁轅也是修長的。至於挽拉動力,是人還是牛,目前還難以確認,不過,一人是拉不動的,必須若幹人才能拉動,從當時已經普遍飼養水牛看,利用水牛拉犁也是可能的,具體方式可能為兩牛抬杠。

此外,關於犁壁是否已經出現,也難以確認。在有些犁鏵正麵,中央有起脊的現象,其上的蓋板也應該是起脊的,即中央高兩邊低,當破土劃溝時,土可向兩側翻開,起到翻耕的作用。戰國、漢初的鐵犁鏵上均無犁壁,但是鏵中央皆有突脊,其功能無非有二:一是使鐵鏵堅固,二是可有翻土之效。

中國史前石犁的發現,具有重大意義。

首先,否定了犁起源於一個中心的傳說法,如同農業起源於世界幾個中心一樣,在各個農業起源地,都獨立地發展了自己的農具,其中包括犁具在內。中國各地出土的石犁表明,中國也是犁的起源中心之一,具體地點就在長江下遊地區,這是同當地有發展的稻作農業分不開的。

其次石犁的出土,把中國犁耕起始年代上溯到原始社會晚期。

江浙發現的石犁,年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這樣我國犁耕之始,既不是起於春秋戰國,也不是商代,而是在原始社會晚期就出現了。恩格斯指出:“有了耕犁以後,大規模耕種土地,即田間耕作,從而食物在當時條件下實際上無限製地增加,便有可能了。”特別是牛耕的發明,“家畜用其力補充人類筋力,它具有極偉大意義的新因素”。這樣不僅提高了耕作技術,提高了產量,還以畜力代人力,使騰出的人力從事其他生產,擴大了社會分工,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此外勾畫出犁耕發展的階段性。

過去一提及犁耕,就想到牛耕和鐵犁,其實遠在鐵犁出現前,還有石木犁和青銅犁,後來才有鐵犁,這是犁製改革的三階段。人們對鐵犁、青銅犁無爭議,但是有無石木犁階段就有爭議了,事實上,有許多證據證實有石木犁階段:

第一是文字學資料。《說文解字》:“?,兩刃曬也,從木?,象形,宋魏曰?也。”苯就是木質的犁,從木,三角形,兩刃,在土中破土劃溝。

第二是古文獻。《新唐書》卷144,北狄“剡木為犁,人挽以耕,田獲甚褊”。

第三是民族學資料中有不少木犁。

以上事實說明,石木犁是普遍存在的,在犁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是犁耕的初級階段。後來所有犁具的產生,都是以原始木犁、石犁為前提的。

(二)犁具的分類

耕犁是比較複雜的農具,由於地理環境不同,土質有別,生產力發展程度不一,人類發明了豐富多彩的耕犁。因此有多少犁具,是說不清的,怎麽分類,也難以找出一個模式,筆者認為有多種多樣的分類法,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

1.以犁鏵質地分類

犁鏵是犁具破土劃溝的機件,是犁的刃部,無此不成犁。但是古往今來,犁鏵最富於變化,形成一定的曆史階段性。正如前麵所述的,最早的犁鏵是石製的,或者是木製的。對石犁鏵我們已有過詳述,現在再談一些木犁鏵的情況。如在藏族地區有全木製的犁,從犁鏵到犁架全都是由木料砍製的,包括犁鏵在內,但是這種木犁適合土地鬆軟的地區,而且是雨後耕作。其在中國的分布地區是西藏、青海、甘肅、雲南和四川等地,這說明木犁分布相當廣泛。據宋兆麟先生提供,在四川木裏縣俄亞地區的納西族、西番人、麽些人和藏族現在還以木犁耕地,在其犁轅後邊有一犁床,犁床向下有一孔,是安木犁鏵用的。這種木犁鏵兩頭尖,中間粗,類似棗核狀,但細長。盡管木犁鏵是由硬木砍製的,但犁地時還是磨損嚴重,因此每逢下地耕作,必須背一捆木犁鏵,一般犁兩三條壟就換一個木犁鏵。這說明木犁鏵有相當的局限性。

在木犁、石犁之後,又出現了銅犁鏵,過去曾發現過北朝期間的青銅犁,人們懷疑它的普遍性,從民族學上看,在某些盛產銅的地區,也不排除銅犁鏵的使用。木裏俄亞地區諸民族就使用銅犁鏵,鏵呈三角形,有銎,直接安在犁床上,所用犁架為二牛抬扛形製。鐵鏵在中國出現較早,起初為春秋戰國之際,由於當時鐵較珍貴,僅在木犁床尖端包一鐵刃,故稱鐵口鏵,秦漢時期才使用全鐵質的犁鏵。以上石木鏵-銅鏵-鐵鏵,可能標誌古代犁鏵發展的三個階段。

2.以犁轅分類

犁轅是以牛牽引犁具的?杆,以大小而言,有長轅、短轅之分,以數量上說,有單轅和雙轅之分。

單轅犁即一根犁轅的犁。我國古代最早使用的車,都是單轅,而車轅來自犁轅。由此推之,我國最早的犁轅也是單轅的。不過,單轅犁也有高低之分,如一般的兩牛抬杠就比較原始,而曲轅犁也為單轅犁卻比較進步,同樣在同一種兩牛抬杠中,也有高下之分。曲轅犁也是不同的。

雙轅犁是漢代較流行的,由一牛挽拉,所以此類犁較輕便,小巧,而二牛抬杠犁可以拉較大的犁。雙轅犁是在犁柱前方安兩個並行的犁轅,如同牛架車一樣。除雙轅犁外,有些耬車也使用雙轅,由一牛牽拉,目前農村還有這種農具。

3.以有無犁壁分類

一般犁隻能破土劃溝,還不能翻土,這種犁隻有犁鏵,沒有犁壁,而有犁壁以後,不僅可以劃溝,還能夠翻土。因此有的日本學者把犁分為兩種:一種是無壁犁,這種犁皆為原始犁,隻破土劃溝;另一種是有壁犁,是較進步的犁。那麽,我國什麽時候才有犁壁呢?傳統認為唐代陸歸蒙《耒耜經》中已有明確的記載。但是考古發現說明,在陝西等省已出土不少西漢晚期犁壁,而且有單刃、雙刃之別,這說明中國自西漢起,已經發明和使用鐵犁壁。不過,在不少民族地區並不使用鐵犁壁,而應用一種擋泥板,這就說明最初的犁壁是木製的。

4.根據犁架形製分類

這種分法依據犁底、犁柄、犁身、犁轅和犁柱的組合關係,分為五種:

穿轅犁――其犁身下邊有一孔,犁轅從上述孔中穿過而成為犁架。認為此舉是比較古老的。

印度犁――其特點是沒有犁柱,犁身較寬厚,犁轅修長。

曲轅犁――其特點沒有犁身,犁轅呈彎曲狀,犁轅、犁底和犁柄由不同部件組成,犁底長,犁柄較細。

框架犁――其特點由犁底、犁身、犁轅和犁柱組成,呈四角框架形。

雙柄犁――此犁有雙柄,上端有橫木連接,作為扶手。

上述分類法,缺乏統一標準,使人看了眼花繚亂,看不出各種犁之間的發展聯係。事實上,犁具是在人工翻土工具的基礎上產生的。古代的翻土工具,大體有兩類:一類是耒耜,有些犁就是在耒耜上安轅而成;另一類是鋤,包括鶴嘴鋤。在犁架出現之後,在鋤後邊安一犁身,作為扶犁之處,就變成犁了。古代犁都是在這兩種基礎上產生的,後來又經過許多改進、加工,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犁。

5.以挽拉動力分類

犁的牽引,可以用不同的動力,基本有六種:

人挽犁――以幾個人共同挽犁的耕作方式,這是比較原始的挽犁方式,但是在曆史上由於缺少耕畜,人挽犁一直未斷。不久前在山東、山西漢族地區還有人挽犁,貴州苗族地區也有人挽犁。

牛拉犁――古代最流行的挽犁方式,《舊唐書?敬宗本紀》:“農功所切,實在耕牛。”牛是農業的基本動力。有黃牛、水牛、犛牛、犏牛幾種,最初奴使的牛,不大馴服,必以人牽牛,架牛方式也較笨拙,如利用犁杠、梯形櫃架等。為了便於牽牛,必穿牛鼻子,戴以牛環,俗語說“牽牛要牽牛鼻子”,正是指此而言。

馬拉犁――桓寬《鹽鐵論》:“農夫以馬耕載”,“馬行則服軛,止則就犁”。不久前在北方、東北等地有用馬、騾、驢挽犁者,不用犁杠,而用夾板、套包和犁繩,由一馬或兩馬牽引。但是不夠普遍。

羊挽犁――雲南大理地區傳說以羊挽石犁。

狗挽犁――在東北寒帶地區多飼養巨犬,耕地時以狗挽犁。在《點石齋畫報》上就曾刊登過狗拉犁的圖像。

象挽犁――在《蠻書》卷四中稱:“土俗養象以耕田。”傣族傳說他們祖先曾以象耕田,具體方法不得而知。

(三)二牛三人犁

在我國古代犁耕史上,有過不同發展階段,如原始的石犁,戰國的鐵犁,漢代的二牛三人犁,唐代的江東曲轅犁等等,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那麽,二牛三人犁是什麽樣的耕作方式呢?現在具體進行分析。

《漢書?食貨誌》:“其耕耘下種田器,皆有便巧。……用耦犁,二牛三人,一歲之收,常過縵田晦一斛以上,善者倍之。”這是漢代趙過發明的二牛三人犁,對此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

一種認為耦犁是“二牛各挽一犁,二人執犁,一人在前導牛,兩犁並行而進,故曰耦犁。”

一種認為是“兩犁互相連結,耕作時平行而進”,由二牛挽拉。

一種認為“耦是指合犋的兩條牛,犁是犁地的意思,所謂二牛三人是二人牽牛,一人扶犁(一張犁)共計三人。”

在上述三種觀點中,頭兩種是缺乏說服力的,如二牛各挽一犁說,與出土圖像不符。同時,當時出土的鐵鏵較大,且重,一架犁由一牛挽拉力量不夠,而多數犁為二牛抬杠式,也證明二牛共挽一犁。所以二牛各挽一犁是不存在的。說二犁組合在一起,如對犁式樣,也難以成立,一是二犁難以組合為一體,而且十分沉重,龐大,占地麵積大,運轉不便,顯然與《漢書》所說的“便巧”矛盾。筆者認為把耦犁釋為二牛挽拉是對的,但關於三人分工卻應進一步研究。

從文獻上看,在西南民族地區仍保留二牛三人的耕作方式,例如:

樊綽《蠻書》卷七南詔“每耕田用三尺犁,珞長丈餘,兩牛相去七八尺,一佃人前牽牛,一佃人持按犁轅,一佃人秉耒”。

《新唐書?南詔傳》:“犁田以一牛三夫,前挽、中壓、後驅,然專於農,無貴賤皆耕。”

《南村輟耕錄》卷二十九:“夷有田,皆種稻,其田作,三人使二牛,前牽、中壓而後驅之。犁一日為一雙,……約有中原四畝地。”

景泰《雲南圖經誌書》卷一引《舊誌》:“土人多服耕稼,以田四畝為一雙。犁則二牛三夫,前挽、中壓、後驅。”

《劄樸》卷十:“大理耕者,以水牛負犁,一人牽牛,一人騎犁轅,一人推犁。”從上述文獻記載分析,雲南的二牛三人犁,有以下特征:第一,為一架長轅犁;第二,由二牛並列抬杠牽引;第三,三人分工是一人在前牽牛,一人在中間控製犁轅,一人在後扶犁。其中牽牛、扶犁都是常見的耕作方法,問題是為什麽由一人扶轅呢?這是不多見的。

為了理解扶轅人,具體看看民族學家的詳細報道:

在雲南寧蒗縣永寧區麽些人地區目前還保留二牛三人犁,該犁由犁梢、犁床、犁轅、犁箭、鐵犁鏵、擋泥板、犁杠組成,呈二牛抬杠形式。犁梢與犁床為一曲木砍成,犁床長120厘米,其上安鏵和擋泥板。在犁床與犁轅之間立安一犁箭,高85厘米,上邊以木楔卡死,不能調節深淺。犁衡長266厘米,中央拴繩引轅,該繩長20厘米,轅頭上下左右可以移動。犁衡即犁杠,兩側各有二孔,可係繩――牛頸繩,以便拴牛脖子,二牛抬杠是明確的,三人操犁有一定分工:一人在前邊牽牛,多站於前邊左側,但現在牛多馴服,不用有專門牽牛人,除非用生牛(剛剛教耕地的牛)才用牽牛人。一人在後邊扶犁。麽些人多由婦女扶犁,因為扶犁不重,遠不及掌轅人費勁,當地有句諺語:“扶犁的是徒弟,掌轅的是師傅。”掌轅者由男性擔任,他站於犁轅前邊一側,背依犁杠,雙手扶轅,卻步而行,他要時時觀看耕地深度,防止左右搖擺,拐彎抹角時要協同扶犁者抬轉犁架,調頭轉向。由於犁床與犁轅夾角固定,掌轅人下壓犁轅時,犁轅、犁床入土深,反之,掌握人上抬犁轅時,犁鏵入土則淺,從而達到調節耕地深淺的目的。這就是古代文獻上所謂“中壓”、“一人騎犁轅”的目的。這是人們由不能調節深淺向人為調節深淺的重大改進,後來才利用犁箭控製深淺。

在民族學中,還可舉出若幹二牛三人犁的例證:

首先,是藏族,如雲南德欽縣巨水村的藏族木犁,犁製比較簡單,僅有犁身和犁轅,但犁轅修長,轅與犁杠以皮繩相連,人們可以通過壓、抬犁轅控製耕土深淺。在大中甸一、二村居住的藏族,有一種四角框架長犁底木犁壁長直轅二牛抬杠,其形製與永寧木犁一樣,轅端與犁杠也以皮繩相連。

其次,是納西族,中甸三壩鄉納西族的犁製,與永寧麽些人,中甸藏族的木犁一樣,也通過抬、下犁轅控製耕地深淺。麗江縣天紅村納西族的犁也同上,操作時一人扶犁轅,以便控製深淺。

第三,普米族,在寧蒗縣、永勝縣居住的普米族,與麽些人同處,農具工具也基本相同,普米族普遍使用二牛三人式犁耕作。

第四,彝族,在路南縣豆裏村,彝族使用一種小框架長轅二牛抬杠犁,犁較麽些人的犁輕巧,但不能調節深淺,依然利用轅頭與犁杠活動式連接方式,通過抬、壓犁轅調節入土深度,原理與麽些人耕田方法如同一轍。該縣海宜村彝族的犁製也是如此。在古代《南詔圖卷》中也有二牛抬杠的農耕形象。

此外,大理白族的二牛抬杠犁,雖然已有犁底、犁柱、犁評,能夠調節深淺,但是在犁轅與犁杠聯結上依然保存古法,人們還可以通過抬、壓犁轅調節耕地深淺,1989年筆者在雲南大理參觀時,還親眼看到白族用上述方法耕作的情形。

由此看出,二牛三人犁是相當普遍的耕作方式,最初由趙過發明,先在關中地區推廣,後來傳播到其他地區。唐代南詔地區已應用二牛三人犁,在《南詔圖卷》上的耕犁就是這種形式,後來經宋元明清幾個朝代,一直在雲南農區使用著。不過,該犁龐大,二牛牽引,適合平地使用,在山地、丘陵地區就不適用了。二牛三人犁是由不能調節耕地深淺,向以犁箭調節耕地深淺的過渡形式,在犁具使用上占有突出地位。

(四)唐代江東犁

從考古資料看,自漢代到魏晉南北朝所發現的犁,都是二牛抬杠犁,也有一些一牛雙轅犁,還沒有曲轅犁出現,但是到唐代卻發現了曲轅犁,這是中國犁製的重大突破,也是中國古代犁製的定型化,進而得以大力推廣。

唐人陸龜蒙(?-881),早年曾任過地方官吏,後來隱居田間,身畚鍤,對農具有相當了解,並著有《耒耜經》,對當時的幾種農具多有記錄,尤其對江東犁記錄最詳細。陸龜蒙在《耒耜經》中稱當時的江東犁由木和鐵兩部分組成:“冶金而為之者,曰犁饞,曰犁壁。?木而為之者曰犁底,曰犁梢,曰犁評,曰犁建,曰犁盤。木與金凡十有一事。”上述犁主要產生在江東地區,故稱江東犁,其最大特征為曲轅犁,一般又稱其為唐代曲轅犁。

唐代江東犁的進步性,有以下幾點:

一是犁底、犁?的改進。犁底又名犁床,因其位於犁架的最底部而得名,是犁的基礎。最原始的犁沒有單獨的犁床,而是犁梢與犁床的合一,這是因為犁來自耒耜或鋤類的原因。漢代平陸犁已有單獨的犁床。江東犁則“底長曰尺,廣四寸”,這說明江東犁的犁床較大,平穩,深淺固定,有助於安裝犁箭、犁評等設備。犁床前端為扁尖狀,以便安置犁?或犁鏵。唐代犁鏵種類多,分工細,不僅有犁地之鏵,還有開溝的巨鏵。

二是犁壁設備的完善。犁壁又稱犁鏡、?土、犁?、擋泥板。原始犁有鏵無壁,隻能破土劃溝,不能翻轉耕土,漢代已有犁壁,有單麵、雙麵之分。唐代犁壁又有改進。《耒耜經》記載當時的犁壁“廣、長皆尺,微橢”,“壁形下圓”。看來與現代農村用的犁壁無異,具有精製、輕便、定型等特點。壁麵有一定撚曲度,既可翻土,又能破碎。唐代為了更好地取裝犁壁,犁架上又增加了兩件設備:一是策額,它與犁底平行,是安裝犁鏵和保護犁壁的,二是壓?,它下抵犁底,背連策額。

三是調節深淺的規範化。犁耕必須講究深淺,漢代已有兩種方法:一是由一人抬壓犁轅加以控製,二是利用犁箭,當然最初的犁箭是加固犁架用的,並沒有調節深淺的功能。後來在犁箭靠近犁轅的地方,自上而下穿若幹孔,以木楔來調整犁轅與犁床的夾角,從而控製耕地深淺,但還沒有犁評。唐代則發明了犁評。《耒耜經》:“轅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為級,前高而後庳,所以進退曰評。”或進或退,有深有淺,使調節深度規範化。

四是曲轅代替長轅。犁轅是牛挽拉犁具的柱杆,其起源較早,由於受車製的影響,我國最初的犁轅都是直轅,有單轅、雙轅兩種,前者由二牛挽柱,後者由一牛挽拉,較輕便,但不利深翻。二牛抬扛犁比較笨重、龐大,必須以二牛之力,加之犁架龐大,不便在山區推廣,在水田地區更加困難。《耒耜經》:“前如程而?者曰轅”。程當曲字解,又作?,《爾雅》釋木“下句曰?,上句曰喬。”《經典釋文》:“?一本作?,下句即下曲也。”?說明唐代已有曲轅犁。曲轅較長,轅進步,一是長度大為縮短,二是取消了笨重的犁杠,三是總體上輕便化,又節省了挽拉力,二牛抬杠要二牛之力,曲轅犁隻用一頭牛就可以勝任了。

(五)犁盤、犁索、曲軛的產生

二牛抬杠犁,是把犁杠架於兩牛肩上,挽犁轅而耕作,挽拉工具簡單、笨拙,但是當曲轅代替長轅後,曲轅縮短,且前方落地,這時已不用犁杠了,而出現了犁盤、耕索和曲軛等挽拉工具。

犁盤是曲轅前端安裝的可以旋轉的設備,一是使犁轅架空,不直接落地,二可以旋轉,便於轉彎,三可以套於千斤,以便套以耕索。

原來的牛軛有一個發展過程,分三個階段:原始的角軛,即把犁杠架在牛角上;進而架在肩上,稱為肩軛;唐代架在牛肩上的為曲軛。曲軛的套牛方法是,在犁盤橫木兩側各拴一根耕索,耕索前邊拴係曲軛,曲軛架在牛肩上,這樣以兩條輕巧的耕索代替犁轅,又以小巧的曲軛代替笨重的牛軛,《耒耜經》稱犁盤長三尺,與曲軛相當,正是它的便當處。《授時通考》卷二十二:“以一犁用一牛挽之,作止迥旋,惟人所便。”

不難看出,唐代江東犁,既總結和吸收了漢魏以來耕犁的優秀經驗,又有自己的新創和發展,無論是犁架的改善,曲軛的產生,還是耕盤和耕索的發明,牽引方式的改進,都遠遠超過以往的耕犁,這是唐代江東犁優越性的具體反映。

從曆史上看,唐代江東犁比漢魏時期的耕犁有很大改進,如曲轅的采用,犁架的小巧,犁壁設備的完善,調節耕地深淺的規範化,犁盤的應用等,從而改進了牽引方法,不僅節省了人力、畜力,還提高了耕地效率。如果說漢代犁箭的發明和牽牛方法的改進節省了牽牛人和掌轅人,大大解放了人力,那麽,唐代曲轅犁的出現,使笨重的二牛抬杠讓位於一牛犁,又大大節省了畜力,這對推廣和發展牛耕有深遠的意義。所以,唐代曲轅犁是我國犁耕史上的裏程碑。同時,我國耕犁到唐代已經定型,後來經過宋元明清四代,盡管耕犁也有發展變化,其基本形製並沒有脫離唐代曲轅犁的形製。如宋代《便民圖纂》、元代王禎《農書》、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清代《授時通考》上的牛耕圖,都沿用著唐代曲轅犁的形製,發展變化不大。
更多

編輯推薦

1大羅金仙在星際
2屍人
3墨龍變
4洪荒青蓮聖卷
5八神異界遊
6鬥神狂飆
7全係修真大法師
8近戰召喚師
9魔法通行證
10逆龍道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獸戰天下

    作者:胡不歸  

    工具百科 【已完結】

    一個野獸橫行,掠食者和獵物以無窮的手法演出變化多端的二重奏或多重奏的欲望世界。一個從小被恐怖組織訓練成殺人機器,為了自由從而不得不戰鬥及殺戮的冷血殺手。就是關於這個堅忍冷酷,但不失血性的勇悍男兒...

  • 幻神

    作者:雲天空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聖獸的名字,想必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可是有誰知道,四大聖獸到底為什麽會成為僅次與神的存在?他們是經過怎樣的努力,最終成為聖獸的?他們各自擁有著什麽樣的神奇本領呢?有誰...

  • 活金

    作者:逐沒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靈脈為生命之脈,為免靈脈不被破壞也就有了‘護靈人’。林寶駒的先祖是‘護靈人’中的奇才,擁有逆天造勢的才能,曾強行降伏金馬,讓金馬成為白馬山的靈脈之主,用來守護靈脈。白馬吸水,養活一方。靈脈若散,...

  • 傳奇之縱橫瑪法

    作者:星星辰  

    工具百科 【已完結】

    在網吧裏激戰了三天三夜的星辰,終於完成了統一沙巴克的偉大霸業,但是由於勞累過渡,居然暈倒在地。當他醒來後,卻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神秘奇妙的世界,而這個世界赫然是他所玩的傳奇遊戲裏的瑪法世界,這究竟...